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摘要]1985年颁布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使我国的法定继承制度有了较系统完善与表达,它对保护我国自然人的财产继承权,建立稳定和睦的家庭及亲属关系,促进亲属之间养护义务的忠实履行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继承法》制定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而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增长及自有财产的极大丰富,我国既有的法定继承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需要,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

一、我国各时期的继承立法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现实的需求,继承法方面在重点参照苏俄继承立法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许多司法解释性规定,在1951年9月15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承权问题给政法委员会的复函》中指出,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为:配偶、子女及无劳动能力或其他生活的条件的父母为第一继承顺序,有生活条件的为第二继承顺序,兄弟姐妹为第三继承顺序。1954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承案件中几个问题的意见(初稿)又提出被继承人的子女、配偶与不能维持生活的父母为顺序最优的继承人,能够生活的父母次之,最后顺序为兄弟姐妹。受其影响,立法机关于1958年3月提供了继承法草案,该草案第14条、第15条规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随后最高人民法院于1963年8月28日下发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的几个意见(修改稿)》和1979年2月2日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见》有关继承问题的司法解释仍遵循此草案所确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1979年至1982年全国人大组成起草民法小组,先后起草的四个草案关于继承编中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均维持上述的规定。1985年4月10日通过的《继承法》第10条、第12条、则规定法定继承人的第一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这样就将以往仅见于司法解释与草案的关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顺序的规定正式上升为法律,由此形成了现在

的以亲等为依据将近亲属划分为两种继承顺序的法定继承制度。[1]

二、国外继承立法对法定继承人范围及继承顺序的规定

在罗马《十二表法》所规定的法定继承制度是以宗亲为基础的,只要是同一宗亲的人,都是法定继承人,皆可以继承被继承的遗产。后来随着奴隶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家庭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宗亲的观念逐渐淡化,仍以宗亲为法定制度的基础显然已经不适应现实。最终在优士丁尼时期形成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法定继承制度,其范围和顺序为直系血亲卑亲属、直系血亲尊亲属、全血缘的兄弟姐妹、半血缘的兄弟姐妹、其他旁系血亲。受罗马法的影响,西方国家在制定民法典时,纷纷以优士丁尼所确立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立法依据为蓝本,设计了自己的法定继承制度。[2]

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依次为:直系卑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亲属,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六等亲以内的其他旁系血亲。在死者生前有能力立遗嘱,也未被剥夺公民权利时,其十二亲等以内的旁系血亲都有继承权。配偶只有在死者为遗留享有继承权的亲属或者只是遗留除兄弟姐妹或他们的直系卑亲属以外的旁系亲属时,才有资格成为法定继承人。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规定的继承人为:直系卑血亲,父母及其卑亲属,祖父母及其直系卑亲属,曾祖父母及其直系卑亲属,远亲等尊亲属及其直系卑亲属。配偶有法定继承权,但无固定的顺序,可以与任何一顺序的继承人共同继承,其份额视其参加的顺序而定。英国1925年的财产法和信托法所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首先为配偶和直系血亲卑亲属,在没有配偶和直系血亲卑亲属的情形下,依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和旁系血亲的顺序进行继承。1942年的意大利民法典所确认的继承人的范围为:子女及其自系卑血亲;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六等亲以内其他旁系血亲。配偶无固定的顺序,可以与任何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共同继承。1947年修改的日本民法典所确认继承人范围为:子女及其自系卑亲属;自系尊亲属;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亲属。配偶为法定继承人,但无固定顺序,有前述规定的继承人时,配偶与这些继承人为同顺序继承人。美国因各洲的法律规定的不一,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极为复杂,但依美国的

统一继承法典,其依次为直系血亲卑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及其直系血亲卑亲属;祖父母及其直系血亲卑亲属;曾祖父母及其直系血亲卑亲属。配偶作为法定继承人可与父母或子女一起继承遗产,若死者无子女和父母,则有配偶继承全部遗产。1980年的加拿大继承法修正案规定继承人范围为:配偶,直系卑血亲,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子女,侄子女,同血缘同一亲等的近亲属。[3]

三、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立法规定

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立法例看,我国香港地区《无遗嘱者遗产条例》规定的法定继承顺序有六个:第一顺序:配偶、妾、子女(如无子女则父母也例入第一顺序继承人)。第二顺序:父母。第三顺序:兄弟姐妹。第四顺序:侄子女,外甥子女。第五顺序:祖父母,外祖父母。第六顺序:叔,伯,姑,舅,姨。配偶作为继承人,可以同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后嗣一起继承遗产。我国《澳门民法典》第1973条规定的法定继承顺序也有六个:第一顺序:配偶,直系卑血亲。第二顺序:配偶,直系尊血亲。第三顺序:与死者有事实婚姻关系的人。第四顺序: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血亲。第五顺序:四等亲以内的其他旁系血亲。第六顺序:在经确认被继承人无任何种类的继承人的情况下,法院宣布其遗产归澳门地区所有。我国《台湾民法典》第1138条规定的法定继承顺序有四个:第一顺序:直系卑血亲。以亲等近者为先。第二顺序:父母。包括生父母和养父母。第三顺序:兄弟姐妹。包括全血缘的和半血缘的兄弟姐妹。第四顺序:祖父母,外祖父母。养子女为继承人时,其养父母的父母也是第四顺序的士继承人。配偶可以与任何顺序的血亲共同继承遗产。[4]

四、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及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继承人范围

1、配偶,既处于合法婚姻关系中的夫妻间的称谓

依据婚姻法的规定,男女双方依婚姻法的规定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之后,即确立了互为配偶的夫妻关系。

夫妻是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妻双方有互相扶养的义务,有夫妻共同财产有平等的权利,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依照有关司法解释,如男女双方被确定为事实婚姻关系的,则互为配偶,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2、子女(包括非婚生子女、养子女、继子女)。父母子女有着极为密切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继承法规定父母子女有互为继承遗产的权利。

婚生子女是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所生育的子女。婚生子女有权继承父母的遗产。不仅于父母死亡前出生的子女享有继承权,而且于父亲死亡后活着出生的子女也有继承权。

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非婚生子女不仅有权继承其母亲的遗产,而且有权继承其生父的遗产,而不论其生父是否认领该非婚生子女。

养子女是指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与养父母形成父母子女关系的子女。养子女与亲生子女享有同等继承权。收养关系一旦成立,养子女与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因此,养子女无权继承生父母遗产。

继子女是指妻与前夫的子女或夫与前妻的子女。继子女只有与其继父母形成了扶养教育关系,才有权继承其继父母的遗产。继子女享有双重的继承权,既有权继承其继父或继母的遗产,也有权继承其生父母的遗产。

3、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各形成扶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是最近的直系尊亲属。父母子女之间具有最密切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4、兄弟姐妹。是最近的旁系血亲。包括同父母的全血缘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半血缘兄弟姐妹。

5、祖父母、外祖父母。

6、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

(二)法定继承人顺序

1、第一顺序:配偶、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父母以及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关系。夫妻之间有着最密切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

无论从血缘关系还是扶养关系上看,子女都应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所以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均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法律是根据丧偶儿媳或丧偶女婿与公婆、岳父母之间存在事实的扶养关系而确认其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法第12条规定了“丧偶儿媳对公、婆或丧偶女婿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2、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应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的继承人不能继承。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或者第一顺序继承人全部放弃继承权或丧失继承权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继承人才可以继承遗产。

(三)存在的主要不足

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各国法律规定的法定继承人,一般都是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基础的。我国继承法考虑到我国的传统习惯以及我国现实的家庭关系的实际情况,虽然也是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为基础来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的,但是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比较狭窄,仅限于近亲属,这不利于更好的保护被继承人的财产。这是因为:第一,基于我国人口多及人均资源不足等特殊国情,我国实行了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这必然导致法定继承人范围的缩小,如果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的过于狭窄,将会使被继承人的财产无人继承而成为无主财产,不利于保护被继承人的利益。第二,我国加入WTO后,中外大众之间的交往以及大陆地区民众与港、澳、台地区民众之间的交往都会更加频繁。祖国大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应当与国际通行的规则想一致。第三,现实生活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宪法对私有经济的确认和保护,私有财产大幅增加,而私权神圣已被我国物权法所认可。为了激励人们创造财富的进取

心,同时也为了维护继承制度的本质—死者生前对其财产权的延续,自然人死后遗留的个人财产尽量由其近亲属继承,这其实也符合大多数自然人的意愿,基于此,本文主张应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世界上许多国家将死者的直系卑血亲列为法定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而将父母列于直系血亲之后作为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大多数国家的继承习惯一般都是子孙继承,如果父母与子女同列为第一顺序,遗产之一部分被父母继承,在父母死亡时,遗产就被父母的父母继承(即被继承的祖父母)和父母的子女,(即:被继承的兄弟姐妹)继承,最终导致遗产向旁系血亲扩散,使遗产从家庭内部流向外部。这有悖于社会上大多数人内心的共同愿望和长期形成的继承习惯。一般来说,死者总是希望把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并通过他们在直系亲属中保持下去,以实现家庭的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职能,保证子孙的延续和家庭经济的发展,只有在无直系卑亲属时,才会考虑将财产留给父母。故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传统习惯一直是卑亲属继承尊亲属。我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该条明文规定在第一顺序继承人存在且其接受继承时,第二继承人无权继承遗产。只有无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丧失继承资格或放弃继承时,第二顺序继承人才有权继承遗产。首先,不利于激励第二顺序继承人在第一顺序继承人存在的情境下积极履行扶(赡)养义务,因而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不利于亲属间建立和睦、团结、互助、互爱的道德风尚。其次淡化了家庭成员间扶(赡)养关系在确定继承权时的重要性,因此调整法定继承人的顺序,符合我国人民从古至今沿袭而成的继承习惯,尊重了我国人民的继承传统,也尊重了被继承人生前的愿望。

五、我国继承法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在法定继承中,首要的问题是法律规定什么人可以作为继承人。我认为我国1985年颁布的《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范围较窄,应予以适当地扩大,

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社会,以及由于各国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各国确定法定继承人范围的依据不同,对法定继承人范围的宽窄规定也不尽相同,但基于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的原则,应尽可能保证遗产由死者近亲属继承,是古今中外大多数国家继承立法的通则。从世界的大多数国家来看,他们对继承人的范围规定较为宽泛。例如,《法国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被继承人的直系卑血亲,直系尊血亲,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血亲,其他亲六等以内的旁系血亲(但在死者并非无能力立遗嘱,也未被剥夺公民权时,十二亲等以内的旁系血亲有继承权)。美国《统一继承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直系卑血亲,父母,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血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直系卑血亲。英国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子女及其直系卑血亲,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姨。《日本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子女,子女的直系卑血亲(为代位继承人),直系尊血亲,兄弟姐妹及其子女。[5]

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我认为应该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扩大为:“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姨、侄子、外甥、外甥女。”这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财产最大限度的进入个人理财计划中而发挥其效用,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其主要理由是基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我国至今已实施了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且今后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行下去。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事实上必将造成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逐渐缩小。所以我认为将侄子女,外甥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是很合适的。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应当规定适当的继承条件。

(二)关于法定继承的顺序

法定继承人顺序的确立,尽管因社会制度差异,民族风俗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仍然有一个共同的客观依据—继承人之间具有的亲等或亲系关系,世界各国的继承法无不例外的采取近亲者为先,远亲都靠后的办法来确定法定继承人的先后次序的。《德国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顺序有五个:第一顺序:直系卑血亲。

以亲等近者优先。如亲等近者有人于继承开始前死亡,则由其直系卑血亲代位继承。父母及其直系卑血亲。第三顺序:祖父母及其直系卑血亲。第四顺序:曾祖父母及其直系卑血亲。第五及更远的顺序法定继承人为被继承人的远亲祖辈及其直系卑血亲。配偶无固定继承顺序,可以与任一顺序的继承人共同继承,其份额视其参与哪一个继承顺序而定。又如美国《统一继承法典》规定的血亲继承人的法定继承顺序也有五个:第一顺序:直系卑血亲。第二顺序:父母。第三顺序: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血亲。第四顺序:祖父母(父系、母系)及其直系卑血亲。第五顺序:曾祖父母(父系、母系)及其直系卑血亲。配偶作为最主要的继承人,可与父母或子女一起继承遗产。如果死者无子女和父母,则由配偶继承全部。[6]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我认为对继承人顺序应做以下调整:(1)将父母列为子女之后,为第二顺序继承人,同时扩大适当分得遗产制度的适用范围,如父母确需维持生活时,可视情况适当分得遗产。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间,始终奉行亲属继承制度,即家长死后,其家长身份及全部财产由嫡长子继承,无嫡长子由嫡长孙继承,无嫡长孙由庶子继承。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文件和司法实践中规定父母与子女是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继承开始时,当死者是子女、孙子女等晚辈直系血亲时,父母亲并不参与继承,但无人赡养的父母应适当分得财产。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也规定,继承发生时,首先由子女做为直接继承人继承财产,其次是处于夫权之下的死者的妻子,再次是父母。

[7]因此,我国的继承法应尊重人们的继承传统和继承习惯。(2)针对《继承法》第十条存在的立法缺陷,应修正为:“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二顺序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的,得继承。”这里的“一般”的含义是:凡第二顺序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生前未尽过主要扶养义务的,不得继承,这体现了原则性;反之,第二顺序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生前尽过主要扶养义务的,得同第一顺序继承人共同继承,则体现了灵活性。

(三)配偶的继承顺序

对于配偶的继承地位无法以亲系继承制或亲等继承制来予以规定。我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应当均等。”我国将配偶作

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并且是固定顺序,但是配偶如果再婚,就会造成家庭内部财产向外部流动,纵观世界各国的立法例,大多数国家及我国港、澳、台的立法都不把配偶列为固定顺序。这样能够平衡死者的配偶与血亲双方的利益,也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人们的愿望,所有我认为应规定配偶可以与任一顺序的继承人继承遗产。

纵观世界各国立法对配偶的法定应继份额,主要有三种立法例。第一种立法例是将配偶列为固定顺序,如无同顺序的其他继承人时,由配偶取得全部遗产。如前苏联。第二种立法例是将配偶不列为固定的继承顺序,其应继份额因参与不同的继承顺序而异。如现行的《日本民法典》。第三种立法例采取在继承开始时,配偶除与应召的其他继承人共同继承遗产外,另外享有一定数量的遗产先取权。

[8]从现代继承法发展的动向上看,配偶的继承地位已经普遍得到了加强,而且在有的国家配偶的应继份额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无遗嘱者遗产条例》……无遗嘱者死亡时遗下配偶与子女,则应首先从遗产中拔出50万元港币归配偶,并应即时给付,若迟延给付,应将些款项连同法定利息一同归配偶;余下的遗产1/2归配偶。”[9]并且从配偶在家庭中的职能来看,配偶为共同生活之伴侣,是家庭财产的主要创造者,有家庭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要共同创造家庭财富,另一方面,担负着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共同义务。所以配偶在参与遗产分配时理应多分。所以我们国家对配偶的继承份额规定不尽合理,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继承立法均规定配偶的继承份额高于其他第一顺序。继承人。如美国的继承法规定配偶的应继份额不少于全部遗产的1/2。又如日本《民法》第九百条规定配偶与子女为继承人时,子女的应继份额为2/3,直系亲属的应继份额为1/3;……同时我们还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例,规定配偶的选取权。但是基于我国目前的家庭经济状况,继承法修正的时候,不应规定配偶选取遗产的数额,但至少应规定配偶对衣物、家具、首饰等家庭日常用品的先取权。

六、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各时期继承立法中有关法定继承及国外立法和港澳台地区有关法定继承的规定。重点分析了我国先行继承法有关法定继承制度规定方面的不足及笔者对完善我国法定继承制度的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应当适当扩大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可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扩大为: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姨、侄子、外甥、外甥女。在继承顺序方面,可将子女及直系卑亲属列为第一顺序。为了突出配偶的地位,不列固定的继承顺序,配偶可以作为任意顺序的继承人继承遗产。比较近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法定继承制度及我国各法域法定继承制度,我认为,现行的法定继承制度有及时修改之必要。同时,法定继承制度关系到无数家庭,是继承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对这一制度的修改和完善应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和吸收学界理论,也要考虑我国继承传统和民间继承习惯,并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出现的新变化,在现在配套体制允许的情况下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张佩霖主编:《中国民事法律理论与实务》。

[2]邓甲:《日本民法典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会出版。

[3]陈苇、杜江涌:《我国法定继承制度的立法构想》,《现代法学》2002年第3期。

[4]王肃元:《法定继承制度的重塑》,《法学》2003年第11期。

[5]孟波:《中日法定继承制度的比较研究》。

[6]赵秉志:《香港法律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

[7]张玉敏:《民法典草案继承法建议稿》。

[8]王书江、殷建平主编《日本民刑法规》。

[9]刘春茂、陈跃东:《完善我国继承法的几点建议》,《南开学报》1993年第4期

爷爷遗产继承顺序是怎样的

爷爷遗产继承顺序是怎样的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能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家里面如果爷爷过世的话,对于爷爷生前所有的合法财产,在没有遗嘱或遗赠等的情况下,就需要按照法定继承方式进行继承。此时就要了解具体的继承顺序。那么爷爷的遗产继承顺序是怎样的呢?小编为您做详细介绍。 遗产继承顺序,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秩序。《继承法》第10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能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继承法》第12条还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在遗产继承中,被继承人立有遗嘱将其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或者在遗嘱中明确将其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应遵照该遗嘱执行。 此外,根据《继承法》第27条之规定,立有遗嘱的遗产继承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遗产中的有关部分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一)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的; (二)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 (三)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的; (四)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 (五)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根据上文的表述,如果爷爷去世,那么爷爷的父母、子女以及配偶是第一顺序继承人,通常遗产都是在他们之间均等的进行继承。遗产继承因其本身的复杂性,如果你觉得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或者想要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的话,可以委托我们网站的专业律师来为您提供帮助。 :

民法中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案例分析

民法中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案例分 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民法中继承法对于继承人的权利,继承范围进行了分析,依法享有继承权并列入继承顺序的范围内的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以及其他继承法中所规定的继承人。同时,对法定继承的顺序也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相关的案例。 民法中据说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指依法享有继承权,列入继承顺序的人的范围。我国《继承法》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以及由此产而形成的扶养关系,确定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六种人作为法定继承人。 1 配偶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4条第1款对于夫妻双方关于继承方面有明确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作为死者遗产继承人的配偶,指的是

在被继承人死亡时,与被继承人有合法夫妻关系的人。如果有被继承人死亡时已经离婚,则不能作为被继承人的配偶参与继承关系。 2 子女 子女是最近的直系血亲。我国《婚姻法》第24条第2款中相关规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我国《继承法》第10条第3款规定:“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1)婚生子女。这是指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结合所出生的子女,为婚生子女。在家庭成员中,婚生子女与父母具有最直接的血缘关系与身份关系,经济与生活关系也最密切。因此,他(她)们完全享有对父母遗产的继承权。 (2)非婚生子女。没有夫妻关系的男女所出生的子女,称为非婚生子女。在我国《婚姻法》第25条相关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律

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确定

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确定 张玉敏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2012-12-04 11:09:25 来源:法学 2012年第8期 作为继承法的核心问题,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问题理所当然地受到立法机关和学界的重视。目前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父母究竟应当与子女、配偶一起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在子女之后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二是配偶应当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作为特殊继承人?三是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和对公婆或者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是否应当为继承人?四是是否应当增加侄(甥)子女为法定继承人?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继承发生的根据问题,即立法究竟依据什么来规定哪些人是法定继承人,又依据什么来确定他们的继承顺序。 一、继承发生的法理根据 关于继承发生根据的学说有多种,但最具影响力而且对我们讨论上述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死后扶养说和死者意愿说。死后扶养说又可称为家庭职能说。此说从家庭职能出发,认为死者生前对家庭成员负有扶养的义务,死后其财产仍应用来扶养家庭成员,以保障他们的生活需要。[1]现行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这样的规定在公民财产数量很少且限于生活资料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公民所有的财产在数量和价值上有了极大增加,而且公民所有的财产已从单纯的生活资料演变和发展为既包含生活资料,又包含生产资料在内的混合性财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公民财产的范围、种类和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化。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条件之下,死后扶养说已经不具有合理性。

死者意愿说,即认为继承发生的根据是死者生前处分自己身后财产的愿望。 [2]遗产是死者的个人财产,遗产的分配应当尊重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愿望,这是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应有之义。在公民个人私有财产数量极大增长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于自己身后财产分配问题的重视程度无疑也有了显著提升,承认继承发生的主要根据是死者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对于继承制度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忽视这个问题,继承制度将因违反多数人的意愿难以得到社会认同而不能有效实施。同时,由于继承毕竟是发生在近亲属内部的财产分配问题,因此必须兼顾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需要。而根据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一般来说也符合继承法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立法要求。 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亲属间的感情等因素也各不相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家庭、亲属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差别,由此决定了人们处分身后财产的愿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法律只能尽量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换句话说,法律只能规定一般情况下的继承顺序问题。保护被继承人处分身后财产意愿的最主要制度是遗嘱制度,被继承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遗嘱对部分甚至全部遗产作出处分。而法定继承只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才适用,因此关于法定继承人顺序的规定只要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即可。以下笔者将基于死者意愿说理论,对有关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父母和配偶的继承顺序应予重置 (一)父母不应列人第一顺序继承人范围

浅议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及范围

浅议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及范围 浅议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及范围 摘要继承公证是公证业务里比较主要的一个公证事项。在办理继承公证的时候,很多当事人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被继承人的遗产其父母也有继承权,难道不是由其配偶及子女或者是直接由子女继承的吗?在多年的公证实务中,笔者也感到现行的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及范围存在一定的问题,现笔者就此展开阐述。 关键词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232-03 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为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其中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的继承人,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法律是依据与被继承人的婚姻关系、血级关系和扶养关系,以及血缘关系和扶养关系的密切程序,来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的。 一、继承法的立法依据及现状分析 (一)立法依据 我国最早的继承制度出现在1950年5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法第12条规定:夫妻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第14条规定:父母子女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之后,1980年颁布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8条也对此作了规定;接着,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直到1985年4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从1950年第一次在婚姻法中提出继承制度,到1985年正式出台继承法,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法定继承人范围及顺序是由立法

继承知识点归纳

继承的法律知识一、继承概述

嘱继承人虽曾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只要被继承人事后仍订立遗嘱确定其为遗嘱继承人,其遗嘱继承权就没有问题。 2)被继承人的子女丧失继承权并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其子女不得代位继承。但是如该代位继承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或对被继承人尽赡养义务较多的,可作为继承人以外的人适当分给遗产。(《继承法意见》第28条) 5、继承权、受遗赠权的放弃 (1)继承权的放弃 1)放弃的时间: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应当在继承开始之后,遗产分割之前作出。(《继承法》第25条;《继承法意见》第49条) 2)放弃的方式: 第一种、继承人放弃继承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其他继承人表示; 第二种、用口头方式表示放弃继承,本人承认,或者有其他充分证据证明的,也应当认定其有效;(《继承法意见》第47条) 第三种、在诉讼中,继承人向人民法院以口头方式表示放弃继承的,要制作笔录,由放弃继承的继承人签名;(《继承法意见》第48条) 综上,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权的,视为接受继承(《继承法》第25条) 3)放弃的限制:继承人因放弃继承权,致使其不能履行法定义务的,放弃继承的行为无效。(《继承法意见》第46条) 4)放弃继承的效力 放弃继承权具有溯及力,继承人放弃继承的,自继承开始时继承人即不享有继承权,放弃继承的法定继承人或遗嘱继承人应当继承的份额依照法定继承由其他法定继承人继承。(《继承法意见》第51条) 5)继承权放弃的撤回 第一种、遗产处理之前,放弃继承权的继承人反悔的,由人民法院酌情决定是否恢复其继承权; 第二种、遗产分割以后,放弃继承权的继承人反悔的,不予支持。(《继承法意见》第50条) (2)受遗赠权的放弃 1)受遗赠权的放弃: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权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可以采用明示方式向其他继承人或者法院作出,也可以采用默示方式作出(两个月期满受遗赠人未作表示,视为放弃受遗赠)(《继承法》第25条) 2)放弃受遗赠的效力: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的,自继承开始时即丧失受遗赠权,其受遗赠的财产按照法定继承处理。 须注意: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可以撤回,但是放弃受遗赠的意思表示不得撤回。 二、遗产的范围 1、遗产的概念: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财产权利(积极遗产)和财产义务(消极遗产)。 2、遗产的范围比较广,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夫妻一方死亡时,应将夫妻共同财产一分为二,仅其中的一半是遗产。 (2)被继承人投保的人身保险合同:若没有指定受益人,保险金属于遗产;若指定了受益人,保险金不属于遗产,由受益人取得。但是有例外:若受益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放弃受益权,则保险金属于遗产。(《保险法》第42条) (3)被继承人享有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具有专属性,原则上不能继承。但是有例外:若被继承人生前已经起诉或者赔偿义务人已经书面承诺予以赔偿的,可以作为遗产继承。

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确定

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确定

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确定 张玉敏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 2012-12-04 11:09:25 来源:法学 2012年第8期 作为继承法的核心问题,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问题理所当然地受到立法机关和学界的重视。目前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父母究竟应当与子女、配偶一起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在子女之后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二是配偶应当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作为特殊继承人?三是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和对公婆或者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是否应当为继承人?四是是否应当增加侄(甥)子女为法定继承人?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继承发生的根据问题,即立法究竟依据什么来规定哪些人是法定继承人,又依据什么来确定他们的继承顺序。 一、继承发生的法理根据 关于继承发生根据的学说有多种,但最具影响力而且对我们讨论上述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死后扶养说和死者意愿说。死后扶养说又可称为家庭职能说。此说从家庭职能出发,认为死者生前对家庭成员负有扶养的义务,死后其财产仍应用来扶养家庭成员,以保障他们的生活需要。[1]现行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这样的规定在公民财产数量很少且限于生活资料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公民所有的财产在数量和价值上有了极大增加,而且公民所有的财产已从单纯的生活资料演变和发展为既包含生活资料,又包含生产资料在内的混合性财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公民财产的

范围、种类和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化。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条件之下,死后扶养说已经不具有合理性。 死者意愿说,即认为继承发生的根据是死者生前处分自己身后财产的愿望。 [2]遗产是死者的个人财产,遗产的分配应当尊重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愿望,这是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应有之义。在公民个人私有财产数量极大增长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于自己身后财产分配问题的重视程度无疑也有了显著提升,承认继承发生的主要根据是死者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对于继承制度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忽视这个问题,继承制度将因违反多数人的意愿难以得到社会认同而不能有效实施。同时,由于继承毕竟是发生在近亲属内部的财产分配问题,因此必须兼顾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需要。而根据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一般来说也符合继承法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立法要求。 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亲属间的感情等因素也各不相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家庭、亲属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差别,由此决定了人们处分身后财产的愿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法律只能尽量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换句话说,法律只能规定一般情况下的继承顺序问题。保护被继承人处分身后财产意愿的最主要制度是遗嘱制度,被继承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遗嘱对部分甚至全部遗产作出处分。而法定继承只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才适用,因此关于法定继承人顺序的规定只要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即可。以下笔者将基于死者意愿说理论,对有关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父母和配偶的继承顺序应予重置

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和继承比例

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和继承比例 ①遗产须按法律规定的顺序进行继承:《继承法》第10条和第12条规定:第一顺序的继承人为配偶、父母、子女。第二顺序的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②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的各继承人均等分配遗产:《继承法》第13条规定: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在继承遗产时,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继承人的人数均等分配遗产数额。 所谓“一般情况”是指同一顺序的各个法定继承人,彼此在生活状况。劳动能力以及对被继承人所尽抚养、扶养或赡养义务等方面,情况基本相同,条件大致接近。所谓“均等分配遗产”是指同一顺序的各个法定继承人所取得的被继承人遗产数额比例相同,没有明显差别。 ③特殊情况下同一顺序各继承人可不均等分配遗产,这些特殊情况是指: A.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和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可以多分。生活有特殊困难是指继承人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或其他生活来源,难以维持其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缺乏劳动能力是指继承人因尚未成年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因年迈、疾病等原因而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 对于具备上述条件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必须给予照顾,其实际取得的遗产份额,应当较其他继承人为多。 B.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赡养或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是指对被继承人负有法定的抚养、扶养和赡养义务的继承人,为被继承人的生活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来源或者提供了主要的劳务扶助。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是指继承人与被继承人在日常生活方面处于相互紧密联系状态,彼此相互关心和照顾。 对于符合上述情况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适当多分。 C.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对被继承负有法定的抚养、扶养和赡养义务的继承人,在其具有履行抚养、扶养和赡养义务的条件下,如果拒绝履行上述义务,那么在分配遗产时,不应分给这类继承人任何遗产,或者仅分给其极少份额的遗产,以此作为对这类继承人的法律制裁。但应注意,如果被继承人因有固定收入和劳动能力,明确表示不要求其扶养的,分配遗产时,一般不应因此而影响其所应取得的遗产份额。

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确定

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确定 作为继承法的核心问题,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问题理所当然地受到立法机关和学界的重视。目前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父母究竟应当与子女、配偶一起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在子女之后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二是配偶应当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作为特殊继承人?三是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和对公婆或者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是否应当为继承人?四是是否应当增加侄(甥)子女为法定继承人?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继承发生的根据问题,即立法究竟依据什么来规定哪些人是法定继承人,又依据什么来确定他们的继承顺序。 一、继承发生的法理根据 关于继承发生根据的学说有多种,但最具影响力而且对我们讨论上述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死后扶养说和死者意愿说。死后扶养说又可称为家庭职能说。此说从家庭职能出发,认为死者生前对家庭成员负有扶养的义务,死后其财产仍应用来扶养家庭成员,以保障他们的生活需要。 [1]现行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这样的规定在公民财产数量很少且限于生活资料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公民所有的财产在数量和价值上有了极大增加,而且公民所有的财产已从单纯的生活资料演变和发展为既包含生活资料,又包含生产资料在内的混合性财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公民财产的范围、种类和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化。在这种社会环境和

条件之下,死后扶养说已经不具有合理性。 死者意愿说,即认为继承发生的根据是死者生前处分自己身后财产的愿望。[2]遗产是死者的个人财产,遗产的分配应当尊重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愿望,这是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应有之义。在公民个人私有财产数量极大增长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于自己身后财产分配问题的重视程度无疑也有了显著提升,承认继承发生的主要根据是死者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对于继承制度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忽视这个问题,继承制度将因违反多数人的意愿难以得到社会认同而不能有效实施。同时,由于继承毕竟是发生在近亲属内部的财产分配问题,因此必须兼顾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需要。而根据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一般来说也符合继承法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立法要求。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亲属间的感情等因素也各不相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家庭、亲属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差别,由此决定了人们处分身后财产的愿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法律只能尽量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换句话说,法律只能规定一般情况下的继承顺序问题。保护被继承人处分身后财产意愿的最主要制度是遗嘱制度,被继承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遗嘱对部分甚至全部遗产作出处分。而法定继承只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才适用,因此关于法定继承人顺序的规定只要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即可。以下笔者将基于死者意愿说理论,对有关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问题展开讨论。

继承知识图解

继承法基本知识逻辑图解 继承权的概述 继承的概念 继承权的概念和特征(与一定的财产相联系、与一定的身份相联 系、与一定的法律事实相联系、与继承 人的意志相联系) 继承权的接受(明示和默示) 继承权的放弃(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之前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 必须是明示的方式,单方法律行为) 概念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继承权的丧失法定事由 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 人情节严重的 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 严重的 效力 继承权的保护 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原则 男女平等原则 继承法的基本原则养老育幼、互谅互济原则 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 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遗产(概念和范围)

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的概念 法定继承的特征(是遗嘱继承的补充和限制、继承人的范围、继 承顺序、继承份额和遗产分配原则等都有法律 明确规定) 被继承人生前未与他人订立遗赠扶养 协议,或已订立的遗赠扶养协议 无效的; 被继承人生前未立遗嘱的 法定继承的适用范围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权、丧失继承权 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权的 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 亡的 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以及遗 嘱未处分的遗产 配偶、父母、子女 法定继承的范围兄弟姐妹 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第一顺序:配偶、父母、子女;对公婆或岳 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 媳或女婿 法定继承的顺序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孙子女、外孙子女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时或第一顺序的继承人都 放弃了继承权或第一顺序的继承人都丧失了继承权时,才 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遗产分配(原则上等分、特殊情况下也可不等分)

第一顺位继承人的继承顺序是什么

第一顺位继承人的继承顺序是什么 在第一顺位继承人当中实际继承遗产的时候,原则上是均等的来分割遗产。但是这也不绝对,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应当多分;不尽扶养义务的人,应当不分或少分遗产;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一、第一顺位继承人的继承顺序是什么 根据法律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不一定份额相等并且有的继承人可能多分,有的继承人可能少分甚至不分。但是无论多分还是少分还是不分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情形进行。 同一顺序继承人的遗产继承顺序发布时间: 继承开始后,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可以同时继承。在分配原则方法上,应当坚持平均分配为主。 按继承法规定,应当注意几种特殊情况下的不等额分配。这些特殊情况包括:

1、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应当多分;不尽扶养义务的人,应当不分或少分遗产; 2、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二、第一顺位继承人都有谁 第一顺序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着法定的、无条件的扶养和赡养的义务关系。在被继承人死亡时,享有法定的继承权。 《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主要说明了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主要说明了什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主要说明了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主要说明了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 二、法定遗产的继承原则 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指的是在法定继承中确定同一顺序的 法定继承人应分得的遗产份额的基本准则。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应均等根据法定继承中遗产分配的一般原则: 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在继承遗产时,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继承人的人数均等分配遗产数额。所谓“一般情况”是指同一顺序的各个法定继承人,彼此在生活状况、劳动能力以及对被继承人所尽抚养、扶养或赡养义务等方面,情况基本相同,条件大致相近。所谓“均等分配遗产”是指同一顺序的各个法定继承人所取得的被继承人遗产数额比例相同,没有明显差别。 2、特殊情况下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可以不均等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特殊情况主要是指: (1)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

给予照顾。继承人只有同时具备生活有特殊困难和缺乏劳动能力两个条件的,才能在遗产分配时给予适当照顾。所谓生活有特殊困难,是指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而不是指和其他继承人相比生活质量比较差。这里的适当照顾是指分割遗产时,一般以该继承人分得遗产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如果被继承人遗留下的遗产特别多,继承人平均分配遗产就可以足额保证有特殊苦难的继承人的生活,就没有必要加以照顾。 (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这是继承法“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的体现。尽了主要赡养义务主要是指对被继承人的生活提供了主要经济来源,或在劳务方面给予了主要扶助。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一般而言,他们对继承人所尽的扶养义务要比那些不与被继承人生活在一起的继承人要多一些,所以,法律规定可以多分遗产。但是,如果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生活在一起而不照顾被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不仅不能多分,而且还要少分。需要指出的时,这里是可以多分,而不是应当多分,不具有强制性。 (3)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该不分或少分。这里包含两个条件:首先,被继承人经济上或生活上有困难,需要继承人扶助;其次,继承人有条件和能力,却不扶养被继承人。两者需要同时具备。如果被继承人不要扶助,或者继承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尽扶养义务,都不适用该规定。 (4)经继承人之间协商一致,也可以不均等分配。在同一顺序的

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摘要]1985年颁布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使我国的法定继承制度有了较系统完善与表达,它对保护我国自然人的财产继承权,建立稳定和睦的家庭及亲属关系,促进亲属之间养护义务的忠实履行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继承法》制定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而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增长及自有财产的极大丰富,我国既有的法定继承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需要,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 一、我国各时期的继承立法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现实的需求,继承法方面在重点参照苏俄继承立法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许多司法解释性规定,在1951年9月15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承权问题给政法委员会的复函》中指出,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为:配偶、子女及无劳动能力或其他生活的条件的父母为第一继承顺序,有生活条件的为第二继承顺序,兄弟姐妹为第三继承顺序。1954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承案件中几个问题的意见(初稿)又提出被继承人的子女、配偶与不能维持生活的父母为顺序最优的继承人,能够生活的父母次之,最后顺序为兄弟姐妹。受其影响,立法机关于1958年3月提供了继承法草案,该草案第14条、第15条规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随后最高人民法院于1963年8月28日下发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的几个意见(修改稿)》和1979年2月2日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见》有关继承问题的司法解释仍遵循此草案所确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1979年至1982年全国人大组成起草民法小组,先后起草的四个草案关于继承编中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均维持上述的规定。1985年4月10日通过的《继承法》第10条、第12条、则规定法定继承人的第一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这样就将以往仅见于司法解释与草案的关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顺序的规定正式上升为法律,由此形成了现在

遗产继承顺序及比例分配

遗产继承顺序及比例分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遗产继承顺序及比例分配 遗产继承顺序,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秩序。上海法律咨询热线提示,当死者生前立有遗嘱的继承人应当享受合法继承权,而死者未立遗嘱则启动第一继承顺序,当没有第一继承人时则启动第二继承顺序。 遗产继承顺序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第十一条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第十二条 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遗产继承分配比例标准 一、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均等。这是法定继承中遗产分配的一般原则,即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应该平均分配遗产。该法条中的“一般”是指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 二、特殊情况下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可以不均等。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特殊情况”主要是指: 1、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给予照顾。继承人只有同时具备生活有特殊困难和缺乏劳动能力的情形时,才能在遗产分配时中给予照顾,而且一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应当给予照顾。 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不是应该多分,不具有强制性。 3、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该不分或少分,这是继承法中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的重要体现。 三、继承人符合下列条件的,应不分或少分遗产: ①继承人有扶养能力和条件; ②不尽扶养义务; ③继承人协商同意也可以不均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解读

1.继承法相关法条 第三条 [遗产范围]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第四条【个人承包收益、承包权继承】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依照本法规定继承。个人 承包,依照法律允许由继承人继续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办理。 第五条【继承方式】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第十条【继承人范围及继承顺序】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 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 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第十一条【遗产的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 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第十六条【遗嘱继承】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第二十条【遗嘱的撤销、变更】遗嘱人可以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 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 第二十六条[遗产的确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 第二十九条 [遗产分割原则]遗产分割应当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损害遗产的效用。 不宜分割的遗产,可以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者共有等方法处理。 第三十条 [再婚时对所继承遗产的处分]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的,有权处分所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三条【遗产范围】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法条解读】

法定继承人范围的研究

法定继承人范围的研究 摘要 法定继承制度和遗嘱继承制度并为继承领域的两大制度。在这两种继承方式中,法定继承仍然是占绝对优势的继承方式。而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问题,又是法定继承制度的重要内容。法律为社会生活规则的体现,法律应该反映社会现实。经过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革,现行《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规定日益显现出它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因此,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并根据我国历史和现实情况对我国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就成为我国法学界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并针对我国现行继承法中的相关缺陷,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有利于我国继承法的立法工作。 关键字:法定继承;继承制度;继承范围

摘要 (1)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3) 第1章法定继承人范围的争议 (3) 1.1维持还是扩大 (3) 1.2扩大的程度 (4) 第2章法定继承人的相关法理依据以及国内外立法案例分析 (4) 2.1法理依据 (4) 2.2案例分析 (5) 2.2.1大陆法系几个主要国家立法例 (5) 2.2.2英美法系几个主要国家立法例 (6) 2.2.3国外立法例给我们的启示 (7) 第3章根据相关的继承法修订草案、案例来对比分析 (7) 第4章法定继承人范围的确定 (8) 4.1我国法定继承人范围的立法规定 (8) 4.2我国法定继承人范围立法的评价 (9) 结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遗产继承法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

遗产继承法: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 作为继承法的核心问题,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问题理所当然地受到立法机关和学界的重视。目前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父母究竟应当与子女、配偶一起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在子女之后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二是配偶应当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作为特殊继承人?三是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和对公婆或者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是否应当为继承人?四是是否应当增加侄(甥)子女为法定继承人?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继承发生的根据问题,即立法究竟依据什么来哪些人是法定继承人,又依据什么来确定他们的继承顺序。 一、继承发生的法理根据 关于继承发生根据的学说有多种,但最具影响力而且对我们讨论上述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死后扶养说和死者意愿说。死后扶养说又可称为家庭职能说。此说从家庭职能出发,认为死者生前对家庭成员负有扶养的义务,死后其财产仍应用来扶养家庭成员,以保障他们的生活需要。现行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这样的规定在公民财产数量很少且限于生活资料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公民所有的财产在数量和价值上有了极大增加,而且公民所有的财产已从单纯的生活资料演变和发展为既包含生活资料,又包含生产资料在内的混合性财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公民财产的范围、种类和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化。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条件之下,死后扶养说已经不具有合理性。 死者意愿说,即认为继承发生的根据是死者生前处分自己身后财产的愿望。遗产是死者的个人财产,遗产的分配应当尊重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愿望,这是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应有之义。在公民个人私有财产数量极大增长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于自己身后财产分配问题的重视程度无疑也有了显著提升,承认继承发生的主要根据是死者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对于继承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忽视这个问题,继承制度将因违反多数人的意愿难以得到社会认同而不能有效实施。同时,由于继承毕竟是发生在近亲属内部的财产分配问题,因此必须兼顾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需要。而根据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一般来说也符合继承法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立法要求。 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亲属间的感情等因素也各不相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家庭、亲属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差别,由此了人们处分身后财产的愿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法律只能尽量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换句话说,法律只能规定一般情况下的继承顺序问题。保护被继承人处分身后财产意愿的最主要制度是遗嘱制度,被继承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遗嘱对部分甚至全部遗产作出处分。而法定继承只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才适用,因此关于法定继承人顺序的规定只要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即可。以下笔者将基于死者意愿说理论,对有关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问题展开讨论。

亲属法及继承法教学大纲

《亲属法与继承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中文):亲属法与继承法课程名称(英文):Family Law 3、学时/学分:36学时/4学分 4、先修课程:民法 5、面向对象:法学专业。 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 7、必须阅读的法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婚姻登记管理条例》 《婚姻登记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参考)

8、推荐教学参考书: 《亲属法》杨大文法律出版社,2004 《婚姻家庭与继承法》蒋月何丽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婚姻家庭法之研究》林秀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亲属法论》《继承法论》史尚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婚姻法学》巫昌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亲属法》马忆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民商法课程的基础部分。民商法是法学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而作为民商法课程的主要部分,亲属法与继承法承担着婚姻家庭法和继承法的重要内容。 亲属法与继承法作为民商法的一个基本部分,在现实生活及司法审判中都有广泛应用。作为指导婚姻家庭的行为规范,亲属法与继承法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学习和掌握亲属法与继承法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对于将来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学本科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矩阵亲属法与继承法的基本知识和数学思想,掌握有关的纠纷处理方法及技巧,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掌握亲属法与继承法在现实生活及司法审判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亲属法与继承法》

遗嘱继承人顺序是如何规定的

遗嘱继承人顺序是如何规定的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其实在遗嘱继承中,并不会涉及到什么继承顺序的问题。毕竟此时被继承人已经事先就自己合法所有的财产作出了安排处理,各个继承人肯定就是按照遗嘱中的说明来分得自己应得的那一份。但是如果属于法定继承的话,那么就要讲究继承顺序了。因而一般说遗嘱继承人顺序其实应该是指法定继承顺序。下文中小编就这方面为你做详细介绍。 一、遗嘱继承人顺序如何规定的 遗产继承顺序,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秩序。《继承法》第10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三)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能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继承法》第12条还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二、立有遗嘱的遗产继承顺序是什么 在遗产继承中,被继承人立有遗嘱将其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或者在遗嘱中明确将其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应遵照该遗嘱执行。 此外,根据《继承法》第27条之规定,立有遗嘱的遗产继承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遗产中的有关部分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一)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的; (二)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 (三)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的; (四)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 (五)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六)继承顺序的明确为遗产的有序分割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在遗产的分割中,应坚持男女平等,养老育幼、

继承法试题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对的打“√”,错的打“×”,并将答案填写在题后对应的括号内。) 1、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既是继承法的目的和任务,也是继承法的首要原则。……………………………………………………………………………………() 2、遗嘱人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初的遗嘱为准。…………………() 3、在我国继承法上,不论是法定继承人还是遗嘱继承人,都只能是自然人。…() 4、甲和乙是兄弟。在父亲死后,兄弟两签定了一份书面协议:年迈的母亲完全由兄来赡养,母亲的一切遗产由兄继承,弟不负责赡养母亲,亦不继承母亲的遗产,该协议合法有效。…………………………………………………………………………() 5、第二顺序继承人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时才能参加继承。………………() 6、继承法规定,丧偶的女婿对岳父母或丧偶的媳妇对公婆尽了主要的赡养义务的应视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7、齐某病危,在临终前便将自己的3个儿子唤到身边,将自己的遗产立下口头遗嘱:家中全部的存款由3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均等继承,两间房屋全部归他们的母亲继承。这一遗嘱继承是有效的。………………………………………………………() 8、口头遗嘱及自书遗嘱均须见证人在场才为有效的遗嘱。………………………() 9、经公证机关公证过的遗嘱是不能撤销和改变的。………………………………() 10、即使继承人中有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也应当先用遗产清偿遗产债 务。……………………………………………………………………………………()二、单项选择题(请将每小题中唯一正确的答案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相应的括号内。) 1、现代民法中,继承开始的原因只限于…………………………………………()。 A、自然人死亡 B、买卖 C、夫妻因离婚分割财产 D、分家析产 2、继承开始的时间就是继承发生效力的时间,继承开始的时间应是…………()。 A、被继承人死亡的时间 B、继承人表示接受继承的时间 C、遗产被确定的时间 D、遗产分割的时间 3、王某死亡后,其遗产包括………………………………………………………()。 A、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收益 B、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获得的财产 C、拾得的遗失物 D、个人所获得的稿费、奖金 4、甲死后留有房屋一间和存款若干,法定继承人为其子乙。甲生前立有遗嘱,将其存款赠予侄女丙。乙和丙被告知3个月后参与甲的遗产分割,但直到遗产分割时,乙与丙均未作出是否接受遗产的意思表示。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乙、丙视为放弃接受遗产 B、乙视为接受继承,丙视为放弃接受遗赠 C、乙、丙均应视为接受遗产 D、乙视为放弃继承,丙视为接受遗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