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路由器脆弱性表格GBT18018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路由器脆弱性表格GBT18018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路由器脆弱性表格GBT18018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路由器脆弱性表格GBT18018

路由器脆弱性识别表格

本表格参照GB/T 18018-2007《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中路由器第三级安全技术要求所列举规范内容制定。

项目子项内容是否符合备注

安全功能要求

自主访

问控制

路由器应执行自主访问控制策略,通过

管理员属性表,控制不同管理员对路由

器的配置数据和其它数据的查看、修

改,以及对路由器上程序的执行,阻止

非授权人员进行上述活动。

身份鉴别

---管理

员鉴别

在管理员进入系统会话之前,路由器应

鉴别管理员身份。鉴别时除采用口令机

制,还应有更加严格的身份鉴别,如采

用智能IC卡、指纹等机制,并在每次

登录系统时进行。口令应是不可见的,

并在存储和传输时加密保护。

当进行鉴别时,路由器应仅将最少的反

馈(如:打入的字符数,鉴别的成功或

失败)提供给被鉴别人员。

身份鉴别

---鉴别

失败处理

在经过一定次数的鉴别失败以后,路由

器应锁定该帐号。最多失败次数仅由授

权管理员设定。

身份鉴别

---超时

锁定

路由器应具有登录超时锁定功能。在设

定的时间段内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

终止会话,需要再次进

行身份鉴别才能够重新操作。最大超时

时间仅由授权管理员设定。

身份鉴别

---会话

锁定

路由器应为管理员提供锁定自己的交

互会话的功能,锁定后需要再次进行身

份鉴别才能够重新管理路由器。

身份鉴别

---登录

历史

路由器应具有登录历史功能,为登录人

员提供系统登录活动的有关信息,使登

录人员识别入侵的企

图。成功通过鉴别并登录系统后,路由

器应显示如下数据:

——日期、时间、来源和上次成功登录

系统的情况;

——上次成功登录系统以来身份鉴别

失败的情况;

——口令距失效日期的天数。

数据保护路由器应具有数据完整性功能,对系统中的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遭受非

授权人员的修改、破坏和删除。

安全管理路由器应能够设置多个角色,具备划分

---权限管理管理员级别和规定相关权限(如监视、维护配置等)的能力,能够限定每个管理员的管理范围和权限,防止非授权登录和非授权操作。

安全管理---安全属性管理路由器应为管理员提供对安全功能进行控制管理的功能,这些管理包括:a) 与对应的路由器自主访问控制、鉴别、数据完整性和安全保证技术相关的功能的管理;

b) 与一般的安装和配置有关的功能的管理;

c) 路由器的安全配置参数要有初始值。路由器安装后,安全功能应能及时提醒管理员修改配置,并能周期性地提醒管理员维护配置。

审计---审计数据生成路由器应具有审计功能,至少能够审计以下行为:

——审计功能的启动和终止;

——账户管理;

——登录事件;

——系统事件;

——配置文件的修改。

路由器应为可审计行为生成审计记录,并在每一个审计记录中至少记录以下信息:

——事件发生的日期和时间;

——事件的类型;

——管理员身份;

——事件的结果(成功或失败)。

审计---审计数据查阅路由器应为授权管理员提供从审计记录中读取审计信息的能力,为管理员提供的审计记录具有唯一明确的定义和方便阅读的格式。

审计---审计数据保护路由器应能保护已存储的审计记录,避免未经授权的删除,并能监测和防止对审计记录的修改。当审计存储耗尽、失败或受到攻击时,路由器应确保最近的审计记录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被破坏。

审计---潜在侵害分析路由器应能监控可审计行为,并指出潜在的侵害。路由器应在检测到可能有安全侵害发生时做出响应,如:通知管理员,向管理员提供一组遏制侵害的或采取矫正的行动。

简单网络路由器应支持SNMP V3。路由器可

管理协议的保护通过设置SNMP Community 参数,采用访问控制列表(ACL)保护SNMP 访问权限。路由器应支持对SNMP 访问的认证功能,能够监测并阻断对管理信息模块(MIB)的非授权访问,能够防范对于SNMP 的拒绝服务攻击。SNMP 认证失败时,路由器应向陷阱消息接收工作站发送认证失败消息。

单播逆向路径转发功能路由器具备URPF功能,在网络边界阻断源IP地址欺骗攻击。

远程管理安全路由器应提供对远程会话保密性的保护功能,并提供关闭远程管理功能和管理员认为不必要服务的能力,且缺省是关闭的。

可靠性路由器应具有全冗余设计,应确保无中断在线升级,支持插卡、接口、电源等

部件的冗余与热插拔等功能,能够安装

双引擎和双电源模块,具有故障定位与

隔离及远程重启等功能。路由器可以

通过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RRP)组成

路由器机群。

路由认证路由器使用的路由协议应支持路由认证功能,以保证路由是由合法的路由器

发出的,并且在发出的过程中没有被改

变。

安全保证要求配置管理a) 开发者应使用配置管理系统,并提供配置管理文档,为产品的不同版本

提供唯一的标识,且产品的每个版本应

当使用其唯一标识作为标签;

b) 配置管理范围至少应包括路由器

的产品实现表示、设计文档、测试文档、

用户文档、配置管理,从而确保它们的

修改是在一个正确授权的可控方式下

进行的。配置管理文档至少应能跟踪上

述内容,并描述配置管理系统是如何跟

踪这些配置项的;

c) 部分的配置管理应实现自动化。交付和运

开发者应以文档形式提供对路由器安

全地交付以及安装和启动的过程进行

说明。文档中应包括:

a) 对如何安全地将路由器交付给用

户的说明;

b) 对如何安全地安装和启动路由器

的说明;

c) 对如何检测路由器在分发过程中

发生的未授权修改、如何检测攻击者伪

装成开发者向用户交付路由器产品的

说明。以安全方式分发并交付产品后,

仍应提供对路由器的长期维护和评估

的支持,包括产品中的漏洞和现场问题

的解决。以安全方式分发并交付产品

后,仍应不断向用户提供可能会影响到

路由器安全的注意事项或警告信息。开发a) 按非形式化功能设计的要求进行功能设计,以非形式方法描述安全功能

与其外部接口,并描述使用外部安全功

能接口的目的与方法;

b) 提供路由器安全功能的高层设

计。高层设计应按子系统描述安全功能

及其结构,并标识安全功能子系统的所

有接口。高层设计还应标识实现安全功

能所要求的基础性的硬件、固件和软

件。高层设计还应描述安全功能子系统

所有接口及使用接口的目的和方法,并

详细描述接口的返回结果、例外情况和

错误信息等,以及如何将路由器中有助

于增强安全策略的子系统分离出来;

c) 开发者应提供路由器安全功能的

低层设计。低层设计应以模块术语描述

安全功能,并描述每一个模块的目的、

接口和相互间的关系。低层设计还应描

述如何将路由器中有助于增强安全策

略的模块分离出来;

d) 开发者应提供路由器安全功能的

功能设计与高层设计之间的非形式化

对应性分析,该分析应证明功能设计表

示的所有相关安全功能都在高层设计

中得到正确且完备的细化;

e) 开发者应提供安全策略模型,并

阐明该模型和路由器功能设计之间的

对应性,这一对应性是一致和完备的。

安全策略模型是非形式化的。该模型应

描述所有可以模型化的安全策略的规

则和特征,并阐明该模型对于所有可模

型化的安全策略来说,是与其一致且完

备的。

指导性文a) 文档中应该提供关于路由器的安

档全功能与接口、路由器的管理和配置、路由器的启动和操作、

安全属性、警告信息、审计工具的描述;

b) 文档中不应包含任何一旦泄漏将

会危及系统安全的信息,文档可以为硬

拷贝、电子文档或联机文档。如果是联

机文档,应控制对文档的访问。

生命周期支持a) 开发者应按其定义的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开发和维护,并提供生命周期定义文档,在文档中描述用于开发和维护路由器安全功能的生命周期模型;

b) 该模型对于路由器开发和维护应提供必要的控制,采用物理上、程序上、人员上以及其它方面的安全措施保护路由器开发环境的安全,包括场地的物理安全和对开发人员的选择,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消除或降低路由器开发所面临的安全威胁;

c) 开发者应描述用于开发路由器的工具和参照标准,并提供关于已选择的开发工具选项的描述文档。开发工具文档应明确说明所有开发工具选项的含义。

测试a) 应进行一般功能测试,保证路由器能够满足所有安全功能的要求;

b) 应提供测试深度的分析。在深度

分析中,应论证测试文档中所标识的对

安全功能的测试足以表明该安全功能

的运行与高层设计以及低层设计是一

致的;

c) 应进行相符性独立测试,由专业

第三方独立实验室或消费者组织实施

测试,确认路由器能够满足所有安全功

能的要求;

d) 应由专业第三方独立实验室或消

费者组织抽样独立性测试。开发者应提

供能有效重现开发者测试的必需资料,

包括可由机器阅读的测试文档、测试程

序等;

e) 保留并提供测试文档,详细描述

测试计划、测试过程以及预测结果和实

际测试结果。

脆弱性评定开发者应提供指导性文档和分析文档,在文档中确定对路由器的所有可能的操作方式(包括失败和操作失误后的操作)的后果以及对于保持安全操作的意义,并列出所有目标环境的假设和所有的外部安全措施(包括外部程序的、物理的或人员控制)要求。所述内容应是完备、清晰、一致和合理的。

开发者应对具有安全功能强度声明的安全机制(例如口令机制)进行安全功能强度分析。安全功能强度分析应证明安全机制达到了所声明的强度。

开发者应实施脆弱性分析,并提供脆弱性分布的文档。对所有已标识的脆弱性,文档应说明它们在所期望的路由器使用环境中不能被利用。文档还应说明如何确保用户能够得到最新的安全补丁。

脆弱性分析文档中应包含对所使用协议的脆弱性分析。

附加安全功能网络访问

控制功能

路由器上可采用多种用户接入的控制

手段,如Web登录认证、访问控制列

表(ACL)、802.1x协议等,保护接入

用户不受网络攻击,同时能够阻止接入

用户攻击其他用户和网络。

虚拟专网

功能

路由器可实现IPSec和多协议标记交

换协议(MPLS)两种虚拟专用网架构。

IPSec VPN 支持隧道和传输模式,确

保数据通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MPLS VPN 使用标签交换,提供QoS

机制和流量工程能力。MPLS 支持全

网状VPN 的建立,不同的VPN 具有

地址空间和路由独立性。

路由器可支持MPLS 和IPSec 的结

合,在进行数据加密和认证的同时能够

提供良好的可管理性。

路由器使用的加密算法应通过国家密

码管理部门的审批。

防火墙防

护功能

路由器可加入防火墙功能模块,实现报

文过滤功能,对所有接收和转发的报文

进行过滤和检查。路由器还可提供基于

报文内容的防护,当报文通过路由器

时,防火墙功能模块可以对报文与指定

的访问规则进行比较,决定是否直接丢

弃报文。

路由器还可利用NAT/PAT(网络地址转换/端口地址转换)功能隐藏内网拓扑结构,进一步实现复杂的应用网关(ALG)功能。

入侵检测(IDS)功能路由器可内置IDS 功能模块。具备完善的端口镜像和报文统计支持功能,能够检测并阻断攻击。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从最开始接触风险评估理论到现在,已经有将近5个年头了,从最开始的膜拜捧为必杀技,然后是有一阵子怀疑甚至预弃之不用,到现在重拾之,尊之为做好安全的必备法宝,这么一段起起伏伏的心理历程。对风险的方法在一步步的加深,本文从风险评估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如何得到一致的、可比较的、可重复的风险评估结果,来加以分析讨论。 1. 风险评估的现状 风险理论也逐渐被广大信息安全专业人士所熟知,以风险驱动的方法去管理信息安全已经被大部分人所共知和接受,这几年国内等级保护的如火如荼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是水涨船高,加之国内信息安全咨询和服务厂商和机构不遗余力的推动,风险评估实践也在不断的深入。当前的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参照两个标准,一个是国际标准《ISO13335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和国内标准《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其本质上就是以信息资产为对象的定性的风险评估。基本方法是识别并评价组织/企业内部所要关注的信息系统、数据、人员、服务等保护对象,在参照当前流行的国际国内标准如ISO2700 2,COBIT,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识别出这些保护对象面临的威胁以及自身所存在的能被威胁利用的弱点,最后从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这两个方面来评价信息资产的风险,综合后得到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这是大多数组织在做风险评估时使用的方法。当然也有少数的组织/企业开始在资产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摸索和开发出类似与流程风险评估等方法,补充完善了资产风险评估。 2. 风险评估的突出问题 信息安全领域的风险评估甚至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借鉴了银行业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银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并且银行业也有非常丰富的基础数据支撑着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但是,风险评估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新生事物,或者说舶来之物,尽管信息安全本身在国内开展也不过是10来年,风险评估作为先进思想也存在着类似“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风险评估的定量评估方法缺少必要的土壤,没有基础的、统计数据做支撑,定量风险评估寸步难移;而定性的风险评估其方法的本质是定性,所谓定性,则意味着估计、大概,不准确,其本质的缺陷给实践带来无穷的问题,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投资回报问题,由于不能从财务的角度去评价一个/组风险所带来的可能损失,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得到投资回报率,尽管这是个问题,但是实践当中,一般大的企业都会有个基本的年度预算,IT/安全占企业年度预算的百分之多少,然后就是反正就这么些钱,按照风险从高到低或者再结合其他比如企业现有管理和技术水平,项目实施的难易度等情况综合考虑得到风险处理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排序,钱到哪花完,风险处理今年就处理到哪。这方法到也比较具有实际价值,操作起来也容易,预算多的企业也不怕钱花不完,预算少的企业也有其对付办法,你领导就给这么些钱,哪些不能处理的风险反正我已经告诉你啦,要是万一出了事情你也怪不得我,没有出事情,等明年有钱了再接着处理。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教程文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 案

第一章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1.1目前安全解决方案的盲目性 现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加密、身份认证、防病毒、防黑客等各个方面,每种解决方案都强调所论述方面面临威胁的严重性,自己在此方面的卓越性,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方面是否真正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评估,投入多大可以满足要求,对应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麽措施,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1.2网络安全规划上的滞后 网络在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非法入侵、内部犯罪、恶意代码、病毒威胁等行为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安全产品与安全服务,使用户摸不着头脑,没有清晰的思路,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在目前网络业务系统向交易手段模块化、经纪业务平台化与总部集中监控的趋势下,安全规划显然未跟上网络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动态安全防范体系 用户目前接受的安全策略建议普遍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现象,它们过分强调了某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安全构件(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客户化的、可操作的安全策略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多层次的、组件化的安全防御体系。它应涉及网络边界、网络基础、核心业务和桌面等多个层面,涵盖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接入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DNS、WWW、MAIL及其它应用系统。 静态的安全产品不可能解决动态的安全问题,应该使之客户化、可定义、可管理。无论静态或动态(可管理)安全产品,简单的叠加并不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应该要求安全产品构件之间能够相互联动,以便实现安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审计、信息共享。 目前黑客攻击的方式具有高技巧性、分散性、随机性和局部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是多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如果是静态的,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

信息安全事态事件法律法规方面脆弱性报告及表单分类分级方法示例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法律法规方面 信息安全事件管理策略和相关方案中宜关注信息安全事件管理的如下法律法规方面。 a)提供足够的数据保护和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在那些有特定法律涵盖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的国家中,对于个人数据的控制常常受到限制。由于信息安全事件通常需要归因到个人,个人特性的信息可能因此需要被相应地记录和管理。因此,结构化的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方法需要考虑适当的隐私保护。这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1)如果实际情况可行,访问被调查人的个人数据的人员不宜与其存在私交; 2)在允许访问个人数据之前,宜签署保密协议; 3)信息宜仅用于其被获取的明示目的,即信息安全事件调查。 b)维护适当的记录保存。一些国家的法律,要求公司维护其活动的适当记录,在每年组织的审计过程中进行审查。政府机构也有类似的要求。在某些国家,要求组织报告或生成执法用的档案(例如,当涉及到对政府敏感系统的严重犯罪或渗透时)。 c)控制措施到位以确保实现商业合同义务。当对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服务提出要求时,例如,满足所需的响应时间,组织宜确保提供适当的信息安全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满足这种义务要求。与此相关,如果组织寻求外部方支持并签署合同,例如外部IRT,那么宜确保在与外部方签署的合同中涵盖了所有要求,包括响应时间; d)处理与策略和规程相关的法律问题。与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方案相关的策略和规程宜就潜在的法律法规问题得到检查,例如,是否有关于对那些引起信息安全事件的事项采取惩戒和(或)法律诉讼的声明。在一些国家,解雇人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e)检查免责声明的法律效力。信息事件管理团队和任何外部支持人员所采取行动的免责声明的法律效力宜得到检查。 f)与外部支持人员的合同涵盖所有要求的方面。与任何外部支持人员的合同,例如来自外部IRT 人员,在免除责任、保密、服务可用性和错误建议的影响方面宜得到彻底检查。 g)保密协议可强制执行。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团队成员在入职和离职时,可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在一些国家,已签署的保密协议可能在法律上无效,宜对此予以核实。 h)满足执法的要求。执法机构可能会合法地请求来自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方案的信息,与其相关的问题需要澄清。可能的情况是,宜明确按照法律规定的最低水平要求,来记录事件和保持记录存档的时长。 i)明确责任。需要明确潜在的责任和所需的相关控制措施是否到位。可能具有相关责任问题的事态示例如下: 1)如果一个事件可能影响到其他组织(例如,披露共享信息,但没有及时通知,导致其他组织受到不利影响); 2)如果在产品中发现新的脆弱性,但供应商未得到通知,随后发生了重大相关事件,给一个或多个其它组织带来重大影响; 3)没有编制报告,但在某些国家,在涉及到对政府敏感系统或关键国家基础设施组成部分的严重犯罪或渗透时,要求组织报告或生成执法用的档案; 这可能会损害涉案个人或组披露的信息似乎表明某人或组织可能被卷入了攻击。4) 织的声誉和业务;披露的信息表明可能是特定软件的问题,但后来发现并非如此。5) 当有具体法规要求时,宜将事件报告给指定机构,例如,在许满足具体法规要求。j) 多国家对核电工业、电信公司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那样的要求。能够成功起诉或执行内部纪律规程。适当的信息安全控制措施宜到位,包括可证明k)防篡改的审计跟踪,以此能够成功地对

信息安全常见漏洞类型汇总汇总

一、SQL注入漏洞 SQL注入攻击(SQL Injection),简称注入攻击、SQL注入,被广泛用于非法获取网站控制权,是发生在应用程序的数据库层上的安全漏洞。在设计程序,忽略了对输入字符串中夹带的SQL指令的检查,被数据库误认为是正常的SQL指令而运行,从而使数据库受到攻击,可能导致数据被窃取、更改、删除,以及进一步导致网站被嵌入恶意代码、被植入后门程序等危害。 通常情况下,SQL注入的位置包括: (1)表单提交,主要是POST请求,也包括GET请求; (2)URL参数提交,主要为GET请求参数; (3)Cookie参数提交; (4)HTTP请求头部的一些可修改的值,比如Referer、User_Agent等; (5)一些边缘的输入点,比如.mp3文件的一些文件信息等。

SQL注入的危害不仅体现在数据库层面上,还有可能危及承载数据库的操作系统;如果SQL注入被用来挂马,还可能用来传播恶意软件等,这些危害包括但不局限于: (1)数据库信息泄漏:数据库中存放的用户的隐私信息的泄露。作为数据的存储中心,数据库里往往保存着各类的隐私信息,SQL注入攻击能导致这些隐私信息透明于攻击者。 (2)网页篡改:通过操作数据库对特定网页进行篡改。 (3)网站被挂马,传播恶意软件:修改数据库一些字段的值,嵌入网马链接,进行挂马攻击。 (4)数据库被恶意操作:数据库服务器被攻击,数据库的系统管理员帐户被篡改。 (5)服务器被远程控制,被安装后门。经由数据库服务器提供的操作系统支持,让黑客得以修改或控制操作系统。

(6)破坏硬盘数据,瘫痪全系统。 解决SQL注入问题的关键是对所有可能来自用户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查、对数据库配置使用最小权限原则。通常使用的方案有: (1)所有的查询语句都使用数据库提供的参数化查询接口,参数化的语句使用参数而不是将用户输入变量嵌入到SQL语句中。当前几乎所有的数据库系统都提供了参数化SQL语句执行接口,使用此接口可以非常有效的防止SQL注入攻击。 (2)对进入数据库的特殊字符('"\<>&*;等)进行转义处理,或编码转换。 (3)确认每种数据的类型,比如数字型的数据就必须是数字,数据库中的存储字段必须对应为int型。 (4)数据长度应该严格规定,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比较长的SQL注入语句无法正确执行。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

第一章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目前安全解决方案的盲目性 现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加密、身份认证、防病毒、防黑客等各个方面,每种解决方案都强调所论述方面面临威胁的严重性,自己在此方面的卓越性,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方面是否真正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评估,投入多大可以满足要求,对应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麽措施,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网络安全规划上的滞后 网络在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非法入侵、内部犯罪、恶意代码、病毒威胁等行为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安全产品与安全服务,使用户摸不着头脑,没有清晰的思路,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在目前网络业务系统向交易手段模块化、经纪业务平台化与总部集中监控的趋势下,安全规划显然未跟上网络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动态安全防范体系 用户目前接受的安全策略建议普遍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现象,它们过分强调了某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安全构件(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客户化的、可操作的安全策略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多层次的、组件化的安全防御体系。它应涉及网络边界、网络基础、核心业务和桌面等多个层面,涵盖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接入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DNS、WWW、MAIL及其它应用系统。 静态的安全产品不可能解决动态的安全问题,应该使之客户化、可定义、可管理。无论静态或动态(可管理)安全产品,简单的叠加并不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应该要求安全产品构件之间能够相互联动,以便实现安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审计、信息共享。 目前黑客攻击的方式具有高技巧性、分散性、随机性和局部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是多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如果是静态的,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攻击,只有将众多的攻击手法进行搜集、归类、分析、消化、综合,将其体系化,才有可能使防御系统与之相匹配、相耦合,以自动适应攻击的变化,从而

信息安全系统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操作系统脆弱性表格-《GBT20272-2007》

服务器脆弱性识别表格 依据《GB/T20272-2007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中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所列举内容编制。 项目子项内容是否符合备注 安全功能身份 鉴别 a) 按 GB/T 20271-2006 中 6.3.3.1.1 和以下要 求设计和实现用户标识功能: ——凡需进入操作系统的用户,应先进行标识(建立 账号); ——操作系统用户标识应使用用户名和用户标识 (UID),并在操作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实现用户的唯 一性标识,以及用户名或别名、UID 等之间的一致性; b) 按 GB/T 20271-2006 中 6.3.3.1.2 和以下要 求设计和实现用户鉴别功能: ——采用强化管理的口令鉴别/基于令牌的动态口令 鉴别/生物特征鉴别/数字证书鉴别等机制进行身份鉴 别,并在每次用户登录系统时进行鉴别; ——鉴别信息应是不可见的,在存储和传输时应按 GB/T 20271-2006 中 6.3.3.8 的要求,用加密方法进 行安全保护; ——过对不成功的鉴别尝试的值(包括尝试次数和 时间的阈值)进行预先定义,并明确规定达到该值时 应采取的措施来实现鉴别失败的处理。 c) 对注册到操作系统的用户,应按以下要求设计和 实现用户-主体绑定功能: ——将用户进程与所有者用户相关联,使用户进程的 行为可以追溯到进程的所有者用户; ——将系统进程动态地与当前服务要求者用户相关 联,使系统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当前服务的要求者 用户。 自主 访问 控制 a) 允许命名用户以用户的身份规定并控制对客体 的访问,并阻止非授权用户对客体的访问。 b) 设置默认功能,当一个主体生成一个客体时,在 该客体的访问控制表中相应地具有该主体的默认值; c) 有更细粒度的自主访问控制,将访问控制的粒度 控制在单个用户。对系统中的每一个客体, 都应能够实现由客体的创建者以用户指定方式确定其 对该客体的访问权限,而别的同组用户 或非同组的用户和用户组对该客体的访问权则应由创 建者用户授予; d) 自主访问控制能与身份鉴别和审计相结合,通 过确认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记录用户的各种成 功的或不成功的访问,使用户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明确 的责任;

信息安全管理方针和策略

1、信息安全管理方针和策略 范围 公司依据ISO/IEC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编制《信息安全管理手册》,并包括了风险评估及处置的要求。规定了公司的信息安全方针及管理目标,引用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1.1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参考文件的部分或整体在本文档中属于标准化引用,对于本文件的应用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改)适用于本标准。 ISO/IEC 27000,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概述和词汇。 1.2术语和定义 ISO/IEC 27000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3公司环境 1.3.1理解公司及其环境 公司确定与公司业务目标相关并影响实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问题,需考虑: 明确外部状况: ?社会、文化、政治、法律法规、金融、技术、经济、自然和竞争环境,无论国际、国内、区域,还是本地的; ?影响组织目标的主要动力和趋势; ?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和价值观。 明确内部状况: ?治理、组织结构、作用和责任; ?方针、目标,为实现方针和目标制定的战略; ?基于资源和知识理解的能力(如:资金、时间、人员、过程、系统和技术);

?与内部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内部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和价值观; ?组织的文化; ?信息系统、信息流和决策过程(正式与非正式); ?组织所采用的标准、指南和模式; ?合同关系的形式与范围。 明确风险管理过程状况: ?确定风险管理活动的目标; ?确定风险管理过程的职责; ?确定所要开展的风险管理活动的范围以及深度、广度,包括具体的内涵和外延; ?以时间和地点,界定活动、过程、职能、项目、产品、服务或资产; ?界定组织特定项目、过程或活动与其他项目、过程或活动之间的关系; ?确定风险评价的方法; ?确定评价风险管理的绩效和有效性的方法; ?识别和规定所必须要做出的决策; ?确定所需的范围或框架性研究,它们的程度和目标,以及此种研究所需资源。 确定风险准则: ?可以出现的致因和后果的性质和类别,以及如何予以测量; ?可能性如何确定; ?可能性和(或)后果的时间范围; ?风险程度如何确定; ?利益相关方的观点; ?风险可接受或可容许的程度; ?多种风险的组合是否予以考虑,如果是,如何考虑及哪种风险组合宜予以考虑。 1.3.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信息安全管理小组应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方及其信息安全要求,相关的信息安全要求。对于利益相关方,可作为信息资产识别,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实施必要的管理。相关方的要求可包括法律法规要求和合同义务。

灾害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估表

关于在医院各科室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HAV)的通知 各科室: 灾害脆弱性分析是做好医院应急反应管理工作的基础,既能帮助医院管理者全面了解应急反应管理的需求,又能明确今后应急工作开展的方向和重点。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要求,医院需明确本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医院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我院是地处两广交界的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人员复杂、流动性大,同时,建筑密集、交通拥挤,各类管道、线路绸密,易燃易爆物品多。为清楚了解我院在受到某种潜在灾害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对灾害的承受能力,提升医院整体应急决策水平,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在全院及各科室开展灾难脆弱分析必不可少。现将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对医院灾害脆弱性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解 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即对医院受到某种潜在灾害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它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加以分析。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它描述的是某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这里所说的灾害是指某种潜在的或现有的外在力量、物理状态或生物化学因素所造成的大量人身伤害、疾病、死亡,所带来的财产、环境、经营的严重损失以及其他严重干扰医院功能正常发挥的后果; ②这种可能性可以是一系列动态的可能,如外在力量、物理状态或生物化学粒子存在的可能,它们可以有引发事件的可能、事件形成灾害的可能、灾害演变成灾难的可能; ③其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④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医疗环境被严重破坏,医疗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医疗需求急剧增加; ⑤它与灾害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与医院的抗灾能力成反比; ⑥其构成涉及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我们对它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二、对科室中涉及到某种潜在灾害影响的可能性进行排查 各科室要建立专门的灾害脆弱性分析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按照《合浦县人民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估表》(评估表见附),对照说明,对对科室内部可能会影响科室动行、病人安全、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得出科内危险事件排名,并优先着手处理排名靠前的危险事件。同时,评估结果为基础,对科室的相关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修订。 三、完成时间 医院首次科室脆弱性分析工作将于9月17日前结束,请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于9月5日前完成对本科室的脆弱性分析工作,医务、院感、总务、保卫等各职能科室做好涉及全院性的脆弱性分析。并于9月7日前将评估结果及改进措施和方案报医院应急办。 附件(请点击下载):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a* ILIMOOH 佛山市南海天富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咨询服务项目 时间:2015年12月

信息化建设引言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普及,信息化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信息化在中小企业的发展程中,对节约企业成本和达到有效管理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伴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发展,与此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趋严 重。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足以及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缺乏信息安全领域知识和意识,导致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我国中企业信息化进程已经步入普及阶段,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已经不容缓。 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保证各种技术手段的有效实施,从整体上统筹安排各种软硬件,保证信息安全体系同工作的高效、有序和经济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在信息安全事故生后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信息安全事故带来巨大的损失,而更重的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能够预防和避免大多数的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 信息安全管理就是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采取措施将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并维持该水平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不是一劳永逸的,由 新的威胁不断出现,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企业能做到的 就是要不断改进自身的信息安全状态,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围之内,获得企业现有条件下和资源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安全。 在信息安全管理领域,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结合 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出一个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模型,用以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实践并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安全管 理能力。 IS0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建立 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的搭建必须按照适当的程序来进行(如下

脆弱性风险评估控制措施

脆弱性评估及控制措施 1 目的 对公司采购原材料的脆弱性进行评估并有效控制,防止公司采购原材料发生潜在的欺诈性及替代性或冒牌风险,确保脆弱性评估的全面和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用原材料的采购、储运过程。 3 职责 3.1 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讨论评估本公司产品的脆弱性风险。 3.2 相关部门配合实施本控制措施。 4 控制措施 4.1 脆弱性评估类别及定义 欺诈性风险——任何原材料掺假的风险; 替代性风险——任何原材料替代的风险。 4.2 脆弱性评估方法 由食品安全小组组长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公司所有原材料的类别进行脆弱性分析,填写“原材料脆弱性风险评估记录”,经食品安全小组讨论审核后,组长批准,作为需要控制的脆弱性风险。 4.3 脆弱性评估内容 4.3.1 原材料评估时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1)掺假或者替代的过往证据

过往历史引用:在过去的历史中,在公司内外部,原物料有被掺假和替代的情况记录。 风险等级:高—多次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中—数次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低—几乎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 (2)可致使掺假或冒牌更具吸引力的经济因素 经济驱动因素:掺假或替代能达成经济利益 风险等级:高—掺假和替代能达成很高的经济利益;中—掺假和替代能达成较高的经济利益;低—掺假和替代能达成较低的经济利益。(3)通过供应链接触到原材料的难易程度 供应链掌控度:通过供应链接触到原物料难易程度。 风险等级:高—在供应链中,较容易接触到原材料;中—在供应链中,较难接触到原材料;低—在供应链中,很难接触到原材料。(4)识别掺假常规测试的复杂性 识别程度:识别掺假常规测试的复杂性 风险等级:高—无法通过常规测试方法鉴别出原材料的参加和替代;中—鉴别出原材料的掺假和替代需要较复杂的测试方法,无法鉴别出低含量的掺假和替代;低—较容易和快速的鉴别出原材料的掺假和替代,检测精度高。 (5)原材料的性质 原物料特性:原物料本身特性是否同意被掺假和替代。 风险等级:高—容易被掺假和替代;中—不易被掺假和替代;低—很难被掺假和替代。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XXX公司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历史版本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分发信息记录表

一. 风险项目综述 1.企业名称: XXXXX公司 2.企业概况:XXXXX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及技术支持欢迎下载 2

3.ISMS方针:预防为主,共筑信息安全;完善管理,赢得顾客信赖。 4.ISMS范围: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安全产品设计/开发,系统集成及服务的信息安全管理。 二. 风险评估目的 为了在考虑控制成本与风险平衡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进行本次风险评估。 三. 风险评估日期: 2017-9-10至2017-9-15 四. 评估小组成员 XXXXXXX。 五. 评估方法综述 1、首先由信息安全管理小组牵头组建风险评估小组; 2、通过咨询公司对风险评估小组进行相关培训; 3、根据我们的信息安全方针、范围制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程序,以这个程序作为我们风险评估的依据和方 法; 4、各部门识别所有的业务流程,并根据这些业务流程进行资产识别,对识别的资产进行打分形成重要资产 清单; 5、对每个重要资产进行威胁、脆弱性识别并打分,并以此得到资产的风险等级; 6、根据风险接受准则得出不可接受风险,并根据标准ISO27001:2013的附录A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 7、对于可接受的剩余风险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得到批准。 六. 风险评估概况 欢迎下载 3

欢迎下载 4 如下: 1. 2017-9-10 ~ 2017-9-10,风险评估培训; 2. 2017-9-11 ~ 2017-9-11,公司评估小组制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程序》,制定系统化的风险评估方法; 3. 2017-9-12 ~ 2017-9-12,本公司各部门识别本部门信息资产,并对信息资产进行等级评定,其中资产分为物理资产、软件资产、数据资产、文档资产、无形资产,服务资产等共六大类; 4. 2017-9-13 ~ 2017-9-13,本公司各部门编写风险评估表,识别信息资产的脆弱性和面临的威胁,评估潜在风险,并在ISMS 工作组内审核; 5. 2017-9-14 ~ 2017-9-14,本公司各部门实施人员、部门领导或其指定的代表人员一起审核风险评估表; 6. 2017-9-15 ~ 2017-9-15,各部门修订风险评估表,识别重大风险,制定控制措施;ISMS 工作组组织审核,并最终汇总形成本报告。 . 七. 风险评估结果统计 本次风险评估情况详见各部门“风险评估表”,其中共识别出资产190个,重要资产115个,信息安全风 险115个,不可接受风险42个.

脆弱性风险分析评估程序

脆弱性风险分析评估程序 1. 目的:对食品原材料、辅料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有效控制,防止公司产品发生潜在的欺诈性及替代性风险,确保脆弱性分析的全面和有效控制 2.范围:适用于对食品原材料、辅料的脆弱性进行风险评估分析 3. 职责 HACCP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制定本公司食品原材料、辅料的脆弱性风险评估,并且定期更新。 4. 操作程序 4.1 脆弱性类别及定义 脆弱性类别分为:欺诈性风险、替代性风险 4.4.1欺诈性风险——任何原、辅料掺假的风险; 4.4.2替代性风险——任何原、辅料替代的风险; 4.2 方法 由HACCP小组组长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公司所有原材料、辅料的进行脆弱性分析,填写<脆弱性分析记录表>,经小组讨论审核后,组长批准,作为需要控制的脆弱性风险。 4.3 脆弱性风险分析 4.3.1 HACCP小组根据<脆弱性分析记录表>,对所识别的危害根据其特性以及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大小或严重程度进行分析。风险严重程度分为高、中、低三档。 4.3.2 原辅料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1、原物料特性:原物料本身特性是否容易被掺假和替代。 风险等级:高-容易被掺假和替代;中-不易被掺假和替代;低-很难被掺假和替代。 2、过往历史引用:在过去的历史中,在公司内外部,原物料有被被掺假和替代的情况记录。 风险等级:高-多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中-数次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低-几乎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

3、经济驱动因素:掺假或替代能达成经济利益。 风险等级:高-掺假或替代能达成很高的经济利益;中-掺假或替代能达成较高的经济利益;低-掺假或替代能达成较低的经济利益。 4、供应链掌控度:通过供应链接触到原物料的难易程度。 风险等级:高-在供应链中,较容易接触到原物料;中-在供应链中,较难接触到原物料;低-在供应链中,很难接触到原物料。 5、识别程度:识别掺假常规测试的复杂性。 风险等级:高-无法通过常规测试方法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中-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需要较复杂的测试方法,无法鉴别出低含量的掺假和替代;低-较容易和快速的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检测精度高。 4.3.3 如公司产品成品包装上有特定的标示标签,需要确保和标签或承诺声明一致。 4.4 脆弱性风险控制 由HACCP小组组长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结合本公司的HACCP计划进行控制。 4.5 脆弱性风险分析更新 4.5.1当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更新评估: 1)申请新原材料、辅料时; 2)原材料、辅料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包装运输方式、执行标准等发生变化时; 3)相关的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 4)所使用的原料发生较大质量问题时(公司内部或者外部信息)。 4.5.2 每年一次由HACCP组长负责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食品安全小组对<脆弱性分析记录表>进行评审。

信息安全漏洞分类及学习

信息安全漏洞分类及介绍 本文是一个安全漏洞相关的科普,介绍安全漏洞的概念认识,漏洞在几个维度上的分类及实例展示。 1 安全漏洞及相关的概念 本节介绍什么是安全漏洞及相关的概况。 1.1 安全漏洞的定义 我们经常听到漏洞这个概念,可什么是安全漏洞?想给它一个清晰完整的定义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去搜索一下对于漏洞的定义,基本上会发现高大上的学术界和讲求实用的工业界各有各的说法,漏洞相关的各种角色,比如研究者、厂商、用户,对漏洞的认识也是非常不一致的。 从业多年,我至今都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定义,于是我自己定义一个: 安全漏洞是信息系统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设计、实现、运维等过程)中产生的某类问题,这些问题会对系统的安全(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产生影响。 这是一个从研究者角度的偏狭义的定义,影响的主体范围限定在了信息系统中,以尽量不把我们所不熟悉的对象扯进来。 漏洞之所以被描述为某种”问题”,是因为我发现无法简单地用脆弱性、缺陷和Bug 等概念来涵盖它,而更象是这些概念的一个超集。 漏洞会在系统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被引入进来,比如设计阶段引入的一个设计得非常容易被破解的加密算法,实现阶段引入的一个代码缓冲区溢出问题,运维阶段的一个错误的安全配置,这些都有可能最终成为漏洞。 定义对安全的影响也只涉及狭义信息安全的三方面: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漏洞造成的敏感信息泄露导致机密性的破坏;造成数据库中的信息被非法篡改导致完整性的破坏;造成服务器进程的崩溃导致可用性的丧失。漏洞也可能同时导致多个安全属性的破坏。

1.2 安全漏洞与Bug的关系 漏洞与Bug并不等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基本可以描述为:大部分的Bug影响功能性,并不涉及安全性,也就不构成漏洞;大部分的漏洞来源于Bug,但并不是全部,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个很大的交集。可以用如下这个图来展示它们的关系 1.3 已知漏洞的数量 各个漏洞数据库和索引收录了大量已知的安全漏洞,下表是一个主流漏洞库的数量的大致估计,漏洞一般最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 年度风险评估文档记录 风险评估每年做一次,评估日期及评估人员填在下表: 目录 1前言 .............................................................................................错误!未指定书签。 2.IT系统描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3风险识别 .....................................................................................错误!未指定书签。 4.控制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5.风险可能性测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6.影响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7.风险确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8.建议 .............................................................................................错误!未指定书签。 9.结果报告 .....................................................................................错误!未指定书签。 1.前言 风险评估成员: 评估成员在公司中岗位及在评估中的职务: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DOC

第一章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1.1目前安全解决方案的盲目性 现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加密、身份认证、防病毒、防黑客等各个方面,每种解决方案都强调所论述方面面临威胁的严重性,自己在此方面的卓越性,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方面是否真正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评估,投入多大可以满足要求,对应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麽措施,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1.2网络安全规划上的滞后 网络在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非法入侵、内部犯罪、恶意代码、病毒威胁等行为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安全产品与安全服务,使用户摸不着头脑,没有清晰的思路,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在目前网络业务系统向交易手段模块化、经纪业务平台化与总部集中监控的趋势下,安全规划显然未跟上网络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动态安全防范体系 用户目前接受的安全策略建议普遍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现象,它们过分强调了某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安全构件(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客户化的、可操作的安全策略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多层次的、组件化的安全防御体系。它应涉及网络边界、网络基础、核心业务和桌面等多个层面,涵盖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接入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DNS、WWW、MAIL及其它应用系统。 静态的安全产品不可能解决动态的安全问题,应该使之客户化、可定义、可管理。无论静态或动态(可管理)安全产品,简单的叠加并不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应该要求安全产品构件之间能够相互联动,以便实现安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审计、信息共享。 目前黑客攻击的方式具有高技巧性、分散性、随机性和局部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是多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如果是静态的,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攻击,只有将众多的攻击手法进行搜集、归类、分析、消化、综合,将其体系化,才有可能使防御系统与之相匹配、相耦合,以自动适应攻击的变化,从而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识别路由器脆弱性表格GBT18018

路由器脆弱性识别表格 本表格参照GB/T 18018-2007《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中路由器第三级安全技术要求所列举规范内容制定。 项目子项内容是否符合备注 安全功能要求 自主访 问控制 路由器应执行自主访问控制策略,通过 管理员属性表,控制不同管理员对路由 器的配置数据和其它数据的查看、修 改,以及对路由器上程序的执行,阻止 非授权人员进行上述活动。 身份鉴别 ---管理 员鉴别 在管理员进入系统会话之前,路由器应 鉴别管理员身份。鉴别时除采用口令机 制,还应有更加严格的身份鉴别,如采 用智能IC卡、指纹等机制,并在每次 登录系统时进行。口令应是不可见的, 并在存储和传输时加密保护。 当进行鉴别时,路由器应仅将最少的反 馈(如:打入的字符数,鉴别的成功或 失败)提供给被鉴别人员。 身份鉴别 ---鉴别 失败处理 在经过一定次数的鉴别失败以后,路由 器应锁定该帐号。最多失败次数仅由授 权管理员设定。 身份鉴别 ---超时 锁定 路由器应具有登录超时锁定功能。在设 定的时间段内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 终止会话,需要再次进 行身份鉴别才能够重新操作。最大超时 时间仅由授权管理员设定。 身份鉴别 ---会话 锁定 路由器应为管理员提供锁定自己的交 互会话的功能,锁定后需要再次进行身 份鉴别才能够重新管理路由器。 身份鉴别 ---登录 历史 路由器应具有登录历史功能,为登录人 员提供系统登录活动的有关信息,使登 录人员识别入侵的企 图。成功通过鉴别并登录系统后,路由 器应显示如下数据: ——日期、时间、来源和上次成功登录 系统的情况; ——上次成功登录系统以来身份鉴别 失败的情况; ——口令距失效日期的天数。 数据保护路由器应具有数据完整性功能,对系统中的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遭受非 授权人员的修改、破坏和删除。 安全管理路由器应能够设置多个角色,具备划分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佛山市南海天富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咨询服务项目 编写人员:黄世荣 编写日期:2015年12月7日 项目缩写: 文档版本:V1.0 修改记录: 时间:2015年12月

一、信息化建设引言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普及,信息化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信息化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节约企业成本和达到有效管理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伴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发展,与此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趋严重。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足以及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缺乏信息安全领域知识和意识,导致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已经步入普及阶段,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保证各种技术手段的有效实施,从整体上统筹安排各种软硬件,保证信息安全体系协同工作的高效、有序和经济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在信息安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信息安全事故带来巨大的损失,而更重要的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能够预防和避免大多数的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 信息安全管理就是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采取措施将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并维持该水平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新的威胁不断出现,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企业能做到的就是要不断改进自身的信息安全状态,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获得企业现有条件下和资源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安全。 在信息安全管理领域,“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结合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出一个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模型,用以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实践并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二、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建立 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的搭建必须按照适当的程序来进行(如下图所示)。首先,各个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来搭建适合自身业务发展和信息安全需求的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并在正常的业务开展过程中具体

脆弱性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目的 对公司采购原辅料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有效控制,防止公司采购原辅料发生潜在的欺诈性及替代性或冒牌风险,确保脆弱性分析的全面和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原辅料的采购、储运过程。 3 职责 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讨论分析本公司产品的脆弱性风险。 相关部门配合实施本程序 4 工作程序 脆弱性类别及定义 欺诈性风险——任何原、辅料掺假的风险; 替代性风险——任何原、辅料替代的风险; 脆弱性分析方法 由食品安全小组组长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公司所有原辅材料的类别进行脆弱性分析,填写“原辅料脆弱性风险评估记录”,经食品安全小组讨论审核后,组长批准,作为需要控制的脆弱性风险。 脆弱性分析内容 食品安全小组根据“脆弱性分析记录”,对所识别的危害根据其特性以及 从风险发生的严重性(S)、可能性(P)和可检测性(D)三方面; 采取风险指数(RPN= S*P*D)方式进行分析; 判断风险级别,对于高风险需采取控制措施。

严重性的描述(P): 可能性的描述(P) 风险的可检测性(D)

风险级别判断 控制措施选择 原辅材料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1)掺假或者替代的过往证据; 2)可能导致掺假或冒牌更具吸引力的经济因素; 3)通过供应链接触到原材料的难易程度; 4)识别掺假常规测试的复杂性 5)原材料的性质 如公司产品成品包装上有特定的标示标签,需要确保和标签或承诺声明一致。

脆弱性风险控制 对于《脆弱性风险评估表》中的风险由食品安全小组组长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脆弱性风险分析更新 每年由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食品安全小组对原辅料脆弱性进行风险评估,并记录在《脆弱性风险评估表》中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修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当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更新所识别的风险: 所用主要原材料及包装标签发生变化,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或我公司接受的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需由食品安全小组组长重新组织人员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 5.相关文件 文件和记录管理程序 MQ-2-017 1、表格 8.1本文件表格

系统运维管理-信息安全漏洞管理规定

信息安全漏洞管理规定 版本历史 编制人: 审批人:

目录 目录 (2) 信息安全漏洞管理规定 (3) 1.目的 (3) 2. 范围 (3) 3. 定义 (3) 3.1 ISMS (3) 3.2 安全弱点 (3) 4. 职责和权限 (4) 4.1 安全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 (4) 4.2 系统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 (4) 4.3 信息安全经理、IT相关经理的职责和权限 (4) 4.4 安全审计员的职责和权限 (5) 5. 内容 (5) 5.1 弱点管理要求 (5) 5.2 安全弱点评估 (6) 5.3 系统安全加固 (7) 5.4 监督和检查 (7) 6. 参考文件 (7) 7. 更改历史记录 (7) 8. 附则 (8) 9. 附件 (8)

信息安全漏洞管理规定 1.目的 建立信息安全漏洞管理流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司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在公司安全体系框架下,本策略为规范公司信息资产的漏洞管理(主要包含IT设备的弱点评估及安全加固),将公司信息资产的风险置于可控环境之下。 2. 范围 本策略适用于公司所有在生产环境和办公环境中使用的网络系统、服务器、应用系统以及安全设备。 3. 定义 3.1 ISMS 基于业务风险方法,建立、实施、运行、监控、评审、保持和改进信息安全的体系,是公司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3.2 安全弱点 安全弱点是由于系统硬件、软件在设计实现时或者是在安全策略的制定配置上的错误而引起的缺陷,是违背安全策略的软件或硬件特征。有恶意企图的用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