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耶多媒体认知理论

梅耶多媒体认知理论

梅耶多媒体认知理论
梅耶多媒体认知理论

四、请你查阅梅耶多媒体认知理论,说明他的三个假设、多媒体认知模型及多媒体学习的五个步骤、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的七个原则。

1.多媒体认知理论:多媒体设计的原则应该与人类加工信息的方式一致;多媒体信息的设计常常受到设计者对人类大脑工作方式认识的影响。

2.三个假设: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

双通道假设是指人们在对文本信息和图像信息的加工时通过不同的加工渠道进行的。

容量有限假设是指人们在每个通道进行信息加工时,信息的数量是有限制的。

主动加工假设指的是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合适的认知加工过程中。

3.多媒体认知模型:多媒体学习认知负荷三元模型。

基于与认知需求相对应的三种认知过程,梅耶划分出三种面向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负荷,即必要的加工、附带的加工和表征的保持。其后,经过多次修改和重新定义,三类认知负荷逐渐演变成为与认知负荷理论中的三类认知负荷相映射的认知加工架构,即必要加工、外来加工以及生成加工,在多媒体学习的过程中,每一种加工都需要利用学习者有限的认知容量。

其中,必要的认知加工是学习者理解学习材料必不可少的认知加工,它取决于学习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程度,即必须被同时保持在大脑中的交互元素的数量。外来的认知加工是学习者所从事的并不支持学习目标之达成的认知加工,它是由不良的教学设计引起的,可因学习材料的不良布局(如印刷的语词在一页,而与其相关的图表在另一页)而增加。生成性加工则是学习者进行的深层次加工(如在大脑中组织材料并将其与先验知识联系起来)),包括组织和整合材料的过程,它不仅依赖于学习者的动机和先验知识,也依赖于教学中的提示性语言以及非语言形式的支架。

4.多媒体学习的五个步骤

选择相关的语词——选择相关的图像——组织所选择的语词——组织所选择的图像——文字和图像的双向整合。

5.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的七个原则

多媒体认知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个体差异原则。

多媒体认知原则(Multimedia Principle):学生学习语词和画面组成的信息呈现比学习只有语词的呈现效果更好。

空间接近原则(Spatial Contiguity Principle):书页或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好。

时间接近原则(Temporal Contiguity Principle):相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好。

一致性原则(Coherence Principle):当语词、画面和声音相互关联,不包含无关信息时,学生学得更好。

通道原则(Modality Principle):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呈现比由动画和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好。

冗余原则(Redundancy Principle):学生学习有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解说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个体差异原则(Individual Differences Principle):设计效果对于知识水平低的学习者要强于对知识水平高的学习者;对空间能力高的学习者要好于对空间能力低的学习者。

多媒体认知理论

222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教学以多种方式的组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它所呈现的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形 象,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更加直观地学习。但是,研究者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都优于传统教学。以往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主要基 于专家的经验或者设计者的思想,而不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即以“设计者为中心”而 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依据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来 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此,多媒体学习理论也就成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 Mayer等人在双编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针对该理论,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前提假设,如表: 表2-1尊媒体学习认如理论的二个假没” ~~学月咅拥仃购个独工的信息加工通道,可分别加T视逆信息、听愛信息右跟痒战学习若亦进祎信息力II工时*每一个通道一次可同时加工的信息数歌足有限的胃注1诂圧汀信息加丨购-ft括了学 习肴对新情息的注意'对所选揮的主动加工 信息建/ ?致的心理表征,以及将此心理視征与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 多媒林呈规協觉记忆工柞记忆长时记忆 图2-3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即语词和画面。图2-3提供了一个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这个模型代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教学信息以画面和语词的方式,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到学习者的感觉记忆中。学习者将感觉记忆中登记的语词信息和画面信 息有选择地贮存于工作记忆中。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中,在积极主动的意 识状态下,学习者将语词和画面分别组织成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然后调用长时记忆中相关 的先前知识,最后将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上述信息加工过程 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并且不遵循固定的步骤。该理论强调了:(1)在多 媒体学习中,画面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分开加工的。尽管信息是通过一个通道 进入信息系统,但是学习者也能够对信息的表征方式进行转化,从而使其能在另一条通道得 到加工。通过分析和转换,画面通道最终产生图像表征,而语词通道最终产生语词表征。(2)认知建构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主动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 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完成了主动加工的过程,学习者才能对新的知识 建立起心理模型,学习才是有意义的。(3)每个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若对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一次呈现太多的加工元素将会超出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主要通过整合语词和画面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为了进一步研究多媒体对学

认知科学的评比.

认知科学的评比 科学在20世纪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物理科学为代表的,如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后来的混沌。物理学在20世纪是科学的样本,可以看看波普尔、卡尔纳普、库恩、查尔默斯等均以物理学为样本建立起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而另一条则是以包括认知科学在内的"意向性科学"(intentional sciences)为代表的。所谓意向性科学指的是涉及到符号、指称和解释如逻辑、认知科学、神经科学、部分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20世纪是个伟大的世纪,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探索宇观和微观世界过程中,物理学将人类理解的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现在看来,物理学关于"极大"和"极小"这两个世界的知识再过100年,人类恐怕也永不完。与此同时,介于这两个极端的宏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却遗留下了大量的尚未解决的问题。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回采",解决我们实际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新的世纪中,科学研究的背景将逐渐转换到这个新的层面进行作业,也就是说,以"意向性科学"为线索的探究路线将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进路。 明尼苏达大学认知科学中心于1999年举办了一次《千年项目》(Millieum Project)活动,目的是评选20世纪认知科学中的100部优秀作品。活动开始到1999年12月1日为止,在下面网站上共收到305部学术著作和一部电影的提名。实际上,这类评选活动在一些重要的时间关口总是层出不穷。说有多么权威似乎谈不上。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将此类活动完全视为炒作。尤其是关系到某个学科的评比,尽管会有照应不周全之处,但总还是会有一定道理的。 《千年项目》组由以下专家组成,Apostolos Georgopoulos (神经科学);Jeanette Gundel (通信紊乱);Paul Johnson (卡尔松学院);Dan Kersten (心理学);Chuck Nelson (儿童发育);Bruce Overmier (心理学);Herb Pick (儿童发育);Wade Savage (哲学);Patty Costello (研究生院代表, 认知科学中心)。以下便是该项目组从305部作品中评选出的100部作品。排在第一位的是影响最大的。 20世纪100部最据影响的认知科学作品: 1、《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作者:乔姆斯基(N. Chomsky),The Hague: Mouton)(1957); 2、《视觉:人类视信息的表征和处理的计算探究》(Vision: A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uman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作者:马尔(D. Marr),San Francisco: W. H.

多媒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计 李克东谢幼如 510631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E-mail:likd@https://www.doczj.com/doc/7d10205196.html, E-main:YJSXie@https://www.doczj.com/doc/7d10205196.html, 【摘要】:本文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并总结出一套可操作性的教学工作表格。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的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定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的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评价反馈来检验设计实施的效果。它是一种教学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理论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的设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当前,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由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和教学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和基于Internet的教学等。 在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由于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影响,普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3)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的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四方面的转变),也反映不出学科教学的规律。 (4)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并提供一套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每门课程都是由若干个章节(或单元)组成,每一节(或课)又中分为若干个知识,根据加涅的学习内容分类方法,可确定每个知识点内容的属性,如图1所示: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分析这些知识点的知识内容是属于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等哪一类别。利用如图2所示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可以进行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习水平)的分析。最后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确定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不同层次。 图2模型中,横轴代表各学科内容的分类,纵轴代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各个水平层次。图2 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模型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包括广义的概念,如社会的责任,国家的需要等等。 2、学生的特征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先分析学生的特征,明确学生的求学目的和基础水平。学生的特征主要是指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结验系统。原有的认识能力是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

关于迈耶多媒体学习理论的综述

Mayer多媒体学习理论的综述 14级数师一班陈婷学号:20144041047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学习方式日益多样化,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常见。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在当今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反馈。 关键词:多媒体;数字化;Mayer 当今社会,多媒体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了人们学习生活的主要方式。而Mayer 早在2001年就出版了经典著作《多媒体学习》。并且对人们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研究,预示了多媒体学习的优势。 Mayer在《多媒体学习》中提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并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证明该理论正确性。Mayer认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故而研究了多媒体学习方式的认知,依据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的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步骤和多媒体认知模型。 Mayer在《多媒体学习》第一章探讨了多媒体学习的前景,在第二章提供了被称为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例子,在第三章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它解释了人们是如何通过词语和画面的。第四章至第十章,Mayer一一介绍了设计多媒体教学信息的七个原则,并在第十一章进行了总结。 在我看来,Mayer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他的研究为后世多媒体学习方式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现今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多媒体学习方式的蓬勃发展。数字化的多媒体学习方式已然成为了人们日常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校学子课堂中的多媒体课件学习以及网络课程学习;教育教学网站上的教学视频以及多媒体资料;甚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社交网站上千奇百怪的科普视频,技能教学视频……无一不是多媒体学习教学的方式。这些事例也进一步反馈了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是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就我个人而言,在平时的学习教学生活中,对Mayer在《多媒体学习》中提出的设计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原则深有体会,面对遵循这些原则的教学,的确能拥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在我看来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是经受住了不断的实践考验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伟大理论。 参考文献:《多媒体学习》理查德·迈耶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1、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园里的科学。 2、智能实体——是人类、动物和智能机的泛称。 3、研究人类智能的科学有心理学、心里语言学;研究动物智能的有动物心理学 和比较心理学;研究机器智能的科学有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学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4、神经科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均以“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各个水平上阐明其机制,以及预防、诊治神经和精神疾病患”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胚胎学。。P2。。。等。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互相支持,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构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5、《人治神经科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就是阐明组成脑的分子和细胞如何以其可 塑性参与脑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形成,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系统映射的进化,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意识和多层次的精神活动。 6、人治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 (1)物理符号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特征检测理论 (2)联结理论、并行分布处理和群编码理论 (3)模块论或动功能系统论 (4)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科学家们一直把认知过程堪称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或智能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环境作用的观点则 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而不是简单 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5)机能定位论:试图为每一种高级功能在脑内找到一个中枢,或一种特意的细胞。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以半讽刺的方式,否定了祖母 细胞是识别熟悉面孔的特意细胞。 7、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 成像技术;另一类是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

认知科学 实验proposal

权力概念的左右方位的空间隐喻对于权力判断的影响 MG1407038田园 认知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对于抽象概念的表征。对于概念表征研究的第二次认知科学革命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Lakoff等人为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者掀起了一阵具身理论的研究狂潮。不同于传统认知理论,具身理论认为计算并不是理解和建构认知活动的唯一方式,认知活动与人类身体及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叶浩生,2011)。心智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活动形式,深植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认知具有具身性和情境性(李其维,2008)。 在具身理论研究的大潮中,对于抽象概念的隐喻话研究也应运而生。例如,Meier和Robinson(2004)让被试对随机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方和下方的积极词或消极词进行效价判断,结果发现积极词呈现在上方比呈现在下方时被试反应快,而消极词呈现在下方比呈现在上方时被试反应快。他们的结论说明了被试更倾向于把积极词汇与上这个方位进行联系,把消极词汇与下这个方位进行联系。国内有研究者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吴念阳,刘慧敏,徐凝婷,2009;张积家,何本炫,陈栩茜,2011),研究结果与Meier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另外,Meier和Robinson(2006)进一步研究发现被试抑郁程度越高(情绪越低落),对呈现在较低视觉空间区域中的探测词的反应就越快"。这些研究都说明了人们总是倾向于将空间方位与抽象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建立具象的表征形势。 在这些研究中,对于权力这一抽象概念的表征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Schubert ( 2005) 的研究首先发现了垂直方位与权力的隐喻传导效应,他将权力词汇分别呈现在屏幕的上方或者下方。结果发现,与下方相比,当高权力词出现在上方时,被试对其权力大小判断更快;而低权力词恰好相反。Giessner 和Schubert ( 2007)发现,对领导权力的判断与垂直空间位置相互影响。当要求把领导者的名称放在图画中时,领导者的权力越大被试就越倾向把他的名称放在更上方的位置。另外,增加图画中领导和员工名称之间的垂直距离,被试觉得领导者更有权力。此外,Zanolie 等人( 2012) 从行为和脑电两个方面发现,权力高低会影响被试对不同垂直方位的注意,当启动高权力时被试对屏幕上方的信息反应更快,而启动低权力时被试对屏幕下方的信息反应更快。总体而言,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人们对于权力的判断会受到垂直领域的影响,且人们更倾向于把上方与高权力进行联系。 然而,垂直方位仅仅是一个维度的空间表征。在其他维度,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这是本次研究中所需要讨论的问题所在。本次研究中,左右方位对于权力表征是否存在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左”与“右”的基本意义是指示空间方位,在众多语言体系中,人们会将左右与具有与权力有关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例如,例如,在英语表达中,右(right)往往具有聪敏的意味,而左(left)则象征愚蠢。除语言外,在社会规范、文化习俗中左与右也可以体现出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右代表神圣,因而人们都以右手宣誓。在古罗马,演说者做手势时不得使用左手。在穆斯林文化中,教徒被要求必须使用右手进行饮食,使用左手从事肮脏的工作。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左与右也寓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左侧空间与右侧空间可以用来反映社会地位的尊卑贵贱,权势体系与社会准则带有强烈的右尊左卑色彩。例如,在古汉语中,“闾左”指称平民,“豪右”指称贵族。贬官称为“左迁”,升官称为“右移”。时至今日,我们使用的“旁门左道”、“无出其右”等成语依然具有屈左尚右的特点。 然而,尚未有实验验证左右与权力表征是否存在上述联系。然而,有关左右方位在其他抽象概念上的表征问题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更加偏爱右侧的刺激物,Wilson 和Nisbett (1978)无意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

多媒体学习总结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反思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的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后一阶段的任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现简单小结如下: 一、多媒体理论的认识是教师运用多媒体的基础 通过本次学习,加强我们在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修养,市教科院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精神大餐,有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田伟副教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区域规划与实施》和但松健副教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应用技术》,西南大学刘革平教授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解读》和瞿副教授的《教在当下——信息化与教学模式创新》,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时代变化与课堂教学变革》,还有来自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案例报告,更难得的是安排了到江津聚奎中学的实地考察。这些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数据时代”、“云课堂”、“翻转课堂”、“微课”、“微课堂”、“饥饿教学法”等等无一不冲斥着整个脑海,不由笑曰“我们被洗脑了”。从培训前的不知到知,从听说到了解,我对此次 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了解了自己在接下来的任务和需求。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手机、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和运用。而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二、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提升工程完成的前提 1、通过聆听西南大学刘革平教授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

网络学习资源设计的新思路_基于Mayer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2009·5 结果呈现出较一致的观点:专业差异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Shaw,F.S.,Giacquinta,J.B.,2000;Sam,H K,Othman,A.E.A.,Nordin,Z.S,2005)。对场认知方式和专业差异的关系,董圣鸿、王珍(2003)的研究表明,文理分科对高中生的场认知方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寻云杰、樊文强(2004)却提到,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偏好学习自然学科,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偏好学习社会学科。 作为影响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前因因素之一,言语劝说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衷克定、刘运华(2007)研究了这四个前因因素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其结果表明,言语劝说、替代性经验和情绪唤醒对初级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三交互作用显著;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对高级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双交互作用显著。此外,Compeau(1995)等人的研究表明,来自他人的鼓励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有积极影响。对场认知方式和言语劝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结果呈现出较一致的观点: 场独立型的学习者不易顺从他人,而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则对他人的意见较敏感(李萍,2004;寻云杰、樊文强,2004)。四、总结及趋势展望 总之,现有成果可以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大量可借鉴之处,但是这些研究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及场认知方式的关注,更多的是二者的上、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二者的共有相关因素,而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及场认知方式的关系的直接探究尚为空白。综观国内外以往的研究不难提出以下问题: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上、下位概念及场认知方式的上、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已经明确,那么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和场认知方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有些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相关的因素在两种场认知方式的学习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在两种场认知方式的学习者之间是否也存在差异?因此,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及场认知方式的关系探索是未来的研究必然要关注的话题。 一、引 言 当计算机网络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时,多媒体学习逐渐占领了教育—这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领域。而多媒体技术正是信息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关键技术之一,所以深入探究多媒体学习的原理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更好荡涤去创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以及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去学习。 随之,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也被我们所接受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不论我们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我们都离不开资源的建设。网络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在开发网络学习资源的时候,从传统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到一些新的标准如经济性,互操作性,即时性等去进行开发,当然这也是我们评价一个网络学习资源的标准。不过,我们却很少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去开发,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去指导设计者,怎样设计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当Mayer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出现时,不仅给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发理念——从 学习者的认知角度开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和规范了多媒体学习,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过程,也为学习资源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指导。 二、Mayer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概述1.多媒体教学信息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信息(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message)是指用语词(narration)和画面(animation)来呈现学习材料,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这里的用语词包括书面的文本或者讲话等言语形式来呈现学习材料;这里的用画面包括图表、照片、动画、录像等来呈现学习材料。 2.Mayer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模型 Mayer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的模型,也称之为多媒体学习的生成理论模型。人类在进行多媒体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多媒体教学信息即语词和画面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语词通过听觉器官耳朵进入到认知加工系统中,画面则通过眼睛进入;感觉记忆阶段,一部分的语词和画面引起了学习者的注意,也就是说学习者选择了这部分的语词和画面;这部分的语词和画面进入到工作记忆阶段,学习者把所选择的语词组织成 网络学习资源设计的新思路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徐 冲 ——基于Mayer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理论方桌

论多媒体教学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10205196.html, 论多媒体教学环境 作者:郑福荣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6年第02期 信息时代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身边,以往的教育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已不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广大的农村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运用课件、录像、动画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现某节课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立体感的信息,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操作时,许多教师会从中领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同时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优点 传统的教室设备简单,除了简单的教具外别无他物,大部分教师主要依靠声情并茂的讲解和引导,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会受到限制。而现在很多学校都在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内容随时可以在大屏幕上呈现。另外,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了发展。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创设虚拟现实,很快被应用到教学当中来,并得到了教师的一致好评。运用虚拟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成为教师喜欢的新的教学资源,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广大教师结合教学情境也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创设虚拟现实,模拟事物的变化过程,可以很清晰地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理解掌握知识点,提高实验的质量。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问答,内容和形式都很简单,信息渠道单一,加上教师还要进行板书,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疲惫和审美疲劳。由此也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学习,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广大教师每天是充分利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授课,即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必须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教学内容,否则无法呈现教学内容,教师板书的时会让学生注意力转移,思想不集中,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教师可以使用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进行教学。教师设计的课件可以呈现给学生动态的信息和画面,画面的灵活变换以及特制的声音效果可以给学生提供具有立体感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节约了教师上课的时间,课堂传授知识量增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很好地帮助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课下进行辅导和学习。如,品德与社会课上需要记笔记,有的学生必须得通过记笔记课后消化老师的上课内容。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刘晓力 一、认知科学概况 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 心理学进路 语言学进路 生物物理学进路 神经生理学进路 人工智能进路 广义进化论进路 复杂性科学进路 认知科学的起源 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 图灵机概念的产生 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 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 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 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 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 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 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 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 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 1、意向性问题 2、意识问题 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 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 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多媒体认知理论

2.2.2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教学以多种方式的组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它所呈现的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更加直观地学习。但是,研究者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都优于传统教学。以往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主要基于专家的经验或者设计者的思想,而不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即以“设计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依据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来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此,多媒体学习理论也就成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 Mayer等人在双编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针对该理论,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前提假设,如表: 该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即语词和画面。图2-3提供了一个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这个模型代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教学信息以画面和语词的方式,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到学习者的感觉记忆中。学习者将感觉记忆中登记的语词信息和画面信息有选择地贮存于工作记忆中。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中,在积极主动的意识状态下,学习者将语词和画面分别组织成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然后调用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先前知识,最后将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上述信息加工过程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并且不遵循固定的步骤。该理论强调了:(1)在多媒体学习中,画面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分开加工的。尽管信息是通过一个通道进入信息系统,但是学习者也能够对信息的表征方式进行转化,从而使其能在另一条通道得到加工。通过分析和转换,画面通道最终产生图像表征,而语词通道最终产生语词表征。(2)认知建构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主动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完成了主动加工的过程,学习者才能对新的知识

机器视觉认识

机器视觉基本认识 一、机器视觉基本概念 1、机器视觉概念 机器视觉是一门涉及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心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的交叉学科。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领域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零缺陷、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企业应对竞争的核心,为了赢得竞争,可靠的质量控制不可或缺。由于生产过程中速度加快,产品工艺高度集成,体积缩小且制造精度提高,人眼已无法满足许多企业外形质量控制的检测需要。机器视觉代替人类视觉自动检测产品外形特征,实现100%在线全检,已成为解决各行业制造商大批量、高速、高精度产品检测的主要趋势。简言之,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 2、机器视觉系统 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分CMOS 和CCD 两种)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可以将机器视觉系统概括为四部分: 1)、摄取:采用图像摄取装置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图像处理系统; 2)、抽取: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进行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例如面积、长度、数量、位置等; 3)、输出:根据预设的判断来输出结果,如尺寸、角度、偏移量、个数、合格或不合格、有或无等; 4)、控制动作:指挥执行机构进行定位或分选等相应控制动作。 3、机器视觉系统的特点: 1)、在一些不适合于人工作业的危险工作环境或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常用机器视觉代替人工视觉; 2)、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人工视觉检查产品质量效率低且精度不高,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机器视觉系统广泛地用于工况监视、成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等领域。 二、机器视觉与计算机视觉的区别 计算机视觉是指用计算机实现人的视觉功能—对客观世界的三维场景的感知、识别和理解。计算机视觉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仿生学的方法,参照人类视觉系统的结构原理,建立相应的处理模块完成类似的功能和工作;另一类是工程的方法,从分析人类视觉过程的功能着手,并不去刻意模拟人类视觉系统内部结构,而仅考虑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并采用任何现有的可行的手段实现系统功能。 计算机视觉和机器视觉两个术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计算机视觉是采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着重于一幅或多幅图像的计算机分析。图像可以由多个或者多个传感器获取,也可以是单个传感器在不同时刻获取的图像序列。分析师对目标物体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数学PPT教学的启示

解题训练. 诚然,我们可以像A老师那样,通过举几个例题,或者让学生看一下课本,或者利用题海战术,都能让学生“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会解”相关的高考题,但是,考试会做题并不代表着学生的后继学习能力高这个客观事实,这样的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支离破碎”之感,更教不出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来. 参考文献: [1] 喻再平,龚辉斌.追求数学概念教学价值最大化———“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分析与设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1-2):21-24. [2] 李晓波,林运来.浅谈将数学史知识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J].数学通讯(下半月),2014(1):5-8.[3] 张蜀青,曹广福.以问题驱动对数概念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4(7):12-13,22. [4] 王克亮.思想与文化并重,探究与体验并行———再上“数系的扩充”的体会与感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上旬),2013(1-2):17-20. [5] 何勇,曹广福.数学课堂如何兼顾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J].数学教育学报,2014(2):60-62. [6] 王秋海主编.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伍春兰.高中函数概念引入的课例分析[J].数学通报,2013(5):42-45. [8] 胡作玄.理解数学[J].新华文摘,2014(20):119-122. (收稿日期:2015-06-05)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数学PPT教学的启示 刘晓昱 王光明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00387) 近年来,关于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越来越多.2015年5月检索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数学教学设计”为主题的文章多达281742篇,经分析可知,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多数以介绍某一课题数学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建议及数学教学模式为主,但关于数学PPT教学设计的研究比较少.如《高校数学教学行为特征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函数概念”教学设计为例》[1]和《HPM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以椭圆为例》[2]是将理论并结合具体的数学课题(知识点)研究数学教学设计;《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例谈》[3]、《融入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4]介绍的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设计中以及对数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建议;《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与定位》[5]及《用“科学的眼光”还是“优化的眼光”看世界———基于数学教学设计三步曲引发的思考》[6]主要是对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以及考虑如何才能优化数学教学模式.而这些文章均未涉及到数学PPT教学.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7]在这样一个提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手段也逐渐地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学校信息化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技术手段毫无疑问是利用多媒体PPT组织教学.张彤、赵翠霞等人曾发表了一篇文章《基于认知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研究》,该文提到可以根据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来改变多媒体教学环境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8]由此可见,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PPT教学设计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本文主要是以数学学科为例,利用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分析数学学科在利用PPT教学中现存问题及启示. 一、多媒体认知理论的概述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节“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技术之一,教材介绍了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入门知识,概括性较强,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多,但教学意义却十分重要,在渗透德育工作以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灌输概念,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体验,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下探究知识点。 ■学情分析 对于思维活跃、喜欢新生事物的初一学生来说,认识多媒体的知识正是他们所喜欢和欢迎的。故学生学习本课时,兴趣极高,求知欲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操作欲望。牢牢抓住本课特点——“认识”,以认识多媒体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认识多媒体技术给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影响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 (2)让学生了解媒体的类型、多媒体的常见元素及特征。 (3)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能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 (2)使学生能从实践中分析多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媒体和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通过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作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论文: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分屏课件设计研究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论文: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分 屏课件设计研究 摘要:作为重要的网络学习资源,三分屏课件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文章以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基础对其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为设计者设计质量更高的三分屏课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三分屏课件;设计 引言 三分屏课件是目前网络教学中一种非常流行的学习资源,它包括教师的视频、讲课的powerpoint(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电子文档)、课程纲要三个部分(图1),能为学习者提供画面和语词形式的教学信息,同时学习者也能通过导航自定步调学习,是天生的多媒体学习软件。为了使三分屏课件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如何更好地设计三分屏课件进行了研究。 一、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迈耶将多媒体定义为:用语词和画面来共同呈现的材料。语词指以打印文本或讲话等言语形式(verbal form)呈现材料:画面指用图像形式(pictorial form)呈现材料,如使用静态图形(包括插图、图表图片和地图)或动态图画(包

括动画或录像带)。 迈耶站在“学习者为中心”的立场,对多媒体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基于这样三个假设:①双通道。人们拥有单独加工视觉和听觉信息的通道。②有限容量。人们在每一个通道中间同时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③主动加工。人们进行主动学习,包括注意新进入的相关信息、将所选择的信息组织成一致的心理表征和将其他知识与心理表征进行整合。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迈耶所描绘的人类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认知加工过程即选择一组织一整合。最左边的方框表示多媒体信息,根据多媒体认知理论的假设,学习者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同时接受信息,画面和语词作为多媒体呈现的方式,从外部世界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允许面面和文本(打印/屏幕)作为精确的时间表象在视觉感觉记忆(上部)保持很短的时间,允许言语和其他声音作为听觉表现在听觉感觉记忆(下部)中保持很短的时间。根据容量有限和主动加工的假设,学习者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内容最相关的语词和画面上,这个过程称为语词/画面的选择。一旦学习者从一段多媒体信息中出现的语词和画面中形成相应的基本信息,下一步就是把这些信息组织成一个

认知科学对科学哲学的影响及意义

[7]F.弗兰克.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 认知科学对科学哲学的影响及意义 魏屹东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认知科学是一门包括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的诞生与发展对当代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成为当代科学哲学的一种新趋势。认知心理学家普遍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反心理主义的做法,强调研究人的心理过程,把认知过程看作是一种能够用符号表征外部环境事件和自身的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知识的表征、问题解决与推理、模式识别、记忆学习、语言问题等不仅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应该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知识、概念、思维等问题为科学哲学家解决科学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科学哲学家开始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譬如,库恩用心理学的格式塔转换类比科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哥尼克(G opnik,A.)把认知心理学的人类个体认知发展的成果应用于科学理论的进化,纳塞斯安(Nersessian,N. J.)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解释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吉尔(G iere, R.N.)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科学理论的认知结构[1]。正如萨伽德(Thagard,P.)所说:“目前,科学哲学发生了认知转向,它试图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角度出发研究科学的发展。”[2]第二,人工智能为科学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科学哲学对概念变化和新概念形成的研究,对科学发现和辩护的探索以及各种非经典推理机制的研究渗透了人工智能的思想和方法。譬如,西蒙和纽威尔提出了科学发现规范理论,为科学发现制定了启发式程序;萨伽德应用计算模式和认知理论来理解科学知识的结构和增长;丘奇兰德从计算神经科学探讨科学理论和解释的本质。其次,人工智能的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范式成为科学哲学家研究和反思的对象。认知主义以符号处理为核心,以“计算机隐喻”为根据,把人类思维看作计算机的符号操作过程。联结主义模拟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提出认知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神经元的单元及其联结的网络构成知识,联结的加权变化可说明认知活动过程。这两个范式包含的许多哲学问题如智能的本质、智能机的意向性、认知科学解释、图灵测验(Turing test)的实质等竞相成为科学哲学家研究的热点,譬如塞尔(Searle)提出著名的“中文屋”思想实验就是对智能机具有思维观点的有力挑战。 第三,心智哲学为科学哲学家探索认知过程提供了认知理论。现代心智哲学的研究已经从形而上学的思辨演变为具体科学或认识论的研究。心智哲学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把认知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从而有可能对心智的工作原理和内在过程进行描述、刻画、分析和模拟。这种以信息加工为核心思想的心智哲学对科学实在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卡尔纳普的物理主义认为,物理方法能够对这个世界作出绝对完全的描述,心理学的命题可以用物理语言表述,否认意识经验的实在性。普特南的功能主义把心理状态与计算机功能状态类比,指出人或计算机的功能组织(即命题和思维)可以用相应的心理或逻辑状态的系列来描述,而不必涉及这些状态的“物理载体”的本性。另外,心智哲学对心身问题、感受特性、附随性、意识现象、思想语言和心理表征、意向性与心理内容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哲学家探讨科学认知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语言学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探讨促使科学哲学家研究科学语言的认知功能。通过语言表达客观事物间的关系是科学的任务之一。塞尔认为语言对于理解自然和人类生活具有决定意义,没有语言就没有现存形式的世界。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在的住所”,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世界也只有进入语言才成为世界。伽达默尔主张“能理解的在就是语言”,只有通过语言才能理解在。沃尔夫(B. Whorf)坚持语言塑造我们的思维,决定我们思考的内容。应用“计算机语言”而发展的人工智能证实了这些思想。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一个成功范例,他认为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就如同数据与算法的关系,我们虽然不知道大脑结构的细节及其活动过程,也不知道它是否运用算法或运用哪些算法,但可以通过大脑的输入和输出情况知道大脑必须解决什么计算问题。他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别以及“管辖与约束理论”被认为是对人工智能的两大贡献。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语言学理论来寻找合适的算法,以解决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匹配问题。这样,在“语言转向”的基础上,将语言学推向科学认知领域,成为科学哲学家的任务之一。 第五,人类文化学影响了科学哲学的人文走向。人类文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04J Z D0004)和山西省留学基金项目“科学概念变化机制与规律研究”(0505502)成果之一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