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前向联系效应。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间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文献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中国沿海的电子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网络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的生产

活动是在OEM合同关系下进行的。虽然OEM的合作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双方在产品加工范畴内的合同关系,但是在OEM合同实行过程中,跨国公司业一般会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扶持,帮助OEM的本地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形成技术溢出效应的一个渠道。这类技术关联活动一般表现为对本土企业生产工艺的规范化和质量标准提出要求,但是对本土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仍比较有限。江小涓(2002)在上海、深圳、北京和苏州进行的有关“给外资企业进行配套生产的本土企业接受外商技术支持的模式”的调查显示,设定质量标准及其监督执行占所有样本企业的78.4%,提供技术支持占64.7%,而持有当地企业股份进行技术开发、或者共同投资实现技术开发的比例则很小,分别为23.6%、11.7%。

二、影响跨国公司在我国产业间技术溢出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中国接受外资的状况看,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和政府,以及溢出效应实现过程的两者之间的关联活动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较理想的是对于东道国中间产品的投资,越是中间产品,其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度越大,技术溢出效应就越明显。目前,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进行公司内分工,把生产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如基础性研发、核心中间产品的生产保留在母公司,而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则大量向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不例外,成为了跨国公司重要的最终产品的生产基地。在华外资企业大多位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高度依赖进口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并将成品销往海外,这种进口和出口依存度双高的特征使得外资企业与国内经济的联系相对松散,1999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均在40%以上,且呈逐步上升趋势,到2003年已分别达到46%和44%。在外商投资集中的部门,外资企业的贸易依存度还要更高。以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2003年外资企业的出口依存度就高达77%。所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最终产品的投资只能带来很弱的产业关联效应。其次,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不利于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看,大多数合资企业的前后向关联倾向比较强烈,合作企业次之,独资企业的最弱(见表1)。随着WTO框架下市场准入承诺的逐步兑现以及跨国公司内向型投资力度的加大,以独资企业为模式的外商投资占整个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新建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且增速明显高于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2004年,新建外商独资企业占中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已从1999年的39%提高到63%。此外,原本占少数股权的外方合作伙伴通过收购中方合作伙伴股权实现控股或转为独资企业的例子也明显增多。

FDI企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单位:家)所有权形式FDI企业在当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总计

>7550~7425~4925

合资企业1646127

合作企业--145

独资企业1-124

所有权形式FDI企业在当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总计

>7550~7425~4925

合资企业11541727

合作企业32--5

独资企业-1-34

(数据来源:杨先明,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

第三,跨过公司在我国相关产业链的自我繁衍,致使对我国企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较为微弱。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步转变为企业集团、企业联盟之

间的竞争,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向在产业内部关联上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不少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在其产业链延伸中,往往引进国外关联公司或国外合作伙伴,出现了产业链的连锁转移,如制造业企业转移后,会带动包括物流、后勤服务相关配套产业的跟随性的转移。这个趋势致使中国本地产业链中出现了核心跨国公司与配套跨国公司相继投资的现象,一个显著的结果是产业内部的价值链网络关系被整体复制到中国,在这个网络中进行技术转移与合作,而本土企业被排斥在网络之外。目前,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地企业之间的联系正逐渐弱化,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

从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看农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从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 看农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曾乐元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农业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并未解决。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对于农业和农业发展问题的关注却开始降温,忽视农业、掠夺农业、挤占甚至挪用农业投资的情况日益严重,各地政府在经济工作中偏重于追求过高的工业发展速度,热衷于开发区、房地产和市场建设,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衡。据专家分析研究和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合理比例应是215∶1,但1991~1994年间却为4∶1。尽管近年来中央多次重申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但忽视农业和农业发展问题,放松对农业的领导和投入的状况并未根本扭转。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农业产业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主要侧重“稳”的作用,而很少注意农业产业作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联带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广泛宣传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点,更使这种片面认识格式化、观念化。 不可否认,农业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在理论上忽视农业产业的关联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致富搞活”割裂开来却是十分有害的,必然导致许多地方在“兴地富民”时只把农业作为“口粮农业、口头农业、口号农业”去抓,而不愿真正把财力和精力投到农业中去。根本扭转这种状况,必须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农业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突破原有思维定势。 二、农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产业关联度是指社会生产中不同产业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在技术结构、产品需求结构方面扩散程度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程度。产业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即一个产业部门与吸收其产出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后向关联(即一个产业部门与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关联度高的产业部门前后向关联广泛,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程度较高,其投入产出的增加,会对相关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产生较强的乘数作用,并通过相关产业部门的关联效应将这种乘数作用传散到更多的产业部门,进而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我国,农业产业就属于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部门之一。 ——农业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对第二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及其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在后向关联效应的作用下,首先会带动为农业产业提供投入品的、与农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投入产出的大幅度增加。最近两年,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便也摆脱了前几年徘徊的局面,特别是农用汽车、联合收割机、化肥、农膜等的发展尤为显著,96年农机产品销售总额在机械行业中由第九位跃居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极强的后向关联效应。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出的增加,也会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带动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等产业部门投入产出的增加,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为吸收农业产出的前向相关部门提供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的加工对象,从而促使更多的相关部门的产生和发展,陕西省近年来由于苹果生产大幅度增长而带动果汁加工企业的大批建立就是农业产业前向关联效应的最好例证。 农业产业的这种关联效应还会增强其前向关联产业部门与后向关联产业部门之间的互动效应,并会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各自的关联效应传散到钢铁、机械制造、原材料、石油、电力、化工、机械修配等产业部门,进而传散到整个第二产业的所有部门,带动整个第二产业的发展。 必须看到,农业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关联效应不仅仅是引起其数量的扩张,更主要的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如我国农用机械生产不但存在着品质低、性能差、功能少、能耗高等问题,而且还存在重动力机械(主要是拖拉机)轻工具机具;重田间作业机械轻固定作业机械的倾向。有资料表明,与拖拉机配套的拖带农机具在发达国家已达千余种,我国仅有百来种。农业产出的增加无疑对前向相关产业部门的加工率、加工深度和精度、加工产品品种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第二产业赋予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联带作用。流通部门既是与农业产业直接关联的产业部门,又是农业与第二产业关联效应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随着农业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及其与第二产业关联程度的增强,农用生产资料流通部门和农产品购销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仓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部门 — 1 2 — 理论导刊97.6农业?农村?农民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分析

[427]夏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分析 崔健.吉林大学,2013. 摘要: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扭转经济颓势,美国先后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2年9月再次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并于同年12月加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事实证明其财政、货币政策都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影响。本文通过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尤其是对中国产生的溢出效应,有助于合理预估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 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 1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 2 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3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抓大放小,逐层细化。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

应用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r\n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证出发,通过计算得出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一系列产业关联指标,分析出 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 缓慢的特征,揭示了保持机械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生产性服务高度化,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机械制造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 服务业从性质和组成来看,主要包括金融、 、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 培训等行业。也有人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八类行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公共及个人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从作用来看,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 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消费性服务业指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服务业。若从服务业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服务业可分为传统的服务业和新兴的服务业。 一般来说,传统服务业包括运输、邮电、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等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通常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广告、市场调查、会展、 事务,律师事务和 咨询等服务行业。论及服务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紧密 的,总体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 产业关联分析 (一)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公式 感应度是指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它主要由感应度系数来反映。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 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用公式表示:。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第j列之值。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某一个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 影响力是指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它主要由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b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j列之值。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某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需求的波及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因此,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太小。 本文选取六个部门,他们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根据这些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得到这六个部门在1997、2000、2002年三个年份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1。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金融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和关键的推动作用。然而,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下来的金融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容易引起连锁反映,从而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并殃及整个经济生活,甚至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与政治危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背景下,正确识别金融风险及其传导机制,及时、准确监测,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又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次贷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欧债危机刚刚有所缓和,全球金融市场仍处于恢复、调整期的严峻形势下,把目光汇聚于极端情况下金融市场风险的度量、管理及其传导机制的分析上,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研究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为识别和管理风险创造良好条件,无疑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从金融风险的度量和溢出效应入手,先采用定性的方法了分析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风险及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采用VaR、ES、CARE、CoVaR、GARCH、SV、Copula、MCMC等多种定量方法,来分析我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其传导机制,立足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征,探讨如何通过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具体工作如下:(1)极端损失出现时,以分位数为基础的QVaR估计值会出现完全低估风险的情况。而从业人员和监管部门通常更关心就是在异常波动和极端损失(如经济危机、市场崩盘等)出现的情况下,金融资产所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为了避免QVaR模型的这些缺点,采用以Expectile模型为基础VaR度量方法(以下简称EVaR)来构建向量自回归期望分位数模型(CARE),并以此来计算金融收益序列的VaR和ES,用以度量金融市场风险。通过对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的实证分析发现:CARE模型在对金融收益序列的VaR估计与预测方面,明显优于金融风险管理实务界主流的RiskMetrics模型,也优于CAViaR模型,而且在ES度量方面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2)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考察两个市场间风险传导的实质就是检验其风险-Granger因果关系。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结合时变Copula-GARCH模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R 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 业的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

关联度分析

21.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 对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及速度等指标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就小。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与数理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关联度分析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而相关分析则基于概率论的随机过程;第二,分析方法不同。关联分析是进行因素间时间序列的比较,而相关分析是因素间数组的比较;第三,数据量要求不同。关联分析不要求数据太多,而相关分析则需有足够的数据量;第四,研究重点不同。关联度分析主要研究动态过程,而相关分析则以静态研究为主。 因此,关联度分析适应性更广,在用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应用更有其独到之处。 21.1原理与方法简介 关联度分析一般包括下列计算和步骤:(1) 原始数据变换;(2) 计算关联系数;(3) 求关联度;(3) 排关联序;(4) 列关联矩阵。在应用中是否进行所有步骤,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设有m 个时间序列 亦即 {{{1(0)2(0)m (0)X t X t X t ()},()},,()} (t =1, 2, …, N ) N 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这m 个序列代表m 个因素(变量)。另设定时间序列: {X 0(0)(t )} (t =1, 2, …, N )

该时间序列称为母序列, 而上述m 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两个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根据这一观点,可给关联度一个量化模型,其计算方法与步骤具体叙述如下: 1均值化变换。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所得到新的数据列。 2指标差值处理。在均值化变换后得到的新数据列 中,用第一列的数据分别与其他列数据相减取绝对值 3 计算关联系数 经数据变换的母数列记为{X 0 (t )},子数列记为{X i (t )},则在t =k 时母序列{X 0 (k )}与子序列{X i (k )}的关联系数L 0i (k )可由下式计算,式中?0i (k )表示k 时刻两比较序列的绝对差, 即 ?0i (k )=∣x 0 (k )-x i (k )∣ (1 ≤ i ≤ m ); ?max 和?min 分别表示所有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绝对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因为比较序列相交,故一般取?min =0;ρ称为分辨系数,其意义是削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ρ∈(0, 1),一般情况下可取0.1~0.5。本文取0.5。 分析结果 不难看出,关联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母序列X 0不同,则关联度不同; 2) 子序列X i 不同,则关联度不同; 3) 参考点0 (或数据变换)不同,关联度不同; 4) 数据序列长度N 不同,关联度不同; 5) 分辨系数ρ不同,关联度不同。 L k k i i 0 0 ( ) ( ) min max max = + + ? ρ? ? ρ?

应用文-世界经济视野中的空间关联效应初探

世界经济视野中的空间关联效应初探 ' 目前,关于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是新 地 的一个新领域,但还不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传统国际经济学中,国家通常被抽象为具有稳定要素禀赋或 权限的空间一点,忽视了国家在空间角度的关联效应。城市经济学模型化城市内部结构,但缺乏城市间关联效应的研究。在学术界提出全球化是国家之间的“距离的消亡”观点之后,不少学者不仅尝试把空间以经济地理的形式引入主流经济学中,更加意识到对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是理解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空间关联效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产业梯阶转移,对理解当代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空间关联效应的两个基本原则 传统经济学理论,由于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经济活动最终将空间均匀分配。然而,现实世界却长期存在人口、繁荣和贫穷的空间聚集。在此基础上,空间经济或经济地理学提出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以及经济要素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空间关联效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给定经济活动中心的位置,城市的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与跟这些中心位置的空间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比如,租金由城市中心向边缘依次降低;二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经济活动中心的形成,以及经济活动中心的位置的决定因素,如城市中的贫民窟和工业区、国家内的城市系统 ,以及世界经济中长期存在国际收入不平等现象。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完全不同的空间规模加以解释,但需要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空间距离成本,二是要素聚集机制。 1.空间距离成本 空间距离增加经济行为的直接交易成本,抑制经济行为发生。研究表明,随着两地距离的扩大,两地问的经济活动的发生率逐渐降低。第一,两地距离扩大降低贸易量。重力模型估算表明,当两地间的空间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2000公里,贸易量减少50%;两地间的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4000公里,贸易量降低82%;当两地问的距离进一步扩大到8000公里,贸易量降低93%。第二,两地空间距离扩大降低跨国资本流动。Portes和Rey(1999)对跨国资本进行研究发现:两地间的距离为8000公里时,两国的跨国资本流动还不足距离为1000公里时的1/5Di Mauro(2000)研究了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动,发现随着国家间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8000公里,跨国直接投资下降的比率相对少一些,尽管下降的比率已经超过一半。第三,在跨国境经济行为中,国家间政策、 和 方面的差异构成间接的空间距离成本,提高了国家间的贸易成本,阻碍经济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即使在关系密切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量,也比加拿大国家内部各州之间的贸易量下降10~20倍。 2.要素集聚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以规模经济递减原理为基础,暗含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扩散和传播是均匀的,任何东西都自给自足。但“自给自足资本主义”与现实世界不相符合,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规模经济的认识问题。只有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才会有在生产所有产品(低贸易成本,但是规模小)和生产部分产品(高的贸易成本,低的生产成本)之间的平衡。从本质上来看,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济论文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 济论文 论文导读::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0-2006年间的数据,引入省份产出变量,在Solow增长模型框架下对全国29个省份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唐地区经济联系度低,区域合作性较差;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互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地区快速发展;南部沿海地区中广东省对邻省的经济带动作用不足,福建省对邻省的溢出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中的河南、安徽、湖北以及西部地区中的宁夏与其相邻省份互动性良好;东北地区之间区域合作较差,辽宁省的经济辐射作用不大。论文关键词:相邻省份,溢出效应,Solow增长模型 一、引言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的产出不仅依靠自身内部条件,同时受到其他地区产出尤其是相邻地区产出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增长溢出(陈丁、张顺,2008)。经济增长溢出效应越大,地区间经济联系度越高,产业互补性越强;溢出效应越小,则地区间经济联系度越低,产业互补性越差。一个地区与其相邻地区通过聚集和辐射相联系,聚集主要是源于自身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备效益等吸引着相邻地区的要素向本地区聚集;辐射指本地区对相邻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表现为产业带动以及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等(刘崇献,2005)。研究各个地区与其相邻省份的互动关系,对于我国各省份明确当前形

势、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Ying(2000)从中心-外围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4年省份产出增长率的相互作用,证实了中国空间经济存在溢出效应,其中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中心,对周围的沿海省份海南和广西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而对周围的非沿海省份湖南和江西则极化效应明显。 Brun,Combes and Renard(2002)利用Barro(1991)式的增长回归方程,对我国28个省份1981-1998年的平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中部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东部地区内部溢出效应也很明显,但是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则溢出效应不显著,进而得出在短期内溢出效应的作用不足以使中国区际经济差异缩小的结论。王铮、刘海燕、刘丽(2003)在Douver and Peeters修正的Mundell-Fleming模型的基础上经济论文,对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区域间GDP溢出研究模型,根据1984-1999年数据的回归结果,得出我国东中西部GDP溢出效应明显,其中中部地区的发展起着主环节作用的结论。 李国平、陈安平(2004)以1978-2001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实际GDP 的增长率为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证实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东部自身,也有利于中西部地区。陈安平(2007)以1953-2004年我国八大区域的人均实际GDP为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和云

中国产业关联分析 2

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 一、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 通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系统反映产业间的关联。 在投入产出表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中间投入部分是分析产业联系的重要依据,基本方法 是通过中间投入流量计算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里昂惕夫逆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某产业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消耗的各个产业部门提供的原材料等中间产 品的投入。系数矩阵用A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 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统计上用完全消耗系数指标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各部门之间 的相互联系。系数矩阵用B表示。 根据2002年投入产出表(42部门)的基本数据,先将其合并简化为三次产业分类的中间使 用矩阵,得到表1如下。 (注:部门的产业分类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4754—2002)) 表1 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中间使用单位:万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46368196 101679789 15339368 第二产业50425244 1006127544 234933953 第三产业22689323 241323052 191381781 总产出285787423 1905590585 942927009 由表1分别计算出中国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和里昂惕夫逆系数(请保留小数点后两 位小数) 表2 2002年中国直接消耗系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16 0.05 0.02 第二产业0.18 0.53 0.25 第三产业0.08 0.13 0.20 表3 2002年里昂惕夫逆系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1.23 0.15 0.08 第二产业0.59 2.40 0.77 第三产业0.22 0.41 1.38 表4 2002年中国完全消耗系数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前向联系效应。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间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文献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中国沿海的电子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网络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的生产

面试官如何在面试中运用FAB的关联效应

面试官如何在面试中运用FAB的关联效应 在销售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有一种很有效的销售技巧叫“fab—利益销售”,即销售人员从产品或服务的“性能”(feature)、“优势”(advantage)和“利益”(benefit)三个角度,向客户进行科学而详尽的讲解和演示,以达到消费者的认同与最终购买。fab技巧强调了“产品能带给消费者利益”,所以在营销过程中,很多交易得以顺利成交。 在不同组织的面试过程中,fab技巧理应成为面试官当家的一件“利器”!从招聘方的角度看面试的交流过程也是“市场行为”,即利用面谈的机会,面试官可以将组织的理念、文化特征、产品与服务的内容乃至职位的“价格”传播给候选人;同时面试官又可根据候选人对诸多问题的理解和应答,从f、a、b的角度有序地判断“价值”,从而进行科学和理性的选择。 “告诉你,这儿有一块奶酪” 在面试过程中,特别是应聘者第一次到单位面谈,面试官就可用“介绍”的方式把单位的概况进行描述,从“组织发展史”、“如今的规模”、“组织与人员结构”到“产品及市场”等,一一介绍。这样的开始,一是可以让应聘者放松,使谈话气氛融洽,以利后面的信息交流;二是能够让应聘者“有底”,可以判别这个单位是不是真正想要去的地方。尽管成熟的应聘者在投简历的时候都预先了解相关情况,包括到网站上浏览,但面对面得来的信息,会显得更加实在与真实。 我们假设应聘者通过了其它方面的测试,面试官觉得应聘者是“真正需要的人”,fab 技巧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比如,某展览公司在招聘一名策划人员时,面试官是这样“销售”公司职位的: 1)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它不光要求你有经验,还要求你有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新鲜独到又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某种程度上可需要天分呀(往往这些话就使应聘者跃跃欲试了)!

城市发展与城市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分析

城市发展与城市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分析 广佛日趋同城化、珠三角拟定打造“两小时生活圈”、苏中板块应承长三角顺势而起,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大城市辐射周边城市且区域日益紧密联结的发展态势。城市间的溢出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资本流动、意识观念扩散等有形或无形资产的转移扩散至周边地区的现象。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一般学者都普遍解读为城市间的“互利双赢”“联姻之好”“做大做强”的壮举,其中体现在以下几个依据:(1)不同等级之间的城市发展对溢出效应的需求;(2)中心城区对周边城市的“溢出”对其的带动发展作用;(3)低位城市对接高位城市,解决了大城市空间发展限制问题;(4)城市间的互补借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5)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对于城市群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间的关系认定,应存在以下几种格局,“互利双赢”“两败俱伤”“各有取舍”。溢出效应也可以相应的分解为“正溢出效应”、“负溢出效应”、“回波效应”。正溢出效应,是指溢出效应中的积极因素,即产业转移、资本流动等带给周边城区的发展机遇和正面影响。苏中板块小城市群以上海、苏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为依托,乘着中心城区调节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模式的的机会,充分利用大城市的溢出因素,提升自身经济水平,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负溢出效应,是指溢出效应中的消极因素,即高位城市的溢出因素对周边城区的不利作用和负面影响。城市的溢出因素,也包含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拉力作用以及城市化演化过程中的负面问题,比如,生活垃圾、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空间限制、交通堵塞等城市化问题。这些城市溢出因素带来的城市间复杂的利益问题,既加深了中心城市的城市化问题,也加剧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北京近郊的垃圾村镇,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负溢出效应的现实例子。回波效应,也称为反馈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溢出效应的反效应。利用水纹为例,中心城市可视为小石子投入水湖的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产生的水纹一圈圈向四周扩散,越靠近中心点,水波纹路越深越清晰,越远离中心点,水波纹路越浅越模糊。在表面的水纹掩盖下,水底相应的生产回波,对中心城市产生一个反馈的作用,即城市间的回波效应。这表现为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的反作用力,即“各有取舍”。 区域间溢出效应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正是这种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体系。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在着力打造具有高成长性、强辐射作用的城市群。从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到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再到东北、西北地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我国的经济区域规划和相关指导性意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出台。关于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的探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经济地理学所阐述的空间外溢效应可以成为解释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正确认识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对规划城际间发展模式、评估城市群的发展效益以及界定城市间的发展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在空间是受限的,由于溢出因素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维度,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周边城区的消化吸收作用很难做到“鱼和熊掌都可兼得”,利弊共存,各有取舍。在城市群的规划政策中,应注意城市间正溢出效

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 演变趋势及需求机理 张卿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摘要]根据对我国1981—2002年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的演变趋势及其需求机理进行的分析表 明,演变趋势呈现各年间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均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且上升更稳定,增长波动 更弱小,投入结构中金融、公用、商务、技术等现代中间服务投入占比不断提高,运输邮电、商业饮食等传统 中间服务投入占比趋于下降。从需求机理来看,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是第三产业中间 服务投入率上升的名义需求基础,而市场化水平增进和外置化水平提高是促进名义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 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趋势;需求机理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2-0023-04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研究主要“集聚”在制造业上,这与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互动关系更为“显性”有关。[1] 关于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Gruble 和Walker 从概念视角解析了中间服务(又称生产性服务)既可被投入实物产品生产过程,也可被投入其他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不是直接用来消费,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经济中的中间投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2]215,①Lee 在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区域分工与服务业增长关系时发现,不同地区各服务部门发展水平指数与工业发展水平指数的相关性并不显著,部分地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服务业的集中与发展是服务业对中间服务需求增加的结果。Se-Hark Park 采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1975年和1985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间的依赖度进行了时序计量分析。结论显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呈不对称关系,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而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则超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Juleff-Tranter ,L.E 对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发现美国哥伦比亚地区商业67%的价值源于服务部门,16%源于制造业和资源部门;芝加哥地区政府部门购买会计、工程咨询等服务产品非常显著;新西兰的奥克兰只有18.3%的生产服务业公司没有服务部门的客户。 [3]由此可见,与制造业相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生产对中间服务投入的需求要更高。 在我国,第三产业研究先行者李江帆在生产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生产软化系数逐趋增大的规律,并在2005年度有关课题中明确提出了广义生产服务概念(第一产业生产服务、第二产业生产服务、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程大中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比重进行了时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81—2000年间第三产业生产占用中间服务一、相关文献回顾及有关问题提出 经济与经济管理 23··

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他能够激励创新活动的发生,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关于技术溢出[1]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动已经有了较为深入与完备的研究。例如2007年张倩肖等[2]证实:FDI知识溢出是促进本土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力量。2007年赵克杰等[3]以江苏省为例,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 计算出了各产业的工艺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 并给出了技术进步综合溢出效应较大的产业。2007年张杰等[4]通过构建一个空间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集聚视角下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间的多维技术溢出效应对双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发现在单向溢出效应和双向溢出效应不同情形下,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有着根本不同的表现。2009年赵骅等[5]在考虑集群内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情形下, 建立两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 讨论当集群企业在不同时机创新时, 技术溢出对其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2011年杨秀文[6]基于Feder 两部门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类吸收能力角度分析外资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外资部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边际要素生产率优势,且存在微弱的负向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四种吸收能力与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2011年宋宝香等[7]选取外部技术获取模式、转移技术特性、企业特性和技术学习过程四个方面,以苏州制造业本土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战略、学习文化和技术学习

过程对提升技术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12年艾兴政等[8]提出一个基于一个供应商和生产可替代产品的两个竞争制造商的模型, 研究无合作创新、无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和有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3种模式的均衡绩效。研究结果表明, 强势制造商和供应商选择合作创新是占优策略。进一步还发现, 在下述3 种情况下强势制造商会与零件供应商达成技术溢出合作创新机制。范如国等[12]采用2004年至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分析FDI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可行性,揭示FDI、R&D 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3个投入要素之间以及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Young Bong Chang等[13]研究发现在IT服务行业从技术溢出效应获得的收益较大,有长期的影响作用。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l:48~50. [2]张俏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 工业经济,2007(11). [3]赵克杰,刘传哲.产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 [4]张杰, 张少军, 刘志彪. 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 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态的研究 [J]. 南开经济研究, 2007, ( 3) . [5]赵骅,丁丽英.技术溢出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9,(17).

高铁的关联效应

高铁的关联效应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高速铁路的建设高潮,作为交通运输业的一种革命性的运输工具,高速铁路的成功运营改变了运输格局,深刻的影响着高速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应。国内外关于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还未得出一致结论,大部分运输区域经济学者认为,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变了区域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结构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结构优化等,即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事实证明,随着高速铁路不断建设的里程扩大和运营时间的增长,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 高速铁路主要通过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和改善生产生活观念两方 面影响着区域经济,高铁影响着城市间的可达性,直接影响着聚集租金的改变,聚集租金的改变影响着经济范围的改变。其正面的影响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效应、同城化效应、产业聚集效应、辐射效应;负面影响主要为虹吸效应。同时,以武广高铁为例,研究武广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改善,探讨武广高铁对沿线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经济效应情况,探讨武广高铁对沿线城市的产业促进的效应和结构改变效应。最后,本文研究指出,在短期,高速铁路的发展会促进设站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对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不确定。在长期来看,高速铁路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使得高速铁路会促进设站区域以及周边的经济 发展,会对经济格局进行重组,因此,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表现

出正的空间经济效应。 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关联效应。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依靠其流动特性沟通生产和消费,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对于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是通过运输业本身对于工业品的强大需求,拉动工业的发展;而间接影响即为交通运输业改变了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联系,推动了各部门间的经济业务往来。高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运输方式,它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是较大的,除了具有上述特性外,它的影响也将是长期的,具有地区差异性的。以下将从高铁的技术特性,高铁对于沿线地区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入手进行分析。 高铁引起区域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 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可达性反映了区域与其他有关地区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潜力。可达性最先是Hansen 在1959 年提出,是指交通网络中各节点互相作用机会的多少。后来,Goodall将可达性定义为一个空间位置相对于其他的空间位置而言,可以被到达的难易程度,并非仅指物理距Deichmann 认为可达性是特定的经济、社会机遇因素及其所在位置相互作用的结果。学者们通常将可达性的基本意义和个体在空间中移动的功能连接起来,判断交通系统可达性,并将其视为空间经济结构重组的“发生器”。 可达性引起聚集租金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