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5课短文两篇课件

第25课短文两篇课件

25 短文两篇 夸父追日

25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话故事的知识;认读生字,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3.感受夸父的为了美好的愿望、目标,执著、坚持精神。 4.会复述这个故事,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理解。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2.学习过程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知识,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夸父、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夸父追日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人们无不从丰富多彩的神话中受到启迪。神话分古代神话和民间神话,本文属于古代神话。 2.《山海经》,书名,18篇。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夸父追日的故事 传据说“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从世系上看,夸父族人原本是大神后土传下的子孙,住在遥远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载天”巍峨雄伟的的大山上。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他的族人也是个个身材都很高大、力大无比的巨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看样子很可怕,其实他们性情温顺善良,都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难点) 一、课前自学: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3)谢中书: 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达到正确、流利。 2、《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 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3、〈答〉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 1、小组内接龙翻译短文,班内接龙翻译课文。 2、背诵方法指导: 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

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请你尝试分析一下《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当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7、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五、习题检测

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25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知识链接】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想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是其最大特点。 《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第一课时 要点: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一、文学知识填空 《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神话, 神话主要特点是,你所知道的神话故事有 。 二、通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和语气语调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解释下列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杖()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翻译重点语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5.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第二课时 要点: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写法、人物形象及神话特点。 一、背诵并默写两篇课文 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第25课《短文两篇》

新授课 短文两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 一、自学: 1、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自学问题: 1)翻译课文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二、互动 1、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2、理解课文 1)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问题探讨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

短文两篇教学案学生用

课题:短文两篇 编号:8022执笔:潜俊审核:王晓莉课件名:陋室铭、爱莲说 第一板块预习反馈 陋室铭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刘禹锡,唐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河南洛阳人。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他对这一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但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贵人蔑视的态度。在文学上,他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了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我读过他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鸿儒.()苔.痕上阶绿() 调.素琴()案牍.()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三)、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一字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3、倒装句

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二)、预习检测: 1、诵莲:,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天然去雕饰。 2、学莲: (1)文学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周敦颐,字,谥号。北宋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等。 (2)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 ) 淤.( )泥濯.( )清涟.( ) 噫.( ) 亵.( )玩鲜.( )有闻不蔓.( )不枝 (三)读莲: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大家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通文意,并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小组内分工合作疏通文意。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 ..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2)下列句子的句子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制作积累卡片,学生进行总结和互补 词类活用 蔓:不蔓不枝 枝:不蔓不枝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3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1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并将预习中不能解 教材助读(一)作品链接《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共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二)文体链接 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预习自测,它们《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夸父逐日》选自1. , 1 都是(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 (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3、请你概括第二则则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5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学法导引] 本文包含两篇文言文,表现的都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文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终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两小儿辩日》是选自《列子》的一则短文,写两小儿为太阳的离人远近争论不休,博学多识的孔子竟也无法决断的故事,以此说明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尽,同时,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物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习时,要先借助工具书及文下的注释疏通字词,弄清文义,再进一步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把握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及两则短文给予我们的启迪。另外,学习《夸父逐日》,还要注意体会其言简意丰、想像奇特的特点;学习《两小儿辩日》,要注意领悟其用对话表达人物情态性格、以及在对话中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语言交错使用的灵活写法。 [典题例析] 例题一、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例题二、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参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编写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馨儒牍苔甚fán yū泥zhuó清涟xiè玩xiǎn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16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 1 ?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 ?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 2课时 彳教学方注柑寻 教法指导: 1 ?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 ?合作学习 (1) 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概括文段内容法 1. 语言要凝炼。 2. 扣住文段核心。 3 ?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 ?字音字形 德馨(x I n) 苔痕(h e n) 案牍(d u )西蜀(sh u) 2. —词多义 鸿儒(r u) 词类活聊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4.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 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5. 背景介绍 文U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咼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6. 文体知识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 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交流点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 根据注释,疏通文义。学生质疑,师生互答。 4.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陋室。 5. 什么是陋室呢? 【交流点拨】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 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 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7. 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 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 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交流点拨】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读语句

第25课《短文两篇》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一下)

第25课《短文两篇》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一下) 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情况。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讲: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周围,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因此,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讲明〝只有重视时刻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如此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刻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刻〞。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顺。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如何明白得那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咨询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明白得,去认识那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大荒北经 山海经·卷十七 东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玕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多角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多角度教案人教新课 标版 创意说明: 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地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 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 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 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教学这两篇短文,不仅要讲明字词、疏通大意,更要引导深入探讨,在合作中研究一系列相关问题。这种研讨式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充实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启发思考。 这两篇文章浅显易懂却蕴含丰富。你能发现文中有些什么吗? 有生动的人物,有丰富的想象,有浪漫的夸张,有太阳的知识,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气,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 请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或通过思考,说说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提供选题,小组合作。 说夸父/说夸父其杖 说两小儿/说两小儿的“笑” 说孔子/说“孔子不能决” 说神话/说太阳/说太阳距离人远近 三、各组推荐一人,全班交流,集体评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中,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这则神话的篇幅很短,因此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教师只要提点一下重点字词,学生应该可以理解课文大意。学生认识神话,解读神话的角度可能与我们最初对神话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对于夸父形象的认识及逐日的原因上会有另外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制定教学目标为: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

3 短文两篇学案及练习题

3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培养自学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生命的意义。(重点) 3.学习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一、课前预习(38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写汉字。(6分) 收liǎn()短暂.()卑()微 宽shù()聒.()噪一丝不苟.()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16分) 蝉()()敛()()恕()()微()()禅()()剑()()怒()()徽()() 3.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8分) ①收拢,合拢。() ②持续嘈杂,是人厌烦。()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4.对两篇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蝉》中写到蝉的叫声使人“很烦”“聒聒”,后面又说“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是前后矛盾的。 B.《蝉》这篇短文通过写蝉“17年埋在泥中”与蝉“活一个夏天”的对比,突出了蝉的生命意义。 C.《贝壳》通过写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表现了人们对贝壳的珍视,突出了贝壳精致的特点。 D.《贝壳》一文从贝类死去而贝壳长存得到启示,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5.假如你是那只在地下埋了17年,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记下你的想法和做法。(5分) 二、课堂巩固(32分) 蝉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6.文章里作者对蝉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 7.文章首尾两段有何特点?如何体现?(6分)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第6单元27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27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能与其奇者()遂()藻()荇()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 (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 3、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_”。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六年级下册语文学案第二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一、课前预习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姊.妹(jiě)孵.出(fū)苦熬(áo)装饰(shì) B.冉冉.(rǎn)雏.形(chú)柚子(yòu)烟囱(chōng) C.污浊.(zhuó)丰硕(shuò)点缀.(zhuì)剔.透(tī) D.贪婪.(lán)牙龈.(yín)堕.落(zhuì)稀疏(sū)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①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 低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具体而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母鸟第一次生下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玲珑剔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C.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就像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小明指着远处身穿灰色制服的老人对小伙伴说:“那就是我的________。” ②最新消息,中美两国的领导就进一步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的问题进行了一次________。 ③国际互联网传递最新信息,它________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A.祖父交谈勾通 B.祖父交谈沟通 C.爷爷会谈勾通 D.爷爷会谈沟通 5.填空 (1)《行道树》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文中的“行道树”象征。(2)第一次真好作者是。文章以第一次看见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的回忆并总结出“”的结论。 6.根据下面句子提供的语境,仿照划线的句式,续写句子。 经风一吹,发出“嗡嗡”的声音,仿佛是风筝的歌唱,在蓝天下播扬,给开阔的天空增添了无声的韵味,给畅快的童心带来几分疯狂,给 二、课内探究 一)甲文《行道树》 1.探究质疑:“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3篇 Lesson 25 "two essays" lesson 25 of grade seven Chinese Volu me II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2、篇章2:夸父逐日例文实用版 3、篇章3:夸父逐日文档(通用版) 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