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服消极失衡心理 自觉调整心理状态

克服消极失衡心理 自觉调整心理状态

克服消极失衡心理 自觉调整心理状态
克服消极失衡心理 自觉调整心理状态

克服消极失衡心理自觉调整心理状态

郗太格

授课目的:

通过教育,使广大官兵了解心理失衡的危害,通过外在表现分析心态失衡的内在因素,学会培育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警卫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主要内容:

一、心理失衡的危害与成因

二、心理失衡的常见表现

三、自我调整失衡心理状态的方法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因天赋的不同、遗传基因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会导致各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各式各样的人群,才能构成了如今精彩缤纷的世界社会。而每个人的心态深处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则是暗淡、乏味、平庸的。这些作为心态翅膀的梦想,最终追求的不过是生活得更幸福更精彩。然而,一个人的心态空间总是有限的,若现实与梦想产生距离,有时很容易心态失衡。往往嫉妒之心多了,宽容之念就会少;钓誉之心多了,淡泊之念就会少;贪婪之心多了,清廉之念就会抛到九霄云外。其实很多的心态失衡的人根本不理解“授人香草,手自留香;送人玫瑰,心自芬芳”的哲理,一看到

他人的好,就攀比得浑身不舒服;一看到他人的过,却在一旁幸灾乐祸偷着抿嘴笑。无论从何种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有这样失衡心理的人是不够健康的。

一、心理失衡的危害与成因

(一)心理失衡的定义。

心理失衡是指个体在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它是心理不健康的预兆。

(二)心理失衡的危害。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失去平衡后,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有效平衡,就会使人的感知、记忆、情绪、思维等心理活动受到干扰,轻微的失衡会使人心理的某方面受到损害,打破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协调性,从而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心理失衡会扭曲人们的感知,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给个人成长进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心理失衡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三)心理失衡的成因。

中国现在是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个中国人自杀。我国每年有25万到39万人自杀,约占全球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一。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历巨大动荡,在全民竞相致富的过程中竞争之风给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压力,很多人被可怕的不安全感所笼罩。精神分析师霍

大同说:今天,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了。个人主义变得更加突出,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心理失衡导致自杀率过高。

许多事实说明,心态失去了应有的平衡,会平添不少无端的烦忧和痛苦,要么妄自菲薄缺少自信,变得沮丧郁闷、偏激多疑;要么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心态的失衡也会扭曲人的正常思维,干扰对事物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心态失衡还更会影响到人的才智的发挥、事业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换言之,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他的心灵会极容易感冒的;一个心态失衡的人,很可能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其实,在我们这个社会,心态的健康可能比体态的健康更为重要,心态的平衡比生态平衡还要可贵。一个人如果能珍视自己宝贵的生命,直面真实的生活,那么,就千万别让自己的心态失去了平衡。

二、心理失衡的常见表现

心理失衡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中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有的甚至还严重地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当代官兵的心理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与自负。

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心理或其他缺陷而产生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一是对自己素质、能力评价过低,会认为自己天生愚笨,常常自惭形秽,形成自暴自弃和甘居下游的心理状态,怀疑自己,小瞧自己,甚至

破罐子破摔;二是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一般来说,年轻官兵工作经验少,生活阅历浅,承受挫折的能力弱。据专家介绍,18—28之间属于心理成熟度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问题年龄期”。这期间,情感一般不太稳定,在一帆风顺时,容易过分自信甚至自命不凡;遇到挫折又容易悲观失望,把自己看的一无是处。三是多疑善感,谨小慎微。做事前怕狼后怕虎,优柔寡断总是疑神疑鬼有人在说自己坏话。自卑的同志往往对自己的弱项极为敏感,并通过自己将它进行放大,在内心产生一种自己不如别人、事事不如人的心理状态。

与自卑相反的心理是自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看不起别人,喜欢炫耀和显示自己,凡是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任性、自私、霸道的性格,虚荣心理严重,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以为了不起,刻意夸大自己的学识才能,喜欢自我炫耀,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受到批评或挫折则怨天尤人,甚至迁怒于他人,心理学上称这种心态为自负心理。

有自负心理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一是唯我独尊,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平时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想入非非,好大喜功,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二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扭曲或否认客观困难

的存在,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三是孤傲清高,自命不凡。说话办事盛气凌人,总喜欢摆架子,不能容纳他人的意见,并喜欢把自己观点和意见强加到他人的头上,把错误的责任都归咎于其他人。

(二)焦虑与抑郁。

焦虑心理是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临近,而自我感觉难以应付时,由忧虑、紧张、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体验状态。社会的纷繁复杂,生活的曲折坎坷,人际关系的扑朔迷离,使许多人在工作、生活上感到压力丛生、烦躁不安,抑郁忧伤,心情哀怨、愁肠百结,久而久之,就会寝食不宁、情绪低落,长期生活在焦虑之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冷漠、迟钝,内心闭锁,如果长期得不到调适,会演变成抑郁症,重度抑郁会导致自杀的后果。焦虑和抑郁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其多发于性格内向、对自己要求偏高、要求工作生活相对完美、喜欢攀比以及对自己健康、家庭过于关注的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是情绪低落。他们遇到挫折常常心绪不宁,暗自悲伤,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显得暗淡无光,只能引起他们的无限伤感,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悲观绝望。二是自我评价低。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常常处于担惊受怕之中。哪怕是过去发生的一丁点小事,也会被夸大为不可饶恕的错误,美好

的世界在其眼中就是一片灰色。三是兴趣减低。他们常感觉无法从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一丝乐趣,就连自己以前非常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也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

现如今,焦虑现象几乎弥漫于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已成为当今中国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标志。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使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降低了幸福指数,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主要表现一是在社会经济整体利益结构正在发生全方位、大幅度而且急剧的调整;二是社会保障制度明显缺位;三是社会风险因素空前增加;四是许多社会成员信仰丢失;五是社会缺乏正常的秩序和规则体系。

当然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但过度的焦虑会转化为抑郁症严重损伤战友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有资料表明,抑郁症是造成全球心理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长,全球现有1%的人遭受此病折磨。

(三)偏执与报复

偏执心理是一种异常心理,心理学上也称之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父母溺爱娇惯,从小养成自私孤僻,心胸狭窄的不良心态;有的是是父母不和或者离异,缺乏家庭温暖,由憎恨父母转为憎恨他人;有

的是亲人意外遇难等原因精神受到创伤;有的是走向社会后,由于生活、工作遭受挫折,受到意外打击,被群体孤立和讽刺讥笑,从而对周围环境产生敌视心理;有的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只看到阴暗的一面,思想观念偏激等。

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一是脾气古怪,极度的敏感过敏,对生活缺乏热情,孤傲离群,与他人难以交流与沟通,待人处事全凭自己的意愿和情绪,随心所欲,不顾忌他人是否能接受。二是心胸狭窄,广泛猜疑,常常误解他人无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毫无根据的怀疑自己被人利用、伤害。三是不能宽容他人,过分警惕与防卫,对逆耳之言难以容忍,寻机报复和反击。对别人获得的成绩或荣誉不愿认同,说风凉话或乱加指责。四是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同时又惯于把自己的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五是不能正确、客观的分析形势,遇到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固执的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证明。当意见遭到发对时,就疑心别人嫉妒自己,甚至产生怨恨心理。

报复心理通常是人在遭受挫折后,所受刺激或伤害程度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使主体的情感与理智失去平衡而产生企图攻击对方的心理活动。报复心理是一种非常可怕、极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就可能瞬间转变为报复行为。

报复心理的形成是有其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的。从内因看,主要是自尊心过强,过分看重个人的尊严,有的自尊心变为虚荣心,有的维护个人安全甚至超过生命安全,容不得批评,容不得职责,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仇恨、愤怒,以致发展为行凶报复。从外因看周围人际关系紧张,时常产生矛盾,周围人员的错误引导以及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当众训斥、讽刺挖苦、行政压服)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进行疏导教育,都可能产生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作为一种变态心理,其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利于人际间的正常交往,有害于个人健康成长、断送自己美好前程,甚至引发重大恶性案件,酿成重大悲剧。

(四)猜疑与嫉妒

猜疑是人对事件或者他人的怀疑缺乏根据的心理反应。“冤家眼中无好人”具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觉得无人可以信任,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具体反映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充满排斥和不信任,把与自己有关的人当做有形或无形的对手,事事小心,处处设防。二是在个性特征上,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对人对事缺乏必要的信心,从不向他人袒露自己的心声,不愿与人交往,把自己困在个人的圈子里。三是在个人情绪上,处于焦虑与不安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往往指桑骂槐,挑起事端。猜疑心理是一个危害很大的死结,他不仅会累及无辜,造成对

他人的伤害,同时也容易伤害自己,影响自己正常的心理状态,还会使自己失去朋友,在集体中陷入孤立的境地。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嫉妒,俗称“红眼病”,是以对别人的优势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等组成的复合的情绪状态。嫉妒心理是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带有破坏性的不健康情感。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往往心胸狭隘,个人至上。凡是只想到自己,不甘居于别人之下,不把别人的成绩看做是对社会的贡献,而当作是对自己的威胁。一旦别人在才能、名誉、地位上超过了自己,就感到羞愧、不满、愤怒、怨恨,甚至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来。

嫉妒心理的主要特征有:

(1)具有明显的对抗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恶心理和不满情绪,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

(2)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其指向内容主要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等方面

(3)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主要变现为:语言上的冷

嘲热讽,行为上的冷淡,具体表现为疏远被嫉妒者。(4)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其根源在于人们的自私心理。

(5)有不被人察觉的伪装性。具有隐蔽的特点。

(五)逆反与孤僻。

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对外界各种刺激产生与众不同、与常态截然相反的心理反应。其特征是与社会某些行为规范、道德要求和法律准则相冲突,具有一定的不相容性。其表现是对客观事物冷漠、反感、不屑一顾,严重的表现为抵触、嫉恨、仇视等甚至引发犯罪问题现实生活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人对正面教育不认同,听不进领导和战友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传统道德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的对表现好的人反感,认为是假积极,甚至对先进人物无端反感,错误的认为其典型事迹是吹出来的,不信服、不学习;有的存在“你不让我这样做,我偏这样做”的对立情绪,越是上级禁止的,越是喜欢尝试。

有这样一些战士,他们常常一个人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发呆,很少和别人一起活动、娱乐,不愿与人交往,性格怪癖,莫名其妙的封闭内心世界。本来是自己不愿投入到火热的军营生活,这种严重影响社交的状态就是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给人造成的危害虽然不是直接的,但将给青年

官兵带来莫大的思想痛苦。一个人长期被孤僻心理笼罩,不仅会导致心理失衡,影响智力发育和才能的发挥,还会意志消沉,精神颓废,悲观厌世,失去事业心和进取心,甚至会产生变态心理。

产生孤僻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个别战士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又不愿去主动适应,只好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他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慢慢的就把自己抛在群体之外。二是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一味的采取消极态度去对待。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在遭受挫折后有种种不同的防卫手段。如:逃避、压抑、自慰、转移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采取封闭自己的办法来对待挫折,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三是突然的变故。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不幸,或者遇到战友的误解,最容易跌入心理陷阱,一种失不复存、孤弱无依,乃至悲观绝望的情绪缠绕其身。

三、自我调整失衡心理状态的方法

人在心情陷入低谷的时候,往往只认准某些事情某些方面,如果这些方面得不到改观的时候,就会自我封闭甚至是自暴自弃。这样只会让原本糟糕的情形更加的糟糕。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走出自我封闭的牢笼,让自己去结识一些新的朋友,经历一些新的生活,从新的世界里寻找生活的动力,让自己很快地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在心情上造成的影响,以一种健康积极向上,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

对社会。

(一)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

面对逆境时,需要达观,不可因困扰而走苟且之路,失去为人尊严;面对浮华时,更需要冷静,不可因诱惑而行苟且之事,忘记做人原则。就是在平日里,对名利少一点追逐心,对世事多一分平淡心,多去想想吹溜拍马的背后可能隐藏着陷阱,逆耳忠言的背后则更可能包孕着深情。此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人生态度,体现的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和修养。

(二)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从而改善人的情绪和抑郁心理,同时还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三)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

二是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好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心灵的撼动;

三是多参加学雷锋活动,让我们心灵充满感动。最好是有一门爱好,无论唱歌、乐器、写作、绘画,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四)保持心情宁静。

一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得失成败、得失。

二要利用读书看报时间,多学习积极开拓视野,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提高应变能力,适当变换思维环境。

其实,世间一切的平衡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大自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雨雷电;人生之旅也不会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总会面临各种矛盾、痛苦的考验。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也可能就是失败的前奏。

总之,一个内心充满嫉妒的人是不幸福的,一个心态失衡的人也是不快乐的。人生处世,正如走平衡木的运动员需要保持身体均衡的技巧一样,平和的心态不可或缺。透过这些,会对世事多一些理智的认识而不会拘泥于一时一事,才会“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计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平衡。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会厚实康健,生活才会和谐幸福,社会才能更加有序公正。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调节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调节 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不仅是比技术、战术和体能,更重要的比心理素质。在田径运动竞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争取比赛中好成绩的重要保证。运动员往往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比赛中发挥不了平时的水平,甚至有的好的还低于正常水平。因此,有必要探讨关于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及调整方法的几个问题。 首先,分析和检查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水平发挥的主要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运动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 在主观因素方面表现有四种情况。一是比赛动机过强。运动员往往因个人方面的利益,把比赛成绩看得过重,有成败在此一举的想法.或对领队、教练的期望,或对亲朋好友的嘱托,处理不好,在心里上产生一定的压力,比赛过分保守或动作失调,害怕失败,顾虑重重,反而使比赛失利。二是盲目自信。运动员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只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沾沾自喜,对困难估计不足,当遇到困难时,又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事先没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只好任期发展,稀里糊涂地结束了比赛。三事战术失误,在田径运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合理的分配好体力,能与对手周旋并获得个人最好的成绩,才是最佳战术。比如中长跑项目,需要合理利用体力,分段均速与最后加速的战术,即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四是注意力的分配转移。注意力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正确目标,不为其它内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分心的能力,田径运动员在受本身的气氛及场外的干扰是,使得其注意力不能集中而表现为神态紧张,只想到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因为好的成绩来自于好的技术动作,只有完成好的技术动作,才能创造出友谊成绩。比如100米跑的起跑,运动员必须高度集中听裁判的发令和鸣枪以及自己的起跑动作,才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客观因素主要是赛场上风向和风速以及场所设备条件等不利因素,例如比赛设备不佳,径赛运动员的钉鞋和不同质量的路面(路面软硬程度不同)等等情况都将在客观上影响田径运动比赛水平的发挥。 那么,面对各种不同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如何组织田径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训练?首先是进行赛前长期刻苦训练,熟练准确的掌握技术动作,增

高三学生家长如何对孩子心理状态的进行调整

高三学生家长如何对孩子心理状态的进行调整 高考临近,很多高三学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这样的反映:现在已经高三下学期了,觉得自己还是没办法进入状态,讨厌现在的好多东西,感觉没有办法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三学生的位置上,心里不是不着急,有时也害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但手里拿着一本书,就是没办法安下心来看看。每天都是没精打采的,上课听不进去。对自己没信心,感觉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考上自己想要的大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奋斗,也不知道为什么出路只有上大学呢。心理特别累,总之很郁闷。 从这些反映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表现有: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担心焦虑,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身心疲惫,情绪低落、烦闷。我在给高三学生的咨询工作中发现,出现类似这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还有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程度更严重,甚至已经发展为抑郁症、考前焦虑症、神经衰弱和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必须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所以,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家长对高三学生常见心理状态的调整对策 下面就高三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自信心不足、焦虑急躁心理及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三种心理问题,来总结一下家长对孩子以上三种心理状况的调整对策。 (一)家长帮助孩子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对策 1、辨证地看待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的成绩

大多数的高三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每次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都非常看重。有的学生成绩考好了,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沾沾自喜,开始狂妄自负,有的学生成绩考不好了,再加上有的教师不公正批评、打击和同学的讥笑,觉得自己很失败,灰心丧气,没有了学习的斗志,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不可取。对待这些综合考试和模拟考试要辨正地看待,这些综合考试和模拟考试虽然能反映出大多数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但并不是绝对的,考前的模拟考试和高考的成绩之间还有很大的弹性,有的同学可以相差上好几十分,所以,一次模拟考试成绩考好的同学不要太得意,而成绩没有考好的同学更不该丧失信心,而应该庆幸,因为模拟考试及早地暴露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能让自己及时补救,避免在高考时因出现类似错误而丢分。 2、学会正确地归因 学生对每次考试的成败其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归因。正确地归因有利于学生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考试的成功,可是有更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积极地归因,总是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差等这些因素,这样的归因就调动不起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使自己更加自卑和失去学习上的信心。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在学习上学会正确的归因。 归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稳定性原因和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如果我们家长能引导孩子把考试的失败归结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等内在、可自我控制的因素,那么孩子就可以通过更多地努力来争取下次考试的进步。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把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能力差、考试的题偏难、自己的运气不好等外

考前考后心理状态调整汇总

考前考后心理状态调整 人生如戏,悲欢离合样样齐。对我们高三同学来说,考试也是戏,喜怒哀乐尽在其中。正像憧憬自己有美好的人生一样,每个高三同学也都向往把考试演绎成一幕皆大欢喜的戏。如果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对我们成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要求,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则是对我们应具备的心理状态的一个解说。面对考试这场大戏,我们只有善始善终地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才能使自己成为掌控考试的真正主角。 闪亮登场 高三同学的复习考试何时何地都离不开良好心理状态的支持。考试在即,你的心理状态如何?俗话说得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花点心思打磨好“心理”这杆枪,完全能够让自己来个闪亮登场,博个彩头! 必杀技一:读懂剧本 一个连剧本都不看的演员绝对不会是一个称职的演员,将来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演员。看剧本,就是一个和角色交心的过程。只有心进了剧本,演戏时人才会进入角色。 在上演考试这场戏之前,一定要读懂、读透考试这个剧本。把心读进去,把人读出来。 有人读书很厉害,粗看、细看都可以,正读、反读都在行。若论起读考试这个剧本,你行吗? 考试是什么?考试确实只是考试。不要讥笑说,这不过是傻瓜或无聊的说法。你的讥笑背后也许隐藏着你对考试的错误看法,赶紧给考试平反,让自己解脱吧。 大大小小的所有考试,都是一个东西。我不说,你也知道,那就是验明正身--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你的水平咋样,考一下不就知道了嘛。仅有能力是不够的,还要

给考试一个“公正的待遇”,那么考试也会还你一个清白;否则,给考试穿小鞋,考试也会让你百口难辩。 在考试这个剧本的字里行间,都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只不过是剧本,谁也不必要把我想复杂了! 你现在可能只是块石头,但当你读懂考试后,你也许会成为一块金子。 读不懂考试的学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学生。 必杀技二:妆点自信 一个不通武道的读书人无意中得罪了一位知名武士,被迫与之决斗。在高人指点下,读书人当着武士的面,在阵前整理衣着、拔剑亮相,不慌不忙,举止从容、有序,尽显“大家”风范。终于,武士经受不住内心的压力,主动投剑认输。这就是自信的力量和魅力! 有了信心不一定能,但没有信心一定万万不能。 随风飘来的悠扬、和谐,不带一丝颤音的琴声,城楼上诸葛孔明端坐、从容、淡定,还有城门处若无其事、自顾清扫卫生的几个老兵,这一切无不让亲率大军、 气势汹汹而来的司马懿心中发虚,几经思虑,最终选择退兵而去。空城计的成功,是一个真正自信者的成功! 曾惊诧屏幕上的帅男靓女为何如此之多,后来才知道是“妆”出来的。素面朝天地演戏,对不起观众,对不起自己;同样,要演好考试这场戏,你的自信也需要“妆点”。 对着镜子,给自己弄个满意的造型,还要不断夸自己如何如何行。做一遍不行,要反复练。练出锋芒,练出厚度。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妆容就是武,外在的动作招式。演技就是功,内力的修为,二者合一才是成功的保证。若较起真来,关键时候还要用实力说话,比如能力太差

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研究

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研究 摘要:本研究根据运动心理学中有关运动员赛前四种情绪状态的表现来制作问卷所需量表,运用访谈、访问等研究方法,对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径赛组的100名高水平运动员(男人63、女人37)进行调查,研究不同性别等级运动员在赛前心理状态的一些基本情况,特别是赛前三种焦虑: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对保证本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合理性起到重大的作用。本研究宗旨在找到调节赛前心理状态的方法,使运动员在赛前达到最佳心理状态。 关键词:径赛;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焦虑状态 1 前言 随着中国径赛运动的向前,径赛的竞争,激烈程度大大增强,这不仅仅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运动实力的较量,更是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的较量,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如何控制好运动员竞赛心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与技术训练、体能训练同步进行,心理训练和调控成为专业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赛前运动的心理状态以运动心理焦虑表现最为突出,从研究发现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3方面。对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研究,旨在探究赛前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运动员比赛能力。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心理状态对运动员自身水平的发挥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关注到赛前的心理状态,特别是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通过对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研究与分析,初步认识到赛前焦虑状态可以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赛前心理调控和心理训练的在赛前的重要性。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影响着身体、技术和战术的发挥程度。体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信心不足、遇事胆怯等,便不能使机体的潜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从技术和战术来说,要在训练和比赛得到充分发挥,更需要进行赛前心理训练和调节控制,因为运动员必须能够根据临场情况的变化,当机立断地采取行动,这便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注意高度集中训练,而且还要有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的训练,适宜的情绪兴奋性和稳定性训练,意志果断、顽强性、自觉性等气质的训练等,心理能量发挥不好,即使身体、技术、战术水平较好,但在竞赛中稳定地取得好的成绩,不仅应具备身体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而且也要具备心理方面优势,只有具备上述两方面的优势,才能发挥运动员实力水平,达到以弱制强、出奇制胜之功效。赛前心理调控和训练主要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储备,使其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效果及获得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把高考生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技巧秘诀完整版 (5)

★十大家长网站强力推荐★?家长考生必读?把高考生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技巧秘诀减缓压力消除过分紧张信心倍增神清气爽考场超常发挥 高考前一周:如何把生理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距离高考还有一周,这时候,不少同学却感觉自己心里一下子没底了,有点慌神了,不能安下心来做事情,不知道如何是好。在这最后的十天中,考生们究竟要怎样安排,主要任务是什么,心态如何调整,家长又该做好哪些工作,才能把考生的情绪、应试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呢?这是一门科学。 我国的乒乓球之所以保持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教练员和队医按时间进度,把握、安排队员的训练和营养搭配,保证在大赛中,运动员能够恰好处于最佳状态。我们的心理专家借鉴他们的经验,给广大学生和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学生:生活有序,调整心态,相信自己 高考复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进入初三、高三后,尤其是进入下半学期后,很多考生都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挤占睡眠时间、“开夜车”的做法。殊不知这种做法其实往往会事与愿违的。 睡眠的不足导致白天精神不佳,学习效率降低。还有一些同学更是养成了“晚上精神,白天困,深夜学习效率高”的作息习惯,这样的生物节律对于复习效果也许无所谓,只要学会了就行,对于身体是有害的也可以因为是暂时的不予计较。问题是,你本来是为了取得应试好成绩啊,这样做就显然是十分不利的——因为中招、高考的时间都是在白天!因此,在最后的这十天中,调节好生物钟,务必使自己的兴奋点与高考时间相一致,借用一句流行语:那是相当重要的~! 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进入自主备考阶段,有些考生放假在家进行自主学习,就是在学校的,有经验的老师也已经不再“威逼利诱”了。那么作为考生和考生家长,就非常有必要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开始调节你的生物钟。我们建议: 1、在家学习的考生,每天早晨6:00-6:30起床,洗漱用餐之后8:30-9:00开始复习,午餐后休息一会儿,可以午睡也可以闭目养神,下午2-3点开始复习,晚饭后也可以休息一会儿,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当复习,最晚不要超过11点就寝。总之,一切时间都要按照高考那两天的作息安排,复习科目也要与高考顺序大致相同,上午考的科目上午复习,下午考的下午复习。这样才可以把考生的生理状态调节到最佳水平,实现正常、或者超常发挥,考出理想成绩。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1章绪论 1.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侧重点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体育心理学强调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锻炼心理学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的作用 2.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p15-17)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任务: 1)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 1) 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 2) 运动项目的性质 3) 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 3. 运动心理学之父:1923年,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4. 社会促进效应:特里普利特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人,于1897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 第2章运动活动的动机 1. 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好强化作用。 分类: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③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 2. 动机的三个理论: 1) 成就需要理论:由默里提出的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在任何有竞争或有评价、比较的场合,成就需要程度高的人都会尽力争取比别人做的好。 2)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内部动机以人的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为基础,任何影响能力感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可以影响人的内部动机。每一件事均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

心理调适的原则与方法

心理调适的原则与方法 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 二0一五年四月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心理系的樊富珉。本讲的题目是心理调适的原则。在这一讲里面,我们会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心理调适,第二个问题是心理调适的目标,第三个问题是心理调适的具体的原则。 一、什么是心理调适 首先我们先来讲一讲,什么是心理调适?顾名思义,调适调适,就是调整、调节和适应。心理调适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人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的状态进行调整,改善人的适应,以提高心理健康为目的。 对现代人而言,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很生活的压力都非常大。心理调适是我们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它是我们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的方法,重要的过程。心理调适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作为一种心理健康的促进的手段,它贯穿人的一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那我们在讲心理调适的时候,首先请大家看这张图。这张图是清楚的概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全部内容,因为我们说心理调适是调适心理,那我们就要问了,心理到底是什么,人的心理活动到底都包括了一些什么方法的内容。可以这么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世界上最美、最复杂的花朵,它非常得芬芳,非常得复杂,非常得多样。但是心理学的研究,把心理活动、心理的现象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而心理过程是指人心理活动的基本的内容,包括了认知的过程,情感的过程,意志的过程。另外一方面,心理现象包括的个性心理,这里面又涵盖个性倾向性,比如说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价值观。还有就是个性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区分于人和人之间差异的那些气质,性格和能力。那么我这边有一张表,也许大家一看就清楚了。 心理的调适就是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几个方面来作调整。那么调整的目标是让人的心理变得更健康,健康和不健康有什么区别?在这张表里面列的非常清楚,我们以行为是否协调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那么心理调适以后保持的一种状态,就是思维很清晰,符合逻辑,行为有序,语言有条理,行为符合人的活动,同时行为反应正常,这是我们讲的心理。 也许我们对心理是什么,心理现象是什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心理调适,它调适的是什么。那么心理调适,既可以自我调适,也可以帮助别人。 (一)自我心理调适 自我心理调适,就是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环境的需要,对自己进行心理的控制和调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维护心理的平衡,消除心理的困扰。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 一、我国运动心理实验和测验发展概况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对优秀运动员通常利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并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其目的在于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应用心理实验与测验作为对运动员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方法,是保证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重要手段。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是研究运动员心理现象的测试,是测量运动 员心理状态数量化的手段,即是通过有目的控制或改变运动员心理现象发生的条件,从而引起和改变运动员某种心理活动,以揭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发展规律。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身体与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以及合理战术地运用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基础。因此,多学科应用于体育运动是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心理实验和测验作为很有实用价值的评定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在体育运动科研领域广泛采用。运动实践证明,通过心理实验与测验可以选拔优秀运动员,辨别具有哪些心理特点的人从事某运动专项具有较大成功的可能性,这样就提高了人材选拔的效率,减少淘汰率。通过心理实验与测验还可对运动员心理潜在机能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进行评定,并能够较全面地评价他们心理方面的优缺点,预测参加比赛获得成功的把握程度。运动心理实验和测验有助于及时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他们身心潜能、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二、测试指标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系统测试指标共分八大类:个性特征、 竞赛情绪、注意特征、感知觉能力、比赛动机水平、意志品质、自信水平和中枢神经疲劳。 1、个性特征测试指标包括性格倾向性、精神质(适应力)和 情绪稳定性: 2、竞赛情绪包括赛前情绪和竞赛状态焦虑水平: 3、注意特征包括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和 注意转移: 4、感知觉能力包括速度知觉和反应能力: 5、比赛动机水平包括赛前动机水平和动机变化趋势: 6、意志品质包括主动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和自觉性: 7、自信水平包括一般自信、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 8、中枢神经疲劳主要是运动员自我感受的测试。 本系统包括四个功能模块:1、多项心理测试2、速度知觉测试3、赛前动机测试、4心理因素测试 1、多项心理测试可以对运动员的多项心理能力及水平进行测量和诊断。本部分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测试:(1)运动员注意力水平测验:包括注意分配、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和注意转移等四项注意品质测验。(2)运动员意志品质测验(YZP-1):该测验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和主动性五个维度意志品质进行测验,完成测验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调整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调整 [摘要]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整,其中主要是心理上的调整。本文就心理调整的作用和方法谈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调整比赛训练 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整,包括身体机能、技能战术和心理上的调整。尤其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胜负。在临近比赛前,运动员的体力和技能战术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其情绪的变化最显而易见,一些微小的因素也会引起运动员情绪的大起大落。所以,赛前做好心理准备,控制情绪的稳定性对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一、心理调整的作用 1.稳定情绪,控制自我。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尤其是加强在比赛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 2.形成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决定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和表现。有的在比赛中放得开、稳得住、斗志强,而有的在比赛中束手束脚、六神无主、技术动作忘得一干二净,特别是由于性格、意志力的原因很容易失去信心。而心理调整能培养意志力,提高比赛的适应能力。 3.消除疲劳和加速恢复。比赛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容易引起运动员肌肉活动失调、动作失常,尤其是一些技术复杂、竞争激烈的运动,运动员容易出现神经疲劳,而且神经疲劳的恢复过程比较长。而采用精神放松练习、催眠练习、心理放松手段能有效地消除疲劳,使运动员恢复正常状态,继续投入比赛。 4.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关键时刻的某个技术环节上的失败,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要求运动员多练这一动作反而会加深刺激情绪的恶化,形成心理障碍。而心理调整有助于消除恐惧心理,逐渐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赛。 二、心理调整的方法

中考生应该如何调整考前心理状态

中考生应该如何调整考前心理状态 随着中考的临近,不少考生会出现以下症状:对考试产生害怕、忧虑、不安等情绪,对考试结果缺乏信心,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还伴有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脾气暴躁、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发木等反应,甚至对考试产生严重的恐惧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考试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考前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发挥考生的心理潜能,但过度的焦虑则会抑制大脑,不利于考生复习的临场发挥。因此,应该如何调整考前心理状态,是所有考生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在此我们对考生提出如下建议: 「客观估计正确定位」 考生对自己的应试能力须有正确、客观的估计,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期望值,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切忌好高骛远和与人攀比。 「优化情绪增强自信」 考生考前会遇到很多压力和挫折,情绪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但考生要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并及时调整,尽量使自己处于心平气和、情绪饱满的状态。通常的做法是通过积极的自我想象,体验过去的成功经验,以唤起自己的良好情绪,同时要学会放松,在出现紧张情绪时,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呼气、吸气,同时放松全身肌肉。 持续做3—5分钟的练习,也能缓解紧张情绪。考生可以在临考前,特别是在最后几天,每天默念几遍“我一定能考好”、“我一定能成功”等具有积极自我暗示作用的话语,来增强自信心。另外,考前几天,为了保持状态,每天还要做适量的练习,但不要再做难题了,做难题有时会挫伤自己的自信心。 「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引起考生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诸如考不好不能进重点高中、没法向父母交待等无端的担忧,这种担忧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影响了平时的复习和临场的发挥。因此,在临近考试时,考生要做到过程和结果的分离,即考生只要注重平时的复习,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就行了,至于考试结果则不要过多地考虑,不断提醒自己“只要自己尽力就行了”。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 摘要: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因素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在足球竞赛中也包括中学生足球运动员。运动员之间不仅仅是技战术水平的较量,也是心理因素的抗衡。心理因素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需要对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因素及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因素;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作用 随着现代运动水平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心理学有关原理与方法理论在足球训练和比赛中得到广泛地运用,心理训练也得到了世界足球训练界的格外重视。提高心理训练地效果,使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充分而高度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技能的掌握与竞技能力的提高,保证竞技水平充分、稳定的发挥。因此,在足球比赛中,要求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良好地对战技术和灵活多变的能力及较高的技、战术水平,而且更要具备最佳的竞技心理状态,从而在比赛中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1.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因素 1.1竞赛规模和运动员面临任务

规模越大比赛任务越重,运动员心理情绪就易激动,易产生高度情感即荣誉感、团队责任感。如一支学校足球队的运动员参加本校的比赛时,因队员分布个班级,技战术水平难以发挥,竞争对手较弱,那么运动员的情绪就不兴奋,也就不容易发挥出最佳水平。当参加省、市、区比赛时,竞争对手实力很强,比赛责任重,运动员们就必须全力以赴,在为学校球队争光的情绪感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兴奋性增强,这样运动员就发挥最佳战术水平。 1.2参加比赛的队伍水平实力对比 实力接近,情绪易于高涨,其实力悬殊较大,情绪就易低落,比赛都可望胜利,但同样也希望遇上势均力敌的对手,如内蒙古自治区中学生比赛时,对手都是各地区优秀队伍,要想取得一场一场比赛的胜利,全队上下必须全力拼搏,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但更为了战胜自己,相对手挑战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只有在强队面前获得胜利才是最后的胜利,要想战胜对方首先要战胜自己。 1.3训练水平与比赛经验 经验丰富,准备充分,球队整体训练水平较高易产生增力情绪,反之,则产生减力情绪。初次参加比赛时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记的水平,是因为赛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心情紧张和动作僵硬,反之和注意力下降,不能发挥出自己的训练的一般水平,可能比平时还要低落,这主要是心理

体育比赛后的心理调整

体育比赛后的心理调整 作者:费宝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7期 摘要:体育比赛通常为一天或者几天完成几个项目的比赛。队员对项目的比赛,有的正常发挥水平,有的低于平时水平很多,由于成功发挥或失败都会给队员在赛后产生各种心理活动,也会伴随着各种积极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对队员赛后的心理状态一定要进行分析,并把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调整,如果忽视了这个问题,那就有可能对下项或下面所有项目的比赛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有的队员因第一项失误造以成下几项不战自溃的心理境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队员赛后的心理调整。 关键词:体育比赛后心理状态表现调整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9(c)-0236-01 1 比赛后的心理状态 (1)比赛成功者的心理状态,比赛成功是每位队员的共同心愿。 这种成功必然令队员产生鲜明而深刻的情绪体验,然而,不同队员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比赛成功者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胜利充满自信感,对获得的成绩产生一种心理的满足感、振奋感,往往因胜利而受鼓舞,信心更强,希望在下一项比赛中发挥更好成绩。比赛成功者的消极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过高估价自己,看不到缺点与不足,对下一项比赛漠不关心,不愿付出更大的努力,盲目自信,认为以下各项比赛轻易可以获得理想成绩。 (2)比赛失败(没发挥)者的心理状态导致比赛的失败或未能发挥应有的运动水平而造成成绩下降无疑是令人遗憾的事,但不同的失败者也有积极或消极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 比赛失败者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比赛某项未成功或未发挥,但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全面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决心有针对性的克服。失败更激起自己的斗志,挫折磨练自己更加聪明,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更加有信心自信的投入下一项测试,这样会力争取得优异成绩,挽回前项失败的损失,激发队员的更高的斗志。 比赛失败者的消极情绪体验为:经不起失败的打击,情绪消极,怨天尤人,丧失信心,把失败归于客观原因,对下一次测试不抱什么希望,这样会失去比赛的机会,导致所有项目会全盘皆输,甚至会再也不想参加比赛,有恐惧心理。 2 比赛后心理调整

运动员情绪调节与心理训练

运动员情绪调节与心理训练 1、如何调节运动员的紧张情绪? 运动员参加比赛,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比赛的规模愈大,给运动员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会愈重,甚至产生紧张情绪。情绪的过度紧张,可使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应,诸如:心率过速、呼吸困难、尿频、血压升高、思维受阻、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灵活等。在这种紧张情绪的影响下,运动员比赛时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动作多,不能发挥正常的训练水平,有时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伤病事故。特别是田径项目中有障碍物的比赛,如跨栏跑、撑竿跳高、3000米障碍等。 为此,运动员在赛前必须进行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训练中教练员可根据赛前的技术和战术训练的要求,有意识地妥善安排,以调整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具体方法如下: 一、自然适应的心理训练法。 教练员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运动员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参赛经验,从而消除紧张情绪。此种方法效果颇佳,但费时。 二、临场转移法 运动员产生紧张情绪与比赛现场的气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让运动员暂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听音乐、看报纸、聊天等,做些与比赛无关的事情,或者暂离比赛现场,或者让他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运动员逐渐把情绪稳定下来,再回到赛场。 三、模拟法 教练员有意识地仿造一些比赛场面,使运动员身临其境而产生一定的紧张情绪,让运动员在模拟的比赛环境中学会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以适应比赛。四、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是心理训练中最为有效的方法。自我暗示首先需要编制一些运动员平时所熟悉的习惯言语,用来自我命令,达到自我暗示的目的。自我暗示语是特殊形式的言语,它简略、具体,但语气必须肯定,如:“我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我能发挥正常水平”和“我的竞技状态很好”。不能用否定的言语进行暗示,如:“我千万别紧张”或“我不要碰栏架”等等。跨栏运动员可编这样一套用语:“我今天精神十分饱满”、“我感觉两腿很有力”、“我今天一定会发挥出最好水平”、“我情绪高涨”、“我真想马上参加比赛”、“我精力充沛地在跑道上飞奔”、“我正在参加跨栏跑的比赛”、“我轻松地跑完了全程”。每个暗示语间稍加停顿,用自己所熟悉的语气,缓慢和平静的语调有力地命令自己。然后,再想象着跑完全程2一3次,之后进人比赛状态,准备比赛。赛前要让运动员把精力放在技术上,切莫放在比赛的结果上。 五、放松法 放松法也是一种自我暗示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神经系统,摆脱紧张情绪。可用于赛前准备活动后,几分钟的时间内进行。但这种方法只应用于那些有一定心理训练基础的运动员。

高考前如何调整心理状态

高考前如何调整心理状态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结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20个影响高考成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中心态排第1位。 一、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眩,心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症。据最近几年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考生不是少数,而占到相当的比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 二、调整认知状态,做好三个正确对待

1.正确对待模拟考试,一般大型模拟考试,学生考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他压力大。因为他把模拟考试看得很重,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个时候心很烦,心里没底,影响学习。所以要正确对待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更重要的是模拟临场经验,模拟心理素质,认真对待模拟考试成绩的波动,模拟考试成绩一般来讲总体上低于高考成绩,最重要通过模拟考试之后认真反思总结,有针对性解决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考生通过不断的考试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你向大学不断迈进的过程。所以要正确对待模拟考试。 2.要正确对待紧张。很多人一谈到紧张,就觉得非常不好。实际上这是误区,在备考复习阶段,和在考场上,保持适度的紧张,对考试发挥有利。因为适度的紧张,会激发学生潜能,有利于成绩的发挥。我们反对的是过分的紧张,过分的紧张叫焦虑,那是不好的。所以稍微保持一点紧张是有好处的。 3.正确对待即将到来的高考,不能妖魔化高考。考生对高考认识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考生的成绩。很多人认为高考是决定命运的考试,实际上高考只是一次重大的考试,作为广大的学子来讲,把高考看成人生的历练过程,这样会更好。人生的一种成长,一种历练的过程,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参加考试,不是说完全考上了我就赢了,没考好我就是彻底不行了,还不是这么回事。实际上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讲,在这个年龄段考上什么大学,考多少分数,这肯定是重要的。但比它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正是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这个阶段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个更

影响运动员比赛前心理情绪的因素

影响运动员比赛前心理情绪的因素 【摘要】心理学家指出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会随着环境条件和主观特点而变化。如运动员的赛前情绪往往是在比赛前与教练员、队友、对手、观众、家人等社会因素和场地、器材、天气等物质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其情绪体验、认知评价、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等特征与竞赛任务紧密相关。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对训练效果和比赛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比赛;运动员;情绪因素;影响 目前,我们一直都在利用詹姆士——兰格学说这一原理来帮助运动员通过控制表情来控制赛前焦虑。随着各国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往往不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运动心理研究与心理训练的现状,根据现状必须大力开展运动心理训练理论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必须强调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强调心理训练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运动科学训练的要求,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因此,情绪稳定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受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干扰,能根据比赛的目的、任务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形成赛前最佳心理状态,能在极度紧张的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能和技能,取得优异成绩。反之,情绪波动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就会导致动作忙乱,造成知觉和表象的不连贯,从而导致比赛的失败。可见,情绪对运动员比赛成绩有影响。本人通过对我校部分优秀运动员的调查及现场观察,就运动员赛前的情绪及控制提出些粗浅看法。 一、刺激因素 刺激因素主要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主要是听觉与视觉),从外部获得的各种信息。如:比赛的环境、观众的情绪与行为、场地器材的布置、当时当地的气候、对手的状况、裁判的执法的特点与刺激,都会引起学生运动员情绪上的不同体验。在此时,如何防止外界刺激不利因素的干扰,而接受有利的信息,使注意力相对集中,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进程和胜负。如:诸如比赛环境、气象、观众、气温及对手的表现等刺激因素,主要是通过人的感官从外部获得的。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情绪,为克服刺激因素的不良影响,除采用加强和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降低对外界的感受性,使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上这一措施之外,还可采用无关刺激来转移不利因素的干扰,或适当采用信息回避的措施。比如,除了听音乐,看电影,通过表象以往的成功运动经验以外,也可以借鉴图片诱发情绪的方法。在运动员训练疲劳、赛间休息时,可以翻看有激励运动员意志、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相关图片,让运动员去感知,去联想,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激励放松心情的作用,又方便易行。此外,用词语诱发情绪的方法给教练员一些启示,在对运动员进行技能评价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多使用正性词汇,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结合运动项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

如何调整心态开学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何调整心态开学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我就那么开学...马上就要开学了,你的学校模式开启了没假如没有的话,今天就来说说,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可以先慢慢的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意识:我已经开始上学了,假期已经结束。然后就是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利落,因为放假期间会让自己变得拖拉,而且会有些散漫,如果从行为上变得利落就会让自己逐渐适应学习生活应有快一点的节奏,这样一来,自身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尽快地适应学习了。也就让调整好了自身的状态。 1、夜猫改乖猫,保证睡眠 寒假期间大部分学生都是夜猫一族,看电视、玩电脑、聊天、玩等等,经常晚睡晚起,生活作息规律与上学时严重脱节。因此上学之后,首先要改正的就是生物钟,坚持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视个人情况)。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2、饮食爱好:暴吃改巧吃 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避免不了暴饮暴食。亲戚朋友一见面,寒暄热情,愿意不愿意都要吃吃喝喝,而且还可能一天都在吃喝,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吃伤了。所以节假日期间各大医院肠胃科是最热门的科室了。那么节后就应该果断的结束了,多吃清淡的,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若吃了之后不小心引起了身体不适,可以喝点褪火的良茶、良药等;多喝水,多吃蔬菜,另外加上有助于睡眠的食谱组合,内调外理的,很快身体就会恢复正常。 3、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很多拔尖学生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4、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5、学习要主动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结构主义把心理区分为三个心理要素,即感觉,表象和情感。 3.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确定刺激—反应之间可以预测的关系。 4.美国的格里菲斯博士被认为是现代运动心理学的先驱,他是第一个系统地进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亦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5.心理学,体育科学与体育运动实践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认为是运动心理学的科学方向、学派体系和职业化的基本要素。 6.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7.心理内核是人格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真正的自我,而不是自己希望他人认为的自我。 8.德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向性和神经质,后来又加入了第三种特质:精神质。 8.阿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归纳为三类:即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0.人格的各种特质都是先天和后天环境与学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12.按动机的来源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内部运动动机和外部运动动机。 13.按动机的指向性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直接运动动机和间接运动动机。 14.成就动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两种与成就有关的动机,一种是获得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4.维纳于1972年提出了归因的二维模式,这两个维度是稳定性和控制点。 15.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同一注意的两个方向。 16.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17.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 18.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认为注意包括方向和广度两个维度。 19.心理唤醒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激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 20.Spielberger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制焦虑两种。 21.个体在赛前出现的竞赛状态焦虑被称之为赛前状态焦虑。 22.倒U曲线理论是解释唤醒与运动表现关系的最著名的理论假设之一。这一理论假设源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3.最佳功能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汉宁提出来的。 24.构成运动技能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认知要素和运动要素。 25.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闭锁回路理论和图式理论。 26.一般把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27.评价学习的效果,应该吧着眼点放在保持测试或者迁移测试。 28.体育运动不仅是身体的运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是身心统一的运动。 29.根据心理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临赛心理训练。 30.根据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心理过程训练和心理状态综合训练。 31.心理技能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学习阶段,练习阶段和应用阶段。 32.一般心理训练是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做最好的自己

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做最好的自己 通过参与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关于北京市大兴区教育质量评估的测评,现将自己的测评结果的反馈内容进行了分析与大家共勉。 一、社会压力 我在社会因素方面的测评结果中显示:“我在社会因素方面基本没有感到压力,说明我对社会期望以及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基本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压力。社会压力包括很多方面,追踪到离我们最近的无非是各行各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期望等。我认为做为一名教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能够积极的面对自己的职业、积极的面对社会的期待。能够做到与家长的真诚沟通,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就会将低自己的社会压力,从而在心理也会提升自己的成就感。 二、职业压力 我在职业因素方面感到一定的压力,说明教师的职业特征和工作负荷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逐步排解自己的压力,让自己的工作更快乐。 学会丢包袱 1、生活中繁杂的事务会将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支解,使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执行最重要的事情。这时,你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有效的办法是先分析一下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次要的,重要的事情先做,次要的少做或不做,这样就可以为自己赢得宝贵的时间。 2、善待自己,放低标准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了,至善至美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吧!不要妄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干得完美无缺。适当放低一下标准,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或许在客观上也减轻了别人的压力。 3、远离虚荣 在生活中,许多压力是完全由于自己的虚荣心导致的。为了穿名牌时装、用高档化妆品,住漂亮豪华的房子……不得不拼命地嫌钱,无端地增加了自己的压力。

金钱、名誉、地位这些如同过眼云烟,却常常被人视为是最重要的东西,为之所累。学会真正地享受生活,摆脱虚荣。 4、给自己留一点儿思考的时间 压力的产生也可能是因为对事情本身的理解造成的。过分夸大了事情的重要性和后果,导致心理负担加重。不少人往往因为急于求成,而忘记了对事情本身的思考。留一点儿时间思考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事情本来的面目,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下解剖情绪、分解压力的机会。 5、不要忘了休息 过重的劳动会导致人生理疲劳,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过分的焦急与紧张。适当的休息不但会缓解大脑疲劳,而且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减轻心中的压力。特别是上班族,周末应好好休息一下,毕竟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三、组织压力 我在组织因素方面基本没有感到压力,说明学校的组织氛围、管理方式以及考核制度等基本没有给我带来压力。我是这样看待的,做为学校的一员要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正确看待学校的考核制度,不能太自我。要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自我压力 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对于生活我很满足。我从不和别人比长比短,只和自己比。生活稍有提高,我都觉得这对于我来说,又进步了,我不仅自己看得开,而且身边的人不开心了,我都会主动劝解。我觉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五、学生压力 1、让学生了解自己,准确定位,调整心态、合理期望,从而减少压力。 一个人的自我定位水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动机、行为目标与学生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作用与人的心理就形成学生的内在心理压力。自我定位的过程,即对自己身体心理情绪意志、兴趣爱好、思维创造和发展潜力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反应、调整。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冷静、客观、现实、理性地分析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和发展潜能,引导他们科学、准确定位,从而减小由于自我定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