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势必要求各级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培养大批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的新型人才。本文在深入分析复合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组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构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文化交融;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文化学习模式

作者:洪炎生王春雷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人类进化史上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现代文明的繁荣是世界各民族文明长期交流、碰撞的结果,尤其在当代随着全球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地域界限已逐渐被打破,各个国家、民族间的交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随之而来的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明显增强,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间的人才流动随之频繁起来。由于各种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势必要求各级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的人才大军,因此能否满足文化交融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存与亡,将直接体现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综合能力,将直接体现我国高等院校改革的成败,也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我国的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乃至影响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而又神圣的事业。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交流,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语言和文化交流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即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会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的要求。

1、基础扎实

在知识不断更新老化、增多的经济时代,知识的内容和质量从人的不同需求上来说是因人而异、各有侧重的,但其中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对每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只有当高校学生掌握消化并吸收基础性课程或课程的基础理论时,才能使高校学生有能力在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中适应知识更新和淘汰的挑战。因此,高校学生必须在基础的"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使高校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综合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专业的基本实验和研究技能、计算机能力、中外文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可持续力,以适应当代知识经济的需要。

2、知识面宽广

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知识,而且能够让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交叉融合、贯通成为多学科综合知识。只有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知识而不善于融会贯通则只能说是多才多艺,其知识结构是松散的拼盘式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有相对独立的学科知识又有交融在一起的多学科结合,是"八宝粥"式的结构。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代化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各种知识技术的高度综合化。此两大特征使得社会上专业概念逐渐淡化,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扎实的基础知识外,宽广的知识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各高等院校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上新技术革命的形势,要不断更新技术,更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经过两个或多个专业的训练以后就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和研究。

3、知识运用能力强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成绩非常优秀,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但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能把知识活用,不能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浪费和闲置了个人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知识资源。高文凭并不代表有高的知识运用的能力,因此,各高校愈来愈重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广大同学的知识运用能力,比如师范类高校通过让学生参与试讲、见习、实习等活动来激活师范类学生脑中的丰富的知识,调整、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知识运用能力。

4、素质全面

即要使学生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崇尚"真、善、美",敢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还要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捅咕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就意味着人才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业务素质,人文、心理素质都必须得到充分发展与和谐融合,具有复合型能力。而能力是知识的积累转化为个体的本领,可成为个体的多学科综合能力。通常我们所说的复合型能力,除了指多学科综合能力以外,也包括了其他类型的

能力的复合,如分析、思考、表达、组织、决策能力以及动脑、动口、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软技术能力即指有效交际、识别问题以及与人共事的能力,一句话复合型能力是指既有多学科综合能力又有多类型综合能力。

5、科学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明确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知识经济在要求人才拥有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人才科学的创新精神。科学尝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全面的素质、科学创新的精神,构成了21世纪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总之,复合型人才既是具有复合型知识、复合型能力,并且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人才,一般来讲,符合上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要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出来是不容易的,能够完全达到复合型人才的只是少数优秀的学生。不过,由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人才培养也不限于本科教育阶段,所以高等院校都在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不同高校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不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是存在着一些普遍存在的东西,下面就此从几个大的方面作阐述:㈠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1、加强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⑴、专业课程设置口径偏窄影响毕业生的适应性,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内在规律,专业设置和划分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适应。高校专业设置和划分既要适应社会需要又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打下扎实的宽厚的学科基础,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人才质量,过去把专业和职业混为一谈,过去强调针对性,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也造成毕业生就业和转移工作的较大困难,这一矛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制度的改革而日趋尖锐。

⑵、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过于陈旧,需要改革、创新。目前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科技向综合、交错趋势发展,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朝融合方向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日显重要,因此,以前那种主要培养专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面临着大变革,以适应专业划分趋向融合兼并的新走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⑶、高校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弊端异常显著。目前我国仍存在着委属、部属和省属(以及地方)几类高校,这些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其弊端明显:①、专业设置申报与审批权限不一,缺乏统筹规划,造成条块间高校专业设置点重复。②、专业设置单一,专业面窄,缺乏竞争力。③、专业结构和布局欠合理,造成众多专业点招生规模过小,从而导致师资、图书和各种实验设备的浪费,办学效益很难提高(许多学校乃至著名学府纷纷增设社会上最热门的专业,但由于缺乏预见和论证,造成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其结果是当时急需的热门专业几年以后的今天已经饱和,2003年某些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失宠就是对前几年滥办新专业,搞短平快的一次惩罚,这种惩罚可能还要继续或扩大。

2、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

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任务、发展方向、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基础工作。高等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实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不以专业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不强调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不要求学生就业按狭窄专业"对口",从而淡化专业界限,形成互相联系的学科群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⑴、实行双学位制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更多地放在双学士(如采用"3+2 "或"3+1+1"等培养方式)学位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或者放在本科教育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培训、进修)阶段。例如,东南大学与南京医科大学经过十年的联合办学实践在培养工医复合型科技人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两校联合创办七年制生物学工程与临床医学双学位班或本硕贯通班,已招收了十几届学生,培养了许多医学科学与理工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工医复合型人才;一种人才是以培养工程知识和技能的功底,作为医学应用的后盾,具有多角度思维能力和新思路,从而能在医学临床和科研领域内从事高水平的工作;另一种人才是以医学知识和技能为功底作为工程技术的后盾,创造性的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这一别具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在工作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工医结合的优势和特长。由于此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很好的成效已引起许多学校的重视,纷纷效仿。早在1999年广西医科学院与广西大学联名向教育部申报设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该专业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前两年在广西大学学习,中间三年半主要在广西医科大学学习,最后一年半主要到附属医院各种临床实习。又比如厦门大学高教所招收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博士生,不论考生以往学习的专业属何学科门类,只要成绩优秀,都兼收并蓄,因而培养出的各种复合型的人才,有的专长高等教育管理论有的专长高等

教育史,或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比较高等教育,等等。⑵、开设综合课程或综合课系列。各高等院校可开设各种学科门类的全校性的选修课,供学生跨学科选修。所谓综合课即是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也称复合课程、广域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效果最佳但难度最大的是对四年制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的重组与整合,即把培养某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多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新的、复合的整体,而不是把各个学科并列在一起弄成一个多学科知识的大拼盘。

3、实施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①(Liberal learning)又称通识教育,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的教育理念之一。博雅教育的核心之一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因此也被称为"学生中心学习法",教师的教授为辅助,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理论研究上,从侧重知识的工具意义、实用价值的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专精教育)到全人教育课程,通识课程力求多元化,所开课程多样化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如中文系领域可开设世说新语、诗词赏析、中国民间文学、小说欣赏等课程;外语系领域可开设实用美语、西洋文学名著、英文作文与翻译、日文、德文、法文等课程;人文艺术领域可开设中国史研究、历史与人物、音乐与人生、艺术概论、哲学概论等课程;社会科学领域可开设人际关系学、两性关系学等课程。强调知识、能力、道德意识、完善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强调课程的合理结构及其促进发展的功能。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除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吸收人文、社会、哲学、艺术、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尽管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地提高,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中任课教师往往是学什么专业就教什么专业,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状况:任理工科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而且教师上岗后缺乏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造成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会日趋明显,矛盾会逐渐升温。同时也出现了教师知识老化现象。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要想培育具有全球视野、有能力走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教师一定要自身先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吸收世界科学技术的

最新成就把本学科专业的国际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但由于许多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平时不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对高新技术的前沿知识把握甚少,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不够知识过于老化,这些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困难。

因此各高校还是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知识高速膨胀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成为对每个人的要求,尤其对于教师来说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角色的特殊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而且还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现在教师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个教案可以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应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和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材,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的前沿,与世界保持同步;

其次,完善跨学科培训工作。当前,我国现有高等院校已拥有数量众多的以各种方式进修过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的老师,许多已经成为各专业的顶尖人才,但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提高学历层次,还要尽量避免对已进修过的专业的重复学习、进修,因为这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浪费,而且不能达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目的,所以应以学校自身学科发展和教师自身的素质为具体分析的依据,制定相应的符合实际的计划,在培养新型专业拔尖人才的同时,更应该大力培养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的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硕士、博士,除了应加强国内交流外,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化拓展,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科间的交叉程度。

第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攻读学位、业务进修、岗位培训的机会,提高整体素质。各高校把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作为学校的大事来抓,各高校都在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人才与内部培训并举,力求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结构高层化,职称结构合理化,学缘结构多元化发展。我们浙师大也在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地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充实到师大的教师队伍中来,比如特聘教授:享受特聘教授岗位特殊津贴,每人每年5-10万,无偿提供校本部不小于14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一次性提供安家费3. 5-6万元,科研启动费10-20万元,享受引进人才特贴2-2.5万元/年,同时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及学院的福利待遇,配备条件较好的特聘教授工作室。教授(研究员):无偿提供校本部120-14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一次性提供安家费2.5-5万元,科研启动费5-15万元,享受引进人才特贴1-1.5万元/年,免费配备电脑、电话,享受校聘关键岗位津贴。博士:无偿提供校本部100-12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一次性提供安家费1-4万元,科研启动

费3-10万元,享受引进人才特贴0.5-1万元/年,免费配备电脑、电话,列入校'四级人才梯队'培养并享受校聘重要岗位津贴和博士学位津贴。副教授:提供安家费1-3万,科研启动费0.5-2万元,优先购置至少10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免费安装电话一部,享受校聘重要岗位津贴(紧缺专业的高水平副教授待遇参照博士)。硕士:提供安家费0.5-2万,科研启动费3-5千,免费安装电话一部,享受硕士学位津贴。附: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学校视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或不安排岗位提供每月800-1000元的补贴;学校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幼儿园、中小学入学问题;海外留学归国的高层次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采取单独协商的办法确定其待遇。

第四,增强创新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具备创造性教学能力,具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能力。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逐渐渗入教学领域和教学过程,因此,各级各类教师除了必备的课堂讲授的教学能力外应当具备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能力,这将对负担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师产生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第五,创设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抓基地、梯队、教学建设等具体措施,建立一支数量稳定、水平上乘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充实队伍。并引入激励竞争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

㈢、学生组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组织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目前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社团工作的不断开展。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校园业余组织。从当前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更多,学科覆盖面更宽,而且学生参与也更加广泛活跃。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绝大多数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今后应力争让百分之百的在校学生参加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健康的社团活动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在交往和活动中认识社会,培养竞争意识而且关键的一点就是社团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能力的基础。尤其是师范类和社会工作类等专业的学生组织能力更显重要,像师范类毕业生走向讲台后肯定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班团活动,如果没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而这也将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要注意的是,社团建设一定要走规范化、制度化之路,各学生社团应建立相应较完备的组织机构而且各机构的职责要明确;其次要制订详尽、明确、规范的社团规章制度尤其

要制订明确、合理的社团奖惩制度,来引导学生社团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还有就是要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来,这样学生社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锻炼学生组织等各项能力的作用和优势。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人的能力素质在社会活动中的反映。人的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不可能仅靠书本知识和说教去实现,只能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人的各种素质互相融合,各种能力互相提升,逐步形成具有创造特征的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决定》为新时期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

而在浙江省杭州市日前举办的首次大中专毕业生见习训练推介会上,组织者原先的目的是为2002年和2003年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一次"实习"的机会,但没想到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也蜂拥而至,希望能够拥有"实习"经历。教育专家认为,火爆的见习训练推介会折射出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缺失。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倍加呵护使其与社会接触贫乏,为人处事、社会交往的能力弱化。同时,目前高校实践教育存在走过场、形式主义也无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暑假实习制和应届毕业生实习制。专家建议,高校应该有一个对学生实践状况比较量化的考核标准,通过这个考核标准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然后由校方出具权威证明,在学生应聘时提供给用人单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就业简历上,实习了多少部门、实践能力的强弱都由学生自己说了算,结果导致用人单位对简历上的实习经历"无所适从",不知真假。

以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相继实施了第二课堂、学年作业、选课制等,并将之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听讲座、科技制作、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生产实践等多种实践形式获取学分,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一是突出实践教学在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实践(验)教学单独设课,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条线"并行发展、相互促进。二是形成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计划。强化学院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责任,统筹考虑实践教学各环节,建立多样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三是初步构建了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实践

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培育学生多元文化学习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综合、交叉、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专业知识的狭隘性日趋显现,仅仅依赖单一的专业知识很难解决涉及面广繁杂性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目前,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建一种多元文化学习模式的机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建立起一种学生多元文化学习模式自然也成了人们一个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立起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的途径是多样的。目前,在各个高校里面存在着两种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即地域文化交融学习模式和跨领域、跨专业文化交融学习模式。这两种文化交融在原来就一直存在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客观条件对文化交融的限制也越来越少,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多元文化学习模式的构建和改的深入。

1、地域文化交融的学习模式

地域文化是由于各个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状况、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的程度各异,从而形成该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当地的人们也是这种文化的传承者。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发展的社会,一种单一的文化对于推动本地区的发展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高校却是一座糅合地域文化的大熔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的便捷,大学校园也成了各种文化传播的一块圣地。目前,由于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招生范围也得到很大的扩展,随着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自身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加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许多高校开始着眼外省甚至国外进行招生。如2003年我校从北京、山东、江西、福建等10个全国省市自治区共招收270人,(高校人才对口交换我不是很清楚);在对外的1997年,我校获准招收长期外国来华留学生。至今,共招收来至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乌克兰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近300人;同时,从1995年起,先后组织推荐了200多名学生赴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乌克兰等国家留学深造。除此之外,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学校于1996年在喀麦隆建立了汉语培训中心;除此以外,我校还积极拓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台湾台东师范学院、新竹师范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展开了多方面的接触与交流。这些方式带动了地域文化之间的交融,然而各种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势必会发生碰撞,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多种文化的结合体,结合了大部分地域文化的优点,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每个人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主导文化是

自己的专业文化,由于兴趣和专业知识的不同,青年学生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所汲取的知识也是不同的,表现为所学知识突出个性而且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交融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

2、跨专业文化交融学习模式

首先,课程设置的跨专业性。如前所述,现在的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目前单一的本专业课程的设置,而大大增加了其他辅修专业的设置。如:我校法学类专业增设了许多经济类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有专门的法学选修课等等。广大青年学生不仅仅涉猎了广泛的知识,而且能够为自己的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实现一专多能。

其次,高校内学院和专业知识的互补性。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划分设置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专业的互补性越强就越能够有利于文化交融。如:我校法政经济学院,专业有法学类,思想政治类,社会工作类,国际经济贸易类等,各专业虽然方向不同,但是相互都有所关联,环环相扣,各有联系。这不仅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交流互进,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再次,多元化学习的合理性。构建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时代和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十分脆弱的。多元文化的设置大多是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自发的形成的,缺少一种制度来维持这种自发的状态,所以说在没有一种可靠的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这种多元文化学习模式的存在,文化交融在这种状态下是非常脆弱的。因此,笔者认为建立起这么一种模式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完善对外交流的外部机制和加强内部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的构建与推进。

3、以生活为载体的文化交融学习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各种文化不断涌入,各种文化的冲突也日趋激烈。在生活中我们对于文化的感受最直接的是来源于各种媒体对于各种文化的宣传,然而我们青年学生对于文化吸收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对于文化的辨析能力是很弱的,对于各个文化的碰撞其选择也是盲目的,一般是来者不拒,往往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成长不是非常有利的。于是如何促进以生活为载体的文化交融学习模式日趋受到重视,不但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指导,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文化吸收方式,如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音乐影视文化作品,在生活中实现吸收途径多样化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交融过程中积极的辨证的吸收;同时,学生

自身在生活中吸收文化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外来文化,要提倡拿来主义,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吸收,化为我用。

【注释】

①、杨金萍,博雅教育理念与大学日语教育〔J〕,广州市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教研室【参考文献】

1、吴红英,高校专业设置面临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

2、金更欢,黄朝文,面向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5日

4、王定华,面向21世纪的科技和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1997年4月

5、高春娟,张陵,朱少泽,帝宁,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20卷第2期(总52期)

6、马凤娟,张秀荷,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J〕,河北省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5卷第3期

7、李海宗,蔡中宏,论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及启示〔J〕,社科纵横,20 03年6月总第18卷第3期

8、王建军,许鹏奎,学分制下的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社科纵横,2003年6月总第18卷第3期

9、张琦,对跨世纪高校专业设

浅谈如何以复合型人才培养带动基层队伍建设

浅谈如何以复合型人才培养带动基层队伍建设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十一五”时期全系统基层建设和人才工作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章立制,以整合基层执法资源,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基层监管方式改革创新,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以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和行政执法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因此,大力加强基层建设和人才工作,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中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如何调动工商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工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是新时期工商事业想要科学良好发展所必需要正视的问题。在此,本文结合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现状和工作实际,对新时期如何培养人才、建设队伍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基层工商局起着承上启下、桥梁、纽带的作用,系统内部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基层局部署、下达、执行,并指导工商所工作。而工商所又是基层工商局的窗口,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形象。因此,基层工商所的规范化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而加强基层建设,人才工作又是重中之重,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等环节,优化人才队伍资源配置,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要把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执法人才摆上重要位置;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补充紧缺专业人才;坚持培训工作,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努力造就能够执行方针政策、掌握执法办案技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层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在落实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中的职能作用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那么,我们这支工商队伍的现状如何呢? 二、目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由于以前公务员“进口关”不严,进人标准不一,很大一部分人员是当年因体制转变整体划转,或从以工代干的市场管理员转为聘用干部人员。而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在职人员是通过函授或电大等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xxxxxxxxxxx 学号:xxxxxx 姓名:xxx

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大学承担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两重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出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缺陷 Abstract:The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dual task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rom China's ne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urrent view,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rol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o provide better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os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Keywword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 mode;college education;defect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势必要求各级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培养大批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的新型人才。本文在深入分析复合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组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构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文化交融;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文化学习模式 作者:洪炎生王春雷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人类进化史上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现代文明的繁荣是世界各民族文明长期交流、碰撞的结果,尤其在当代随着全球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地域界限已逐渐被打破,各个国家、民族间的交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随之而来的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明显增强,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间的人才流动随之频繁起来。由于各种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势必要求各级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的人才大军,因此能否满足文化交融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存与亡,将直接体现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综合能力,将直接体现我国高等院校改革的成败,也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我国的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乃至影响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而又神圣的事业。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交流,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语言和文化交流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即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会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的要求。 1、基础扎实 在知识不断更新老化、增多的经济时代,知识的内容和质量从人的不同需求上来说是因人而异、各有侧重的,但其中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对每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只有当高校学生掌握消化并吸收基础性课程或课程的基础理论时,才能使高校学生有能力在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中适应知识更新和淘汰的挑战。因此,高校学生必须在基础的"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使高校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综合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双赢

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双赢 曾几何时,精通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还是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可随着行业的进一步细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关注复合型人才。毕竟相对于占需求量较少的“专才”,复合型人才才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所在。 一、复合型人才的涵义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这个涵义相对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复合型人才应当构建的基础是在专业性上。 复合型人才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且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能出类拔萃的人,即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其特点是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 二、复合型人才的现状 市场上缺乏复合型,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让他们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就成为高教运作的基本模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所以目前高校培养的“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各类岗位激烈的竞争中,用人单位普遍对复合型人才、实践型人才趋之若鹜,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有八成以上的招聘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一定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招聘企业的首选。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昨天发布的全日制职位工资指导价位表明,去年复合型人才工资增幅达30%。 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复合型人才对于IT行业来说更为抢手,尤其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尤其是奇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软件企业急切需要的就是掌握软件营销和项目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很多用人单位看中求职者的综合能力,把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他们愿意聘用那些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坦白地说,现在单一技能的大学生很多,但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 三、复合型人才的优势 企业为什么对复合型人才情有独钟呢?因为复合型人才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是无法衡量的。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新兴职业也要求将不同的学科鞣合在一起。培养、使用复合型人才可以大大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这样既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又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实力,为企业发展储备优秀的人力资源。 当前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普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问题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春燕 Practice and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China 摘要: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我国外语教育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改革,但我们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论总结和提升远远滞后于实践。本文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我国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现状,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三大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外语人才;精英型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of pragmatic professional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durable innovation in China. However,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abstraction lags far behind the practic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xploration, points out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wo cultivation models in China, and analyses three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of pragmatic professionals.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of pragmatic professionals;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of elite talent; model of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一、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 1.1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创立与发展是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使然。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偏重专业的学术性和英语语言文学的学科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于是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出现了经贸英语课程。中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课程被称为“外贸英语”,并一直沿用到80年代。 英语人才需求变化促发了我国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的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尝试始于部分外语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外)从1983年起陆续开设了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对外汉语、教育技术、会计学、金融学、法学、广告学等9个复合型专业。与此同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英语系在本科阶段开设了英美文学、语言学、国际新闻、外事翻译、国际文化交流、英法双语等专业方向。西安外国语学院从1992年起在英语专业设立了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涉外文秘、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班等。90年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最高的时期,也是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各种意见在学术刊物上纷纷发表。综合型大学和理工科大学也都摸索出一套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秦秀白、吴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06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一)重视本科教学,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管理队伍健全,获得过本科教学优秀学院;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三)具有博士学位点,有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占90%以上,有博士学历教师比例占40%以上; (四)实验、实践条件优良,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自主学习等场地面向实验班学生全面开放;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

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土木0904 张一洲 30902471 医药,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正在成长为我国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20世纪70年代,世界医药产业产值平均增长13%,80年代为8.5%,90年代为7.5%,预计到2010年,销售额将达到600亿美元,而且有可能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世界著名的制药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制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人才。 纵观中国的医药市场,目前的销售队伍主要由以下三种类型的人员组成:经验型,这种类型的营销人员主要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开展营销活动,既没有深厚的药学理论,也没有扎实的营销专业知识,营销手段比较低下,难以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难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医药型:这种类型的营销人员多数是医学或者药学出身,具有深厚的医学或药学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学术推广能力,但缺乏相应的营销知识,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分析、预测及操纵能力;营销型:这种类型的人员具有扎实的营销基础知识,在营销活动中通常表现得游刃有余,但缺乏相应的医药知识,不具备行业营销的优势。医药营销队伍水平的参差不齐,一方面导致企业难以对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对企业品牌的培养与维护也有一定难度。因此,加强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现状以及社会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结构,并据此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1. 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需求结构 目前,在全国约75所高等医药院校中,开办医药营销专业的有31所,其中培养本科生的院校27所,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等,培养专科生的院校有4所,如大连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桂林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等,既培养本科生又培养专科生的院校有7所,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b5241379.html,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张学梅 来源:《成才之路》2016年第32期 摘要:指出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即:以生为本,培养创新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个性化教育;建设创造型师资队伍;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营造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课外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05-01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主体精神、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 (2)忽视个性化的培养。教育中关注的是教材、教师、课堂,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的发展;鼓励的是对既有知识、结论、方法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求异、发散的思维;教师则以“一刀切”的方式取代了因材施教,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3)教学和评价方式简单化。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评价系统以笔试为主。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独白式”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死板,不愿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了擅长记忆和考试的“读书机器”。 (4)未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只局限于某些课程、某些时段,只涉及教学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来重大的成就,这一切都是来自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功,然而,改革开放的突破却是来自我国领导人正确的抉择和创新思维的引领。今天,时代在不断进步,技术不断的更迭,经济日益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贡献和智慧。创新当下最为火热的词语,创新不但是一個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原因。创新型人才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然而高校时期却是培训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作为当下社会新时代的接班人,更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需要以创新的角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提升当下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和开放,现在很多城市对于高校的普及率逐步提高了很多,当然随着高校的逐步普及和开放,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公民的素质综合提升,但是也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下大学生的整体能力不再像以前大学生的能力之高,大学生的整体含金量下降居多。同时,很多在校大学生对于创新意识比较单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思考模式过于传统化。然而,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都最后一个系统化学习都地方,老师需要正视目前我国高校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加强对于高校学生进行系统化培训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遇到问题时候摆脱传统固有的思维逻辑,敢于尝试创新的思维,不以结果作为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坏,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本文将从我国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思维的现状分析,并提出高校对于创新的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利于我国当下大学生的成长。 1.我国当下大学生关于创新意识业的认知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录取的扩大,目前很多高校学生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会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当下很多高校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较差,在平时课题上都不会认真听课,在课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并不会积极主动的想办法去解决,而是会按照课本进行解读和思考,甚至会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存在。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老师更多的是在意学生的分数,没有能够做到以学习目的为导向的教训思维,老师也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这也往往会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创新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和学校首先需要创新的重要性。最后,老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大胆创新,仍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虽然也穿插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但知识传递的方法仍较单一。另外在实践教学方面,验证性演示型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不足,未能达到让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我实现,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我们各大高校还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对于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高,没有能够以创新的视野去教导学生学习。 2.高校老师需提升自我创新意识,以创新视角引导学生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word版本

常温液奶事业本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签发人: 审核人: 起草人:高峰 起草时间:2008年4月13日

目录 一、背景 二、人员的选拔阶段 三、人员提升阶段 四、实践考核阶段 五、管理办法

第一部分:背景 中国企业正进入新的战略转型和系统变革时期,产业信息飞速发展的不断升级的特殊阶段,企业从粗放式资源投入、人海战术到集约化、精细化、精益化管理方向发展,同时也从单一追求成长规模转向规模与效益并重,公司在发展到稳定增长阶段之后,对公司发展战略与运作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明晰后,发现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已经远远高于员工的能力,目前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冗员与人才短缺并存。在新形式的激烈人力资源竞争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企业前进的核心能动因素。为此,在本部总经理的倡导下,产生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即将现有管理人员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改变目前中高级管理人员短缺人才外聘的培养方式,本次通过内部选拔培养体系提升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内部管理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为突破公司管理人才培养的瓶颈,同时也丰富和拓展生产或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公司应首先考虑从后台的生产、物流、供应等系统的技术和营销人员中挑选出适合的管理人才,制定有效的培养计划,进行职位的轮换和技能的培养,以更好的贯彻公司经营战略和储备优秀的管理人才。

第二部分生产、物流人员转型的培养 一、人员的选拔阶段: 一)营销管理人员具备的条件 1、大学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 2、在蒙牛集团工作三年以上; 3、高度认同蒙牛企业文化; 4、上一年度工作绩效优秀,在本单位同业务系统排名前三; 5、品德高尚,从业经历中无不良记录,包括但不限于贪污受贿、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等; 6、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管理经历,专业知识技能突出,高层领导评价较高。 二)营销管理人员具备的胜任特征素质能力 1、说服/影响力 2、成就动机市场开拓能力 3、综合分析能力 4、关系建立能力组织意识 5、培养人才责任心 6、客户服务意识专业知识 7、诚实正直8、组织意识 9、信息收集10、市场开拓能力 11、成就动机12、人际洞察力 13、监控指导14、坚韧性和主动性 三)评审小组的构成 本部的评审小组应包括但不限于本单位的第一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的副总、人力资源部部长、咨询公司的人力专家。 1、人员的筛选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张玉臣认为: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不爱自己去学会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往往批判多过鼓励。其次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考试而忽略实践和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在人才的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用的应用机制,其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充分表明了大家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为官者也多不唯实,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背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钱学森曾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实践。要做到这些,结合现今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个人意识、学校教育模式、社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淡化功用心态,强调人文环境建设,使得“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企业应当规范奖惩制度,鼓励创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去改进与完善。

研究论文:应用型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课外培育模式研究和实践

112750 高等教育论文 应用型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课外培育 模式研究和实践 一、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研究的理论支持 戴维?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与同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在宏观上对外语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去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可回避的困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将课堂延伸,建设与课堂相辅相成的课外实践模式。正如胡壮麟教授所说,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熏在启发、引导,要为学生留有足

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自学、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养成。约翰?杜威也提出了“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外高校的创新管理和教学育人中都渗透了加强实践教育的理念。国外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仅仅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而且还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全面系统而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学校通常大多数以俱乐部、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课外活动。许多高校有关课外活动己形成一系列的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很多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指导机构帮助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信息,高校学生课外活动会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实行课外活动“导师制”。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的建设和实践 1.课外培育模式建设和实践的流程。应用型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把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相互融合,为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课外模式的建设过程中,首先按照英语教学课外活动的总体原则和特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本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前言 (2) 一、当前社会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认知 (2) (一)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的概念 (2) (二)目前社会状况下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 (2)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3)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 (3)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3)

(三)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 (3)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4) (一)教育制度和模式不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4) (二)大学生自身因缺乏创新的基本素质而无法适应社会选择 (5) 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4)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 (6) (二)建立创新教育机制 (7)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创新作为人类文明的出发点,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当今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创新能力则又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就不可能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今,人类在步入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之后更加呼唤创新与创新型人才。本文首先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教育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了高校教育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利于促使创新人才更有效地融入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达成双方愿景。 【关键词】创新;人才;环境;高校培养 Talk about a becoming of creative talented person Abstract Innovate is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e civilization of mankind, have been mankind community shape of main melody.The rivalry in 21th century is the talented person's rivalry, but innovates nowadays capability then is again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new century talented person.If don't innovate, the mankind weren't likely to drink the savage age of blood into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titude from the Ru hair flourishing of modern community.At present, the mankind call an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type talented person more after follow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for age.This text deveolps the request to the talented person to set out from the age first and point out development creative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s meaning,Analyzed currently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t promote the existent scarcity and the question in creative type's the progress that the talented person fosters, inquire into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t promote the creative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 develops amid should adopt of concrete measure, with benefit in make the creative talented person more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和教师职能等方面阐述了如何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标签:创新型人才;应试教育;创新性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面对世界新形势的严峻挑战,只有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在世界之林中站稳脚跟。这就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了教育领域的持续热点课题。 钱学森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在“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特别强调要“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因此如何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的评价体系和教师的职能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下列特质:(1)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力和超强的求知欲、自学能力;(2)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思维活跃于多个领域;(3)具备超强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体魄。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2.1 应试教育束缚创新思维的形成 目前高校大部分的学科培养,在应用阶段仍然属于“纸上谈兵”。导致学生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机械化的记忆知识点,继续沿袭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遏制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质疑和批评,使得创新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