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体和电解质导学案07

胶体和电解质导学案07

胶体和电解质导学案07
胶体和电解质导学案07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班级

1-1-4 物质的分散系姓名

【学习目标】

⑴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通过实验区分胶体和其它分散系。

⑵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⑶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预习自学案

问题一:什么是胶体?(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1、性质角度:

2、类别角度;

3、本质角度:

问题二:如何分离三种分散质粒子?

三种分散系的特点:

分散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分散质微粒大小

分散质微粒组成

主要特征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否透过滤纸

问题三:给胶体分类(可查阅资料)

【学以致用】

1、用盐水浸泡鸭蛋,可以制得咸蛋?

2、江河入海口处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将盐卤中加入豆浆能制成豆腐?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出现堵塞?

二.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1)概念及相关物质类别:

(2)对象: 。(3)导电原因:物质溶于水后产生了可以。

2. 电离:。

3.电离方程式:

H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a(O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HSO4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HCO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相探究:判断一:BaSO4难溶于水,水溶液不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判断二:KNO3晶体不导电,则KNO3晶体为非电解质。水溶液能导电,则水溶液是电解质。()

讨论一:Na2O溶于水能导电,能否说明它是电解质。

讨论二:判断物质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三:CO2、NH3溶于水均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

拓展视野

* 滤纸和半透膜

滤纸有微孔,滤纸孔径的大小在100nm左右,溶质微粒和胶体粒子可以通过,悬浊液粒

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如鸡蛋壳内膜、动物膀胱等)上有更小的孔,孔径的大小在1nm左

右,只能让溶质粒子(单个分子或离子)通过,胶粒不能通过。

* 聚沉

当向胶体中加入浓电解质溶液时,胶粒会聚集成较大颗粒而形成沉淀,这个现象称为聚

沉。聚沉常用的方法有加入电解质、加热、加相反电荷的胶体、搅拌等。

* 渗析

利用半透膜除去胶体中的杂质分子或离子的操作叫做渗析。

* 电泳

胶体粒子可以选择性地吸附某一种电性的离子而使胶粒带上某种电荷,在通电时向异性

电极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荷,通电时向负极移动。

【课堂练习】

1. 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通过滤纸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2. 据2000年8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用DNA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的纳米(1nm=10-9m)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3. 判断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 熔融硝酸钾

B. HCl气体

C. 三氧化硫

D. 氢氧化钡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eCl3溶液、Fe(OH)3胶体与Fe(OH)3沉淀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丁达尔现象

B.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C. 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将混合物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

D.胶体、分散系、混合物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胶体分散系混合物

6、下列物质(1)能导电的是()

(2)属于电解质的是()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NaOH溶液

B.Cu

C.液态HCl

D.AgCl晶体

E.蔗糖溶液

F.葡萄糖

G.氨水

H.CuSO4 I.石墨J.无水乙醇

我的疑问或我的收获:

胶体的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胶体知识目标: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和性质;了解胶体的分类及分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使 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励学生学好化学, 将来应用化学知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 板书 设 计篇二:=胶体教案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各位专家,同行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三个内容《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化学体系的教材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元素与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混合物知识的运用,为进入高等学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胶体的概念和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胶体的性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记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2)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总结(1)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思想目标:结合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严谨治学的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胶体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的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胶体性质。 3.比较法:通过nacl溶液与胶体,nacl溶液与浊液,胶体与浊液的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胶体,获得新知。 五、学法: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

菱形的性质(导学案)

菱形导学案 四川省蓬安县城北初级中学 胡钢 【学习目标】 1、理解菱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的性质; 2、会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菱形的计算或证明.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菱形的计算或证明. 【使用说明】 1、用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内容,理解菱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用30分钟时间完成本导学案,进一步掌握菱形的性质。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边: ; ②角: ;③对角线: ; ④面积: 。 (二)探究新知 1、菱形的定义: ; ★强调:(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思考: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四边形ABCD )是 菱形吗?为什么? 2、菱形性质的探索: (1)你有哪些剪切菱形的方法?画出剪切的菱形及其对称轴并思考: ①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因为 ②菱形有几条对称轴?( ),分别是 ③菱形的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你所画的图形中,相等的线段有 ,相等的角有 ,等腰三角形有: ,全等三角形有: 。 由此可得到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 ; <2>菱形的对角线 ,并且 。 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证明菱形的性质? (2)观察(图1),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 AC 、BD 把平行四边形分成的四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图(1) 图(2) 如图(2),菱形EFGH 的对角线EG 、FH 把菱形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计算面积的公式(底×高)外,根据图(2)你还能探讨出菱形的面积与对角线的关系吗? 思考:任意一个四边形ABCD ,它的对角线AC⊥BD 于O ,它的面积与对角线也有这种关系吗?于是,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3、小结菱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2)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2条对称轴,对称轴是它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5)菱形的面积还等于两条对角线之积的一半。 二、自学检测 1、菱形具有而矩形不具有的特征是( ) A 、对边相等 B 、对角线互相垂直 C 、对角线相等 D 、对角相等 2、菱形的两个邻角之比为1:2,如果较短的对角线的长是3cm ,则它的周长为 。 3、若菱形的面积为96cm 2 ,一条对角线长为12cm ,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 。 F H E G A D B C O A B C D

弱电解质的电离导学案

编号:__1 使用时间:2014__年 10_ 月_27日编写:李桂芳审核:白永强 选修四:弱电解质的电离 学习目标 ⒈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⒉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能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⒊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温度、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重点、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旧知回顾】 1.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 2.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思考1】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①.石墨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②.由于BaSO4不溶于水,所以不是电解质。 ③.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④.SO2、NH3、Na2O溶于水可导电,所以均为电解质。 【小结】a、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b、化合物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时,才是电解质。 c、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d、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 【合作探究】 一、强弱电解质 【实验探究】(观察试验3-1:) [结论]: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一定相同。 1、定义:强电解质: 如:。 弱电解质: 如:。 2、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的关系 【思考3】CaCO3、Fe(OH)3的溶解度都很小,CaCO3属于强电解质,而Fe(OH)3属于弱电解质;CH3COOH、HCl的溶解度都很大,HCl属于强电解质,而CH3COOH 属于弱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有何关系?怎样区分强弱电解质? 3、溶液导电性强弱与电解质强弱的关系。 〖例〗把0.05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 液体是( ) A. 自来水 B. 0.5mol/L盐酸 C. 0.5mol/L醋酸 D. 0.5mol/L氨水 【总结归纳】: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________,只与其在溶液中的___________有关。

胶体学案教案.doc

胶体 学案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质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涵义:分散系 分散剂 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 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 的 ,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 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起 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分为九种: 分散质 分散剂 气 液 固 (2)液体分散剂的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分为三种。 【例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 .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 一100nm 之间 B .能透过半透膜 C .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 二、胶体 1.定义:粒子大小在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分类: 气溶胶:云、烟、雾 ①按分散剂(状态)液溶胶:Fe(OH) 3 胶体、淀粉胶体、豆浆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正胶:; ②按胶体粒子带电核 负胶:。 3.胶体的制备:常用盐类的水解制胶体 例如Fe(OH) 3 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向沸水 中加入5—6滴FeCl 3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 就得到了色的Fe(OH) 3 胶体。 煮沸 反应: FeCl 3+ 3H 2 O ===== Fe(OH) 3 (胶体) + 3HCl 【例4】就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⑴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 ⑵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能用稀氯化铁溶液。原因是。 ⑶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 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 4.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在与光线方向上观察到一 条,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Fe(OH) 3胶体 CuSO 4 溶液 【图2—5】当光线通过胶体和溶液时的现象 解释:胶体粒子直径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00nm)使光波发生了散射。溶液中粒子直径小于 1nm,散射极其微弱,无此现象。应 用:。 比较:光束通过几种分散系时的现象 分散系光速照射时的现象丁达尔效应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4.1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学法指导:仔细阅读课本p32- p33的内容,学习例1和例2,进一步复习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在实际计算中灵活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小数的产生。 2、明白小数的意义。 3、知道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4、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重难点: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一、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3、出示例1、(1)把1m 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dm 是10 1 m 就是0.1m, 3份是 3dm 是103m 就是0.3m ,7份是7dm 是10 7 m 就是0.7m 。 (2)把1m 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cm 是100 1 m 就是0.01m, 3份是3cm 是 1003m 就是0.03m ,7份是7cm 是100 7m 就是0.07m 。 (3) 把1m 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1mm 是1000 1 m 就是0.001m, 3份是3mm 是10003m 就是0.003m ,7份是7mm 是1000 7m 就是0.007m 。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二、 合作探究。 1、出示例2小长颈鹿身高1.8m,成年雄长颈鹿身高5.63m , 写作: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1 . 8 5 . 63 1 2 . 378 2、说出各位数表示什么?是什么位?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菱形的性质导学案(第七课时)

16.3.1 菱形的性质 怀柔四中刘长红 学习目标: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重点:菱形的性质1、2. 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习过程 一、研读教材,解读目标: 1、叫做菱形。菱形是的平行四边形。 2、探究菱形的性质,并用模式表述菱形的特殊性质: 3、解析教材115页探究与116页例题2与练习题1、2,120页习题5、11、12 二、知识梳理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与一般平行四边形相比,菱形具有哪些性质? 定理:(菱形的边)(菱形的角) 定理: ______________ (菱形的对角线) 三、定理证明:(小组合作,先交流命题证明方法和步骤,然后自己完成证明再与组长交流) D A O C B

四、典型例题 例3. 如图3个全等的菱形构成的活动衣帽架,顶点A 、E 、F 、C 、G 、H 是上、下两排挂钩,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挂钩之间的距离(比如AC 两点可以自由上下活动),若菱形的边长为13厘米,要使两排挂钩之间的距离为24厘米,并在点B 、M 处固定,则B 、M 之间的距离是多 少? 五、合作交流 1.证明:菱形的面积是它两条对角线长的乘积的一半. 2.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F 、G 、H 分别是菱形ABCD 各边的中点,求证:OE=OF=OG=OH. A B C D E G H O

电解质教学案

高一化学学案编制:杨凯审核:战玉才 班级姓名 课题:电解质 课前预习学案 【自主预习】 一、电解质及其电离 1、电解质: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区别两概念的关键是。 3、阅读课本41页回答 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的原因是 ,但状态或其水溶液能够导电。 4、的过程叫电离;酸、碱、盐电离的条 件是否相同 5、电离时,的化合物称为酸; 的化合物称为碱; 的化合物称为盐;6、人们把的电解质成为强电解质; 把的电解质成为弱电解质。 区别两概念的关键是。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HCl NaOH CH 3 COOH NH 3·H 2 O

【小试牛刀】 1.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盐的是( ) A 、CH 3COOH B 、NaHSO 4 C 、HNO 3 D 、Cu 2(OH )2CO 3 E 、NH 4Cl F 、BaSO 4 G 、AgCl H 、NaCl I 、Cu (OH )2 J 、NaOH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导电的物质叫电解质 B 、电解质在通电时能发生电离 C 、氯化钾晶体不导电,它是非电解质 D 、硫酸镁晶体溶于水可导电,所以硫酸镁是电解质 3、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 ) A 、潮湿的氯化钠晶体 B 、液态氯化氢 C 、液态汞 D 、五水硫酸铜晶体 4、下列物质中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 A 、BaSO 4 B 、HCl C 、NaCl D 、CH 3COOH 5、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 ①硫酸 ②氢氧化钠 ③氯化钠 ④蔗糖 ⑤铜 ⑥二氧化碳 ⑦醋酸(CH 3COOH ) A 、①②③⑦ B 、④⑤⑥ C 、①②⑤⑦ D 、①⑥⑦ 6、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在于( ) A 、强电解质易溶于水,弱电解质难溶于水 B 、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 C 、水溶液中电解质能否完全电离为离子 D 、强电解质的熔点高,弱电解质的熔点低

高中化学 胶体学案

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 体和浊液。 2.胶体中的胶粒(分散质)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 3.胶体的性质: (1)均一、稳定、透明;(2)丁达尔现象; (3)电泳;(4)聚沉。 4.分离、提纯胶体的方法——渗析。 对应学生 用书P27 1.什么是溶液?它是怎样组成的? 提示:(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什么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 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2)影响因素:温度、溶剂的量、溶质的量。

系 [新知探究] [必记结论] (1)分散系是混合物,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分散系可以是气体(如空气)、液体(如溶液)、固体(如有色玻璃)。 (3)分散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分散剂一般只有一种。 (4)常见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牛奶、豆浆、云、雾、烟、尘埃空气、血液等。 [成功体验] 1.将下列物质与所属类别连线。 ①云、烟、雾、豆浆、牛奶Ⅰ溶液 ②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输液Ⅱ悬浊液 ③石灰乳、水泥沙浆Ⅲ乳浊液 ④敌敌畏水溶液Ⅳ胶体 答案:①—Ⅳ;②—Ⅰ;③—Ⅱ;④—Ⅲ。 胶

探究1定义 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探究2分类 胶体分散剂状态 液溶胶,如Fe(OH)3胶体气溶胶,如云、烟、雾 固溶胶,如烟水晶 探究3性质及应用 探究4分离及提纯 渗析法:利用半透膜将胶体与溶液分离的方法。 [必记结论] (1)液溶胶与溶液都是均一、稳定、透明的分散系,故在外观上无法区别二者。 (2)胶体能稳定存在且发生电泳现象的原因是:胶粒比表面积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导学案(一)

小数的性质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交流,探讨出小数的性质。 2. 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 学习重难点: 1.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2. 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位。 2、是由3个( )、2个( )、8个( )组成的。 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3. 填小数或分数。 104米=( ) 米=( ) 1000 76米=( ) 100 27=( ) =( ) =( )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第38页(例1、例2)的内容,自学完成下面的问题。(学生观察米尺)

问题: 这里的元和元各表示多少钱呢 元和元,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 元就表示2元5角0分,元就表示2元5角, 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3、比较和的大小 是3个 ;是30个 ,也就是3个 。 2 、比较、和的大小 问题:1. 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监控:因为1dm =10cm = 00mm , 问题: 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因为1dm =10cm =100mm ,

所以=。 因为 1分米= ()厘米=()毫米所以米= ()米= ()米 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自主探究】 1. 把和化简 (1)应怎么化简依据是什么 (2)应怎么化简依据是什么 说出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是70个(),是7个(),因为70个1/100是7个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强调:今后在一般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都要化简。 小数性质的应用: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o”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课堂练习

菱形的性质导学案(9)

菱形的性质导学案(9) 一、菱形的认识: 1、定义:有一组边相等的形叫做菱形 2、(1)打开后的四边形是 (2)菱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若是那有几条对称轴? (3)菱形的条边都。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并且 每一条对角线。 二、例题讲解: 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精确到0.01)和花坛的面积(精确到0.1) 练习: 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共有()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2、下列性质中,菱形所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对角线互相平分 B、对角线相等 C、邻角互补 D、邻边相等 3、下面性质中菱形有而矩形没有的是() A、邻角互补 B、内角和为360° C、对角线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 4、在菱形ABCD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B、AC⊥BD C、△ABD是等边三角形 D、∠CAB=∠CAD 5、菱形O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AOC=60°,OC=2,则点B的坐标为。 6、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AB=5cm,AO=4cm,求两条对角线AC和BD的长。

7、如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cm 和8cm ,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8、如图,已知菱形ABCD 中,AE ⊥BC 于E 且BE=CE ,AB=2. (1)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2)求对角线BD 的长及菱形ABCD 的面积。 9、如右图,在菱形ABCD 中,E ,F 分别是CB ,CD 上的点,且BE=DF.求证:①△ABE ≌△ADF ;②∠AEF=∠AFE. 10、如图,菱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B=∠EAF=60°,∠BAE=20°,求∠CEF 的度数。 D

强弱电解质导学案

导学案(学生版) 编 课题强弱电解质课型新课 013 号 学习 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目标

课堂知识理解 电解质非电解质 概念 电离特点 溶液中存 在的微粒 结构特点 实例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离子化合物(强碱、大多 盐)。 某些具极性键的共价化 合物 (强酸)。 某些共价化合物(如弱酸)。 电离程度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溶于水部分电离 在溶液中存 在的微粒 相同条件 ....下 的导电性 实例强酸: 强碱: 大多数盐类: 可溶盐: 难溶盐: ①中强酸: 弱酸:如HF>醋酸>碳酸>HClO、 H2S ②可溶弱碱: 难溶弱碱: 难溶中强碱 ③其它:水Al(OH)3 在下列空格中填写“一定”或“不一定” ①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②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于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 性 ③强电解质的导电性强(如硫酸钡,碳酸钡等难溶性盐溶液),弱电解质的导电 性____ 弱 ④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反之亦然. 生成与感悟

课堂训练1、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但放入水中后所得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的是() A.金属钠B.三氧化硫C.氯化钠D.乙醇 2、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但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导电的是() A.稀硫酸 B.液态溴化氢 C.铝 D.蔗糖 3、下列关于电解质电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钙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其溶液的电阻率很大,所以碳酸钙是弱电解质 B.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被溶解的碳酸钙全部电离,所以碳酸钙是强电解质 C.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D.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 4、下列物质中①NaCl溶液、②NaOH 、③H2SO4、④Cu、⑤CH3COOH、⑥NH3·H2O、 ⑦CO2、⑧乙醇、⑨水 ____________是电解质__________是非电解质____________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5、请大家根据电解质的概念,讨论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⑴石墨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⑵由于BaSO4不溶于水,所以不是电解质。 ⑶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⑷SO2、NH3、Na2O溶于水可导电,所以均为电解质。 课后练习1、相同温度下,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 l/L的下列溶液,盐酸、硫酸、醋酸,导电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盐酸=硫酸=醋酸 B、盐酸>硫酸>醋酸 C、硫酸>盐酸>醋酸 D、醋酸>盐酸>硫酸 2、醋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的是() A、1mo l/L醋酸溶液的PH值约为2 B、醋酸能与水任何比例互溶 C、溶液的导电能力比盐酸弱 D、溶液中存在着醋酸分子 3、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在熔化时NaHSO4====Na++H++SO42- B.H2SO32H++SO32- C.NaHCO3Na++H++CO32- D.CaCO3===Ca2++CO32- 4、下列电解质中,NaCl、NaOH,NH3·H2O、CH3COOH,BaSO4,AgCl,Na2O,K2O,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强电解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弱电解质 新课预习电离平衡状态: 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胶体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溶液第五节胶体溶液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胶体、了解胶体溶液的组成; (3).理解胶体溶液的性质以及渗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以学案为引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间的联系; (2).培养创新精神、爱国情操,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学习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胶体溶液的性质理解; 难点:渗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法设计实验探究:通过分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案引领: 通过设计学案,促使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导学案、微课、PPT、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激光笔、小烧杯,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 环节一:情境导入 问:同学们,近年来在秋冬季节有 一种天气一直困扰着我们,甚至影响了 我们的出行和生命财产安全,你们知道 这是什么天气吗? PPT播放大雾版的《北京北京》,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歌声向我 们吐露了人们无奈的心声。 思考,回答:雾 霾天气。 仔细聆听。 通过生活中的热点现象,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善于观 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 分 钟 环节二:明确学习目标 问:雾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胶体溶 液有怎样的关系呢? 今天老师就来告诉你们,雾是 胶体的一种,胶体分为气溶胶、液 溶胶、固溶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 主要是液溶胶。那么这节课我们的 主要任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 来读一下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思考,众说纷纭 齐读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 务,做到心中有数,以任务驱动 学生自主学习。 2 分 钟 环节三:自主学习 明确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后,现 在来看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同学们,答案在书上都找到了吗? 举手,争先恐 后回答。 使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基础知 识,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信息有助 于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5 分 钟 环节四:合作探究 下面请各组组长进行抽签,完 成合作探究部分。 组长抽签,决定 完成哪些实验。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 积极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 了学生的自信心。 35 分 钟 实验探究一:Fe(OH) 3 胶体制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数小数的性质一导学案西师大版

小数的性质(一)

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 自主学习:课本第53页,理解并记 忆小数的性质. 思考: 在0.3的后面添上1个0、2个0、3个0,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把0.02中间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用图画一画 或举例说明) 三、合作探究、教师精讲 探究一:小数的性质 (1)小组内探究交流: 1.除了书上的证明方法,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0.3=0.30=0.300吗? 2. 把0.02中间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用图画一画或举例说明)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3)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精讲 引导阐明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这里要注意一定要是在小数的末尾,若在小数的中间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是要变的 探究二:如何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数的改写.学生自学教材,思考:理 解并记忆小数的性质。 去掉小数中间的0和去掉 小数末尾的0有什么区 别?会改变小数的大小 吗? 自学中发现自己存在的 问题。 合作探究中向同学学习, 解决自己自学中的问题。 养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的好习惯。 自学中发现自己存在的 问题,对难以解决的问 题,小组内交流讨论,相 互帮助解决。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自 己自学,在亲历、体验 的过程中感悟小数的性 质。

(1)小组内探究交流: ①怎样改写?为什么可以这样改 写? ②”10”这个整数怎样改写成两位小数?小数点的位置应该写在哪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3)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精讲 改写小数位数的前提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即可,整数改写成小数,首先在整数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根据需要添上相应个数的”0”. 四、巩固新知〔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1.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小组内点评,再全班订正. 2. 完成练习十四第1、2、3、4题。小组内点评,再全班订正. 五、达标测试 当堂检测 1、填空: ()的()添上()或去掉(),小数的大小(),这叫做小数的性质。2、化简下面各数。 0.40 = 2.900= 12.000= 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教师精讲帮助学生把新 知系统化、规范化。 层次练习,使不同层次学 生能掌握知识,对学习有 兴趣。 巩固练习,是学生及时 巩固新知,使只是掌握 更牢。

菱形的性质_导学案

19.2.1菱形的性质?导学案 1. 情景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知道了如果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成为什么图形? 矩形,由角变化得到 如果从边的角度,将平行四边形特殊化,又会得到什么特殊的四边形呢? 2. 探究新知 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就得到了一个菱形. 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⑵菱形性质:按教材110页的方法剪得菱形,观察得到的菱形,回答下列问题。 ①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②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③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④图中有哪些特殊形状的三角形(等腰和直角)?是哪些? 菱形性质:菱形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切性质; 菱形是____________ 图形也是 _______________ 图形. 菱形的四条边都_______________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_____________ ,并且每一条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 性质证明: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已知: 求证: 证明: 几何语言: C

性质证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已知: 求证:几何语言: 几何语言:: ⑶菱形面积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能否利用平行四边形S菱形=BC?AE 思考:计算菱形的面积除了上式方法外,利用对角线能计算菱形的面积公式吗? ABCD=S^ ABD+SA BCD= (菱形面积二底X高=对角线乘积的 【课后巩固】 1?已知菱形的周长为12cm,则它的边长为_______________ ; 2?已知菱形ABCD中,/ ABC=60,贝U / BAC= ______________ 3?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 AFD=/ CBE 4.菱形ABCD中,/ D:/ A=3 : 1,菱形的周长为8cm,求菱形的高. / ABC=60,且点A的坐标为(0,2 ),求点B、C D的坐标。

河北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导学案(无答案):31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波峰中学高中化学选修四导学案 姓名_____班级______编制王明珠时间 10.23 编号 23 审核方海英 课题: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物质结构的关系。 3、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溶液的导电性。 4、通过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5、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2、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 3、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来源学#科#网] 【资料卡】 21 世纪,健身不仅是时尚,更是一种趋势。健身运动常常选择运动饮料,由于各种成分的配比符合机体对于运动的实际需要,所以其能迅速补充因流汗而丢失 的体液、能量和电解质,有效维持甚至进一步改善人体在运动中或运动后所处状态。【知识回顾】 回忆有关电解质的概念及其特点 常见的电解质有哪些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

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定义 概念理解: 1、电离条件:溶于水的有化合物、化合物,溶化的有化合物。 2、电解质研究的范畴: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化合物溶于水后能导电的离子必须是化学物本身所电离出的。如:NaOH、 HCl ;而 SO2、NH3、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是由于H2SO3、NH3·H2O、H2CO3电离出的离子,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三、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1)一元弱酸、弱碱一步电离: CH3COOH:; NH3·H2O:。 (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必须分步写出,不可合并(其中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如H2CO3: (主),(次) (3)多元弱碱分步电离(较复杂),在中学阶段要求一步写出。 如Fe(OH)3:。 1、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请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①测量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 的盐酸和醋酸的pH; ②在两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 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比较气球鼓起的快慢等现象。 盐酸和醋酸的性质比较: 醋酸盐酸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溶液的 pH 与镁条的反应 (1)金属与盐酸等酸溶液反应的本质是金属与反应; (2)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金属镁反应,与镁的反应速率明显较快; 结论:当两种不同强度的酸浓度相同时,是不同的。 实验研究表明,有一些电解质(如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等)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而有一些电解质(如醋酸、一水合氨等)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胶体超级详细教案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的方法: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与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化学物质的分类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同学们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大超市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你要买一个作业本,你会到哪里寻找?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 学生:因为超市和图书馆里的东西都是按不同的类别摆放好的。 老师:很好,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摆放在货架和书架时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物以类聚,所以我们能很快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同样的运用了分类的方法。那么物质又是怎么被分类的呢?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推进】分类法就是把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组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讨论】运用分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回答】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讲述】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就是标准唯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就是按照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吗? 【回答】就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讲述】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的唯一标准,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A+B=A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就是AB=A+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同样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

认识小数导学案

《小数的组成》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P30页例3例4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6—10 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 2、能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相邻两 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训练思维灵活性,培养热爱数学的品质。 学习重点: 数位顺序表、记数单位及之间关系。 自学导引: 一、 自主探索 自学例3,例4 (1)1个千是几个百?10个10是几个百? (2)0.1是几个0.01?10个0.001是几个0.01? (3)1里面有几个0.1,10个0.1是多少? (4)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A 、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 位,右边第一位是 位。 B 、百位和百分位分别在小数点哪边的第几位? 通过自学两个例题,除了有很大收获外, 还有什么疑惑需明天和

同学讨论的请想好写下来: 二,尝试达标: 1、小数是由()部分和()部分和()组成的,整数部分最低位是()小数部分最高位是()位。 2、1克就是把1千克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用分数表示是()千克,用小数表示是()千克。 3、()0.01是0.1,10个()是0.01,10个0.1是()。 0.35里有()个0.01,有()个0.001。

课后巩固 1、3厘米是一米的(),用小数表示是()。 2、万位在小数点的()边第()位,万分位在小数点的()边第()位。 3、0.825是由8个(),2个(),5个()组成的。 4、判断 (1)小数点的右边第二位是十分位。() (2)0.05表示百分之五。() (3)0.145里有个145个0.1 。()

《小数的性质》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P34-35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1---5题。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实践能使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善于探索的精神。 自学导引: 自学例5: 1、说出结果。0.3元=0.30元为什么? 2、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3、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自学例6 (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它的的末尾添上“0”使其大小不变? 通过自学两个例题,除了有很大收获外,还有什么疑惑需明天和同学讨论的请想好写下来: 二、尝试达标 1、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12.212.02102.0200102.02 ○○○○ 2、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2)4.01=4.100() (3)6角=0.60元() (4)30=30.0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菱形的性质(导学案)

18.2.2 菱形 漂市一中钱少锋 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让学生猜想打开后的图形名称,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能说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 3.学习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性质. 难点:菱形性质的运用.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P55至P56例3以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10分钟. (3)自学方法:动手剪纸观察图案,思考定义的条件限定含义,归纳并进行说理论证.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 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③菱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由一组邻边相等,可得到边有什么特点?画图看一看! ④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你能得出菱形的所有性质吗?请写出来,同桌交 流一下. ⑤你能归纳出菱形的所有性质吗?请写出来,同桌交流一下. ⑥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怎样求其面积? 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自主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关注学生完成自学提纲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探讨菱形具有的性质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全不严之处. (2)生助生:小组研讨,交流展示,相互帮助. 4.强化 (1)菱形的定义; (2)菱形的性质: ①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②它具有特殊性质; ③它是轴对称图形; ④菱形面积的求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P56例3.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要求:根据问题条件,对照菱形的性质,探索解题思路,记录学习疑点.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求两条小路长就是求菱形的对角线长,求菱形的面积可用的方法有底×高或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②△AOB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ABO 与∠ABC 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④AO=12 AB 的理由是什么? ⑤为什么AC=2AO ,BD=2BO ? ⑥为什么4OAB S ABCD S 菱形?还可用ABCD S 菱形=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自主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完成自学提纲时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在哪里. 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确定解题过程中每一步的依据,引导反思解题思路. (2)生助生:学生研讨疑难之处.

最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导学案

任县中学高二化学导学案编制:霍丽霞审核:时间:10.21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与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能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3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掌握电离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移动原理 【重点】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的概念,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难点】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预习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 2.认真完成导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讨论(不会的先空着)。 【学习内容及要求】 自主学习 一、概念辨析 1. 电解质:(1)概念:在中或状态下,能够的化合物。 (2)常见物质类别:。2.强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NaCl: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OH :____________________ 3.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 4 .NaHCO3___________________ 5.NaHSO4:___________________ 6. HCI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H2O 8.CH3COOH 9.NH3·H2O 10.H2CO3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W温度、浓度)下,当弱电解质的速率等于 的速率时,电离程度就达到了平衡。 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HA电离过程中体系各离子浓度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