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 业 气 象 学.

农 业 气 象 学.

农 业 气 象 学.
农 业 气 象 学.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或W/㎡。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m)。(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lm/㎡)。亦称为照度,单位勒克斯(lx)。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10、太阳辐射减弱:吸收、散射、反射(反射>散射>吸收)

11、当大气中的水汽、尘粒等杂质较少时,主要是空气分子散射,太阳辐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的多,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12、当空气中污染比较严重或存在较多的雾粒或尘埃等杂质时,一定范围的长短波都同样地被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粗粒散射的原因)

13、地面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14、大气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15、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1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17、地面有效辐射受地面温度、大气温度、空气湿度和云的影响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亦称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获得热量,向外放射长波辐射损失热量。

18、太阳光通过哪几个方面对农业起作用:光照时间、光强、光质

19、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20、光照时间:是指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数的总和,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数

21、光周期:植物对光暗时间长短的这些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22、植物按光周期的反应分为: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和中性植物(1)短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小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果延长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如水稻、大豆、玉米、高粱、甘薯等(2)长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果缩

短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如小麦、大麦、燕麦、亚麻、油菜、甜菜、胡萝卜、菠菜等

(3)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开花不受光照长度的影响,在长短不同的任何光照下都能开花结实,如番茄、水稻及大豆的某些早熟品种等

24、在植物成花阶段,暗期起决定作用

25、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长日照植物,北种南引。

26、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以后,光合作用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再增加了,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照强度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27、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降低时,光合作用也随之降低,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物质相平衡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28、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收的太阳能的比。(理论值可达到10%,生产上为0.5~1%,地产田0.1~0.2%,丰产田3%左右)29、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通过育种的途径:选育高光合效率新品种

2通过栽培措施:

(1)合理密植,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增加光和面积

(2)提高复种指数,间作套种,育苗移栽等措施,减少漏光损失(3)科学施肥,合理施肥

(4)改造自然,使光、热、水资源配合最佳

(5)及时预测和防治病虫害及其自然灾害

(6)林粮间作、抚育间作、合理修剪、少株密植

第三章温度

1、热量的传递方式:辐射、分子传导、流体热交换、潜热交换

2、热容量: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影响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水和空气所占比例。

4、中耕(保墒、增氧、增温)镇压、灌溉(以水增温、以水降温)

耕翻后的土壤,土壤孔隙度增加,如果土壤含水量没有增加,如则热容量变小,当获得热能后升温迅速。

5、引起空气内能变化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绝热变化,一种是非绝热变化。

6、干绝热变化:空气团每上升(或下降)100米,温度大约降低(或升高)1摄氏度。

7、湿绝热变化:空气团每上升(或下降)100米,温度大约降低(或升高)0.5摄氏度。

8、大气稳定度:当气团开始垂直方向运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叫大气稳定度。

9、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10、气温的垂直分布类型:日射型、辐射型、过渡型、

11、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2、逆温按形成原因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13、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14、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由于近地层空气受冷地面影响大,降温较多,而上层空气受影响小,降温较小,于是就产生了逆温现象。

15、较差:较差:一定周期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16、位相: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

17、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18、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19、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倒春寒现象和秋老虎

20、土壤中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是分子传导

21、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1)日射型(受热型)地面温度最高,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且愈近地面变化愈大。

(2)辐射型(放热型)地面温度最低,其温度分布与白天相反,即深度增加温度增加。

(3)过渡型

22、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

23、三基点温度:即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24、农业界限温度: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1)0度——土壤冻结和解冻;

(2)5度——早春作物播种、多数树木开始生长;

(3)10度——多数作物生长活跃;

(4)15度——喜温作物积极生长;

(5)20度——水稻迅速生长、安全齐穗

25、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温度呈昼夜和季节的周期性变化,植物适应这种变化而呈现有节奏的生长。通常将植物对季节或昼夜温度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

26、感温性:由温度变化引起器官两侧不均匀生长的运动称感温性。

27、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做春化作用。

28、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积累之和。

(1)活动积温:是指高于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2)有效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与生长下限温度之差

29、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可以确定是丰收年还是歉收年;

(2)是作物熟性划分的标准;

(3)是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布区的依据;

(4)为地区间作物引种和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

(5)编制农业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

30、光温综合作用对作物引种的影响: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

1、空气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2、空气湿度参量

(1)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2)相对湿度(f或r):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

(3)饱和差(d):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4)露点温度(T):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3、农田蒸散:农田中,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总和。它的数值表示农田的总耗水量。

(1)气象因素:辐射差额、温度、湿度、风。

(2)植物因素:植物覆盖度、植物种类生长发育状况、气孔数目与排列、气孔张闭程度。

(3)土壤因素:土壤通气性、土壤含水量、水分向土面和根系分布流动的速度。

4、凝结或凝华的发生应具备的条件:①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②有凝结核存在。

5、地面凝结物:当空气与冷的地面或地物相接触,贴近地面的气层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气层中水汽达到过饱和,便在地面或地物表面产生凝结现象。

露、霜、雾凇、雨凇。

6、近地层大气中的凝结物: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

7、雾形成的条件:(1)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2)天气晴朗:(3)威风;(4)大气层结稳定

8、按云底距地面的高度分为:高云、中云、低云(降雨发生)

9、降水的种类:雨、雪、雹、霰

10、降水的表示方法: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的液体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单位水平面积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称为降水量

(2)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3)降水变率:各年距平均绝对值的平均,称为降水量的绝对变率11、土壤有效水下限:又称萎蔫系数,指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2、土壤有效水上限:又称田间持水量,指地下水位很深时,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水量,是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

13、降水对作物的影响:

14、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途径:

(1)改进地面灌溉技术;(2)选择优良品种;(3)覆盖保墒(4)优化灌溉制度(5)水肥调控技术(6)耕作栽培措施配套(7)农田防护林

第五章气压与风

1、气压:是指地球大气产生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压力。

2、气压的周期性变化:是指气压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的周期性波动,主要表现为日周期性和年周期性。

3、气压的年周期变化的类型:

(1)大陆型: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年较差较大,并随纬度增加逐渐增大;

(2)海洋型: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年较差小于同纬度的陆地;

(3)高山型: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与海洋型的变化相似。

4、气压随空间的变化:大气层的厚度和空气密度都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所以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5、作用在空气质点上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的不均匀,使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梯度。(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运动的原始动力)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是在空气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空气处于静止状态时没有地转偏向力作用。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气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速度。随着纬度减小而减小。

(3)摩擦力:空气块运动时,与接触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阻碍其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即改变速度,又改变方向)6、空气水平运动的主要形式:

(1)地转风: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相互平衡时所形成的风称为地转风。(在北半球,背地转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白贝罗风压定律)

(2)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空气做曲线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3)摩擦风:空气水平运动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影响,风速较自由大气中的风速小,这种在摩擦力作用下所形成的风叫做摩擦风。(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相反。)7、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大气环流称为季风。

8、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海陆间热力差异(主要成因)

9、冬夏季风的差异:

(1)风对农田小气候的调节作用;

(2)风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风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4)风对花粉、种子传播的影响。

11、风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

(1)大风对作物的危害;

(2)加重土壤风蚀和干旱程度;

(3)传播病虫害;

(4)风沙害;

(5)风沙害的防治。

第六章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

1、天气与天气系统关系:天气是由天气系统所造成的,天气系统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制造者和携带者。

2、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是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风、云、降水、能见度等)综合表现出的大气物理

状态。

3、天气系统:在气压、风、温度、湿度等主要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能产生一定天气的大气运动系统。(气团、锋、气旋、反气旋、高空槽脊、低空切变线。)

4、气团:如果某一大团空气的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物理量属性基本均匀一致,就称这一大团空气为一个气团。

5、影响中国的主要气团:热带太平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赤道气团、西伯利亚气团

6、锋:当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时,相对暖的气团将沿相对冷的气团往上爬升,于是在气团交界面形成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区域,该区域称为锋或锋面。

7、在锋面出现的特殊天气称为锋面天气。

8、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可将锋分为:(1)冷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

(2)暖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暖锋。

(3)准静止锋: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这种锋称为准静止锋,简称静止锋。

(4)锢囚锋:由冷锋赶上暖锋或者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叠连而形成的锋。

9、气旋: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1)气旋的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又称为低压。

(2)气旋中的气流在逆时针旋转(北半球)的同时向中心辐合,产生上升运动,空气绝热冷却,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10、反气旋: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1)反气旋的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又称为高压。

(2)反气旋中的气流在顺时针旋转(北半球)的同时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产生下沉运动,空气绝热增温,致使反气旋范围内的广大区域

无云或少云,多晴朗天气。

11、发气旋分为: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冬季大陆出现冷性反气旋,为暖高压;夏季海洋出现暖性反气旋,为副热带高压;)

12、寒潮:是指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引起气温下降的天气过程。(1)主要特征: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2)利弊:可导致牲畜和早春晚秋作物受冻、河港封冻和交通中断,但有利于小麦灭虫越冬、盐业制卤等。

13、梅雨:每年初夏,我国湖北宜昌以东、28°N~34°N之间的江淮流域通常出现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正是江南梅子黄熟的季节,故称梅雨。又因空气湿度大,物品易受潮霉烂,因而又有霉雨之称。

(1)主要特征: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很大,日照时间短,降水一般为连续性降水,常间有阵雨或雷雨,有时可达暴雨强度。

梅雨结束后,我国主要雨带北跃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雨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温度升高,天气酷热,进入盛夏季节。

(2)对农业影响:丰梅常造成洪涝灾害,枯梅和空梅则出现旱灾。

14、台风: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统称“热带气旋”,在西太平洋称台风,在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称飓风,在印度洋称热带风暴。

15、预防台风灾害的措施:

(1)监测。目前全球广泛应用气象卫星探测台风,许多国家还使用飞机。中国有完整的台站网和密度较大的气象雷达网,中国发射的风云气象卫星可以有效监测台风。

(2)预报。采用天气图、数值预报、数理统计或三者有机结合,特别注意运用气象卫星图、雷达资料及各种气象资料综合分析。

(3)警报服务。

(4)建立相应的防御机构,制定应急预案。

第七章气候

1、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态,包括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

2、气候系统:

3、气候要素的特征数:总量、平均值、极值、频率、保证率

4、气候带:是根据气候成因和气候要素(最主要的是太阳辐射)的相似划分的与纬度大致平行的带状气候区域。将全球划分11个气候带,每个半球为5个半气候带,即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暖温带、冷温带和极地带

5、气候类型: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季风性气候、地中海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山地气候、高原气候。

6、大陆性海洋性气候比较

(1)大陆性气候

①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温高于秋温。1月最冷,7月最热,

年、日温较差大。日照丰富,相对湿度小,云雾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变率大。

②植物生长期短,根系发达,谷物含蛋白质和糖分高,植株矮小,森林分布的纬度高。

(2)海洋性气候

①与大陆性气候相反,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秋温高于春温。最

冷月和最热月均落后大陆性气候一个月,年、日气温较差小。相对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太阳辐射弱。降水丰沛,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

②植物生长期长,根系不发达,淀粉含量高,营养器官发达,森

林分布的维度低。

7、季风地中海气候特点

(1)季风气候: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富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大陆性。

(2)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8、中国气候特征:

(1)季风性显著(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大陆性强烈气温的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南北温差悬殊,夏季炎热,全国气温普遍较高。

9、中国降水分布特征:

(1)降水的时间分配:①降水集中在夏季②降水变率冬季大于夏季(2)降水的空间分布:①季风的影响②地形的影响;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0、气候资源分布特征:(1)普遍存在;(2)数值特征;(3)变率较大

11、气候资源: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

12、中国气候资源特征:(1)气候类型丰富;(2)太阳能资源丰富;(3)热量资源可观;(4)降水资源分布不均;(5)风在全球居中篇中下等

13、中国气候资源的优势与不足:(1)气候资源丰富;(2)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3)水热不同组合,气候复杂多样,区域性强;(4)涝灾害频繁。

1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八章农业气候

1、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

(1)农业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2)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

(3)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的整体性和不可取代性;

(4)农业气候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改造性。

2、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

(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农业气候资源是一个综合概念,具有多功能特征

(5)二重性

(6)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7)有值无价性

3、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数量指标: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气资源

4、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

(1)雨热同期,光温水资源利用潜力大;

(2)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

(3)气候灾害频繁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4)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布

5、中国农业气候区划:由三级组成,一级区为农业气候大区;二级区为农业气候带;三级区为农业气候区。

6、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是以光热水组合为依据所划分的大区。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和青藏高寒气候大区。

7、中国农业气候:

(1)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

①季风活跃,气候湿润多雨②光、温、水资源丰富③

水热同季④农业气候类型多样⑤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2)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

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②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

③积温有效性高④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

(3)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

①太阳总辐射能多②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凉,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

③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④降水湿润状况差异悬殊

第十章农业气象和灾害

1、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有三种情况:

(1)由外界特殊不利气象条件所造成;

(2)是滥砍、滥垦、过牧、烧荒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由于在生产中违背气候规律而人为导致的气象灾害。

2、低温害:寒潮、冷害、冻害、霜冻。

3、冷害:农作物生育期间遭受到0℃以上的低温危害,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1)类型

①延迟型冷害:因持续低温使作物发育延迟(特别是营养生长阶段),不能在霜前正常成熟而减产或品质降低的一种冷害。

②障碍型冷害:作物生殖生长期间遇低温使生理过程发生障碍造成不育或部分不育而减产的一种冷害。

③混合型冷害:两者同时发生,危害更大。

④与其他气象条件组合:低温多雨型、低温干旱型、低温早霜型、低温寡照型。

(2)防御

①从调节农田小气候的角度: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利用塑料薄膜温床育苗移栽;

②从育种的角度:选育抗寒性强的品种

③从栽培的角度:适宜的播种期

④从宏观的角度:利用低温冷害长期趋势预报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比例。

4、冻害:指植物或动物在0℃以下强烈低温作用下受到的伤害,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深秋和早春。

(1)根据冻害发生时间可分为初冬冻害、严冬冻害、早春冻害三类。(2)防御

①选用适度抗寒的丰收产品,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②选择冷空气难进易出、背风向阳的地段种植经济作物

③采取地膜覆盖、风障、营建防护林等调节农田小气候的技术

5、霜冻:是植物在接近0℃的0℃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害。与冻害的不同点是在霜冻发生在作物活跃生长期间,而冻害发生在作物越冬休眠或缓慢生长期间。

(1)分类:霜冻大多发生在春节作物生长初期和秋季作物生长末期,分别称为春霜冻和秋霜冻,其中春季末次霜冻和秋季初次霜冻分别称为终霜冻和初霜冻。

(2)按霜冻发生的天气条件

①平流型霜冻(“风霜”)②辐射型霜冻(“静霜”、“晴霜”)(3)防御

①选用耐寒作物和品种

②促进抗寒锻炼,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寒能力

③选择背风向阳避冻地形,营造防护林和风障

④采取暂时改善局地小气候的措施

⑤抑制冰核活性细菌,降低冰点温度

⑥合理安排播期栽期,使敏感期避免霜冻

6、干旱分类:土壤干旱、大气干旱、生理干旱、黑灾

(1)土壤干旱:在长期无雨或少雨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少,土壤颗粒对水分的吸力加大,植物根系难以从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来补偿蒸腾的消耗,造成植株体内水分收支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植物生长受抑制,甚至枯死。

(2)大气干旱:空气干燥、大气蒸发力强促使植物蒸腾过快,根系从土壤吸收的水分难以补偿,水分收支失衡而造成危害。

(3)生理干旱:由于土壤环境条件不良,使根系的生理活动遇到障碍,导致植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而发生的危害

7、水分相变引起的灾害:雪灾

8、干热风:是一种复合灾害,包括高温、低湿和风三个因子

9、风力在6级以上就可以对作物产生危害

10、日灼:是指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水果或蔬菜表面灼伤形成斑痕而品质下降,果树枝条在夏季强烈日晒可损害皮层。

第十一章农业小气候和精准农业

1、小气候:小气候指的是小范围的气候

2、小气候特点:

①范围小②差别大③稳定性强

3、农业小气候:农业生物生活环境(如农田、果园、温室。畜禽舍等)和农业生产活动环境(如晒场、喷药、农产品贮运环境等)内的气候。

4、农业小气候的特点:

(1)不均匀性;(2)复杂性;(3)稳定性;(4)易调控性;(5)生物群体主导性

5、农业小气候的研究方法:

(1)农业小气候的观测方法;

(2)平行观测法

(3)模型实验法

(4)大气候与农业小气候相关分析法

农业气象学试题答案

1、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 1. F. 1000百帕 2.760百帕 3.1013百帕 4.4/3百帕 2、摩擦层中,在平直等压线的气压场中出现的风不受以下哪种力的影响()。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惯性离心力 3.摩擦力 4.水平地转偏向力 3、土壤导温率与导热率、热容量的正确关系是()。 1.与导热率、热容量均成正比 2.与导热率、热容量均成反比 3.与导热率成反比,与热容量正比 4.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 4、维持大气温度在地理上的常定分布,主要靠()。 1.季风对于热量的输送 2.海陆风对于热量的输送 3.大气环流对于热量的输送 4.洋流对于热量的输送 5、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是()。 1.凹面的E比平面大

2.冰面的E比纯水面的大 3.纯水面的E比溶液面的小 4.大水滴的E比小水滴小 6、气压一定时,气温越高,气压随高度递减()。 1.越快 2.越慢 3.无法判断 4.不变 7、在陆地上,气压最低的季节是()。 1.秋季 2.夏季 3.春季 4.冬季 8、一般霜冻最轻的地方是()。 1.山顶 2.低地 3.山脚 4.洼地 9、下列词语中,叙说天气的是()。 1.长冬无夏 2.狂风暴雨 3.夏热冬冷

4.四季如春 10、白天,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1. A. + Qs = –R – P + B + LE 2.+ Qs = + R + P – B – LE 3.+ Qs = –R + P + B + LE 4.+ Qs = + R – P – B – LE 11、根据蕾莱分子散射定律,以下哪种光的散射系数最大()。 1.红光 2.蓝光 3.紫光 4.红橙光 12、气温一定时,气压越高,气压随高度递减()。 1.无法判断 2.不变 3.越慢 4.越快 13、不是干洁大气主要成分的气体是()。 1.氮 2.氩 3.氧 4.臭氧 14、根据云的形状、结构和云底高度,可将云分为()。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农产品贮运学实验报告

《农产品贮运学》 综合设计性贮藏实验报告——香蕉在微波163w下2min处理后贮藏情况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签名: 组别: 指导教师: 2013年 12 月28日

目录 1 实验目的及意义 (1) 2 实验原理 (1) 2.1 延缓生物产品的新陈代谢 (1) 2.2 延缓生物食品的呼吸强度 (1) 2.3 降低生物食品内酶的活性 (1) 3 实验设计 (1) 3.1 供试原料 (1) 3.2 实验设计 (2) 3.3 检测内容 (2) 3.4 操作原理 (2) 3.5 实验操作流程 (4)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4.1 呼吸强度(排除起始值干扰) (4) 4.2 果皮色泽 (5) 4.3 可溶性糖测定 (7) 4.4 袋内O2/CO2气体变化 (7) 4.5 硬度 (8) 4.6 有机酸变化 (9) 4.7 维生素C变化 (10) 5 讨论 (10) 6 结论 (10) 7 收获和体会 (11) 8 参考文献 (11)

1 实验目的及意义 运用农产品贮运学中所学的贮藏保鲜原理和实验所提供的基本条件,将处理与对照做对比,分别进行含酸量,维生素C 测定,呼吸强度测定,2O /2CO 含量测定内容,熟悉方法操作,观察和分析香蕉采后生理及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让我们初步掌握果蔬贮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研究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对实验前相关自资料的查阅、实验的设计、实验内容的测定以及实验后资料的整理、实验报告的完成等一系列的工作的进行,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 实验原理 微波能通常由直流电或50Hz 交流电通过一特殊的器件来获得。能引起的生物组织或系统受热而对生物体产生的生理影响。微波比其它用于辐射加热的电磁波,如红外线、远红外线等波长更长,因此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其量子能量还不够大,不足与改变物质分子的内部结构或破坏分子之间的键。根据保鲜产品的不同,进行间歇或连续的微波处理。 微波处理的保鲜作用: 2.1 延缓生物产品的新陈代谢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膜电势差抹灰发生改变,当外加电场方向与膜电势方向不一致时,即会影响膜两边带电离子的定向运动,从而降低ATP 合成水平,延缓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起到保鲜作用。 2.2 延缓生物食品的呼吸强度 新鲜果蔬产品本身就存在一个静电场,正常情况下果皮带正电,果心带负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果蔬自身电场发生改变,印象呼吸系统酶活动中心,导致呼吸强度下降,延长保鲜期。 2.3 降低生物食品内酶的活性 微波的作用可以改变生物体内酶蛋白周围的水分结构,从而也改变其与酶的结合状态,可能造成酶失活,起到延缓生理代谢的作用。 微波技术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品果蔬保鲜,很多实验都证明应用静电场处理水果蔬菜,不仅能起到降低呼吸、延缓衰老的作用,而且可保持其原色泽。 3 实验设计 3.1 供试原料 实验原料:新鲜香蕉,由实验室提供。香蕉呈青绿色,较坚硬,闻起来青涩。 实验设计思路:样品在微波163W 下处理2min ,设置为处理组;平行设计空白实验,设置为对照组。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己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已经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3候,每候5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温度表的发明并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之后,开始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观察研究。随着气象观测网的建立,逐步开展了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研究。农业气象学一方面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R.A.F.de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如:俄国的 A.N.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A.苏潘、德国的W.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加之气候异常引起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使各国政府对粮食生产极为关切,因之农业气象学在

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在农业科学和大气科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气象学也得到相应的迅速发展。国际气象组织于1913年成立了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至1983年已开过8届会议。中国在1953年开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研究和业务工作。

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 1、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150~4000nm 400~760nm 3000~80000nm 7000~120000nm 2、按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成()。 2类 3类 4类 5类 3、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Qs = + R + P – B – LE –Qs =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 4、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是因为()。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增加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绝热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γ<γd γ=γd γ>γd γ≥γd 6、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是()。 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 气压、温度、风 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

光照、温度、风 7、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普朗克定律 基尔荷夫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8、不同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气温非周期性变化不同 海陆分布不均 9、风由西吹向东,则称为()。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10、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的最基本的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11、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小麦 水稻 油菜 豌豆 12、用密度接近的方法估计的大气上界高度是指()。 散逸层密度与星际气体高度密度接近的800公里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讲解学习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 点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 热:温度 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 气:气压 风:风向、风速 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 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 4、辐射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inh=Sin φSin δ+Cos φCos δCos ω 其中,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赤纬角(δ)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一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组成的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 –23.5°≤δ≤23.5° 。 时角与时间的关系:ω=(t-12)×15 °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ω=0, h=90-φ+ δ 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夏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23.5°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23.5°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h=90-φ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变化:日出、日落,h=0;正午,h=90° 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 日出日没时角的计算: δ ?ωtg tg -=cos ? =152t ω

全天可照时间(t)为: φ为纬度。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ω=(t-12)×15 °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春分、秋分日的赤纬为 0°) 夏至:δ=23.5°冬至:δ=-23.5° 第三章温度 1.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 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2.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 定义: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J/(m·s·℃) 导热率意义:表示物质内部由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热量的快慢的一种能力。 3.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 答;它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导致潮湿土壤表层昼夜温差变化小 4.何谓导温率?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定义:单位体积的土壤,在垂直方向上流入或流出J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也称热扩散率。单位:m2/s K=λ/ Cv 意义:表示土壤因热传导而消除土层间温度差异的能力,直接决定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5.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三种热特性怎么变化 答:导温率语与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在土壤湿度较小情况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加,当土壤湿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导温率反而减小。 9.何谓温度的铅直梯度?它和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有什么不同? 答:气温垂直梯度:指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温差,也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或称气温直减率。单位℃/100m 。与干绝热直减率及湿绝热直减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后两者指气块在升降过程中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 10.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 答:山腰。因为山腰易出现你逆温现象,能搞保证作物安全过冬。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农产品加工工艺学 2.课程英文名称: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3.课程类别:专业模块课程 4.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限100字以内)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通过该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果蔬加工原料预处理及其半成品保存技术、果蔬干制、果蔬糖制、蔬菜腌渍、果蔬罐头、果酒果醋酿造等的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加工技术及产品标准,了解果蔬加工副产品的利用途径,注重高新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为将来能独立承担果品蔬菜加工领域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和各章重点、难点) 1、第一章果蔬加工原理及原料的预处理(4学时) 第一节果蔬品质与加工的关系 第二节果蔬的败坏及加工保藏措施 第三节加工保藏对原料的要求及预处理 2、第二章果蔬罐藏(5学时) 第一节果蔬罐藏基本原理 第二节罐藏容器 第三节罐藏原料 第四节罐藏工艺 第五节罐头败坏检验及贮藏 3、第三章果蔬干制(5学时) 第一节干制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干制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三节干制方法与设备 第四节干制品的包装、贮藏和复水 4.第四章果蔬糖制(6学时) 第一节果蔬糖制品的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果蔬糖制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蜜饯类加工 第四节果酱类加工 第五节果蔬糖制品加工实例(选学) 5.第五章蔬菜腌制(4学时) 第一节腌渍品和分类 第二节腌渍的基本原理

农业气象学试卷汇总(含答案)

《农业气象学》模拟试题(一) 二.填空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气; 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 3.在地面辐射差额 R = (S'+ D)(1 - α) - r 公式中, α为反射率 , r 为地面有效辐射 ; 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的导热率和土壤温度, 同时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的影响; 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 6.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大; 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和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 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 9.农业气候三要素是光、热、水; 10.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处; 三.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 ____ 指向 ____ ;A A.地面;空气 B.空气;地面 C.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 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 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 _____ ;C A.短波辐射 B.中波辐射 C.长波辐射 D.超长波辐射 3.在北半球 0 - 66.5° N 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 ____ 日;B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 ____ ;A A.距平 B.平均变率 C.极差 D.相对变率 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 ___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 ____ ;A A.高;小 B.低;小 C.高;大 D.低,大 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 ____ 倍的地方;B A. 1 B. 3 C. 4 D. 6 7.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 ____ ,低压在 ____ ;C A.右前方;左前方 B.右前方;左后方 C.右后方;左前方 D.右后方;左后方 8.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 ____ 气候型;B A.草原 B.地中海 C.季风 D.高山 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 ___ ,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 ____ A A.大;大 B.小;大 C.大;小 D.小;小 10.下述的几种风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 ____ ;C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焚风 四.判断题: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你认为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标"对",不对的标"错") 1.地球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复习

绪论 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 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 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 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以百帕(hPa)为单位 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 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 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P21) 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 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o—-23.5o。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农产品贮藏加工培训课程

农产品贮藏加工讲义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会致富本领、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基本理论,掌握主要农产品贮藏的操作技术要点及主要农产品加工的工艺要点,了解农产品贮藏加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国食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 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农产品贮藏加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 理解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基本理论。 3. 掌握呼吸强度与农产品贮藏的关系。 4. 掌握农产品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5. 了解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6. 了解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了解粮油贮藏的基本方法及贮藏过程中病虫危害及预防措施。 2. 了解主要果蔬贮藏所需的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环境条件。 3. 掌握主要果蔬贮藏的管理技术要点。 4. 掌握粮油产品加工中焙烤食品、膨化食品、豆制品等加工工艺的基本技能。 5. 掌握果蔬产品加工中干制品、糖制品、罐制品、腌制品等加工工艺的基本技能。 6.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产品贮藏中出现的霉烂、异常温度伤害等问题。 7. 能够解释农产品贮藏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8. 能够解释农产品加工中出现的原料褐变、

干制品霉变、糖制品返砂、罐制品胀罐、腌制品酸败等异常现象。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2.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期末复习资料 农产品:农产品是通过生物的生长繁殖所获得的产品。 ●农产品贮藏及农产品加工 以农产品为对象,根据其组织特性、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采用不同的加工技术和方法,制成各种粗、精加工的成品与半成品的过程称为农产品加工。 以采收以后的农产品的生命活动过程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采后生理学为基础,以农产品在产后贮、运、销过程中的保鲜技术为重点,进行农产品采后保鲜处理的过程称为农产品贮藏。 各类粮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含有13%-14%左右的水分,油料一般只含7%-8%的水分,而大多数水果和蔬菜的水分含量都在80%以上。此外,水分与农产品的嫩度(tenderness)和新鲜度(freshness)以及与农产品的贮藏加工性能均有密切的关系。 加工成熟度-果实已具备该品种应有的加工特征。 粮食的加工特性 1. 后熟 由完熟道生理成熟所进行的生理变化 标志:发芽率达80%以上 ? 2. 化:粮食的理化性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使品质逐渐裂变而趋于衰老 ? ?面筋的形成 ?麦胶蛋白+麦谷蛋白遇水相互黏聚 ? ?⒈粮食中重要的酶类 ?⑴淀粉酶 ?⑵蛋白酶 ?⑶脂肪酶 ?脂肪酶是一种对脂质其水解作用的水解酶。 ?⑷植酸酶 ?⑸脂肪氧化酶 ?⑹过氧化氢酶 ?⑺抗坏血酸氧化酶 ?⒉大豆中的主要酶类 ?⑴脂肪氧化酶 ?⑵脲素酶 ?⑶淀粉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 ⒊果蔬中的主要酶类

(8)呼吸跃变现象(p36) 呼吸跃变:随着成熟进程,呼吸速率逐步下降;当进入完 熟(衰老)前,呼吸速率有一个骤然上升并很快回落的过程。 呼吸跃变标志果实生长发育的结束和成熟衰老的开始。对果实贮藏期的长短有重要的影响。 跃变型与非跃变型果蔬的特性比较 特性项目跃变型果蔬非跃变型果蔬 后熟变化明显不明显 体淀粉含量富含淀粉淀粉含量极少 源乙烯产生量多极少 采收成熟度要求一定成熟度时采收成熟时采收 常温贮藏 ●堆藏●沟藏 ●窖藏●窑洞 ●通风贮藏●假植贮藏 机械制冷原理:借助于制冷剂在循环不已的气态—液态互变过程中,把贮藏库的热量传递到库外而使库降温,并维持恒定。 设备结构:制冷压缩机、冷凝器和贮液罐、调节阀、蒸发器 气调贮藏(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age)简称CA 贮藏——改变贮藏环境中气体成分的贮藏方法。一般指在特定气体环境中的冷藏法。 CA贮藏为国际上最有效最先进的果蔬保鲜方法。 CA贮藏原理 通常采用降低氧气浓度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来抑制所贮藏果蔬的呼吸强度,减少果蔬体物质消耗,从而达到延缓果蔬衰老,延长贮藏期,使其更持久的保持新鲜和可食状态。 自发气调(modifed atmosphere storage ) ——利用园艺产品自身呼吸作用降低贮藏环境中O2浓度,提高CO2浓度的气调

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1、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150~4000nm 400~760nm 3000~80000nm 7000~120000nm 2、按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成()。 2类 3类 4类 5类 3、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Qs = + R + P – B – LE –Qs =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4、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是因为()。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增加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绝热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γ<γd γ=γd γ>γd γ≥γd 6、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是()。 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 气压、温度、风

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 光照、温度、风 7、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普朗克定律 基尔荷夫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8、不同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气温非周期性变化不同 海陆分布不均 9、风由西吹向东,则称为()。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10、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的最基本的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11、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小麦 水稻 油菜 豌豆

《应用气象学》课程复习提纲

知识点准备(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Chap1 绪论 1、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意义 2、开展应用气象学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3、科学系统的行业气象指标,应具有的“三性”和“二化”主要是什么? Chap2 农业气象 1、农业气象学概念 2、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太阳辐射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几个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 5、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三基点温度、五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温 周期方面涉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6、水分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作物的需水规律、大气降水的影响、土壤水分类型及 其有效性、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水分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7、CO2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农田上CO2 的日变化和垂直变化 8、农业上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各灾害的分类 9、农业气候指标的表达形式及举例 Chap3 建筑工程气象 1、风与城市规划, 2、如何改善建筑日照条件 3、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4、采暖区划的气象指标 5、全国集中采暖区划标准及我国划分情况 6、采暖室外计算标准 7、冻胀划分及其强弱的表示方法 8、气象信息,天气预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9、基本雪压、基本风速、基本风压定义 10、外场施工的天气影响 11、风速、风压在非规定高度处的计算 Chap4 交通运输与气象 1、飞行湍流、飞机积冰、海洋气象导航、公路翻浆、温度力、锁定轨温、飞机颠簸等定义 2、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及气温、风、气压对飞行的影响 3、高原机场跑道与一般机场跑道哪个更长?为什么? 4、影响飞机飞行的气象要素以及机场关闭的标准 5、低空风切变定义及各类低空风切变对飞机飞行、起飞、降落的影响

农产品贮运学

第一章果品蔬菜的采后生理 1.与呼吸有关的概念。(呼吸强度,呼吸系数,呼吸跃变,呼吸商,呼吸热)2.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的关系?影响呼吸强度的因素? 3.跃变型的果蔬与非跃变型的果蔬在采后生理上有什么区别? 4.乙烯生物合成途径及在贮运实践中如何调控乙烯? 5.蒸腾作用对果蔬的影响及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蒸腾失水?6.何谓生理休眠和强制休眠?在贮运实践中如何利用蔬菜的休眠特性? 第二章果品蔬菜的质量与质量评价 1.果品蔬菜的质量构成要素? 2.卫生质量定义及内涵? 3.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定义及三者区别? 第三章影响果蔬贮运性的采前因素 1.影响果蔬贮藏性的内在因素、生态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各有哪些? 2.影响果蔬质量的贮藏因素有哪些? 第四章果品蔬菜的采收和采后处理 1.采收的基本要求? 2.果蔬成熟度如何确定? 3.包装类型及作用? 4.果蔬脱涩的机理及脱涩的方法有哪些? 5. 果蔬催熟的方法?催熟的条件? 6.果蔬预冷的概念?为什么要进行预冷?预冷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7.分级意义、标准、方法? 第五章果蔬的贮藏方式与管理 1.土窑洞的管理? 2.机械冷库的使用与管理方法? 2.气调库及MA贮藏的基本要求与管理。气调贮藏的类型? 3.其它贮藏如减压贮藏,辐射贮藏的概念及特点? 第六章果品蔬菜的运输与冷链流通 1、冷链流通的概念? 2、运输的环境条件对果蔬质量的影响? 3、运输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果品蔬菜采后病害 1、病害分类 2、冷害、冻害的概念,冷害的症状,影响冷害的因素?减轻冷害发生的措施有哪些? 3、侵染性病害的概念?菌源?传播途径? 4、影响发病的因素? 第八章贮运各论 以具体的果蔬为例,谈谈如何做好采后商品化处理? 第九章粮食贮藏特性和品质变化 1、粮食后熟作用、陈化的概念? 2、影响粮食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呼吸作用与储藏的关系? 3、如何延缓粮食陈化? 第十章粮堆的物理性质和粮食仓库 1、散落性与自动分级、自动分级与储藏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 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 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 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 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 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 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 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 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 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 C、碳氧化合物:CO、CO2 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

农业气象学答案

农业气象学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农业气象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题一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臭氧层分布在B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2、黑体表面辐射具有最大能量波长与黑体表面温度C O A、呈指数规律 B、成正比 C、成反比 3、地表垂直与阳光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与大气透明系数及 有关。 A、太阳高度角 B、太阳方位角 C、大气量 4、某地某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决定于该地纬度、太阳赤纬及A

A、时角 B、大气量 C、高度 5、气温直减率越小,大气层结越A O A、稳定 B、不稳定 C、无影响 6、下列因子中,B 对气温日较差无影响。 A、高度 B、经度 C、纬度 7、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时,饱和差随温度降低而B。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8、在对流层中,绝对湿度一般随高度增加而B o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9、自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B o A、地转风 B、梯度风 C、摩擦风 10、影响乱流交换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地面粗糙度和 C O A、气压 B、气温 C、大气稳定度 11、辐照度的单位是_C_。 22 A、瓦/米 B、米/秒 C、瓦/米 12、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_A_。 A、增长 B、变短 C、无变化 13、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

Bo A、正 B、负 C、零 14、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_A_。 A、增长 B、变短 C、无变化 15、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Bo A、正 B、负 C、零 二、填空题 1、地球大气是经过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演变而成的。 2、根据大气性质,可将其分为不同层次,其中最底层叫对流层,中纬度地区,其高度为10-12公里。 3、一般海拔高度越高,太阳直接辐射越强,天空散射辐射越弱。 4、在土壤蒸发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为了保境,应分别采取松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