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有关《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最新有关《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最新有关《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最新有关《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有关《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本节课我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思想,采用做中学、学中知、知中用、用中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把“科学→技术→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二、【教材地位与实验内容】

《拧螺丝钉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4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斜面、杠杆两种简单机械后又新认识的另一种简单机械。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螺丝刀就是轮轴,还为学生后边认识滑轮做好铺垫。

基于以上我确定本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如下:

1. 探究轮轴省力的原因

2. 探究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省力的奥秘

三、【学情分析与实验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有较系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画出一些简单运动的轨迹。为此我确定本课的实验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知道螺丝刀就是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认识在轮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了解在轴相同的条件下,轮越大越省力的科学原理。

2.科学能力目标

通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学会对比、归纳的思维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自主发现、自主设计的乐趣,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意识,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培育创新精神。

四、【实验教法与学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实验创新及教学融合】

改进一、增加徒手对比体验获感知

图1

图2

教材上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的体验活动为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只能体验到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省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知道螺丝刀是一种简单机械,为了解决这个突如其来、没有任何铺垫的问题,我特意增添了徒手拧螺丝钉的方式,学生从真切的疼痛中体验到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比徒手省力,感知到螺丝刀是一种简单机械,同时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使用螺丝刀比徒手省力呢?

然后通过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的操作活动的对比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更省力呢?提出的问题是一环套一环。用三种不同方式拧螺丝钉的体验活动,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真实、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螺丝刀在转动的时候,它的刀杆和刀柄分别在做什么运动?为设计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使课堂紧致有序。

改进二、观察模拟描画轨迹知轮轴

图1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描画螺丝刀的刀杆和刀柄的运动轨迹,水阀、辘轳、方向盘这些实物也是如此,它们都是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装置,即轮轴。进而引导学生用大圆模拟刀柄相当于轮,用小圆模拟刀杆相当于轴。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

生模拟实验的能力,又让学生把螺丝刀和实验室现有的轮轴

装置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分组实验做好了准备。

改进三、巧用钩码分析数据得结论

图1

图2

教材上用弹簧测力计来测轮子上力的大小。为了减少测力计因斜拉或晃动而产生的实验误差,我用钩码代替弹簧测力计,用一定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轮上、轴上,相当轮上、轴上所用力的大小,操作简单方便,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分别得出不同的’实验数据,各小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很直观地得出:在轮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改进四、变废为宝自制教具破难点

IMG_9384 杨振宁教授曾说过:“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

图1

实验室现有的轮轴装置只有一个轮一个轴,没办法在原装置上增加一个更大的轮。为了突破“为什么用大螺丝刀拧螺丝钉比用小

螺丝刀省力”这个难点,我课前自制教具,用废旧的滚子做成轴,用废弃泡沫做成了两个相差较大的轮。自制教具很方便很直观得向全班学生展示出:在轴相同的条件下,轮越大越省力。学生的理性认识又一次得到升华。

自制教具确实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观察分析能力、动手

实践能力、变废为宝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同时又秉承了绿色环保、变废为宝的科学理念。

改进五、一“孔”双雕科技制作育创新

图1

图2

为了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我特意创设了一段教学情境:省力螺丝刀。这是一位学生的发明,并已经申请了专利,“真是一孔值千金,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

本环节的设计,既是对今天所学科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应用,又同时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小做起,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做起。

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

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是获取科学知识、方法、能力的极佳途径,任何一种理论说教都无法替代学生的感知。

2.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体验科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把“科学—技术—社会”的科学基本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科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中。

3.合理利用身边资源,树立“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实验材料是实施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我平时比较留意对生活中各种素材的收集,并加以合理利用,本节课的“自制教

具”,既突破了难点,又给学生树立了“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科技制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发明创作的兴趣。

只要留意,垃圾也会变成宝。只要留心,小动作也蕴含着大学问。

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教学有意境,创新无止境。

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谢谢大家!

七、板书设计

拧的学问

2007712143420415_2

轮:省力

在轴相同的条件下,轮越大越省力。

附:表一

轮轴省力实验记录表

轴上钩码的个数

猜想轮上钩码个数

实际轮上钩码个数

附:表二

轮的大小对轮轴省力作用的记录表

轴上钩码的个数

小轮上钩码个数

大轮上钩码个数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说课稿

关于《原始的农耕生活》的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3.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历史说课稿七年级上册_全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 这一课直接讲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具有开章明义的作用。本科主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主题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具体说,还可以包含热爱劳动,学会生存,不怕困难,开动脑筋;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等情感目标。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山顶洞人”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山顶洞人”这一子目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另外,知识讲解上,可把氏族的概念及其特点的分析作为难点对待。 (二)备课主要思路 1.人自来有喜欢寻根的天性。“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女娲造人、亚当与夏娃,是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典型故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讲。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与欲望。注意问题:明辨神话传说和依据考古科学的断定,明确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最终归结到人是由古猿变来的。 2.“我国最早的人类”一目应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图片获相关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投放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把握基本知识,如地点、年代、产生活、地位等,教师结合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适时点明一点: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3.“北京人”的发现,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师补充介绍:第一,比较具体地介绍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第二,介绍迄今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讲这些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忆,

4.拧螺丝钉的学问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组成及作用。 2.知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会用杠杆的原理解释轮轴的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教学难点】 探究轮轴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图片、轮轴实验盒、测力计。 学生材料:螺丝钉、大小不同的螺丝刀、木板、轮轴实验盒、测力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我们来看看班上谁的力气大,能徒手把这螺丝拧进去。 2.怎样才能把螺丝轻松地拧进去呢? 答:用螺丝刀。 3.我们来进行拧螺丝比赛 问:选择什么样的螺丝刀可以轻松的把螺丝拧进木头里?(大) 答: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比徒手要省力,并且粗螺丝刀比细螺丝刀又要省力。4.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拧螺丝钉的学问》。 二、观察探究 1.观察螺丝刀,找出螺丝刀的特征。 学生充分说 我们可以发现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更好拧螺丝,螺丝刀在转动的时候和螺丝形成了一个大圆套小圆的构造。(画图) 2.找一找周围有哪些像螺丝刀那样为我们提供方便的机械。 (1)讨论: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种大圆套小圆的装置?

(2)图片提示:方向盘、水龙头拧把、门锁把手…… (3)讲述:像螺丝刀、方向盘……,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 三、探究轮轴省力的原理。 1.谈话:轮轴是一种机械,使用这种机械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好处?(省力)。2.看书P10实验,明确实验方法 3.提示学生拉动轮轴时不能停停动动,要在拉动过程中记录数据。 4.汇报实验结果: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5.实验:将轮子换成更大的轮。 6.汇报:轮比轴越大越省力。 四、总结应用 1.你能说一说轮轴的特征吗? (1)轮轴:轮与轴固定在一起,同进退。 (2)在轮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 (3)在轴粗细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的实质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轮轴的实质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且轮比轴越大越省力。(画图) 五、拓展延伸 1.谈话: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广泛的运用了轮轴,看书P10的图,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自行车头、脚蹬、扳手拧螺丝、拧螺旋瓶盖、井口提水辘轳等)2.轮轴的变式:一字形、摇把式 【板书设计】 4.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简单机械 省力 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部 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家园,也是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要了解地球,首先就要了解地球的环境,因此,本节课揭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4、拧螺丝钉的学问

课题1-4 拧螺丝钉的学问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是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构 成的; 2、能够组装器材探究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3、能够寻找出与螺丝刀相同性质的轮轴用具。 科学知识 1、知道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知道轮轴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的用途,能够识别出轮轴。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组装器材进行实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 教具准备 组装轮轴的材料,砝码,细绳,测力计,螺丝刀,手摇铅笔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木板) 提问:我能用手将我手中的螺丝钉拧进木板吗?(很难)。 2、你们说能用什么工具很容易使螺丝钉拧进木板呢? 3、你们知道使用螺丝刀就很容易使螺丝钉拧进木板的道理吗?那我们这节课共同来探讨好吗?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一、教学轮轴 1、什么是轮轴? 我们要想弄明白使用螺丝刀就容易将螺丝钉拧进木板的道理,我们必须先来认识一种简单的器械—轮轴 1)你们见过汽车方向盘吗?能说说方向盘的构

学习新课造情况吗? 2)轮轴定义:像汽车方向盘那样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轮轴。 3)教材第9页水龙头,门把手是轮轴吗?各小组讨论后汇报。 汇报:手拧水龙头部分可以理解为轮,虽然看上去不是轮但它旋转的轨迹相当于轮。由此水龙头是轮轴。同样门把手也是轮轴。 4)你们还见过哪些是轮轴? 2、探究轮轴的作用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什么是轮轴,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地方使用了轮轴。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使用这些轮轴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就用方向盘这个轮轴来说说好吗? 1)各小组讨论后再说。 有了方向盘可以使汽车任意改变方向,降低了操作难度,省了很大的力气。刚才我们还一起知道了水龙头、门把手、手摇转笔刀等这些轮轴,它们是否省力呢?下面我想和同学们一起用实验来验证使用轮轴究竟是否省力好吗? 2)实验证明轮轴省力 A、各实验组取出实验器材组装轮轴,测量拉力,并填写好记录单。 B、汇报:使用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C、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使用轮轴确实可以省力,也就是说在轮上施较小的力在轴上就可得到较大的力。汽车上使用了方向盘这个轮轴就可以用较小的力将很重的汽车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降低了工作难度省了很大的力气。

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说课稿

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 我是王淑芳,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高中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 一、分析教材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与其他两大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及聚落、商业密切相关。因此教材在讲授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后,安排了“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讲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要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发展的趋势;二是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二、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特点和变化趋势,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区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结合实例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能够运用交通运输的影响因素分析具体交通线的布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图片和材料,理解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通过生活实例的例举和练习,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3.通过案例,分析交通运输的布局及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感受祖国、家乡交通建设的突飞猛进,增强学生爱国和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对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因素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根据所需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理解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1)根据所需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说课稿

说课课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说课教师:湖南省湘潭江声实验学校谭海利 各位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将从本堂录像课的特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大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本堂录像课的特色 特色1. 学校地理兴趣活动小组实地考察以毛主席故居为代表的江南乡村和湘潭城区,落实生活中的地理理念。 特色2. 以聚落的过去、现在、未来为线索进行教学,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畅想聚落的未来: (1)乡村聚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城市聚落进行旧城改造和拓展新区相结合。 (3)向海洋、太空开辟未来新的聚落。 特色3. 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本章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聚落,知道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及其差异。 2. 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懂得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欣赏地理兴趣活动小组去毛主席故居—韶山和湘潭城区的实地考察视频及学生的分组活动,认识城乡聚落及其差异。 2. 介绍“凤凰古城”,认识传统聚落并以北京市为案例,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动手设计未来聚落。 4. 通过“角色扮演”畅谈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五、说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 利用地理兴趣活动小组实地考察的视频和图片的欣赏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先学后教法 古人语:“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3.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 集体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集思广益,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拧螺丝钉的学问》苏教版

《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拧螺丝钉的学问》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从生活中拧螺丝钉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亲眼所见轮与轴,建立表象,指导学生认识轮轴、探究轮轴省力的原因,来认识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使学生便于了解轮轴这种简单机械。而且通过游戏操作活动,,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本环节中学生认知效果更佳,为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了解轮轴的作用和识别轮轴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轮轴的定义及作用、通过亲手体会知道轮轴的省力情况、通过对比实验找出影响轮轴省力多少的因素、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点。指导学生认识轮轴、探究轮轴省力的原因,使学生了解轮轴这种简单机械。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拧螺丝钉的学问。 三、说学情 通过教师课上的实际操作,带领学生了解轮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基本都能按照实验一的步骤去严格探究,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从学生实验环节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组装器材进行实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难点: 通过实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主要指导学生认识轮轴,体验轮轴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让学生自己完成探究拧螺丝钉的学问,体验轮轴的作用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没有时间概念。我用拧螺丝钉的操作活动引入课文,讲清什么是轮轴后,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合作制作一个轮轴。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斜面、杠杆两种简单机械后又新认识的另一种简单机械。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螺丝刀就是轮轴,还为学生后边认识滑轮做好铺垫。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轮轴 ⒈创设拧水阀的活动情境。 ⒉揭示轮轴这一简单机械的概念。 ⒊提问:关于轮轴,你想知道些什么? ⒋学生广泛发表意见。 ⒌谈话: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⒍引出用实验验证的方法。

《居民与聚落》说课稿

第5讲《居民与聚落》说课稿 编号:14 编制:郭靖 一、本章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4.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5.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粗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6.运用地图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7.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8.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三、教材分析 本章是继学习了“陆地与海洋”、“世界的气候”之后,转入学习人类自身和人类活动的第一章。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而人又是一切社会生活的主体。因此,本章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选材,以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为出发点,以自然、社会、经济、历史与人口现状的关系为主线,以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阐述了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知识,体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改革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设计思路 本章共分为三节: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是从人口数量的角度而言,是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和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教材从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问题三个方面来阐述世界人口的基本知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想哦那个人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强调各种知识内在联系,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人地观。第一,课文首先从人口的增长开始,从人口数量的静态变化人士人口的增长,再从历史发展看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人士人口的增长。第二,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较不同地区和国家人口增长的快慢。第三,衡量人口分布疏密的指标是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分布状况,而人口的分布又与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第四,教材侧重于引导学生探讨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和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人口问题。通过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人口问题,探讨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并正确理解我国关于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说课稿 一、说教材 《聚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的一节内容。在第四章中,都传授的是人文地理 知识,课表的要求是: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 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具体到《聚落》这一章节,新课表要求是:1.能运 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教材编排上,先让学生了解聚落的不同形态和聚落与环 境的关系,然后聚落 《在海边》选入新《语文读本》,充分体现了编者们“起点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的观点,它属于鉴赏性阅读部分,意在丰富学生的底蕴,增进文学素养。 本文是一篇感情浓郁,哲理深刻的抒情性散文。它以诗一样的语言和军乐般激昂的情感,突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浮哲理。 在作者眼中,小时候大海敞开的深蓝神奇的怀抱,是温婉深情,明媚清丽的。成人后体味了百态再和大海静静对视时,内心充满喧哗,感受到的不再是伟大与快乐,而是对宇宙无限,人类命运的无以把握和空间浩荡无始无终的深沉思索。大海是沧桑历史的见证,在叠层石灰岩前,作者感到大海的威严与浩瀚,认识到生命真实的严酷,而在海滨公路上,她看到了在汹涌海浪中出现的“人类的意志”,还有人类征服自然的不懈情怀。所以,作者说:“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全文思路清晰,感情深沉,宣示了对寻找生命存在意义有困惑到释然的过程,揭示出只要不断奋斗,就能创造出生命的永恒。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散文并不陌生,但对于这样一篇哲理性强的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散文知识,授予学生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理清全文的基本结构。要理解主题,关键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面对面的交谈,使学生能通过文中的物像来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物像这种表现方式,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所以对于物象的提炼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但对于物象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考,则需要通过学生的相互间交流合作,老师的引导来共同完成,也以此真正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三、说学法

《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本节课我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思想,采用做中学、学中知、知中用、用中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把“科学→技术→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二、【教材地位与实验内容】 《拧螺丝钉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4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斜面、杠杆两种简单机械后又新认识的另一种简单机械。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螺丝刀就是轮轴,还为学生后边认识滑轮做好铺垫。 基于以上我确定本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如下: 1. 探究轮轴省力的原因 2. 探究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省力的奥秘 三、【学情分析与实验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有较系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画出一些简单运动的轨迹。为此我确定本课的实验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知道螺丝刀就是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认识在轮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了解在轴相同的条件下,轮越大越省力的科学原理。 2.科学能力目标 通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通过实验

探究,形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学会对比、归纳的思维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自主发现、自主设计的乐趣,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意识,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培育创新精神。 四、【实验教法与学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进行教学。让 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实验创新及教学融合】 改进一 、 增加徒手 对比体验 获感知 图1 图2 教材上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的体验活动为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只能体验到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省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知道螺丝刀是一种简单机械,为了解决这个突如其来、没有任何铺垫的问题,我特意增添了徒手拧螺丝钉的方式,学生从真切的疼痛中体验到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比徒手省力,感知到螺丝刀是一种简单机械,同时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使用螺丝刀比徒手省力呢? 然后通过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的操作活动的对比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更省力呢?提出的问题是一环套一环。用三种不同方式拧螺丝钉的体验活动,为学生创设了生

聚落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三节,学生从第四章开始接触人文地理。本节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现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通过解读课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了如下设计 1、通过看图、分类,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能够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对待北京四合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希望在完成 上述知识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分体的能力,并且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本节课我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是:首先创设一个中国学生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人居文化”夏令营的情境,然后以帮助她完成一份考察报告贯穿课堂,在完成考察报告的过程中,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成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过程,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根据世界人居日,我进行了情景创设:我国的中学生杨茜同学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人居文化”夏令营,在此次夏令营中,她在世界各地拍摄了许多精美的照片。用PPT播放这些照片,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完成考察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将杨茜同学拍摄的照片进行分类吗,学生通过观察完成这一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照片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类。 完成之后追问第二个问题,你是依据什么对照片进行的分类?很显然是根据景观的不同然后问第三个问题: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我准备制作一个表格,从房屋、道路、商店、学校、医院以及又无田地、果园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完成后,继而提出第四个问题:造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找到答案,我准备播放两段视频分别是农民在农田里进行农业劳动和工人在工厂进行工业生产,通过播放这两段视频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的找到答案,正是由于人们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所以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才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以上四个问题是考察报告的第一部分,也是针对课标的第一个要求作出的设计。我采用了问题引领的方式,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之后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同样是乡村聚落,为什么景观也存在不同,分别展示欧洲、非洲和亚洲的乡村聚落,让学生进行区分。在学生完成之一活动之后,引入考察报告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家乡济南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这里能够形成聚落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一问题,我给出济南地形图,气温和降水量图,让学生探究分析原因。通过学生的探究讨论,来得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结论,继而提出第二个问题就是聚落的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进行这一部分时,将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对极地冰屋,西亚村庄、威尼斯水城、黄土高原窑洞、东南亚高架屋这五个聚落的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学生地理知识储备还比较少,对世界各个地区具体的自然环境的了解还不是十分详细,所以我为每个小组提供相应的资料,例如各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还有黄土高原的地质土壤结构资料、威尼斯的房屋建筑结构资料等

高中地理说课“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谢红虹(20052601115)05地理科学1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②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③探究和观看图片,理解堆积地貌典型地貌的组成部分。 ④利用图片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②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

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提问导学法教学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我国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重庆市和武汉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展示一些没有河流影响下呈多边形分布的聚落,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内容的直观理解。 (3)探究式教法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在课后练习中探究。本节课中,我提出了很多问题,不但能激励同学进行思考,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最后的作业的布置,也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方法。 2.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简图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画简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看简图,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应用一系列图片 通过多媒体的一系列运用,既能形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的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3)学会探索 课堂适当的提问和课后活动的布置,能让学生引起思考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说教学媒体 本节课主要运用Microsoft Office 2003的PowerPoint2003的功能、CorelDRAW 12和PohtoShop7.0. 三、说教学过程

《草虫的村落》说课稿

《草虫的村落》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01号,今天我的说的课题是《草虫村落》。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是说教材。《草虫的村落》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倾听自然,感悟生命”为主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文中作者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草虫世界,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那可不曾泯灭的童心。 对于六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可能很到位,朗读的情感更是欠缺,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理解课文。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紧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体”课程目标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暄、熙、攘、穴、宅、鸠”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依据以上目标我制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感; 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课前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结合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我将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接下来我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过程。奇异游历的写作顺序作为主线,有点到面来展开我的授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我将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夏日虫鸣的声音。与学生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我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先让学生大声朗读,适时对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并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说说草虫的村落有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并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力求学生说的准确、完整。 第三环节进入体会感受,激趣探索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分段读课文,边读边让学生思考:同学们畅谈了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同步练习(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4题;共7分) 1. (1分)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________。 2. (1分)轮轴有________的作用。 3. (1分)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________。 4. (4分)利用轮轴原理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多选题 (共2题;共6分) 5. (3分)下列器材中,属于轮轴的有() A . 钉锤 B . 扳手 C . 螺丝刀 D . 钢丝钳 E . 自来水龙头 6. (3分)自行车运用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A . 平面 B . 轮轴

C . 斜面 D . 杠杆 三、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7. (2分)不属于轮轴的是() A . 螺丝刀 B . 方向盘 C . 水龙头 D . 斜坡 四、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8. (2分)当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费力。() 9. (2分)所有的机械都能给人省力。() 五、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10. (5分)要想又快又轻松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应选用哪种螺丝钉? 11. (5分)什么叫轮轴? 12. (5分)生活中的轮轴哪些? 13. (5分)轮轴的实质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14. (5分)怎样才能较容易地骑自行车上陡坡? 六、实验题 (共1题;共2分) 15. (2分)轮轴是否省力? 实验材料:轮轴,测力计,勾码 实验过程:

说课稿(河流地貌发育)

《河流地貌发育》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流地貌发育》,整个说课部分我将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讲述。这六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结束语。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课标》要求,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充分体现课改理念:教学行为强调尊重、赞赏,强调帮助、引导,强调反思,努力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教材分析 1、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②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教学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3、教材的处理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先单独学习河流的侵蚀方式,之后顺着学生思路把河流的侵蚀方式及形成的侵蚀地貌揉合在河流演变过程的学习之中;通过分析河流两岸的外力作用的了解,再进人河流堆积地貌的学习。 二、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示意图,分析各种流水地貌的形成特点。以注释图、照片及搜集其他资料作辅助,掌握地表形态的塑造。在河流

《草虫的村落》说课稿

《草虫的村落》说课稿 打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鸟语花香,虫鸣犬吠,月光鱼影扑面而来,清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草虫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 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李汉荣、赵丽宏、郭枫、曹敬庄四位作家的引领下,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 这组课文的表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人类,终于学会了把自己放得卑微渺小些,以大自然普通一员的身份,以欣赏、敬畏的心态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山中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朋友,亲密无间;原来山雨是一曲无字的歌谣,韵味无穷;原来草虫的村落是一片快乐的天地,奇异无比;原来索溪峪的野性天成,魅力无限。作家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绪,细腻的笔触感受着自然万物,在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丰富多彩的联想中,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 感受着作者们的奇思妙想,揣摩着编者们的匠心独运,我由读者转化为教者的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我要引领孩子们依据《草虫的村落》这篇语言材料感悟文本,培养情感;迁移写法,形成水平。在这两个目标的处理上,我以前试图以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丰富想象和如何表达独特感受为切入点统领全文,但是很残酷地失败了。我还尝试在40分钟的课上既让学生感悟文本又要总结写法,同样也失败了。深入地思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所给我们体现的草虫的奇妙世界,如果不能先对作者的写法所产

生的表达效果所吸引,水平的迁移是无法提及的。所以,我的目标就单一简明了,前四十分钟仅以感悟文本培养情感为主;通过整合,有详有略,简约教学内容;先扶后放简化教学环节;紧扣语言文字,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简便教学方法,追求实效。刚才体现的就是基于此种考虑上的设计。在这里,有两个值得一说的设计花絮。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环节,原本是有一段和我的文字描述绝配的音乐,那堪称是我的滴血之作。但在试教时发现学生更多的是注意了那段音乐,描述的也是音乐反映的内容,而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再创造却大打折扣。于是,我忍痛割爱,放弃了那段音乐。毕竟这是语文课,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并非对音乐的感悟力。课堂上,我对预设的板书实行了改变。原本在省略号的位置我要书写“和谐的世界”五个字,之所以有如此的更改,不但仅是告诉孩子们对草虫村落的理解没有结束,对草虫村落村民生活状态的向往没有终结,更希望追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个让学生带着收获更重要是带着深层次思考离去的润物无声。第二课时,我将依据“草虫的世界如此和谐,作者是怎么把它写出来的?”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依据“在草虫的村落里你还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从他们的活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想法?”来引导学生想象、表达,以虫眼看世界,书写他们心中有情有意的虫子天地。 一杯喷香的茶,我们细细品味,会悟出茶的神奇;一篇隽永的美文,我们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长远,而一次大赛的砺炼,我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责任。我来自一所以“留学生之父”容闳的名字命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