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

一、知识点记忆

1.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里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 感觉的特性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互相补偿和联觉。

3. 感觉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4.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5.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7.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8.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与其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9.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0.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11. 言语的种类: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12.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3.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14.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15. 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

16. 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17.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8. 需要:可划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19.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20. 兴趣品质有广阔性、倾向性、稳定性、效能性。

21.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2.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23. 自我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4.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25.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原因。

(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

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5)霍尔: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外铄论

(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提出“白板说”。

(3)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

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型的人”。

(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

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26.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注意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7. 个体认知方式分类: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反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28. 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29. 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组成。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

30.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5-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

31.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6个阶段,划分为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32. 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3. 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4. 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35. 小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36. 古代美育思想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罗马。

37. 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8. “快乐教育”的思想渊源:古罗马贺拉斯《诗艺》。

39. 中国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是“诗教”和“乐教”

40. 孔子主张“诗教”和“乐教”来培养仁人君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

41. 荀子把美育的功能看作是“美人”“美政”和“美俗”。

42. 老子、庄子把美育扩展到大自然的领域。

43. 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建立了独立了的研究理论。

44. 近代美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席勒、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45. 梁启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

46.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和独立地位做了进一步阐发的思想家。

47.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48. 学校美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形式教育、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49. 从美学意义上看,形式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形式美和美的形式。

50. 艺术可粗略的划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51. 小学儿童所需的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维生素。

二、简答总结

1. 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

3. 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2)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可用前摄

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3)压抑说:带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是图尔文。

4)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4.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 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凭借物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6. 情绪状态分类。

1)心静,心静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7. 意志的基本特征。

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8. 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

2)意志的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意志的坚持性: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

4)意志的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9.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总结,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10. 能力分类

1)按能力构造,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2)根据从事的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11.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早期经验的影响;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个人勤奋的影响。

12.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个人主观因素。

13.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习教育:学校教育在人多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4. 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

1)骨骼: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组织含水分多,含钙盐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

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

2)肌肉:大肌肉群的发育早于小肌肉群,肌肉长度的增加早于肌肉横断面的增大。

3)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逐步完善。

4)心脏和呼吸系统:心肺功能逐渐增强,血液循环量加大,新陈代谢加快。

15.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6. 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17. 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对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8.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启示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19.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的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0.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再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个阶段间的衔接过渡。

21.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类型有:领悟试指导法;迁移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反馈式指导法;矫正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兴趣式指导法;渗透式指导。

22. 个体能力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上:包括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

23. 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4. 性格差异与教育

1)性格的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2)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

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该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5.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事物本身的特性;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26.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27.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学习习惯的广泛性;学习习惯的实践性;学习习惯的阶段性;学习习惯的模仿性。28. 简述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29. 简述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自觉纪律的形成。

30. 简述影响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31. 简述小学生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32. 简述小学生德育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的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33. 小学生德育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贯彻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34. 小学生德育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5. 小学生德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的贯彻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6. 小学生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要求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正确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和系统性。

37.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

贯彻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38. 小学生德育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贯彻要求: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39. 小学生德育正面教育与纪律的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的贯彻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40. 小学生德育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的贯彻要求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41.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42. 小学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43. 美育实施的途径。

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美育;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44. 美育实施的方法

教师教导法;欣赏法;实践活动法。

45. 小学生神经系统保健方法

坚持合理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用脑卫生。

46. 小学生心理评估的方法

1)会谈法:包括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2)观察法:包括项目核查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

3)自述法。

4)调查法:包括历史调查,现状调查,

5)心里测验:分为认知测验、人格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

47. 常用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

第三章

考点1:历年考试中,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班级管理模式、突发问题的处理为考试重点,考生尤其需要掌握课堂突发问题处理的原则与方法

考点2:班主任角色定位和工作内容是考查重点。

考点3:班级活动的类型、功能等知识作为单选题备考。

考点4:班队活动历年以单选考察,班队活动的各种类型是重点。

考点5:课外活动历年以单选出题,考生需要理解课外活动的特点,区分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的类型

一、知识点记忆

1.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组建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3. 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 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5. 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6. 平行管理的提出者为马卡连柯。他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学生所在的这个班级,然后通过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每个学生。

7. 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成员之前的分歧;打架斗殴;顶撞;恶作剧。

8. 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有: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9. 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先进生工作,后进生工作和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10. 班级活动的功能:满足交往功能;学习发展功能;个性发展功能;班集体建设功能;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

11. 课外活动的内容: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活动;外阅读活动;主题活动。

12. 学科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13.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

14.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活动,组织活动和群众性活动。

15. 群众性活动的组织形式有: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墙报、黑板报。

二、简答总结

1. 简班级对学生的成长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2.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 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4. 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组织的建设。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

立。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

2)班级日常管理。包括思想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学习常规管理等内容。

3)班级活动管理。班级的教育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是班级管理

的重要内容。

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班级的主要管理着是班主任。教育力量包括学校教育力量,家庭

教育力量及社会教育力量。

5. 班级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全面管理原则;自主参与原则;教管结合原则;全员激励原则;平行管理原则。

6. 班级管理的方法

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一般可以通过访问、开座谈会、问卷等具体方式。

目标管理法;情景感染法;规范制约法;舆论影响法;心理疏导法;行为训练法

7. 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低。

8. 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9. 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

10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

1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12.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有八个方面: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13.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1)日常性班级活动

主要包括:班队会活动;班级晨会活动;值勤活动;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2)阶段性班级活动

分为工作型活动和竞赛型活动。

14. 班队活动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这是班队活动最基本的原则。

2)针对性原则,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

3)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4)计划性原则;班队活动的计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划活动进程;二是规划活动形

式。

5)生活化原则。

15. 班队活动的类型

1)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有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体伦理性讲话。

2)班队例会:一般类型有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周会,晨会等。

3)班队文艺活动:最常用的是联欢会的组织。

4)班队体育活动。

5)班队科技活动:有多种形式,如科技班会、科学知识讲座、科学兴趣小组、参观、调查、

科技演示、科技知识竞赛和科技游戏等。

6)班队劳动:有生产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

7)班队游戏活动。

8)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16. 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17.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18. 小学课外活动的管理过程

1)制定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

2)建立健全课外活动工作管理系统;

3)建立辅导队伍,提高辅导队伍素质。配备课外活动小组辅导老师;制定辅导工作岗位职

责;提高辅导教师队伍素质。

4)创设条件、充实设备,保证课外活动的时间

5)课外活动工作的评价。

第六章

考点1:了解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考点2:教学过程是考试重点,教学过程本质、一般规律为重点,考生需要理解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用规律去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考点3:教学原则与方法,需要理解个原则及方法的基本涵义。

考点4:教学组织形式是考察重点,尤其需要识记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及优缺点。

考点5: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重点,尤其要理解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学习动机的分类和动机理论常考客观题,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则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需要熟悉各类动机的概念,掌握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知识点记忆

1.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的过程。

3.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

4. 教学方法的选用要做到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5. 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6. 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

7. 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领悟主题,巩固练习。

8.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诱因。

9.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和附属内驱力都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力。

10. 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11. 学习方法在“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动机取向和信息加工水平的不同。

12. 从动机的取向上可将学习方法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

13. 从信息加工的水平角度对学习方法进行分类,通常采用层级法,例如加涅把智力技能的学习从低到高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个等级。

14. 学习方法在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拥有学习策略的多少。

15. 学习策略的分类

根据迈克尔等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利用随意记忆和有意识记;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

与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等。

2)精细加工策略:常用精细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知

识背景,联系实际等。

3)组织策略:常用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

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

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控策略:元认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

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自我提问法是最常用的元认知监控方法。

3)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包括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树立良好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

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等。

4)资源利用策略:具体包括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16. 知识的类型。

1)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和认识深度的不同,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2)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划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3)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7. 认知学习的种类。

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

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18. 知识学习的过程。

1)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可分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2)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陈述性阶段、程序性阶段和

自动化阶段。

19. 概念的含义:概念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名称、内涵和外延。

20. 概念获得:个体概念获得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21. 概念教学的两种方法:从例子到规则;从规则到例子。

22.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3.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24. 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段论。

二、简答总结

1. 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

质;

2.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具体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4.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题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6. 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

1)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如事实、现象、特点、逻辑等,具有吸引力;

2)要强调学生的活动;

3)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7. 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8.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和演讲四种方式;

2)谈话法。谈话法可以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3)讨论法。

4)演示法。

5)参观法。

6)练习法。

7)自学指导法。

8)实验法。

9)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10)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就是发现法。

9.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制最显著

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但一个教室所能教的学生的数量是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2)班级授课制。

3)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

形式;分组教学分为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5)特朗普制: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10.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教学;一课接着一课的进行教学;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11.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2.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13. 国外流行的教学模式

1)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创立。

2)程序教学模式。由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思想家斯金纳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基础上推广发展的,以程序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模式。

3)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针对传统“仓库式”的教学思想,提出“不论

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提出者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5)范例教学模式。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创立“范例教学论”。

14.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2)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4)情景——陶冶教学模式;

5)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6)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15. 教学实施的环节

1)备课。

教师的备课主要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选择教法;写三种计划: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编制单元教学计划与编写课时计划。在备课的所有活动中,教案的设计处于核心的位置。

2)上课。

上课包括导入、课中实施教学、结束等三个环节。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

3)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回答;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践作业。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

5)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16.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3)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4)运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5)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17. 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1)直接教学策略。直接教学的程序:日常复习与检查,呈现与组织新内容,指导学生学习,

反馈与纠正。

2)自主型教学策略。

3)共同解决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P248)

18. 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3)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9. 学习动机的理论。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

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校经常采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

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提出。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20.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21.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22. 学习形式的分类。

1根据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知加工后,是否能够生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思维产品,学习可分为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2根据经验情境,学习可分为体验学习与学术学习。

3根据学习的情境化,可将学习分为情境学习和抽象学习。

4根据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学习者的协作,可分为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

5根据学习者的自主水平,可将学习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

23. 教学上如何训练学习策略

1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

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24.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示范讲解是技能训练的第一步;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第七章—8. 教学反思的类型

1)根据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2)根据反思的主体,可分为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3)根据反思对象,可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4)根据教学理论深浅程度,可分为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第七章

考点1:教学评价的类型,考生需要掌握各类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

考点2:教学反思较少涉及,可对类型与方法进行识记,作为单选备考。

一、知识点记忆

1. 评价的关键是建立评价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判断目标的达成情况。

2. 小学教学评价的步骤及方法:报告评价结果;收集评价信息;建立评价目标

3. 教学评价的问题:重知识轻能力;片面追求分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制约教学改革。

7. 教学反思的内容: 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得失;教学再设计——这是反思教学的最终目的。

8.教学反思的原则:自主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个性化原则。

9. 教学反思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比较法;阅读新知法。

10. 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

二、简答总结

1. 教学评价的内容

1)在宏观层面,教育评价涉及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在中观层面,

包括教育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微观层面则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是最主要的评

价活动。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2. 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激励学习热情;检验教学成果。

3. 教学评价的类型

1)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4)根据评价的方法,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4.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5. 教学评价改革的对策。

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6. 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1)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2)探索研究和解决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

3)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4)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

7. 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附录:

1.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注意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①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

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②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①桑代克通过“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

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形成的,称为“试误说”。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②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

重要的学习定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①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

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是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类似的出现概率。负强化是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他们彼此之

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②班杜拉认为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

③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指

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1)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完型—顿悟说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他通过黑猩猩实验得出完型—顿悟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有: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是一位受格式塔学派影响的行为主义者,他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主要观点包括:学习是有目的有期望的获得;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发现学习论又称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过程。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一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及条件: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是: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者策略。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

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有: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2)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

3)以学生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可以体现在: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1)构建主义学习观

构建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2)构建主义学生观:学生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学生惊艳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构建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4)构建主义教学观: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

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的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5)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学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题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3. 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又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

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

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

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的,深刻的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是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

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模象直观,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

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语言直观。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

解结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

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

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4巩固性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

基本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以利知

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提出的。

2)贯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

极巩固。

5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

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

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的复杂关

系而提出的。

2)贯彻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

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

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

行教学。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

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

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量力性原则。

1)基本涵义:又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

为了防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来的。

2)贯彻要求: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4 学习动机的理论。

1.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校经常采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 需要层次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新闻学概论(复习考试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 第一节 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新闻理论)、历史(新闻史)、应用(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三部分。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和代表性著作: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一章新闻活动 1.关于新闻活动的两个观点: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分析:观点1: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报纸广播电视)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交谈、短信、报告……)来相互传递新闻。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去求得发展。如:政党、企业、军事、科学、个人。 观点2: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其他: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社会变得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2.结论:变动产生新闻(环境)关系决定需要(社会) 3.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信号)(定向)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重要考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记忆内容: 重要考点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记忆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总结:三爱两人一终身。 重要考点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重要考点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新闻学概论考点与知识点

《新闻学概论》 知识点和考点 一、名词解释、填空题 (说明:但是可能会在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中用到) 绪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前提、基本概念、最终效果)(P6页)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是美国。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该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2)主要观点: ①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人民有权利监督政府,最重要、最常见的中介就是报刊。即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 ③“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其要义是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④对事实的信念。从个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出发,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大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缺陷: 1.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公众的通讯工具的逐日进行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标 准。 2.报刊作为私人企业和作为社会工具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3.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资本薄弱的报纸无力和大报竞争,最后只能 被淘汰或兼并。 2.社会责任理论(P8页) 3.发展新闻学(“三功能”P10页) 媒介有守望、整合、教育的功能 第二章: 4.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P26页) 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第三章: 5.狭义的信息(P44页)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6.宣传(P49页)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7.决定宣传效益因素(P52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 一、知识点记忆 1.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里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 感觉的特性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互相补偿和联觉。 3. 感觉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4.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5.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7.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8.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与其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9.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0.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11. 言语的种类: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12.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3.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14.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15. 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 16. 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17.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8. 需要:可划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19. 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20. 兴趣品质有广阔性、倾向性、稳定性、效能性。 21.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2.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23. 自我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4.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25.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原因。 (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5)霍尔: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外铄论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精品word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 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 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 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 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 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1. 新闻学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 从内容看新闻学分为:理论,历史,应用 3.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原则是:1)报刊独立自 主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4. 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1)对每日的事件给以真实、全面,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至于能显 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关系之中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5. 新闻要素:是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因五要素的英文开头字母都 是w,故也称“五个w”。 6.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 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7.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 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8. 宣传与新闻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具体区别1 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 宣传自身的需要,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2 归宿点不同:宣传者的目的是要人们理解一定的观念并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是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3 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需要新,宣传需要不断地重复4 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9. 新闻媒介对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构成了一种天然,密切的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新闻媒介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2)引发舆论:舆论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 3)引导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10. 媒体融合: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 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广义的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11. 报纸定义及特点: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特点:1) 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 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3)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 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5) 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6) 不 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12. 广播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 迅速及时, 时效性强;2) 无远弗届,渗透性强;3) 对象广泛,群众性强;4) 一瞬即过,不易保存;5) 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13. 电视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 现场 感2) 亲切感;3) 简洁明了;4) 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5)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14.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的共性可以说是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新闻媒介的共性指的是包括各个时 代、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包括:1) 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仅仅是舆论机构,没有立法、司法、行政那样的强制性和指挥权。2) 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1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区别于历史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 一、知识点记忆 1.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里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 感觉的特性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互相补偿和联觉。 3. 感觉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4.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5.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7.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8.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与其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9.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0.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11. 言语的种类: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12.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3.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14.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15. 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 16. 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17.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8. 需要:可划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19.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20. 兴趣品质有广阔性、倾向性、稳定性、效能性。 21.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2.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23. 自我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4.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25.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原因。 (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 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5)霍尔: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P7)- 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P10) 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P15) 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22)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P24)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26)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1)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P40) 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2018重庆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经验,学习方法

2018重庆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经验,学习方法 提到考研,大多数人都想到它的苦与累,但走到今天,关于考研种种,不管是正在进行时还是现在完成时,自我感觉收获更多的竟然是充实与满足,苦与累倒成了其次。 择校篇 关于为什么会选择重庆大学,一切似乎只因为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大三下学期,面临毕业,面临实习,迷茫不知前路,当时特别喜欢重庆,正逢四月中旬学校春运会,就早早订票去重庆玩了一圈,偶然逛到重大,看到新闻学院,就拍了一张照片,随即决定,嗯,考研吧,就考重大。 看似不理性的决定,其实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因为从头到尾,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重大。可能很多同学考研初期会纠结要去哪个学校,要考哪个专业,哪个学校性价比最高,这些纠结在我这里通通没有,所以在后期很多人都因为繁重的压力而怀疑自己选的学校是否合适,甚至怀疑自己到底应不应该考研的时候,我依然可以很坚定地继续往前走。 安排篇 我是那种心比较大的人,或者直接说就是拖延症晚期。所以在七月份正式备考前我做到的也只是把六级单词那本书给背了一遍,《新闻学概论》看了一遍,这不具有借鉴意义,不值得学习,实际上还是早准备一点靠谱,因为到后期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时间明显不够用,买的很多有用的书都没有时间看,所以,能早些开始就早些开始,早做准备心不慌。 因为前期基本荒废过去了,所以我等于是直接跳到中期,就是七到九月份,才正式转入备考。在这个期间,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积累,为后期的冲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做的比较好的有两点。 第一,我给自己定了详细的时间计划,而且尽可能照着计划表走。七八月份,我可以确保我自己每天六点半起,晚上九点回住的地方。每一个小时要干什么,我都列了一份计划表,而且这个表是每个月一改。考研是一个人的战斗,所以计划表是必须要做而且要严格执行的,你这一个小时要做什么,这一天要做什么,这一周要做什么,这一个月要做什么,这三个月你要做到哪种程度,都要有详细的安排,虽然不可能真的每一个都绝对完成,但是有计划表催着你,效率提高不是一点半点。 第二,虽然开始比较晚,但我依然是稳扎稳打。尤其是在英语方面,背单词,做真题,看课程,都是一步一步去完成,每天都能够把自己计划内的任务完成。刚开始做英语一真题,错得简直一塌糊涂,也会怀疑自己英语这么差,之前做的准备好像根本没有什么用,我真的适合考研吗?但是只是想想,我还是耐着性子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背单词,朱伟的《恋练有词》课程30个单元也不会荒废,真题雷打不动一天只做一个,然后认真纠错。这些日积月累的积累让我在后期做英语二真题的时候非常得心应手,基本最后一个月我没有怎么看英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 质必背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基本要求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不体罚 本质要求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师德灵魂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天职核心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内在要求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 不竭动力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与学生:热爱、尊重、赏识、严格要求、公平公正对待。 职业理念 学生观:“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资格证考点重点整理

1、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著名思想家。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1、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15、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教师资格证必背内容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4、简述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学的要求

答:(1)儿重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学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儿重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学要具有针对性 (3)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学要抓关建期 (4)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信,促进儿重身心和谐发展 (5)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5、简述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決定性因素 6、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控功能; (5)评价功能。 8、简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代表人物 答:(1)个人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斐斯泰洛奇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2)社会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和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等; (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文教育家杜威;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9、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