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温度的检测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

一温度的检测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

一温度的检测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
一温度的检测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检测与控制》学习领域教案

1.检测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

(1)在线检测:零件尺寸、产品缺陷、装配定位等。

(2)离线检测:零件参数、尺寸与形位公差、品质参数等。

2.检测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1)汽车传感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内容。

(2)发动机:对发动机工作状况进行精确控制温度、压力、位置、转速、流量、气体浓度和爆震传感器等。

(3)底盘:控制变速器系统、悬架系统、动力转向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等,如车速、踏板、加速度、节气门、发动机转速、水温、油温等。

(4)车身: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等,如温度、湿度、风量、日照、加速度、车速、测距、图象等。

3.检测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家用电器:空调、冰箱、电饭煲、可视对讲、可视电话、数码相机及数码摄像机的自动对焦等。

(2)办公商务:扫描仪等。

(3)医疗卫生:数字体温计、电子血压计、血糖测试仪等。

二、基本概念

(一)测量

测量是指将被测量(未知量)与同性质的标准量通过专门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被测量是标准量的多少倍的过程。

(二)检验

检验只需分辨出参数量值所归属的某一范围带,以此判别被测参数是否合格或者现象是否存在。(三)计量

2.检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传感器:完成信息的获取。

测量电路:转换。

输出单元:显示和处理。

(二)传感器

1.定义

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其定义包含四层含义:

①测量装置:完成信息的获取任务。

②输入量:是某一被测量,可能是物理量,也可能是化学量、生物量等;

③输出量:是某种,便于传输、转换、处理、显示的物理量,可以是气、光、电量,主要是电量;

④一定的精确度:输出输入有对应关系,且应有一定的精确程度。

补充:

物理量:如光、电、力、热、磁、声。

化学量:如PH、成份。

生物量:酶、葡萄糖。

2.功用

传感器功用:一感二传,即感受被测信息,并传送出去。

3.组成

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的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量,敏感元件:)1(.

温度检测与控制实验报告材料

实验三十二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温度传感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2.了解温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3.掌握一线总线接口的使用 二、实验说明 这是一个综合硬件实验,分两大功能:温度的测量和温度的控制。 1.DALLAS最新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简介 Dallas 半导体公司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20是世界上第一片支持“一线总线”接口的温度传感器。现场温度直接以“一线总线”的数字方式传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适合于恶劣环境的现场温度测量,如:环境控制、设备或过程控制、测温类消费电子产品等。与前一代产品不同,新的产品支持3V~5.5V的电压围,使系统设计更灵活、方便。 DS18B20测量温度围为 -55°C~+125°C,在-10~+85°C围,精度为±0.5°C。DS18B20可以程序设定9~12位的分辨率,及用户设定的报警温度存储在EEPROM中,掉电后依然保存。 DS18B20部结构 DS18B20部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64位光刻ROM、温度传感器、非挥发的温度报警触发器TH和TL、配置寄存器。DS18B20的管脚排列如下: DQ为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端;GND为电源地;VDD为外接供电电源输入端(在寄生电源接线方式时接地)。 光刻ROM中的64位序列号是出厂前被光刻好的,它可以看作是该DS18B20的地址序列码。64位光刻ROM的排列是:开始8位(28H)是产品类型标号,接 着的48位是该DS18B20自身的序列号,最后8位是前面56位的循环冗余校验 码(CRC=X8+X5+X4+1)。光刻ROM的作用是使每一个DS18B20都各不相同,这样 就可以实现一根总线上挂接多个DS18B20的目的。 DS18B20中的温度传感器可完成对温度的测量,以12位转化为例:用16位符号扩展的二进制补码读数形式提供,以0.0625℃/LSB形式表达,其中S为符号位。 Bit7 Bit6 Bit5 Bit4 Bit3 Bit2 Bit1 Bit0 232221202-12-22-32-4 Bit15 Bit14 Bit13 Bit12 Bit11 Bit10 Bit9 Bit8 S S S S S 262524这是12位转化后得到的12位数据,存储在18B20的两个8比特的RAM中,二进制中的

工业控制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信

工业控制系统的输入与 输出信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工业控制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信号 工业生产过程实现计算机控制的前提是,必须将工业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工况逻辑和设备运行状况等物理量经过传感器或变送器转变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电信号(电压或电流)或逻辑量。 传感器和变送器输出的信号有多种规格,其中毫伏(mV)信号、0~5V电压信号、1~5V电压信号、0~10mA电流信号、4~20mA电流信号、电阻信号是计算机测控系统经常用到的信号规格。在实际工程中,通常将这些信号分为模拟量信号和数字量信号两大类。 针对某个生产过程设计一套计算机控制系统,必须了解输入输出信号的规格、接线方式、精度等级、量程范围、线性关系、工程量换算等诸多要素。 1.模拟量信号 许多来自现场的检测信号都是模拟信号,如液位、压力、温度、位置、PH 值、电压、电流等,通常都是将现场待检测的物理量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压或电流信号;许多执行装置所需的控制信号也是模拟量,如调节阀、电动机、电力电子的功率器件等的控制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这些信号在规定的一段连续时间内,其幅值为连续值。 模拟信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各种传感器获得的低电平信号;另一种是由仪器、变送器输出的4~20mA的电流信号或1~5V的电压信号。这些模拟信号经过采样和A/D转换输入计算机后,常常要进行数据正确性判断、标度变换、线性化等处理。 模拟信号非常便于传送,但它对干扰信号很敏感,容易使传送中信号的幅值或相位发生畸变。因此,有时还要对模拟信号做零漂修正、数字滤波等处理。 模拟量输出信号可以直接控制过程设备,而过程又可以对模拟量信号进行反馈。闭环PID控制系统采取的就是这种形式。模拟量输出还可以用来产生波形,这种情况下D/A变换器就成了一个函数发生器。 模拟信号的常用规格: 1)1~5V电压信号 此信号规格有时称为DDZ-Ⅲ型仪表电压信号规格。1~5V电压信号规格通常用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过程通道。工程量的量程下限值对应的电压信号为lV,工程量上限值对应的电压信号为5V,整个工程量的变化范围与4V的电压变化范围相对应。过程通道也可输出1~5V电压信号,用于控制执行机构。 2)4~20mA电流信号 4~20mA电流信号通常用于过程通道和变送器之间的传输信号。工程量或变送器的量程下限值对应的电流信号为4mA,量程上限对应的电流信号为20mA,整个工程量的变化范围与16mA的电流变化范围相对应。过程通道也可输出 4~20mA电流信号,用于控制执行机构。 有的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是毫伏级的电压信号,如K分度热电偶在l000℃时输出信号为。这些信号要经过变送器转换成标准信号(4~20mA)再送给过程通

智能型温度测量控制系统

河北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智能型温度测量控制系统-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2010140 指导教师 2014年02月23日

题目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温度的测量及控制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生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工业对象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在单片机温度测量系统中的关键是测量温度、控制温度和保持温度。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广泛实用于地热、空调器、电加热器等各种家庭室温测量及工业设备温度测量场合。随着微机测量和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温度采集与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生活中对温度的控制水平。近年来,温度的检测在理论上发展比较成熟,但在实际测量和控制中,如何保证快速实时地对温度进行采样,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并能对所测温度场进行较精确的控制,仍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次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主要是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掌握系统总体设计的流程,方案的论证,选择,实施与完善。通过对温度控制通信系统的设计、制作、了解信息采集测试、控制的全过程,提高在电子工程设计和实际操作方面的综合能力,初步培养在完成工程项目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培养研发能力,通过对电子电路的设计,初步掌握在给定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如何达到以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巧妙合理地去设计工程系统中的某一部分电路,并将其连接到系统中去。提高查阅资料、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 当今社会温度的测量与控制系统在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到工业冶炼,物质分离,环境检测,电力机房,冷冻库,粮仓,医疗卫生等方面,小到家庭冰箱,空调,电饭煲,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温度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这方面研究意义非常的重要。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国外对温度控制技术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80年代末出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现在世界各国的温度测控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对于温度测控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度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温度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对温度的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我国温度测控设施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温度测量控制现状还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化的程度,生产实际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存在着装备配套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环境控制水平落后,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和可靠性差等缺点。在今后的温控系统的研究中会趋于智能化,集成化,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更准确,更加稳定可靠。应用领域非常的广泛,①冷冻库,粮仓,储罐,电信机房,电力机房,电缆线槽等测温和控制领域。 ②轴瓦,缸体,纺机,空调等狭小空间工业设备测温和控制。③汽车空调,冰箱,冷柜以及中低温干燥箱等。④太阳能供热,制冷管道热量计量,中央空调分户热能计量等。温度是一种最基本的环

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课程整体设计

《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 所属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所属系部:电气工程系 制定人:宋清龙 合作人:吴方周国平许艳梅刘洪波 制定时间: 2014/12/29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常用仪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判别其好坏;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通过自主性实训项目学会它的应用,最后通过设计制作型实训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实现学生传感器应用和检测系统集成能力的培养。 能力目标: 1、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能够对传感器进行选型,并能信号检测系统的 设计与调试并熟练检查、排除故障; 2、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合理选用信号处理芯片,组成高效合理的检 测电路;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基本检测单元模块电路; 4、能够对制作的模块电路进行简单地测试;检测系统组成及维护使用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传感技术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2、掌握测量及误差理论等知识,传感器及信号调理基本知识,电桥测量电路的基本特性; 3、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理解它们的工作过程,掌握它们的各种应用场合和方法; 4、掌握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典型检测系统的工作原 理,清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特性。 素质目标:通过具体项目的学习,学生应具备: 1、有科学的认知理念与认知方法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 2、热爱本职工作,诚实可靠、保守企业秘密;

3、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企业相关标准,严格按照工作流程作业,遵守合同 规定所有事项,爱护设备、具有增强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汇编)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 2010 – 2011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日期:2010年11月17日

目录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3) 三、总体设计思想 (3) 四、系统框图及简要说明 (4) 五、单元电路设计(原理、芯片、参数计算等) (4) 六、总体电路 (5) 七、仿真结果 (8) 八、实测结果分析 (9) 九、心得体会 (9) 附录I:元器件清单 (11) 附录II:multisim仿真图 (11) 附录III:参考文献 (11)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作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基本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和调试的方法,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学完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后,应进行课程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小型电子系统的方法,独立完成系统设计及调试,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所创新,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日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要求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掌握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完成系统的组装及调试工作;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工程质量意识,按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元件选取、安装调试等环节,掌握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3)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的实验调试,提高动手能力。 (4)综合应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任务。 (5)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一)课程设计名称 设计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二)课程设计要求 1、设计任务 要求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测量温度的测量控制系统,测量温度范围:室温0~50℃,测量精度±1℃。 2、技术指标及要求: (1)当温度在室温0℃~50℃之间变化时,系统输出端1相应在0~5V之间变化。 (2)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 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 三、总体设计思想 使用温度传感器完成系统设计中将实现温度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这一要求,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线性和互换性,测量精度高,并具有消除电源波动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些特性,实现从温度到电流的转化;但是,又考虑到温度传感器应用在电路中后,相当于电流源的作用,产生的是电流信号,所以,应用一个接地电阻使电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转化为电压信号。接下来应该是对产生电压信号的传输与调整,这里要用到电压跟随器、加减运算电路,这些电路的实现都离不开集成运放对信号进行运算以及电位器对电压调节,所以选用了集成运放LM324和电位器;最后为实现技术指标(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中的要求,选用了555定时器LM555CM。 通过以上分析,电路的总体设计思想就明确了,即我们使用温度传感器AD590将温度转化成电压信号,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集成运放电路,使表示温度的电压放大,从而线性地落在0~5V这个区间里。最后通过一个555设计的电路实现当输出电压在2与3V这两点上实现输出高低电平的变化。

基于NTC热敏电阻的温度测量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基于NTC热敏电阻的温度测量与控 制系统设计 摘要:本系统由TL431精密基准电压,NTC热敏电阻(MF-55)的温度采集,A/D和D/A转换,单片机STC89C51为核心的最小控制系统,LCD1602的显示电路等构成。温度值的线性转换通过软件的插值方法实现。该系统能够测量范围为0~100℃,测量精度±1℃,并且能够记录24小时内每间隔30分钟温度值,并能够回调选定时刻的温度值,能计算并实时显示24小时内的平均温度、温度最大值、最小值、最大温差,且有越限报警功能。由于采用两个水泥电阻作为控温元件,更有效的增加了温度控制功能。 关键词: NTC TL431 温度线性转换 Abstract: 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L431 as precise voltage,the temperature acauisition circuit with NTC thermistors (MF-55), the transform circuit of A/D and D/A, the core of the minimum control system with STC89C51, 1the display circuit usingLCD1602, etc. Ge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linear transformation by the software method. The range of the measure system is 0 ~ 100 ℃, measurement accuracy + 1 ℃.It can record 24 hours of each interval temperature by per 30 minutes selected of temperature.The time can be calculated and real-time display within 24 hours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maximum value, and each temperature sensor has more all the way limit alarm function. Due to the two cement resistance as temperature control components, the more effective increase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function. Keyword: NTC TL431 temperature linear conversion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河南中医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基于单片机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 院系: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2010级计科班 学号:2010180042 学生姓名:郭文珠 指导教师:谢志豪 2013年11月13日 一、立题依据(包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现状):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这次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当中,掌握系统总体设计的流程,方案的论证,选择,实施与完善。通过对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制作、控制、测试的全过程,提高对单片机的认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初步培养在完成工程项目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培养自己的研发能力,提高自己的查阅资料,语言表达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温度控制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中都有分厂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多方面对温度控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单片机进行温度的调节就具备很高的可靠性[1]。 国内外现状 国外对温度控制技术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行指进示、记录和控制。80年代末出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2]。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现在世界各国的温度测控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3]。我国对于温度测控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度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温度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对温度的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我国温度测控设施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4]。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温度测量控制现状还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化的程度,生产实际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存在着装备配套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环境控制水平落后,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可靠性差等缺点[5]。在今后的温控系统的研究中会趋于智能化,集成化,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更准确,更加稳定可靠。 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计划解决的具体问题或实现的基本功能,研究中的重难点分析、实用性及创新性分析,预期达到的成果等。不得低于800字): 计划实现的基本功能 温度控制系统主要是完成温度信号采集、处理、显示等功能[6]。设 计叙述了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硬件的设计以 及软件的设计,该系统在硬件设计上主要是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 采集,把温度转成变化的电压,然后由放大器将信号放大,通过转化器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学院(部)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生姓名郭鹏 学号 13 指导教师(签字) 前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温度的测量与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传统的水银或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温度,不仅测量时间长、读数不方便、精度不够高而且功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于是我们提出,测温电路利用温度传感器监测外界温度的变化,通过放大器将温度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放大到比较有利于我们测量的温度范围,然后利用A/D转换器实现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最后通过编程让FPGA实现8位二进制数与BCD码之间的转化,实现温度的显示;并利用比较器来实现对放大电压信号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温度的控制;再者还加载了报警装置,使它的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更加方便。

本设计是采用了温度的测量、信号放大、A/D转换、温度的显示、温度的控制、报警装置六部分来具体实现上述目的。 目录 摘要与设计要求 (4) 第一章:系统概述 (5) 第二章:单元电路设计与分析 (5) 1) 方案选择 (5) 2)设计原理与参考电路 (6) 1 放大电路 (6) 2 低通滤波电路 (7) 3 温度控制电路 (8) 4 报警电路 (9) 5 A/D转换器 (10)

6 译码电路 (11) 第三章:系统综述、总体电路图 (14) 第四章: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5) 元器件明细表 (15) 收获与体会,存在的问题等 (16) 温度测量与控制电路 摘要: 利用传感器对于外界的温度信号进行收集,收集到的信号通过集成运算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经过A/D转换器实现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间的转换,再通过FPGA编程所实现的功能将转换后的数字信号在数码管上显示出来,实现温度测量过程。放大的信号可以与所预定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如果超出预定范围,则自动实现声光报警功能,实现温度控制过程。 关键字:温度测量温度控制信号放大 A/D转换声光报警 设计要求: 1. 测量温度范围为200C~1650C,精度 0.50C; 2. 被测量温度与控制温度均可数字显示; 3. 控制温度连续可调; 4. 温度超过设定值时,产生声光报警。

工业网络控制

机器视觉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学院: 学号: 姓名: 导师:

摘要 机器视觉是一门交叉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近年来,随着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发展,该学科发展迅猛。本文介绍了机器视觉的关键技术,如光源照明、光学镜头、摄像机、图像采集、信号处理、执行机构等的发展状况。同时,从自动检测、智能装配、视觉伺服三个方面对工业机器视觉应用系统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机器视觉;工业应用

0 引言: 机器视觉是一门涉及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心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它综合了各种技术, 其中包括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机械工程技术、控制技术、光源照明技术、光学成像技术、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机器视觉主要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但并不仅仅是人眼的简单延伸,更重要的是具有人脑的一部分功能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它是实现精确定位、精密检测、自动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同时它具有实现非接触测量、具有较宽光谱相应范围、可长时间工作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加之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机器视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如工业制造、医学、导航和遥感图像分析等。特别是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机器视觉的技术发展及其工业应用作一综述。 1关键技术: 图1 典型工业机器视觉系统 参见图 1 ,我们可以发现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 它包括图像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电光源照明、光学成像、传感器、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图像增强和分析算法、图像卡、I/ O 卡等)。这些技术在机器

信号检测与转换技术 课后题

第1章信号检测与转换技术概述 思考题 1.自动检测与转换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什么? 检测是指通过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获得客观事物的量值;转换则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客观事物的大小转换成人们能够识别、存贮和传输的量值。 一个典型的检测与转换系统基本组成如下: 2.简述心电信号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3.简述工业检测技术涉及的主要物理量有哪些? 工业检测技术涉及主要内容包括: 热工量:温度、压力(压强)、压差、真空度、流量、流速、物位、液位等。 机械量:直线位移、角位移、速度、加速度、转速、应变、力矩、振动、噪声、质量(重量)等。 几何量:长度、厚度、角度、直径、间距、形状、粗糙度、硬度、材料缺陷等。 物体的性质和成分量:空气的湿度(绝对、相对);气体的化学成分、浓度;液体的粘度、浊度、透明度;物体的颜色等。 状态量:工作机械的运动状态(启停等)、生产设备的异常状态(超温、过载、泄漏、变形、磨损、堵塞、断裂等)。 电工量:电压、电流、电功率、电阻、电感、电容、频率、磁场强度、磁通密度等。

4.检测仪表和检测系统的技术性能有哪些?有什么含义?如何测量或计算? 5.测量误差来源有那些?按误差出现的规律,测量误差分哪几类? 系统误差:简称系差,是按某种已知的函数规律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随机误差:简称随差,又称偶然误差,它是由未知变化规律产生的误差,具有随机变量的一切特点,在一定条件下服从统计规律,因此经过多次测量后,对其总和可以用统计规律来描述,可以从理论上估计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粗大误差: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测量结果显著地偏离其实际值时所对应的误差,简称粗差。 6.传感器的基本组成是什么?简述各部分主要功能。 敏感元件(弹簧管、波纹管、膜盒、膜片)能直接感受被测量,并将被测非电量信号按一定对应关系转换为易于转换为电信号的另一种非电量的元件。 传感元件(电位器)能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信号或直接将被测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量信号的元件。 转换电路将传感元件输出的电量信号转换为便于显示、处理、传输的有用电信号的电路。 7.对某量进行多次重复的等精度测量,测量次数为10次,在不考虑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的情况下,测量结果如下,试求标准误差和极限误差,并写出测量结果表达式。123.95, 123.45, 123.60, 123.60, 123.87, 123.88, 123.00, 123.85, 123.82, 123.60。 x=; 8.已知一组测量数据:1,2,3,4,5 500.6,442.4,428.6,370.1,343.1 y=。求其最小二乘线性度。要求:

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安阳师范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学号:101102041 学生姓名:刘亚敏 指导老师:李建法 日期:2011/12/14

目录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 1 -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 1 - 三、总体设计思想.......................................... - 1 - 四、系统框图及简要说明.................................... - 1 - 五、单元电路设计(原理、芯片、参数计算等)................ - 2 - 六、总体电路:............................................ - 6 - 七、仿真结果:............................................ - 6 - 八、实际测量数据分析...................................... - 7 - 九、设计感想.............................................. - 7 - 附录1:元器件清单......................................... - 8 - 附录2:参考文献........................................... - 8 -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控制系统设计

目录 1引言 (2) 1.1问题的提出…………………………………………………………… (2) 1.1.1什么是温度控制…………………………………………………………… (2) 1.2设计目的…………………………………………………………… (2) 2设计方案 (3) 2.1硬件设计方案…………………………………………………………… (3) 2.2软件设计方案…………………………………………………………… (3) 3硬件设计 (5) 3.1主控制部分AT89S51的设计方案 (5) 3.2温度采集模块…………………………………………………………… (7) 3.3显示模块…………………………………………………………… (7) 4软件设计 (9) 4.1温度采集…………………………………………………………… (9) 4.2键盘输入…………………………………………………………… (10) 4.3 LCD显

示…………………………………………………………… (11) 5总结 (12) 6参考文献 (15) 附录1设计原理图 (14) 附录2设计程序 (15)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温度是工业生产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与之相关的各种温度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机械、食品等领域。温度控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过程控制,有些工艺过程对其温度的控制效果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因而设计一种较为理想的温度控制系统是非常有价值的。 1.1.1什么是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系统由温控器和热电偶组成,热电偶检测温度并转换成电信号传给温控器,温控器根据所设定的温度发出控制信号,温度高于设定温度上限停止加热系统或开启降温系统,低于设定温度下线停止降温系统或开启加热系统。 1.2设计目的 本设计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温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温度信号由温度芯片DS18B20采集,并以数字信号的方式传送给单片机。由键盘输入预设温度,比较实际环境温度与预设温度再由单片机做出相应的处理已以达到温度控制的目的。

温度检测及控制电路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测控电路课程设计_____ 题目名称温度检测及控制电路_ 学生学院信息工程学院_______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1 月1日

广东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名称温度检测及控制电路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光机电一体化方向11(1-2) 姓名关汉记 学号3111002392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1、设计内容 (1)详细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差动放大器工作原理及调零过程; (2)把测量得到的数据输入Matlab,用Matlab画出测温放大电路温度-电压关系曲线及比较器电压传输特性曲线; (3)详细分析电路中滞回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对温控电路的作用和影响; (4)计算差动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计算所实现电路的滞回门限宽度; (5)详细分析测温电桥的工作原理; (6)分析如何设定温度控制点。 2、电路仿真 根据温度检测及控制电路工作原理,选用相应软件实现电路的仿真,并画出电路各点的信号波形,观察电桥输出、差动放大器输出及比较器输出信号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3、使用Protel绘制电路原理图,布局PCB板,使用热转印或者曝光方法制作电路板,根据系统原理图及所选择的元件及参数,购买相应元器件,完成电路焊接、调试。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数据 1、完成温度检测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2、讨论与分析,制作与调试,演示与答辩,提交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 1、电路原理图设计; 2、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3、电路参数计算与分析; 4、电路原理仿真; 5、电路制作、调试; 6、撰写设计报告; 7、实物演示与答辩。 四、课程设计进程安排 序号课程设计各阶段内容地点起止日期 1 布置设计安排;讲授设计内容;说明设计要求待定13.12.23 上午 2 方案设计、分析与比较实验楼 1-412 13.12.23 下午 3 确定方案和电路参数,理论计算、分析与仿真实验楼 1-412 13.12.24 4 绘制电路原理图;电路制作、调试;实验楼 1-412 13.12.25 5 撰写设计报告;实验楼 1-412 13.12.26 6 实物演示、答辩、成绩评定实验楼 1-412 13.12.27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张国雄等编。测控电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8. 2.赵负图主编,现代传感器集成电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 3.刘征宇主编,线性放大器应用手册,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 4.蔡锦福等编,运算放大器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 5.7. 5.自编,测控电路设计型实验任务书. 发出任务书日期:2013年12月20日指导教师签名:计划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20日系主任签名:主管院长签名:

DS18B20温度测量与控制实验报告

课程实训报告 《单片机技术开发》 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班级: 104201 学号: 10420134 姓名:杨泽润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 2012年5月29日

目录 一、DS18B20温度测量与控制实验目的…………………… 二、DS18B20温度测量与控制实验说明…………………… 三、DS18B20温度测量与控制实验框图与步骤…………………… 四、DS18B20温度测量与控制实验清单…………………… 五、DS18B20温度测量与控制实验原理图………………… 六、DS18B20温度测量与控制实验实训小结………………

1.了解单总线器件的编程方法。 2.了解温度测量的原理,掌握DS18B20 的使用。

本实验系统采用的温度传感器DS18B20是美国DALLAS公司推出的增强型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 Dallas 半导体公司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20是世界上第一片支持“一线总线”接口的温度传感器。现场温度直接以“一线总线”的数字方式传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适合于恶劣环境的现场温度测量,如:环境控制、设备或过程控制、测温类消费电子产品等。与前一代产品不同,新的产品支持3V~5.5V的电压范围,使系统设计更灵活、方便。DS18B20测量温度范围为-55°C~+125°C,在-10~+85°C范围内,精度为±0.5°C。DS18B20可以程序设定9~12位的分辨率,及用户设定的报警温度存储在EEPROM中,掉电后依然 保存。 DS18B20 内部结构 DS18B20 内部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64 位光刻ROM、温 度传感器、非挥发的温度报警触发器TH 和TL、配置寄存器。 DS18B20 的管脚排列如下: DQ 为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端;GND 为电源地;VDD 为外接 供电电源输入端(在寄生电源接线方式时接地)。 光刻ROM 中的64 位序列号是出厂前被光刻好的,它可以 看作是该DS18B20 的地址序列码。64 位光刻ROM 的排列是: 开始8 位(28H)是产品类型标号,接着的48 位是该DS18B20 自身的序列号,最后8 位是前面56 位的循环冗余校验码 (CRC=X8+X5+X4+1)。光刻OMR 的作用是使每一个DS18B20 都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实现一根总线上挂接多个DS18B20 的目 的。 DS18B20 中的温度传感器可完成对温度的测量,以12 位转化为例:用16 位符号扩展的二进制补码读数形式提供,以0.0625℃/LSB形式表达,其中S 为符号位。 这是12 位转化后得到的12 位数据,存储在18B20的两个8 比特的RAM 中,二进制中的前面5 位是符号位,如果测得的温度大于0,这5 位为0,只要将测到的数值乘于0.0625 即可得到实际温度;如果温度小于0,这5 位为1,测到的数值需要取反加 1 再乘于0.0625 即可得到实际温度。

温度测量控制技术

温度测量控制技术 一、目的 1. 学会使用触点温度计,掌握恒温槽的控制技术。 2. 了解恒温槽的构造及各部件的作用,初步掌握其安装和使用方法。 3. 测绘恒温槽的灵敏度曲线。 二、仪器和试剂 玻璃缸恒温槽和超级恒温槽各一套(浴槽、加热器、触点温度计、电子继电器、搅拌器、精密温度计) 三、原理 许多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须在恒温条件下进行,一般采用恒温水浴来获得恒温条件,恒温槽是常用的一种以液体为介质的恒温装置,恒温槽包括玻璃缸恒温槽和超级恒温槽。 1.恒温槽的结构 讲解本实验所用玻璃缸恒温槽装置,超级恒温槽的结构。 恒温槽一般由浴槽、温度调节器(水银接点温度计)、继电器、加热器、搅拌器和温度计组成。当浴槽的温度低于恒定温度时,温度调节器通过继电器的作用,使加热器加热;当浴槽的温度高于所恒定的温度时即停止加热。因此,浴槽温度在一微小的区间内波动,而置于浴槽中的系统,温度也被限制在相应的微小区间内而达到恒温的要求。 恒温槽各部分设备介绍如下: ⑴浴槽当控温范围在室温附近时,浴槽常用玻璃槽,便于观察系统的变化情况,浴槽的大小和形状可根据需要而定。在常温下,多采用水作为恒温介质。为避免水分蒸发,当温度高于50℃时,常在水面上加一层石蜡油。 ⑵加热器常用加热器(如电阻丝等)。要求加热器惰性小、导热性好、面积大、功率适当。加热器的功率大小会影响温度控制的灵敏度。 ⑶温度计恒温槽中常以一支0.1℃分度的温度计测量浴槽的温度。 ⑷搅拌器搅拌器以马达带动,常采用调压器调节其搅拌速率,要求搅拌器工作时,震动小、噪声低、能连续运转。搅拌器应安装在加热器的上方或附近,以使加热的液体及时分散,混合均匀。 ⑸温度调节器它是决定恒温槽加热或停止加热的一个自动开关,用于调节恒温槽所要求控制的温度。实验室中常用水银接点温度计(又称水银触点温度计)水银接点温度计下半部为一普通水银温度计,但底部有一固定的金属丝与接点温度计中的水银相连接;在毛细管上部也有一金属丝,借助磁铁转动螺丝杆,可以随意调节改金属丝的上下位置。螺杆的标铁和上部温度标尺相配合可粗略估计所需控制的温度。 浴槽升温时,接点温度计中的水银柱上升,当达到所需恒定的温度时,就与上方的金属丝接触;温度降低时与金属丝断开。通过两引出导线与继电器相连,达到控制加热器回路的断路或通路。 水银接点温度计只能作为温度的调节器,不能作为温度的指示器,恒温槽的温度由精密温度计指示。 水银接点温度计控温精度通常是±0.1℃。当要求更高精度时,可选用控温精度更高的温度调节

温湿度检测控制系统

1 前言 温度和湿度的检测和控制是许多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不论是货品仓库、生产车间,都需要有规定的温度和湿度,然而温度和湿度却是最不易保障的指标,针对这一情况,研制可靠且实用的温度和湿度检测与控制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 温湿度的检测与控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典型的应用之一,随着传感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生产中,温湿度的高低对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由于温湿度的检测控制不当,可能使我们导致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为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首要问题是加强生产车间温度与湿度的监测工作,但传统的方法过于粗糙,通过人工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温度和湿度要求的库房进行通风、去湿和降温等工作。这种人工测试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且测试的温度及湿度误差大,随机性大。目前,在低温条件下(通常指100℃以下),温湿度的测量已经相对成熟。利用新型单总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温度的测试与控制得到更快的开发。但人们对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为现代人工作、科研、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更方便的设施就需要从数字单片机技术入手,一切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 对于国外对温湿度检测的研究,从复杂模拟量检测到现在的数字智能化检测越发的成熟,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对于温湿度研究,检测系统向着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发展为体积小、操作简单、量程宽、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等诸多优点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湿度传感器除电阻式、电容式湿敏元件之外,还有电解质离子型湿敏元件、重量型湿敏元件(利用感湿膜重量的变化来改变振荡频率)、光强型湿敏元件、声表面波湿敏元件等。湿敏元件的线性度及抗污染性差,在检测环境湿度时,湿敏元件要长期暴露在待测环境中,很容易被污染而影响其测量精度及长期稳定性。 2002年Sensiron公司在世界上率先研制成功SHT10型智能化温度/温度传感器,体积与火柴头相近。它们不仅能准确测量相对温度,还能测量温度和露点。测量相对温度的围是0~100%,分辨力达0.03%RH,最高精度为±2%RH。测量温度的围是-40℃~

工业控制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信号

工业控制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信号 工业生产过程实现计算机控制的前提是,必须将工业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工况逻辑和设备运行状况等物理量经过传感器或变送器转变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电信号(电压或电流)或逻辑量。 传感器和变送器输出的信号有多种规格,其中毫伏(mV)信号、0~5V电压信号、1~5V 电压信号、0~10mA电流信号、4~20mA电流信号、电阻信号是计算机测控系统经常用到的信号规格。在实际工程中,通常将这些信号分为模拟量信号和数字量信号两大类。 针对某个生产过程设计一套计算机控制系统,必须了解输入输出信号的规格、接线方式、精度等级、量程范围、线性关系、工程量换算等诸多要素。 1.模拟量信号 许多来自现场的检测信号都是模拟信号,如液位、压力、温度、位置、PH值、电压、电流等,通常都是将现场待检测的物理量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压或电流信号;许多执行装置所需的控制信号也是模拟量,如调节阀、电动机、电力电子的功率器件等的控制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这些信号在规定的一段连续时间内,其幅值为连续值。 模拟信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各种传感器获得的低电平信号;另一种是由仪器、变送器输出的4~20mA的电流信号或1~5V的电压信号。这些模拟信号经过采样和A/D转换输入计算机后,常常要进行数据正确性判断、标度变换、线性化等处理。 模拟信号非常便于传送,但它对干扰信号很敏感,容易使传送中信号的幅值或相位发生畸变。因此,有时还要对模拟信号做零漂修正、数字滤波等处理。 模拟量输出信号可以直接控制过程设备,而过程又可以对模拟量信号进行反馈。闭环PID控制系统采取的就是这种形式。模拟量输出还可以用来产生波形,这种情况下D/A变换器就成了一个函数发生器。 模拟信号的常用规格: 1)1~5V电压信号 此信号规格有时称为DDZ-Ⅲ型仪表电压信号规格。1~5V电压信号规格通常用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过程通道。工程量的量程下限值对应的电压信号为lV,工程量上限值对应的电压信号为5V,整个工程量的变化范围与4V的电压变化范围相对应。过程通道也可输出1~5V电压信号,用于控制执行机构。 2)4~20mA电流信号 4~20mA电流信号通常用于过程通道和变送器之间的传输信号。工程量或变送器的量程下限值对应的电流信号为4mA,量程上限对应的电流信号为20mA,整个工程量的变化范围与16mA的电流变化范围相对应。过程通道也可输出4~20mA电流信号,用于控制执行机构。 有的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是毫伏级的电压信号,如K分度热电偶在l000℃时输出信号为41.296mV。这些信号要经过变送器转换成标准信号(4~20mA)再送给过程通道。热电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是电阻值,一般要经过变送器转换为标准信号(4~20mA),再送到过程通道。 对于采用4~20mA电流信号的系统,只需采用250Ω电阻就可将其变换为1~5V直流电压信号。 有必要说明的是,以上两种标准都不包括零值在内,这是为了避免和断电或断线的情况混淆,使信息的传送更为确切。这样也同时把晶体管器件的起始非线性段避开了,使信号值与被测参数的大小更接近线性关系,所以受到国际的推荐和普遍的采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