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暨大有机化学精品课程

暨大有机化学精品课程

暨大有机化学精品课程
暨大有机化学精品课程

| 申请表格 | 教学大纲 | 教师队伍 | 课程录像 | 实验与指导 | 教学资源 | 习题参考 | 教学网站 | 交流论坛 |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有机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制

备方法、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的科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内容有比较系统

和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正确掌握有机化学

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些重要的单元反应,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一般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

成就。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能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初

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专业知识,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和造就高级技术人才打下一定的

基础。

本课程要求培养学生:

1、熟练读出各种常见有机物的名称,写出结构式,掌握有机物的立体结构、异构及构象、旋光异构等。

2、运用有机物的结构理论,分析一般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学习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测其性质的方法。

3、重点掌握有代表性的典型有机反应和实例,学习反应类型,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学习有机反应在

有机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4、适度理解基本有机反应机理,反应特征,找出貌似千差万别的反应的共同特征规律,对前后知识进行对比学习,

加强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习化学方法分离、检测一般有机物或其官能团的方法,根据化学实验结果,推导有机物的结构。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

1、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运用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等理解和解释分子的平面结构、立体结构、构象、结构异

构及立体异构。运用分子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解释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特征。

2、官能团和反应类型为主线的有机化学反应:掌握各类官能团有代表性的典型反应,并掌握这些典型反应的适用

范围和限制条件,将各章节的反应归类,并前后联系、比较,分为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核加

成、氧化和还原、水解、酯化、周环反应等类型,系统掌握其特点和规律。

3、学习逆合成分析法,掌握有机反应的综合应用,解开有机合成的难题。

4、有机化学反应机理:适度掌握许多重要反应的反应机理,通过掌握反应过程,理解反应的特征和规律,从深层

次上掌握反应。

本课程的难点

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有机反应的分类和比较、反应特征和限制条件,应用有机反应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有机反应机理的学习及应用有机反应机理解释反应规律。

三、教学安排与方式

每周两次课,每次2课时或3课时各一次,教学时间共计18周。采取面授的方式,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练习与讨论。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在理论课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的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在实践性教学中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技能的培养,在相关实验课程中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实际,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要求,追求实践教学的成效性,具体说明请参阅《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郭书好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新世纪网络课程配套教材

主要参考书:

1.邢其毅等,《基础有机化学》. 科学出版社,2003

2.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王积涛等,《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4.《Organic Chemistry》, seventh edition, Graham Solomons, John Wiley & Sons, Inc.

六、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小测验、考勤等)共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七、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2.1 有机化合物结构上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1.2.2 有机化合物性质上的特点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1.4 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的性质

1.5 共价键的断裂--均裂与异裂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

1.6.1 布朗斯特酸碱概念

1.6.2 路易斯酸碱概念

1.7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7.1 按碳链分类

1.7.2 按官能团分类

1.8 有机化学的发展及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同分异构现象;共价键的属性及断裂;介绍布朗斯特

酸碱和路易斯酸碱,及两者的异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

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

伯、仲、叔碳,烷基的结构和名称

2.2 烷烃的命名

2.2.1 习惯命名法

2.2.2 衍生物命名法

2.2.3 系统命名法

命名规则

2.3 烷烃的结构

2.3.1 甲烷的结构和sp3杂化轨道

2.3.2 其他烷烃的结构

2.4 烷烃的构象

2.4.1 乙烷的构象

交叉式、重叠式

2.4.2 丁烷的构象

对位和邻位交叉式、全和部分重叠式

2.5 烷烃的物理性质

沸点、熔点、密度、溶解度

2.6 烷烃的化学性质

2.6.1 氧化反应

2.6.2 异构化反应

2.6.3 裂化反应

2.6.4 取代反应

氯代反应、伯仲叔氢原子的反应性

2.7 甲烷氯代反应历程

2.8 甲烷氯代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反应热、活化能和过渡态

2.9 一般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

2.10 烷烃的来源

重点难点:IUPAC命名法和构造异构、甲烷的四面体结构,在σ-键的基础上介绍乙烷的各种构象。物理性质讲述分子间力与化合物沸点、熔点、溶解度的关系。化学性质主要讲述氯代反应及自由基历程,氯代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第三章烯烃

3.1 烯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3.2 烯烃的结构

3.2.1 乙烯的结构

SP2杂化

3.2.2 顺反异构现象

3.3 E-Z 标记法 -- 次序规则

3.4 烯烃的来源和制备

3.4.1 烯烃的工业来源和制备

3.4.2 烯烃的实验室制备

消去反应:脱水、脱卤化氢

3.5 烯烃的物理性质

3.6 烯烃的化学性质

3.6.1 催化加氢

3.6.2 亲电加成反应

加卤化氢、马氏规律、加硫酸、加水、加卤素、加次卤酸

3.6.3 自由基加成 -- 过氧化物效应

反马氏规律

3.6.4 硼氢化反应

3.6.5 氧化反应

高锰酸钾氧化(烯烃的鉴别)

3.6.6 臭氧化反应

3.6.7 聚合反应

3.6.8 α-氢原子的反应

3.7 重要的烯烃 -- 乙烯、丙烯和丁烯

重点难点:烯烃的结构主要讨论乙烯,说明乙烯分子的平面结构,sp2杂化轨道,л-键的结构,顺-反异构;命名主要讨论Z-E命名;化学性质主要讨论加成反应、硼氢化反应、氧化反应,加成反应中要说明亲电加成反应历程,提及产物的立体化学。解释Markovnikov规则。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

4.1 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4.2 炔烃的结构

SP杂化

4.3 炔烃的物理性质

4.4 炔烃的化学性质

4.4.1 叁键碳上氢原子的活泼性(弱酸性)

乙炔钠、炔化亚铜、炔化银

4.4.2 加成反应

(1) 催化加氢

顺式、反式加成

(2) 亲电加成

加卤素、卤化氢、水

(3)亲核加成

4.4.3 氧化反应

4.4.4 聚合反应

4.5 重要的炔烃--乙炔

4.6 二烯烃

4.6.1 二烯烃的分类与命名

4.6.2 共轭二烯烃和共轭效应

4.6.3 超共轭效应

4.7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4.7.1 1,2-加成和1,4加成

4.7.2 双烯合成 --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4.7.3 聚合反应

重点难点:炔烃的命名主要讨论烯炔共存的情况;化学性质讨论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氧化反应和酸性;二烯烃的命名主要讨论Z-E命名;结构主要讨论1,3-丁二烯的共轭结构和共轭效应;介绍双烯合成,重要的共轭二烯烃可与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结合讨论;提及环戊二烯亚甲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

第五章脂环烃

5.1 脂环烃的定义和命名

5.2 脂环烃的性质

5.2.1 环烷烃的反应

取代、开环反应

5.2.2 环烯烃和环二烯烃的反应

加成、氧化、共轭二烯烃的环加成

5.3 环烷烃的环张力和稳定性

5.4 环烷烃的结构

5.4.1 环丙烷的结构

5.4.2 环丁烷的结构

5.4.3 环戊烷的结构

5.4.4 环己烷的结构

椅式构象

5.4.5 十氢萘的结构

重点难点:命名重点介绍螺环和桥环的命名;环的稳定性从小环化合物的性质引出角张力,并以电子云最大重叠原理说明小环的不稳定性;脂环烃的构象,重点讨论环已烷的构象、环已烷衍生物的稳定性。

第六章单环芳香烃

6.1 苯的结构

6.1.1 苯的凯库勒结构式

6.1.2 苯的稳定性

6.1.3 苯分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分子轨道理论、共振结构

6.2 单环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6.3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6.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6.4.1 取代反应

亲电取代:卤代、硝化、磺化、付氏反应

6.4.2 加成反应

6.4.3 芳烃的侧链反应

取代、氧化

6.5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6.5.1 定位效应和定位基

邻、对位和间位定位

6.5.2 定位规律的解释

6.5.3 苯的二元取代产物的定位规律

6.5.4 定位规律的应用

6.6 单环芳烃的来源和制备

6.6.1 煤的干馏

6.6.2 石油的芳构化

重点难点:重点讨论苯的结构和芳香性、大л-键,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及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σ-络合物及其稳定性,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及其电子效应的解释。氧化反应重点讨论侧链σ-氢的氧化。

第七章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

7.1 概论

7.2 联苯及其衍生物

7.2.1 联苯的结构、制备、性质

乌耳曼反应

7.2.2 联苯型手性化合物

7.3 稠环芳烃

7.3.1 萘及其衍生物

萘的结构、萘的性质(亲电取代、氧化还原)、同环取代和异环取代

7.3.2 蒽、菲及其衍生物

7.4 非苯芳烃

7.4.1 休克尔(E.Hückel)规则

7.4.2 非苯芳烃

7.5 致癌芳烃

重点难点:联苯的结构、制备、性质,萘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定位规律,休克尔(E.Hückel)规则和芳香性。

第八章立体化学

8.1 手性

8.1.1 手性分子与对映体

8.1.2 对称性和分子手性

8.2 旋光性和比旋光度

8.2.1 旋光性

8.2.2 比旋光度

8.3 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8.4 构型的表示法、构型的确定和构型的标记

8.4.1 构型的表示法

费歇尔投影式的要点

8.4.2 构型的确定

8.4.3 D-L标记法

8.4.4 R-S标记法

8.5 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8.5.1 含有多个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8.5.2 含有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8.6 拆分与合成

8.6.1 外消旋体的拆分

8.6.2 手性合成(不对称合成)

8.7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8.8 含有其他手性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重点难点:对称性和分子手性、构型的表示法、构型的确定、D-L标记法和R-S标记法、对映体和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与立体化学相关的一些名词和概念。

第九章卤代烃

9.1 概论

9.2 卤代烷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

9.3 卤代烷的制备

9.3.1 烷烃卤代

9.3.2 不饱和烃与卤化氢或卤素加成

9.3.3 从醇制备

9.3.4 卤素的置换

9.4 卤代烷的性质

9.4.1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9.4.2 取代反应

(A)水解(B)与氰化钠作用(C)与氨作用(D)与醇钠作用(E)与硝酸银作用

9.4.3 消除反应

脱卤化氢和脱卤素

9.4.4 与金属作用

(1)与金属钠作用(2)与金属镁作用

9.5 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反应历程

9.5.1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SN1反应特点

9.5.2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SN2反应特点

9.5.3 影响亲核反应历程的因素

9.6 消除反应历程

9.6.1 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

9.6.2 消除反应的方向

9.6.3 单分子消除反应

9.6.4 双分子消除反应

9.7 卤代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9.8 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

9.8.1 氯乙烯

9.8.2 烯丙基氯

9.9 卤代芳烃

9.9.1 氯苯

9.9.2 苯氯甲烷

9.10 多卤代烃

9.10.1 三氯甲烷

9.10.2 四氯化碳

9.10.3 二氟二氯甲烷

9.10.4 多氟代烃

重点难点:以一元卤代烃为重点。对卤代烃的命名作简要介绍。重点讲解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并结合制法、明确卤代烃在基本有机原料与有机化合物(衍生物)之间的桥梁作用,即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作用。讲清楚SN1和SN2两种反应历程,烷基和卤素对SN历程的影响。介绍E1和E2的历程,并解释Saytzaff规则,提及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十章醇、酚、醚

10.1 醇的结构、分类、异构和命名

10.1.1 醇的结构

10.1.2 醇的分类

10.1.3 醇的异构和命名

饱和一元醇、不饱和醇、芳醇和多元醇的命名

10.2 醇的制备

10.2.1 烯烃水合

间接水合

10.2.2 硼氢化-氧化反应

反马氏规则产物

10.2.3 从醛、酮、羧酸及其脂还原

催化氢化、负氢还原剂

10.2.4 从格利雅试剂制备

10.2.5 从卤烃水解

10.3 醇的性质

10.3.1 醇的物理性质

10.3.2 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10.3.3 卤代烃的生成

卢卡斯反应

10.3.4 与无机酸的反应

10.3.5 脱水反应

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

10.3.6 氧化和脱氢

10.4 重要的醇

10.4.1 甲醇

10.4.2 乙醇

10.4.3 乙二醇

10.4.4 丙三醇

10.4.5 苯甲醇

10.5 酚的构造、分类和命名

10.6 酚的制备

10.6.1 从异丙苯制备

10.6.2 从芳卤衍生物制备

10.6.3 从芳磺酸制备

10.7 酚的性质

10.7.1 酚的物理性质

10.7.2 酚羟基的反应

(1)酸性、(2)酚醚的生成、(3)酯的生成

10.7.3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1)卤化反应 (2)硝化反应 (3)磺化反应 (4)烷基化、酰基化反应

10.7.4 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10.7.5 氧化反应

10.8 重要的酚和树脂

10.8.1 苯酚

10.8.2 甲苯酚

10.8.3 对甲二酚

10.8.4 萘酚

10.8.5 环氧树脂

10.8.6 离子交换树脂

10.9 醚的构造、分类和命名

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10.10 醚的制备

10.10.1 从醇去水

10.10.2 从卤烷与醇金属作用(威廉森合成法)

10.11 醚的性质

10.11.1 醚的物理性质

10.11.2 醚的化学性质

(1)醚的质子化、(2)与氢卤酸反应、(3)过氧化物的生成

10.12 重要醚类化合物

10.12.1 乙醚

10.12.2 环氧乙烷

(1)酸催化反应、(2)碱催化反应

10.12.3 1,4-二氧六环

10.12.4 冠醚

10.13 硫醇和硫醚

10.13.1 硫醇的制备

10.13.2 硫醇的性质

10.13.3 硫醚

重点难点:醇的部分以脂肪族饱和一元醇为重点。制法:烯烃水合(直接水合法和间接水合法),卤代烃水解,醛酮酯的还原。

物理性质主要介绍氢键和缔合现象。化学性质:醇金属的生成、卤代烃的形成(氯、溴、碘的取代条件和伯仲叔醇取代的难易,以及PCl5、PCl3、PI3、SOCl2取代的特点),分子内和分子间的脱水反应(反应条件、产物、消除反应历程),氧化反应(伯、仲、叔醇的氧化的难易和产物的区别)。

酚的部分以苯酚为重点。命名(芳环上取代基的优先次序)。物理性质介绍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对物理性质的影响。化学性质:酚羟基的酸性,芳环上取代基对酚羟基酸性的影响。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化、硝化、磺化、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醚的部分重点讨论醚的命名、醚键的断裂。环醚重点介绍环氧乙烷的制法、性质、合成上的用途。

第十一章醛、酮、醌

11.1 醛、酮的结构和命名

11.2 醛、酮的制备

11.2.1 烃类氧化及炔烃水合

11.2.2 醇的氧化和脱氢

氧化剂的选择与条件控制

11.2.3 同碳二卤化物水解

11.2.4 傅列德尔-克拉夫茨酰基化反应

11.2.5 加特曼-亚当斯芳醛合成法

11.2.6 羰基合成

11.2.7 从羧酸及羧酸衍生物制备

11.3 醛、酮的物理性质

11.4 醛、酮的化学性质

11.4.1 加成反应

(1)与HCN加成、(2)与NaHSO3的加成、(3)与醇的加成、(4)

与RMgX的加成、(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6)Wittig反应。

11.4.2 α-氢原子的活泼性

(1)羟醛(or酮)缩合、(2)卤仿反应

11.4.3 氧化和还原

(1)托伦试剂、斐林溶液、克莱门森还原、黄鸣龙还原及丙酮双分

子还原、(2)康尼查罗反应

11.5 α.β-不饱和醛酮

11.5.1 物理性质

11.5.2 化学反应-共轭加成

11.5.3 插烯规律

11.5.4 迈克尔(A.MiChael)反应

11.6 重要的醛和酮

11.6.1 甲醛

11.6.2 乙醛

11.6.3 丙酮

11.6.4 乙酰丙酮

11.6.5 丙烯醛

11.7 醌

11.7.1 苯醌

11.7.2 萘醌

11.7.3 蒽醌

重点难点:醛和酮的结构中主要讨论C=O π-键,并与C=C比较,讨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化学性质:加成反应(以加HCN为例,讨论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与醇加成生成半缩醛和缩醛,论述醛基的保护。与有机金属化合物加成制备醇)、α-氢原子的活泼性、氧化反应和氧化剂的反应范围,还原反应和反应条件。

第十二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12.1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2.1.1 羧酸的结构

一元羧酸二缔合体

12.1.2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2.2 羧酸的制备

12.2.1 从伯醇或醛制备

12.2.2 从烃氧化

12.2.3 由水解制备

12.2.4 从格利雅试剂制备

增加碳的羧酸

12.3 羧酸的物理性质

12.4 羧酸的化学性质

12.4.1 酸性和成盐

12.4.2 卤代酸的酸性、诱导效应

12.4.3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1)生成酯、(2)生成酰胺和腈、(3)生成酰氯(4)生成酐

12.4.4 还原为醇的反应

12.4.5 脱羧反应

为亨斯狄克(Hunsdiecker)反应、二元酸脱羧

12.4.6 α-氢的反应

12.5 重要羧酸

12.5.1 甲酸

12.5.2 乙酸

12.5.3 丙烯酸

12.5.4 乙二酸

12.5.5 己二酸

12.5.6 苯二甲酸

12.6 羟基酸

12.6.1 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12.6.2 羟基酸的制备

(1)一般制法、(2)氰醇水解、(3)Reformatsky反应、(4)环酮

的氧化(5)科尔伯—施密特(Kolbe—Schmidt)反应

12.6.3 羟基酸的物理性质

12.6.4 羟基酸的化学性质

(1)脱水、(2)与醛反应、(3)α-和β-醇酸的降解、(4)水杨酸、(5)对羟基苯甲酸

12.6.5 重要的羟基酸

12.7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

酯、酰胺、酰卤、酸酐、腈

12.8 羧酸衍生物的性质

12.8.1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12.8.2 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加成-消除)反应

羧酸衍生物的反应性的顺序

12.8.3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

反应、酯水解机理

12.8.4 羧酸衍生物的醇解

12.8.5 羧酸衍生物的氨解

12.8.6 羧酸衍生物与格利雅试剂的反应

12.9 各类羧酸衍生物及其重要代表物

12.9.1 酰氯

12.9.2 酸酐

12.9.3 酯

12.9.4 酰胺、酰亚胺、内酰胺

12.9.5 蜡和油脂

12.10 碳酸衍生物

12.10.1 碳酰氯

12.10.2 碳酰胺

12.10.3 硫脲

12.10.4 胍

重点难点:羧酸:羧酸的结构和分类和命名,羧酸的物理性质说明氢键和双分子缔合对沸点的影响。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羧酸衍生物的生成、羧基的还原、脱水和脱羧反应、二元羧酸的反应、σ-氢原子的反应。羧酸衍生物:介绍亲核试剂的水解、醇解、氨解反应,与格利雅试剂反应,注意总结羧酸及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羟基酸:羟基酸的结构,羟基酸的脱水反应和降解反应,水杨酸和乳酸。羰基酸:羰基酸的结构和分类。碳酸衍生物重点介绍脲。油脂介绍命名及油脂皂化值、碘值和氧化等。

第十三章β-二羰基化合物

13.1 β-二羰基化合物的酸性和烯醇负离子的稳定性

13.2 β-二羰基化合物碳负离子的反应

(1)碳负离子和卤代烷的反应、(2)碳负离子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3)碳负离子和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共轭加成反应或1,4-加成反应。

13.3 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羧酸的合成

13.4 克莱森酯缩合反应 -- 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

反应及机理

13.5 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酮的合成

13.6 麦克尔反应

不饱和加成

重点难点:β-二羰基化合物的酸性和烯醇负离子稳定性,酯缩合反应,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和在合成中的应用,丙二酸酯在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硝基化合物和胺

14.1 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14.2 硝基化合物的制备

14.3 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14.3.1 物理性质

14.3.2 与碱作用

亨利(Henry)反应

14.3.3 还原

14.3.4 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亲核取代

14.3.5 硝基对邻、对位上取代基的影响

14.4 胺的结构和命名

14.4.1 分类

14.4.2 结构

14.4.3 命名

14.5 胺的制备

14.5.1 从硝基化合物还原

14.5.2 从氨的烷基化

14.5.3 从腈和酰胺还原

14.5.4 从醛酮还原胺化

14.5.5 从霍夫曼酰胺降解反应

14.5.6从盖布瑞尔合成法

14.6 胺的性质

14.6.1 胺的物理性质

14.6.2 胺的碱性

脂肪胺与芳香胺

14.6.3 胺的烷基化

SN2反应

14.6.4 胺的酰基化

胺的保护

14.6.5 胺的磺酰化

伯仲叔胺的鉴别

14.6.6 与亚硝酸的反应

脂肪胺与芳香胺

14.6.7 胺的氧化

(1)叔胺的氧化、(2)Cope消去、(3)芳胺的氧化

14.6.8 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卤化、硝化、磺化

14.6.9 伯胺的异腈反应

14.7 季铵盐和季铵碱

Hofmann消除反应

14.8 腈、异腈和异氰酸酯

14.8.1 腈

(1)腈的制备

(2)腈的性质

(3)丙烯腈

14.8.2 异腈

(1)异腈的制备

(2)异腈的性质

14.8.3 异氰酸酯

重点难点:硝基化合物主要讲述硝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胺:重点介绍化学性质(碱性、烷基化、酰基化、磺酰化、亚硝化反应,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第十五章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15.1 重氮化反应

15.2 重氮盐的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15.2.1 放出氮的反应

酚、卤代和氰基芳香化合物的制备

15.2.2 保留氮的反应

偶氮化合物

15.3 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

15.3.1 结构

15.3.2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制备

15.3.3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15.4 重氮甲烷和碳烯

15.4.1 重氮甲烷

15.4.2 碳烯

15.5 叠氮化合物和氮烯

15.5.1 叠氮化合物

15.5.2 氮烯

重点难点:重氮盐的合成、性质及其在合成上应用(放出氮的反应和保留氮的反应),偶氮化合物合成和性质。

第十六章杂环化合物

16.1 概论

16.2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6.3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芳香性

16.3.1 五元杂环的结构和芳香性

16.3.2 六元杂环的结构和芳香性

16.3.3 芳杂环的结构的表示方法

16.3.4 芳杂环上电荷分布

16.4 五元杂环化合物

16.4.1 呋喃

制法、取代和加成反应

16.4.2 糠醛

16.4.3 噻吩

制法、取代反应

16.4.4 吡咯

制法、弱酸性、取代和加成反应

16.4.5 吲哚

16.4.6 靛蓝

16.4.7 噻唑、吡唑及其衍生物

16.5 六元杂环化合物

16.5.1 吡啶

碱性、取代反应、氧化与还原

16.5.2 喹啉和异喹啉

16.6 嘧啶,嘌呤及其衍生物

重点难点:了解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掌握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重点讨论呋喃、噻吩、吡咯、吡啶的构造与性质。

第十七章碳水化合物

17.1 概论

17.2 单糖的结构

17.2.1 单糖的开链结构

17.2.2 单糖的构型

17.2.3 单糖的环状结构

17.2.4 单糖的构象

17.3 单糖的性质

17.3.1 单糖的变旋现象

17.3.2 氧化反应

(1)与托伦、斐林等试剂作用

(2)与溴水作用

(3)与硝酸作用

(4)高碘酸氧化

17.3.3 还原反应

17.3.4 脎的生成

17.3.5 差向异构化

17.3.6 醛糖的递升和递降

17.4 单糖的衍生物

17.4.1 脱氧糖

17.4.2 氨基糖

17.4.3 L-抗坏血酸(维生素C)

17.4.4 糖苷

17.5 低聚糖

17.5.1 双糖的概况

17.5.2 重要的双糖

(1) 麦芽糖

(2) 纤维二糖

(3) 乳糖

(4) 蔗糖

(5) 海藻糖

17.5.3 三糖--棉子糖

17.6 多糖

17.6.1 多糖的结构、分类

17.6.2 重要的多糖

(1) 淀粉

(2) 纤维素

(3) 肝糖

(4) 果胶

(5) 甲壳素

重点难点:单糖(葡萄糖、果糖)的结构(开链结构、构型、环状结构和吡喃糖的构象)、单糖的化学性质(变旋现象、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糖脎的生成、差向异构化)。重要双糖的结构与性质。

第十八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

18.1 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8.2 氨基酸的性质

18.2.1 氨基酸的物理性质

18.2.2 氨基酸的两性与等电点

18.2.3 氨基的反应

18.2.4 羧基的反应

18.2.5 受热后的反应

18.2.6 与水合茚三酮反应

18.2.7 羟基的反应

18.3 常见氨基酸

18.4 多肽的结构和命名

18.5 多肽结构的测定

18.6 多肽的合成

18.7 蛋白质的结构、分类

18.8 蛋白质的性质

18.8.1 缩二脲反应

18.8.2 黄色反应

18.8.3 与水合茚三酮反应

18.9 核酸

18.9.1 核酸的组成

18.9.2 核酸的结构

18.9.3 核酸的功能

重点难点: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氨基酸的性质(两性电离和等电点、与水合茚三酮反应)。

第十九章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19.1 萜类化合物的概念及结构特点

19.2 萜类化合物分类

19.2.1 单萜

(1)开链萜

(2)单环萜

(3)二环萜

19.2.2 倍半萜

19.2.3 二萜

19.2.4 三萜

19.2.5 四萜

19.3 甾族化合物的概念及结构

19.4 几类常见甾体化合物

19.4.1 胆固醇

19.4.2 7-脱氢胆固醇、麦角固醇和维生素D

19.4.3 胆酸

19.4.4 甾体激素

19.4.5 强心苷、蟾毒与皂角苷

重点难点:萜类化合物的概念,异戊二烯规则。甾族化合物的概念及结构特点。

第二十章周环反应

20.1 周环反应的分类

20.2 周环反应特点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20.3 电环化反应

20.3.1 含四个π电子的体系

20.3.2 含六个π电子的体系

20.3.3 电环化反应的选择规律

20.4 环加成

20.4.1 [4+2]环加成

20.4.2 [2+2]环加成

20.5 σ迁移反应

20.5.1 [1,3]迁移、[1,5]迁移

20.5.2 [3,3]迁移

重点难点:周环反应与分子轨道关系,4n π电子体系和4n+2 π电子体系, [4+2]环加成和[2+2]环加成,Cope重排和Claisen重排。

第二十一章有机化学的波谱分析

21.1 概论

21.1.1 波谱分析研究内容

21.1.2 波(光)谱概述

21.1.3 光谱图

21.2 紫外光谱

21.2.1 紫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21.2.2 发色团、助色团等术语

21.2.3 紫外光谱的吸收带

21.2.4 谱图解释

21.3 红外光谱

21.3.1 基本原理

21.3.2 红外光谱与有机分子结构的关系

21.3.3 谱图解析

21.4 核磁共振

21.4.1 基本原理

21.4.2 核磁共振谱与有机物分子结构

21.4.3 谱图解释

21.5 质谱

21.5.1 基本原理

21.5.2 质谱的表示方法

21.5.3 质谱的解析和应用

重点难点:波谱与分子结构,波谱的表示方法,简单有机物的1H-NMR谱图和IR谱图的分析技术。

您是第位来客

本网站空间由公文大全赞助

有机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有机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有机化学是理学化学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有机化学是揭示构成物质世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相互键合的本质以及有机化合物分子转化的规律学科;它为农业科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机化学是包括化学、农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在内的诸多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结构性和实验性较强的课程。 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波谱学及现代测试手段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有机化学的微观历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有机立体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除了在本学科纵深发展,有机化学还与各学科广泛渗透交叉,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学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有机化学日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人们能更多、更主动地合成出许多具有一定功能的以及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为了跟踪学科的发展,各高等院校都把有机化学列为重点学科之一。 学科建设是事关该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该学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的竞争在本质上是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和学科水平的竞争。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的战略任务。为此,有机化学作为现代学科的基石,应当在我院作为一门重点学科来建设。我们希望把有机化学建设成为学科方向明确;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学科建设成果显著的重点学科,力争把有机化学建设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处于同类院校领先水平的省级重点学科。 二、学科概况 有机化学学科现有5名教师,其中副教授2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2名;博士2名,硕士1名。骨干教师大多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现在已基本形

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三本院校)汇总

**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07 /2008 学年第 2 学期考核试卷 课号:EK1G03A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A 试卷编号:A 班级: 学号: 姓名: 阅卷教师: 成绩: 一. 命名下列各化合物或写出结构式(每题1分,共10分) 1. C C C(CH 3)3 (H 3C)2 HC H 2. COOH 3. O CH 3 4. CHO 5. OH 6. 苯乙酰胺 7. 邻羟基苯甲醛 8.

对氨基苯磺酸 9. 3-乙基-6-溴-2-己烯-1-醇 10. 甲基叔丁基醚 二. 试填入主要原料,试剂或产物(必要时,指出立体结构),完成下列各反应式。(每空2分,共48分) 1. CH CH2Cl CHBr KCN/EtOH 2. 3. 4. +CO2CH3 5. 4 6. CH3 OH OH 4 7. +C12高温高压 、 CH = CH2HBr Mg CH3COC1

CH2Cl Cl 8. 3 +H2O- SN1历程 + 9. C2H5ONa O CH3 O + CH 2=CH C CH 3 O 10. Br Br Zn EtOH 11. OCH3 CH2CH2OCH3 +HI(过量) 12. Fe,HCl H2SO4 3 CH3 (CH 3 CO)2 O Br NaOH 24 NaNO H PO (2) 三. 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 下列物质发生S N1反应的相对速度最快的是() A B C (CH3)2CHBr(CH3)3CI(CH3)3CBr

2. 对CH 3Br 进行亲核取代时,以下离子亲核性最强的是:( ) (A). CH 3COO - (B). CH 3CH 2O - (C). C 6H 5O - (D). OH - 3. 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CH 3CCH (B) H 2O (C) CH 3CH 2OH (D) p-O 2NC 6H 4OH (E) C 6H 5OH (F) p-CH 3C 6H 4OH 4. 指出下列化合物的相对关系( ) 3 2CH 3 H 32CH 3 A ,相同, B ,对映异构, C ,非对映体, D ,没关系 5. 下列化合物不发生碘仿反应的是( ) A 、 C 6H 5COCH 3 B 、C 2H 3OH C 、 CH 3CH 2COCH 2CH 3 D 、CH 3COCH 2CH 3 6. 下列反应的转化过程经历了( ) C=CHCH 2CH 2CH 2CH=C H 3C H 3C CH 3CH 3 + C=C H 3C H 3C C CH 2 CH 2 H 2C C H 2 H 3C CH 3 A 、亲电取代 B 、亲核加成 C 、正碳离子重排 D 、反式消除 7. 能与托伦试剂反应产生银镜的是( ) A 、CCl 3COOH B 、CH 3COOH C 、 CH 2ClCOOH D 、HCOOH 四. 鉴别下列化合物(共5分) NH 2 、 CH 2NH 2、CH 2OH 、CH 2Br

高校有机化学实验室建设规划SICOLAB

高校有机化学实验室建设规划SICOLAB 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对化学实验的顺利开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四大基础化学中,有机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化学实验的开设对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化学人才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同时由于有机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决 定了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比无机、分析、物化等实验室的建设考虑的因素更多。 1 、建设目标和主要的任务 有机化学实验室是为了满足实验室的有机化学实验要求而建设,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加深 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正确和熟练掌握有机化学等专业的实验技能和基本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强化量化 概念,为学习后续课程及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建设实践与效果 2.1实验室环境的建设 a)本实验室建设的硬件部分 主要分两个组成: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安全设施的建设。实验室8间,总面积1000平方米。 实验室拥有鼓风干燥箱、远红外恒温干燥箱、阻尼天平、循环水式真空泵、气流烘干器、电 动搅拌器、磁力搅拌器、阿贝折射仪、显微熔点测定仪、旋光仪等多台有机实验相关仪器和 设备。 b)本实验室建设的软件部分 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学生实验守则》、 《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三废”处理条例》、《实验室工作人员守则》等。以上 制度中明确了分管领导、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责,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同时 对实验室的卫生、安全进行定期安排检查,责任到人,充分保障实验室的教学安全和正常运行。 2.2实验室试剂和仪器的建设 合理采购实验室的试剂和仪器。各门课程中购置计划如有相同的仪器,将会共享一套,避免 重复采购。对于总计超过2万的仪器和药品,经实验室采购小组开会论证,递交学校,进行 招标采购。通过这种形式,避免的仪器和药品的浪费,做到仪器利用率的最大化和实验室经 费使用的最优化。同时建议任课教师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实验的药品用量或 者仪器的微型化。充分做到实验室的绿色化。同时建立《仪器赔偿制度》,使学生在实验过 程中,注意实验的操作规范,爱护仪器。 2.3实验室中教学和创新活动的开展 本实验室的建设满足了,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有机综合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 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验室坚持小班教学,1人1组。

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建设 实 施 方 案 二0一四年六月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 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我校教育改革的实际,决定开展“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江苏省高中化学课程基地”创建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国家、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以创建“高中化学课程基地”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破解教学难点,凝练办学特色;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研究核心内容建模;创立新型学习平台,开发化学课程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探寻创新教育路径,实现学生、教师、课程共同成长。 2.工作目标:以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及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申报“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高中化学课程基地”为契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化学学科教研能力、水平,着力培养学科特色,努力打造品牌学科;大力推进课程基地的建设,建立并健全化学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和研究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二、项目基础 1.师资与学科优势 我校化学教师团队由南师大派驻我校的副校长陆真博士领衔,化学学科是扬州市同类学校中的品牌学科。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有硕士研究生1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扬州市(仪征市)中青年教学骨干2人、扬州市(仪征市)教学能手2人,校级教学骨干2人,扬州市(仪征市)核心备课组成员2人等。他们课程改革意识强,基本功扎实,科研能力强,承担课程基地建设任务的愿望强烈,能积极探索课程基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开展过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题研究与开发,有较强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基础。化学组多次获得扬州市、仪征市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等称号,多人(次)获得扬州市、仪征市化学教学先进个人等称号,学校化学学科高考成绩名列扬州市同类学校前列。 学校专题成立课程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我校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他们为我校课程基地的建设提供专家资源,专家们学识渊博,视野开宽,经验丰富,关心学校的各方面发展,对学校化学课程基地研究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热情。仪化公司、化化公司研究院、扬州化工园区专家及硬件资源等,将为课程基地建设和实施提供强大的设备、技术支持。 2、化学教学的实践基础 长期以来,我校化学教学一直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化学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校本课程活动,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活动。近几年,我校化学教师先后开发并实施了《仪征市区水质状况的调查》、《化学课外趣味实验》《化学与生活》等校本课程,组织开展了一大批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如《食品中碘元素含量的测定》、《食品中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变蛋的制作》、《原电池原理的探究》等,对课程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有心得体会和实践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化学课程改革和实验,学校更新了实验室,开齐开足所有选修课程中的实验课,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增长了化学学科知识,提高了化学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化学学科区域引领的教学影响 化学课题组成员先后多人次在扬州市、仪征市“骨干教师培训”培训活动中承担教师培训、讲座任务。多次面向全省、扬州市开设示范课、研讨课,将学校在课程二次开发和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向省内外辐射。辅导学生参加江苏省、扬州市高中生化学竞赛、江苏省中学

有机化学习题与答案(厦门大学)汇总

有机化学习题与答案(厦门大学) 第一章绪论习题 一、根据下列电负性数据: 判断下列键中哪个极性最强?为什么? 答案 <请点击> 二、(a) F2、HF、BrCl、CH4、CHCl3、CH3OH诸分子中哪些具有极性键? (b) 哪些是极性分子?答案 <请点击> 三、下列各化合物有无偶极矩?指出其方向。 答案 <请点击> 四、根据O和S的电负性差别,H2O和H2S相比,哪个的偶极-偶极吸引力较强,哪个的氢键较强?答案 <请点击> 五、写出下列化合物的路易斯电子式。 答案 <请点击> 六、把下列化合物由键线式改写成结构简式。

七、下面记录了化合物的元素定量分析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的结果,请计算它们的化学式。 (1) C:65.35%,H:5.60%,相对分子质量 110 (2) C:70.40%,H:4.21%,相对分子质量 188 (3) C:62.60%,H:11.30%,N:12.17%,相对分子质量 230 (4) C:54.96%,H:9.93%,N:10.68%,相对分子质量 131 (5) C:56.05%,H:3.89%,Cl:27.44%,相对分子质量 128.5 (6) C:45.06%,H:8.47%,N:13.16%,Cl:33.35%,相对分子质量 106.5 答案 <请点击> 八、写出下列化学式的所有的构造异构式。 答案 <请点击>

第一章绪论习题(1) 1、什么是烃、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点击这里看结果 2、什么是烷基?写出常见的烷基及相应的名称。点击这里看结果 3、给下列直链烷烃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点击这里看结果 4、什么是伯、仲、叔、季碳原子,什么是伯、仲、叔氢原子?点击这里看结果 5、写出己烷的所有异构体,并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点击这里看结果 6、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烷烃构造式,并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1.只含有伯氢原子的戊烷 2.含有一个叔氢原子的戊烷 3.只含有伯氢和仲氢原子的已烷

精细化工实验室建设计划

精细化工实验室建设计划 一、实验教学理念与教学定位 实验教学是高职高专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精细化学品实验是在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精细有机合成技术和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的基础上为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化学工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开设的实验,选择了一些精细化学品的实验,其中包括合成实验和配方实验,使学生在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中学到的一些精细化学品在实验中能制备和应用,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基础实验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使学生了解精细化学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手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精细化工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的地位更加突出,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了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过渡,我们在探索转变学生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如下教学理念:在重视科学理论的前提下,更注意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发能力。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细化工实验室坚持化工教育既传授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将教学定位为:开放式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平台。所谓开放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实验室的门打开,将实验时间延长,而是将实验室为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研究、科学研究所能提供的必要条件向学生有目的的开放,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题目的要求,独立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完成实验过程。指导教师只负责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查,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启发与引导,实验完成以后对实验结果和报告进行评价。 1、根据学生培养方案要求,重新审定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验教学内容,改变实验课程完全附属于理论课的传统,形成实验内容科学合理、相对独立、系统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2、调整实验室的设置,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增加开放实验、综合化学实验、专业实验内容,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及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建立“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验—开放实验”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4、实验装置的技术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是学生在实验、科研及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路线。 5、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有机化学第五版答案汪小兰】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有机化学第五版答案汪小兰】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毕业祝福语】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是轻化系化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非师范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四个专业以及生物系生物教育、应用生物两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的学科,是有机化学工业、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医学、药物学、染料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日常生活和工业上越来越多的合成材料来自有机化学工业。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通过有机合成,可以石头、水、空气、煤焦油、石油等为原料,制造出人造羊毛、人造纤维、人造皮革等各种高分子产品,制造出千百种颜色鲜艳的染料、性能优良的农药以及各种合成药物等。通过有机合

成,不仅可以合成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许多物质,而且已经合成出几十万至上百万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有机化学的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控制遗传、征服顽症等都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积极准备迎接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要进一步综合开发各种资源,设法研制各种新材料,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都需要有机化学作支撑,可见有机化学得重要性。 二《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涉及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教学创新体系,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以科教兴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指 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搞好课程建设。 2.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狠抓课程建设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的落实,进一步提高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科的专业建设。注重

2013 暨大有机化学B(回忆版)

2013有机化学B 一,命名与写结构式(10道*2分) ..... 二,鉴别(4道*2分) 1. 丙烷,丙烯,丙炔,环丙烷 2. D-葡萄糖,D-果糖 3. 苯酚,二甲苯 4. 乙醇,异丙醇,叔丁醇 三,选择题(15道*2分,不定项) (以下是部分往年2010年有机化学B的原题) 4. 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最容易发生SN2反应() 5. 由大到小排列以下化合物与1, 3-丁二烯发生Diels-Alder反应的活性次序() I. CH2=CHCH2Cl; II. CH2=CHCH2CN; III. CH2=CHCH2CH3; IV. CH2=CHCHO A. I > II > IV > III; B. IV > II > I > III; C. III > II > I > IV; D. IV > I > III > II 6.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最容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 A. (CH3)2C=CH-CH3 B. (CH3)2C=CH2 C. CH3-CH=CH-CHO D. CH2=CH-Cl 四,完成反应式(14道,每空2分) ……(此部分往年真题出现的情况不多) 9.( 2010年有机化学B完成反应式9题) 五,问答题 1.实验题(本题为2010年有机化学B的改动版) 顺-1,2-环戊二醇和丙酮及少量酸的混合物进行回流,用分水器不断除水,获得分子式为C8H14O2的产物(A),(A)对碱稳定,遇稀酸生成原料(即顺-1,2-环戊二醇)。 (1) 推测(A)的结构。 (2) 如何提高反应产率。 (3) 用反-1,2-环戊二醇进行同样实验,不发生反应,为什么? 2.结构推导题 (主要涉及酮的邻位a-H的酸性,拜耳-魏立格重排,H谱,IR,Pt氢化等) 3.机理题(2010年有机化学B原题,简答题第2题) 请给出合理的机理解释如下反应

化学实验室建设标准

化学实验室建设方案 化学实验室建设方案 ; 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化学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重视对化学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教学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化学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一)化学实验室的装备要求? 为课程内容提供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科学实践活动的场地,为开放式探究实验提供方便。 1.环境要求? ①使用面积:≥96㎡/间。 ②通风:采用排气扇强制排风,其中一间实验室安装抽排气系统。 ③水源:演示讲台和所有学生实验台均设供排水装置。 ④实验废液应收集,并采用三级沉淀池处理,污水排入污水管道。 ⑤符合“实验室建设环境要求”。 2、设计要求? ①实验室宜设在一层。 ②实验室内的排气扇应设在外墙靠地面处。排气扇的中心距地面不宜小于300mm。排气扇洞口靠室外的一面应设挡风措施,室内的一面应设防护罩。 ③; 第一排实验台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500mm,边坐的学生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0;最后一排实验台的后沿距后墙不应小于1200mm,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1000mm。 ④实验室一侧应设置一个事故急救冲洗水嘴(洗眼器)、急救箱,急救箱中的药品应注意及时更换。 3.装备目录

序号货物名 称 技术规格 单 位 数 量 单价金额 1化学教 师演示 台 尺寸:2800×700×900mm; 台面:一体化台面,采用厚毫米厚实心理化板,工作端圆口面。耐强度酸碱、腐蚀。耐磨刮、耐高温、 防火、防静电等特点。;;;;;;;; 台身:专用铝合金框架,背板及吊板、面板均采用E1级16mm厚三聚氰胺贴面板,防火、防腐蚀。 脚垫:采用进口高级ABS塑料脚垫。;;; 结构:主控台设计,中台面为准备台(放实验仪器)和演示台面,一侧设有吸风罩一个,教师台预 留为多媒体位置,左侧为水槽,右侧为教师电源; ; 张 128002800 2化学教 师总电 源 1、装置在教师演示台中间下抽屉,内有教师总电源装置,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总体及分组控制:提供 2V-24V交、直流低压及220V高压电源输出,电源总开关、漏电保护开关、工作指示灯、220V交流输 出多用高档插座。; 2交流输出:2-24V可调(每档2V);额定电流:2-6V档12A,8-12V档6A,14-24V 档3A(漏电短路,过载自动保护装置,手动复位) 3、输出电压:2-24V分档连续可调(2-24V每档 2V共12档)及220V高压电源输出。 4、学生供电控制电源:(1)由教师控制试验台交流220V电源,共分四组(空气开关控制);(2) 由教师控制学生试验台并输出低压电源,共分四组。 5、每组220V电需带断路器。 套125002500 3教师椅五轮升降转椅张1200200 4化学学 生实验 桌 ? 尺寸:2800×600×780mm; 台面:一体化台面,采用厚毫米厚实心理化板,工作端圆口面。耐强度酸碱、腐蚀。耐磨刮、耐高温、 防火、防静电等特点。;;;;;;;; 台身:专用铝合金框架,背板及吊板、面板均采用E1级16mm厚三聚氰胺贴面板,防火、防腐蚀。 脚垫:采用进口高级ABS塑料脚垫。;;;结构:每张台分为四座,采用一体化台面,中间设置化验专 用水槽与注塑三联水嘴(一高二低)。水槽设计方便做卫生和桌面的水,密封防水;台两侧装有学 生交直流电源盒和220V豪华多用插座。 张16280044800

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规划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是轻化系化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非师范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四个专业以及生物系生物教育、应用生物两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的学科,是有机化学工业、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医学、药物学、染料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日常生活和工业上越来越多的合成材料来自有机化学工业。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通过有机合成,可以石头、水、空气、煤焦油、石油等为原料,制造出人造羊毛、人造纤维、人造皮革等各种高分子产品,制造出千百种颜色鲜艳的染料、性能优良的农药以及各种合成药物等。通过有机合成,不仅可以合成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许多物质,而且已经合成出几十万至上百万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有机化学的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控制遗传、征服顽症等都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积极准备迎接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要进一步综合开发各种资源,设法研制各种新材料,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都需要有机化学作支撑,可见有机化学得重要性。 二《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涉及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教学创新体系,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以科教兴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搞好课程建设。

大学有机化学人名反应机理汇总

3.Baeyer----Villiger 反应拜耳-维立格氧化重排反应 过酸先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然后酮羰基上的一个烃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O-O-基团中与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氧原子上,同时发生O-O键异裂。因此,这是一个重排反应 具有光学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过酸反应,重排产物手性碳原子的枸型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属于分子内重排: 不对称的酮氧化时,在重排步骤中,两个基团均可迁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按迁移能力其顺序为: 4.Beckmann 重排 肟在酸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生强酸的五氯化磷、三氯化磷、苯磺酰氯、亚硫酰氯等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相应的取代酰胺,如环己酮肟在硫酸作用下重排生成己内酰胺: 在酸作用下,肟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脱去一分子水,同时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迁移到缺电子的氮原子上,所形成的碳正离子与水反应得到酰胺。

迁移基团如果是手性碳原子,则在迁移前后其构型不变。 7.Cannizzaro 反应 凡α位碳原子上无活泼氢的醛类和浓NaOH或KOH水或醇溶液作用时,不发生醇醛缩合或树脂化作用而起歧化反应生成与醛相当的酸(成盐)及醇的混合物。此反应的特征是醛自身同时发生氧化及还原作用,一分子被氧化成酸的盐,另一分子被还原成醇: 脂肪醛中,只有甲醛和与羰基相连的是一个叔碳原子的醛类,才会发生此反应,其他醛类与强碱液,作用发生醇醛缩合或进一步变成树脂状物质。 醛首先和氢氧根负离子进行亲核加成得到负离子,然后碳上的氢带着一对电子以氢负离子的形式转移到另一分子的羰基不能碳原子上。 9.Claisen 酯缩合反应

含有α-氢的酯在醇钠等碱性缩合剂作用下发生缩合作用,失去一分子醇得到β-酮酸酯。如2分子乙酸乙酯在金属钠和少量乙醇作用下发生缩合得到乙酰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的α-氢酸性很弱(pK a-24.5),而乙醇钠又是一个相对较弱的碱(乙醇的 pK a~15.9),因此,乙酸乙酯与乙醇钠作用所形成的负离子在平衡体系是很少的。但由于最后产物乙酰乙酸乙酯是一个比较强的酸,能与乙醇钠作用形成稳定的负离子,从而使平衡朝产物方向移动。所以,尽管反应体系中的乙酸乙酯负离子浓度很低,但一形成后,就不断地反应,结果反应还是可以顺利完成。 10.Claisen 重排 烯丙基芳基醚在高温(200°C)下可以重排,生成烯丙基酚。 当烯丙基芳基醚的两个邻位未被取代基占满时,重排主要得到邻位产物,两个邻位均被取代基占据时,重排得到对位产物。对位、邻位均被占满时不发生此类重排反应。

有机化学-精品课程习题共42页

第二章烷烃 一、选择题 1、下列自由基最稳定的是(B)、最不稳定的是(A) A、 B、 C、 D、 2、在光照条件下与反应,可能的一氯产物有几种(6) 3、下列化合物含有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是(B) A、.2,2,3—三甲基丁烷 B、2,2,3—三甲基戊烷 C、2,3,4—三甲基戊烷 D、3,3—二甲基戊烷 4下列化合物含有伯、仲、叔氢的是C A、2,2,4,4—四甲基戊烷 B、2,3,4—三甲基戊烷 C 2,2,4—三甲基戊烷 D正庚烷 5、2—甲基丁烷在室温下光照溴代,相对含量最高的是(B) A、 B、C、D、 二、判断下列各组构象是否相同?(答案:都相同) 和和 和

和 三、写出下列反应的机理 四、某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氯化时(1)只得一种一氯代产物,(2)得三种一氯代产物,(3)得四种一氯代产物,(4)只得二种二氯衍生物。分别写出这些烷烃的构造式。 第三章烯烃 一、选择题 1-9 ABDCDADD AD 1、下列烯烃,相对稳定性最大的是 A 2,3—二甲基—2—丁烯 B.2—甲基—2—戊烯 C.反—3—已烯 D.顺—2—已烯 2、下列化合物既是顺式,又是E型的是 A、 B、C、 D、 3、下列化合物是反式又是Z型的是() A、B、C、D、 4、下列试剂与环已烯反应得到顺式二醇的是 A、 B、 C、D、 5、下列反应为碳正离子机理的是 A、B、 C、 D、 6、下列化合物与加成的相对速度顺序最快的是 A、 B、C、 D、 7下列化合物中有顺反异构体的是 A、2—甲基—1—丁烯 B、2—甲基—2—丁烯 C、2—甲基—2—戊烯 D、3—甲基—2—戊烯

2015年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15年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350中药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A. <<生物化学>>部分 目录 I.考察目标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III.考查范围 IV.试题示例

I.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生物化学》部分分数 “中药学基础”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生物化学>>部分150分),考试时间共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考生独立完成考试内容。 三、试卷内容结构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验技能120分 生物化学综合应用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20分 是非判断题20分 选择题30分 简答题50分 综合题30分

Ⅲ.考查范围 生物化学 【考查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 题。 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 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二)核酸的一级结构 (三)DNA的空同结构与功能 (四)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五)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三、酶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四)酶的调节 (五)酶的命名与分类 四、糖代谢 (一)糖类概念及其功能(二)糖的无氧分解(三)糖的有氧氧化(四)磷酸戊糖途径(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六)糖异生 (七)血糖及其调节 五、脂类代谢 (一)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二)甘油三酯代谢(三)磷脂的代谢 (四)胆固醇代谢 六、生物氧化 (一)生成ATP的氧化体系(二)其他氧化体系 七、氨基酸代谢

2015年暨南大学生物化学考研笔记,复试真题,考研真题,考研经验

1/8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b16535316.html, 1 2015年暨南大学考研指导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I .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生物化学》部分分数 “中药学基础”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生物化学>>部分150分),考试时间共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考生独立完成考试内容。 三、试卷内容结构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验技能120分 生物化学综合应用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20分是非判断题 20分选择题 30分简答题 50分综合题30分

2/8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b16535316.html, 2 Ⅲ.考查范围 生物化学 【考查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考研时想要取得好成绩,总要寻找各种各样的成功秘诀,但是你是否曾留意,很多考生在毫不觉察的情况下,就已经沉溺于误区,甚至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接下来为大家详细分析这些误区,考生若能避免则考研成功率会大大提升。 一、盲目做题 不少考生以为考研复习就是要拼命做 题,做得越多效果越好,其实不然。正确的方法应 该是在做题之后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共性的问题和 方法,同时还要及时记忆,一环扣一环,任何一环都 不可缺乏。在选择复习内容时,一定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教会正确记忆的方法。针对个人出错的情况,考生最好整理到属于自己的难题错题本上随时翻阅,这是一个好方法。考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将繁杂的问题整理提炼出核心部分,能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苦学有余巧学不足 在备战阶段大部分考生延长学习时

暨南大学有机化学1-14

第二章烷烃一、选择题 1、下列自由基最稳定的是 A. B. C. D. 2、在光照条件下 与反应,可能的一氯产物有几种 A. 3 B. 4 C. 5 D. 6 3、下列化合物含有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是 A.2,2,3—三甲基丁烷 B.2,2,3—三甲基戊烷 C.2,3,4—三甲基戊烷 D.3,3 —二甲基戊烷 4、下列化合物含有伯、仲、叔氢的是 A.2,2,4,4—四甲基戊烷 B.2,3,4—三甲基戊烷 C.2,2,4—三甲基戊烷 D.正庚烷 5、2—甲基丁烷在室温下光照溴代,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 B.

C. D. 二 、 判断下列各组构象是否相同? 1. 相 同 不相同 和 2. 相 同 不相同 和 3. 相 同 不相同 和

4. 相 同 不相同 三、 写出下列反应的机理。 四、 某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氯化时(1)只得一种一氯代 产物,(2)得三种一氯代产物,(3)得四种一氯代产物, (4)只得二种二氯衍生物。分别写出这些烷烃的构造式。 第三章 烯 烃 一、选择题 1、下列烯烃,相对稳定性最大的是

A.2,3—二甲基—2—丁烯 B.2—甲基—2—戊烯 C.反—3—已烯 D.顺—2—已烯 A. B. C. D. 3、下列化合物既是反式、又是Z型的是 A. B. C. D. 4、下列试剂与环已烯反应得到顺式二醇的是 A. B. C. D. 5、下列反应为碳正离子机理的是

A. B. C. D. A. B. C. D. 7、下列化合物中有顺反异构体的是 A. 2—甲基—1—丁烯 B.2—甲基—2—丁烯 C. 2—甲基—2—戊烯 D.3—甲基—2—戊烯 A.2—甲基—2—丁烯 B.1—戊烯 C.2 —甲基—1—丁烯 D.环已烯 9、下列碳正离子最稳定的是 A. B. C. D. 二、完成下列反应式. 1.

有机化学合成常见缩写集锦

1 有机化学合成常见缩写 Ac Acetyl 乙酰基 DMAP 4-dimethylaminopyridine 4-二甲氨基吡啶 acac Acetylacetonate 乙酰丙酮基 DME dimethoxyethane 二甲醚 AIBN Azo-bis-isobutryonitrile 2,2'-二偶氮异丁腈 DMF N,N'-dimethylformamide 二甲基甲酰胺 aq. Aqueous 水溶液 dppf bis (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 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 9-BBN 9-borabicyclo[3.3.1]nonane 9-硼二环[3.3.1]壬烷 dppp 1,3-bis (diphenylphosphino)propane 1,3-双(二苯基膦基)丙烷 BINAP (2R,3S)-2,2’-bis (diphenylphosphino)-1,1’-binaphthyl (2R,3S)-2.2'-二苯膦-1.1'-联萘亦简称为联二萘磷 BINAP是日本名古屋大学的Noyori(2001年诺贝尔奖)发展的一类不对称合成催化剂dvb Divinylbenzene 二乙烯苯 Bn Benzyl 苄基 e- Electrolysis 电解 BOC t-butoxycarbonyl 叔丁氧羰基(常用于氨基酸氨基的保护) %ee % enantiomeric excess 对映体过量百分比(不对称合成术语)%de % diasteromeric excess 非对映体过量百分比(不对称合成术语) Bpy (Bipy) 2,2’-bipyridyl 2,2'-联吡啶 EDA (en) ethylenediamine 乙二胺 Bu n-butyl 正丁基 EDTA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Bz Benzoyl 苯甲酰基 EE 1-ethoxyethyl 乙氧基乙基 c- Cyclo 环- Et Ethyl 乙基 FMN Flavin mononucleotide 黄素单核苷酸 CAN Ceric ammonium nitrate 硝酸铈铵 Cat. Catalytic 催化 Fp flash point 闪点 CBz Carbobenzyloxy 苄氧羰基 FVP Flash vacuum pyrolysis 闪式真实热解法 h hours 小时 Min Minute 分钟 hv Irradiation with light 光照 COT 1,3,5-cyclooctatrienyl 1,3,5-环辛四烯 1,5-HD 1,5-hexadienyl 1,5-己二烯 Cp Cyclopentadienyl 环戊二烯基 HMPA Hexamethylphosphoramide 六甲基磷酸三胺 CSA 10-camphorsulfonic acid 樟脑磺酸

暨大有机化学精品课程

| 申请表格 | 教学大纲 | 教师队伍 | 课程录像 | 实验与指导 | 教学资源 | 习题参考 | 教学网站 | 交流论坛 |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有机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制 备方法、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的科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内容有比较系统 和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正确掌握有机化学 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些重要的单元反应,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一般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 成就。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能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初 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专业知识,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和造就高级技术人才打下一定的 基础。 本课程要求培养学生: 1、熟练读出各种常见有机物的名称,写出结构式,掌握有机物的立体结构、异构及构象、旋光异构等。 2、运用有机物的结构理论,分析一般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学习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测其性质的方法。 3、重点掌握有代表性的典型有机反应和实例,学习反应类型,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学习有机反应在 有机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4、适度理解基本有机反应机理,反应特征,找出貌似千差万别的反应的共同特征规律,对前后知识进行对比学习, 加强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习化学方法分离、检测一般有机物或其官能团的方法,根据化学实验结果,推导有机物的结构。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 1、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运用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等理解和解释分子的平面结构、立体结构、构象、结构异 构及立体异构。运用分子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解释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特征。 2、官能团和反应类型为主线的有机化学反应:掌握各类官能团有代表性的典型反应,并掌握这些典型反应的适用 范围和限制条件,将各章节的反应归类,并前后联系、比较,分为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核加 成、氧化和还原、水解、酯化、周环反应等类型,系统掌握其特点和规律。 3、学习逆合成分析法,掌握有机反应的综合应用,解开有机合成的难题。 4、有机化学反应机理:适度掌握许多重要反应的反应机理,通过掌握反应过程,理解反应的特征和规律,从深层

实验室规划设计一般要求

实验室规划设计一般要求 一、化验室的分类及职责 化验室也就是分析检验实验室在学校、工厂、科研院所有其不同的性质。 学校的化验室一类是为学生进行分析化学实验用的教学基地,另一类是为科研服务的亦兼有科研性质的分析化学研究室。 工厂设中央化验室、车间化验室等。车间化验室主要担负生产过程中成品、半成品的控制分析。中央化验室主要担负原料分析、产品质量检验任务,并担负分析方法研究、改进、推广任务及车间化验室所用的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等工作任务。 科研院所的化验室除为科学研究课题担负测试任务外,也进行分析化学的研究工作。 二、化验室设计要求 根据化验任务需要,化验室有贵重的精密仪器和各种化学药品,其中包括易燃及腐蚀性药品。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常产生有害的气体或蒸气。因此,对化验室的房屋结构、环境、室内设施等有其特殊的要求,在筹建新化验室或改建原有化验室时都应考虑。 化验室用房大致分为三类:精密仪器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辅助室(办公室、储藏室、钢瓶室等)。 化验室要求远离灰尘、烟雾、噪音和震动源的环境中,因此化验室不应建在交通要道、锅炉房、机房及生产车间近旁(车间化验室除外)。为保持良好的气象条件,一般应为南北方向。 1. 精密仪器室 精密仪器室要求具有防火、防震、防电磁干扰、防噪音、防潮、防腐蚀、防尘、防有害气体侵入的功能,室温尽可能保持恒定。为保持一般仪器良好的使用性能,温度应在15~30℃,有条件的最好控制在 18~25℃。湿度在60%-70%,需要恒温的仪器室可装双层门窗及空调装臵。 仪器室可用水磨石地或防静电地板,不推荐使用地毯,因地毯易积聚灰尘,还会产生静电、大型精密仪器室的供电电压应稳定,一般允许电压波动范围为±10%。必要时要配备附属设备(如稳压电源等)。为保证供电不间断,可采用双电源供电。应设计有专用地线,接地极电阻小于4Ω。 气相色谱室及原子吸收分析室因要用到高压钢瓶,最好设在就近室为能建钢瓶室(方向朝北)的位臵。放仪器用的实验台与墙距离500mm,以便于操作与维修,室内有有良好的通风,原子吸收仪器上方设局部排气罩。 微型计算机和微机控制的精密仪器对供电电压和频率有一定要求。为防止电压瞬变、瞬时停电、电压不足等影响仪器动作,可根据需要选用不间断电源(UPS)。 在设计专用的仪器分析室的同时,就近配套设计相应的化学处理室,这在保护仪器和加强管理上是非常必要的。 2. 化学分析室 在化学分析室中进行样品的化学处理和分析测定,工作中常使用一些小型的电器设备及各种化学试剂,如操作不慎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这些使用特点,在化学分析室设计上应注意以下要求:(1)建筑要求化验室的建筑应耐火或用不易燃的材料建成,隔断和顶棚也要考虑到防火性能。可采用水磨石地面,窗户要能防尘,室内采光要好,门应向外开,大实验室应设两个出口,以利于发生意外时人员的撤离。 (2)供水和排水供水要保证必须的水压、水质、和水量以满足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需要,室内总阀门应设在易操作的显著位臵,下水道应采用耐酸碱腐蚀的材料,地面应有地漏。 (3)通风设施由于化验工作中常常会产生有毒或易燃的气体,因此化验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风设施一般有3种: ①全室通风采用排气扇或通风竖井,换气次数一般为5次/时。 ②局部排气罩一般安装在大型仪器发生有害气体部位的上方。在教学实验室中产生有害气体的上方,设臵局部排气罩以减少室内空气的污染。 ③通风柜这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局部排风设备。内有加热源、水源、照明等装臵。可采用防火防爆的金属材料制作通风柜,内涂防腐涂料,通风管道要能耐酸碱气体腐蚀。风机可安装在顶层机房内,并应有减少震动和噪音的装臵,排气管应高于屋顶2m以上。一台排风机连接一个通风柜较好,不同房间共用一个风机和通风管道易发生交叉污染。通风柜在室内的正确位臵是放在空气流动较小的地方,或采用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