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鲁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的关系

谈谈鲁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的关系

谈谈鲁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的关系
谈谈鲁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的关系

谈谈鲁迅的生活经历和他创作的关系

文学院09(3)班管图云010901125

鲁迅的生活经历对鲁迅的创作可谓是举足轻重的。

一、童年生活经历

童年经验,无疑主要是对家庭和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生活的印象与经验。最重要的便是致发家道中落的两件大事:祖父周福清入狱逝世,父亲周伯宜突生急病,几年后去世。在这段时期中,作为长子长孙的鲁迅不得不过早地分担起家庭的重负,在世人的冷眼中受尽了“侮蔑”和炎凉,遭到和忍受了种种难堪、屈辱、自卑和压抑。如果说祖父的入狱和父亲的病逝使他幼嫩的心灵曾为家庭的不幸而感到悲伤,那么,被称为“乞食者”的轻蔑和长辈亲朋的倾轧以及乡邻的流言,还有那药房与当铺间的连年奔走,则使他过早地尝遍了人生的酸苦。鲁迅对人生的印象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可以看见世人的真而目。”

鲁迅的童年直接影响了他小说创作的取材与立意。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特别是少年时期生活的影子。如《社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寄予了很多好的理想和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社戏》中鲁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展现了一幅作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而《故乡》虽然整体感情基调是沉重悲哀的,反映的是封建统治下农村经济的凋敝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但中间穿插的有一部分鲁迅对少年时可爱伙伴闰土的回忆,也是对美好童年的追忆。但是闰土长大成人后,在兵、匪、官、绅的重重压榨下,在封建的礼法关系的教育下成长为一个“老实人”,一个讲“道德”的人。一旦把这种礼法关系当成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就无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这就是在“我”和闰土之间发生的精神悲剧。“我”怀念着闰土,闰土也怀念着“我”,两个人重新见面时,“我”“很兴奋”,闰土也很兴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说明他心里颤抖着多少真挚的感情呵!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里。形容不出来了,表现不出来了。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在这里,我们能够听到两颗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灵被生生撕裂时所发出的那种带血的声

音。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作者怀着悲愤的心情,对造成这一悲惨情景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又期望被迫害者能够醒悟过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的小说创作弥漫着极其浓重的悲剧气息,这与鲁迅童年所经历的无数悲剧事件分不开的。在鲁迅的人格与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最关键的十多年里,家庭一直是变故迭起,厄运不断,似乎人世间所有的悲剧都集中在鲁迅的而前,让他不能不看,不能不记,纵使多年之后也“不能全忘却”。

二、鲁迅的医学情结

纵观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寻找到这样一个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疾病给鲁迅带来了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贯穿了作家的一生。也正是医学情结,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一个巨大的源动力。

鲁迅与医学结缘,大抵应该说是从中医开始的。发端就是幼年时期他父亲的病。《呐喊·自序》说到:“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那时鲁迅每天要为父亲四处求医买药,饱尝了人情世故。父亲的病,在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所以,鲁迅不顾母亲的哀求毅然决定外出求学寻求一条救己救国的道路。经过努力,他终于在1904年获得了到日本学医的机会。选择学医本来是为“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亲历的“幻灯片事件”使身在异国的鲁迅遭遇到了心灵的伤害。他深刻感受到自尊心的重创,觉得改变国人麻木的灵魂更为迫切。最终,弃医从文,用笔来拯救国民麻木的心灵。

从自身而言,鲁迅是从少年时起染上的肺结核。七八岁时就患龋齿,体质孱弱,已有肺结核的伏根。1923年兄弟失和后,鲁迅和朱安迁进一绍兴同乡的房子暂住,几个星期后鲁迅肺病发作,病情严重,只能吃流质食物,卧病一个多月。许广平曾在写给常玉书等人的信中谈到,1925年到 1926年之间大病中的鲁迅“面面受敌,心力交瘁……病甚沉重,医生有最后警告,但他抱厌世置病不顾。”1936年,他于病中写给母亲的信说,“男所生之病,报上虽说是神经衰弱,其实不是,而是肺病,且已经生了二、三十年……”现实的疾病与死亡的威胁,显然对于鲁迅的思想、心理及情绪起着影响。“无论鲁迅自觉或不自觉,他都不相信自己会被疾病所战胜;但是,也无论他自觉或不自觉,他都不能不暗暗把疾病看作是不可

战胜的敌人”。幼年的心灵伤痛,加上一生病魔时不时地困扰,医学的影响在鲁迅的心理上一直就不曾中断。最直接的表露,就是通过一系列作品对伤痕、病态、死亡予以关注。读《祝福》、《孔乙已》、《阿 Q正传》等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小说的祥林嫂、孔乙己、阿 Q等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每个人的伤痕又都有屈辱的故事,这些伤痕又都是人们嘲笑的对象。鲁迅既写出了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性格,又通过人物与伤痕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伤痕,正是人物心灵创伤和民族劣根性的双重象征。由于鲁迅接受西学,从睡梦醒来以后,也曾在无奈的现实中求助过“精神胜利法”,所以他又对阿 Q病态灵魂进行过透彻的描写。由于长期紧张和高压的情绪状态得不到释放,就容易引发抑郁症。小说《狂人日记》里的狂人、《长明灯》里的疯子、《头发的故事》里的先生、《白光》里的陈士成等,精神都变得异常、丧失理智,甚至处于癫狂状态。鲁迅运用准确的精神病的病理知识和生动传神的描绘,使“狂人”以一个集精神病人典型的病理特征和一个被压迫的革命先觉于一体的经典形象,朝着戕害中国几千年的“吃人”的封建。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实际上以狂人为替身,就像蒲松龄假借助鬼魅狐仙表达自身愿望一样,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追求。疾病,很大程度上成为生与死之间唯一的中介环节。表现疾病和死亡,也因此成为了鲁迅创作的一个主题。正是由于疾病使得鲁迅体会着人生的“残缺”,才使他偏爱于对死亡的描述。《呐喊》中有 4篇:《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因为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人打残双腿,加速了他的死亡。《药》中的华小栓患“痨病”,即肺结核病。人血馒头并没有治好小栓的“痨病”,小栓最终还是死在了病痛的折磨之下。《明天》中单四嫂的孩子宝儿得了“焦塞症”(消化不良),单四嫂用高价买回来的保婴活命丸也没能救回孩子的生命。《白光》中陈士成所患的是精神病,最终发狂坠河而死。《彷徨》中有 3篇:《祝福》中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年纪轻轻就死于伤寒。《在酒楼上》中顺姑起先患的只不过是小伤风,最后发展至吐红和流夜汗而死。《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所得的也是“痨病”。他夜晚经常失眠和吐血长伴,最终以死亡结束了自己艰难的一生。这些作品中的患病人物最终都走向了死亡,可见鲁迅把疾病当作死亡的前奏。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偏爱描写疾病与死亡,并且渲染着一种悲凉的氛围。

人们都说鲁迅的文笔像匕首、投枪,实际上更像手术刀。这把犀利的手术刀,

毫不留情地、深刻地解剖了封建社会和旧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人生各态,将人吃人的、血淋淋的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当时国民的愚昧捧到读者的面前,使人感到窒息。对待病态社会,鲁迅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些在文坛乱骂的人,多是怀着一己的小恨发泄。而鲁迅有大恨。他恨世道昏黑、生民愚昧,他恨得上下求索,恨得言如厉鬼。鲁迅还有大怒,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如此严厉地咤骂中华民族劣根性的人。

三、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鲁迅青年时代目睹和经历的错综复杂的人生之一幕。从革命的舆论准备到实际的武装斗争,从胜利到失败,都在他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这过程中,他有过不满与悲哀,烦恼与欢乐,激昂慷慨的议论与批评,在沉默中进行长期的思考与探索。直到五四以后,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仍然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题材。鲁迅明确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辛亥革命前夕,颇为苦闷的鲁迅在文言小说《怀旧》中表明自己对即将来临的革命的看法。小说的基本思想是,要改革中国,当务之急在于改造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拯救年轻的新一代;如果再去发动武装斗争和暴力革命,只能像“长毛造反”,给人民带来祸害,以失败告终。这一思想和几年前写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小说把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和“长毛造反”联系起来,自然反映了作者对这场革命的看法。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的胜利曾经给鲁迅带来了新的喜悦与兴奋。他积极地迎接了家乡的“光复”,革命胜利的现实也使他开始改变着原来的某些看法,并准备为新的共和国贡献力量,然而很快他就发现革命队伍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再加上不久就出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使他“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颓唐得很了。”

四、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当中,包括鲁迅在内的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仍然只能从文化思想上、从国民性上去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五四”以后,鲁迅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小说:《药》、《阿Q正传》等是鲁迅长期以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社会改革问题的艺术结晶,也可以说是从鲁迅的视角中对辛亥革命及其失

败的艺术反映。即改革国民性、“立人”的角度。直到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鲁迅才转换了视角,开始从武装斗争和社会改革的角度去认识辛亥革命的贡献与不足,经验与教训。

1918年,鲁迅在教育部做官比较迷茫、苦闷。后来他在日本读书时的同学钱玄同(《新青年》编辑部成员)找到他,让他写东西。至此,他写出了《狂人日记》便一发而不可收。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做了很多文化启蒙工作:文学创作《呐喊》、《彷徨》、杂文;参加思想论争,反对复古派;支持青年学生工作,扶持青年成长;创办文学杂志《语丝周刊》,成立社团:语丝社,开创了“语丝文体”等等。

五、南下:低潮中的彷徨与自省

厦门时期,在鲁迅的人生中是一个相对萧瑟的时期,不仅和前不久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潮时期联络教员们支持学生、家中坐满了青年学生的热闹、踔厉风发不同,也与之后初到广州时的努力重整不同,离开了亲朋好友和熟悉的北京生活,鲁迅在厦门过得颇为不习惯和寂寞。1926年9月,他和许广平一起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本有工作两年的打算,实际尝试下来确实“未及一月,却如过了一年”,而终于提前一年半离开了。厦门大学的生活环境恶劣,而现代评论派的“接踵”而来,更是他心绪恶劣,后接到广东中山大学发出邀请,便去了广东中山大学任教。那时五四高潮过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分割,鲁迅感到失落、彷徨,写下了《彷徨》---“两天余一足,荷戟独徘徊”;《野草》等。

六、生命的最后十年

1927.10鲁迅从广东回到上海,1927.4.12国民党发生政变,广东爆发重大事件,鲁迅的好友毕磊(共产党员)被抓沉黄浦江,多名学生学生被抓。使得鲁迅对学校很失望,之后他看了很多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献,纠正了自己前期只相信进化论的偏颇,后来开始相信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此后在上海便开始了文化启蒙工作:创作大量的杂文;参加文艺思想论争(主要针对新月派,第三种人展开论争);扶持文学青年,接纳萧军、萧红;参与筹建左联等等。此外还参加了十多个民间团体: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国文化大同盟等等。可谓最后十年,病中的鲁迅依然没闲着。

鲁迅先生的七则小故事

鲁迅先生的七则小故事 1.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

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5.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6.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 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 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 1.童少年时期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 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

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 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1910年8月,鲁迅回故乡改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及生理学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鲁迅被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离绍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同年5月5日,鲁迅随部迁往北京,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和佥事等职。

关于鲁迅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关于鲁迅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篇一:关于鲁迅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幼,鲁讯不仅经常上 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干家务劳动。有一天,鲁讯在家里帮 助妈妈多做了一点事,结果上学迟到了,严历的老师狠狠地责备了 鲁讯一顿。鲁讯挨训以后,并不因为受了委屈而埋怨老师和家庭, 他反而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决心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再也不会因 为做家务而迟到了,于是,他用小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正正方方地 刻了一个“早”字,用以提醒和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读书。鲁讯 对时间抓得很紧,善于在繁忙中挤出时间,他一生虽然只活了55岁,但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作。 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 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 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 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 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 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 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篇二:关于鲁迅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 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 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 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 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以下便是本人为大家所带来的鲁迅的人物生平,希望各位会喜欢! 鲁迅的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 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 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 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 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叔家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 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

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第二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6月,复赴日本。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 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 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 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 石碑帖,校对古籍。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鲁迅个人事迹

鲁迅个人事迹 篇一:鲁迅的事迹 1.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2.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3.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

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 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5.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6.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 幸福者? 篇二:鲁迅事迹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 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 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 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 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 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 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 呵呵!5.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

鲁迅生平及作品

鲁迅生平及作品 1.五四运动以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的外祖母 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外国资本 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不久,周家遭到 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 人家而坠入困顿”。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

关于鲁迅的故事12个

《关于鲁迅的故事》 关于鲁迅的故事(一): 鲁迅爱书故事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状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个性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方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状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十分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关于鲁迅的故事(二):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超多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 不出令自我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最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这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 明白鲁迅以前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关于鲁迅的故事(三):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留意地给他理发,还一向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明白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关于鲁迅的故事(四): 鲁迅的故事: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立刻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关于鲁迅的故事(五):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

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生平简介

第一单元:鲁迅 一、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的“立人”思想和“国民改造”思想的提出,和鲁迅才出身,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人生的经历和心理体验有关。我们不必详细叙述鲁迅的生平史料,只列举一些对鲁迅思想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事例加以说明。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原名叫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来因为豫山与“雨伞”谐音,又改为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第一件事: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童年时代、少年时代)。 “坠入困顿”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一是祖父为别人科场作弊而被下狱。为救祖父家里变卖家产。 (2)二是祖父的事引起的风波刚平息,父亲又得了水肿病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清朝进士,曾任知县,后在京城做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中过秀才,闲居在家;母亲鲁瑞的父亲鲁晴轩是举人,曾任户部主事。鲁迅出生时,周家虽然已在走下坡路,但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生计是不愁的。致使周家衰败的是祖父由于帮别人科场作弊而被捕入狱,和父亲得了水肿病。 光绪十九年春天,周福清(回家给亲人守孝)回绍兴原籍。这

年因为下一年慈禧太后六旬万寿,举行恩乡试,因为周福清和这次乡试的副主考官认识,所以,乡里的一些富户们就托周福清向副主考官贿买关节,连他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在内,一共是六个人,关节用“宸衷茂育”字样;另外“虚写银票洋银一万元”,一起加入信封。谁知,天不遂人意,副主考的仆人在苏州误投到正主考的船上。正主考不知道这个信封是怎么一回事,拆开一看,方知贿买关节。在科举取士的清朝,科场案是非常严重的。弄不好会“满门抄斩”。所以,鲁迅的祖父当即就被清政府逮捕下狱,被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囚于杭州监狱。这一来,周家可就惨了。虽然第二年是太后的万寿,因此停刑,固可多活一年;但以后的每一年,一到了“秋决”的时候,都要通过银两设法活动,以保住祖父周福清的命。这种花费是相当可观的。此外,周福清是以“死囚”关在杭州监狱中的,如果希望获得较好的待遇,也必须上下“打点”,这又要花费非大把的银子。所有,因为祖父科场作弊一件事,周家很快就败落了。 另外,我们刚才讲了,在科举取士的清朝,科场案是非常严重的。弄不好会“满门抄斩”。所以,为了免受株连,鲁迅便随母亲和弟弟到舅舅家去避难。因为是避难来的,所以情形和待遇和以往就大不相同,很受到一些冷眼,并被称为是“乞食者”。而亲族本家,也都换了嘴脸,过去是恭恭敬敬的,现在则侧目而视,过去巴结逢迎,现在冷眼相投。在这恐慌和冷眼中鲁迅度过了半年光景。 另外一件事是在祖父被逮捕下狱的同时,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得了水肿病。有病需要请医生,很花了一些银钱,而医生所开的药也稀奇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5则) 1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2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终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今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知道鲁迅曾经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鲁迅爱书故事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面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鲁迅童年故事 金牌换书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5篇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5 篇 篇一:鲁迅 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天, 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 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 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 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 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 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 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 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篇二: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 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 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 一个是“带 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 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 影响着鲁迅的一生。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 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 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 划着白色的小航船, 赶去看戏; 回家的路上, 肚子饿了, 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 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 蛉低唱; 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 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 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篇三: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

鲁迅成功的故事

鲁迅成功的故事 1: 因着鲁迅先生笔下那充满童趣的“百草园”与令人敬畏的“三味书屋”,我喜欢上了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我的记忆里深深的扎了根,承载了我青少年时就喜欢文学的梦。因为崇拜鲁迅先生,绍兴之行就成了一次寻梦之旅;来到了百草园,探寻诞生 大文豪鲁迅先生之地的魅力,完成了一个夙愿。 走进鲁迅故里,恍惚如隔世。 1、现实的“百草园” 穿过几条窄巷,仄过几扇窄门与木格长窗,来到了百草园,进入大先生童年的空间。眼前的百草园,杂草丛生,显然因疏于管理而缺乏生气,眼前出现了菜园,有几株稀稀落落的蔬菜,已全然没有鲁迅先生儿时的那番有趣的景象。透过一些古铜色的格子窗,院墙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字迹,隐约可见。我站在栅栏前,认真地读着小时候就背诵滚瓜烂熟的鲁迅先生文字,心生怅然。 梦已不在,眼前物是人非,空生几多感慨。院子有一盘静默的石井栏,井口很小,水很浅,全然不同于北方。游人穿梭,皆漠然地从旁边匆匆而过,显然忽略了它的存在,而我却独自徘徊于石井栏边,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招呼伙伴们前来观看,伙伴们显然没有多大的兴致,脚步匆匆地奔向下一个处所。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满目荒芜的园子,竟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读着这样美文美句,依然有一种美美的滋味。我仿佛看到大先生儿时生动活泼的样子,无忧无虑地跟小伙伴们一起,在百草园里嬉戏,每一个场景都藏着童趣,如诗如梦。恍惚中,园子里的树木鲜活了,在阳光下舞蹈,舞姿翩翩,蔓藤绿茵,雀儿叽喳;虫鸣在耳畔生动,孩子们或采桑椹和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蟊……时而挖何首乌,时而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阴下纳凉,听虫吟蝉鸣;冬天在雪地上,捕麻雀,拍雪人,塑雪 罗汉,在雪景里生动。“百草园”的花香鸟语,短墙根处的蹒跚着呀呀学步的小生灵,多有情趣啊。 “Helen,该走了!”爱人的喊声,惊醒了我的白日梦。一个梦境逝去,那“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有些已面目全非,有些已难觅踪迹,只有凭借流淌着鲁迅先生心扉的文字,追忆大先生心里那份浓厚的生活情趣了。 “A 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的侧门穿过,进到一 个小院,院子里有三个铜像,一位老奶奶舒适的坐在一把竹椅子上,手里摇着一把蒲扇,仿佛在讲着什么,对面小凳上坐着一个儿童,两手托着下巴,认真地聆听着,旁边静静地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钱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

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郭沫若的读书方法。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范文TOP100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

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篇二: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

有关鲁迅的故事爱好与励志名言

有关鲁迅的爱好、故事和励志名言 一、鲁迅的嗜好 鲁迅有很多嗜好。比如爱给人起绰号这个从小养成的习性,至老都未能改。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项功课叫“对课”,他的成绩不错,屡受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称赞。有一回,一个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问他对什么好,鲁迅说:“对‘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寿先生,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而他则在一旁以书遮眼,憋不住笑出声来。鲁迅的观察力可谓尖锐,他把女生的哭状起了个惟妙惟肖的称呼——“四条”,因为女生一哭,眼泪、鼻涕齐下也!不是四条吗?他在北大讲课,当时北大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岛,留了个学生头,他便给人家起了个绰号“一撮毛”,见面时还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真是搞笑的能手!而且他竟把爱人许广平叫做“害马”,甚至在给母亲写信时也派上用场,说:母亲放心,害马现在很好…… 鲁迅认真勤奋读书的故事 二、鲁迅认真读书的故事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鲁迅先生小时候因为有一次上学迟到,结果被老师处罚了。知耻而后勇,他感到很惭愧,就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应该是表示强调的意思,怕自己还迟到吧。另外,现在像鲁迅先生小时候这样的孩子是越来越少了。还是那句话,知耻而后勇。可是现在的孩子,别说孩子了,成人能做到这句话的又有几个呢?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三、鲁迅的幽默(史飞翔) 生活中的鲁迅不乏幽默、风趣,有时还很时髦。 鲁迅不太讲究穿着。他爱穿长袍,经常不修边幅,穿着一件长衫在灰尘中行走,有点像他笔下的孔乙己。鲁迅不爱理发,一忙起来数月不理。朋友开玩笑道:“豫才,你的‘地球’怎么还不削一削?多难看!”鲁迅一本正经地回答:“噢!我掏腰包,你们好看!” 鲁迅爱吃零食,比如糖和小花生,他也常拿这些东西招待客人。夫人许广平提到鲁迅的嗜好时说:“糖也喜欢吃,但是总爱买三四角钱一磅的廉价糖。”一次,有朋友从河南给鲁迅带来两包柿霜糖,许广平告诉鲁迅,这糖用柿霜做成,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柿霜糖一搽就好。鲁迅已经吃了一大半,听说后赶紧把剩下的糖收好,以备将来药用。不料到了晚上,鲁迅又觉得生疮的时候毕竟很少,不如趁新鲜吃一点受用。鲁迅在广州期间,寓所里备有两种烟,给自己备的是“彩凤”之类的次等货,给朋友或学生抽的却往往是“美丽”牌之类较好的香烟。鲁

鲁迅生平创作年表

鲁迅生平创作年表 注:本年表整理自钱理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 1881年 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 5月至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0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 1902年 4月抵日本东京,在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 4月弘文学院毕业后,转入仙台医专学习。 1906年 3月从仙台医专退学,转入文学活动。 1907年 夏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 1908年 2月始《摩罗诗力说》连载于《河南》月刊第2—3号,收入《坟》。 8月《文化偏至论》发表于《河南》月刊第7号,收入《坟》。 1909年 3月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1集出版。 7月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2集出版。 8月结束日本留学生活回国。 9月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化学及生理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1910年 9月兼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 1912年 2月离开绍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 5月北上,任北京教育部部员。 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1918年 5月《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署名鲁迅,收入《呐喊》集。 8月《我之节烈观》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2号,收入《坟》。 9月《随感录·二十五》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3号,收入《热风》。1919年 4月《孔乙己》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4号,收入《呐喊》集。 5月《药》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5号,收入《呐喊》集。 同月,《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5号,收入《热风》。 11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6号,收入《坟》。1920年 9月《风波》发表于《新青年》第8卷第1号,收入《呐喊》集。 1921年 5月《故乡》发表于《新青年》第9卷第1号,收入《呐喊》集。 12月《阿Q正传》连载于4日至1922年2月12日《晨报副刊》,收入《呐喊》集。 1923年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 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 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 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 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 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 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 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 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 《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杂文集《坟》、《乳房》、《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 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 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 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 鲁迅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 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 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 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 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