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信息技术《3.2算法及其描述》20191009-学案

高中信息技术《3.2算法及其描述》20191009-学案

高中信息技术《3.2算法及其描述》20191009-学案
高中信息技术《3.2算法及其描述》20191009-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征。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了解算法在计算机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4.了解算法描述与算法的程序实现之间的区别。

5. 习惯计算机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基础知识梳理】 一、 算法

1.算法的概念

算法是在 求解某一问题所使用的一组 的规则。 即用计算机求解某一问题的方法,是能被机械地执行的动作或指令的有穷集合。 【自学探究】 一、 完成任务一:渡河问题的探究,总结过程,理解算法的概念。

注意:

要写明确共几个步骤,并标明序号。

渡河步骤:

二、 完成任务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究。

注意:

1.要写明确共几个步骤,并标明序号。

2.总结出这类问题的通用解决办法。(头的数量为m ,脚的数量为n ,无论给出什么数据,很快就能算出兔子的只数X 和鸡的只数Y )

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

【使用时间】 第6周

【编 辑】郭 亮

周治国

【审 核】 高一信息组

第三章 算法基础

3.2算法及其描述

项目:体验算法奥秘,让

数学题活起来

【精讲点拨】

2.算法的特征

1)有穷性。任何一种提出的解题方法都是在有限的操作步骤内可以完成

的,哪怕是失败的解题方法。一个算法在执行有穷步之后必须结束。

2)确定性。算法执行的每一个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不能出现模棱两

可的情况。

3)数据输入。一个算法必须有输入。

4)数据输出。一个算法必须有输出。以反映对输入

数据加工后的结果,没有输出的算法是毫无意义的。

5)可行性。解题方法中任何一个操作步骤可以被分解为的操作步骤,而且可以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下和逻辑思维中都能够

实施实现。

二、算法的描述

1.描述算法的常用方法

1)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是人们日常所用的语言,如汉语、英语、德语等,使用这些语言不用专门训练,所描述的算法也通俗易懂。

2)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让人感到算法的流程描述清晰简洁,容易表达选择结构;它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从而有利于不同环境的程序设计。

3)用伪代码描述算法

是用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之间的文字和符号来描述算法的工具。它不使用图形符号,因此,书写方便,格式紧凑,易于理解,便于向计算机程序语言过渡。

算法的地位:在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算法是程序设计的核心,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程序的通用性和有效性,程序的效率主要取决于算法的效率。

软件、程序、算法之间的关系:

软件是包含程序的有机集合体,程序是软件的必要元素。任何软件都有可运行的程序,至少一个。

算法就是程序的灵魂,一个需要实现特定功能的程序,实现它的算法可以有很多种,所以算法的优劣决定着程序的好坏。

【自学探究】

三、完成任务三:Python程序的探究,理解算法描述与算法的程序实现之间的区别。

【本节总结】

【典型例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算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算法只能用自然语言描述B算法必须在有限步骤内实现

C 算法就是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D算法可以有0个或多个输入,但只能有一个输出

2、某晚会的猜数字游戏中,有100张写有1~100之间整数的卡片,主持人随机抽取一张卡片,让大家竞猜。有一种方案是:第一次猜50,若提示低了,则第二次猜75,若提示还是低了,则第三次猜87,依次类推;若第一次猜50,提示高了,则第二次猜25,若提示还是高了,则第三次猜12,依次类推;……。这种每次缩小一半查找范围而达到迅速确定目标的算法称为()。

A 顺序查找法

B 排序法

C 解析法

D 二分查找法

3、有两个相同的杯子A、B,分别盛放茶和咖啡,要求将两个杯中的液体互换,即A中放咖啡,B中放茶。

请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步骤。

任务一:讨论确定算法并用三种算法描述方式描述一下该算法。

任务二:请结合任务一,进一步验证算法的特征。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高中物理必修2(新人教版)全册复习教学案(强烈推荐) 内容简介:包括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具体可以分为,知识网络、高考常考点的分析和指导和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是高一高三复习比较好的资料。 一、 第五章 曲线运动 (一)、知识网络 (二)重点内容讲解 1、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1)从运动学角度来理解;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2)从动力学角度来理解: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为了简化解题过程引入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复杂的运动可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按正交分解或按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它们具有独立性和等时性的特点。运动的合成是运动分解的逆运算,同样遵循曲线运动

平等四边形定则。 2、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具有水平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将复杂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规律为:(1)水平方向:a x =0,v x =v 0,x= v 0t 。 (2)竖直方向:a y =g ,v y =gt ,y= gt 2 /2。 (3)合运动:a=g ,2 2y x t v v v += ,22y x s +=。v t 与v 0方向夹角为θ,tan θ= gt/ v 0,s 与x 方向夹角为α,tan α= gt/ 2v 0。 平抛运动中飞行时间仅由抛出点与落地点的竖直高度来决定,即g h t 2= ,与v 0无关。水平射程s= v 0 g h 2。 3、匀速圆周运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正确理解并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并掌握相关公式。 圆周运动与其他知识相结合时,关键找出向心力,再利用向心力公式F=mv 2/r=mr ω2 列式求解。向心力可以由某一个力来提供,也可以由某个力的分力提供,还可以由合外力来提供,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即为向心力,始终指向圆心,其大小不变,作用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指向圆心,各力沿半径方向的分量的合力指向圆心,此合力提供向心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与半径垂直的各分力的合力改变速度大小,在中学阶段不做研究。 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应结合受力分析,找准圆心的位置,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列方程求解,要注意绳类的约束条件为v 临=gR ,杆类的约束条件为v 临=0。 (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 1.渡河问题分析 小船过河的问题,可以 小船渡河运动分解为他同时参与的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水的运动(设水不流时船的运动,即在静水中的运动),一是随水流的运动(水冲船的运动,等于水流的运动),船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例1:设河宽为d,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 1,河水流速为v 2 ①船头正对河岸行驶,渡河时间最短,t 短= 1 v d ②当 v 1> v 2时,且合速度垂直于河岸,航程最短x 1=d 当 v 1< v 2时,合速度不可能垂直河岸,确定方法如下: 如图所示,以 v 2矢量末端为圆心;以 v 1矢量的大小为半径画弧,从v 2矢量的始端向圆弧作切线,则 合速度沿此切线航程最短, 由图知: sin θ=21 v v

江苏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2014分项练习)《Word文字编辑操作2》

考生:王志烨,试卷:《Word文字编辑操作2》考试答题数据 操作题,每题10分,10题共100分 【第1题】 打开“z:\781\”文件夹中的文件“巷子里的阳光.doc”进行以下操作并保存。 (1) 将正文中的“sun”替换为“太阳”; (2) 将标题设置为“三号”,颜色设为“深红”,并将正文设置为“首行缩进2.5个字符”,行距设为“固定值20磅”; (3) 在正文第7段后插入艺术字“巷子里的阳光”,选择“第3行第3列”的式样; (4) 在文档末尾处插入剪贴画“建筑”类别中的“建筑物”,将剪贴画的版式设为“紧密型”; (5) 将文档的纸型设置为“16开”,方向为“横向”; (6) 在文档页脚处插入页码,对齐方式为内侧,页码格式为“一、二、三……”; (7) 保存文档并关闭应用程序。 操作题评分如下: 错误,将正文中的“sun”替换为“太阳”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标题设置为“三号”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将正文设置为“首行缩进2.5个字符”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行距设为“固定值20磅”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没有插入艺术字 错误,在文档末尾处插入剪贴画“建筑”类别中的“建筑物”,将剪贴画的版式设为“紧密型”;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将文档的纸型设置为“16开”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将文档方向设置为“横向”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没有插入页码 没有插入页码 错误,标题颜色设为“深红”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本题得分:0.00 分 【第2题】

打开文件“z:\97\guxiang.doc”,进行以下操作并保存。 (1)将文章标题字体设为黑体,字号为二号,颜色为红色,居中对齐; (2)将正文各段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 (3)在正文第一段后插入图片“z:\97\qiutian.jpg”; (4)页面设置中纸型为A4,上下左右页边距均设为2.5cm; (5)在页脚中插入页码,并居中。 操作题评分如下: 错误,将文章标题字体设为黑体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将文章标题字号为二号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将文章标题字体颜色为红色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将文章标题居中对齐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将正文各段首行缩进2个字符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在正文第一段后插入图片“z:\97\qiutian.jpg”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页面设置中纸型为A4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上页边距设为2.5cm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右页边距设为2.5cm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上页边距设为2.5cm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错误,下页边距设为2.5cm 不正确 (得分: 0.0 分) 没有插入页码 本题得分:0.00 分 【第3题】 打开文件“z:\849\低氧健身.doc”,按要求完成以下操作并保存。 (1) 给本文加上标题“低氧健身”,并将标题设置为居中,红色,加粗; (2) 将正文最后一段的行距设置为1.5倍行距; (3) 正文中的项目符号改为数字顺序项目编号(1.2.3.…); (4) 将全文分为等宽的二栏,栏间距为2.5个字符,栏间加分隔线。 操作题评分如下: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全册学案

第一章静电场 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三种起电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产生及条件两不同绝缘体摩擦时导体靠近带电体时带电导体和导体接触时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 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 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体 “近异远同” 导体上带上与带电体相 同电性的电荷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 外电子的束缚力不同而 发生电子转移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到 带正(负)电物体吸引(排 斥)而靠近(远离) 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实质 电荷在物体之间和物体 内部的转移 接触起电的电荷分配原则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会重新进行分配,如图1-1-2所示. 电荷分配的原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平分原来所带电荷量的总和;带异种电荷接触后先中和再平分. 图1-1-2 1.“中性”与“中和”之间有联系吗? “中性”和“中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性”是指原子或者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对外不显电性,表现为不带电的状态.可见,任何不带电的物体,实际上其中都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正负电荷间的吸引作用,电荷发生转移,最后都达到中性状态的一个过程. 2.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1)两种表述:①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②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的. (2)区别:第一种表述是对物体带电现象规律的总结,一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某种方法可以带电,原来带电的物体也可以使它失去电性(电的中和),但其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电荷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第二种表述则更具有广泛性,涵盖了包括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的微观粒子在变化中

中学信息技术导学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导学案 课题Word中文本的编辑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在要插入文字的地方添加文字。 2、拖拉鼠标框选文字。 3、使用删除键或者“删除”菜单删除文字。 4、通过拖拉对象或使用“剪切/粘贴”功能移动文字。 5、使用“复制/粘贴”功能复制内容。 学会对上面的操作,并通过练习,能够熟练掌握。 【课前预习】: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和提前预习,能够熟练把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能够对插入、选择、复制、移动、删除进行初级的操作,并能自己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性的练习。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1、拖拉鼠标框选文字。 2、使用删除键或者“删除”菜单删除文字。 3、通过拖拉对象或使用“剪切/粘贴”功能移动文字。 4、使用“复制/粘贴”功能复制内容。 (2)学习难点 通过拖拉对象或使用“剪切/粘贴”功能移动文字。 使用“复制/粘贴”功能复制内容。 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对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打字练习及展示】: 将屏幕上的文字在五分钟练习时间内做一下打字练习。 给学生展示一下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及修改后的效果,使其有大致的了解,引出下面的练习及学习操作。 【课堂导学】:

咱们都写过作文,在修改时有很多的方法和标记符,在作文本上用笔一点点标记,会让页面很杂乱,例如:有一个句子位置不合适,怎样把它移到正确的位置。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很多编辑都在电脑上,在输入过程中又会出现很多错误,今天咱们学习一下用电脑对其进行操作,使页面布局简洁、规范。 【旧知回顾】: 咱们已经学习了文本的输入,这节课学习文本的修改,怎样打开word文档? 在word的输入过程中,会遇到输入法的转换,首先打开word,单击“任务栏”上的输入法图标,选择“智能ABC输入”,或者同时按“shift+ctrl”键,转换输入法,然后单击需要输入的位置,将文字输入,在开始另一段时按键盘上的“enter”键,空两格进行输入。 【探索新知】: 在自学课本和自我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大胆举手提问,在课堂上相互探讨一下,一起解决。 1、自学习题 (1)在第一段第三行“又像一个”后面插入“忍俊不禁的”几个字。 (2)选中“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 (3)将刚才输入的“忍俊不禁的”删除掉。 (4)将第五段“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这段话复制到最后一段。 (5)将第一段内最后“我凑上去,想摘一朵。”这段话移动到最后一段。 2、拓展延伸 对跨行的文字进行选择时是怎样操作的,怎样准确选择。 自己探究怎样对图片进行复制粘贴。 【操作练习】: 对展示的文章进行对比后,在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达到修改后的效果。计算机课是操作课,强调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穿插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1)在文章指定位置插入预想的文字。 (2)尝试选中一句话或一段话的操作方法,并对其中的文字进行复制/移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高一导学案.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高一物理导学案 主备人:赵红梅 2015年4月16日 学生姓名:班级: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普勒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发现了太阳系中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规律 C.第谷通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观察,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 不可回收的航天器在使用后,将成为太空垃圾.如图1所示是漂浮在地球附近的太空垃圾示意图, 对此有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地越低的太空垃圾运行周期越大 B.离地越高的太空垃圾运行角速度越小 C.由公式v=gr得,离地越高的太空垃圾运行速率越大 D.太空垃圾一定能跟同一轨道上同向飞行的航天器相撞 3.已知引力常量G,在下列给出的情景中,能根据测量数据求出月球密度的是( ) A.在月球表面使一个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测出下落的高度H和时间t B.发射一颗贴近月球表面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测出飞船运行的周期T C.观察月球绕地球的圆周运动,测出月球的直径D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 D.发射一颗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测出卫星离月球表面的高度H和卫星的周期T 4.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在距月球表面200 km的P点进行第一次“刹 车制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如图2所示.之后,卫星在P点经过几次“刹车制动”,最终在距月球表面200 km的圆形轨道Ⅲ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用T1、T2、 鑫达捷 图2

全套下载(共15份145页)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全集(含全套练习)

(共15套145页)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全集(含全册练习)

第1节 气体的等温变化 1.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其压强与体积变化时的关系,叫做气体的等温变化. 2.玻意耳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 与体积V 成反比,即pV =C . 3.等温线:在p -V 图像中,用来表示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关系的图像,它们是一些双曲线. 在p -1V 图像中,等温线是倾斜直线.

一、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 1.状态参量 研究气体性质时,常用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来描述气体的状态. 2.实验探究

二、玻意耳定律 1.内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2.公式 pV=C或p1V1=p2V2. 3.条件 气体的质量一定,温度不变. 4.气体等温变化的p -V图像 气体的压强p随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8-1-1所示,图线的形状为双曲线,它描述的是温度不变时的p -V关系,称为等温线. 一定质量的气体,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是不同的. 图8-1-1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 (2)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正比. (×) (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 (4)在探究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个状态参量之间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 (5)玻意耳定律适用于质量不变、温度变化的气体. (×) (6)在公式pV =C 中,C 是一个与气体无关的参量. (×)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用注射器对封闭气体进行等温变化的实验时,在改变封闭气体的体积时为什么要缓慢进行? 提示:该实验的条件是气体的质量一定,温度不变,体积变化时封闭气体自身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为保证温度不变,应给封闭气体以足够的时间进行热交换,以保证气体的温度不变. (2)玻意耳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气体的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那么为什么在压强很大、温度很低的情况下玻意耳定律就不成立了呢? 提示:①在气体的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气体分子之间除碰撞外可以认为无作用力,并且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也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由玻意耳定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玻意耳定律成立. ②当压强很大、温度很低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小,此时气体分子之间的分子力引起的效果就比较明显,同时气体分子本身占据的体积也不能忽略,并且压强越大,温度越低,由玻意耳定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之间差别越大,因此在温度很低、压强很大的情况下玻意耳定律也就不成立了. (3)如图8-1-2所示,p -1 V 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更能直观描述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为什么直线在原点附近要画成虚线?

最新新课标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经典教案(含有章节练习)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细解考纲】 1.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知识梳理双基再现】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最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 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质点是一个的物理模型。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的物体称为参考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 【小试身手轻松过关】 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 B.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 C.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成质点3.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写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 B.坐标系都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 C.坐标系的建立与参考系无关 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 4.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由学校回家的速度 B.对这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 【基础训练锋芒初显】 5.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多少 B.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上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D.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 6.坐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因为选取作为参考系的缘故,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选取作为参考系的。 7.指出以下所描述的各运动的参考系是什么? (1)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2)月亮在云中穿行; (3)汽车外的树木向后倒退。 8.一物体从O点出发,沿东偏北30度的方向运动10 m至A点,然后又向正南方向运动5 m至B点。(sin30°=0.5) (1)建立适当坐标系,描述出该物体的运动轨迹; (2)依据建立的坐标系,分别求出A、B两点的坐标。 【举一反三能力拓展】 9.在二战时期的某次空战中,一英国战斗机驾驶员在飞行中伸手触到了一颗“停”在驾驶舱边的炮弹,你如何理解这一奇怪的现象? 【名师小结感悟反思】 本课时学习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三个基本概念,质点是重点,是理想化模型,是一种科学抽象。判断物体能否视为质点的依据在于研究问题的角度,跟物体本身的形状、大小无关。因此,分析题目中所给的研究角度,是学习质点概念的关键。 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对同一运动,不同参考系描述形式不同。一般选大地为参考系。坐标系是建立在参考系之上的数学工具。坐标系的建立,为定量研究物体的运动奠定了数学基础。

高中物理选修3-4全册导学案

选修3-4全册教学学案 选修3-4_11.1简谐振动 【学习目标】 1.认识弹簧振子并能判断出振动的平衡位置。 2.理解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正(余)弦曲线,知道简谐运动图 像的意义。 3.能够根据简谐运动图像弄清楚各时刻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 和大小规律。 【自主学习】 1.弹簧振子 (1).组成:由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系统叫弹簧振子,它是一个理想化 的模型(为什么?)。 (2).平衡位置:振子__________时的位置。 (3).机械振动:振子在______位置附近的________运动,简称________。 2.简谐运动及其图像 (1).简谐运动: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___________规律,即它的振 动图像(x-t 图像)是一条________曲线。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 弹簧振子的运动就是__________。 (2).简谐运动的图像 ①坐标系的建立:在简谐运动的图像中,以横坐标表示______,以纵坐标表 示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_________。 ②物理意义:表示振动物体的_______随_______的变化规律。 重点知识或易混知识 问题1.根据对平衡位置的理解,判断正误并举例说明 ① 在弹簧振子中弹簧处于原长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② 在弹簧振子中物块速度为零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③在弹簧振子中合外力为零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问题2.振动图像的理解,结合判断正误 ① 如右图所示正弦曲线为质点的运动轨迹。 ② 如右图,3s 内的位移为x 1大小为cm cm 10910322=+。 ③ 如右图,3s 内的位移为x 2 大小为10cm 。 ④ 如右图,1.5s 时的速度方向为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⑤ 0.5s 和1.5s 时的位移相同,速度也相同。 ⑥ 0.5s 和3.5s 时的位移相反,速度相反。 X X 1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与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问题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本堂教学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版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教材分析】 本课是针对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的设计。本节内容体现的课程内容标准条目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采用图表方式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地表达统计结果,并形成报告。【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育对象是高一新生,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学会了电子表格的制作,能够借助简单的函数运算来分析数据。且刚学习过“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会使用工具软件Word加工处理文本信息等,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表格的基本修饰方法。 ②理解用图表来表现信息的特点与意义。 ③能根据表格数据关系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2.技能目标 ①利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并能根据需要修改图表。 ②能够利用表格、图表的形式分析数据,发现有价值的规律,并以图形化的表格数据直观表示。 ③能选择合适的文字处理、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并采用适当的方式组织信息,表达观点。 3.情感目标 ①体验表格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了解表格信息加工的思想和方法。 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感悟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重点: ①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②根据任务需求,利用合适的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并以恰当的呈现方式表达意图。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以

打包下载(含28套)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学案汇总

(共28套78页)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精 品学案汇总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知道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3、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对同一个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学习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 【学习难点】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不同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的关系 【学习流程】 【自主先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物理学中的“质点”与几何学中的“点”有何区别? 3、什么是运动的绝对性?什么是运动的相对性? 【组内研学】 ●为什么要引入“质点”概念?(阅读P9~10) 1、定义:叫质点. 讨论一:在研究下列问题时,加点的物体能否看成质点? 地球 ..通过桥梁的时间、火车 ..从上海到北京的运动时间、轮船在海..的自转、火车 ..的公转、地球 里的位置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 . 3、“质点”的物理意义:. 【交流促学】讨论:下列各种运动的物体中,在研究什么问题时能被视为质点? A.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B.运动中的人造地球卫星 C.投出的篮球D.在海里行驶的轮船 请说一说你的选择和你的理由? 小结:⑴将实际物体看成“质点”是一种什么研究方法? ⑵哪些情况下,可以将实际物体看作“质点”处理? 【组内研学】 ●为什么要选择“参考系”?(阅读P10和插图1.1-3) 讨论二:⑴书P11“问题与练习”第1题;⑵插图1.1- 4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1、定义:叫参考系. 2、你对参考系的理解: ⑴

高一信息技术word教学课件

第三章文字处理 一、Word概述 Word 提问、word能为我们做什么? 1、word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word是当今世界上应用得最广泛的文字处理软件,是微软公司出版的办公套装程序组office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word 最大的特点是所见即所得。word 最强的功能是图文混排功能。word 的操作环境极其友好,用户非常容易从word屏幕所示的工具按钮中找到所需工具,并可根据需要显示各种工具按钮。word 具有快速的表格产生功能,并可引用到文档中,使文章更具说服力。word 还具有英文拼字检查功能、打印预览显示等功能。 Word2000还具有一些非常出色的新增功能,如安装操作更方便灵活性更强、office助手更优秀、更强的自动功能、更强大的收集和粘贴功能、新一代的表格功能、更多的边框和底纹、最新的图像和绘图工具、将word作为一个电子邮件编辑器等。 提问:如何用word制作文档? 基本步骤为: 准备:启动word,新建或打开文档 处理:保存、输入、编辑、排版、打印 结束:(保存、)关闭文档或退出word 2、启动和退出word 启动: 方法一:单击“开始”按钮,指向“程序”菜单中的word启动命令 方法二:双击word文档图标时首先启动word应用程序 其它方法:双击桌面或文件夹窗口中的word快捷图标 或单击文档菜单中文档名等) 退出: 关闭word 文档:单击文档窗口的关闭按钮 关闭word应用程序:单击word 应用程序窗口的关闭按钮 (关闭文档时系统会检查询问最近修改是否保存)

3、word的窗口环境 认识窗口 窗口组成:应用程序和文档窗口的组合 标题栏:显示文档标题,执行窗口操作——移动、最小化、最大化、还原、关闭 菜单栏:word操作命令的分类集合 工具栏:菜单命令的快捷按钮栏,方便操作 标尺:衡量对象的宽度或利用其进行排版操作 编辑区:工作区域,word文档的显示区域 滚动条:用于滚动查看文档的内容 视图切换按钮:视图是指文档的显示方式,不同视图对应的编辑功能也不同。 状态栏:显示编辑的有关信息 认识视图方式 视图是指文档的显示方式,普通视图适于快速处理大量的文字、大纲视图可以察看文档结构图、页面视图可随时看到自己的编辑结果、web版式视图用于创作web页能够仿真web浏览器显示文档,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来显示文档。 菜单栏的使用 菜单命令的执行:单击相应的菜单命令 菜单命令中某些标志的含义:隐藏箭头;灰色;快捷键;省略号;黑箭头;图标等 工具栏的使用 显示相应工具栏:单击“视图”菜单,指向“工具栏”级联菜单中相应的工具栏 名称,单击 调整相应工具栏中的工具按钮:单击工具栏最右侧的黑箭头,选择进行显示和隐藏隐藏相应工具栏:方法同显示,将工具栏名称的勾号去除即可。 认识对话框 执行某些菜单命令后系统会弹出一个窗口,要求用户在其中输入某些信息,以完成确切的操作,这就是对话框。 对话框的组成: 标题栏、帮助按钮、关闭按钮 标签(选项卡) 文本框、数值框、单选框、复选框、下拉列表框、命令按钮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全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全册导学案

目录 第四章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导 第四章第2节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第四章第3节楞次定律 第四章第4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第四章第5节《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 第四章第5节《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 第四章第6节《互感与自感》 第四章第6节《互感与自感》 第四章第7节《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四章第《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五章第1节交变电流 第五章第2节描述交变电流物理量 第五章第3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第五章第4节变压器 第五章第5节《电能的输送》 第六章第1节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第六章第2节传感器的应用(一) 第六章第3节传感器的应用(二) 第六章第4节传感器的应用实验

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 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奥斯特梦圆“电生磁”;法拉第心系“磁生电”,初步了解物理学中奥斯特和法拉第的贡献。 二、预习内容 奥斯特梦圆“电生磁”标题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标题。 问题1:奥斯特在什么思想的启发下,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的? 问题2: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能说明他是一个“幸运儿”吗?是偶然还是必然? 问题3:1803年奥斯特总结了一句话内容是什么? 问题4:法拉第在了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的基础上,思考对称性原理,从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5:其他很多科学家例如安培,科拉顿等物理学家也做过磁生电的试验,可他们都没有成功,他们问题出现在那里? 问题6:法拉第经过无数次试验,经历10年的时间,终于领悟到了什么? 问题7:什么是电磁感应?什么是感应电流? 问题8:通过学习你从奥斯特、法拉第等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问题9: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法拉第的生平,详细写出法拉第一生中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发现。 三、提出疑惑

高中信息技术《4.1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20191009-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组成。 2.掌握Python的常量和变量。 3.能够区分Python的数据类型。 4.掌握Python的运算符和表达式及其优先级。 5. 了解Python的函数。 【基础知识梳理】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也被称之为“电脑”,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效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的系统。 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 二、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1.冯.诺依曼机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五部分。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精讲点拨】 三、Python 诞生于1989年,英国发音:/?pa?θ?n/,美国发音:/?pa?θɑ?n/,创始人为吉多. 范 【使用时间】第8周 【编辑】郭亮 周治国 【审核】高一信息组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 4.1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 项目:认识计算机间的沟 通语言

罗苏姆(Guido van Rossum)。 4.1.1Python的常量和变量 1.常量 常量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其值始终不发生变化的量,通常是固定的数值或字符串。 2.变量 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其值可以发生变化的量。变量由“标识符”(变量的名称)和“内容”(值)组成。 Python规定标识符的命名规则: ①必须由字母(A~Z,a~z)、数字(1~9)、下划线组成。 ②第一个字符必须是字母或下划线。 ③字母的大小写是有区别的。(Value和value是两个变量的名称) 4.1.2Python的数据类型 1.数值型(Number) ①整数(integer),简记为int:十进制:21,八进制:025,十六进制:0x15 ②浮点数(float):1.65,21.0,21.,.21,2.1E1 ③布尔数(boolean),简记为bool:True,False ④复数(complex):1+1j 2.字符串型(String),简记为str 使用' ' 或" " 括起来的一系列字符 3.列表(List) 写在方括号[]之内,用逗号隔开,有序的对象集合,同一集合数据类型可以不同。 4.元组(Tuple) 写在小括号()之内,用逗号隔开,内的元素不能修改。 5.集合(Sets) 可以用{}或set()函数创建,无序不重复元素的集合。you'xu 6.字典(Dictionary) 字典用{}标识,是一个无序的“键:值”对集合。 4.1.3Python的运算符与表达式

高中信息技术word操作题速查手册

高中信息技术word操作题速查手册模块一:WORD 1、页面设置(纸型、页边距) 文件――页面设置 2、查找、替换文字 编辑――替换 3、页眉、页脚设置 视图――页眉、页脚页码页眉页脚切换 4、工具栏的调出(如绘图工具栏) 视图――工具栏 5、首行缩进、行距、段前段后距 格式――段落 6、边框、底纹 格式――边框底纹 7、分栏 格式――分栏 8、项目符号 格式――项目符号和编号 9、表格设置 选中表格或单元格――右击 10、图片设置 (1)插入图片

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2)设置图片大小 右击图片――设置图片格式――大小(注意锁定“纵横比”前面的钩) (3)设置图片版式 右击图片――设置图片格式――版式 (4)图片绝对定位 右击图片――设置图片格式――版式――高级 11、绘图工具栏 圆:SHIFT+椭圆 圆角矩形:直选图形――基本形状 文本框微调位置:CTRL+方向箭头 水平(垂直)线:SHIFT+CTRL+――――― 直选图形颜色、粗细设置: 右击自选图形――设置文本框格式 图形的组合:选中所有文本框(SHIFT)右击――组合 12. 文字方向:将指定文字设置文字方向 格式——文字方向 二、Word操作考点: 1、文字和段落格式化: (1)对指定的文字设置:字体、字形、字号、颜色、下划线、着重号、阴影、上标或下标、字符间距、文字特效 (2)对指定的段落设置:对齐方式、左右缩进、首行缩进、段落前后间距、行距(单倍、1.5倍、多倍、固定值、最小值) (3)给文章插入标题:

2、项目符号与编号: (1)为指定段落设置项目符号或者项目编号; (2)将指定的项目符号改为项目编号 3、边框与底纹: (1)给指定的文字设定边框(宽度、颜色、线形、方形/阴影); (2)给指定文字设置底纹 4、分栏:将指定段落文字进行分栏(栏宽、栏间距、分割线)*最后一段的段落 标记不要选择 5、首字下沉:将指定段落的首字设置下沉(字体、下沉行数、距正文距离) 6、文字方向:将指定文字设置文字方向 7、设置水印背景:添加图片水印或文字水印 8、插入页码:插入指定格式的页码(位置、对齐方式、数字格式) 9、插入图片: (1)插入指定剪贴画、 (2)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3)插入指定类型的艺术字、 (4)插入指定的自选图形 10、插入文本框:横排文本框、竖排文本框 11、设置图片(包含剪贴画、图片、艺术字)格式: (1)设置图片的颜色与线条:填充色、线条颜色; (2)指定图片的大小、缩放比例、旋转; (3)指定图片的版式:环绕方式,水平对齐的绝对位置和垂直对齐的绝对位置; (4)图片裁剪和图片效果(冲蚀、黑白、灰度)设置;图片亮度与对比度设置 12、设置文本框格式:在指定文本框中输入文字并设置文字格式;设置文本 框边框线条颜色、版式(环绕方式、水平对齐) 13、页面页脚设置:在页眉或页脚中添加指定文字并设置文字格式 14、设置显示比例: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Word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会考试题 (必修部分) 主题一:信息技术与社会 (一)信息及其特征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3、下列叙述中,其中()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4、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5、()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B.不可能增值C.可传递、共享D.依附性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独享性7、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C.时效性D.必要性 8、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 )。 A.依附性 B.共享性 C.价值性 D.时效性 9、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能够独立存在 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不能分享 D:信息反映的是时间永久状态 10、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11、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 ) A:价值性 B:可伪性 C:具有可传递性 D:具有失效性 12、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 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 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13、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 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实效性14、武王伐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成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特征。 A、可传递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15、某次语文测验成绩已经按学号顺序录入到Excel表中,对语文成结在100分以上的学生筛选,得出相应的名单,这体现了信息的( ). A、可以共享的 B、可以增值的 C、需依附一定载体 D、具有时效性 16、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错误的是() 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B.交通信号灯被许多行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C.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的有价值性 D.身边的信息体现了信息的不完全性 (二)信息技术与社会 17、我们常说的“IT”是()的简称 A.信息技术B.因特网C.输入设备D.手写板 18、总体来说,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管理、应用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A.识别 B.显示 C.交换 D.交流 19、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A.现代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技术 B.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技术就相应产生了。 C.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 D.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高中物理选修3-2全册学案

第四章电磁感应 4.1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 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初识高中信息技术(第1课时)导学案

第一周第1课时 初识高中信息技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目的 2、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学分制 4、学分认定的方案 5、上课方式及要求 学习重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及上课方式和要求。 学习过程: 1、引入:观看“变化”幻灯片,引入信息技术课。 2、介绍高中信息技术课目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3、 哈尔滨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案 4、学分认定的方案: (参照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5、上课方式及要求: 在学生机房上课,要求是: ?1、进入计算机机房,举止要得体,言谈要文明。 ?2、进入计算机机房的学生必须对号入座 ?3、进入计算机机房要注意卫生保洁工作。 A、进入计算机机房,禁止吃零食、饮料(包括矿泉水)等; B、进入计算机机房,禁止随地吐痰、丢废纸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4、用好计算机机房的设备等公物,保证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A、爱护计算机机房的硬件等设备,禁止对计算机硬件(包括接线、插头等)的踩、 压、拔等违规操作的发生; B、为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外来光盘,软盘,U盘等不经杀毒,一律不准在 计算机机房的机器上使用,同时严禁删除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其相关文件和文件夹等; C、爱护地板,爱护门窗,爱护桌椅等公共财物,禁止乱贴乱画。 5、下课后安全关机,键盘,凳子等放回原位,课代表指定人员简单收拾室内卫生。第二周第2课时 第一章绪言 1.1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信息”? 2、理解信息的不同含义。 3、信息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学习重难点】 理解认识信息的概念(重点);了解信息的特征(难点) 【学法指导】 1、养成善于预习的好习惯, 2、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身边从生活当中的现象看本质,学知识。逐步培养结合课本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思考问题引入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 故事分析: 李刚和张强是同班同学,李刚被提拔为班长,而张强却只是个团支书。张强实在忍无可忍,他大胆地指出老师偏爱吹牛拍马屁的人,而踏实为老师、同学服务的人却不认可。老师听他讲完后说:“好吧,也许你说的对,不过我很想证实一下。班级正在开学初大扫除,你去看看现在班级的扫除情况进行的怎么样?” 张强很快回来了,说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干。 “还有哪些活没干完?”老师问。 张强立即赶回去,过了一会回来说,都没干完。 “哪些活剩的多?”老师问。张强又要跑回去,但老师把他拉住了:“张强同学,请休息一会吧。”老师派人把李刚叫来,对他说:“李刚,你马上去班级看看现在的扫除情况。” 不一会儿,李刚回来了,他向老师汇报说,班级46名同学都在动手打扫,有16名同学擦黑板、门窗、桌椅,有10名同学擦班级室内地,有20名同学刷走廊、楼梯,室内的活接近尾声,只有走廊、楼梯剩的还稍多些,但我把室内擦地的同学调过5名来帮助他们,估计再有15分钟扫除工作能全部结束。 张强一直在一旁看着,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和李刚之间的差距了。 请思考:张强和李刚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二、从书上第一小节找出信息的三种以上的定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