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权利

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权利

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权利
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权利

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权利

一、环境权

环境权并非一项单独的权利,而是一个由公权与私权、程序权利与实体权利所构成的内容丰富的权利体

它在程序上表现为国家环境管理的参与决策权,实体上则被赋予民事权利的性质。它以资源的开发、利用权为中心,体现作为公共物品的环境对公民个人的客观价值,通过成本——收益的效用比较参与经济流通过程。从各国环境权理论和实践方面分析,可以对环境权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是从权利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按照这种标准,环境权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1)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权的核心在于保障人类现在和将来世世代代对环境的利用,以获得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环境权首先要肯定其主体对环境的利用权,事实上,各国环境立法的实践也都立足于对环境资源利用权的规定展开。将环境资源利用权确定为一项权利,才可以使义务主体承担义务,也才可以使权利主体的权利滥用受到限制,因为,在法律上没有无限制的权利。

一方面,对环境资源利用权的确立意味着为人类使用环境的合法性,对环境的利用就有污染物的排放和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只有在环境资源利用权的基础上才能成立环境标准、环境许可、环境开发的各种制度,也才有以环境容量为核心的环境资源使用权交易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对环境资源利用权的确立意味着国家及其与权利主体相对应的个人和团体所必须承担的

义务的确定,国民的环境资源利用权在受到不法侵害时,法律将为其提供强制性保障,从而为国民向国家、向他人主张环境权奠定了基础。

现有的各国环境立法中关于日照权、眺望权、景观权、静稳权、嫌烟权、亲水权、达滨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公园利用权、历史性环境权、享有自然权等等都是关于环境资源利用权的规定。在美国、日本、印度、菲律宾、哥斯达尼加等国也都有保护环境资源利用权的司法实践。学者们也对这些利用权进行了分类,日本的中山教授提出用“环境的共同使用权”来概括这一权利,并将它又具体区分为,“生活环境使用权”、“自然公物使用权”、“特定自然环境使用权”三类。另有学者从环境利益的保护角度出发,将日

照权、眺望权嫌烟权等生活环境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私权性质较强的权利称为环境私权;而将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享有自然权、历史性环境权等“公共性”、“公益性”较高,支配“公共的空间意识”,公权性质较强的权利,称之为环境公权。实际上,这里的“私权”与“公权”和传统法律上的公权与私权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2)环境状况知情权。环境状况知情权又称信息权,是国民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环境状况、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以及自身的环境状况等有关信息获得的权利。这一权利既是国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人们有权知道环境的真实状态,这一权利在立法中也得到了明确的承认,如乌克兰共和国《自然环境保护法》第9条规定:“公民有权依法定程序获得关于自然环境状况及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确实可靠的全部信息。”泰国的《环境质量法》也作了大致相同的规定。环境状况知情权在环境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权交易、环境标准等多项制度中也有所反映。

环境状况知情权主要是由法定程序来加以保障的一项权利。有关获得环境信息的程序立法在此就尤为重要,国民如何获得信息,获得何种信息,对于获得的信息的反馈有无途径等等。从另一方面看,环境状况知情权是对政府环境行政机关权力的限制,它要求环境行政机关负有披露信息的义务,对于不履行职责者,将产生法律后果,在此意义上,环境状况知情权又是监督权的一种表现。

现行立法除了少数国家对环境状况知情权有比较明确的程序性规定以外,专门对其程序的规定较为少见。这可能与环境状况知情权中所包含的应该知道的必须是具体的信息有关。从国家权力设置的角度,也有对环境管理行政机关发布信息的规定,但在本质上与规定国民的环境状况知情权还是有立法思想上的差别的。从国家权力的角度立法与从国民权利角度的立法所反应的是法律本位的不同,也反应出国家对于国民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认识的不同。

(3)环境侵害请求权。环境权中所包含的环境侵害请求权,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它既包括对国家环境行政

机关的主张权利、又包括向司法机关要求保护权利,具体为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行政复议和国家赔偿的请求权,对他人侵犯公民环境权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停止不法侵害的请求权等。实际上,也可以对环境权的内容作法律规范形式意义上的分类,按照这种分类,环境权的内容包括宪法权利、行政法权利、民法权利、诉讼法权利等。

二、公民环境权的概念和性质

根据环境权主体的不同,可将环境权分为公民环境权、法人及其他组织环境权、国家环境权、人类环境权等。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公民环境权。

我国环境法学界一般认为,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公民环境权是法律上的权利。从现代法制国家的若干特征来看,各国均以宪法或者法律的形式表明对公民环境权的确认,而且按照权利法定原则,为了确保国民在健康的环境中生存,将公民环境权设定为一项法律权利也是可能的。

2、公民环境权是一项主体广泛的权利,既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

3、公民环境权的对象既包括天然的环境要素和人为环境,也包括整体环境,还包括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环境系统的功能和效应,如生态效益、环境的舒适优美等。

4、公民的环境权是一项概括性权利,它可以通过列举而具体化。如日本列举的环境权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风景权、宁静权、眺望权等。

5、公民的环境权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6、公民的环境权是一项独立的基本权利,是一项价值取向多重的权利。它既体现人的权利,也反映自然权利。

三、公民环境权的具体内容

1、日照权。人口膨胀,高楼林立,日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能源危机的冲击使人们转而寻找新能源,而作为再生能源的太阳能开始被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日照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而被法律承认。

2、通风权。

3、安宁权。确保公民居住环境的安全和宁静。

4、清洁空气权。目的是为了使居民不受危险空气的侵害。

5、清洁水权。水污染急剧上升,足以导致公众健康遭受严重危害。

6、风景权。公园、风景胜地、人文遗迹等具有为人们在生理上、精神上提供利益的效能人们通过对其的观赏而达到生理和精神上的满足。

四、土地资源权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人依法独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的土地的权利。

它区别于其他物权和债券的特征如下:

(1)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

(2)土地所有权的单一性,又称独立性。按照自己意愿,不依赖于别人的许诺。

(3)土地所有权的法定有限性。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只能通过法律。

2、国家土地所有权

国家土地所有权,是指国家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国家土地的权利,是土地国家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

3、集体土地所有权

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劳动群众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自己土地的权利,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

(二)土地使用权

1、土地使用权的概念

单位或个人依照法律或合同,对不属于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土地使用权的法律特征

(1)土地使用权是我国法律特别设定的一种土地权。

(2)土地使用权是一种新型物权,它即具有派生性,又具有独立性。

(3)土地使用权具有排他新。

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环境法学辅导课件知识点整理更多

关于考试的形式 一、考试形式:本次考试为开卷式。 二、试卷题型: 题目类型包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五类。 关于学习的要求 一、了解和掌握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法律上所使用的”环境”概念的外延、内涵以及立法上的分类; 环境法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环境法的特征、环境立法的基础原则、我国环境法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法律意义 二、掌握环境法各基本原则、制度的含义与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 如:协调原则、预防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许可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特别注意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近年的发展与变化(限期治理制度在性质上的变化:基本制度→行政责任→各环境要素的保护上的条件不同;排污收费制度:超标收费→少数双收费→排污即收费、超标属违法。) 原则与制度的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公众参与→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 三、熟悉各个环境要素的法律保护机制(原则、制度和机构)和相关环境法律责任,提高运用环境法规范进行诉讼和处理环境纠纷的能力 如:各环境法律责任的构成、责任形式 关于复习的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应以光盘内容为主,同时可结合最新的立法规定(如2010年7月1日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进行联想式记忆,而现在的教材作为参辅资料。 章后练习与作业是学习效果的主要检验方式。 关于复习的重点 就环境法学的各部分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而言,无疑总论部分(第1—6章)是学习的重点,它是进一步学习分论(第7—16章)的基础。 第一章绪论 重点问题 1、理解法律上使用的“环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了解不同的环境立法对环境的不同分类 3、掌握环境法所主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 题例: 1、(单项选择题)可以纳入环境法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 A )。 A.大气B.人工饲养的动物 C.马戏团里的驯兽D.人工培育的良种 2、环境保护法主要解决的环境问题称为( B )。 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 C.资源问题D.人口问题 3、我国宪法采用了哪种分类方法对环境进行了分类( B )? A.按照环境的形成B.按照环境的功能 C.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D.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

(完整版)《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决胜高考之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信蔡哥考本科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 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 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大气污染物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大气污染物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 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1)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他有氟氯烃等。 (2)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3)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改变,导致各国农 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产生原理:CO2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 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 烧煤炭、石油、天然气释放的CO2.森林植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 CO2的含量增加。 (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 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废气 处理后再排放。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环境问题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其属性可以分为: 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2)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 2. 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 用的基本成分。包括 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和 社会环境因 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3.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 它是 岁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 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更重要的原因。 环境因素的不同,环境质量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二、环境问题概述 1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 .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 原生环境问题 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自然 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叫作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称为环境质量指数。 根据 并对人类及其他生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壤盐碱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 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 1. 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 箭头代表的含义 ① 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 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③ 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 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④ 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 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 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质量下降) 全 球 变 暖 原因 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②乱砍滥伐 1 危害 (后果) 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 加上海水受热膨胀, 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世 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自然灾害增加,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决措施 ①开发和利用新能源②利用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植树造林④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⑤加强国际合作 臭 氧 层 破 坏 原因 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量能够显著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氟氯烃等 危害 (后果) 臭氧层的破坏,使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 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 严重的危害 解决办法 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1 .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 臭氧层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 酸雨危害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 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环境法期末考试重点

1、简述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 2、简述噪声污染的特点 噪声既是一种公害,它就具有公害的特性,同时它作为声音的一种,也具有声学特性。 (1)噪声的公害特性由于噪声属于感觉公害,所以它与其它有害有毒物质引起的公害不同。首先,它没有污染物,即噪声在空中传播时并未给周围环境留下什么毒害性的物质;其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播的距离也有限;噪声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因此,噪声不能集中处理,需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 (2)噪声的声学特性简单地说,噪声就是声音,它具有一切声学的特性和规律。但是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它的强弱有关,噪声愈强,影响愈大。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噪声级。 3、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环境法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环境法 1、环境法上所讲的环境,是指(物质的客观存在)。 2、环境法律规范在性质上属于(社会法规范),它是典型的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立法目的的法律部门。 3、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物质环境。 4、人类早期发展的重要特征是(自我中心主义) 5、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6、环境保护最为一个较为明确的和科学的概念,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来的。 7、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8、(经济人假设)恰恰是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 9、《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表明的观点是(零增长、零排放) 10、“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的健康和福利等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和当代人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提出这句话的文件是(《东京宣言》)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 12、在我国当前的环境法规体系中,属于综合性环境法律的是(《环境保护法》) 13、环境保护作为一个较为明确的科学概念,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14、人类环境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5、人类环境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阶段) 16、人类环境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人类无视自然、主宰自然的阶段) 17、人类环境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重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阶段) 18、传统环境观的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 19、传统环境观的指导思想是(人统治自然) 20、传统环境观的主要特征是(反自然) 21、现代环境观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诞生的标志性文件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23、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完整版)《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 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 ,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 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 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 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 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 ③机动车尾气 大气污染物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大气污染物酸雨: 1、酸雨――PH 值小于5.6的降水;PH 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 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 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 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一《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 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

高考地理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2012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石油。 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环境法考试重点整理

环境法: 1、环境保护法的概念、任务、目的和作用 2、环境保护监管体制(。。。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 3、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4、环境保护法体系 5、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6、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计划、坏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税费制度(间接影响)、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7、环境标准(五种环境标准,2种重要:排污、环境质量标准) 8、行政许可了解 9、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时效、举证责任倒置、刑事责任罪名、责任构成、主体、承担形式 主观题:环保观念、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 (重点章节:2、3、4、5、18、19、20) 环境法题型: 1、环境保护法的概念: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有其特定的范围 环境保护法是指一切调整环境保护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境保护法的目的: 保障人体健康 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环境保护法是作用: ●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治观念的好教材 ●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 ●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 4、4、环境保护法的任: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5、环境保护法的监管体制: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知识点整理

《环境保护》知识点整理 【考纲要求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的概念与分类:P 2~3 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的空间,包括_______环境(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 环境和地质环境等)和________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2.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P 7~9及图1—1—16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_______ ______________,并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________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___。 ★3.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P10~12、P17~22 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发达国家和城市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 ★4.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P14~16及图1—2—13、图1—2—16、图1—2—17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即伴随着________问题、_______问题和_________问题而出现,其本质是______________问题,根源是_________________,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走______________ __之路。) 结合图1—1—16和图1—2—13,回答: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考纲要求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5.土地资源问题:P32 我国土地现状:①_____多,_____少;②______和______区域大;③______面积有限, 而且分布______;④人口多,人均耕地少。 我国土地资源危机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土地污染以及土壤 _______________等。 拓展: 1、我国西北草场退化、荒漠化的原因?解决措施? 原因: 环境问 题

环境法知识点

1.环境(概念) ?特征:物质性、生态性、唯一性、有限性、资源性 ?分类: a. 根据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b. 根据自然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c. 根据范围: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等 ?法学定义:环境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中心事物而言的,一般是指围绕着中心存在物的客观存在的总和。环境法上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物质环境。 2.环境问题:指因自然变化或者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恶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环境问题的分类: ?根据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不同: 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界自身的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破坏) 第二环境问题: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不恰当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污染) ?根据环境问题的危害后果: 环境污染: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自然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4.环境保护 指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是人类针对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积极对策。 5.环境法的观念基础 环境公平(权利公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特征、核心观念) ?权利公平:人与自然的公平。(原则:自卫原则;均衡原则;最小失误原则;重构公平性原则) ?代际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环境质量) ?代内公平: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利益主体,在环境问题上要公平分配资源和环境,合力承担责任和义务。(污染者vs受害者;地区之间;经济公平vs环境公平;发展权vs环境权) ?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内涵:公平性内涵、持续性内(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内涵(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特征:强调发展,消除贫困;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益;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核心观念: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人类需要的满足;根本原则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强调发展的生态环境约束,以自然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为基础。6.环境法(概念):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 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目的:确认、建立和保护符合生态规律的环境法律秩序,实现生态、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特点:规范构成的科技性、法律方法运用的综合性、保护法益确立 的共同性 7.环境法立法体系: 宪法/环境保护综合性立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 生产法、循环经济促进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污染控制立法(污染物/环境安全控制)生 态保护立法(资源/区域保护) 相关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定:刑法民法诉讼法 国际条约:原则-主权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8.环境保护基本法:指一个国家制定的综合调整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 文件。立法目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 主要内容:政府权力,公民权利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效力层次不足 规则落后,下位法突破/法律责任和纠纷解决机制不明确 1.环境法主体: →公民:环境权(1)自然人的地位(2)环境权,自然的权利,自 然享有权(3)内容:使用,知情,参与,请求(4)环境义务:容 忍,保护,付费 →企业:环境责任(1)环境资源使用权:附加的义务(2)社会责 任与法律责任(3)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政府:环境责任(1)政府的地位,权力,责任(2)环境管理权: 事前,事中,时候监管权(3)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环境管理 特点:环境风险的行政规制-预防,控制风险,应急制度 3.环境管理基本法律制度 →含义:指由环境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特定体 系→分类:根据实施的时间不同 源头控制制度(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之前) 过程控制制度(开发或利用环境资源的过程中) 4.源头控制的基本制度 环境统计制度/环境规划制度/ 环境标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过控:环境监测制度/联合防治协调制度/激励机制/环境监察制度 5.环境统计制度 含义:指关于对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 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的一系列法律规定 内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 环境管理类型:普查与专项调查,定期与不定期调查 6.环境规划制度 →含义: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在调查了解环境状况的基础上,科 学地确定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破坏控制指标和基本对策和措 施,并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整体部部署,使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整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轨道的法律规定的总和。 →规划范围:广义:包括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乡(镇)村规划、 自然资源规划和环境资源保护规划等规划。狭义:环境资源保护规 划。 →规划分类:长期(10y)/中期(5y)/短期(年度) →规划内容:城市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排放控制/污染治理/自然生态 保护/其他 7.环境监测制度 →含义:指关于环境监测机构的设置、监测标准、监测任务和监测 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目标:进行环境质量方面的监测/进行环境污染监督方面的监测/ 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监测 →机构:1【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 设置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2【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的四级环境监 测站】即国家级、省级、省辖市级、以及县级的环境监测站。(3) 【各部门的专业环境监测机构】包括环境卫生监测机构、劳动环境 监测机构、农业环境监测机构、水利环境监测机构、海洋环境监测 机构等。(4)【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监测站。 种类:城市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工业污染源监测 机构管理:(1)对监测质量的保证管理(2)环境监测报告的管理(3) 监测对象的管理。 8.环境标准制度:关于环境标准的制定、管理和实施的各种法律规 定的总和 标准分类:(1)性质、内容和作用: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方法标准/基础标准/样品标准 (2)制定主体: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3)强制性:强制性环境标准/推荐性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为保护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安全和维护生态 平衡,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含量的最高限额和有利环境要素的 最低要求所作的规定。(重要性:一个国家环境资源政策和环境质量 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 尺度,是指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标准制度的法律效力:强制性环境标准一经颁布,即具有法 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或降标,否 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9.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含义:指以现行法律为依据、以责任制为核心、以行政制约为机 制,把责任、权力、义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明确地方行政负责人 在改善环境资源质量上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的一系列法律、措施的 总称。→特征:指标量化/手段明确/奖惩分明 1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预防性制度) →含义:指对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及其他决策行为所可能引起的 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据此制定出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的对策和措施的法律规定的总和 →原则:(1)客观、公开、公平:严格按照评价的规范对客观的各种 环境因素机型评价,除了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以外,环境影响评价 活动的有关情况和稳健的摘要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有关单位、 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2)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将环境作为一个生态整体与以综合考 虑,而不是单纯评价规划和项目对某一个生态要素的影响。 (3)结论要为决策提供依据 →程序:环境影响初步分析→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在项 目任务书下达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建设项目的主 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进行

环境法重点总结

1、环境:是指环绕着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一样。《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主要是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类型多样,但大致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3、环境法:是指调整人们保在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质量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预防为主原则:是指将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前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上,同时采取综合性的、积极的措施治理和恢复已有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及其财产安全。 5、三同时制度:指一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 6、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费用并对排污费统一管理和使用的法律制度。体现了污染者负担原则 7、环境许可证制度: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首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排污许可证。 8、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作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主要发生在环境保护的事后阶段,与环境事故报告制度一起属于补救性措施。 9、环境监测制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间断或不间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和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过程等工作的法律化,是围绕环境监测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它通常由环境监测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规范、环境监测方法规范、环境监测数据管理规范、环境监测报告规范等组成。 10、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某项人为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估价,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对策。 1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此特定环境里的非生物因子与其间的生物之间具交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借由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连接,而形成一个整体,即称此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 1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而形成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一套规则。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之一,也是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制度之一,对于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原则,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3、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14、环境法体系:是指有关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种

环境资源法知识点

环境资源法名词解释 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至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3、环境法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这样的制度。 5、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 6、征收排污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7、许可证制度: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制度。 8、环境标准:是指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9、环境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和妨害人们正常生活学习的声音。 10、环境噪声污染: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11、噪声敏感建筑物: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12、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 13、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4、土地权属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 15、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法律规定。 16、野生动物:广义: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狭义: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环境法知识点整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 自然资源:指与环境融为一体、天然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环境要素。 3.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 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4. 环境问题的成因: 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分为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 5. 环境问题的成因: 市场失灵:环境的成本外部化;对生态系统估值不当;产权界定不清。 政策失误 科学不确定性 国际贸易的影响 6. 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 妨害人类正常生活并导致人类心理和感观上对环境与自然舒适性认识的降低 导致人类生命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造成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以及历史和文化遗产价值的遗失 造成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7.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未来》

1974年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标志着国家级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在我国诞生。 《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年,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标志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1999年《海洋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 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 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特征: 社会性:公益性,环境要素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破坏与维护环境的受害或者获益群体具有广泛性。最主要特征。 政策性:政策的法律化与法律的政策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需要根据环境质量的变化频繁修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执行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科学技术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必须遵循生态平衡等自然规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内容以环境科学、生态科学为基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实施必须依靠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等科技手段。 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公法、私法的融合;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融合;是国内法和国际法的融合。 9. 传统法律部门的手段和方法在救济环境与资源侵害方面的局限性: 属于事后救济,这与公众要求对环境污染实施预防和避免损害的预期有较大差距。 属于个案救济,这与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大规模、连续性、潜伏性损害对公共环境利益的影响不相符。 属于分散救济,这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符。 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民法的联系与区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