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试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试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试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试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学校教育功能无限扩张和泛化的倾向,赋予了学校教育太多的责任与功能。客观地说,学校教育功能是有限的,体现在:首先,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因素;其次,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有利于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有利于正确发挥其他教育形式的功能。

[关键词]学校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有限性

学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学校教育功能无限扩张和泛化的倾向,赋予了学校教育太多的责任与功能。那种认为“学校教育即教育”的观点是夸大了学校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有利于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有利于正确发挥其他教育形式的功能。

一、学校教育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多种因素之一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绝对不只是教育一个因素。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言:“孩子的发展,不论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不只是我们教育学行为的结果。……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孩子走向成熟。”确实,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除教育外还有遗传、环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罢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相信我们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遗传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一些生理特点,也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的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众所周知,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尽管我们不是遗传决定论者,不相信“上智下愚不移”,但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虽然说后天的学习可以缩小差异,促进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但提高的水平是在遗传因素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之内的。从非智力因素方面看,遗传素质也影响着人的学习状况。例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表现在学习方式、社会适应和个人修养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通过影响人的学习效果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其次,社会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因素包括家庭的影响、同学和朋友等同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丽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学校教育特色对课程的作用

学校教育特色对课程的作用 学校对教育特色的追求,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南。教育特色 既是一间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培养什么人这个目标的高度统一,也是学校的综合教育活动长期累积起来的具体体现。运用教育特色 作为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和实施学校的德育课程,是本文的阐述重点。 一、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教育特色 我校的教育特色是“砺志教育”。确立此特色,源自于我校的 学校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和现实需要。首先是学校文化。我 校所尊崇的客家精神,其中包含有“志在四方”、“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核心内容。第二是历史传统。在永泰村的地界上, 古代有一条蜿蜒北上的小路,曾是广州城众多书生进京赶考的必由 之路。村民们为彰显这段历史,把书生们聚集一块休憩之地取名为“官厅窿”(现名“官厅路”),以此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刻苦治学 考取功名。第三是地理环境。作为独特的地域标识,永泰小学背靠 一座叫磨刀坑的山丘,山上有块巨大的卧石,过去永泰村民上山砍 柴必经此地,在磨刀石上磨砺刀斧,夯实手柄。因此,磨刀坑、磨 刀石、磨砺等词语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二、依托教育特色,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在“砺志”教育特色的指引下,构建了具有我校校本特色 的德育课程体系:砺行活动性课程社团活动篮球、七彩动漫、书写 人生、舞蹈形体、科技梦、艺术体操、长笛风情德育活动“穿衣戴帽”、“砺志”礼、“砺志”节、值周班、重走砺志路砺能环境性 课程春夏秋冬社会实践舌尖之“旅”、消防实践基地、垃圾处理厂 实践基地“、蓝丝带”行动

三、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通过教育特色“物象化”,实施德育课程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把特色“物象化”,把环境性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每天都能看见、听见、触摸,是很好的德育课程途径。例如我们把校徽、校印的设计与“砺志”教育特色紧密结合:校徽下半部是为一本打开的书,寓意永泰学子勤奋与磨砺之志;整体如一个阳光下舞动的小孩,既寓意学校的艺术体操特色,也寓意莘莘学子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校印在设计上更融入了艺术元素,中间“留白”的地方,一方面是表示“白”的词意,同时更把“砺志”教育的意境强烈地凸显出来。又如,永泰小学的形象大使,是一组以本校学生动画图为基础造型,经过艺术加工的男女学生动漫组合。本形象大使设计融合永泰小学身心健康、行为规范、知识扎实、气质优雅、意志坚强的育人目标。 (二)通过德育课程,实现教育特色的育人目标 1.德育课程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如七彩动漫社团,以学校的“形象大使”为素材,结合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动漫”的形式实现教育的目的。 2.德育课程以德育活动形式开展“穿衣戴帽”活动:由学校组织,依靠家庭教育。定期举行生活自理方面的比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砺志礼”活动:砺志作为本校教育特色,砺志之礼必不可以少。我校的“砺志礼”包括“启蒙礼”、“感恩礼”和“成才礼”。以“启蒙礼”为例,我校每年都为新生举行“启蒙礼“,活动包含了正衣冠、赠“红包”、站“君”姿、摸砺石、存祝福、呼校训等环节,极富本校特色。成长记录活动:以德育课程中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二)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本身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四)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梨树县郭家店镇第四小学黄旭 小学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抓好。在教育内容上应反对抽象空洞的说教,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浅谈我对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第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渐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

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第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 摘要:教育负向功能是继对教育正向功能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探究,文章主要梳理了以往国内外对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理论的研究,从“标准化”的课堂教学、“传统化”的师生关系、“个体幸福感培养的缺失”三个角度为切入点,来探讨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针对这三个表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消减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积极教育;改进策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功能”一词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正向的、积极的,应用到教育上,则自然而然关注教育的正向功能。直到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出了功能具有正向和负向,隐性和显性两大维度,这种一元论思维才得以化解,教育的负向功能才逐渐被研究者重视。认识到“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减少学生心理压抑感、过度紧张感等消极情绪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降低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提出合理化改进策略。 一、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理论框架分析 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野昌山在默顿的正向和负向功能、隐性和显性功能两大维度基础之上,构建了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分析框架。“柴野昌山将学校的教育功能看作一种具有自身逻辑结构的系统,力图在这种逻辑结构中同时找到正向功能、负向功能的位置。”事实上,柴野昌山分析的理论框架已从逻辑上说明了学校教育具有正向功能和 负向功能。按照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就是整体与组分的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教育的正向与负向功能构成了整个教育功能系统。美国教育家伊利齐提出了“学校消亡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神化的收藏者,产生矛盾的承担者,以及实施这种神化的场所。“所以伊利奇主张取消现行学校制度,代之以各种…学习网络?,诸如教育(学习)用品服务网络、技术交换网络、伙伴选配网络及教育工作者信息网络等。”显然,“非学校化”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有益的一面,但废除学校的极端方式是不可取的。如何能用积极心理学寻求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二元统一,以降低教育负向功能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我国关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教育的正向功能和显性功能上,而忽略了教育的负向功能和隐形功能。首先明确提出应对教育的负向功能进行研究的是张人杰先生。在张老先生之后吴康宁、王等等、李秀芬、董昭江等为数不多的人也在进行研究。因此,由于教育现象、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复杂性,如果无法正确认识教育功能,很容易在满足于教育表面上的成就感的同时忽略了潜藏的危机。需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有其特点,如不可消除性、可降低性,“具有隐蔽性与延时性的特征,而人才培养的周期又长,如果教育者对学校的负向功能认识不深的话,就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贻误许多人成为真正的人才”。 二、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 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自身不做改造,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经济功能,甚至会出现负功能”。那么,在学校教育当中教育负向功能是如何表现的呢?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容易产生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批判的“呆滞思

学校教育_社会教育_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观念也随之而变化。如此,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一直以来,群众们都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殊不知它与家庭,社会都有很大关系。一、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有这些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3.作用的全面性.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也往往只侧重在某些方面。4.内容的系统性.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5.手段的有效性.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6.形式的稳定性.学校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这些特点都表明了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有许多自身的特点:1 开放性.社会教育部向学校教育具有诸多限制。它没有年龄,时间,地点,等局限,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教育。2 群众性.社会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是青少年,对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人员都有重要意义。3 多样性.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4 补偿性.有些学校尚不具备的知识需要社会教育予以补充。5 融合性.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教育日益发展,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目前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他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社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各个方面:第一,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第二,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第三,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

关于学校教育功能的思考-6页精选文档

关于学校教育功能的思考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处在政治、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复杂。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诸多干扰因素危害着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升高,暴力倾向严重,厌学,迷恋网络游戏,信仰缺失,恶性案件在媒体屡屡曝光,令人震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深感忧虑。同时,也促使我们对现行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重新思考,并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校应当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承担起责任 一个人从幼儿园到高中十几年,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引导、教育和培养将影响人的一生。而当前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存在种种误区,无论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评价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这就使得教育方法单一,而非常重要的品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好多学生道德水准下降,行为缺乏规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造成诸多社会隐患,大大增加了社会发展的成本。就个人而言,无论他的智商有多高,多么有才华,如果人品差,他就不会走得太远。所以学校要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并为此真正负起责任。 二、学校应如何实施品德教育 从幼儿园到高中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良好心理素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的言行以及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比如,极少数家庭不重视,或顾不上对子女的教育培养,造成孩子成绩落后。也有的家庭对孩子的培养从小很重视,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除了正常上课,放学后或周末还要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音乐培养班等,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兴趣,违反学生成长规律。其结果是:很多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对学习越来越厌烦,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最后,特长没有培养出来,学习成绩不升反降,令家长失望,经常受到家长的责骂。学校对学习差的学生也缺乏重视和关心。而这些学生为找到自己的自尊,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博得周围人的眼球,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违反学校纪律,扰乱社会秩序,成为学校、社会不和谐因素。出现这种苗头,如不能及时加以教育和疏导,就会发展为违法犯罪,为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不幸。为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此类问题。 1.教育要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什么是人才?科学家是人才,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且这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一个快乐、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把所有学生都放在“同一模子”里,去塑造“整齐划一”的人。 虽然,教育体制内已认识到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多年前就已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对中、小学学习成绩的关注,取消升学考试等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压力虽然小了,但是,学校和教师却感

学校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架起通往未来的桥梁 ——浅谈学校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一般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假如将教育比喻成一个滑轮的话,则最里面的是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轴心;中间一层是学校教育,是承接轴心和外环的铁球;外环是社会教育,是滑轮正常运转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承接内外的关键节点,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历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教育 随着计划生育法的大力倡导,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里,他们每个人都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而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全部心血的同时,却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即过度疼爱孩子,致使孩子没有尊卑意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的承接,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做好育人工作,加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如不然,将来走上社会的孩子难以走出自我的中心圈,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学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是必要的,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储备,教育学生尊老爱幼,感恩父母,关爱他人。此外,在班级日常活动之中,班主任有意识调动全班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小组合作等来加强学生的合作互助的能力。当然,也可以组织观看一些视频,比如有关父母亲情的《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海洋天堂》以及湖南卫视的《变形记》等,以加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做家务,体会父母的艰辛。家庭教育的缺失,正是学校教育必须重点突出的,德育是立人之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从娃娃抓起,不断深化,才能完善基础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 二、心理教育 当今的孩子是养在温室的花朵,心灵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如今频频爆出的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例不在少数,而他们自杀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完不成作业怕老师惩罚或与父母争吵。而这也正显示了心理教育在当前中小学中的力度的不足。因此学校贯彻落实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对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加上迫于升学压力,老师难免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好坏,使得差等生很受冷落,难免心有郁结。因此,在平常工作中,老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善于与学生沟通,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结。避免潜在危险的存在。 1.以“民主、平等、有效沟通”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出发点,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以民主、平等有效的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 2.正确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大部分学生的文化素质较差,由于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者没有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形成学习我不行的不健康心理,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从而在学习上否定自己,彻底放弃学习。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辅导;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学习计划与学习监控的辅导等。其中学习方法和策略辅导,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检验的方法,掌握集中注意的策略、理解与记忆的策略、解决学习困难的策略等。 3.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他们学会自我娱乐,防止心境长期压抑。 心情开朗、轻松、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是稳定而良好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患得患失、喜怒无常、经常情绪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在教会学生控制情绪的同时,班主任还要想方设法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强化学生的特长,使他们有一些排解烦恼的方法。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古城营小学路鸿娟 小小的书包,小小的人儿。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学校教育,注定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那究竟什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人的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社会作用体现在多种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他们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老师的帮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望过去,探索未来。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相互激励,争当优秀的积极进取的氛围,使得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从而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其次,学校教育以班级为一个集体,一方面促进青少年迅速学会共同生活,另一方面也很好的锻炼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从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到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85%则靠他的人际处理能力。由此看来,单单拥有专业知识,很难达到成功。这也是众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时,难以取舍的关键点。也许在学科知识方面,高薪请来的家教老师确实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对于孩子而言,每天面对的人除了父母,便是家教老师,生活圈子过于狭窄,缺乏与不同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进入社会后很难与人建立良好联系。人际关系,乃至人脉就更无从说起了。除此之外,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也使得他们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同时也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成为可能。他们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懂得承担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 学校教育好处颇多,但为何现今却屡被诟病? 其实,学校教育亦有其弊端,也就是所谓的负向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处于主导作用,但是,这是“应然的”。在现实的教育活动

试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试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学校教育功能无限扩张和泛化的倾向,赋予了学校教育太多的责任与功能。客观地说,学校教育功能是有限的,体现在:首先,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因素;其次,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有利于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有利于正确发挥其他教育形式的功能。 [关键词]学校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有限性 学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学校教育功能无限扩张和泛化的倾向,赋予了学校教育太多的责任与功能。那种认为“学校教育即教育”的观点是夸大了学校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有利于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有利于正确发挥其他教育形式的功能。 一、学校教育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多种因素之一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绝对不只是教育一个因素。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言:“孩子的发展,不论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不只是我们教育学行为的结果。……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孩子走向成熟。”确实,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除教育外还有遗传、环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罢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相信我们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遗传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一些生理特点,也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的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众所周知,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尽管我们不是遗传决定论者,不相信“上智下愚不移”,但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虽然说后天的学习可以缩小差异,促进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但提高的水平是在遗传因素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之内的。从非智力因素方面看,遗传素质也影响着人的学习状况。例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表现在学习方式、社会适应和个人修养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通过影响人的学习效果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其次,社会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因素包括家庭的影响、同学和朋友等同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 当前教育功能研究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及存在问题: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观含义,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指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机能的发展、完善;后者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人格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表现在除教育之外的社会子系统中的作用,这些社会子系统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观。 存在问题: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观犯了孤立、静止观察教育功能、将教育功能简单化的倾向,犯了将教育功能的对象简单罗列的错误,而且罗列不周全。教育的正、负功能观则犯了“关键词”界定上的错误。“功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等同于“效能”。也就是说,当我们说某某“功能”时,实际上已经界定了我们指的是它的“有利作用”方面。 笔者把教育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所谓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主体的人”及“客体的环境”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它表明“教育能干什么”。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确定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同时把教育在自然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中所发挥的间接功能确立为衍生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指在教育功能体系中最基本的最能反映教育活动本质关系的功能。教育的衍生功能是指在教育功能体系中因教育基本功能的实现而延展出来的对自然改善和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功能,包括自然环保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功能研究的取向和视角: 西方学者对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与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最 具代表意义的大致有功能主义、冲突论和社会改造论诸派。 功能主义( Functionism) 亦称结构功能主义, 发端于社会学上的功能论。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和法国学者迪尔凯姆( 亦译涂尔干) 。斯宾塞利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建构了自己的社会有机论, 对社会有机体的良好分工 与和谐共处寄予了极大热情。而迪尔凯姆的/ 社会团结理论不过是斯宾塞学说的自然延续, 在他们看来, 教育是促进社会/ 和谐的工具, 功能主义的教育功能 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 1)个体社会化功能。( 2) 经济功能。( 3) 选拔功能。 20 世纪中叶以后, 西方社会急剧动荡变迁, 而先前的功能主义已经无法解释也无法适应这种社会格局。60 年代末, 冲突论( Conflict Theory) 迅速崛起, 为三股势力: 以鲍尔斯( Bowles,S. ) 和金蒂斯(Gintis, H. ) 为代表的/ 新马克思主义冲突论0( 侧重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 以柯林斯(Collins, R. ) 为代表的/ 新韦伯主义冲突论( 侧重于分析教育成层问题) 和以华勒(Waller, W. )为代表的/ 教学社会学( 主要关注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 。冲突论认为, 学校教育是统治集团的工具, 其核心功能就是复制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 复制现存的阶级关系和结构。( l) 经济地位复制, 即社会再生产理论(Theoryof Social Reproduction) 。( 2) 文化复制, 即文化再生产理论。( 3) 国家复制( State Reproduction) ,即国家再生产理论。 社会改造论比冲突论的态度更加激烈, 它更加关注对现行社会和文化的反 叛与改造。抵制理论( 批判论) 、后现代主义、后实证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睦洲墟镇小学杨妙甜 从身边我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小学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就我所教的班级也是如此,尤其是交流语言,很多都是不礼貌的用语;对老师同学不尊重,主要表现在上课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同桌或同学,甚至还故意去骚扰同学,最终演变成打架了;做错事了不敢承认错误,还一直洋洋得意,心里没有一点的认错思想;再者有些学生看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这些种种都极度表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差,同时也能够映射出这个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因为孩子的这些不良品质的出现,我越发觉得现在的小学生不好教了,但同时使我认识到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现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是从一落地就开始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自我,在校园或课堂中缺少纪律概念,不尊重教师,我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摆正孩子们思想认识,从而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不仅重视智育,也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提升情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取决于他做人的原则。因此,品

德教育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方面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榜样示范法,是进行思品教育一种生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老师应该严以律己,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做好学习的楷模。如:老师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把自己的烦恼还给学生,让学生无端地忍受巨大的痛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一碗水端平”,应该做到公正公平,不应该有偏心,偏爱优秀学生的思想;相反,应该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摆正学习的地位,形成一股浓浓的学习风气。当然,教师本身就应该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分“一瓢水”给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方面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一些学生之所以有不良的行为、言行等坏毛病,就是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 1、有些家长不注意生活用语,张口闭口骂人,使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恶劣的语言环境中,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会形成一个错误的印象,潜意识就认为这些并不是什么缺点。

学校教育对人的功能

学校教育对人的功能 当今社会,人们企图用教育去解决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 并深信教育起到的作用总是正向的、积极的、促进的。这样的教育泛化观点虽试图在思想上激励教育工作者的热情, 但在实践上却使教育工作者无所是从, 终使教育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使学校教育蒙受不白之冤。学校教育的基础功能在促进人的发展。曾有人说“在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他所犯下的错误从根本上讲总是显现了教师的错误。”它暗含了教师要永远对学生抱以希望, 显示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但其中隐含的因果关系就有问题了。若用这些理念的逻辑反观教育现实, 问题就来了: 学生逃课, 那一定是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 学生自杀, 那一定是学校给予的压力过重; 学生品德不良, 那一定是学校只重知识教育而不顾其他; 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那一定是教学过于专制; 等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它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达到理想状态, 因为学生的发展除了学校的影响外, 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常表现为教育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为之服务。上世纪80年代后, 教育的生态、科技、人口、国防、消费、享有、法制等功能、价值也不断地被提出来。教育功能由“一”到“多”, 由“多”到“万”。教育社会功能无限扩充的直接后果是, 社会一有什么问题,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肯定出了问题。如: 社会缺乏诚信, 就在学校进行诚信教育; 社会腐败严重, 就在学校进行廉洁教育; 环境污染严重, 就在学校进行环保教育;违法犯罪严重, 就在学校加强法制教育; 社会就业困难, 就在学校进行就业教育;交通秩序混乱, 就在学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社会道德滑坡, 就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等。如此不断增加, 终使教育内容不堪重负。学校教育的特点在于它主要是通过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由于人们过于看重学校教育, 在现实社会中,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在此情状下, 家庭教育主要不是促进孩

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意义 无论教育部门高官如何吹嘘当前教育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但中国近几十年在教育上彻底的失败却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怎么没有中国本土公民问鼎诺贝尔奖?要不然中国市场上怎么四处充斥着山寨产品?要不然中国富豪们为何都热衷于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 要讨论教育问题,我们就先来问问教育这个词究竟是什么含意。所谓教育,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指教书育人(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老百姓们眼中的教育就是将子弟送到学校,学生坐在下面听课,老师站在讲台上讲。综合来看就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向老师习,尽可能的将老师所知变成自己所知。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发问,这样去理解教育的含义对吗? 也许很多人会回答是对的,但我却要说这是大错特错,正是对教育意义认知上的错误才导致了当前教育体制上的失败。人为什有别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命形式呢?我们知道一切动物的生存能力都是靠遗传先天得来,而只有人才是靠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就被带到与世隔绝的环境,完全不使 学习人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他能存活下来,最后还能成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人吗?)。因为人先天具有的不是生存能力,而是学习生存的能力,教育的意义才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一切文明的人类社会中都注重于发展教育事业,因为只有在教育上取得成就才能在文明的其它领域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世界上最注重教育的民族莫过于犹太民族,但我们惊奇的发现犹太民族在教育子弟时不是拼命的传授知识,而是开启其智慧,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让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回过头来反观我们当前的社会教育恰恰与之相反,老师站讲台上苦口婆心的事讲,学生坐在下面专心致致的听,课后还要拼命的写呀记呀算呀,生怕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漏记了。这样的教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传授式的教育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而非内心有多么强的学习欲望,这样的“教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答案是只能将活人变成死人,将生命有机体变成机器,如此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有多少创造力呢? 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向来有艰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什么挑灯夜读、头悬梁、锥刺骨、裹荧读书、映雪读书等被不少正人君子们传为美谈。不过好像自古以来,学习都只是少数几个幸运儿才可有的奢望,真正能走通这条路的就更少了,而且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民族文化几乎是停滞了两千多年。今天人们继续保存古人留下的这些愚蠢教育理念,实在是太为荒唐,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而且还有可能把原本健康的人逼成精神病患者。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向学生传授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我们不应把教师比作辛勤浇种的园丁,而应看成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不管你有多高的学识,却始终非常有限,就算全部复制到学生身上(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只能达到你自己的水平,而如果你不是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开启了其学习的热情,那他们也许将有可能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本是生命内在的需求,但非常不幸的是在现实中许多学生把学习看作外界强加的负荷,由此滋生出内在本能的反抗,虽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却非常渴望从中解脱出来。在许多人眼中学生只是被“教”与“育”的对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现存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很多老师常常告诫学生学海无边,只有拼命的记呀背呀才能到达辉煌的殿堂。 实际上,现行的教育体制不但不能培养人主动学习的热情,反而还促使了许多人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一现实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我总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为“教育”而将一帮人集中起来培训,而应更多的开启人的智慧,

学校教育有什么意义

学校教育有什么意义 教育现象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 展而发展起来的,是在长期的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分解出来的一种特有的人类学现象。 1、学校教育的社会学意义: 学校教育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程度的衡量性标志。是社会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统领工程。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指示剂。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社会成份的改变必定会带来人民观念的改变,而观念的改变又会影学校教育的方式和理念的改变,所以学校教育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社会某一种方式的改变。据此原来教科书说的教育遵循规律是: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现实教育还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关系上,脱离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教育研究,就教育来论教育,或者说就学生来论教育都是片面的。也会因此而引入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带来更多的困惑和迷茫。 2、学校教育的人类学意义: 人类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过程,人类的繁衍和优化,教育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人类有别于其动物,是因为人类的思想、道德、文化和教育,人作为个体,首先解决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随此而伴随着的是物质的发展和精神提升。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真下地意义上的社会人,认识自然,认识自我,改变和断承思维习惯、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不断进化的结果,是在同文化碰撞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意

义上的单独生物个体。学校教育在人类学的背景下,才有可能认真的研讨个体的教育意义。 3、学校教育的个体生命意义: 个体来到世上第一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而作为人类的生存必然包括人的发展,所以学会生存,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才有发展,发展的多元化,造成我们现在学校方式和目标的多元化,单一的评价和缺少终极生命关怀是缺少个体生命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教师因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实现者和发展者。所以学校教育是依据这样一个过程:自然人——社会人——回归自然——实现人的生命意义。 4、学校本身的现实职能意义: 学校是社会、个人,过去、未来,继承、发展的中介,学校教育本身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也不是终极手段,学校教育本身的现实意义是为社会、为人类发展提供一种形式和平台,从毕业发展观来看只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和路径,所以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把一切社会现象都推到学校教育上,是不合理也不正确的,学校只有依据社会、个体发展的动力和程度上,衡量自身教育的发展,更多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学校真实的生命力所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