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化学药物功能及构效关系

药物化学药物功能及构效关系

药物化学药物功能及构效关系
药物化学药物功能及构效关系

1.左旋多巴:理化: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在水中微溶,在乙醇、氯仿或乙醚中不溶,在稀酸中易溶。儿茶酚结构极易被空气氧化变色。水溶液久置后,可变黄、红紫、直至黑色。高温、光、碱和重金属离子可加速变化。注射液常加入L-半胱氨酸盐酸盐作为抗氧化剂,变黄不能使用。

功能:治疗各型PD,轻症及较年轻的患者,肌肉强直及运动困难疗效较好,对重症年老体衰及肌肉震颤者疗效较差,起效慢,但是疗效持久,去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而递增,对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也有效,但对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无效。

药物相互作用:维生素B6:多巴脱羧酶辅基,增加多巴脱羧酶活性,增加外周多巴胺含量,外周副作用增强,进入脑组织量减少。不良反应增加,不能合用。

抗精神病药:对抗左旋多巴作用,慎服或不用。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心血管反应、不自主异常运动、开-关现象、精神障碍:

2、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在热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溶解,在冷水中略溶,弱酸性,在空气中稳定,水溶液的稳定性与溶液的ph有关pH 6时最稳定,半衰期可达21.8年(25°C) 在酸及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在潮湿的条件下易水解成对氨基酚,进一步发生氧化降解,生成亚胺醌,颜色逐渐变深,在贮存及制剂过程要特别注意。

检验:对氨基酚是制备过程的中间体,也是贮存过程中的水解产物。由于对氨基酚毒性较大,故药典规定应检查其含量。

检查原理:对氨基酚为芳香伯胺,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在碱性条件下生成蓝紫色配位化合物代谢:对乙酰氨基酚的体内代谢主要受YP450酶系催化。正常情况下代谢产物可与内源性的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但在大量或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肝脏内的谷胱甘肽被耗竭,N-乙酰亚胺醌会进一步与肝蛋白的亲核基团(如-SH)结合引起肝坏死。这是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肝坏死、低血糖和昏迷的主要原因。解毒剂:各种含巯基的化合物可用于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的解毒。

功能:解热镇痛,临床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6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烧(腋温大于38℃)时使用。6个月以上的婴儿发烧(腋温大于38℃)时使用布洛芬。婴儿不使用含有氨酚伪麻敏美字样的复方抗感冒药。

注意事项:服用时间不宜太长,剂量不宜太大,巯基化合物作为解毒剂。患有蚕豆病即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孩子在发烧时,不能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而应使用布洛芬退烧

3、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微溶于水,溶于乙醇等,也溶于强碱或碳酸溶液,同时分解功能: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作用,用于感冒发烧,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和痛经等,是风湿及活动性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胃穿孔;长期服用引起胃肠道出血,主要是由于Aspirin抑制了胃壁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致使黏膜易受损伤;?较常见的过敏性哮喘副作用也与PG的生物合成受抑制有关,这是因为前列腺素PGE对支气管平滑肌有很强的舒张作用。

16岁以下儿童慎用阿司匹林:雷耶综合征急性精神、神经症状,脑水肿及肝、肾等脏器的脂肪沉积现象,尤其是患了流行性感冒与水痘等病毒性传染病以后。元凶是病毒,但阿斯匹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双氯芬酸钠(双氯灭痛):略溶于水,易溶于乙醇。(2)代谢:口服吸收完全迅速,服药后1-2h血药浓度达峰值,其游离酸与血清白蛋白具有很强的结合力。排泄快,长期应用无蓄积作用。

功能:临床上主要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红斑狼疮及癌症和手术后疼痛,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非甾体抗炎药之一。

作用机制:双氯芬酸钠是非甾体抗炎药中唯一具有三种作用机理的药物:

①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和血小板的生成;②抑制脂氧化酶,减少白三烯尤其是LTB4的生成,可以避免由于单纯抑制环氧合酶而导致脂氧化酶活性突增而引起的不良反应;③抑制花生四烯酸的释放,同时刺激花生四烯酸的再摄取。

副作用: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

5、布洛芬: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丙酮、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

代谢:口服吸收快,2h血药浓度达峰值,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体内消除快,服药24h后以原型和氧化产物排出。

功能:消炎、镇痛和解热效果好,胃肠道副作用小,对肝、胃和造血系统不影响。临床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入耐受性良好,血常规及生化值无异常。

6、别嘌醇:在碱液中易溶,微溶于水或乙醇,不溶于氯仿。在pH=3.1-3.4最稳定。

功能:1.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生成过多者,也用于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2.用于治疗痛风,适合于反复发作或慢性痛风者。用于痛风性肾病患者,可使症状缓解,且可减少肾脏尿酸结石的形成 3.用于尿酸性肾结石和(或)尿酸性肾病。

7、胰岛素: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乙醇,氯仿或乙醚中几乎不溶,在矿酸或氢氧化碱中易溶。功能:加速葡萄糖酵解、氧化;促进糖原合成、贮存;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抑制糖异生和糖元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不良反应:A、低血糖原因:胰岛素过量或未按时进食表现:心悸、出汗、重者休克防治:发生要补糖 B、过敏牛胰岛素发生率较高 C、胰岛素耐受 D、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8、格列美脲;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二甲基甲酰胺,微溶于二氯甲烷,极微溶于甲醇

功能:格列美脲用于治疗节制性饮食和从事运动而未能控制的II型糖尿病,它是第一个可与胰岛素同时使用的磺酰脲类药物,由于该药与受体的作用时间较短,使胰岛素分泌时间缩短,因此具有较强的节省胰岛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胰岛细胞的继发生衰竭,格列美脲具有高效,长效,用量少,副作用小等优点。

9、瑞格列奈;本品为白色,无嗅,粉末性晶体

功能:用于经膳食控制,减轻体重及运动锻炼都不能有效控制其高血糖水平的II型糖尿病患者,他可与二甲双胍合用,两药合用产生的协同疗效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10、盐酸二甲双胍:易溶于水,溶于甲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丙酮,乙醚和氯仿

代谢: 盐酸二甲双胍吸收快,半衰期短(1.5~2.8h),很少在肝脏代谢,也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几乎全部以原形由尿排出,因此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老年入慎用。盐酸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虽弱于苯乙双胍,但其副作用O 小,罕有乳酸酸中毒,也不引起低血糖。仅约20%的入有轻度胃肠反应,使用安全。美国糖尿病协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于2006年共同提出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使用盐酸二甲双胍

功能:双胍类的降糖机制与磺酰脲类不同,不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主要是增加葡萄糖的

无氧酵解和利用,增加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的葡萄糖氧化和代谢,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同时能抑制肝糖的产生和输出,有利于控制空腹血糖。并能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确切地说,盐酸二甲双胍应为抗高血糖药,对正常入无降糖作用。盐酸二甲双胍还具有降低血脂、血压,控制体重的作用,成为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近来,盐酸二甲双胍还用于多囊卵巢综合症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11、利舍平(利血平);略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二氯甲烷,冰乙酸,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

功能:本品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的早期高血压,作用缓慢、温和而持久。因有安定作用,对老年和有精神病症状的患者尤为适宜。

12、卡托普利:溶于水,甲醇,乙醇,异丙醇,氯仿,二氯甲烷,在乙酸乙酯略溶

代谢:代谢产物有原药、二硫聚合物、二硫化合物

功能:具有舒张外周血管,降低醛固酮分泌,影响钠离子的重吸收,降低d血容量的作用。优点:无反射性心率加快,不减少脑、肾的血流量,无中枢副作用,无耐受性,停药不反跳。副作用:刺激性千咳发生率较高(10%~20%)特殊副作用:皮疹和味觉障碍(与巯基有关)

13、马来酸依那普利:溶于水丙酮,易溶于甲醇乙醇,难溶于氯仿乙醚正己烷等。

功能:活性是卡托普利的10倍。长效抑制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14、氯沙坦:淡黄色结晶,呈酸性,为中强度的酸,pka=5-6,能与钾离子成盐。

功能:抗高血压,抗心肌肥厚,抗心衰。

15、硝苯地平:黄色无臭无味结晶粉末,极易溶于丙酮二氯甲烷氯仿,溶于乙酸乙酯,微溶于甲醇乙醇,几乎不溶于水。

功能: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作用时间短,具有较强的扩张血管作用,用于心绞痛、高血压的治疗。

16、地尔硫卓;有旋光性,易溶于水甲醇氯仿,不溶于苯

功能:高选择性Ca2+离子通道阻滞剂,用于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在内的各种缺血性心脏病,也有减缓心率作用。长期服用,可预防心d血管意外的发生,无耐药性或明显的副作用。

17、盐酸维拉帕米:白色无臭结晶粉末,易溶于水乙醇甲醇DMF,二氯甲烷。微溶于异丙醇乙酸乙酯,难溶于乙烷。呈弱酸性化学稳定性良好

功能:舒张外周血管作用弱于硝苯地平,降压作用较弱,对心脏的负性肌力作用较强。

18、氢氯噻嗪;白色结晶无臭略带苦味,难溶于醋酸,氯仿乙酸乙酯,略溶于甲醇乙醇易溶于丙酮,具有酸性,对日光稳定,但不能强光暴晒

功能:1.水肿性疾病排泄体内过多的钠和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消除水肿。常见的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肾炎水肿、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雌激素治疗所致的钠、水潴留。

2.高血压可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3.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

4.肾石症主要用于预防含钙盐成分形成的结石。

19、地高辛白色透明结晶性粉末味苦,难溶于水和醚,易溶于吡啶,微溶于醇和氯仿。功能:地高辛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尤其对心房颤动及室上性心动利不宜与酸、碱类药物配伍

20、盐酸胺碘酮:类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的粉末无臭无味,易溶于氯仿,甲醇溶于乙醇,微溶于丙酮四氯化碳乙醚,几乎不溶于水,固态稳定但应避光密闭储存

代谢:口服吸收慢,生物利用度一般,蛋白结合率高,起效极慢,一般1周后才起作用。注射效果好。半衰期为25d。分布广泛,蓄积在多种器官组织中。

功能:60年代用于治疗心绞痛,70年代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为光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顽固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效果好。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本品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积,眼角膜也可发生微弱沉着。引起甲状腺功能紊乱。大剂量时少数病入出现低血压、心力衰竭。致癌。

21、硝酸甘油:略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乙醚乙酸

代谢:口腔黏膜迅速吸收,避免首过效应。舌下含服,1-2min起效,半衰期42min。在肝脏代谢,产物仍有较弱的扩张血管作用。经肾脏和胆汁排泄,部分甘油转化为糖原、蛋白质、脂和核酸苷,还可氧化为CO2

功能:适用于治疗或预防心绞痛,亦可作为血管扩张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注意事项:长期服用有耐受性

22、洛伐他丁:易溶于氯仿,溶于甲醇,乙腈,丙酮,几乎不溶于水

功能:首选的调脂药,最常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尤其伴有LDL增高者(Ⅱ型),混合型高脂血症也可用,也可用于肾病或糖尿病伴有高胆固醇血症。

23、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金葡萄球菌或其他一些细菌对其产生耐药。产生耐药的机制有几种,最重要的机制为某些耐药的细菌能产生一种β-内酰胺酶(p-Lactamase),如青霉素酶、头抱菌素酶、头孢呋辛酶等。这些酶能使β-内酰胺环开环降解,失去抗菌活性。其他耐药机制还有:①由于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改变,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或使抗生素主动聚出细胞壁面使药物不能产生活性:②由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使药物亲和力降低。

24、青霉素:微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醇乙醚丙酮,不溶于石油醚,由青霉菌发酵,加入少量苯乙酸或苯乙酰胺前体,产量增加。为有机酸,临床常用Na盐或K盐。增加水溶性,Na 盐刺激性更小。水溶液在室温下不稳定,易分解,使用粉针剂。金属离子、稳定以及氧化剂可催化其分解。青霉素稳定性:青霉素G不能口服,需肌肉注射。

功能:青霉素具有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特别对各种球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只对少数革兰氏阴性菌效果好,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无效。

注意事项:抗菌谱较窄,易产生耐药性(金葡菌),有过敏反应

25、阿莫西林:微溶于水,不溶于甲醇

功能:常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尿路和胆道感染以及伤寒等。

26、克拉维酸:易溶于甲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

功能:口服给药对大肠杆菌、各种变形杆菌、炎杆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等所致的尿道及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的疗效。临床常用克拉维酸和阿莫西林的复方剂,增效130倍。用于治疗耐阿莫西林的细菌感染,

27、四环素理化性质:与金属离子螯合:分子中的羟基、羰基在近中性条件下,与镁离子、钙离子形成不溶性的盐,与铁离子形成红色配合物,与铝离子形成黄色配合物,临床使用不便,并干扰口服时的血药浓度。四环素牙:与钙离子形成黄色配合物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上,牙变黄。

功能: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原虫、支原体、螺旋体均有抗菌作用。口服吸收不完全,2~4h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布广。主要由尿及粪便排泄。目前临床已少用。

注意事项:小儿服用后会发生牙齿变黄色,孕妇服用后其产儿可能发生牙齿变色、骨骼生长抑制。因此小儿和孕妇应慎用或禁用。不能同牛奶同服

28、阿奇霉素:易溶于甲醇丙酮氯仿乙醇,几乎不溶于水

功能:阿奇霉素比红霉素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对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产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其它红霉素衍生物不同,阿奇霉素对某些难对付的细菌具有杀菌作用,还可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分支杆菌感染。

官能团对药物的影响:

(1)烃基的影响在药物分子中引入烃基,可以增加药物与受体的疏水结合。烃基可增加脂水分配系数,增加一个-CH2--可使IgP增加0.5(P值为原来的2--4倍)、引入烃基还能降低分子的离解度,特别是体积较大的烃基,还可能因为立体位阻以而增加药物对代谢的稳定性,一般药物的亲脂性越强,代谢速度越慢,在药物设计中,若想增加药物亲脂性,或延长作用时间,引入苯基或烃基是首选的方法,尤其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2) 卤素的影响肉素有较强的电负性,会产生电性诱导效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卤素,可影响药物分子的电荷分布,从而增强与受体的电性结合作用。如吩噻嗪类药物,其2 位没有取代基时,几乎没有抗精神病作用。2位引入三氟甲基得到氟奋乃静,由于CF3的吸电子作用比CI原子强,其安定作用比奋乃静强4~5倍。另外,在苯环上引入卤素能增加脂溶性,每增加一.个卤素原子,脂水分配系数可增加4~20倍。

(3)羟基、巯基、磺酸基和羧基的影响引入羟基、巯基和羧基可增加药物分子的水溶性,也会影响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能力,在脂肪链上有羟基取代,会使毒性下降,但一般活性也下降。相反,在芳环上有羟基取代时,有利于和受体结合,使活性增强,但毒性也相应增加。当羟基酰化成酯,其活性降低或消失,一般用来制备前药、巯基形成氢键的能力比羟基低,所以对增加水溶性帮助不大,但其脂溶性比相应的羟基化合物高,更易于吸收。巯基有较强的亲核性,可与重金属络合生成不溶性的巯基络合物,故可作为解毒药。

仅有磺酸基的化合物一般没有生物活性,引入磺酸基对活性没有影响。磺酸基在药物设计中常用在增加药物的亲水性和溶解度。

与磺酸基类似的是羧基,羧基的水溶性及解离度均比磺酸基小,羧基进一步形成盐可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另外一些解离度较小的羧基可与受体的氨基结合,生物活性会提高。将含羧基的药物形成酯后,其生物活性与原有羧酸原药有较大区别,酯基的脂溶性增强,容易被吸收和转运,其生物活性也较强。

(4) 醚键的影响醚类化合物由于分子中氧原子具有一定亲水性,碳原子具有亲脂性,使化合物易于通过生物膜,故有利于药物的转运。

(5) 氨基和酰胺的影响含氨基和酰胺的药物能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氢键,易与受体结合,常显示很好的活性并表现出多种特有的生物活性。一般伯胺的活性较高,但代谢中生成毒性大的羟胺中间体,故毒性最大。仲胺次之,叔胺最低,是最常见的药物结构。季铵类化合物由于极性大,不易通过生物膜和血脑屏障,无中枢作用,且一般口服吸收差.

酰胺键普遍存在于有机体的蛋白质和多肽中,故含酰胺的药物能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氢键,增强与受体的结合作用,常显示很好的生物活性。带有氨基的化合物易与受体蛋白质的羧基结合,其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又是很好的氨键接受体,能表现出多种特有的生物活性。

(6)酯的结构的影响羟基或羧基成酯后的药物其生物活性与原药有较大区别,酯基的脂溶性增强。容易被吸收和转运,其生物活性也较强。酯类药物常常是为延长作用时间设计的前药。

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镇静催眠药与抗癫痫药 1、镇静催眠药的种类:巴比妥类、苯并二氮类、其他类 2、作用机制:中枢GABA受体激动剂 3、构效关系:苯并二氮类 4、代表药物举例:地西泮(合成)、艾司唑仑 5、基本概念:受体、药效团、前药 6、抗癫痫药的种类:巴比妥类、巴比妥类似物(乙内酰脲类、噁唑烷双酮类、丁二酰亚胺类)、二苯并氮杂 类、脂肪羧酸类、GABA类似物 7、代表药物:苯巴比妥(合成)、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8、基本理论: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及其应用实例 第八章抗精神失常药 1、抗精神病药的种类:吩噻嗪类、硫杂蒽(噻吨)类、丁酰苯类(与哌替啶的关系)、苯酰胺类(与普鲁卡因的关系)和二苯二氮类(氯氮平)等 2、作用机制:DA受体拮抗剂。 3、构效关系及药物代谢:吩噻嗪类 4、代表药物举例:盐酸氯丙嗪 抗抑郁药的种类及代表药物: NE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丙咪嗪阿米替林 5-HT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去甲氟西汀 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

苯乙肼和异卡波肼(发现过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之一) 第十一章阿片样镇痛药 1、吗啡的结构特征及基本化学性质 2、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的主要位点,构效关系? –3-位酚羟基(可待因)6-位的羟基(异可待因、海洛因) –17-位的叔胺(纳洛酮、纳曲酮)7、8-位的双键(氢吗啡酮、羟吗啡酮)–6,14-亚乙基桥衍生物(埃托啡、二氢埃托啡) 3、具有阿片样活性的合成镇痛药的结构类型: –吗啡喃类衍生物:左啡诺、布托菲诺 –苯吗喃类衍生物:喷他佐辛 –哌啶类:哌替啶、芬太尼 –氨基酮类:美沙酮 4、合成:盐酸哌替啶、枸橼酸芬太尼 5、基本概念:治疗指数 第十二章非甾体抗炎药 1、解释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有时会引起胃肠道出血,为什么? 2、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按化学结构各为几类?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贝诺酯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芳基烷酸类: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 –邻氨基苯甲酸类(灭酸类):甲芬那酸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及对糖代谢的影响_黄占强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及对糖代谢的影响 黄占强1,吴悦陶1,杨阳2 (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11;2.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他汀类药物应用于高脂血症患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他汀类在降脂、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心律失常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因此,全面了解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指导临床用药意义重大。 关键词:他汀类;降脂;血糖 The pleiotropic effects and impact on glucose metabolism of statins HUANG Zhan-qiang1,WU Yue-tao1,YANG Yang2 (1.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 2.Chengde Medical College,Chengde067000,China) Abstract:Statins are applied in the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 and in th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More and more studies indicate that statins not only reduce blood lipid,have antiinflammatory action,protect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but also affect glucose level.Therefore,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statins help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statins;blood lipid reduction;glucose level 作者简介:黄占强,男,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吴悦陶,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E-mail:wuyuetao99@126.com 他汀类药物是近30年研制开发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常用的可分为三代,第一代用发酵的方法从真菌中分离出来,包括1979年发现提取并 [4]Hou JM,Krebs M,Ward T,et al.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s a window on metastasis biology in lung cancer[J].Am J Pathol,2011,178 (3):989-996. [5]Uhr JW,Pantel K.Controversies in clinical cancer dormanc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1,108(30):12396-12400. [6]Gerges N,Rak J,Jabado N.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J].Br Med Bull,2010,94(1):49-64.[7]Vona G,Sabile A,Louha M,et al.Isolation by size of epithelial tumor cells:a new method for the immunomorphological and molecu- 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J].Am J Pathol,2000,156(1):57-63. [8]Gertler R,Rosenberg R,Fuehrer K,et al.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blood using an optimized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 tion[J].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2003,162(2):149-155.[9]Tewes M,Aktas B,Welt A,et al.Molecular profiling and predictive valu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an option for monitoring response to breast cancer related therapie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9,115(3):581-590.[10]Stott SL,Lee RJ,Nagrath S,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and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J].Sci Transl Med,2010,2(25):23-25. [11]Christofori G.New signals from the invasive front[J].Nature,2006,441(7092):444-450. [12]Thiery JP,Sleeman JP.Complex networks orchestrat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J].Nat Rev Mol Cell Biol,2006,7(2):131- 142. [13]Goeminne JC,Guillaume T,Symann M,et al.Pitfalls in the detection of disseminated non-hematological tumor cells[J].Ann Oncol,2000,11(7):785-792. [14]Irene G,Nicolas S,John N,et al.In vivo flow cytometry:A new method for enumerating circulating cancer cells[J].Cancer Ras, 2004,64(18):5044-5047. [15]Wang L,Wang Y,Liu Y,et al.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CK19ex-pression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breast carcinoma patients:rele-vance for circulating tumor cell detection[J].J Exp Clin Cancer Res,2009,28(1):57. [16]Krivacic RT,Ladanyi A,Curry DN,et al.A rare-cell detector for cancer[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01(29):10501- 10504. [17]Hsieh HB,Marrinucci D,Bethel K,et al.High speed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J].Biosens Bioelectron,2006,21(10): 1893-1899. [18]Alix-Panabieres C,Vendrell JP,PelléO,et al.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utative metastatic precursor cells in cancer patients [J].Clin Chem,2007,53(3):537-539. [19]Alix-Panabieres C,Vendrell JP,Slijper M,et al.Full-length cytoker-atin-19is released by human tumor cells:a potential role in meta-static progression of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2009,11 (3):R39. [20]Nolan T,Hands RE,Bustin SA,et al.Quantification of mRNA using realtime RT-PCR[J].Nat Protoc,2006,1(3):1559-1582.[21]Chen Y,Zou TN,Wu ZP,et al.Detection of cytokeratin19,human mammaglobin,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positiv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by three-marker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assay and its relation to clinical outcome in early breast cancer[J].Int J Biol Markers,2010,25(2):59-68. [22]Attard G,De Bono JS.Utilizing circulating tumor cells:challenges and pitfalls[J].Curr Opin Genet Dev,2011,21(1):50-58.[23]Krebs MG,Sloane R,Priest L,et al.Evaluation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 Clin Oncol,2011,29(12):1556-1563. (收稿日期:2012-09-13,修回日期:2012-10-17) · 11 · 安徽医药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13Jan;17(1)

药物化学--问答题

三、问答题: 1、何谓前药原理?前药原理能改善药物的哪些性质?举例说明 答:前药 (pro drug)原理系指用化学方法将有活性的原药转变成无活性衍生物 ,在体内经酶促或非酶促反应释放出原药而发挥疗效。 改善药物吸收,增加稳定性,增加水脂溶性,提高药物的作用选择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清除不良味觉,配伍增效等。 普罗加比(Pargabide)作为前药的意义。普罗加比在体内转化成氨 基丁酰胺,成GABA(氨基丁酸)受体的激动剂,对癫痫、痉挛状态和运动失调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氨基丁酰胺的极性太大,直接作为药物使用,因 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即不能达到作用部位,起到药物的作用。为此作成希夫碱前药,使极性减小,可以进入血脑屏障。 2、吩噻嗪类药物的构象关系。 (1)吩噻嗪环2位引入吸电子基团,使作用增强。 (2)2位引入吸电子基团,例如氯丙嗪2位有氯原子取代,使分子有不对称性,10位侧链向含氯原子的苯环方向倾斜是这类抗精神 药的重要结构特征。 (3)吩酚噻嗪母核上10位氮原子与侧链碱性氨基之间相隔3个碳原子时,抗精神病作用强,间隔2个碳原子,例如异丙嗪缺乏抗精神病活性。 (4)侧链末端的碱性基团,可为脂肪叔氨基,也可为哌啶基或哌嗪基。以哌嗪侧链作用最强。 3、举例说明如何对青霉素的结构进行改造,得到耐酸.耐酶和抗菌谱广的半合成抗生素,并说明设计思路。 第一类是耐酸青霉素,研究中发现PenicillinV的6位侧链的酰胺基上是苯氧甲基(C6H5OCH2-),苯氧甲基是吸电子基团,可降低羰基氧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阻止了羰基电子向b-内酰胺环的转移,所以对酸稳定。根据此原理在6位侧链酰胺基α-位引入吸电子基团,设计合成了耐酸青霉素,如:非奈西林。(结构见下表) 第二类是耐酶青霉素。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是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b-内酰胺酶使青霉素发生分解而失效。发现三苯甲基青霉素具较大的空间位阻,可以阻止药物与酶的活性中心作用,从而保护了分子中的b -内酰胺环。根据这种空间位阻的设想,合成侧链上有较大的取代基的青霉素衍生物,如甲氧西林对青霉素酶稳定。另外在6a-位引入甲氧基或甲酰胺基,对b-内酰胺酶的进攻形成位阻可增加b-内酰胺环的稳定性而得到耐酶抗生素,如替莫西林。

天然药物化学 重点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 总论 1、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醋酸——丙二酸(AA-MA):脂肪酸、酚类、蒽酮类 脂肪酸:碳链奇数:丙酰辅酶A、支链:异丁酰辅酶A、α-甲基丁酰辅酶A、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碳链偶数:乙酰辅酶A 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桂皮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 氨基酸途径 复合途径 2、分配系数: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 K=C U/C L(C U溶质在上相溶剂的浓度、C L溶质在下相溶剂的浓度) 3、分离难易度: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 β=K A/K B(β>100一次萃取分离;10<β<100萃取10-12次;β<2一百以上;β=1不能分离) 4、分配比与PHPH=pKa+lg[A-]/[HA](pKa=[A-][H3O+]/[HA]) 当PH<3酸性物质为非解离状态[HA],碱性物质为解离状态[BH+] 当PH>12酸性物质为解离状态[A-],碱性物质非解离状态[B] 5、离子交换树脂 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出阳离子,交换碱性物质 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出阴离子,交换酸性物质 糖和苷 1、几种糖的写法: D-木糖(Xyl)、D-葡萄糖(Glc)、D-甘露糖(Man)、D-半乳糖(Gal)、D-果糖(Flu)、L-鼠李糖(Rha) 2、还原糖: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 非还原糖:不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 3、样品鉴别:样品+浓H2SO4+α-萘酚—→棕色环 4、羟基反应: 醚化反应(甲醚化):Haworth法—可以全甲基话、Purdic法—不能用于还原糖、Kuhn 法—可以部分甲基化、箱守法—可以全甲基化、反应在非水溶液中5、酸水解难易程度:N>O>S>C 芳香属苷较脂肪属苷易水解:酚苷>萜苷、甾苷 有氨基酸取代的糖较-OH糖难水解,-OH糖较去氧糖难水解 (2,6二去氧糖>2-去氧糖>3-去氧糖>羟基糖>2-氨基糖)易→难 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 酮糖较醛糖易水解 吡喃糖苷中:C5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 C5上有-COOH取代时最难水解 在构象中相同的糖中:a键(竖键)-OH多则易水解 苷元为小基团—苷键横键比竖键易水解;即e>a 苷元为大基团—苷键竖键比横键易水解;即a>e 6、smith降解(过碘酸反应):Na2SO4、NaBH4,易得到苷元(人参皂苷—原人参二醇) 7、乙酰解反应:β-苷键的葡萄糖双糖的反应速率(乙酰解反应的易难程度) (1——6)》(1——4)》(1——3)》(1——2)这一页空白没用的,请掠过

药物化学重点总结

药物化学重点 重点 第一章绪论 1药物的概念 药物是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同时又要了解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内容。为了设计、发现和发明新药,必须研究和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分子在生物体中作用的靶点以及药物与靶点结合的方式。 (3) 药物合成也是药物化学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巴比妥类 1 异戊巴比妥 H N N H O O O 中等实效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 【体内代谢】巴比妥类药物多在肝脏代谢,代谢反应主要是5位取代基上氧化和丙二酰脲环的水解,然后形成葡萄糖醛酸或硫酸酯结合物排出体外。 异戊巴比妥的5位侧链上有支链,具有叔碳原子,叔碳上的氢更易被氧化成羟基,然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易溶于水,从肾脏消除,故为中等时效的药物。 【临床应用】本品作用于网状兴奋系统的突触传递过程,阻断脑干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质细胞的兴奋性下降,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久用可致依赖性,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二、苯二氮卓类 1. 地西泮(Diazepam, 安定,苯甲二氮卓) 【结构】

N N O Cl 结构特征为具有苯环和七元亚胺内酰胺环并合的苯二氮卓类母核 【体内代谢】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途径为N -1去甲基、C -3的羟基化,代谢产物仍有活性(如奥沙西泮和替马西泮被开发成药物)。形成的3-羟基化代谢产物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排出体外。 第三节 抗精神病药 1. 盐酸氯丙嗪(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结构】 . HCl N S Cl N 【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氧化代谢,体内代谢复杂,尿中存在20多种代谢物,代谢过程主要有N -氧化、硫原子氧化、苯环羟基化、侧链去N -甲基和侧链的氧化等,氧化产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通过肾脏排出。 【临床应用】本品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神经递质多巴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大剂量时可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和人工冬眠。主要副作用有口干、上腹部不适、乏力、嗜睡、便秘等。对产生光化毒反应的病人,在服药期间要避免阳光的过度照射。 第五节 镇痛药 盐酸美沙酮(Methadone Hydrochloride) 【结构】 N O . HCl 开链类氨基酮 【临床应用】本品为阿片μ受体激动剂,镇痛效果强于吗啡、杜冷丁,其左旋体的作用=右旋体的20倍。适用于各种剧痛疼痛,并有显著镇咳作用。但毒性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安全性小,成瘾性也小,临床上主要

药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试题试卷及答案 药物化学模拟试题及解答(一)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哪种药物不溶于碳酸氢钠溶液() a.扑热息痛 b.吲哚美辛 c.布洛芬 d.萘普生 e.芬布芬 2.盐酸普鲁卡因可与nano2液反应后,再与碱性β—萘酚偶合成猩红染料,其依据为() a.因为生成nacl b.第三胺的氧化 c.酯基水解 d.因有芳伯胺基 e.苯环上的亚硝化 3.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其化学结构属于哪一类() a.氨基醚 b.乙二胺 c.哌嗪 d.丙胺 e.三环类 4.咖啡因化学结构的母核是() a.喹啉 b.喹诺啉 c.喋呤 d.黄嘌呤 e.异喹啉 5.用氟原子置换尿嘧啶5位上的氢原子,其设计思想是() a.生物电子等排置换 b.起生物烷化剂作用 c.立体位阻增大 d.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利于进入肿瘤细胞 e.供电子效应 6.土霉素结构中不稳定的部位为() a.2位一conh2 b.3位烯醇一oh c.5位一oh d.6位一oh e.10位酚一oh 7.芳基丙酸类药物最主要的临床作用是() a.中枢兴奋 b.抗癫痫 c.降血脂 d.抗病毒 e.消炎镇痛 8.在具有较强抗炎作用的甾体药物的化学结构中,哪个位置上具有双键可使抗炎作用增加,副作用减少()a.5位 b.7位 c.11位 d.1位 e.15位 9.睾丸素在17α位增加一个甲基,其设计的主要考虑是() a.可以口服 b.雄激素作用增强 c.雄激素作用降低 d.蛋白同化作用增强 e.增强脂溶性,有利吸收 10.能引起骨髓造血系统抑制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是() a.氨苄青霉素 b.甲氧苄啶 c.利多卡因 d.氯霉素 e.哌替啶 11.化学结构为n—c的药物是:() a.山莨菪碱 b.东莨菪碱 c.阿托品 d.泮库溴铵 e.氯唑沙宗 12.盐酸克仑特罗用于() a.防治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 b.循环功能不全时,低血压状态的急救 c.支气管哮喘性心搏骤停 d.抗心律不齐 e.抗高血压 1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卡托普利的化学结构为() 84.新伐他汀主要用于治疗() a.高甘油三酯血症 b.高胆固醇血症 c.高磷脂血症 d.心绞痛 e.心律不齐 15.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中,这类药物的必要基团是下列哪点() a.1位氮原子无取代 b.5位有氨基 c.3位上有羧基和4位是羰基 d.8位氟原子取代 e.7位无取代

药化重点总结

N H O O O R 1R 2H N 135若R 1R 2为氢原子则无活性,应有2~5贪链取代,或有一为苯环取代,R 1R 2的总碳数为4~8最好 直链烃或芳烃:长效 支链烃或不饱和烃:短效 H 若被甲基取代起效快 O 若被S 取代起效快 第一章 绪论 1.药物的概念: 药物,无论是天然药物(植物药、抗生素、生化药物)、合成药物和基因工程药 物,就其化学本质而言都是一些如C 、H 、O 、N 、S 等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学品。然 而药物不仅仅是一般的化学品,它们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者为 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的命名 1) 通用名:又称国际非专利名(INN ),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不受任何限制,不能 取得专利和行政保护。 2) 化学名:以药物的化学结构命名,一个化学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名,在新药报 批和药品说明中都要用到化学名,化学名复杂难记,与药理作用毫无联系, 医生跟药师一般不易掌握和记忆。 3) 商品名:一般针对药物的上市产品而言,通常是由药品的制造企业所选定的 名称,并在国家商标或专利局注册,受行政和法律的保护。商品名多于通用 名。 PS.新药开发者在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新药申报时,三种名称都需要提供。通用 名和化学名主要针对原料药,也是上市药品主要成分的名称;商品名是指批准上 市后的药品名称,常用于医生的处方中,临床医生和药师都很熟悉。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 1) 巴比妥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 巴比妥酸在水溶液中存在三酮式(原形)、单内酰亚胺、双内酰亚胺和三内酰 亚胺之间的平衡 ? 酸性:互变异构烯醇式呈现弱酸性,可溶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生成钠 盐。 ? 水解性:酰脲结构,其钠盐水溶液放置易水解 2) 巴比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他汀类药物及高血脂治疗

高血脂症 治疗原则 1.继发性血脂异常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伴有原发性血脂异常的,需给予相应治疗。 2.治疗措施应是综合性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为首要的基本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需严格掌握指征,必要时考虑血浆净化疗法或外科治疗。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 1.医学营养治疗:根据患者血脂异常的程度、分型以及性别、年龄和劳动强度等制订食谱。高胆固醇血症要求采用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外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要求改为严格的低脂肪饮食,脂肪摄入量<30%总热量;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要注意限制总热量及糖类,减轻体重,并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 2.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控制体重,保持合适的体重指数(BMI)。 3.其他:戒烟;限盐;限制饮酒,禁烈性酒。 药物治疗 1.常用调脂药物 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他汀类) 2.苯氧芳酸类(贝特类) 3.烟酸类 4.胆酸螯合剂(树脂类) 5.依折麦布 6.普罗布考 7.n-3脂肪酸制剂 2.调脂药物的选择 1.高胆固醇血症:首选他汀类,如单用他汀不能使血脂达到治疗目标值可加用依折麦布。 2.高甘油三酯血症:首选贝特类和烟酸类,也可选用n-3脂肪酸制剂。 3.混合型高脂血症:如以TC与LDL-C增高为主,首选他汀类;如以TG增高为主则选用贝特类;如TC、LDL-C与TG均显著升高,可考虑联合用药。轻型混合性高脂血症可联合应用他汀类与n-3脂肪酸制剂。 其他治疗措施 1.血浆净化治疗 仅用于极个别对他汀类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的严重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者。 2.手术治疗 在少数情况下,对非常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如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对药物无法耐受的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药物化学练习题(1)

药物化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5*4分)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化学学科、医学和生物学科基础上,设计、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学科。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 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 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可以作为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模型 前药(prodrug) 是指一些无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但是这些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代谢的生物转化,被转化为有活性的药物。如:百浪多息 前药原理 硬药(hard-drug) 是指具有发挥药物作用所必需的结构特征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

生物体内不发生代谢或转化,可避免产生某些毒性代谢产物。 软药(soft-drug) 是本身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后常转变成无活性和无毒性的化合物。由于硬药不能发生代谢失活,因此很难从生物体内消除而产生不良反应,很少直接应用,常将其进行化学改造而制成软药后使用。 生物电子等排体(Bioisosterism) 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并产生相似生物活性或相反生理效应的基团或分子,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 受体(receper) 药效团(Pharmacophore) 指的就是符合某一受体对配体分子识别所提出的主要三维空间性质要求的分子结构要素。 INN 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 :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申请(IND)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的正式名称,不能取得任何专利和行政保护,任何该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以使用的名称,也是文献、教材和资料及药品说

药物化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2)

1.环丙沙星的临床用途是治疗呼吸道感染。 2.环磷酰胺属于氮芥类烷化剂,甲氨蝶呤是叶酸类拮抗剂。 3、当分子结构中引入极性大的羧基、羟基、氨基时,则药物的水溶性增大,脂水分配系数减小。 4.在磺胺类药物分子中芳伯氨基与磺酰胺基在苯环上必须处于对位,在喹诺酮类药物分子中的6位引入氟原子可大大增加抗菌活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抗溃疡 16、青蒿素是我国学者子黄花蒿中分离出的具有强效抗疟作用的药物,其分子 中的过氧键是必要的药效团。 1.通过I相代谢可使药物分子引入或暴露出(B) A.羟基、卤素、巯基 B.巯基、羟基、羧基 C.羟基、硝基、氰基 D.烃基、氨基、巯基

2.具有二氢吡啶衍生物结构的抗心绞痛药是(A) A.硝苯地平 B.硝酸异山梨酯 C.吉非罗齐 D.利血平 3.下列关于青蒿素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B) A.体内代谢较快 B.易溶于水 C.抗疟活性比蒿甲醚低 D.对脑疟有效 4.下列对脂水分配系数的叙述正确的是(C) A. C. 5. A. C. 6 A. C. 7 A. C. 8 A. 9 A.硬药 B.前药 C.原药 D.软药 10、从植物中发现的先导物的是(B) A.二氢青蒿素 B.紫杉醇 C.红霉素 D.链霉素 11、硫酸沙丁胺醇临床用于(D) A.支气管哮喘性心搏骤停 B.抗心律失常 C.降血压 D.防治支气管哮喘和哮喘型支气管炎 12、血管紧张素(ACE)转化酶抑制剂可以(A) A.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B.阻断钙离子通道 C.抑制体内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D.阻断肾上腺素受体 13.下列药物中为局麻药的是(E) A.氟烷 B.乙醚 C.盐酸氯胺酮 D.地西泮 E.盐酸普鲁卡因

药物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药物定义 药物----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的命名 按照中国新药审批办法的规定,药物的命名包括: (1)通用名(汉语拼音、国际非专有名, INN )--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指在全世界都可通用的名称、INN 的作用 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申请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被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 不能取得专利及行政保护,任何该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以使用的名称。 文献、教材、资料中及药品的说明书中标明的有效成份的名称。 复方制剂只能用它作为复方组分的使用名称。 (2)化学名称(中文及英文)确定母核, 并编号(位次);其余为取代基或官能团;按规定的顺序注出取代基或官能团的位次:小的基团、原子在前, 大的在后。 逐次比较、双键为连两个相同原子、参看书p10次序规则表 英文化学名—国际通用的名称 化学名—药物最准确的命名 (3)商品名----生产厂家利用商品名来保护自己的品牌 举例 ? 对乙酰氨基酚 (Paracetamol) ? N-(4-羟基苯基)乙酰胺 ? 儿童百服咛? 、 日夜百服咛? ? 3熟悉: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任务 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发现和设计新药 合成化学药物 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稳定性 (化学) 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体内代谢 (生命科学)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与靶点的作用 药物化学的任务 有效利用现有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临床药物化学 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经济合理的方法和工艺。 -化学制药工艺学 不断探索开发新药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创制更多新药。—新药设计 第 二 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镇静催眠药 1 苯二氮艹 卓类: 母核: 一个苯环和一个七元亚胺内酰胺环骈合

药物化学构效关系(第二版 尤启冬 主编)

抗肿瘤作用机理:1、药物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大分子(DNA,RNA,酶)中富电子基团(氨基,巯基,羟基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致肿瘤细胞死亡。2、属细胞毒类药物,在抑制和毒害增生活跃的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其它增生较快的细胞产生抑制。如骨髓细胞、肠上皮细胞、毛发细胞和生殖细胞等。副作用大:影响造血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 氮芥类药物脂肪氮芥:氮原子的碱性比较强,在游离状态和生理PH()时,易和β位的氯原子作用生成高度活泼的亚乙基亚胺离子,为亲电性的强烷化剂,极易与细胞成分的,亲核中心发生烷基化反应。脂肪族氮芥:烷化历程是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 反应速率取决于烷化剂和亲核中心的浓度。脂肪氮芥属强 烷化剂,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也较大,抗肿瘤谱较广; 但选择性比较差,毒性也较大。芳香族氮芥:氮原子与苯环共轭,减弱了碱性,碳正离子中间体,单分子的亲核取代反应。 氮芥类药物及大多数烷化剂主要是通过和,DNA上鸟嘌呤或胞嘧啶碱基发生烷基化,产生DNA链内、链间交联或DNA蛋白质交联而抑制,DNA的合成,阻止细胞分裂。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特点: 1分子内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环,除了单环β-内酰胺外,该四元环通过N原子和邻近的第三碳原子与另一个五元环或六元环相稠合。 2除单环β-内酰胺外,与β-内酰胺环稠合的环上都有一个羧基。 3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羰基α-碳都有一个酰胺基侧链。 4β-内酰胺环为一个平面结构,但两稠环不共平面 β-内酰胺类药物可抑制粘肽转肽酶的活性和青霉素结合蛋白 【2】青霉素构效关系 (1)6位的侧链酰胺基团决定其抗菌谱。改变其极性,使之易于透过细胞膜可以扩大抗菌谱。例如,在芳环乙酰氨基的α位上引入-NH2、-COOH、和-SO3H等亲水性基团,可以扩大抗菌谱,增强亲水性有利于对革兰阴性菌的抑制作用并能增强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 (2)在侧链引入立体位阻较大基团或在6位引入甲氧基等可保护β-内酰胺环不被β-内酰胺酶进攻,而得到耐酶抗生素。 (3)羧基是基本活性基团。可利用前药原理将羧基制成酯,以增加口服吸收和改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 (4)青霉烷酸分子中的3个手性碳的构型对其活性至关重要。只有绝对构型为2S,5R,6R 具有活性;但噻唑环上的2个甲基不是保持活性的必要基团。 优点:强效的抗生素缺点:不稳定不耐酸不口服不耐酶耐药性抗菌谱窄易过敏 【3】半合成头孢菌素构效: (1)7位酰胺基取代基是抗菌谱的决定基团,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可扩大抗菌谱并可提高抗菌活性,增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2)7位氢原子以甲氧基取代可增加β-内酰胺环的稳定性。 (3)环中S原子可影响抗菌效力,将其改为碳或氧可提高抗菌活性。 (4)3位取代基既可提高抗菌活性,又能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

各种他汀类药物选择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作者:————————————————————————————————日期: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他汀类药物因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瑞舒代他汀(可定)以及匹伐他汀(力清之)。这么多他汀有什么不同,哪一种适合自己呢?他汀类药物有相同的功能团—羟基戊二酸,都具有相同的共性,如均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但因具有不同的取代基,故每个他汀类药又具有独特的异质性(个性):如药效学的强度(降脂效价)、药动学的参数、适应证、肌肾毒性的大小、相互作用的多少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的影响等均不相同。下面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对他汀类药物做一比较。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1 天然化合物 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2 人工合成化合物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亲脂性对于他汀类药的肝选择性十分重要,而更高亲脂性的则可更多的分布于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包括与受体结合力强、作用持续久、风险更大等),也就可能存在更多的肌肉安全性问题。他汀类药物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是由它们的油水分配系数或辛醇/水分配系数,他汀类药的油水分配系数与其吸收、分布、代

谢、以及排泄强烈相关。无论亲水性他汀类药还是亲脂性他汀类药均有利有弊,而理想的分配系数应是中性,即不太疏水性也不太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亲脂性顺序依次为西立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两类他汀类药分布方式的区别在于亲脂性他汀类药是通过被动转运和非选择性扩散进入肝细胞和非肝组织; 而亲水性他汀类药则更多的是依靠主动转运进入到肝脏与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匹伐他汀属于亲脂性的 1半衰期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半衰期大于10小时,属于长效他汀,可以在一天任何时间服用。其他半衰期较短,需要晚上睡前服用。2药物代谢除了普伐他汀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外,其他或多或少都要通过肝药酶代谢。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主要经过P450酶3A4代谢,氟伐他汀通过P450酶2C9代谢,瑞舒伐他汀通过P450酶2C9和2C19代谢,匹伐他汀只有很少通过P450酶2C9代谢。3普伐他汀除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性:(1)是天然水溶性他汀,很少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因而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极低;(2)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可与华法林、地高辛等高蛋白结合药物联合使用;(3)是唯一不主要依赖细胞色素P450 酶系代谢的他汀,可与大量与P450 酶系相关的药物合用,而不会产生相互作用。如红霉素、克拉霉素、伊曲康唑、酮康唑、利托那韦、环孢素、免疫抑制剂等;(4)循环中无活性代谢产

药物化学各章练习题(2018)

药物化学各章练习题 2018年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药物 2.药物化学 3.药物通用名 4.药物化学名 5.药物商品名 (二)选择题 I单项选择题 1. 凡具有治疗、预防、缓解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 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称为: A. 有机化合物 B. 无机化合物 C. 合成有机药物 D.药物 2. “对乙酰氨基酚”为该药物的 A. 通用名 B. INN名称 C. 化学名 D. 商品名 3. “扑热息痛”为该药物的 A. 通用名 B. INN名称 C. 化学名 D. 商品名 *4. 硝苯地平的作用靶点为 A. 受体 B. 酶 C. 离子通道 D. 核酸 Ⅱ配伍选择题 (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5题备选答案] A. 药品通用名 B. INN名称 C. 化学名 D. 商品名 E. 俗名 1. 乙酰水杨酸 2. 安定 3. 阿司匹林 4. 严迪 5. N-(4-羟基苯基)乙酰胺 [6-10题备选答案] A.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 B. 二氢叶酸合成酶 C. β-内酰胺酶 D. 胸苷激酶 E. 环氧化酶-2 *6.阿司匹林的作用靶点

*7.磺胺甲基异恶唑的作用靶点 *8.卡托普利作用靶点 *9.阿糖胞苷作用靶点 *10.舒巴坦作用靶点 Ⅲ多项选择题 1.药物作用靶点包括 A.受体 B.酶 C.核酸 D.离子通道 E.细胞 2.药物化学的任务包括 A. 为合理利用已知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知识技术。 B. 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 C. 确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D. 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先进的工艺和方法。 (三)问答题 1.简述药物化学的基本内容。 2*.简述新药开发和研究的基本过程。 3.常见的药物作用靶点都有哪些? 4. “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 5. 药物的化学命名能否把英文化学名直译过来?为什么? 6. 简述现代新药开发与研究的内容。 7. 简述药物的分类。 8. “优降糖”作为药物的商品名是否合宜? 第二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2-1、下列哪个说法不正确 A. 具有相同基本结构的药物,它们的药理作用不一定相同 B. 最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可使药物有最大活性 C. 适度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活性会有所提高 D. 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活性的因素之一 E. 镇静催眠药的lg P值越大,活性越强 2-2、药物的解离度与生物活性有什么样的关系 A. 增加解离度,离子浓度上升,活性增强 B. 增加解离度,离子浓度下降,活性增强 C. 增加解离度,不利吸收,活性下降 D. 增加解离度,有利吸收,活性增强 E. 合适的解离度,有最大活性 2-3、lg P用来表示哪一个结构参数 A. 化合物的疏水参数 B. 取代基的电性参数

药物化学前八章思考题 答案

一.绪论 1. 名词解释:药物化学、构效关系(SAR)、先导化合物 2. 药物化学的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3.为什么说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 第一章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 1. 名词解释:药物分子设计、组合化学 2. 就新药研究而言,组合化学与传统药物化学手段,有何区别? 第二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名词解释:反义寡核苷酸、同系物、剖裂物、插烯物、类似物、药物的潜伏化、挛药、前药、软药 2.发掘先导化合物的途径有哪些?? 3.简述前药修饰的目的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三章药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 名词解释: 药物动力相、药效相 药效团 结构特异性药物、结构非特异性药物

药物分配系数(P值或lgP值) 优势构象、药效构象 定量构效关系 第四章药物代谢 1. 名词解释: 药物代谢、第一相生物转化、第二相生物转化、首过效应、消除、生物利用度、ω氧化、ω-1氧化、硫酸酯化轭合、葡萄糖醛酸轭合 2. 药物的第二相生物转化主要有哪几种途径? 第五章镇静催眠和抗癫痫药 1. 合成:地西泮、巴比妥类药物的通式、苯巴比妥 2. 简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3.试分析酒石酸唑吡坦上市后人群迅速增大的原因。 4.简述巴比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5.巴比妥类药物的钠盐及苯妥英钠为何制成粉针剂? 6.巴比妥类药物的合成一般合成方法中,用卤代烃取代丙二酸二乙酯的α氢时,当两个取代基大小不同时,应先引入大基团,还是小基团?为什么? 7.巴比妥类药物具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8.为什么巴比妥C5次甲基上的两个氢原子必须全被取代才有疗效? 9.写出苯巴比妥的主要化学性质,苯巴比妥与苯妥英钠怎么

药物化学总结

药物化学重点总结 给结构写名称和作用靶点(10*1分)单独列出 给通用名写结构(5*1分)单独列出 选择(20*1)构效关系重点 填空(30个空*0.5分) 简答(4-5道,20分) 合成(2-3个,10分)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药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产生药效的两个主要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药效团:药效团是与受体结合产生药效作用的药物分子中在空间分布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三维结构) 2、药动团:是指药物结构中决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且参与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基团。(与药效团以化学键结合,是药效团的载体) 3、天然氨基酸:L-氨基酸或二肽在体内可被主动转运,可作为药动基团连接于药效团上,以利于其吸收和转运。 4、毒性基团:是指药物分子中产生毒性以及致突变或致癌等作用的结构基团。(毒性集团一般都有亲电性质,与体内核酸,蛋白交联)其药物分子中的主要亲电基团: ①含有环氧类的基团 ②可生成正碳离子的基团 ③β-内酯及醌类的基团 ④烷基硫酸酯或磺酸酯及β-卤代硫醚类的基团 ⑤N-氧化物、N-羟胺、胺类以及在体内可转化为含胺类的基团等。 5、药物生物转化反应

①Ⅰ相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羰基的还原反应硝基和偶氮基的还原反应) ②Ⅱ相反应:结合反应:1.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最常见、最重要) 2.与硫酸结合 3.与谷胱甘肽结合 4.与乙酰基结合 5.与甲基结合 6、前药:是一类经结构修饰将原药分子中的活性基因封闭起来而本身没有活性的药物。 进行前药修饰的作用(一般出选择): ①改善药物的吸收性②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③提高药物的选择性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⑤提高药物的水溶性⑥降低药物的刺激性⑦消除药物的不良味觉⑧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 7、软药:软药是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使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按预先设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 8、电子等排体:是指外层电子数目相等的原子、离子、分子,以及具有相似立体和电子构型的基团。如亚甲基与氧原子 9、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学活性的基团或分子。 第三章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药物 第一节、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咪唑并吡唑类 一.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 结构特征为具有苯环和七元亚胺内酰胺环骈合的苯二氮卓类母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