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资料收集

鲁迅资料收集

鲁迅资料收集
鲁迅资料收集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

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关于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八道湾11号

1919年11月21日,鲁迅由绍兴县馆迁入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居住。为了全家定居北京,实现“兄弟永不分家”的夙愿,他多方奔走,卖掉了绍兴的老宅,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耗资4000余元,买下这座坐北朝南、具有三进院落的宅院。他对许寿裳说:买这房子是“取其空地很宽大,宜于儿童游玩”。鲁迅当时自己并无子女,但两个弟弟都有孩子,他喜欢侄儿们,买房首先想到有利于孩子成长,而不计个人得失。该院分前、中、后三个院落,外加一个西跨院。进门前院十分开阔,有一排三间一套的倒座南房9间,鲁迅曾在中间一套住过,《阿Q正传》就诞生在这里。中院是整个宅院的主体,有高大的正房3间,东、西两间分别住母亲鲁瑞和妻子朱安女士。关于朱安,鲁迅曾说:“这是母亲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正房东、西各有3间厢房,起初是鲁迅的居室和书房,后来西厢房成为周作人的书房,取名“苦茶庵”、“苦雨斋”。后院有一排后罩房9间,是周作人、周建人兄弟两家的居室。西跨院的房子为储藏室和佣人居室。

鲁迅在这里居住3年零9个月,这是他全家迁居北京后三世同堂、“兄弟怡怡”的一段美好时光,也是这座周宅最兴旺、最荣耀的一段时光。当年,由于鲁迅、周作人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引来许多文化教育界名人登门拜访,青年毛泽东也曾来访(周作人日记1920年4月7日记:“毛泽东君来访”。)八道湾周宅成为京城文化界名人的聚集地。当时,周氏兄弟的经济收入颇丰,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月薪300元,周作人在北大教书月薪200多元,加上两人的兼职、稿费,总收入为一般大学教师家庭的十多倍,生活可谓富裕。

但是好景不长,鲁迅“兄弟怡怡”的愿望很快就破灭了。1923年7月14日鲁迅日记载:“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县一肴,此可记也。”7月19日,鲁迅接到周作人的信,信上闪烁其词,隐讳影射鲁迅行为不端,让鲁迅以后“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去。鲁迅看后要找他问问明白,他避而不见。鲁迅向来对二弟爱护有加,生活上关心事业上扶持,一个好端端的和乐家庭何以至此?问题还是出在周作人夫妇身上。这几年,全家经济由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当家,鲁迅遇到不顺的事自要稍加劝导,不料遭来嫉恨。三弟周建人在《鲁迅和周作人》一文中说:“她(指信子)并非出身富家,可是气派极阔,架子很大,挥金如土……鲁迅不仅把自己的全部收入交出,还把多年的积蓄赔了进去,有时还到处借贷,自己甚至弄到夜里写文章时没钱买香烟和点心。”“但周作人任妻子挥霍,不敢讲半句不是。”尤其是信子诬蔑鲁迅对她不逊,图谋不轨,这让傲骨凛然的鲁迅感到愤怒,无法容忍。而周作人又屈从妻子,

轻信挑唆,拒绝面谈,不惜牺牲兄弟手足之情,最后只好分道扬镳了。1923年8月2日,鲁迅怀着痛苦的心情,携朱安离开八道湾,搬到西四砖塔胡同61号暂住。母亲对大儿子的出走甚为不平,对人说:“(他)亲自买进,设计改建,把一家老小接到北京,倒反而没有权住,想起来都替他心酸。”

关于一些细节:

1:在鲁迅1926年离开北京后,朱安一直陪伴在鲁迅的母亲身旁。

2::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母亲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3: 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

4:东面一间留给鲁迅的老母亲,西面是朱安的卧室;中间的堂屋则是鲁迅唯一的”用武之地“了。白天,这里充当会客室和大家吃饭的地方,晚上,鲁迅就在这里写作,靠墙的一张木板床是他睡觉的地方。由于地方实在太狭窄,鲁迅的书籍没地方放,只得搁在木箱里,待用的时候再取出来,放到桌上和床上。即使这样,他还有十几箱书不得不存放在教育部里。此时鲁迅的境况,可说是“贫病交加、情绪低沉”。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 现在有几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就是说中学生怕学鲁迅的作品,不喜欢鲁迅作品,我认为,这不是事实,这个说法没有根据的。它扰乱了视听,应当澄清。 顺口溜把鲁迅作品和文言文、写作文放在一起来说,无非是认为鲁迅的作品难懂、难学。实际上,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就上海现行的范守纲先生主编的初中教材来说,鲁迅的诗文共七篇,依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故乡》、《孔乙己》、《自题小像》、《自嘲》。前五篇,都用孩子的眼光,把孩子的心理、情感,他们的欢乐、苦恼和向往,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有味,充满童心童趣。而且都是用纯净的白话写的。现在的初中生是完全能够感受和理解的。其中比较深的思想内涵以至哲理,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也是可以深浅不同地领悟的。有个别的用词、句式(如“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与现在的普通话的习惯不大一样,学生读起来会感到有点晦涩,但实际上构不成多大障碍。后两首旧体诗,与教材中的许多古代诗文相比,也不算难,而且这两首诗,脍炙人口,不少初中生原先已有印象,听到过“风雨如磐闇故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因此并不难接受。

初中的教材没有选鲁迅的杂文,高中的教材中选了几篇,如《未有天才之前》、《拿来主义》和富于杂文色彩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的杂文由于写作背景比较复杂,语言表达曲折、含蓄,思辨性强,观点深刻,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我们不能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估计太低。我从2001年以来,一直在编上海的高中语文教材,听过一些课,开过一些座谈会。我亲耳听到有一位高中生说,鲁迅的文章好像是在写现在,好像是针对现在说的,认为鲁迅的文章有预见性、前瞻性。例如《未有天才之前》中关于如何对待“国学”的问题、如何对待幼稚的青年的问题,认为鲁迅说得好,今天也适用。学习能力强又很敏感的高中生,希望读到像鲁迅这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他们并不是只喜欢文化快餐、游戏娱乐,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深刻起来。反过来说,我没有听说过有多少学生反感,一点也学不进去。 当然也有中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难懂。但我相信,由于鲁迅的作品,都出自真情真意,不讲假话,许多描写和议论,亲切而又犀利,直抵人性的深处,而且至今仍具有时代感,因而,只要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深入浅出地讲解,循循善诱地与学生讨论,都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不能因为有的中学生说鲁迅作品难懂,而泛指一般中学生怕读鲁迅的作品。中学生“怕周树人”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我认为,根据现在的中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关于中学语文的主要特征和教学目标的规定,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不能或缺,还应当适当增加。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鲁迅,他的许多作品,在很高层次上达到了这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

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变迁史

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变迁史 鲁迅作品是否“撤出”中学语文课本的问题,几乎是“周期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每隔几年被人们淡忘的时候,就会因为再次遭遇删节而回到大众视野里。 一面是家长、学者对鲁迅淡出教材的“痛心疾首”、“奔走呼吁”,一面却是流传于中学生之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一度写在旗帜上的鲁迅,如今的处境似乎越来越微妙。 “鲁迅抛物线” 如果将“鲁迅作品入选教材的数量”看做一种趋势,那么这种趋势曾经历过一个复杂的变化。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抛物线”――这条抛物线的顶点在“文革”时期。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如《故乡》、《鸭的喜剧》等都是最早被采用作教材的鲁迅文章。有资料显示,1949年以前鲁迅作品共选入教材 25 篇。但解放区的语文课本只收了鲁迅的小说和一部分政治性较强的杂文,且数量极少。 1949年以来,几乎各套中学语文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都选入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49-1966年所选入教材的鲁迅作品有 31篇。在各种文体中,杂文数量最多。 “文革”期间,全国通用的语文课本被取消,各地自

行编写语文课本。“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1969 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仅限于政治针对性极强的杂文);1970 年,文学作品的解禁范围进一步扩大;而1972 年以后,只要是鲁迅的作品均不在被禁之列。换言之,“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时候,鲁迅作品曾成为中学语文课堂上唯一的文学教材。 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 28 篇。到90年代中期以后,去掉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等杂文。鲁迅作品的总数量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一度维持在 15 篇左右。 2007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编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则只收入鲁迅作品13篇,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10篇,高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3篇。而其他版本如2012年在全国现行使用的江苏版、山东版、广东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均不超过15篇。 写在旗帜上 尽管如此,当前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鲁迅仍然是选收篇目最多的作家。鲁迅在语文教材中“老大哥”地位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 早在1937年鲁迅去世一年之际,毛泽东就做了《论

鲁迅阅读训练

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来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地学习,()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起:“时间就是生命,()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好词:疲倦恶劣 佳句: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2.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1.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选项。 阶级( )(A.jiē jí B.jué jí) 疲倦( )(A.pí quàn B.píjuàn) 逝世( )(A.sì shì B.shì shì) 2.选词填空,将选项填入横线内,使文意通顺。 (1)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 )(A.夜以继日 B.无缘无故 C.如饥似渴)地学习,( )(A.夜以继日 B.无缘无故 C.如饥似渴)地忘我工作。 (2)时间就是生命,( )(A.夜以继日 B.无缘无故 C.如饥似渴)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简介及作品详细分类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体,可谓知言小说集: 《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 正传》《兔和猫》《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 《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鲁迅读书阅读答案

鲁迅读书阅读答案 鲁迅读书 鲁迅小的时候酷爱读书。他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坐宝贝一样。 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本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这可把他的保姆妈妈感动了。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妈妈把一包书送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回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把书接过来,找开纸包看了起来。 鲁迅小时候对于书籍爱护。看书的时候,他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返乡民工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了爱书如宝的好习惯,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1912年至1939年间,就有九千多册。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宝贵的藏书了。 1.“酷爱”一词中,“酷”的意思是【B】。 A.残忍 B.程度特别深的 2.选词填空。 看书的时候,他【B】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 A.通常 B.总是 3.选词填空。 鲁迅小时候对于书籍【B】爱护。 A.比较 B.特别 4.选词填空。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B】把书接过来,找开纸包看了起来。 A.于是 B.赶紧 5.选词填空。 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B】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 A.随便 B.设法 6.文章围绕鲁迅读书,列举了“渴望读《山海经》”和“【B】”两个事例,刻画了鲁迅酷爱读书、爱书如宝的品质。 A.喜欢看书 B.爱护书籍 C.爱抄书 D.爱擦桌子

鲁迅简介及作品详细分类

鲁迅作品归类 小说集: 1《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 《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 《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2《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3《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

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 古籍序跋集文序跋集汉文学史纲要》本书系鲁迅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一九三八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 《中国小说史略》本书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

关于鲁迅的资料

关于鲁迅的资料 作者简介之一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作者简介之二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

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

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 近日在天涯论坛里看到一个帖子。内容是呼吁将鲁迅的文章从中学课本里删除,至多保留1到2篇。理由: 一是鲁迅是100年前的人物,他所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太远,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女生看不懂,理解不了。并说鲁迅的文章应算作古文了。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所占篇幅太多。许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没能收入到中学课本。 对于这种论调,我的观点很明确:不同意。 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革命,多么正统。实际上在走出高中校门后我就没有再看过鲁迅的作品。倒是看了许多当时被鲁迅骂过的作家的文章。像林语堂,胡适,梁实秋,周作人,也有一些被他所不齿的作家的作品,包括张恨水,张爱玲,甚至胡兰成。喜欢的是这些作家的语言文字。或清丽,或妩媚,或俏皮,虽然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越来越远,但是其中所表达的感情并不因时间而陌生,还是能让人感到共鸣的。倒是鲁迅,我在读高中时就对他的一些观点颇不以为然,例如他认为文章是有阶级性的,反对人性论。我当时就想,资产阶级也罢,无产阶级也罢,不都是人吗,在对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勇敢、忠贞、善良等等不都是共同追求的吗,而那些丑恶的如背叛、邪恶、奸诈不都是共同的斥责的吗,人性论有什么不对吗?再者鲁迅的文章也的确硬梆梆的,看起来让人不是很舒服,所以毕业后我是不想看鲁迅的文章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中学时所学的所有鲁迅的作品才更加弥

足珍贵。我也看到在网上有人说鲁迅算不得一流作家,我们把他抬得太高了,等等。也许鲁迅的作品在文字的锻造上比不上我上面所提到的作家,但是鲁迅人格上的伟大是他同时代的作家也包括我们现在的所有作家都不能比拟的。他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对劳动人民有最深切的同情,对腐朽的统治阶级有切齿的痛恨,他敢于向任何黑暗的势力开炮,完全不顾自身的安危。他是那个时代的一座不容跨越的丰碑。他所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语言中,比如当我们说某个人简直就是祥林嫂时,我们都知道那个人有什么样的特点; 而我们说某人是阿Q 时,我们也能想象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他的一些杂文,我能想起来的如费尔泼赖应该缓行,纪念刘和珍君等等,在平淡的文字下隐藏的是最强烈爱憎分明的感情。可能作为中学生来说是不容易读懂,但我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帮我们很好的理解鲁迅,带领我们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学习鲁迅的作品其实就是学习鲁迅的精神。会在我们的心里播下一颗爱国爱民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的种子,尽管这颗种子在现实的社会中可能永远都不会发芽开花(因为我们的社会实在缺乏让它发芽开花的土壤和阳光),但有总比没有强。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连这颗种子都连根拔去呢? 鲁迅作品在校园遭遇尴尬境地,对于中国语文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这一事件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中国语文教育长期把鲁迅的作品当做思想教育的范本

鲁迅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鲁迅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鲁迅》阅读原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来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 )地学习,( )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

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起:“时间就是生命,( )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阅读题目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2.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1.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选项。 阶级( )(A.jiējíB.juéjí) 疲倦( )(A.píquàn B.píjuàn) 逝世( )(A.sìshì B.shìshì) 2.选词填空,将选项填入横线内,使文意通顺。 (1)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 )(A.夜以继日B.无缘无故C.如饥似渴)地学习,( )(A.夜以继日B.无缘无故 C.如饥似渴)地忘我工作。 (2)时间就是生命,( )(A.夜以继日B.无缘无故C.如饥似渴)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第三自然段写了“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的事,有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 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 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 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 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 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 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 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 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 《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杂文集《坟》、《乳房》、《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 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 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 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 鲁迅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 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 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 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 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

孙玉良《“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孙玉良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 56.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鲁迅主题阅读菜单

走进鲁迅 ————主题阅读活动 同学们: 你可知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谁的写照? 我们即将开启一段与文学巨人对话的旅程,他是中国的一颗璀璨明星,他是青年们永恒的导师,是黑暗道路中的一团火焰,是一个令敌人都敬佩的战士。他用笔做武器,用文字作军队,向旧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锋。 他就是——鲁迅! 同学们,行动起来,用上网或到书店查阅或向家长请教等方法、去走近鲁迅先生的生平;结合时代背景和自己的感悟去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深处,积极的你,会思考的你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精彩! 活动一:我的收集 1 、鲁迅先生的资料: 2、鲁迅先生的作品: 3、别人对鲁迅的评价: 活动二:我的积累 认真阅读本组文章,积累你认为有价值的 好词 佳句

活动三:我的自读 活动四:我的推荐 我推荐的作品是《》它的主要内容是我的推荐理由是 活动五:我的感悟 我欣赏《》中的鲁迅或() 我欣赏《》中的语言 我欣赏《》中的表达方法

补充文本 我的百草园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那是我儿时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起它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一块根像人形的。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打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急,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是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句子模仿秀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着,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我常到鲁迅先生家里做客。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鲁迅先生就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向着我,还微微站起来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我不是才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算上午我来的那次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本文作者鲁迅简介

【鲁迅】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毛泽东还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 人物影响 文艺影响: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

初中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初中教材中鲁迅作品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 文科研修部林锡潜

一、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的起点 (一)把握历史语境,还原时代真实 说到底,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的质量,关键还是老师自己先要读懂鲁迅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

—钱理群 读懂鲁迅作品是教学的起点。而读懂文本的前提,就是文本解读,不能离开其历史语境。 鲁迅作品的创作时代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毁坏这铁屋”,“改造国民精神”,是他写作的目的。所以我们在注意到他的强烈反封建的同时,更要看到他“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的启蒙方面的内容。人不能脱离历史,在分析鲁迅作品的同时必须涉及社会环境,以及作家自身的情况,而不可孤立的静止地去看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当立足作品创作时代的社会现实,忌讳以今人眼光的现代化来看待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生存处境的人们。要把握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作家生存处境,这会影响到他的思想;一

是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状况的真实,这也是特别要准确把握的。 譬如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收录1918年至1922年之所作,这时期经历了辛亥革命失败之后的历史沉思,继之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及五四文艺复兴。分析《故乡》、《孔乙己》和《社戏》,对此都要留意。而这不仅跟选自1936年所著的《朝花夕拾》散文集的《从百花园到三味书

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篇的思想情感之所向有别,与退潮期所著的《野草》集中的《雪》和《风筝》也有所不同。因为它们必然濡染了一定时代社会现实的气息。 关于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我们可以看《孔乙己》这篇小说,作品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剧。主人公总是那样地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

语文主题阅读设计:走近鲁迅

主题阅读复习课《走近鲁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按文体分类回忆作品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 2.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引出鲁迅 他 黄瘦的脸颊 浓密的胡须 灰黄的长衫 破旧的布鞋 组成了他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他是主张自由和民主的文豪 从彷徨到呐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救救孩子”是他的呼声 “读书救国”是他的思想 端起一支笔——这便是他的枪 铺开一叠稿纸——这便是他的甲 摆上一张书桌——这便是他的前线 他是坟边青青的野草 春风吹又生

他是一根黑暗中的火柴 点燃了生命的灯 横眉冷对千夫所指 俯首低头甘为牛马 他是永恒不朽的民族魂 他是新文学的领头人 纵然逝去虽死犹生 他与中华民族永存 同学们一定猜出来了,让我们喊出他的名字!加上“先生”二字,大声地喊出来。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的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他。 二、天下谁人不识君——认识鲁迅。 1.简介鲁迅。 2.简介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作品。考一考:分别出自什么? 3.能否拥有自己的独门技艺方法加以识记?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重温经典。 下面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课前让同学们回顾了鲁迅的作品,并将你最喜欢的课文制作了读书卡片,下面请准备1分钟,稍候推选小组代表到前台来展示发言。可参考学案。其他同学看着学案,根据这位同学所说做做笔记,注意认真听,稍候提问。 1.小组汇报。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说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3.读完经典小说,也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孔乙己》)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故乡》)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孔乙己》)一条船舶,满载纯真快乐。(《社戏》) 4.观点争鸣 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见下),请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②③陈述理由。 ①明知前面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生命的路》) 我认为鲁迅属于绝望而反抗者,从“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没路的地方”可见鲁迅认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