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个常见的镜头术语

10个常见的镜头术语

10个常见的镜头术语
10个常见的镜头术语

桶状变形(Barrel Distortion)

亦可称为负变形(Negative distortion),这是一种成像缺陷。桶状变形的影像像点会随着与中心点距离之增大而移位。令影像中的“直线”中段向外弯曲,两端则向中心弯曲变成“曲线”。所以,方形物体的影像会变成四角向内收缩,边线中段则向外凸出,好像一个木桶,因此被称为桶状变形。

通常,随着镜头视角的扩大(亦即焦距的缩短),桶状变形会变得愈来愈严重。具体点说,广角镜头所拍得的影像,便最常出现桶状变形现像。下图是一幅以24mm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明显地照片的边缘位置向内弯曲了。

而且,如果用鱼眼镜头拍摄,影像更会变成圆形。

虽然桶状变形是种成像缺陷,但若果使用洽当,却可以拍出很特别的照片。视乎的,是摄影者的创意及运用镜头的经验!

色差现象(Chromatic Aberration)

相机镜头是用白光来形成影像的,而白光则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组合而成。虽然同是电磁波,不过不同波长(颜色)的可见光在穿过玻璃时会有不同的速度,因此亦有所谓

不同的折射率。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只要利用菱镜便可将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波长)的光线。

相机镜头由玻璃构成,利用折射原理将可见光聚焦而成为影像。光线穿过镜头后,有机会出现类似菱镜的效果,不同波长的光线不能在同一焦点上聚焦,在影像上形成色散,即是所谓的紫边现像。大家可以透过下图了解镜头的色差如何在影像中央及边缘形成色散现像。

理论上色散在影像中央及边缘都可以发生,不过由于边缘的光程较长,因此色散也就特别明显。由于短波长的折射率较高,因此紫色对色差也特别敏感。由色差而形成的紫边,通常可以在画面边缘看到,而由于紫色折射得较多,所以紫边一般都是由内向外扩散。此外,远摄镜头的光程长,色散的现像也就特别容易看到。

上图,色散现像在镜头边缘较为明显,而紫边一般都是由内向外扩散的。

为解决色差问题,镜头厂商就想尽办法从镜片的构造入手,包括采用不同折射、散射特性之镜片组合。佳能早就成功以人工萤石晶体(CaF2)的低色散特性大大减少镜头色差,其于1969年推出首支采用萤石镜片的超远摄镜头FL-F300mm f/5.6。时至今日,萤石镜片及UD 超低色散镜片已广泛采用在佳能高质素EF镜头内。两片UD镜片相等于一片萤石镜片的减色差效果,而一片超级UD镜片则可提供相等于一片萤石镜片的效能。

上图,影像中央的色散紫边较少。

上图,萤石镜片及超低色散镜片可减少镜头色差问题。

像场弯曲(Curve of field)

CCD/CMOS是一个平面,但镜头投射的像场却是略曲的,这个现象可用以下图片解释。

这是略为夸张化的像场弯曲,由于光轴的距离一致,实际上两边对象的对焦点会比中心略前,所以收缩光圈加长景深,可以改善情况。

假设镜头前有三个对象,位置保持在一个平面上,镜头以中间的对象对焦。此时,两旁的对象与镜头的距离其实比中间距离略远,到达相机内的平面时,便会在平面略前部份焦聚,使得中心两旁的对象显得模糊。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光圈收缩,增加景深,令镜片周边的影像也进入对焦范围。光学设计上,也可用特殊镜片修正令曲率降低。

衍射现象(Diffraction)

当光线通过一些窄蓬或小孔时,物体边缘会出现光波分散的现象,这种光学现象便称为“衍射”。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当光圈太小时衍射现象便会出现,令影像边绿位置变得松散。这是一种光波的基本特性,与镜片的光学质素无关。

而且,衍射也会导致数码相机出现紫边现象。

眩光(Flare)

亦称为“鬼影”,是在相机和其他光学仪器内,由于镜片表面、镜筒内壁或机械零件表面反射而产生的非成像光线。

射入CCD(或传统相机的菲林)的眩光会令影像全部或局部亮度增加、反差度降低而产生灰雾,使画面变得平淡而欠缺质感。有时更会发生二次或多次反射,使影像变得更加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当在背光的环境下拍摄时,由于有很大部分的光线会直接射进镜头内,眩光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焦距(Focal Length)

简单点来看,数码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等同一片凸透镜,将自景物反射出来的光线聚焦在感光组件(焦平面)上成为一个清晰的画面。不同曲率的凸透镜,能够将光线聚焦在不同距离后的焦平面上,而且曲率愈高的凸透镜,聚焦时所需要的距离也愈短。为统一起建,在物理学原理上,凸透镜的曲率便以透镜将自无限远投射过来的光线聚焦到焦平面时,透镜与焦平面之间的距离来计算,这个距离便称为焦距。焦距愈长,曲率便愈低;焦距愈短,曲率便愈高。

数码相机的镜头等同凸透镜,而且镜头在变焦时更相当于改变凸透镜的曲率,因此变焦镜头的实际焦距多数以一个范围来表示,例如 24-105mm。利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摄影师可以营造出不同透视感、不同景深的照片。焦距愈长的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带有较大压迫感,景深也愈浅。相反,焦距愈短的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透视感愈强烈,景深也愈深。

上图,几乎所有数码相机的镜头上,都注明了镜头的实际焦距。

焦距变换比率(Focal Length Ratio)

目前大多数单反相机采用APS-C画幅的传感器,由于其影像面积小于菲林的影像面积(即小于35mm),所以当同一镜头安装于APS-C数码单反后就会因为视角变小而变成更长的焦距镜头,令原来的镜头焦距和视角数值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因此,相机生产商便通过“焦距变换比率”来让用家可以了解镜头的实际视角与等效焦距。

焦距变换比率可以由CCD面积与菲林面积的比例来进行计算。举例说,与35mm菲林的成像面积比较起来,当CCD的成像面积是8.45.6mm时,其边长仅相当于35mm菲林的1/4。因此,50mm焦距的镜头,当安装上去就会变为200mm的长焦镜头。

以下是焦距变换比率的计算公式:

菲林边长/CCD边长=焦距变换比率

镜头原焦距x焦距变换比率=镜头于数码机身上的等效焦距

以变换比率为1.3的佳能EOS 1D MARK IV及一支17-35mm的镜头为例,镜头于机身上的等效焦距将会变为22.1-45.5mm。

当然,最理想的CCD面积应该与35mm传统相机所产生的影像面积(36mm x 24mm)一致,而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全画幅DSLR受到热捧的原因。

最佳光圈值(Optimum Aperture)

指镜头在正确对焦的CCD(或菲林)平面上能产生最清晰影像的光圈值。以大多数优质镜头而言,最佳光圈值是将其最大光圈值缩小一至二级。举例说,当用一支最大光圈值为

f/2.8的镜头进行拍摄时,得出的影像质素应以 f/4.0或f/5.6光圈为最佳。

理论上光圈孔径愈大影像质素会愈好,但由于像差会随着孔径的增大而急剧增加,使影像质素变差。另外,光圈太小则会产生衍射现象(在数码摄影中,小光圈更会增加曝光时间,使影像出现噪声现象)令影像像质降低。因此,最佳光圈值便是避免以上两种现像出现的平衡点,亦即最大光圈值低一至两级。

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

用来聚焦的镜片构造最简单的就是球面镜,球面镜的意思即镜片的弯曲率呈圆形,可以理解为一个正圆球体的其中一个部分,因此就称为球面镜。实际上,球面镜不能将所有光线聚焦在同一点,透过镜片边缘进入的光线会偏离焦点形成像差。尤其在大光圈的时候,有较多光线可以通过镜片。最明显就是一些光点会虚化成一团光,这是由于边缘位置进入的光线与中心聚焦的偏差较大所致。

要改善这种问题,可以将光圈收缩。而镜头设计上亦可以利用特别的凹、凸透镜组合修正折射角度。现代镜头则爱用非球面镜来修正这种问题,尤其是对于恒定大光圈的镜头,镜片直径大、球面像差也越明显,所以有些高级镜头可能有多达三片非球面镜。

非球面镜利用镜片边缘曲率与中央部份曲率的差异,将聚焦于前方的光线移后到正确的对焦点,令成像更加锐利。

在评价一款镜头时,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像散”、“桶状变形”、“色差”、“眩光”等专有名词,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决定一支镜头的优劣上又起到了那些决定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来逐一分解。

摄影界术语及暗语汇总

摄影界术语及暗语汇总(原创整理)(2008-01-18 17:56:02) 标签:杂谈 术语(纯光学术语恕不提及): 1、球差(球面像差)、色差(色像差):两种光学像差,现代镜头分别采用非球面镜片及低色散镜片以解决这两种像差所引致的光学问题。 2、非球面镜片:采用非球面曲率设计的镜片,作用见1。 3、低色散镜片、超低色散镜片、萤石镜片:采用低色散现象的玻璃(或其它透光材质)制造的镜片,作用见1(主要是解决倍率色像差的问题)。萤石原是一种纯天然的超低色散透光材质,但亦能合成而得。 4、MTF曲线:解读镜头各状态分辩率水平的函数曲线(数值由镜头分辩率测试仪所得)。 5、透视:表现画面中各种物体的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位置关系的视角现象。透视变形则是由拍摄机位、镜头焦距等因数引致的,与肉眼观察不一致的物体变形现象。 6、景深:成像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 7、焦外成像/虚像/散焦:焦点前后虚化的影像,即景深外影像。 8、解象力:摄影系统分辩影像线条能力。 9、锐度:成像线条明晰程度。

10、反差/对比:成像色彩明晰程度。 11、色彩还原:摄影系统的成像对景物色彩的反映。 12、光学防抖、感光元件防抖:利用镜片/感光元件移动来抵消影像抖动的技术。 13、ISO值(感光度,旧称ASA):感光介质的感光效能标示指标。 14、光圈:镜头孔径,决定着镜头的通光量。通过调节可调光圈叶片,能控制镜头通光量的大小。 15、快门:控制感光介质通光时机及时间的装置。 16、SLR(单反相机):单镜头反光相机。 17、TLR(双反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 18、RF相机:联动测距旁轴相机。 19、座机:单轨或双轨大幅相机。 20、技术相机:所有规格的单轨相机。

摄影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摄影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一、根据景距的变化分类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摄像头常用术语介绍

摄像头常用术语介绍 智赛公司在培训的过程中,经常碰到业务员提到一些关于摄像头的术语,讲了几次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还是英文的,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摄像头中常见的术语!并记录如下: 1. 像素大小(Pixel Size)︰指个别感应像素的实际尺寸大小,不论是长或宽,都以μm(Micrometer)为计量单位。像素愈大,则所需曝光成像时间较短,但却会牺牲些许空间分辨率。反之,像素愈小,则需较久的曝光成像时间,成像之后的影像分辨率,则较好。 2. AE(Auto Exposure)︰结合AGC及IRIS马达控制的使用,使摄影机能在很宽广的光线条件下使用。AGC能在很低亮度的条件下放大视讯信号,而IRIS能在高亮度下降低光线进入摄影机,马达光圈控制能被CCD IRIS控制所取代。 3.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一种电路能自动地调整视讯信号的电子放大,来补偿因照明亮度位阶的改变。 4. Aspect Ratio︰表示影像的长宽比例,标准TV影像是4:3,宽视野是16:9。 5. ATW(Auto Tracking White Balance) ︰在ATW模式下,白平衡会依被照体的色温不同一直被连续调整。 6. Backlight Compensation︰在AE模式下的一种特别补偿功能。当背景太亮或是物体太暗时背光补偿功能就会去修改自动曝光的动作使得物体更清晰。 7. Bayonet Mount︰一种摄影机的mount,介于镜头后面mounting面和摄影机的CCD面的距离: 有38mm 或48mm。 8. C-mount︰一种摄影机的mount,在镜头后面mounting面到摄影机的CCD面距离为17.526mm是聚焦清楚的。 9.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s) ︰个别光感应组件(称为Pixels)组合成矩阵或线形式的半导体装置,光学镜头把影像聚在此Sensor上,每一个Pixels累积和光成正比的电荷,然后传送读出。输出矩阵大小是感光元矩阵的一半就是interlace模式CCD,如是相同大小就是Progressive Scan CCD。 https://www.doczj.com/doc/7c14672844.html,D IRIS︰CCD Camera的电子快门的特别操作模式。快门Timing自动调整来维持相同视讯输出准位会降低摄影机Sensitivity。可使固定光圈镜头应用在光线变化环境下,常会和AGC功能一起使用。 11. EIA(Electronics Industries Association)︰黑白视讯标准,每个Frame有525条线及2个交错图场,每秒有30 Frames。NTSC的黑白版本常以RS-170 表示。 https://www.doczj.com/doc/7c14672844.html,IR︰欧规黑白标准视讯信号,每个Frame有625条扫瞄线及2个交错图场,每秒有25

摄影中镜头的十个专业术语

摄影中镜头的十个专业术语 一、桶状变形 亦可称为负变形(Negative distortion),这是一种成像缺陷。桶状变形的影像像点会随着与中心点距离之增大而移位。令影像中的“直线”中段向外弯曲,两端则向中心弯曲变成“曲线”。所以,方形物体的影像会变成四角向内收缩,边线中段则向外凸出,好像一个木桶,因此被称为桶状变形。 通常,随着镜头视角的扩大(亦即焦距的缩短),桶状变形会变得愈来愈严重。具体点说,广角镜头所拍得的影像,便最常出现桶状变形现像。下图是一幅以24mm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明显地照片的边缘位置向内弯曲了。 而且,如果用鱼眼镜头拍摄,影像更会变成圆形。 虽然桶状变形是种成像缺陷,但若果使用洽当,却可以拍出很特别的照片。视乎的,是摄影者的创意及运用镜头的经验! 二、色差现象 相机镜头是用白光来形成影像的,而白光则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组合而成。虽然同是电磁波,不过不同波长(颜色)的可见光在穿过玻璃时会有不同的速度,因此亦有所谓

不同的折射率。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只要利用菱镜便可将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波长)的光线。 相机镜头由玻璃构成,利用折射原理将可见光聚焦而成为影像。光线穿过镜头后,有机会出现类似菱镜的效果,不同波长的光线不能在同一焦点上聚焦,在影像上形成色散,即是所谓的紫边现像。大家可以透过下图了解镜头的色差如何在影像中央及边缘形成色散现像。 理论上色散在影像中央及边缘都可以发生,不过由于边缘的光程较长,因此色散也就特别明显。由于短波长的折射率较高,因此紫色对色差也特别敏感。由色差而形成的紫边,通常可以在画面边缘看到,而由于紫色折射得较多,所以紫边一般都是由内向外扩散。此外,远摄镜头的光程长,色散的现像也就特别容易看到。

常用分镜术语

常用分镜术语: “10+8”——就表示10秒8帧,有时也用K表示帧。 CUT——一个分镜,一个镜头的开始部分被称为CUT头,结束部分被称为CUT尾。PAN——摇摄。机位固定,通过左右摇摆镜头进行拍摄。和与被拍摄的物体平行运动的镜头跟随不同,在CUT头和CUT尾处画面消失点的方向有所变化。 FIX——指不改变摄影机方向进行拍摄。 Fairing——镜头缓慢地开始移动、紧接着加速,最后再度减速、静止。 ——TRACK UP/TRACK BACK,镜头推进/镜头拉远。镜头相对于被拍摄物体前进与后退的拍摄手法。意为QUICK ,即迅速拉远镜头。 ZOOM UP——是通过操作镜头给出被拍摄体的特写,和移动摄影机实现的在画面效果上有所不同,但在动画制作中通常没有被严密地区分开来。 Follow——镜头跟随。被拍摄物体横向移动,摄影机跟随被拍摄物体移动并进行拍摄的手法。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是通过反方向滑动背景来实现镜头跟随的。 OFF——画外。指被拍摄物体并不处于画面之内的状态。角色在画面外说话被称为画外音。同位置意为和其他镜头采用同样拍摄角度。 .——Same As, 兼用,意为和其他镜头采用同样的人物或背景。 .——ACTION CUT。意为一个动作跨越两个镜头。如何剪辑一连串的动作,因导演和剪辑而有所不同。 ——FADE IN (淡入),FADE OUT(淡出)。从黯淡的画面慢慢浮现出明亮的景象称为淡入,相反则为淡出。则是画面变明亮变白的意思。 IN/OUT——意指被拍摄物体进入镜头和离开镜头。FRAME IN(入画),FRAME OUT(出画)。BOOK——画在赛璐珞(已停用)上的置于人物上层的背景素材。直接将背景画于之上,或者说将必要的部分画于上,而其他背景仍旧画于纸上,置于人物上层进行拍摄。(现在应该可以理解为置于人物上层的图层) TITTLE …………………………………………………片名;字幕 SC——(sence)场景,镜号 BG——(background)背景

剧本专用缩写术语

1、三分规则rule of thirds:为了使构图更加匀称,将一个画面分成三等份而不是两半。 2、中景镜头medium shot:交待被摄主体及其周围情况的镜头,缩写为MS。 3、切入镜头cut–in:某镜头中的人或物是一个镜头的局部元素,前者就叫后者的切入镜头。 4、切出镜头cut–away:某个镜头中的人或物没有在上一个镜头中出现,前者叫做后者的切出镜头,常用来交待相关的细节或他人的反应。 5、主镜头master shot:交代整个场景及其中所有主要元素的镜头。 6、主观镜头point–of–view shot:显示剧中人所看到情景的镜头,缩写为POV。 7、白天拍夜景day–for–night:镜头在白天拍,但视觉效果像是夜晚。 8、交叉淡入淡出cross–fade:声音(图象)淡入的同时另一声音(图象)淡出。 9、淡入/淡出fade–out/fade–in:一个清晰画面逐渐过渡为黑场,从有声到无声;反之亦然。10、全景镜头long shot:强调整体环境及其中人或物的分布状况的镜头。11、低角度镜头(仰拍镜头)low–angle shot:从低角度向上拍摄的镜头。12、高角度镜头(俯拍镜头)high –angle shot:从高角度向下拍摄的镜头。13、走位blocking:决定演员在一个镜头中的位置及运动路线。14、近摄macro:镜头的一种设置,可以拍摄镜头极近的物体。15、定位镜头establishing shot: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新的地点或时间的镜头。16、长焦镜头long lens:能够放大被摄主体,压缩空间距离的镜头。17、衰减时间decay:一个声音从最大音量到完全无声所用的时间。18、过肩镜头over–the–shoulder shot:在这个镜头中观众的视线可以越过一个人物的肩部看到另一个人或物,缩写为OS。19、摇滚rock&roll:一场剧刚开始时使用一系列剧烈晃动的全景镜头,好像观众在摇动着看这场戏。20、剧像wipe:用一画面逐渐将另一个画面推出,以完成二者的转换。21、标准镜头normal lens:拍出的视觉效果与人眼观察到的大致相同。 22、叠化dissolve:一个画面淡出的同时另一个画面淡入。23、叠加superimpose:将画像逐层重叠,各层图像都可以看到。书面镜头摄影术语BCU/Big Close-up 大特写CU/Close-up 特写BS/Bust-shot 胸上BBS/SS 肩上WS/Waist sot 腰上TS/Thigh-shot 大腿上KS/Knee-shot 膝上FS/Full figure shot 全身M2CU/Medium two Close-up 二人近景特写M2S/Medium two shot 二人中景L3S/Long three shot 三人远景GS/Group-shot 三人以上群景MCU/ Medium Close-up 近景MS/Medium-shot 中景LS/Long-shot 远景XLS/Extreme long sho 最大远景t Low-angle shot 低角度镜头Over shoulder shot 过肩镜头Mirror-shot 折射镜头Crane-shot 升降机镜头Foot-room 足下空间Head-room 头上空间Looking-room 视线空间Frame-in 入镜Frame-out 出镜Flash-Back 回忆Flash-forward 想象未来De-focus/Focus-out 焦点模糊Gobo 前景工作常用术语Cue Sheet 节目进行表Camera cue sheet/Shooting list 分镜表Run down 节目进行提要表Cue 指示Cut 切住/停止Take 取画面Ready 准备Stand-by 待命On-air 播出中/摄影中Off-air 收播/停录Fade-in 淡入Fade-out 淡出Dissolve 溶入Wipe 剧割Super-in//Siper-out 叠入/叠出Focus-in 对准焦距Focus-out 焦距模糊电视摄影机运动术语Dolly-in 前进Dolly-out 后退Truck-right 推右Truck-left 推左Arc-right 弧型推右Arc-left 弧型推左Pan-right 摇右Pan-left 摇左Tilt-up 摇上Tilt-down 摇下Zoom-in 促进Zoom-out 促退Zip-pan/Quick-pan 选择Camera-Break 摄影机转场Crane-up 升高Crane-down 降下Boom-up 麦克风升高Boom-down 麦克风降低摄影辅助术语BG/Back-ground 背景FG/Fore-groumd 前景Follow 跟随Hold-on 不动Through-lens 穿镜Pass 经过成音作业术语Mike-test 麦克风试音Audio-level 音量标准Turn-table 唱盘Audio tape recorder 录音机Echo-effect 回音效果Open-Boom mike 打开吊杆试麦克风Pedestal 摄影机架Title music 节目名称音乐或小片头音乐Cue (hit) the music 音乐开始/音乐响起Fade out music 音乐逐渐消失Music-down 音乐减低Music-up 音乐扬起Music-to background 音乐见底Fade in

11电影镜头语言术语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电影拍摄制作专业术语

电影拍摄制作专业术语,电影艺术术语 定格 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现为银幕上映出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具体制作方法是,选取所摄镜头中的某一格画面,通过印片机重复印片,使这一停止画面延伸到所需长度。根据镜头剪辑的需要,定格处理可由动(活动画面)到静(定格画面),也可由静(定格画面)到动(活动画面),也有的在影片结尾时,用定格表明故事结束,或借此点题,以便给观众留有回味。 特写 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为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创用。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理变化。 出画入画 电影艺术处理镜头结构的一种手法。镜头画面中的中心人物或运动物体离开画面,称为出画;人物或运动物体进入画面,称为入画。当一个动作贯串在两个以上的镜头中时,为了使动作流程继续下去而不使观众感到混乱,相连镜头间的人物或运动物体的出画和入画方向应当基本上一致,否则必须插入中性镜头作为过渡。 圈入圈出 “划”的一种变化。以圆圈的方式,从画面中心圆点开始逐渐扩大(圈出),或以圆圈将整个画面逐渐收缩为圆点(圈入),并由下一个画面所取代。有时圈入也用于强调或突出画面上某一细节部分。 切出切入 指上下镜头直接衔接。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这种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镜头组接方法,能增强动作的连贯性,不打断时间的流程,具有干净、紧凑、简洁、明快的特点。往往用于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行动的衔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摄中,同一场面内的镜头,一般多采用这种衔接方式。随着镜头的切出切入,观众在视点的不断变换中,逐渐了解表现对象,并不感到画面的组接痕迹。 淡入淡出 也称“渐显渐隐”。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后一个画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的开端称“淡入”,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直至完全消失,称“淡出”,表示一个段落的结束。淡入、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随着电影节奏的加快,今已较少采用。 划入划出 简称“划”。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用不同形状的线,将前一个画面划去(划出),代之以后一个画面(划入)。一般适用于表现节奏较快、时间较短的场景转换;尤其是在描写同时异地或平行发展的事件时,划的组接技巧有着别种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如处理不当,容易使观众意识到银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画面形象的真实感。 化入化出 也称“溶出溶入”、“溶变”,或简称“化”、“溶”。电影中表示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

关于镜头的一点知识

镜头的两大要素:焦距与亮度 一、镜头的焦距 镜头有各自固有的焦距,焦距不同拍摄范围也相应地有很大变化。变焦镜头也是同样,当变焦到一定焦距时的固定视角与该焦距定焦镜头是相同的。下面将说明镜头所具有的焦距与视角的关系,同时学习因视角变化所导致的照片效果变化。 1、焦距与对角线视角 ◎焦距:表示从镜头的“主点(第2)”到像方焦平面距离的数值。单位为mm(毫米),不过以前也曾经使用过cm(厘米)单位。之所以通常用50mm作为标准镜头,是因为其视野与人的肉眼视野接近。 ◎镜头的视角(对角线视 角):是指从像方焦平面(图像 感应器)对角线的两端至镜头主 点(第2主点)连线之间的夹角, 以角度表示在像方焦平面上被 摄体的成像范围。因此,当作为 决定视角要素的像方焦平面大 小发生变化时,视角也将随之变 化。如图所示,图像感应器变小 时,视角也随之变小。尽管视角 发生了变化,但镜头主点至像方 焦平面的距离未发生变化,即镜 头的焦距未产生变化。也就是说,镜头与图像感应器的关系 不管使用何种尺寸的图像感应器,50mm镜头的焦距都始终是50mm。焦距是镜头内主点至

像方焦平面的距离,不受图像感应器大小影响。不过,图像感应器变小时视角也变狭窄,相应地镜头成像特性会变得倾向于远摄镜头。使用APS-C尺寸相机时,50mm镜头的视角相当于80mm镜头,会明显感觉焦距仿佛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要了解,实际上镜头本身的构造和光学特性是不会产生变化的。 ◎APS-C、APS-H:现在成为了表示图像感应器尺寸的标记之一。起源于APS胶片相机,由于与曾经使用的16.7×23.4mm(APS-C)胶片尺寸和16.7×30.2mm(APS-H)胶片尺寸相近,故此得名。各厂商使用的尺寸均有细微差异,即使同厂商各机型之间也存在大小差异。 视角根据镜头焦距长短变化而同时发生变化。焦距变长时视角变狭窄(远摄侧),与之相反,当焦距变短时视角变得更宽广(广角侧)。在实际拍摄时,同时考虑与被摄体的距离因素的话,照片的风格会发生很大变化,但焦距与视角的相互关系并未发生改变。当被摄体与相机的位置一定时,采用远摄区域可以使被摄体放大,而广角区域则使被摄体缩小,这正是由于视角随焦距变化而出现改变所导致的。 ·图像感应器尺寸所引起的视角变化 镜头所具有的固有焦距总是保持不变的,而图像感应器的大小对视角的影响如图所示。不同图像感应器尺寸下,镜头焦距如下图所示有一个转换倍率(镜头焦距转换系数),与全画幅相机相比,使用APS-H和APS-C尺寸相机时,在相同焦距下的远摄效果更强一些。 ·虽然镜头的焦距一定但图像感应器尺寸不同会导致视角变化 焦距与视角的相关性因图像成像面(图像感应器)面积大小而发生变化。不管使用何种相机,只要是采用同一镜头,焦距本身就总是一定的。但图像感应器尺寸越小,实际视角就会随之变得更加狭窄。因此,当图像感应器尺寸变小时,为了获得与35mm胶片等同的视角,就需要将镜头向广角范围调节。相反,在远摄范围时,图像感应器尺寸越小则视角越狭窄,因此它可提高远摄效果。以视角为中心来考虑其与焦距的关系会因为所使用机身不同而产生很大变化。因此需要根据图像感应器的尺寸来选择镜头。 2、根据焦距、视角以及图像感应器尺寸这三者的关系选择镜头 ·数码单反相机根据焦距与图像感应器尺寸确定视角 焦距与视角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焦距越偏向广角时视角越宽,采用35mm全画幅相机时,14mm镜头的视角甚至达到了114度。相反,300mm镜头的视角仅为8度15分,非常狭窄,可对被摄体的一部分进行放大成像。当图像感应器尺寸变小时,视角自动变窄。因此,为了获得50mm镜头在35mm全画幅图像感应器条件下所得到的46度视角,APS-C尺寸相机必须使用焦距为33mm左右的镜头。使用35mm全画幅相机时,16mm 焦距已经属于超广角镜头的范围了,但在使用APS-C尺寸相机时,焦距将导致1.6倍左右的视角变化,镜头只相当于约为25mm焦距的标准广角镜头。在远摄一侧,全画幅下300mm 焦距的镜头安装于APS-C尺寸相机时,视角相当于480mm的超远摄镜头。理解了这一关系后,就能够体会到焦距、视角以及图像感应器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能够更好地运用镜头。市售产品已经有APS-C尺寸相机专用的超广角镜头,可以得到相当于全画幅相机下16mm 镜头的广阔视角。消除了从视角这个方面考虑时可能出现的广角焦距不足现象。 二、镜头的亮度 镜头的亮度对照片效果、拍摄状况都有很大影响。镜头的亮度与相机接收光线的速度也有关系,其结果将影响快门速度等导致照片表现本身发生很大变化。下面对镜头亮度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现象进行测试,了解镜头亮度与照片的关系。 1、影响照片的最终效果——何谓镜头的亮度? 明亮的镜头在相同时间内接收的光线多,可提高快门速度 昏暗的镜头在相同时间内接收的光线少,快门速度降低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大集合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大集合! 一、拍摄手法 1.推(向前推镜头) 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拍摄手法,但切忌这和转动变焦镜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推多半需要借助辅助设备例如滑轨,推车,斯坦尼康稳定器来完成。 2.拉(向后拉镜头) 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与推经常配合出现,一个用于拍摄一个场景的开始一个用于拍摄一个场景的结束。在后期剪辑中也是经常搭配使用,保证画面不单调。 3、摇(旋转摇镜头) 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做环视整个拍摄场地空间时候使用,体现一种宏大规模。 4、移(移动拍摄) 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比如滑轨,弯轨,稳定器或者拍摄车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多用于拍摄会议,洽谈,工作场景。经常配合特写中近景镜头使用。 5、跟(跟踪拍摄) 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简而言之就是跟踪拍摄,和“移”不同的是,镜头运动方向是不规则的,但是要一直把人物把持在画面中。 6、升(上升镜头) 匀速上升镜头。多用于企业门头,办公大楼,高塔,等拍摄。 7、降(下降镜头) 匀速下降镜头.。与升经常配合使用。 8、俯(上帝视角) 一般用向下拍摄,高度根据剧情设置。多用于表现整体面貌 小场景,比如美食。 大场景,用于表现厂区企业全貌,多由航拍摄影完成。 9、甩(扫摇镜头)

电影专业术语详解大全

电影专业术语详解大全 白昼电影 能在光线明亮条件下放映的电影。这种电影白天也可在露天放映。放映时须在银幕前装设暗框,以使画面具有足够的亮度与反差。白昼电影改变了电影必须在暗室放映的限制,扩大了电影的放映范围。 彩色影片 在银幕上能够还原被摄体自然色彩的影片。一般用彩色多层胶片制作。先用彩色底片拍摄成原底片,再用彩色多层正片通过底-正片工艺印制成彩色拷贝;也可用染印法工艺以黑白接受片为原材料,印制成彩色拷贝。 本色演员 演员的一种类型。多扮演与演员本人的外形、气质、性格近似的角色;本色演员塑造的银幕形象比较接近于生活,表演较为真实自然,符合电影特性的要求并为观众所接受。其局限是往往只能表现单一的银幕形象,而不能通过表演去创造不同的性格。 插曲 为影片中某一场面、某一情节中的人物而作,并不直接概括影片主题思想或基本内容的歌曲。也有的只为表现时代气氛、地方特征等。插曲一般在影片中不反复出现。 长焦距镜头 指焦距长于标准尺寸的摄影物镜。在电影摄影中,选取水平视角为23 -24 ,相应焦距约为画幅对角线长度两倍的摄影物镜作为标准镜头。35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其焦距相当于50毫米,凡长于50毫米者即为长焦距镜头;16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其焦距相当于25毫米,凡长于25毫米者即为长焦距镜头。故事片摄影,使用75毫米或100毫米的长焦距物镜拍摄特写或大特写镜头,因摄影机远离被摄对象,可避免演员产生紧张心理,且便于照明布光。焦距特别长的摄影物镜(如400、800、1000毫米甚至更长)称为“望远镜头”,能摄取很远景物的某个细部成为特写镜头,造成远处景物被移近的银幕效果。但其所摄画面,缺乏空间感、纵深感和透视关系。在科教影片中,运用望远镜头,可在隐蔽的远处摄取野生动物,避免动物受到惊扰,从而使画面显得自然真实。 长镜头 “短镜头”的对称。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一般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由于长镜头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

镜头专业术语

镜头专业术语 aberration 像差:光学系统中对成像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任何光学系统的设计都致力于用不同的方法纠正各种像差,如:球差与色差,渐晕,慧差和畸变。 agc 自动增益控制:这是一种内置的功能,用来自动调节增益水平。alc control 自动光线补偿:一种自动光圈设定,使明亮的主体不至于影响整体的曝光。向peak(弱化)方向调节,会使感光度提高;设定成averade(平均)时感光度降低。average为一般的出厂设定。angle of view 视角:摄影镜头拍摄的视场对角线角度称为视角。通常广角镜头具有较大的视角; 而长焦镜头的视角则较窄。 aperture 光圈:原意指镜头的开度。一般指控制镜头开度的装置,以控制通过镜头的通光量。光圈的大小可以是固定的或可变的。光圈的大小也决定着景深,使用较小的光圈(如:f/11 f/16)往往具有较大的景深。 aspect ratio 画幅比:指拍摄画面的纵横比,一般的135相机拍摄的画面是24x36mm,其画幅比为2:3 aspherical 非球面镜片:一种含有非球面表面的光学元件。目前有多种制造非球面镜片的方法,如:压铸成型,喷射铸造,复合成型等。这些工艺都依赖于高精度的制造技术。腾龙公司已成功地开发了复合型非球面镜片--- 一种高精度的模具制造与镜头镀膜技术。 back focus (back focal distant)后焦距: 从光学元件第2主点至焦平面的距离。 barrel镜筒:安装镜片及其他部件的桶型结构。 bbar multi-coating:腾龙特有的bbar多层镀膜。bbar即broad-band anti-reflective,意为宽频率抗反射。腾龙拥有在镜头表面镀上多层极薄的抗反射层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大大提高镜头的清晰度与色彩还原能力。 depth of field 景深:对焦主体前后的那段清晰区域。 field of view 视野:通过镜头拍摄到的最大区域。 finder 取景器:相机上的取景装置。通过它,拍摄者可轻易地构图。fixed focal定焦:该镜头只具有单一的焦距。 fixed focus(pan focus)固定物距:该镜头的拍摄物距是固定的,不提供调焦能力。 flank back(flange back focal distance)定位截距:镜头安装平面至焦平面的距离。 f-number (f/#): f值,表示光圈大小。 focal length:镜头焦距

监控专业术语

关于镜头的专业术语 aberration 像差:光学系统中对成像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任何光学系统的设计都致力于用不同的方法纠正各种像差,如:球差与色差,渐晕,慧差和畸变。 agc 自动增益控制:这是一种内置的功能,用来自动调节增益水平。 alc control 自动光线补偿:一种自动光圈设定,使明亮的主体不至于影响整体的曝光。向peak(弱化)方向调节,会使感光度提高;设定成averade(平均)时感光度降低。average 为一般的出厂设定。 angle of view 视角:摄影镜头拍摄的视场对角线角度称为视角。通常广角镜头具有较大的视角; 而长焦镜头的视角则较窄。 aperture 光圈:原意指镜头的开度。一般指控制镜头开度的装置,以控制通过镜头的通光量。光圈的大小可以是固定的或可变的。光圈的大小也决定着景深,使用较小的光圈(如:f/11 f/16)往往具有较大的景深。 aspect ratio 画幅比:指拍摄画面的纵横比,一般的135相机拍摄的画面是24x36mm,其画幅比为2:3 aspherical 非球面镜片:一种含有非球面表面的光学元件。目前有多种制造非球面镜片的方法,如:压铸成型,喷射铸造,复合成型等。这些工艺都依赖于高精度的制造技术。腾龙公司已成功地开发了复合型非球面镜片--- 一种高精度的模具制造与镜头镀膜技术。 back focus (back focal distant)后焦距: 从光学元件第2主点至焦平面的距离。 barrel镜筒:安装镜片及其他部件的桶型结构。 bbar multi-coating:腾龙特有的bbar多层镀膜。bbar即broad-band anti-reflective,意为宽频率抗反射。腾龙拥有在镜头表面镀上多层极薄的抗反射层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大大提高镜头的清晰度与色彩还原能力。 depth of field 景深:对焦主体前后的那段清晰区域。 field of view 视野:通过镜头拍摄到的最大区域。 finder 取景器:相机上的取景装置。通过它,拍摄者可轻易地构图。 fixed focal定焦:该镜头只具有单一的焦距。 fixed focus(pan focus)固定物距:该镜头的拍摄物距是固定的,不提供调焦能力。 flank back(flange back focal distance)定位截距:镜头安装平面至焦平面的距离。 f-number (f/#): f值,表示光圈大小。 focal length:镜头焦距 lens shade:镜头遮光罩 low dispersion (ld) hybrid aspheric element: 低色散镜片,这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材料,简称:ld。ld镜片的作用是克服镜头固有的色散现象。 minimun object distance:最近对焦距离,简称:mod off-the-film-metering焦平面测光:这是相机上的一种先进的测光方式,测光元件从焦平面直接读取光线数据。 quad cam zoom: 4凸轮变焦机构。这是腾龙在其af28-300镜头上率先采用的变焦机械装置。vignetting渐晕:画面4角的黑角现象。 wide angle lens:广角镜头。 zoom lens:变焦镜头 zoom rati 变焦倍率 UL认证专业术语列表(转) ·"AL" LISTING(多重列名或认可)

电影镜头术语

电影镜头术语

什么是蒙太奇?电影专业术语逐个看! 来源:沪江论坛| 时间:1年前| 阅读:12400次| [划词已启用]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看别人写的长篇大论的影评,好多的电影专业术语,什么蒙太奇啊、长镜头啊,然后就仰慕地不得了。其实理论的东西你看看也能明白,作为影迷也应该了解一些常用的电影知识哦! [1] 蒙太奇是什么? [2] 各种景别镜头 [3] 各种运动镜头 [4] 其它镜头 [5] 其他电影专业术语 蒙太奇(MONTAGE)——来自法语,原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联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一部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条理贯通、生动感人的影片。这种构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独特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在蒙太奇的产生和发展中,英国导演斯密士、美国导演鲍特、格理菲斯,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人起过特殊的作用。尤以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贡献卓著,他们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不断研究,探索实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蒙太奇技巧,还创立了蒙太奇理论,提出了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形象思维方法,并且将它与辩证思维直接联系起来,使它上升到美学和哲学的高度。 一、景别镜头 景别——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不同的距离、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1.远景——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此种景别,能充分

镜头常用术语 参数说明和镜头焦距选择方法

一、镜头常用术语参数说明和镜头焦距选择方法 镜头之主要功能为,收集被摄影物体反射光并将其反射光聚焦于CCD上其投射至CCD上之图像是倒立,摄影机电路具有将其反转功能,其成像原理与人的眼睛相同。 A. LENS 种类: 1. 固定焦距式( Fixed Focal lens ) 2. 伸缩式( Zoom lens ) 3. 自动光圈或手动光圈( auto iris or manual iris ) B. 依据焦距数字大小区分: 1. 标准镜头 2. 广角镜头 3. 望远镜头 C. 依据光圈区分: 1. 固定光圈式( fixed iris ) 2. 手动光圈式( manual iris ) 3. 自动光圈式( auto iris ) EX : 依据影像讯号调整光圈大小,优点灵敏度高. EE : 依据photo sensor 变化调整. D. 伸缩镜头(Zoom lens ): 伸缩调整方式: 1. 电动伸缩镜头(motorized zoom lens ) 2. 手动伸缩镜头(manual zoom lens ) 镜头倍数: 6倍, 8倍, 10倍, 12倍等 E. 镜头特有术语及其代表意义: 1. Iris ( 光圈) 2. Focus ( 聚焦) 3. Zoom ( 变焦) 4. F-stop ( 光圈孔径) 5. Focus length ( 焦距) F. F & f 代表意义 F :代表光圈孔径: F1.2 , F1.4 , F1.6 , F1.8 , F2.0,数值越小代表光圈可开启越大进光量越强;F. 代表焦距范围f : 4mm ; f : 6mm ; f : 8mm 等;zoom lens f : 8-48 ; f : 8-80 ; f : 7.5-120 等G. 镜头与摄影机选用: camera lens (标准) (广角) (超广角) 1/3" 6 mm 4.2 mm 1/2" 12 mm 6 mm 4.2 mm 2/3" 16 mm 8 mm 4.8 mm 1" 25 mm 12.5 mm 8 mm H. 镜头搭配摄影机注意事项: 1. 安装方式C or CS mount , 不同规格时请加转换环或调整摄影机镜头座位置 2. 镜头规格表上标示使用于何种尺寸摄影机, 请依照标示使用. 3. DC drive & Video drive 请配合摄影机规格使用. 4. 镜头驱动电压需使用正确( 6v or 9v~12v ) .

常用摄影名词解释

常用摄影名词解释 焦距透镜中心到其焦点的距离。焦距的单位通常用mm(毫米)来表示,一个镜头的焦距一般都标在镜头的前面,如f=50mm(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镜头”),28-70mm(我们最常用的镜头)、70-210mm(长焦镜头)等。 光圈用于控制镜头通光量大小的装置。 快门用于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快门一般可分为帘幕式快门和镜间叶片式快门以及钢片快门三种。其中帘幕式快门又可分为纵走式帘幕快门、横走式帘幕快门。钢片快门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目前最高快门速度可达1/12000秒以上)。 快门速度快门开启的时间。它是指光线扫过胶片的时间(曝光时间)。例如,“1/30”是指曝光时间为1/30秒,同样,“1/60”是指曝光时间为1/60秒,1/60秒的快门是1/30秒快门速度的两倍。其余以此类推。 景深影像相对清晰的范围。景深的长短取决于三个因素:镜头焦距、相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所用的光圈。景深与以上三者的关系是:⑴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例:在同样的光圈、距离的情况下,28mm的镜头的景深要远远大于70mm镜头的景深);⑵距离越近,景深越短,距离越远,景深越长(例:在同样的焦距、光圈的情况下,拍摄对象在10米时的景深要远远大于拍摄对象在1米时的景深);⑶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例:在相同的焦距、距离的情况下,光圈为F16时的景深要远远大于光圈为F4时的景深)。 感光度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感光度的单位用“度”或“定”来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为100度/21定的胶卷。感光度越高,胶

片越灵敏(就是在同样的拍摄环境下正常拍摄同一张照片所需要的光线越少,其表现为能用更高的快门或更小的光圈)。200度的胶卷感光的灵敏度是100度胶卷的2倍,400度的胶卷的灵敏度是200度胶卷的2倍,其余以此类推。 曝光光到达胶片表面使胶片感光的过程。需注意的是,我们说的曝光是指胶片感光,这是我们要得到照片所必需经过的一个过程。这和非专业人士所说的“曝光”大不相同,他们所说的“曝光”是指因相机漏光导致胶卷作废的意外事故。 相对孔径镜头有效通光口径(光束直径)与焦距的比值。相对孔径越大,镜头就越“快”。如1:2.8、1:3.5-4.5等。在变焦镜头中,一般把相对孔径固定的镜头称为专业镜头,把相对孔径不固定、但相对孔径在1:2.8-1:4之间的镜头称为准专业镜头,其余则称为普及型镜头。 曝光组合是指在同一拍摄环境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比如,用测光表测得快门为1/30秒时,光圈应用5.6,这样,F5.6、1/30秒就是一个曝光组合。我们也可用F4和1/60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二者等效),也可用F2.8 和1/125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也就是说,这几个组合是等效的。但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几个曝光组合是等效的,也就是说曝光是准确的,但不同组合所获得的景深是不同的。 白平衡即White Balance。物体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产生改变,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例如以钨丝灯(电灯泡)照明的环境拍出的照片可能偏黄,一般来说,CCD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所以通过白平衡的修正,它会按目前画像中图像特质,立即调整整个图像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