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书法是利用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砚对中国特有的汉字实行艺术美化,而这种美化形式的深层,蕴含着书家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寄托。书

法追求的不但是外在的形体,而是内在的、深沉的东西。书法所表达的,并不止于书写内容字面上的意思。它用相对简单的线条,以朦胧

的形象,来启发一定的生命意义。书法符合中国文化讲究自然的原则,书法的基本元素仅仅线条,他把自身的时间性、流动性表现为一种韵

律化得空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学派的思想对书法的影响各有侧重,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儒家思想。书法的很多美学原则全面体现

着儒家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思想的诸多艺术理念能够说是书

法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来源。

一、书肇自然,天人合一的书法自然观

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使用形象的比喻,强调书法创作的体

势应融入自然各种生动的物象。自此,历代书家继承了这个传统。如

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

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使用了一系列生动形

象的比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

种感性的理解,便于领会。蔡邕《九势》提出“书肇自然”的论点,

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指出文字是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而造。这个思想后来形成了汉字起

源于自然的儒家观点。书法艺术是以汉字的书写为前提,汉字既起源

于自然,那书法本源必然会受到自然万物的影响。体现在书法品藻上,其突出特征变现为,先贤通常引用自然界的物象来形容书法艺术美。

如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提及“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等等。在书法史上,书家从自然中

领略笔法,体悟笔势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张旭的中锋笔法“锥画沙”、

颜真卿“屋漏痕”等都是由对自然的观察、领悟,进而取得的艺术上

的突破。

“天人合一”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这个观点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领域,但它所阐发的原理在艺术领域同样适用。其哲学基础是主客体统一,

核心意蕴在于强调自然与人、自然与精神的内在本质属性的和谐统一。这种观点发源先秦,汉代以后逐渐被体系化,成为影响最为长远的古

代思想之一。后世家董仲舒等学者将天人合一的观点发扬的淋漓尽致,形成了缜密严谨的思想体系。依据这种观点审视人与自然、主客体原

本是气息相通,从而感悟出物与我、天与人的休戚与共,并进而总结

和印证了外在艺术形式与内在心理结构的关系,印证了“书为心画”

的命题。在儒家学者看来,书法被认为是能够反映人的心性的艺术。

历代书家强调“书如其才、如其学”,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书家须“尽心”,须在修养上追求理想人格的完善与美善统一、文质

彬彬的精神气质统一。项穆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出发,提出

“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

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进而结合儒家“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描述了臻于妙境的心学历程:“故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作者先正其心。若所谓诚意者;即以此心端已澄神,勿虚勿贰也。致知者;即以此心审其得失,明乎

取舍也。格物者;即以此心博习精察,不自専用也。正心之外岂更有

説哉?由此篤行。至于深造自然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新中更新,妙之

益妙,非惟不奇而自奇,抑亦巳正而物正矣。夫经卦皆心画也,书法

乃传心也。”项穆《书法雅言心相》)

二、人品即书品的儒家品评标准

中国古代社会,为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维护社会秩序,政治的伦理观点、制度持续出现,这些政治的伦理制度、观点成为了人们行为道德

的中心,约定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也约定了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书

法也不例外。书法批评、技法创作、审美都留下了伦理道德的痕迹,

形成了书法特有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书法批评有一个明显的文化特色,

就是将书者的思想、人品、道德操守和书法一同品评,道德操守的影

响甚至在很大水准上决定书家的地位,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书法被看

做是心的流露,也能流露出正善邪恶,所以往往与人的品德相提并论,三国钟繇在《笔法》中提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儒家

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渗透,是较全面深入的,李世民提出“尽善尽美”;张怀瓘提出“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孙过庭的“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等观点,常常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秉承儒家的文艺观,

书法传统批评的标准首先是“善”,其次是美。善是政治标准,美是

艺术标准。从孔子开始,善的标准就凌驾于美之上,这也是《礼记》

所倡导的“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这被历代书法理论家多奉持。沿

此思路,书者的人品成为书法审美批评的重要因素,“古之论书者,

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东坡全集卷九十三书唐

氏六家书后》)这其中除了包含一定为艺术原理之外,最主要的还是

儒家思想道德准则的体现。清代傅山告诫其子孙:“作字先做人,人

奇字自古。纲常叛周礼,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

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这种思想把儒家伦理观对书法的作用推到

了顶峰,若背离周礼儒学,做人便立不住脚,其字也必有一种“小人

之态”。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

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

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

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

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

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来说之曰:如

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但能够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能够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好。儒家讲究经世

致用,书法被作为“纲纪人伦,显明政体”的手段之一。把书法与道

德教化密切联系在一起,正是儒家思想在艺术观上的指导原则。在人

类理想社会建设方面,儒家强调“礼”的秩序性、“乐”的和谐性,

追求“刚健弘毅”。这体现在书法观上就是对身心修养的追求和法度、

规范的强调。儒家把书法看做“六艺”中的一项技能,不但因为书法

具有“书以载道”的社会功能,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书法的性质和“礼”、“乐”相仿,能够醇厚人心。把书法与礼乐结合起来,为书

法打上儒家伦理主义的印记,进而倡导以书品观人品。书史上众所周

知的蔡京、秦桧等辈,因人品低劣,其书法也所以不被世人推重。而

颜真卿、岳飞等忠臣志士,因气节刚正,历来为书家所重。在儒家政

治伦理思想影响下,书法也在潜移默化中被赋予了伦理内涵,笔墨线

条也就具有了伦理化的意味,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三、书法审美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伦理中,三纲五常是为人最基本的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用来评

判行为道德的尺度。因为有这种人格要求,也就有了对书家道德行为

的关心。书法要得到承认,就必然在为人上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反之,将不被纳入接受体系。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人

生境界,程颐对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任何事物都要居中守正。后

世儒家学者不但把“中庸”作为人生需要实现的最高道德,而且把其

作为处理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基本准则。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文艺

美学范畴体现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

的“中和”作了理论概括,提出了“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命题,

是对儒家“中和”思想在书法上的表现的进一步阐释。“和而不同”

是指统一中有变化,“违而不犯”是在变化中考虑整体风格。姜夔的《续书谱》继承发展这个原则,提出了“用笔不宜过肥,肥则形浊,”又不欲过瘦,瘦则形枯。”《书法雅言》是书法理论“中和”思想的

集大成者,十七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围绕“中和”立论。《古今》章说“:规矩从心,中和为的。”《辨体》认为“,与世推移,量人进退,何虑书体之不中和哉”。《形质》认为,“修短合度,阴阳得宜,刚

柔相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中和》

强调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圆而且方,方能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是为美善。”项穆从儒家的立场上对书法中和美作了

进一步阐发,主张书法要在书体、形质、境界三个方面达到“中和”,

项穆认为书法艺术要达到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是“相时而动,根乎阴

阳舒惨之机,从心所欲,溢然《关雎》哀乐之意,非夫心手交畅,焉

能美善兼通若是哉。”

项穆《书法雅言》中列“清整、温润、闲雅”为作书三要,这样的要

求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君子之风,创作者的个性只有达到温润敦厚,

无过无不及的儒家君子要求,其书风才能真正达到“中和”之妙境。

其次,在“中庸、中和”的思想影响下,书家“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契妙》)这就要求书家保持平和

的心境,具有“冲和”之气。此外,平和含蓄的艺术境界要通过书法

的外在形态来表现,在用笔上要求“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侧。侧竖令平,平峻使侧,提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徐

浩《论书》)。在结体和章法上,则讲求计白当黑,疏密,欹正等关

系的辩证统一。四、儒家思想对书法理论、作品格局的影响虞世南

《笔髓论辨应》说:“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

竭股肱之用故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管为将帅,

处使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毫为士卒,随

管任使,迹不凝滞故也。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其先

出自杜氏,以张为祖,以卫为父,索、范者,伯叔也。二王父子可为

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萧衍《草书状》)”这是书法理论对

宗法政治文化的使用和继承,两段话分别对书法创作活动中的相关因

素以及书法传承体系做出了分析。

另外,书法作品的格局也体现出文化的特定祈尚。正文与落款字体搭

配有一定的规矩。若以“篆-隶-楷-行-草”此序列概括字体的“古质-

今妍”趋向,那正文的落款应选用比正文今妍的字体,且彼此风格上

需呼应。此外,落款之字须小于正文。这体现出儒家文化尊卑主从的

等级秩序思想。上下款亦须严格遵循相对应的格式规则,题款语句中

注意讲究使用虔敬语,这也体现出儒家谦卑礼让的思想。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地价值和对后世地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

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 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 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作者:刘新飞 前言 我们企业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仔细追究其根源,恰恰是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在根本上背离了儒家的思想精神,如“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义利统一”“和为贵”“诚信”“反求诸己”的思想。然而在我们企业经营和运作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不但没有树立起来,相反提起儒家思想,有许多人想到的是腐朽没落,僵化教条、如何束缚人性、如何阻碍创新,这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造成的,也正是这种误解,使我们对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思想和手段更多地停留在引进和消化上,而很少吸收再推陈出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但是对这方面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关系的表面探讨上,在儒家思想对企业行为如何起作用的义理阐述上有所不足,在如何利用儒家思想建立企业文化、指导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有所不足。本文试图结合实际的案例,用系统的方法分析: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生命周期的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企业是赢利的,在市场上也基本上站住了,在这个时候,各方面的关系逐渐理顺。在这个阶段的企业,除了创始人的德才能力外,对企业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能力,不只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学习能力指的是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1.具备学习能力的领导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成长,能够提前发现企业将会出现的问题和原来管理中的不足,于是对企业原有的潜文化进行扬弃、总结提炼,并突出放大企业原有的优秀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适宜的方式强化企业的宗旨和理念。对内以人为本,企业员工的整体学习能力增强,企业对员工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员工的满意和主动性化作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得到顾客的认同。并做出对社会负责的善行来,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顺利从青春期到盛年期到稳定期,而且还能够在这些阶段上不断地创新,克服这些阶段可能出现的缺陷,而不进入贵族期,而是进入一个新的寿命周期。 2.一般的企业领导者(创始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领导者感觉良好,看不到员工

谈谈儒家思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谈谈儒家思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赵涛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作用下,世界文化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逐渐走向国际,为波动无常的世界经济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在无形之中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儒家文化蕴含的经济思想出发,论述了其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1、逐利而不纵欲的义利和谐观 儒家文化以孔孟思想为精华,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可见,儒家思想对人的逐利思想持赞成和肯定的态度,这在重农轻商的时代可谓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重利思想是有前提的,即追求义利和谐,不过分纵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在两千年后的经济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抨击了过分追求利润而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也向世界传递出以君子之道获取财富的信号。 2、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21世纪之前,人类因征服自然而自豪,也因此加快了对自然索取和改造的速度。然而随之而来的生态、能源危机终于让我们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殊不知,“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已有,孔子在《论语》提出了“则天”即效法自然的主张,在经济发展中也

同样要尊重自然规律,持续性的发展才有其意义。 孟子说:“仁民而爱物”。现在我们可以给“民”一个更加宽泛的定义:人类、企业以及一切能对自然做出反应的群体。山水土木、虫鱼鸟兽都是我们需要保护的“物”,保护而后取,取之有度,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万物昌盛。 3、以和为贵的人本观 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个人的行为又为企业制定的条条框框所限,其目的就是为自身所在企业创造最大效益。在这种理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变味,甚至走上歧路。 儒家思想中宣扬的“以和为贵”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深究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其根本不也是人的交往吗?“和”字打头,才能保证经济社会中的较量能为道德所限,“和而不同”,各方共创经济社会的多元化。 4、“自强必寿”的进取观 “自强不息,大德必寿”原本是孔子的养生之道,但又何尝不是人与企业的发展之道呢?自古以来,自强进取者方能取得成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经济社会而言,只满足于眼前利益,而不懂得开拓创新的企业最终必将被淘汰。在竞争如此残酷的经济斗争中,唯有不断向前迈进、勇于开拓进取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保持领先地位。 二、儒家文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 1、对亚洲国家经济的贡献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有很大关系。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在他们看来,与其信鬼神,不如信明君,“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明君能带来太平盛世;明君不多,就去信清官,清官率先垂范,弥补君王过失,杀陈世美,救秦香莲;清官不多,就去信侠客,侠客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大的侠客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老百姓实在没办法,才去求神拜佛,而且求的神,也多是希望能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神,这些神和人还有血缘关系,人们缺水了就信龙王爷,缺钱了就信财神爷等,信神是无可奈何,也是权且手段,达到虔诚、迷信程度的人是少数。 3.“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的“贵”就是作用重大,即“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之义。重视老百姓的作用,首先要重视老百姓的生计。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把个人安身立命与百姓福祉联系起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要安民、养民、利民、惠民、富民,同时还要“教民”;要“解民于倒悬”,“厝天下于衽席之上”。为此,就要修身,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做事本领,目的是为了经世致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文/郜良 儒家学派由孔子所创。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其间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五四运动”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为传统的力量,顽强地积淀在当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起积极作用的为精华,起消极作用的为糟粕。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必须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大胆吸收西方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扬弃”。因此,必须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利弊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二、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深,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

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漫长历史岁月,兴盛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国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理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国民特质的主导力量。近几年来,儒家学说中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的价值,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因此,充分挖掘传统的人文资源、提升管理效率,成为当代中国商业管理学者的历史使命,也必将成为中国企业领导人的必然选择。儒家思想及其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是理论界探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儒家中"仁"、中庸之道的思想出发,探讨了这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和积极影响,这对我国企业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快企业管理步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企业管理;仁;中庸之道;人本管理 1.“仁”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本管理 1.1 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与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仁”学思想首先表现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的解释虽有多种,但其本质就是“爱人”。孔子把“仁”与家庭内的血亲之爱联系在一起,子曰:“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体现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梯表现为兄弟之间的关爱。在仁的最初意义上,家庭里的孝梯是其根本体现。孟子进一步发挥“仁者爱人”的普遍性含义,提出“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主张天下一家,彼此相爱,并把仁爱之心推广到政治当中去,形成“仁政”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仁”的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儒家“仁学”思想是中国古代人道主义的代表理论,其主旨是承认每个人应有独立的人格,人人怀着仁爱之心来处理人际关系。现代情感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要重视对员工的感情投入,注意提高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尊重和满足员工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员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韦恩·卡肖(Way·F·Cascio)认为:“自我成就的追求者们正在各个方面—家庭生活、事业、消遣、成功的意义以及人际关系的方面,改变旧的得失观。”人们变得更愿意承担义务,渴望与外界联系,以及在工作中追求更高的成就感。工业革命时代的“重物”和“工具人”管理模式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以倾力挖掘,科学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关爱”特征,与儒学“仁者爱人”有着一定的类似和相通之处。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人是有情感的,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不能不考虑被管理对象的情感,管理者要民主、宽容,关心下属,平易近人,仁者爱人思想是实现“安人”原则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人的需要和追求也趋向多元化。而企业的兴衰成败最终还是由人决定的,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情感管理”,重视、关心、爱护员工,用“仁爱”之心贴近员工的心灵,铸造企业的团队精神。深圳华为公司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公司,十分注重儒家传统中的亲情关系,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形成“吃文化”。由于公司平时各部门工作的个人化,难得相互沟通,华为人便采用“马拉松”式的饭会,或公司节假日集体聚餐,或轮流做庄,或互请,公司管理层与普通员工可边吃边谈,互相沟通,消除误解,达成思想的融合、配合的默契、信息的共享。。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怨屈、牢骚可以得到舒解,企业上下相互信任,彼此体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泼的文化氛围,这正是仁爱精神的具体运用。 1.2 “重民亲民”的核心思想与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儒家的“仁”学思想特别重视“重民爱民”,认为一个统治者,如果纵其所欲,“放于利而行”,则会遭到人民的怨恨和反对,因此要重民爱民。儒家重民思想是施行仁政的根本保证。凡为天下国家有九径,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亲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在九径当中,“修身”为手段,“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则通过修身培养起来的“仁心”去治理天下,在儒家看来,统治者有无“仁心”是国富民强的关键。 儒家“仁者爱人”、“重民亲民”思想对企业人本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人本管理侧重于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善于为员工分难解忧,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以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儒家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的影响

儒家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的影响 摘要:自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来,人们相信资本主义精神是与新教伦理和西方文明所独有的本质密切相连的。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工业化的奇迹只有在西方才能实现。然而,二战以后,先是日本随后是亚洲四小龙,再接着是东南亚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均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令人刮目相看。何以出现经济奇迹,它的成功经验背后深层文化底蕴是什么?儒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伦理精神在当代管理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和众多中外知名企业的认可。国学大师汤一介对此有着其独到而非常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当一个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首先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宋明时代佛教的兴起皆是如此,因此我们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同样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东方管理思想,儒家,企业,人本思想

目录 一、中国古代的“人本管理”的儒家思想 (1) 二、儒家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2) (一)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2) 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2、儒家管理思想弥补了科学管理以来的缺陷 (2) (二)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消极 (3) 1、儒家坚持中庸思想,强调变通,不利于企业规范的打造。 (3) 2、儒家思想强调人要出人头地,具有强烈的人上人观念。 (3) 3、儒家思想强调形式主义,不利于把制度落实到实处。 (3) 三、儒家思想对当代企业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3) (一)儒家思想流派众多 (3) (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不断变化 (4) 四、儒家管理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5) (一)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 (5) (二)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6) (三)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我将主要谈谈儒家文化对于离中国最近的一些东亚国家的影响。 首先必须要谈到的就是做为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日本了,一般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于公元五世纪前通过新罗传入日本的,这与孔子最初创立儒家文化相差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也从国家的发展和运作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儒学渗透到了日本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从历史的进程中也能够发现,日本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长期引入儒学经典。我们都知道,一个思想的运用,其核心目的就在于如何能够使自身的统治更加长久,更加稳固,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众多革新,基本上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日本大化改新后,首领中大兄皇子以及中臣镰足在中国留学生的协助之下制定了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并在其中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召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必修科目;后来,江户幕府为了稳定社会巩固自身统治,将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为宣传手段,并达到了相应的效果;即便是到了促使日本迈入近代的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天皇也将儒学作为倒幕的理论依据,最终完成了革新,带领日本迈入帝国主义的大门。由此可见,对于日本人而言,儒学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日本历史年轮的转动。 但是,日本的儒学和中国的儒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在儒家思想中,历代的学者都提倡的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有孝和勇,其中,仁和孝的地位远高于其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此我就不需要过多的举例子了。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最最重视的,是“忠”,著名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有一种特别的制度——养子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制度,造成了日本儒家对“忠”字的推崇,无论是日本人的气节、还是刻板、谨慎,归根到底,就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深深地烙下了“忠”字。反而是中国所推崇的“孝”他们并不怎么在意,比方说又一次我看了一个视频,主要画面就是日本拥挤的地铁,有很多老人的脸都贴在了玻璃上,都不会有人愿意为他们让座,这和中国的道德原则完全相悖。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继承了儒学的起源,但后期的发展,完全决定于自身,最终迈向了与中国相离的道路。可无论它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中国儒学的本源。 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我们的邻国韩国——或者具体应该探讨的是朝鲜。中国儒学合适传入朝鲜,其确切时间无法详尽考证,多数学者认为,儒学的传入期应以文字记载为准。公元372年以后,三国相继建立,设太学,教授儒学并派遣留学生,这才算是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之初。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最初,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自李朝建立直至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儒学主要是朱子学的传播,确立了它在朝鲜官方哲学以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 由于儒学符合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又适合于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古代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就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吸收儒学。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德治思想,自此以后,高句丽历代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除此以外,朝鲜和中国一样,都将“仁”也就是“爱民”视作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强调将其体现于政治之中。另外,统一三国的新罗封建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封建身份等级制,,就把儒学的“正名”思想绊倒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并以此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 在对于文化层面的影响,古朝鲜照搬照抄儒学伦理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美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 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 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 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 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 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

现代企业经营方程式中的儒家思想

现代企业经营方程式中的 儒家思想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众所周知,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对此,我们必须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去诠解,就会发现“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经营管理之道。 “仁”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仁”是儒学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与最高道德准则,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之意。 当受到别的企业帮助后,应当铭记不忘,寻找机会给予报答;当别人有难之时,追求卓越的企业家则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其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用户的深情厚谊,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并会得到别人的鼎力支持和热心关照,从而促进本企业的蓬勃发展。 “义”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凡是功勋卓着、业绩辉煌的企业家,都非常注重“义”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和效果,把“义”视为企业精神支柱的主要方面,既谈赚钱又讲友谊,既注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既要承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合乎人情的,又要注重这一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 现代企业经营者可以把“义以生利”的思想转化成一种经营理念,在管理企业的活动中,就是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约物质价值的过程。 “礼”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礼”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范畴,泛指各类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礼”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也是企业茁壮成长的必然选择!企业形象并不是空中楼阁,企业形象建立在员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上,员工代表企业,员工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企业的形象。“礼”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企业都重视礼的宣传。 “智”是企业腾飞的关键

孔子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与其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大家来说,我相信都不会陌生。简单地说,他是教师的鼻祖,我老师的老师吧!我对孔子很正式的认识是从高中开始的,有一次我的语文老师以膜拜的口吻提起他,引起了我对他的浓厚兴趣。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城)人,汉族。他的英文名叫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孔子的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教学方面,他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 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舍身取义的节操等,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治国主张,则成为历代领袖治国的方略。远的不必说,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便足可见基于孔子学说。 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传到朝鲜。三世纪,朝鲜学者王仁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孔子”便在日本落下了根。日本的儒学受孔子的思想影响很大,在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巨大的成功。现代的日本人民仍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气息。比如有部电视短剧《医龙》同样有孔夫子的思想呢,“以德报怨”。 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不仅日本、朝鲜,就连越南、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将孔子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相继建起了祭祀孔子的庙宇。十六世纪以来,孔子思想又陆续传入西方国家,他的理想主义、道德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的武器,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可见孔子学说已遍及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的思想仍然是活跃的!孔子所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的内涵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一大道德基准。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大同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作用现代社会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及艺术的三个层面,然后从儒家思想的“礼治”、“德治”、“人治”三个方面与艺术的特性进行比较,列出他们之间的相似处,从而直接表明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在此漫长的岁月中,儒家思想几经发展演变,虽有几次历史性的转折,但就总体而言,自有其不变的核心内涵,即仁义和由仁义生发的伦理道德意识。 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儒家思想自古代起对艺术就有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在艺术中起作用。以下将一一列举。 儒家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而这恰恰是艺术想表达的,艺术从儒家思想中吸收并发展,从而自成一派。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义”,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其礼,才能达到理想社会。艺术吸收儒家思想,并从另一种角度表达这种思想,比如绘画艺术中,我们讲究框架结构,这也是因为只有当画中各部分各有其礼,才得以使该画作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对比可知,这种绘画基础正是从儒家思想中沿袭而来。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由此可见其一。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善良。而艺术作品讲究的是以其独有的文化去熏陶感染人,使人心向善,用艺术其独有的方式去教化人,儒家思想存在了两千多年,正是因为其思想的正确性,能正确引导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艺术得以长存,不可否认,在很大一部分,正式因为它借鉴了儒家思想,引人向善,使其存在有了目的性,为了这一目标,不断地沿袭并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