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18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本章检测8 新人教版必修3 精品

最新-2018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本章检测8 新人教版必修3 精品

最新-2018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本章检测8 新人教版必修3 精品
最新-2018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本章检测8 新人教版必修3 精品

2018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本章检测

8(新人教必修三)

一、选择题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以下2题。

1.图中表示的是山西在加强能瀛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哪项措施 (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提高晋煤外运脂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属于缓解交通运输压方措旖皤句是 (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发展炼焦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迎着新年的曙光,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采用美国西屋公司设计的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AP1000三代核电技术。厂址距烟台市93公里,距青岛市118公里。据此回答以下3题。

3.在海阳市建设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

①核能资源丰富②核能开发资金与技术有保障③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④人口

稠密,劳动力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开发利用核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 ( ) A.清洁,为山东半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B.投资成本低廉

C.技术先进

D.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5.除发展核能资源外,沿海地区还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能源是 ( ) A.地热 B.天然气 C.风能 D.太阳能

2018年9月24日,山东海阳核电站一期工程已正式获得国务院核准,这标志着海阳核电站一期工程全面具备正式开工条件。据此回答以下2题。

6.在山东东部沿海建核电站的主要目的是 ( )

A.经济发达,科技领先,建站优势明显

B.缓解山东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C.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建站优势明显

D.解决矿产资源贫乏的状况

7.关于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速发展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B.应对我国国内能源紧缺的状况在短期将难以改变的状况,填补能源需求缺口

C.是我国的宏观能源形势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惟一举措

D.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有利于改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质量

8.墨累—达令河流域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灌溉易出现的问题是(

A.

B.

C.

D.

9.根据下面两图,对长江流域与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进行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类型相同,气候特征不同

B.气候类型相似,气候特征相同

C.气候类型相似,气候特征不同

D.气候类型不同,气候特征相似

下图表示我国煤炭保有储量的地区(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划分)分布。

读图,完成以下2

10.地区①中煤炭产量最大省区的简称是( )

A.豫

B.

C.陕

D.

11.六盘水煤矿、平朔煤矿、哈密煤矿的分布地区代号依次是( )

A.②①③

B.

C.①②③

D.

中国经济报2018年12月17日消息:传统资源大市向生态工业强市转变的实施过程中,大同市的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效果逐渐显现。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7∶59∶14,现在这个比例是6∶52∶42。据此回答以下2题。

12.大同市的优势资源是( )

A.铁矿 B.有色金属矿

C.煤炭 D.铜矿

13.据材料分析大同市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由传统资源大市向生态工业强市的转变( ) A.大规模兴建工业园,压缩农业生产

B.禁止开采资源以减少污染

C.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D.扩大资源开采和深加工,大力发展经济,为环境治理创造条件

二、填空题

14.甲图为我国某区域图,乙图为头道拐附近河段局部放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B两处,河岸较陡的是________处。

(2)近年来宁夏逐渐兴起沙漠大棚种植蔬菜,这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的________资源优

势;在宁夏灌区和河套灌区内专门设有排水渠道,其主要的生态作用是________。

(3)与蹬口附近河段相比,说出头道拐河段的河水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

15.读“墨累—达令河流域重要水库和灌溉区的分布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水库和灌溉区的位置关系大致是。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中游地区截取了大量河流径流。分析这样做,对下游产生的不利影响。

(3)针对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应该如何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 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 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就西华县而言浅析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西华是女娲的故都,2005年感动中国10大新闻人物洪战辉的故乡。它属于黄河冲积平原,位于东经114°5′—114°43′,北纬 33°36′—33°39′,东西长57公里,南北平均宽2l公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西北略高于东南,海拔高度在47.8—55.8米之间。境内有沙河、颍河、贾鲁河、鸡爪沟、双狼沟、清流河等14条骨干河道,俗称“七沟八河”,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质经市、县水利局、环保部门联合检验合格,无污染现象,水量充足,能够满足大型工业生产项目及生活用水需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平均降水量750mm,平均日照时数1971小时,无霜期224天,最大风速10.6米/秒。 西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小麦、棉花、大豆、花生、大枣、苹果、桃子、芦笋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百强县,全国平原绿色先进县,森林覆盖率19%,活立木蓄积量达130万立方米;现有果蔬冷库440座,年贮存量1.8亿公斤。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农田灌溉率的上升,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地表水的污染,西华县水资源可承载最大工业产值是越来越少。按现有用水状况,在保障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几十年以后,工业就有可能出现无水可供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开源节流的力度,提高农业节水灌溉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产业,提高各行业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强中水及雨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利用方面,应该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尽量减少住房占用耕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质量,从而提高利用率和产出率。近年来,在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解决林粮矛盾的问题上,我县采取了一些措施:村旁植树,形成环状林业;路、沟、河旁植树。形成带状林业;实施农果间作,形成块状林业;利用低洼地、废坑塘造林,形成点状林业。既发展了林业生产,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实现了农民的增收。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运用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制定系统的政策。要把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计划过程中,必须考虑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实施城镇化战略、重点工程建设、城乡规划时,必须进行气候影响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把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使项目投入使用后对气候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既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发展特色旅游,大力促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丰富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又要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形住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恶化速度,走循环经济之路,推行绿

第八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下列所述情况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②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③海上油轮石油泄漏④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液、废渣和废气 A.①③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2.能用铝为原料来冶炼难熔的金属主要是因为() A.铝的密度小,熔点较低 B.铝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较前面 D.铝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 D 3.下列过程不能 ..综合利用煤的是() A.将煤干馏B.将煤气化 C.将煤液化D.燃烧藕煤 【答案】 D 4.用赤铁矿石为原料冶炼铁,应采用的冶炼方法是() A.电解法B.热氧化法 C.热还原法D.热分解法 【答案】 C 5.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下图是海水淡化原理的一种示意图,符合此原理的方法称为() A.蒸馏法B.电渗析法 C.离子交换法D.太阳能蒸发法 【答案】 A 6.“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要求的是() A.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 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 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 D.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粉 【答案】 A 7.石油裂解的目的是() A.获得乙烯、丙烯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 B.避免石油碳化结焦 C.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D.除去石油中的杂质 【答案】 A 8.下列不.是海水淡化方法的是() A.蒸馏法B.电渗析法 C.离子交换法D.萃取法 【答案】 D 9.下列关于金属冶炼的说法,其中不正确 ...的是() A.热分解法适用于制备不活泼金属 B.热还原法的常用还原剂为C、H2、CO、Al等C.熔融电解法适用于制备不活泼金属 D.水溶液中置换法适用于活泼金属制取不活泼金属【答案】 C 10.下列环保措施主要目的是保护臭氧层的是() A.使用无铅汽油B.使用可降解塑料 C.使用无氟冰箱D.使用无磷洗衣粉 【答案】 C 11.工业上冶炼铝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电解法B.铝热反应法 C.氢气或CO还原法D.热分解法 【答案】 A 12.下列做法能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以煤等燃料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B.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代替化石能源C.鼓励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D.限制使用电动车 【答案】 B 13.在下列过程中,没有 ..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裂解得到乙烯、丙烯、丁二烯 B.煤干馏生成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和粗氨水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 D.天然气与水蒸气在高温下作用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答案】 C 14.下列能被工业上采用的冶炼金属的方法是() A.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制铝(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 B.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镁 C.电解氯化钠水溶液制钠 D.高温下用氢气还原氧化镁制镁 【答案】 B 15.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煤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B.煤的气化和液化属于化学变化 C.石油主要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D.石油的裂化和裂解过程都属于化学变化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想学好高中地理,可以多看看书本,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一 章一节的重点好,从而使得自己可以从容把握地理的整体性和框架性。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二、城市化对自然环境 ___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 ___ (1)对气候 ___: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 ___: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 ___: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word完整版)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的自然资源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之自然资源 一、选择题组 下图为我国某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此图最可能是( ) A. 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B.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C.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D. 中国温度带分布图 2.若图中ABC三地数值逐渐降低,则影 响三地数值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 农业规划 C. 活动积温 D. 地貌地势 下图是我国某岛屿略图,据图回答下列各 题。 3.a地与b地相比,建立盐场的优势条 件是() A. 气温高 B. 附近海域盐度高 C. 降水少 D. 地势低平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岛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 该岛屿河流成放射状分布 C. 该岛屿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D. 该岛屿不会受台风影响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省(区)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①34.3532.5 1 865.815.8 ②53.5 1 539.1727.915.0 ③51.9542.4404.40.4 ④31.1361.0184.6 2.0 5.上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 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 C. 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6.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 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 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 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7.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第八章保护培育规划

第八章保护培育规划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困扰风景名胜区建设的问题。资源保护主义者认为,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风景资源必须加以保护,禁止或尽量减少人与该资源的交往;片面建设沦者夸大了美学中的人工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景观必须有‘丰富的人工点缀”。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应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实施“综合保护,有限开发”的原则,亦即遵循生念平衡的原则。保护不是封闭,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风景名胜区能够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开发不是破坏,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使风景名胜区能够合理利用,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一、保护培育规划的内容 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应包括三方向的基本内容。 首先是查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其中,各类景源是首要对象,其他一些重要而又需要保育的资源也可被列入,还有若干相关的环境因素、旅游开发、建设条件也有可能成为被保护因素。 在此基础上,要依据保育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育原则,例如,生物的再生性就需要保护其对象本体及其生存条件,水体的流动性和循环性就需要保护其汇水区和流域因素,溶洞的水溶性特征就需要保护其水湿演替条件和规律。进而要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定保育体系。保育措施的制定要因时因地因境制宜,要行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形成保护培育体系。 保护培育规划应包括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育原则和措施等基本内容。 二、保护培育规划的原则 1、整体保护的原则将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整体加以保护。 2、多样性保护的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不同种类和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强调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 3、展示性保护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呼唤全社会对区域内资源保护的关注。 三、分类保护 在保护培育规划中,分类保护是常见的规划和管理方法。它是依据保护对象的种类及其属性特征,并按土地利用方式来划分出相应类别的保护区。在同一个类型的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便于识别和管理,便于和其他规划分区相衔接。 这里规定的六种保护区及保护原则、措施,可以覆盖风景区范围内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并同海外的“国家公园”或国内外相关的保护区划分方法易于互接,因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用性。 分类保护中的风景修复区,是很有当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规划分区,它具有较多的修复、培育功能与特点,体现了资源的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的双重特点,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方法。 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生态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内有科学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 (2)在生态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游人进人,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人。 2、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4.3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4.3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一设计理念 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 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 的形式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 学知识。 二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持续培育和 利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 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人们一直在不受阻碍地以掠夺方式利用地球的资源,现在 某些自然资源受到严重在破坏,甚至有些非可再生资源出现了 耗竭的现象。因此安排了本节内容。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应 该在地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利用资源,避免自然资源的 耗竭,使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 本节着重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 源是如何分类的?二、从生产、生活出发,探究自然资源与 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三世界重要的资源的分布;四、从而倡导学生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保护自 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纵观教材,优点明显:一是数据可信说服力强;二是活动类 型多样,注重学生能力发展。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活动的问题设置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学情分析: 对于资源与人类的紧密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教学 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中预学生对资源的认识还缺 乏系统性、条理性,有些认识不够全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课标要求分解成若干分要求,然 后设置问题情境,依托学生现有感性认识,通过分层递进的问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章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 A.按照是否再生或恢复:潮汐能。 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5)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加速发展——基本因素 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客观因素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 ——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6)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治理水污染 ③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 ④植树造林,提高含蓄水源能力 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2、土地资源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2)我国耕地损失的主要原因 ①建设占用耕地

第九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一节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水、气、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所谓"对人类有用",是指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并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 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 2、自然资源的自然性 3、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 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短缺。我国土地面积接近150亿亩,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13.1亩,是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5亩的1/3。从人均实际占有耕地面积来看,我国是世界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12亿国民人均耕地只有1.4亩,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人均草场面积占有为世界人均占有的1/2。我国水资源相当短缺。全国年平均降雨总量为6.03万亿立方米,河川平均径流量约为2.59万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只相当于世界人口占有量的1/4。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铁、石油、铜、锡、锑、钨、锰、铅、锌、汞、钼、稀土等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有些储量占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矿藏量则很少。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范围广泛,种类繁多。为有利于对自然资源依法调整,根据自然资源的不同属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等类型。按照不同的自然资源特点和要求,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矿藏资源,例如,铁、铝、煤、石油等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恒定性资源,主要是自然界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辐射能、空气、海潮、风力等。 二、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高中地理需要背诵、掌握的重点知识点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 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 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 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 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 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 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教案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二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概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道理。 2.能够树立爱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1.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怎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接着上一节的内容介绍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性问题——资源。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认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第二个活动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可基本认识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资源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按照课本的设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分析和游戏的完成,并针对每个探究活动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总结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与世界人均拥有量之间的差距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等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这些收集中国自然资源资料,以及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 是人类过渡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的一种行为。自然资源与人类社 会密切联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呢 初步了解过度开发对自 然资源造成的影响。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的“探 究竟1”并讨论“人类在开发自然资 源时存在哪些问题” 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捕鱼”游 戏,并讨论哪种方法能捕到更多 的鱼。最后可以确定每次捕捉10 条“鱼”可以捕到数量最多的鱼,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个 结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林 木的砍伐、野生动物毛皮的采 集、鱼类的捕捉等。进而引出资 源开发利用应保持适度的结论。 阅读课本的“探究竟1”进 行讨论,分析人类在利 用自然资源时存在的问 题。 按照课本的叙述完成游 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讨论,进而认识资 源开发利用应注意适度 的问题。 拓展应用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针对人与自然资源的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 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 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 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 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 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高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例题1】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 答案 1.C 2.A 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在各海拔段中,<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由此可判断出A项错,C项正确。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由此可判断出B项错,D项错。第2题,仔细读图,结合上题可知此地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1 850 m之间,坡度在5°~20°之间。A项中黄土高原两个条件都符合,A项正确。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势低平,两者皆不符合,B项错。塔里木盆地地势平坦,坡度方面不符合题意,C项错。江南丘陵,海拔高度低于500米,海拔方面不符合,D项错。 【例题2】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4.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 3.A 4.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则7月份两地平均气温应相差不大。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 【例题3】 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是“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据此回答5~6题。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 二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 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

高中地理(部分知识点及难点)

突破洋流知识三步曲 河南/赵敬君 洋流涉及范围广、名称多,不好记忆,加之学生对洋流的成因难理解、分布记不准、影响不理解,所以学习起来感到吃力。下面给出学习这部分知识技巧的三个步骤,即首先理解洋流的成因,推理记忆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其次是结合模式图,掌握每支洋流的具体分布,自行绘制各海区洋流分布图;三是例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辨析成因,掌握分布 1、洋流的形成原因 (1)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如信风和盛行西风。 (2)密度流:由密度较低的海区(水面较高)流向密度较高的海区(水面较低),如海水由大西洋表层流入地中海。 (3)补偿流: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如秘鲁寒流为水平补偿流,附近上升流为垂直补偿流。 2、区分洋流性质 从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高,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3、判断依据 中低纬度海区,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中高纬度海区,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是寒流。 4、全球洋流分布规律总结 (1)在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规模很大,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它是海水受盛行西风影响(风海流),洋流自西向东(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流动。 (4)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性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沿岸海水向西流去,呈逆时针方向的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沿岸海水向东流去,呈顺时针方向的季风洋流。 二、绘制模式图,具体落实 联系世界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大势,绘画出洋流的分布模式图,进而落实每支洋流的名称、流向和性质,如图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