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折资料含踝部骨折(优质参考)

骨折资料含踝部骨折(优质参考)

骨折资料含踝部骨折(优质参考)
骨折资料含踝部骨折(优质参考)

踝部特殊名称骨折:

胫骨远端的外侧面有一个适合腓骨的切迹或浅槽,该切迹是由一个大的前结节(称之为Chaput结节或Tillaux-Chaput结节,有下胫腓前韧带附着)和一个明显较小的后结节(Volkmann结节,即后踝有下胫腓后韧带附着)构成的。下胫腓前韧带斜向远侧到外踝的前部分,其腓骨止点称之为Wagstaffe结节,或称之为Le-Fort结节。这三个结节发生撕脱骨折,顾名思义,就称之为相应的骨折了!!!!

1.Chaput骨折(或Tillaux-Chaput):即下胫腓前韧带在胫骨的起点处发生的撕脱骨折。

2.Volkmann骨折:也称之为后踝骨折,是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的止点处发生的撕脱骨折,骨折块可涉及和不涉及后踝关节面。

3.Wagstaffe骨折:(Le-Fort骨折):下胫腓前韧带在腓骨的止点处的撕脱骨折。

踝部除了这几种特殊名称骨折还有几种:

1.Maisonneuve骨折:下胫腓联合韧带撕裂,下胫腓关节分离,并且近段腓骨螺旋形骨折,骨折线位于腓骨颈部。

2.Cotton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后缘的骨折伴距骨向后脱位。

3.Dupuytren骨折:踝部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骨折统称为此类骨折。

4.pott骨折:是踝部骨折同时伴有踝部内翻畸形的骨折。多位内翻暴力所致。

挠骨远端的特殊名称骨折:

1.Colles骨折:挠骨远端骨折,具有这几个特征:背侧粉碎、向背侧成角、向背侧移位且挠骨短缩的关节外骨折。

2.Smith骨折:目前认为该骨折是挠骨远端骨折发生远侧骨折块和腕骨一起向掌侧移位的关节外骨折。也称之为反Colles骨折。

3.Barton骨折:挠骨远端有移位的、不稳定的且经关节的挠骨远端骨折。可向掌侧也可向背侧移位。

4.Chauffeur骨折:指挠骨茎突受舟骨撞击的剪切骨折形成带关节面的三角形骨折。

5.Die-punch骨折:也称月骨负荷骨折或模具冲压骨折,指挠骨的月骨对应面发生的向近侧的压缩骨折,有不与周围关节囊相连的游离关节面

骨折块。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特指伴有桡骨头和尺骨冠突骨折的肘关节后脱位,属于肘关节内复杂骨折脱位的一种类型。这类损伤均同时伴有肘内外侧副韧带的撕裂,但不伴有尺骨鹰嘴骨折。

杜普伊特伦氏骨折,腓骨远端骨折伴有远端胫腓韧带断裂以及距骨侧方移位;

Gossefin£果斯兰氏骨折,胫骨远端的v字形骨折,延伸至踝关节;Henderson f.亨德森氏骨折,踝关节的三踝骨折;

Hofa f.霍法氏骨折,股骨内侧髁冠状骨折;

Jones f.琼斯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Tillaux骨折:是一种发生于青少年的特殊类型骨折,最早由Tillaux

描述。其发生机制是外旋应力作用在胫腓前韧带,造成胫骨远端前外侧骺板撕脱性损伤,这种骨折多发生在内侧的骺板已经闭合,但骺板的外侧尚未闭合的特定时期。骨折线经过骺板,贯穿骨骺并向远端进入关节,产生Salter-Harris Ⅲ型或Ⅳ型骨折。如果骨折有移位,则有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指征。这种骨折一般都是十五到十七岁的青少年.

Bennett骨折:通关节的第一掌骨基底骨折

Rolando骨折:第一掌骨基底的T或Y型粉碎性骨折,可伴有关节半脱

拳击骨折:第二、五掌骨颈骨折多见

前臂:

Monteggia骨折(孟氏骨折):尺骨干骨折+桡骨头脱位

Galeazzi骨折(盖氏骨折):桡骨骨折+下尺桡关节脱位

肘部:

Kocher骨折:肱骨小头骨折

Jefferson骨折:第一颈椎双侧性前、后弓骨折,X线片上很难发现骨折线,有时在正位片上看到C1关节突双侧性向外移位,侧位片上看到寰椎前后径增宽及椎前软组织肿胀阴影,CT检查最为清楚,而MRI检查智能显示脊髓损伤情况。

修正版主的

Monteggia骨折:尺骨上1/3骨干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Galeazzi骨折: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

pilon骨折:累及胫距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为pilon骨折

胫骨Pilon骨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严重粉碎,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压缩。常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约75%~85% )和严重软组织挫伤。Rockwood等认为,Pilon骨折应包括:(1)踝关节和胫骨远端的干骺端

骨折,通常伴有踝关节的关节面粉碎性骨折;(2)内踝骨折;(3)胫骨前缘骨折;(4)胫骨后面横形骨折。

总结一下,按拼音排序的部分人名类骨折:

Aviator骨折:是距骨的骨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描述,是一种水平压力造成的骨折。

Barton骨折:累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移位骨折,可能发生腕关节半脱位,骨折线可以发生在背侧或掌侧。

Bennett骨折:第1掌骨基底的斜形骨折,掌骨近端形成轴向移位,掌侧边缘形成三角形的骨碎片。

Bosworth骨折:腓骨远端骨折伴有胫骨脊近端后外的骨碎片。

Boxer骨折:第5掌骨颈骨折伴有掌骨头向掌侧移位。

Burst骨折椎体轴向压力造成的骨折,通常发生骨折碎片向外侧的移位。可以发生在颈椎、胸椎或腰椎。

Chance骨折:胸腰段椎体的分离性骨折,伴随脊髓、神经根、椎体的水平方向的崩裂骨折。

Chauffeur骨折:桡骨干的斜形骨折,早期有机械性弯曲,进而通过逆性外力造成的斜形骨折。

Chopart骨折:骨折或移位累及足的Chopart关节。

Clay—shoveler骨折:下颈椎或上胸椎脊柱序列的骨折,损伤是由于工人企图向上扔一满铁铲的泥土,但是泥土粘住铁铲,引起一个突然的屈曲力量反作用于颈部引起的损伤。

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的一般术语,伴有桡骨远端向背侧的移位,可以有或没有尺骨干的骨折。

Cotton骨折:是指伴有双踝及后踝的三踝骨折。

Die—punch骨折:远端桡骨的关节内骨折,伴有月骨陷窝背侧表面的压迫。Dupuytren骨折:腓骨远端骨折伴有远端胫腓韧带断裂,以及距骨侧方移位。

手术指南-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包括单踝、双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胫骨下关节面前缘骨折等。这些骨折都可以合并内、外侧副韧带、胫腓联合韧带断裂,还可以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或距骨脱位。踝关节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关节内骨折,此外,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关节和膝关节小,但负重则大于髋、膝关节。因此,踝关节骨折如治疗不当,极易引起损伤性关节炎。由于上述原因,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部位能经常受距骨体的模造,则骨折愈合后能更符合关节活动的要求。因此,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较能满足上述要求,可作为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手法复位失败和陈旧性骨折等仍需手术治疗。 [适应症] 1.内踝骨折,两骨折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者。 2.双踝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 3.单踝或双踝骨折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闭合复位未成功者。 4.三踝骨折,其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的1/3者。 5.有移位的陈旧性骨折。 [术前准备] 1.骨折部位有明显肿胀者,应抬高患肢促使肿胀消退。 2.骨折部位有擦伤或水泡者,应当用注射器将水泡抽瘪,待擦伤完全愈合,水泡干瘪,表皮脱落后,方可手术。 3.踝关节骨折多用螺钉作内固定,术前应根据X线片选妥长短合适的螺钉。 [麻醉]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一)内踝骨折 1.体位仰卧位,患肢外旋;或侧卧于患侧,两膝间垫以软枕,双足分开,使伤侧内踝向上。 2.切口、显露沿内踝前外侧作弧形切口,长约4~5cm,下行向后绕过内踝远端[图1 ⑴]。切开皮下组织时,注意勿损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向后翻开皮瓣,即可显露骨折,骨折远端经常向前移位。分离内踝后侧时注意勿伤及胫后肌及其腱鞘[图1 ⑵]。 图1 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⑴切口 ⑵显露内踝骨折 ⑶利用巾钳复位 ⑷螺钉固定 3.复位复位前,先用巾钳夹住骨折块稍加牵引,显露关节腔,清除腔内血肿和碎骨屑,仔细探查骨折端间有无软组织嵌入,如有软组织嵌入,应作分离后取出。复位时,助手牵引,术者用巾钳夹住骨折块帮助复位,并纵向夹住骨折两端保持复位[图1 ⑶]。 4.内固定较大的骨折块多用螺钉固定,小骨折块只可用克氏针内固定。在骨折块中心先钻一孔,然后与胫骨纵轴成45°角,斜向对侧钻孔和拧入螺钉(或钻入克氏针)[图1 ⑷]陈旧性骨折应作骨钉移植,以促进愈合。 (二)外踝骨折

踝关节骨折分型理解

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的理解 lauge-hansen分型根据受伤机制,把踝关节损伤的过程、程度描述的很有意义。 1、旋后-内收型(SA) 足呈跖屈内收内翻位,内翻的距骨使踝关节外侧韧带紧张。 I°:外踝撕脱性骨折或外侧韧带损伤。 II°:外力继续作用,内踝受到内翻的距骨的挤压作用,造成内踝骨折。(特点:内踝骨折线倾向垂直) 2、旋后-外旋型(SE) 损伤时足呈跖屈内收内翻位,距骨外旋,胫骨内旋。 I°:距骨外旋使腓骨受到向外、向后的应力,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或韧带附着点撕脱性骨折,或者同时又骨间韧带损伤。 II°:外力继续作用,腓骨继续受到向外、向后的旋转应力,造成腓骨的螺旋性骨折。(特点:腓骨骨折线从后上向前下。并且多位于下胫腓联合部位。) III°:外力继续作用,下胫腓联合后韧带紧张,造成下联合后韧带的断裂或后踝的撕脱骨折。 IV°:外力还继续,距骨旋转使三角韧带紧张,造成内踝的撕脱性骨折或者是三角韧带的断裂。 3、旋前-外旋型(PE) 受伤时,足处于旋前背屈外展位,距骨外旋。 I°:三角韧带紧张,造成三角韧带损伤或者是内踝撕脱性骨折。 II°:外力继续作用,距骨外旋造成下胫腓前韧带和骨间韧带损伤,或者韧带附着点撕脱性骨折。 III°:外力继续作用,腓骨受到向外向后的旋转应力,造成腓骨的螺旋性骨折》(特点:腓骨由于足本身的位置,外旋力大,向上传导,骨折位于下联合上方,甚至可以达到腓骨颈部位,骨折线是从后上斜向前下,与旋后—内收型骨折线相反)。 IV°:外力继续作用,下胫腓后韧带紧张,造成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撕脱骨折。 4、旋前-外展型 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外展,三角韧带紧张 I°:内踝撕脱性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 II°:外力继续,外展的距骨造成下联合前后韧带同时紧张,断裂,或者韧带的撕脱性骨折,骨间韧带和骨间膜的撕裂。 III°:外力继续作用,距骨挤压腓骨,造成腓骨的短斜形骨折(特点:外侧有一蝶形小碎骨片,骨折线多位于下联合上或者在下联合部位)。 5、旋前-背屈型

2019踝关节骨折理解

2019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理解 一、旋后-内收型、 旋转主要在冠状面,以踝穴内上角为“支点”为圆心旋转时,旋转角度一致,距离远的结构位移肯定大,那末位移大的结构首先受损。这样可以依次划分度。1度内侧结构损伤,支点”在内踝内上角”,支点受到向上的压力,可以出现内上角关节面的压缩。支点同时有向内踝的压力,可以撞击内踝骨折。二力的合力就是内踝骨折线的走行方向,由外下到内上骨折块较大。2度继续外侧结构损伤,因外踝内侧有胫骨外下角和距骨外上角的支顶,故骨折线在支顶点水平或其下撕脱。 二、旋前-外展型 冠状面旋转以踝穴外上角为“支点圆心”。1度:首先内侧结构损伤;2度:距骨外上角的挤压滑出趋势,一般不出现胫下关节面的压缩,下胫腓韧带的强度弱于骨骼(成人)损伤,故下胫腓韧带损伤;3度:胫腓骨间膜在下胫腓韧带上方终止的水平,即是外踝骨折的部位,骨折线沿合力的方向走形向外上。骨折后斜形骨断面继续挤压,受近端断面的撞击,远端近侧向外下的骨折线而出现一个“碟形”骨折块。 三、旋后-外旋型 这是在冠状面和轴面两方向的旋转。支点圆心在踝穴内侧角。主要是轴向旋转,故一般不出现踝穴内侧角的压缩。1度:离圆心最远的外踝位移最大首先受损,旋转是由前向后故出现下胫腓前韧带损伤。2度:因为是旋后,故不是距骨直接撞击外踝,而是以距腓、跟腓韧带牵拉为主,既然是牵拉,骨折块小,骨折线水平应该在下胫腓韧带水平(因下胫腓后韧带和或骨间韧带尚未断裂,有牵拉固定作用,起支点作用)。骨折线走形是出现在合力方向(前下到后上)上的短斜骨折线;3度:继续旋转,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点牵拉后踝外后部撕脱骨折。4度:内侧结构离圆心最近,最后损伤。骨折时,因为内踝的形态在关节面水平是移形明显处,故应力集中最大,故骨折线应在胫距关节水平或其一下,因为旋后位以距骨的直接撞击为主,矢状面上骨折线应该是由后下到前上的长斜形骨折线(后下方骨折线起点的水平应该是关节面水平,但前上可以在关节面水平以上)。 四、旋前-外旋型 同上,是两个面上的旋转。支点在下胫腓联合内下缘,踝穴外上角。1度:内侧结构首先受损,因为旋前位以三角韧带牵拉内踝的力为主,故骨折线是矢状面上由后下到前上的短斜形骨折线走形。2度:继续旋转出现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或撕脱骨折。3度:距骨直接撞击腓骨端而非韧带牵拉,下胫腓前韧带已断,应力集中点应该在完整骨间膜的远侧缘,腓骨远断段长,骨折线高,骨折线由前下到后上。也是因为直接撞击外踝,对下胫腓韧带的应力要大于旋后-外旋型,故下胫腓分离重,分离重、骨间膜损伤重的手术应该考虑固定下胫腓,而旋后-外旋型

骨折资料含踝部骨折(优质参考)

踝部特殊名称骨折: 胫骨远端的外侧面有一个适合腓骨的切迹或浅槽,该切迹是由一个大的前结节(称之为Chaput结节或Tillaux-Chaput结节,有下胫腓前韧带附着)和一个明显较小的后结节(Volkmann结节,即后踝有下胫腓后韧带附着)构成的。下胫腓前韧带斜向远侧到外踝的前部分,其腓骨止点称之为Wagstaffe结节,或称之为Le-Fort结节。这三个结节发生撕脱骨折,顾名思义,就称之为相应的骨折了!!!! 1.Chaput骨折(或Tillaux-Chaput):即下胫腓前韧带在胫骨的起点处发生的撕脱骨折。 2.Volkmann骨折:也称之为后踝骨折,是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的止点处发生的撕脱骨折,骨折块可涉及和不涉及后踝关节面。 3.Wagstaffe骨折:(Le-Fort骨折):下胫腓前韧带在腓骨的止点处的撕脱骨折。 踝部除了这几种特殊名称骨折还有几种: 1.Maisonneuve骨折:下胫腓联合韧带撕裂,下胫腓关节分离,并且近段腓骨螺旋形骨折,骨折线位于腓骨颈部。 2.Cotton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后缘的骨折伴距骨向后脱位。

3.Dupuytren骨折:踝部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骨折统称为此类骨折。 4.pott骨折:是踝部骨折同时伴有踝部内翻畸形的骨折。多位内翻暴力所致。 挠骨远端的特殊名称骨折: 1.Colles骨折:挠骨远端骨折,具有这几个特征:背侧粉碎、向背侧成角、向背侧移位且挠骨短缩的关节外骨折。 2.Smith骨折:目前认为该骨折是挠骨远端骨折发生远侧骨折块和腕骨一起向掌侧移位的关节外骨折。也称之为反Colles骨折。 3.Barton骨折:挠骨远端有移位的、不稳定的且经关节的挠骨远端骨折。可向掌侧也可向背侧移位。 4.Chauffeur骨折:指挠骨茎突受舟骨撞击的剪切骨折形成带关节面的三角形骨折。 5.Die-punch骨折:也称月骨负荷骨折或模具冲压骨折,指挠骨的月骨对应面发生的向近侧的压缩骨折,有不与周围关节囊相连的游离关节面

踝关节骨折及解剖

1 踝关节局部解剖 1.1 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外踝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外踝构成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宽,侧略窄,后侧比前侧略低。外侧面为凹面,与腓骨相关节,有前后结节,前结节为下胫腓前韧带止点,后结节为下胫腓后韧带止点。胫骨远端侧面向下方延伸至踝,踝由前后丘组成,前丘较大,后丘较小,且该处有向下走行的斜沟,有胫后肌腱。距骨体几乎均被软骨覆盖,前宽后窄,外侧前后径比侧长,容纳于外踝所形成的踝穴中。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距骨体外旋,其前部进入踝穴,同时,腓骨外旋、后外侧移动以适应距骨的运动。而在踝关节跖屈活动时,距骨体旋后部进入踝穴。 1.2 韧带 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下胫腓复合体及外侧副韧带系统三个部分。下胫腓复合体将胫腓骨远端紧密相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①下胫腓前韧带,连接胫骨前结节与外踝;②下胫腓后韧带,连接胫骨后结节与外踝;③骨间韧带,连接腓骨和胫骨,向上与小腿骨间膜相延续。从坚强程度来说,骨间韧带最为强韧,下胫腓后韧带次之,而下胫腓前韧带最为薄弱。故下胫腓联合后方的损伤多表现为胫骨后结节的撕脱骨折,而前方的损伤通常为下胫腓前韧带的撕裂。 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组成。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

缘,止于距骨颈。当踝跖屈时,距腓前韧带是防止距骨向前移位的主要结构。该韧带最为薄弱,踝翻时常易伤及。跟腓韧带呈椭圆形,扁平,较距腓前韧带强,起于外踝尖端,止于跟骨外侧面,是踝部唯一的关节囊外韧带,踝背伸时能稳定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抵抗翻。距腓后韧带更为强韧,起于外踝侧,向后附着于距骨后部的外侧结节,近水平位走行,能防止距骨旋后半脱位(图1)。 图1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 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分深浅两层,浅层起自踝前丘和后丘的前部,止于足舟骨、距骨颈、载距突侧缘和距骨后方,其中胫跟部较为强韧,能对抗跟骨外翻。深层短而粗,起自踝前后丘之间,止于距骨的侧面,能限制距骨侧向移位且能对抗距骨外旋应力(图2)。

踝关节骨折护理常规

踝关节骨折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全身评估: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时间、肝功能等)。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现病史、有无外伤史、既往病史、过敏史。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 2.专科评估:评估患者踝部受伤情况,患肢血循环情况,患肢的感觉、运动情况,患者疼痛部位、程度、性质,有无并发症(出血、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3.心理社会支持评估:评估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患者(家属)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 4.【常见护理问题】 ①焦虑或恐惧:与剧烈疼痛、手术、担忧预后等因素有关。 ②自理缺陷:与躯体活动障碍,治疗限制有关。 ③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④疼痛:与骨折、出血、肿胀等病变有关。 ⑤知识缺乏:与缺乏相关知识有关。 ⑥便秘:与长期卧床、排便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有关。【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患肢观察定期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感觉运动情况,防止肢体肿胀和外固定过紧导致的血运障碍。踝关节骨折后,尤其是严重的双踝

和三踝骨折,多伴有胫距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踝关节严重不稳,针对此可以使用一个保持前足内翻内收石膏托临时固定。这不仅可以减少骨折端的异常活动所导致的痛苦,同时可以减少骨折脱位后内踝骨折端顶压皮肤所造成的皮肤破溃和坏死。 2.肿胀护理踝关节骨折后,关节肿胀严重,为了减轻肿胀,避免张力性水疱形成,可遵医嘱静脉滴注25%甘露醇以降低组织压,达到消肿的目的,同时将患肢垫枕抬高,以增加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另外,伤后24h内可以给与患者踝部冷敷,1-2次/天,每次20-30min 。对于水疱形成者,如果水泡较大,可以消毒后用一次性空针在水泡最低位将水泡刺破,抽出液体或使液体流出同时使用烤灯照射使其保持干燥。 3.观察病情变化定期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足趾感觉运动情况,伤口渗出情况。发现异常通知医师给遇紧急处理。 4.体位护理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如有石膏外固定,由于出血、组织反应性水肿等可以导致石膏过紧,严重时患者有疼痛麻木甚至影响肢体血运,应当及时处理,解除压迫。 5.心理护理因为疼痛,活动动能障碍,患者心情变得烦躁不安,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学会自我调节,必要时给予止痛药。 6.合理营养长期卧床,要合理安排饮食,以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平时要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预防便秘,提高自身免疫力。 7.预防踝部压疮踝部软组织少,在夹板或石膏固定前,应在骨突处

踝关节骨折_百度文库

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 顾倩莉 解剖概要 ?构成:胫骨远端、腓骨远端、距骨体。 ?外踝,内踝,后踝: 折。?活动范围:背屈20。— 30°跖屈45 - 50 踝关节运动肌群 肌等;?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前方通过 ?伸肌群: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等 ?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 ?内翻肌群: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外翻肌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等 踝关节骨折概述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 ?间接暴力:多见,跖屈扭伤。 ?直接暴力:骨折复杂。 分类 ?踝关节背屈位时稳定;跖屈位时,间隙增大, 活动度增大,不稳定,易骨 ?屈肌群: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 °内翻30 °外翻30 — 35 °

?I型:内翻内收型 ?n型: ?外翻外展型: ?内翻外旋型: ?特征:三踝骨折,胫腓下韧带完整,不发生踝关节脱位。 ?m型:外翻外旋型 临床表现和诊断 ?踝部肿胀,淤斑。 ?内翻或外翻畸形,严重者可出现开放性骨折脱位。 ?压痛,活动障碍。 ?X线:踝关节正、侧、双斜位;胫腓骨全长像。 治疗 ?治疗前应了解一些因素: ?距骨与胫腓骨下端紧密接触,是骨折复位的关键,因为两踝均通过韧带与距骨相连。?采用与损伤相反方向,将距骨与胫骨远端的关系恢复正常,踝关节的解剖位置将恢复,由于这一位置很难保持,故需用内固定。 ?内踝如此,外踝也如此。 ?外踝或腓骨下端被认为是处理关节损伤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时需要依靠内固定腓骨来保持踝关节的完整性。

?下胫腓关节的分离应完全纠正,必要时需内固定。

几种踝关节骨折的概念

1.Dupuytren骨折即踝部旋转骨折伴下胫腓韧带断裂,包括下胫腓分离和腓骨下端骨折。 Dupuytren骨折由旋前—外展—外旋复合外力引起的,表现为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腓骨中1/ 3 以下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并或不并有后踝骨折的一类严重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分型。Ⅰ型为:内踝撕脱骨 折(横形或短斜形) 或三角韧带断裂,外踝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下方,下胫腓前韧带断裂,骨间韧带及下胫腓后韧带完整,距骨轻度脱位。Ⅱ型:内踝撕脱骨折(横形或短斜形) 或三角韧带断裂,腓骨骨折位于踝穴上方5cm 以内,为一斜形或短斜形骨折,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断裂,下胫腓后韧带及后踝完整,下胫腓联合分离,距骨向外侧明显脱位。Ⅲ型:内踝撕脱骨折(横形或短斜形) 或三角韧带断裂,腓骨骨折位于踝穴上方6~8cm处,为一螺旋形骨折,骨折线从后上斜向前下方。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断裂,可同时合并下胫腓后韧带断裂及后踝撕脱骨折。下胫腓联合严重分离,距骨向外侧严重脱位。 2.Tillaux骨折指胫腓下联合前后韧带撕脱,胫骨附着点骨折,通常指前韧带撕脱骨折,即胫骨前结节撕脱。 Tillaux骨折 这是一种发生于青少年的特殊类型骨折,最早由Tillaux描述。其发生机制是外旋应力作用在胫腓前韧带,造成胫骨远端前外侧骺板撕脱性损伤,这种骨折多发生在内侧的骺板已经闭合,但骺板的外侧尚未闭合的特定时期。骨折线经过骺板,贯穿骨骺并向远端进入关节,产生Salter-HarrisⅢ型或Ⅳ型骨折。如果骨折有移位,则有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指征。 由于受到胫腓前韧带牵拉作用,骨折片几乎总是位于前方,腓骨不需要截骨或“折骨”便能显露骨折片。 (一)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术后处理:6~10周内避免负重,并根据病人的年龄,于术后4~6周取出所有皮下无螺纹克氏针。 (二)经皮穿针闭合复位和内固定术 术后处理:石膏固定6~8周,拆除石膏时将克氏针拔除。 3.pilon骨折是指累及胫距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胫骨Pilon骨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严重粉碎,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压缩。常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约75%~85% )和严重软组织挫伤。Rockwood等认为,Pilon 骨折应包括:(1)踝关节和胫骨远端的干骺端骨折,通常伴有踝关节的关节面粉碎性骨折;(2)内踝骨折;(3)胫骨前缘骨折;(4)胫骨后面横形骨折。 损伤机制 Pilon骨折

踝关节骨折护理常规

踝关节骨折护理常规

踝和三踝骨折,多伴有胫距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踝关节严重不稳,针对此可以使用一个保持前足内翻内收石膏托临时固定。这不仅可以减少骨折端的异常活动所导致的痛苦,同时可以减少骨折脱位后内踝骨折端顶压皮肤所造成的皮肤破溃和坏死。 2.肿胀护理踝关节骨折后,关节肿胀严重,为了减轻肿胀,避免张力性水疱形成,可遵医嘱静脉滴注25%甘露醇以降低组织压,达到消肿的目的,同时将患肢垫枕抬高,以增加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另外,伤后24h内可以给与患者踝部冷敷,1-2次/天,每次20-30min 。对于水疱形成者,如果水泡较大,可以消毒后用一次性空针在水泡最低位将水泡刺破,抽出液体或使液体流出同时使用烤灯照射使其保持干燥。 3.观察病情变化定期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足趾感觉运动情况,伤口渗出情况。发现异常通知医师给遇紧急处理。 4.体位护理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如有石膏外固定,由于出血、组织反应性水肿等可以导致石膏过紧,严重时患者有疼痛麻木甚至影响肢体血运,应当及时处理,解除压迫。 5.心理护理因为疼痛,活动动能障碍,患者心情变得烦躁不安,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学会自我调节,必要时给予止痛药。 6.合理营养长期卧床,要合理安排饮食,以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平时要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预防便秘,提高自身免疫力。 7.预防踝部压疮踝部软组织少,在夹板或石膏固定前,应在骨突处

衬棉垫,防止踝部发生压迫性溃疡。行骨牵引,应仔细倾听病人主诉,是否有骨折处以外的疼痛,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8.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足趾背伸背屈),有促进功能恢复及消肿的作用。 术后护理 1、遵医嘱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妥善安置病人,遵医嘱正确卧位。 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15~20cm,促进血液循环以利消肿。踝关节的局部肿胀将持续数月 3、病情观察 (1)观察渗血情况,因踝部手术中止血困难,术后渗血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干燥,预防伤口感染。 (2)、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感觉、活动、有无血管神经损伤。4、疼痛护理 评估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注意观察肢体肿胀和趾端血运情况。妥善保护患肢,抬高并制动,以利于消肿和避免再度损伤。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读书、看报、听音乐和聊天等。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止痛剂。术后协助其置放患肢,变换受压部位,48小时使用静脉止痛泵镇痛,并观察镇痛的效果、有无不良反应,及时评估疼痛程度的变化并记录。换药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的疼痛。 5.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踝关节手术的并发症在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糖尿病的病人中有所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