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出去战略概述

走出去战略概述

走出去战略概述
走出去战略概述

“走出去”战略概述

2011年NO.2 研究与探讨作者:于晓矫磊

“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

一、“走出去”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演进

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由此开始尝试性的对外直接投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扩大出口,国家实行了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战略,《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出台,提出了支持我国企业以境外加工贸易方式“走出去”的具体政策措施。

2000年3月的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期间,“走出去”战略正式提出。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走出去”战略的最终明确,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并把它作为四大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之一。

“走出去”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论述,标志着我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随后,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进一步简化各类审批手续,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的成果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据商务部提供的数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3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其主要特点是:

(一)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和行业分布日趋广泛。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大部集中在亚洲。对北美、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直接投资增幅最快,非洲和拉美是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增幅最大的地区。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子通讯、石油化工和电力行业,外派劳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建筑等行业。

(二)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发展较快。

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近一半,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已有一批大型项目建成投产,华源、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国内企业已逐步在国外站稳了脚跟。同时自2006年始,中国在境外兴建50个经贸合作区,从事国内较为成熟、竞争激烈的产业如家电、机械五金、制鞋、资源能源、区域市场贸易、边境综合贸易加工等,从事以上产业多为民营企业。

(三)经营主体队伍迅速壮大,大型企业作用明显,民营企业地位提高。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有色建设、中水产、黑龙江森工集团等大型资源类企业已成为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主力。海尔、TCL、春兰等一批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已初步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目前,我国已有数千家企业具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

(四)经营方式日趋多样,经营层次逐步提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由最初的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入股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到境外收购销售网络、许可证、技术专利、建立研发中心和工业园区的做法也日益增多。

对外承包工程上,工程总承包已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方式,并逐步向BOT 方式等更高层次发展。

三、“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框架

(一)简化对外投资审批,完善监督管理。

国务院2004年7月作出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了项目审批制度,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这一年,我国对外投资项目也从审批制向核准(备案制)发生根本性转变:中方投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核准,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核准,上述项目之外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央管理企业投资的项目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备案,其他企业投资的项目由地方政府按照有关法规办理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由商务部核准。2009年3月,商务部发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下放了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权限,简化了核准手续。

在出国人员管理方面,外经贸部、外交部、公安部2002年3月联合发布了《办理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办法》,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劳务人员出国审批手续。

(二)简化手续、放宽对外投资外汇管制。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4年发布的《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还允许境内成员企业利用自有外汇资金以及从其他境内成员公司拆借的外汇资金,对境外成员企业进行境外放款或者境外委托放款,大大缓解了境外公司运营资金和外汇使用的瓶颈。2006年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彻底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和购汇额度的限制,有力地推动了“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实施。

(三)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1.政府专项资金支持。2007年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全国工商联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若干意见》,规定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享受境外加工贸易贷款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及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等的支持。

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自从1998年以来,与其他国内外机构合资设立了四只产业投资基金,即中瑞合作基金、中国-东盟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和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模式操作,通过与中资企业在境外成立合资公司,以此为投资平台共同投资项目。

3.信贷支持。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颁布了《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的通知》,每年安排“境外投资专项贷款”,享受出口信贷优惠利率。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8月发布的《关于调整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方式的通知》将融资性对外担保由原来逐笔报外管局审批,改为余额控制,促进了对外投资便利化,银行为境内机构提供的融资行对外担保不再需要逐笔申请核准。以上信贷政策主要是面向国有大企业。

此后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若干意见》在信贷政策上逐渐给予民营企业以国有企业同等待遇。

4.税收政策。我国现行对外投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分国限额税收抵免、所得税减免政策、关税优惠、境外投资企业遇有自然灾害等问题的处理。但是现行对外投资税收政策只是零星的散布于某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没有形成体系;税收优惠的方式也主要是减免税,间接税收优惠较少乃至没有,形式单一;间接抵免的规定基本为空白。

5.保险支持。2001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其资本来源为国家出口信用保险基金,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2005年,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出台了《关于试行出口信用保险专项优惠措施支持个体私用等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知》,采取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四)公共服务。

商务部近年来提供了多方面的公共服务。一是信息服务。陆续推出了《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和首批20个国家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二是人才教育和培训。近年来,委托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组织对我国的跨国经营人才进行培训。三是维护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商务部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混委会机制,签订了127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一些国家正在商签自由贸易区协定,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加强互利合作签订了政府间的协定。为了对“走出去”的企业保驾护航,商务部正在构筑境外安全网络、制定了应急预案,完善了境外纠纷和突发事件处理办法,建立了全国外派劳务援助机构。

四、海外华侨华人是助推“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

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借重的重要力量。

2006年,国务院侨办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华人论坛”即以“实施走出战略—海外华商企业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为主题,各地侨务部门都将为“走出去”服务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能源资源类、金融类、通信类企业往往担任了“走出去”开拓者和先锋的职责。我国非公有制企业都深处竞争激烈的行业,相对国有企业更具有进取和竞争精神,开展跨国经营对其可以更好地起到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出口、转移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利用国外资源、突破要素制约、拓展国外销售网络、借助国外人才治理提升企业管理和技术层次、提高品牌知名度等积极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非公有制企业必将作为国有企业的补充和替代者,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走出去”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也将成为我国未来的重要侨务资源和侨务部门的服务对象。

政府的职责在于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智囊团体提出意见建议,中介机构则提供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服务。从目前情况看,“走出去”战略的上述角色分配结构已经比较完备,侨务部门要在“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占有一席之地,做出实际贡献,必须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期真正贴近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

(作者分别系国侨办经济司投资协调处处长、干部)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在国外已经有七万两千多家,总投资额达到了101亿,但是同时我们也有对外承包的工程,以及对外劳务的合作。整个投资与我们全球所谓的境外投资相比,还是一个非常小的份额。实际上到2002年年底,中国大陆境内,差不多直接销售了海外投资差不多是4500亿美元,全球差不多是71000亿美元。我们自己对外的投资,协议投资金额不超过100亿,差不多只占0.1%。而且谈起中国来,我们非常自豪的一点,我们这么多年,我们的出口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细细来分析这些数据的话,在2002年的总数的出口贸易当中,实际上我们的加工贸易,占到了1800亿美元,占总出口的55%。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实际上如果我们来理解的话,加工贸易只是占整个商品价值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有些企业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状况。比如说我们在美国,或者是加拿大买一个牛仔裤,差不多是40块到50块美元的样子,但是我们中国企业挣多少钱呢,我们差不多是卖两美元给他们。实际上整个价值链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负责品牌,负责设计,负责管理的美国企业,以及负责分销的一些代理公司所挣到了。我们实际上所挣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用高附加值的方式走出去的话,那我们的出口,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出口贸易,对海外的投资会极大的加强。 另外一点,目前来说,我们很多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不是非常非常理想,这里不太方便举例子,但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目前很多中国,尤其是国际投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有很多很惨痛的教训,我们公司最近和一些国内企业合作,很多人在饭桌上谈起来的,都是多少千万很容易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引以为自豪的,TCL在海外的投资,很多人反应也是有宣传的味道。我们听说TCL的投资在越南是成功的。 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在往外走的过程当中,有这么多的问题和困难。最明显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审批的程序非常的复杂,海外的融资,包括在境外投资都是非常的困难,这些都是政策上的原因。很多的方面,作为研究人员来讲,我们会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下,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是失败的。总结起来一条是立项不够科学,很多在海外的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都缺乏比较细致的了解,以及对于产业环境,价值链都有认识上的不足,对于供应商,竞争对手,用户,新进入威胁和替代者威胁没有系统的分析。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交流当中,我们感觉到,很多的决策都是依靠领导人出国的考察,更大的程度上,依靠领导人个人直觉来做决定的。这样的一种决定,在中国开创企业的过程当中,各种原因吧,它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的社会,靠这种决策的话,会很容易头破血流的。 我们很多的家电企业在北美投资办厂,有的人到墨西哥,有的人到美国,他们认为北美的经济圈比较大。但是在北美的直接成功,人工成本非常贵,使我们中国的企业的优势在北美生产来说的话,都已经失掉了。还有任人唯应该去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很多人做过系统的了解,发现越南表面上有工资优势,但产业配套能力极差,制造的综合成本未必比珠江三角洲低。所以我们在海外扩张并不等于在海外生产。我们国内很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当中,可以依赖某些方面的优势,跟着三板斧政策取得成功,模仿,跟随降价。依靠政策和历史的原因取得成功。还有就是走向海外,我们需要一些科学和营销的策略,这里面有很多的营销。无论你是想在海外建厂,想出口,贴牌生产,还是想创造自己的牌子,这些都是你在走出去之前,所需要解决的营销上的问题。这些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在国外,这种营销策略上,有一些这样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我在这里不想多说了,是属于内部管理不当。比如说没有很好的人才管理系统,财务审计上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笑话都会有。 我曾经在一个国家机关工作过,当时我们有二、三十个人,我们是做信息咨询提供的,我们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一些人积累了一些财富,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但是后来我们当时几年之后,四、五年前有一个香港的负责们,不知道怎么染上了赌博的习惯,就把一千多万人民币,还有差不多几套房子在香港都输给澳门的赌场,这样的例子我们会听到很多很多,这些都是跟内部管理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内部管理,有一些很好的模型,可以来解决一些问题,这里面一个简单的就是,在管理人的风格,不同的价值观,人员,战略,以及技能方面,我们想想我们中国的企业,国营的企业在很多的方面,都还是比较欠缺的。 我们也在这里,我也想引用几位我们业内的专家讲的几句话,林毅夫曾经说过缺乏经验,好大喜功,缺乏人才,官僚作风,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资本外逃是海外投资失败的国有企业的六大通病。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做过一个详细的研究报告。中心的一句话就是说,很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带着很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同时缺乏人才,也是他们走向海外之后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在前面讲了一大堆,就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到目前的状况,以及所碰到的一些困难。我想,我们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海外的企业对于中国的投资,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由于他们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的成长,所带来的社会的繁荣。我们想看一下,他们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们

文献综述---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

题目: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浪中尽管已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是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应该利用过程观念、环境观念、层次观念、功能观念和结构观念来寻求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并不断强化这些观念的指导来实现自身进化,提升国际竞争力。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挖掘内部潜力,还要开辟国际空间;不仅要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而且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的市场和资源,积极寻求国际化经营之路。作为浙江省新兴的汽车企业——吉利,在今年3月成功并购沃尔沃使我们看到了浙江民营企业运用并购这种国际直接投资的国际化经营方式积极地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浙江60%的税收和投资、70%的出口、近70%的GDP及全社会捐赠的80%来自民营企业,他们还解决了全省90%的就业率。”浙江民营企业对于浙江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浙江省生产总值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3730亿元和1933亿元。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四位。全省生产总值的70%、税收的60%、新增就业岗位的90%来自非公经济,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金的近7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浙江经济的“发动机”,并且浙江民营资本已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股最引人瞩目的力量。截止2008年底,全省有私营企业68.1万家,户均注册资本达207万元。在最新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据1/3以上的席位。但以出口型、加工型为特征的浙江民营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当其冲。 本文通过分析浙江民营企业不同国际化模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利 于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对策,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或应用方面的参考。 一、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跨国公司问题由专家邓宁提出,一个企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就可以进行 对外直接投资。 1.所有权优势。主要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很难得到的 要素禀赋、生产工艺、发明专利、管理技能等特殊资源和技术所有权。 2.内部化优势。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民营企业虽然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 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体化”对 外投资,就可以充分利用产业体系提供的配套服务,共享经营策略,从而获得相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不同民族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民族之间的交往既是人口与商品的交流,又是文化和观念的交流。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走向改革开放,在外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等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开始敞开国门走向世界。并且,随着我国成为经济大国,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塑造好中国形象,便成为当今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重要议题。我国政府也把中国文化的输出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将就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文化走出去现状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贸易发展迅速。影视、动漫、出版、新媒体等等已经形成规模,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的进出口比例也从2003年的9:1下降到了2010年的3:1。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 052亿元,占同期gdp的2.75%,而在2012年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提到我国2011年的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3.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3%。这些都表明我国的文化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看到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链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中国文化特有属性有待凸显。从横向来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不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取得的成就也还无法扭转我国现在文化贸易逆差较大的现状。 在文化内容层面上,我国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带有独特的中华印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也是将中华文明传递出去。我国进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对外文化项目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交流、互访频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宣传活动,包括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对外中国文化教育培训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大大增强了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与其他各国的互动,互通有无的过程也使得中国文化更容易走出去、被接受。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无论是在经济贸易方面还是文化本身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收获颇丰,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在进步的背后还有许多困境尚待解决,走出去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尚待挖掘。 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产业和文化困境 虽然我国在目前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收获了很多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文化输出结构、规模、经济价值、影响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有着发展的局限和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很难做到全面,因此笔者着重从经济(文化产业)角度和文化自身的本质和规律这两个方面进行困境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不完善,输出能力和水平有限 在产业结构、产品输出、国际影响力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链不完整,没有形成从创意到研发到形成产品到包装宣传到出口贸易再到提升附加值这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大部分是文化企业各自为政,进行小规模输出,缺乏大规模集群效益。同时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不足,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不强。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但是这种积淀在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需要自我的认同和对市场的清晰把握,而我国的文化产品恰恰缺乏这两点。首先是自我的认同,只有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自信,才能有资格谈文化走出去,只有将本国的文化充分融入产品当中,才能谈及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才能让别国信服。其次在市场的把握和产品的质量上,中国的文化产业缺乏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闭门造车,不考虑国际消费者的接受习惯和喜好成为了文化走出去困境中的重要因素。目前对外输出的中国文化产品主要集中于负面或者缺乏创新的产品,比如反映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社会黑暗的电影、影视、文学作品、民家杂耍,缺少真正体现中国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产品,也没有展示出日益强大的中

中国_走出去_战略的阶段性及其策略研究_杨欢

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阶段性及其策略研究 杨欢,吴殿廷,王三三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选择。本文剖析了中国“走出去”战略发展历程及阶段性特点,将中国“走出去”划分为企业“走出去”为主阶段、行业“走出去”为主阶段和文化“走出去”为主阶段等三个阶段,从“走出去”的目标、“走出去”的重点领域和地域,以及“走出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不同方面论述了走出去的策略。阐述了三个阶段的相互关系,并对中国未来“走出去”战略的趋势和特点提出了展望性的建议。 关键词:“走出去”;比较优势;“走出去”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034(2012)06-0075-11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出口、境外投资办厂、并购国外企业等现象已经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话题。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 中国走出去并非近几年才开始,从最初个别企业到海外投资开矿,到目前大规模并购海外企业,甚至成批量输出软件等文化产品,中国的“走出去”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 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和特点 (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走出去”的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了“走出去”的战略地位。 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正式实施是从2003年3月中央政府机构调整开始的。当时合并了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内贸易部成立商务部,下设25个职能机构中,对外经济合作司的主要职能第一条即明确为组织、协调实施“走出去”战略;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41140007)。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杨欢(1988-),女,贵州贵阳人,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吴殿廷(1958-),男,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三三(1985-),女,辽宁葫芦岛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75 -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现代服务业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姓名李家炜 指导教师吴卫芬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目录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亿美元。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亿美元。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

2010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强劲以及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境外并购继续快速增长,而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目标企业对中国收购方的态度也变得较为开放。2011年初,烟台万华、时代新材、柳工等数十家中国上市公司相继公布了海外收购计划,上半年许多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活动中也非常活跃,表明海外并购热潮仍将持续。2011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9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4%。 但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失败的案例也频繁出现,包括一些已经完成多起海外并购交易的公司也常出现于失败者的名单中(参见表2),这也反映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和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欠缺之处。 表2 中国企业主要海外并购未成功交易(2009-2011) 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010年8月2日,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正式完成沃尔沃轿车公司的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在90年代,中国经历了历史变革的时期。外商投入中国的巨大资金和大量技术有如输血;于是,继60和70年代意大利、东亚四小龙相继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福地”之后,中国成了新的“成本洼地”和“世界工厂”。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低税收优惠政策、近于零成本的污染宽容政策以及“血汗工资制”,使得中国在外资眼中成了一个巨大的“掘金场”。 在使用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坐拥近两万亿的外汇,充当着美国的债主,在金融危机扫荡了全球之际,也在重新计划着它走出国门的投资计划。然而,这场雄心壮志的旅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对于这些障碍,又将怎样扫除,值得探讨。 6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其中,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2008年已达到8%以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走过了在产业链低端积累财富的岁月。在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被我们使用殆尽,面临着西方贸易伙伴的频频反倾销,贸易保护。也许,在贸易转型的时期,我们“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要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的加工厂到品牌发源地也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任何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都会孕育着微弱但是清晰的机遇。对中国来说,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在世界的智囊库普遍停止转动时,中国有了“走出去”的最好机会。去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设厂。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无疑都是面向机遇去的。可是海外市场陌生的环境,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都让这场掘金之旅变得障碍重重。 近5年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增速达40%以上,2008年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中国文化“走出去”》试卷 100分

考试标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 倒计时 44:28 一、判断题 (10 道) 1. 文化建设问题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研究问题。 正确 错误 2. 《朝鲜日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正确 错误 3. 艺术历来是了解一个民族内心生活的一面镜子。 正确 错误 4. 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 错误 5.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如今美国人对中国的流行文化认知度相当高。 正确 错误 6.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正确 错误 7. 事实表明,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 正确 错误 8. 经贸合作并不能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互信问题。

正确 错误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正确 错误 10. 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好评与肯定。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 党的()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 A. 十四大 B. 十五大 C. 十六大 D. 十七大 2. 1983年,()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A. 邓小平 B. 陈云 C. 刘少奇 D. 叶剑英 3. 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计()所。 A. 421 B. 523 C. 691 D. 768 4. 为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中国政府于()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

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地需求分析 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和改革开放达到更高水平时地需要,也是在新地时代背景下主动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地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政策探析

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政策探析 张广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一、概述 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是指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学术界一般称为“对外投资”或“海外投资”),应该说“走出去”一词实际上是政府政策层面的一个概念。的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国际化是各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选择,一国企业只有具备“走出去”的战略视野,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一直较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于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寻求相关适当资源的需要,我国在1997年开始鼓励扩大对外投资,提出要“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与2007年党的十七大均着重指出,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与党和国家的上述发展要求相适应,国务院及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外汇管理局、中国进出口银行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走出去”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我国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相关支持性政策评析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日益加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一支“方面军”,在对外投资合作方面民营企业也毫不逊色。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一年,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来看,私营企业占对外投资主体数目的12%(位于投资主体数目的第三位),有限责任公司(包括民营股份制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等)占33%(位于境内投资主体数目的首位,并较上年又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占26%(位列第二)。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之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 摘要: 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关键词:文化,民族精神,战略,中国特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祖祖辈辈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我们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古中国重视文化的发展,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对文化很是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被各个大国重视,并制定相关策略发张自己国家的软实力。 据我们所知,文化是人类后天的创造。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今天,文化的相当部分还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出现了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往往体现在它的影响上。即文化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所产生的魅力,包括对本国和本民族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对它国它民族所产生的吸引力。文化越发达越先进,它作为软实力的影响就越大越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不独表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上,还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强大。因而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发展文化不仅需要战略的眼光,还需要审时度势地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求扬长避短,升优汰劣,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世界的总格局中实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理事、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李亚丽 摘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坚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商业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将是我们长期实行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应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优势,制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多种策略,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相互交织的战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以更加积 极的姿态“走出去”。 一、“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1、“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况且,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实行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开放发展。“走出去”战略正是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2、“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 从微观层面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宏观层面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 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并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2、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3、要素禀赋优势

我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我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为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必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1] 一、走出去的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从《云南印象》等众多赴海外演出大受欢迎,到30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从埃菲尔铁塔披上中国红,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中国水墨,中华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出去。 [2]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中华文化才能够有资格走出国门、推向世界呢?答案应该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 我国的文化,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在内的多层次、多样性和多方面的特点。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糟粕文化,它们侵蚀人们的精神灵魂,阻碍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推动走向世界的文化,应该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而绝不包括中国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只有把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推向世界,才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支持和接受,也才能够有资格谈得上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增强世界的竞争力、感召力、影响力和话语权。相反,如果把落后腐朽的文化推向世界,肯定会遭到来自国际社会的一致鄙视、反对和排斥,最终影响到先进、健康、有益文化的世界传播。只有中华文化被世界所认同和接受,那么中华文化才有可能在世界掌握领导权,也才有可能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的主动权。[3](p90) 二、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 我国目前虽然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有一些成果,但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例如,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较差,精品力作较少,传播能力较弱。就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来说,2011年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50份,有效回收1308份,覆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调查人群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下,超过三成的海外观众一点也不了解中国电影,其中母语为印度和英语的观众中完全没有看过的分别占41.5%和32.3%。他们对中国内地导演的认可度比较低,值得一提的是,18岁以下的观众中,有六成认为没有喜欢的中国导演。[4]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实现走出去的中国电影数量还不多。他说,目前我国每年的电影产量虽然超过了500部,只有不到10%的影片能够在海外市场发行。而通过合拍方式借船出海进入西方的主流电影市场,这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主渠道;另一部分是通过电影节方式主要面向海外小众市场的风格独特的文艺片。但作为中国电影主体的、能够真正体现中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影片,却由于故事策略和话语方式等诸多问题而无缘海外市场。[4]因而,中国电影要想走出去,一要创作出好的剧本,二要有好的导演和演职人员,三要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如果没有好的剧本,就等于是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好的导演和演职人员,再好的中国故事和剧本也演绎不好;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再好的电影作品也宣传发行不出去、推广不开。所以,政府应该要更进一步地科学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我国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健全产业结构,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和完善对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2012年2月15日指出,未来五年将扶持现代题材、重大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以及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创作。他说,广电总局将组织实施剧本精品创作工程,设立优秀剧本奖励基金,着力扶持优秀剧本项目。国家每年拿出3000万元,向全社会征集奖励好剧本,每个优秀影视剧本给予100万元到300万元奖励。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每年选拔100名左右的编剧、导演等进行系统培训,扩大国际影响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电影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从而

中国中小型企业如何“走出去”战略分析

中国中小型企业如何“走出去”战略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许多中小型企业也崛地而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对外开放将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中小型企业也积极地响应国家的政策,提升自身的实力,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具备了“走出去”的经济条件,但是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因素,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因此如何在新形式下开展“走出去”,规避贸易壁垒、拓展国际空间,就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什么是“走出去” 战略、我国中小型企业目前在“走出去”战略中所面临的现状、中小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我国中小型企业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中小型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方法和建议,对促进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困难;对策;展望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979 年8 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首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由此开始尝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997 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整,中央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对战略性资源需求加大的实际,在十五大上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21 世纪初,根据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发资源和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功经验,江总书记强调:“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1]” 2001 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十五

关于加强对外投资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关于加强对外投资服务机构建设 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是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省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机构)467家,其中民营企业就有388家,占整个“走出去”主体的83%,成为对外投资合作队伍里最活跃的群体。 境外投资需要多种中介机构提供“护航”服务,包括行业商协会、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鉴定机构等,为企业提供多方面专业化的服务。然而,在2015年省工商联开展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情况调研中,不少民营企业反映,我省“走出去”中介服务体系发育不健全,特别是缺乏综合服务机构,民营企业面对全新的市场、社会和文化环境,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了解和熟悉当地政策、评估风险、融通资金、财税法律等,成本高,专业性不强,易导致决策失误,严重影响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鉴此,建议: 1、建立综合服务平台。由商务厅牵头,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以招标方式吸引省内外知名中介机构进驻,为

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服务,补齐我省企业境外投资服务体系短板。加强对中介机构执业信用的监督,根据企业反馈服务质量对进驻中介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出台政策,定期从财政拨付一定资金,建立专门基金,用于补贴从事中小企业海外发展咨询、指导等工作的公共团体和企业。加快在境外,特别是在我省企业“走出去”比较密集以及有重大投资项目的国家(地区)的各类中介机构的布局,加快中介机构走出去和国际化进程,对相关费用予以适当补贴。 3、注重发挥商会组织作用。注重发挥工商联等商(协)会组织在行业自律、业务培训、信息交流、引导中小企业抱团出海、组建境外中资商会等方面的作用,适当放宽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程度较高地区工商联的出访限制。

《中国文化“走出去”》标准答案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 标准答案 您的得分:100.0!恭喜,您通过了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考试! 一、判断题(10 道) 1. 经贸合作并不能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文化互信问题。 正确 错误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正确 错误 3.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正确 错误 4. 《朝鲜日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正确 错误 5. 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好评与肯定。 正确 错误 6. 文化建设问题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研究问题。 正确 错误 7. 事实表明,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

正确 错误 8. 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 错误 9. 艺术历来是了解一个民族内心生活的一面镜子。 正确 错误 10.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如今美国人对中国的流行文化认知度相当高。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 ()于1999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成为中国文化界在国际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艺术家。 A. 陈丹青 B. 蔡国强 C. 王广义 D. 叶永青 2. 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成立。 A. 日本 B. 韩国 C. 新加坡 D. 马来西亚 3. 党的()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 A. 十四大

B. 十五大 C. 十六大 D. 十七大 4. 中法文化年的春节期间,埃菲尔铁塔被染成()。 A. 金色 B. 红色 C. 黄色 D. 紫色 5.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 A. 硬实力 B. 软实力 C. 巧实力 D. 硬实力和软实力 6.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软实力理论。 A. 保罗·克鲁格曼 B. 托马斯·萨金特 C.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D. 约瑟夫?奈 7. 1983年,()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A. 邓小平 B. 陈云 C. 刘少奇 D. 叶剑英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序言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兴业。近几年,中国企业对意大利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新设立的中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为意大利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 当地配套产业的发展,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中意双边经贸合作做出了贡献。中资企业在意大利开展业务、努力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 Porcari&Associati律师事务所正是基于 在意中资企业在法律方面的需要,编写了《意大利经贸法律知识通讯》。对Porcari&Associati律师事务所对在意中资企业的关注和帮助,我非常感谢。同时,也祝愿这个通讯越办越好,为我们的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驻意大利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公使衔参赞张俊芳Porcari&Associati 律师事务所编写《意大利 经贸法律知识通讯》,我认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意大利投资,逐步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推动中意经贸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用中文介绍意大利的相关法律法规,帮助中国企业在意大利投资兴业,将促进中意企业合作、互利共赢。《通讯》从最初的动议到今天的首期发布,历时仅仅一个月,表现出Porcari&Associati 律师事务所的热情和高效。 祝《意大利经贸法律知识通讯》越办越好。 驻米兰总领事馆经商室 参赞级领事雷元 策划 2008新年伊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使(领)馆经商参处(室)支持下,我们Porcari&Associati 律师事务所拟向在意中资企业提供本法律简讯,每月一期,内容涉及意大利较受瞩目的几个立法领域,尤其那些为中资企业所关心的法律的立法动态。 具体来讲,本简讯将就以下法律领域向在意中资企业提供讯息:移民法、税法、商法尤其是公司法及破产法、海关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及劳动安全法、工业及知识产权保护法。实际上,这些法律主题对 一个企业来说,是其正常经营运作所必须考虑权衡的方面。 除此之外,本简讯也将定期就意大利法律中一些纯“公法”性质的法律动态提供信息,具体涉及国家权力的分配、公共职能的组织,以及意大利中央和地方立法、行政职能的分配。 本简讯将就上述部门立法新动态提供信息,同时将就各部门法提供一些意义重大的、具有新意的司法宣告。对于特别重要的新立法,本简讯还将刊登其新规定及其解释。 税法 2008年第1期法律通讯 序言 1 策划 2 税法 2 公司法 2 破产法 3 移民法 3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3 劳动安全 4 环境法 4 工业和知识产权法 4 海关法 5 国家权力和中央-地方 行政/政治分散制 5 意大利经贸法律知识通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确立,跨国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宁波企业的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宁波经济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也为宁波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宁波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而去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给宁波的企业走出国门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宁波的对外投资驶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国内外理论界、产业界对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研究已有不少,对于对外投资的动机、竞争优势、投资主体、投资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也作了梳理,但是对于宁波“走出去”战略的研究相对来说少一些。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进行研究,以丰富并进一步发展“走出去”理论。 (2)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宁波市历年来对外投资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现状,找出宁波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层次提出了促进宁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措施。对于营造一个营造一个良好的对外投资的环境,加快宁波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与内涵 1.1“走出去”战略提出与形成 1.2 “走出去”战略分内涵 2、宁波企业的“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1.1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法展是宁波企业“走出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入世对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影响 1.3 宁波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走出去”战略的事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模式研究 3.1 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阶段 3.2 新形势下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新特点 3.3 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现状 4、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问题或障碍 4.1与政府有关的问题 4.2与企业有关的为题 4.3与行业协会有关的问题 5、进一步推动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对策 5.1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5.2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5.3行业协会应采取的对策 6、结论 (二)拟解决的问题: 1、通过分析宁波市外经贸局提供的对外投资的数据资料,总结出宁波对外投资的现状,即宁波市“走出去”战略实施的现状; 2、分析出宁波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存在的问题; 3、根据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对本课题的研究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进行课题研究。 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网上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与中国知网)收集参考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和分析,为文章的撰写提供了大量客观的事实依据。 在论文构思阶段,采用比较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前人经验的相似之处,发现前人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并寻找论文写作不同的切入点。在论文写作阶段,在引用总结的前人研究成果同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达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