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系运算关系演算

关系运算关系演算

关系运算关系演算
关系运算关系演算

2.4 关系运算(二)——关系演算

关系代数是将整个关系看作变元,并以其作为基本运算单位,同时以集合方法为关系运算的理论基础。如果将组成关系的基本成分例如元组或者属性域看作变量,以其作为基本运算单位,同时以数理逻辑中谓词演算为相应关系演算的理论基础,就得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关系数据语言——关系演算。

关系演算基于谓词演算。在谓词演算中,如果谓词中的变元是关系中的元组,则得到所谓元组关系演算;如果谓词中的变元是关系中的属性域,则得到所谓域关系演算。这样,关系演算就分为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两类。

在 2.4节和2.5节,均以本章 2.3.4节中的关系数据库{S,C,SC}为背景举例。这里S (S#,Sn,Sex,Sa,Sd);C (C#,Cn,P#,Tn);SC (S#,C#,G),其中各个属性的含义见2.3.4节。

2.4.1 元组关系演算

如果在一阶谓词演算表达式中,变量是以元组为演算单位,就称其为元组关系演算(Tuple Relation Calculus),其中元组变量表示关系中的元组,变量取值范围是整个关系。

1. 关系的元组演算表示

(1) 关系与谓词的对应

为了得到关系操作的元组关系演算表达式,需要考虑关系与谓词的联系。

z由关系R确定的谓词P

在数理逻辑中我们知道,关系可用谓词表示,n元关系可以由n元谓词表示。

设有关系R,它有元组(r1,r2,…,r m),定义关系R对应如下一个谓词

P (x1,x2, …,x n)。

当t =(r1,r2, …,r m)属于R时,t为P的成真的真值指派,而其他不在R中的任意元组t则是P 的成假指派。即是说,由关系R定义一个谓词P具有如下性质:

P(t) = T (当t在R中);

P(t) = F (当t不在R中)。

z由谓词P表示关系R

由于关系代数中R是元组集合,一般而言,集合是可以用满足它的某种特殊性质来刻画与表示。如果谓词P表述了关系R中元组的本质特性,就可以将关系R写为:

R={t | P(t)}

这个公式就建立了关系(元组集合)的谓词表示,称之为关系演算表达式。

(2) 元组关系演算表达式

元组关系演算表达式的严格数学描述是由“归纳定义”方式完成的。按照通常的思路,元组演算表达式是由“关系演算公式”组成;“关系演算公式”是由“原子公式”组成。

①原子公式

下述三类称为元组演算原子公式,简称原子公式:

z谓词R(t)是原子公式。

z u(i)θv(j)是原子公式。

z u(i)θa是原子公式。

其中,t =(r1,r2,…,r m)是P的成真指派;u(i)表示元组u的第i个分量,v(j)表示元组v的第j 个分量;a是常量,u(i)θa表示u的第i个分量与常量a有关系θ。

② 关系演算公式

利用原子公式可以递归定义关系演算公式:

z 原子公式是公式。

z 如果φ1,φ2是公式,则φ1∧φ2,φ1∨φ2,φ1→φ2和?φ1均是公式。

z

如果φ是公式,r 是φ中自由变元,则?r(φ),?r(φ)是公式。

z 所有公式由且仅由上述三种方式经过有限次操作生成。

在公式中,各种运算的优先次序规定如下:

z 比较运算符:<、>、≤、≥、=、≠。 z

量词:、?。

?z 否定词:?。

z 合取、析取、蕴含运算符:∧、∨、→。

③ 关系演算表达式

有了公式φ的概念,以公式φ作为特性就构成一个有若干元组组成的集合,即关系R ,这种形式的元组集合就称其为关系演算表达式。关系演算表达式的一般形式为: {t | φ(t)}

其中,φ(t)为公式,t 为φ中出现的自由变元。关系演算表达式也简称为关系表达式或者表达式。

2. 关系操作的元组演算表示

关系操作由5种基本操作,它们在关系代数中分别对应5种基本运算,这5种基本运算可以用一阶谓词演算中的公式表示。

设有关系R 、S ,其谓词表示为R(t)和S(t),此时有

z R S={t | R(t)S(t)};

∪∨z

R – S = (t | R(t)?S(t)); ∧z

σF (R)= {t | R(t)F} ,其中F 是一个谓词公式; ∧z

(k)ui1,ui2,uik (R)={t |(u)R(u)∏?…t(1)=u(i1)t(2)=u(i2)t(k)=u(ik)}∧∧∧∧

其中t (k)所表示的元组有k 个分量,而t(i)表示t 的第i 个分量,u(j)表示u 的第j 个分量。

(r+s)R S={t |u v(R(u)S(v)t(1)=u(i1)t(2)=u(i2)

t(r)=u(ir)t(r+1)=v(j1)t(r+2)=v(j2) t(r+s)=v(js))}

×??∧∧∧∧∧∧∧∧∧

例2-20 查询计算机科学系(CS)全体学生

S cs ={t | S(t)∧t[5]= 'CS' }

例2-21 查询年龄大于20岁的学生姓名:

S 20={t | S(t)∧t[4]<20 }

例2-22 查询学生姓名和所在系:

S 1={t (2)| (?u)(S(u)∧t[1]=u[2]∧t[1]=u[5] )

2.4.2 域关系演算

1. 关系的域演算表示

域关系演算(Domain Relation Calculus)简称为域演算,它是关系演算的另外一种形式。域关系和元组关系演算十分类似,这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谓词演算之上;两者又有区别,这

是因为有两点不同:其一是谓词变元的不同,元组演算以元组为变元,域演算以元组的分量即属性域为变元,而在实际上,人们就将关系的属性名视为域变元;其二是元组变元的变化范围为整个关系,而域变元的变化范围是某个属性域。域演算表达式的一般形式为:

{t 1,t 2,…,t k | P(t 1,t 2,…,t k )}

其中,t 1,t 2,…,t k 是域变量,P(t 1,t 2,…,t k )是域演算表达式。

为了揭示域演算表达式的语义,我们同样需要进行递归定义。

(1) 原子公式

下述三类称为域演算原子公式,简称原子公式:

z 如果R(t 1,t 2,…,t k )表示命题“以t 1,t 2,…,t k 为分量的元组在关系R 之中”,则R(t 1,t 2,…,t k )

是原子公式,其中,R 是k 元关系,t i 是t 的第i 个分量;

z t i θC 或者C θt i 是原子公式,其中t i 是元组变量的第i 个分量,C 是常量,θ是算数比较

符;

z t i θ u j 是原子公式,其中,t i 表示元组变量t 的第i 个分量,u j 表示元组变量u 的第j 个分

量,它们之间满足运算θ。

例如 t 1=>u 4表示t 的第一个分量大于等于u 的第四个分量。

(2) 域演算公式

域演算公式(简称为公式)可以递归定义如下:

z 原子公式是公式。

z 如果φ1,φ2是公式,则φ1∧φ2,φ1∨φ2,φ1→φ2和?φ1均是公式。

z

如果φ1是公式,?t i (φl ),?t i (φl )是公式。

z 所有公式由且仅由上述三种方式经过有限次操作生成。

例如φ(x 1,x 2,x 3,x 4,x 5)=S(x 1,x 2,x 3,x 4,x 5)∧(x 5>21)∨?x 4='M'是一个域演算公式。

域演算公式φ中变量的自由出现与约束出现、公式中自由变量x 的型T(x,φ)以及域演算合法公式、域常量带入公式的规则和公式的解释规则等均与元组演算类似。下面举例说明。

例2-23 设φ=z[Sex](S(x ?1 x 2 z x 4 22))∧?z='M',则x 1,x 2,x 4在φ中为自由变量,x 3为约束变量。

例2-24 设φ=x ?2[Sn ,Sex] y ?1(C#)(S(x 1,x 2,x 3,x 4,x 5)∧x 5

例2-25 查询所有女生的S#、Sn ,Sex 、Sa 和Sd 。

{x 1[S#]x 2[Sn]x 3[Sex]x 4[Sa]x 5[Sd] | XS(x 1,x 2,x 3,x 4,x 5) ∧x 3='F'}

例2-26 查询所有男生的S#、Sa 。

{x 1[S#]x 2[Sa] | ?y 1y 2y 3y 4y 5(XS(y 1,y 2,y 3,y 4,y 5))∧x 3='M' ∧y 1=x 1 y ∧4=x 2}

例2-27 查询所有年龄小于20岁的男生的S#、C#和G 。

{x 1[S#]x 2[C#]x 3[G] |y ?1y 2y 3y 4y 5(XS(y 1,y 2,y 3,y 4,y 5))∧x 3='M'∧y 4<20z ∧?1z 2z 3 (XSC(z 1z 2z 3)z ∧1=y 1 z ∧2=x 2 z ∧3=x 3)y 2=x 1}

2.4.3 关系运算的安全性

1. 安全性问题的提出

对于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来说,它都要受到两个“有限”的制约:

z 系统的存储容量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存储无限关系。这里所说的“无限关系”是指

元组个数为无限的关系。

z

系统的计算速度是有限的,在计算机上进行无限次运算是无法得到正确结果的,因为运算总是不会完结。

为了使关系运算能够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有效进行,应当避免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对关系运算符加上必要的限制,采取一定措施。在数据库技术中,称不出现无限关系和无限运算的关系运算过程是安全的,相应的关系运算表达式就称为是安全表达式,为了得到安全表达式所采取的措施称为安全性限制或安全性约束。 2. 关系运算中安全性分析

关系代数基于集合理论,关系演算基于数理逻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这就使得我们可以有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关系运算中的安全性问题。

在实际运算当中,人们实际上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假定所涉及的初始对象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自动得到运算过程或者运算结果就一定“不涉及”到无限。例如在集合运算中,即使初始集合是“有限”的,但如果对其进行“补”运算,有限集合的“补集”就有可能是无限集合。

在关系代数当中,任何一个关系代数表达式,只要是有限关系,由于其中只包含有限次代数运算,而这些运算只能是并运算、差运算、广义笛卡尔乘积运算、选择运算和投影运算5种基本运算,不存在集合的“补运算”,所以关系代数运算总是安全的。

在关系演算当中,尽管初始情形可以是有限的,也有可能出现无限关系的问题和无限运算的过程。例如在元组关系演算表达式中,就有下述两种情况:

z 对于表达式{t| R(t)},其语义是所有不在关系R 中的元组集合。如果关系中某一

属性的定义域是无限的,则{t|??R(t)}就是一个具有无限元组的集合,此时该式表示的关系就是一个无限关系的问题,要求出它的所有元组是不可能的。

z 另外,如果要判定表达式(?t)(w(t))为假,必须对t 的所有可能取值进行验证,当且

仅当其中没有一个值为真时,才可判定该表达式为假,如果t 的取值范围是无穷的,则验证过程就是无限的。

由此可见,在关系演算中,必须要有安全限制的相应措施,方可保证关系演算表达式是安全的。

3. 关系演算中的安全性限制

对元组演算表达式进行安全性限制,通常的做法是对其中的公式φ进行限制。对于φ来说,定义一个有限的符号集DOM(φ),φ的符号集DOM(φ)由两类符号组成:

z φ中的常量符号。

z φ中涉及的所有关系的所有元组的各个分量。

由于DOM(φ)是有限集合,如果将关系演算限制在DOM(φ)上就是安全的,不会出现任何的无限问题。

一般认为,一个表达式{t | φ(t)}要成为安全的,其中的公式φ就应该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z 若t 满足公式φ,即t 使得φ为真,则t 的每个分量必须是DOM(φ)中的元素; z 对φ中每一个形为 (?t)(w(t))的子公式,如u 满足W ,即u 使得w 为真,则u 的

每一个分量一定属于DOM(φ);

z 对φ中每一个形为(t)(w (t))的子公式,如u 不满足W ,即u 使得w 为假,则u

的每一个分量一定属于DOM(φ);也就是说,若u 的某个分量不属于DOM(φ),则w(u)为真。

?对于域关系演算的安全性,也可以做类似的讨论,这里从略。

2.4.4 关系代数、元组演算、域演算的等价性

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因此可以进行相互间的转换。

在我们讨论元组关系演算时,实际上就研究了关系代数中5种基本运算与元组关系演算间的相互转换;在讨论域关系演算时,实际上也涉及了关系代数与域关系演算间的相互转换,由此可以知道,关系代数、元组关系演算、域演算三类关系运算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它们对于数据操作的表达能力是等价的。结合安全性的考虑,经过进一步的分析,人们已经证明了如下重要结论:

z每一个关系代数表达式都有一个等价的安全的元组演算表达式。

z每一个安全的元组演算表达式都有一个等价的安全的域演算表达式。

z每一个安全的域演算表达式都有一个等价的关系代数表达式。

按照上述三结论,即得到关系代数、元组关系演算和域演算的等价性。

关系代数运算习题

一、选择题 1关系代数运算可以分为两类:传统的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下面列出的操作符中,属于传统的集合运算是( A ) I .n(交)n .u(并)『x(广义笛卡儿积)w?一(差)v.n(投影)w选择) A)I、n、川和w B)川、w、V和w C)I、川、V和w D)都是 2、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实现的专门关系操作包括(B) A、显来,打印和制表 B、选择,投影和连接 C、关联、更新和排序 D、排序、索引和统计 3、在关系数据基本操作中,从表中选项出满足某种条件的记录的操作称为( A ) A、选择 B、投影 C、连接 D、扫描 4、元组的集合在关系数据库中称为关系,一般来说,表示元组的属性或者最小属性组称为D A、字段 B、索引 C、标记 D、主键 5、在下面3个关系中 学生S (SNO , SNAME , SEX, AGE )课程 C (CNO , CNAME , CREDIT )学生选课SC (SNO, CNO , GRADE ) 要查找选修“数据库”课程的女学生的姓名,将涉及到关系(D) A、S B、C, SC C、S, SC DS, C, SC 6、对于关系数据库来讲,下面(C)说法是错误的。 A、每一列的分量是同一种类型数据,来自同一个域 B、不同列的数据可以出自同一个域 C、行的顺序可以任意交换,但列的顺序不能任意交换 关系中的任意两个元组不能完全相同 7、关系数据库中有3种基本操作,从表中取出满足条件的属性的操作是(A) A、选择 B、投影 C、连接 D、扫描 8、关系数据库在有3种基本操作,将具有共同属性的两个关系中的元组连接到一起,构成新表的操作称为(C ) A、选择 B、投影 C、连接 D、扫描 9 若D1={a1,a2,a3} , D2={b1,b2,b3},贝U D1*D2 集合中共有元组(C)个 A、 6 B、8 C、9 D、12 10下列(C)运算不是专门的关系运算 A、选择 B、投影 C、笛卡尔积 D、连接 11、如下两个关系R1和R2,它们进行运算后得到R3。(D ) R1 R2 B D E 1M I 2N J A__M R3 A 1 X M I D 1 Y M I

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课时练习-新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2

课时练习(十五) 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A 级——学考水平达标练 1.打靶三次,事件A i 表示“击中i 发”,其中i =0,1,2,3.那么A =A 1+A 2+A 3表示( ) A .全部击中 B .至少击中1发 C .至少击中2发 D .以上均不正确 解析:选B 由题意可得事件A 1、A 2、A 3是彼此互斥的事件,且A 0+A 1+A 2+A 3为必然事件, A =A 1+A 2+A 3表示的是打靶三次至少击中一发. 2.(多选题)某小组有三名男生和两名女生,从中任选两名去参加比赛,则下列各对事件中是互斥事件的有( ) A .恰有一名男生和全是男生 B .至少有一名男生和至少有一名女生 C .至少有一名男生和全是男生 D .至少有一名男生和全是女生 解析:选AD A 是互斥事件.恰有一名男生的实质是选出的两名同学中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它与全是男生不可能同时发生;B 不是互斥事件;C 不是互斥事件;D 是互斥事件.至少有一名男生与全是女生不可能同时发生. 3.从一批羽毛球中任取一个,如果其质量小于4.8 g 的概率为0.3,质量不小于4.85 g 的概率是0.32,那么质量在[4.8,4.85)内的概率是( ) A .0.62 B .0.38 C .0.70 D .0.68 解析:选B 利用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可得P =1-(0.3+0.32)=0.38. 4.如果事件A ,B 互斥,记A ,B 分别为事件A ,B 的对立事件,那么( ) A .A +B 是必然事件 B.A ∪B 是必然事件 C.A 与B 一定互斥 D .A 与A 不可能互斥 解析:选B 用图示法解决此类问题较为直观,如图所示,A ∪B 是必然事件,故选B. 5.从4名男生和2名女生中任选3人去参加演讲比赛,若所选3人中至少有1名女生的概率为4 5 ,那么所选3人中都是男生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设A ={3人中至少有1名女生},B ={3人都为男生},则A ,B 为对立事件,所以

数据库原理 关系运算 习题答案

数据库系统原理第四章关系运算课后习题答案 4.1 名词解释 (1)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格结构表示实体集,外键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2)关系模式:关系模式实际上就是记录类型。它的定义包括:模式名,属性名,值域名以及模式的主键。关系模式不涉及到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仅仅是对数据特性的描述。 (3)关系实例:元组的集合称为关系和实例,一个关系即一张二维表格。 (4)属性:实体的一个特征。在关系模型中,字段称为属性。 (5)域:在关系中,每一个属性都有一个取值范围,称为属性的值域,简称域。 (6)元组:在关系中,记录称为元组。元组对应表中的一行;表示一个实体。 (7)超键:在关系中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 (8)候选键: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称为候选键。 (9)主键:用户选作元组标识的一个候选键为主键。(单独出现,要先解释“候选键”) (10)外键:某个关系的主键相应的属性在另一关系中出现,此时该主键在就是另一关系的外键,如有两个关系S和SC,其中S#是关系S的主键,相应的属性S#在关系SC中也出现,此时S#就是关系SC的外键。 (11)实体完整性规则:这条规则要求关系中元组在组成主键的属性上不能有空值。如果出现空值,那么主键值就起不了唯一标识元组的作用。 (12)参照完整性规则:这条规则要求“不引用不存在的实体”。其形式定义如下:如果属性集K是关系模式R1的主键,K也是关系模式R2的外键,那么R2的关系中, K的取值只允许有两种可能,或者为空值,或者等于R1关系中某个主键值。这条规则在使用时有三点应注意: 1)外键和相应的主键可以不同名,只要定义在相同值域上即可。 2)R1和R2也可以是同一个关系模式,表示了属性之间的联系。 3)外键值是否允许空应视具体问题而定。 (13)过程性语言:在编程时必须给出获得结果的操作步骤,即“干什么”和“怎么干”。如Pascal和C语言等。 (14)非过程性语言:编程时只须指出需要什么信息,不必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各种关系查询语言均属于非过程性语言。 (15)无限关系:当一个关系中存在无穷多个元组时,此关系为无限关系。如元组表达式{t|┐R(t)}表示所有不在关系R中的元组的集合,这是一个无限关系。 (16)无穷验证:在验证公式时需对无穷多个元组进行验证就是无穷验证。如验证公式(u)(P(u))的真假时需对所有的元组u进行验证,这是一个无穷验证的问题。 4.2 为什么关系中的元组没有先后顺序? 因为关系是一个元组的集合,而元组在集合中的顺序无关紧要。因此不考虑元组间的顺序,即没有行序。 4.3 为什么关系中不允许有重复元组?

数据库专门关系运算-除

首先讲讲运算的约束条件,在《数据库系统原理》一书中,假设RS÷S,那么一般情况下S 的属性集是RS属性集的真子集。而楼主给出的原题不符合这个条件(关系R的属性集为{A,B,C},关系S的属性集为{A,C,D},实际上S中只有S-R={A,C}这些属性参与了运算),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要理解除法这个比较复杂的运算,得明白为什么需要它,也就是在什么场合下需要。就本人目前所学中,这种场合只有一个,就是在两个实体的联系关系中查找实体。算法的数学语言描述很令人费解,楼主看个例子就容易懂了。假设有这么三个关系R、S、RS: 关系R: 学生名 -------- 张三 李四 王五 关系S: 课程名 ------ 语文 数学 关系RS: 学生名课程名 -------------- 张三语文 张三数学 李四语文 可以看出,关系R代表实体“学生”,关系S代表实体“课程”,关系RS代表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联系“选课”。 RS÷S的意义就是“在R和S的联系RS中,找出与S中所有的元组有关系的R元组”。用例子说明: R的元组有<张三>、<李四>、<王五>,S的元组有<语文>、<数学>; 那么RS中的元组<张三,语文>就意味着R的元组<张三>与S中的元组<语文>有关系;元组<张三,数学>意味着R的元组<张三>与S中的元组<数学>有关系; 这样,R中的<张三>与S中所有元组都有联系,所以它是RS÷S的结果之一,也是这个例子中唯一的结果(楼主可以自己分析<李四>和<王五>)。 所以RS÷S的结果是: 学生姓名 -------- 张三

而RS÷S的意义是“选修了所有课程的学生”,楼主自己理解理解吧,其实很简单的。 至于楼主给出的例题,关系S中的属性D实际上是没用的(因为作为被除方的R关系中没有这个属性),那么S的属性只保留A和C,其元组有 ; 为了方便把R的属性按B、A、C的顺序排列,其元组有 意味着有联系,这样一个个分析下来,发现不存在同时与 都有联系的同一元组,所以运算结果为空 关系运算---除 关系运算--- 一、为什么要引入除 除的引入其实是一个反问题的问题,如关系表 R1(学生,课程,老师) R2(课程,教师),如何查找出R1中选择了某课程的学生的姓名,则要用到除法。 二、运算方法 如果要得到学生的姓名,则要首先得到R1中关于每个学生的象集设为Y,然后用该象集除以R2,既得到学生的姓名 例:张会的象集为(教师和课程集合):{(t1,c2), (t2,c3), (t2,c1)} 李学的象集为(教师和课程集合):{(t3,c7), (t2,c3)} 王大的象集为(教师和课程集合):{(t4,c6)} 赵四的象集为(教师和课程集合):{(t6,c6)} S在(教师、课程)上的投影为{(t1,c2), (t2,c3), (t2,c1)}。 所以,R÷S = {张会}(就是说只有张会一个学生选择了关系S中的教师和课程集合)

关系运算习题答案及作业要求

数据库系统原理关系运算习题答案 1、笛卡尔积、等值联接、自然联接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笛卡尔积对两个关系R和S进行乘操作,产生的关系中元组个数为两个关系中元组个数之积。 等值联接则是在笛卡尔积的结果上再进行选择操作,从关系R和S的笛卡儿积中选择对应属性值相等的元组; 自然连接则是在等值联接(以所有公共属性值相等为条件)的基础上再行投影操作,并去掉重复的公共属性列。当两个关系没有公共属性时,自然连接就转化我笛卡尔积。 2、设有关系R和S(如下:) 计算:

3、设有关系R和S(如下:) 计算:

4、如果R是二元关系,那么下列元组表达式的结果是什么? {t|(u)(R(t)∧R(u)∧(t[1]≠u[1]∨t[2]≠u[2]))} 这个表达式的意思是:从关系R中选择元组,该元组满足:第1分量值或第2分量值至少有一个不等于其他某元组。由于R是二元关系,只有两个分量,由于没有重复元组,上述条件显然满足。所以,这个表达式结果就是关系R。 5、假设R和S分别是三元和二元关系,试把表达式π 1,5(σ 2=4∨3=4 (R×S))转换成 等价的:(1)汉语查询句子;(2)元组表达式;(3)域表达式。 (1)汉语表达式: 从R×S关系中选择满足下列条件的元组: 第2分量(R中第2分量)与第4分量(S中第1分量)值相等,或第3分量(R 中第3分量)与第4分量(S中第1分量)值相等;并取第1列与第5列组成的新关系。 (2)元组表达式:{t|(u)( v)(R(u)∧S(v)∧(u[2]=v[1]∨u[3]=v[1])∧t[1]=u[1]∧t[2]=v[2])} (3)域表达式:{xv|(y)(z)(u)(R(xyz)∧S(uv)∧(y=u∨z=u))} 6、假设R和S都是二元关系,试把元组表达式{t|R(t)∧( u)(S(u)∧u[1]≠t[2])}转换成等价的: (1)汉语查询句子;(2)域表达式:(3)关系代数表达式。 (1)汉语表达式:选择R关系中元组第2分量值不等于S关系中某元组第1分量值的元组。

新教材高中数学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新人教B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新 人教B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A级——学考水平达标练 1.打靶三次,事件A i表示“击中i发”,其中i=0,1,2,3.那么A=A1+A2+A3表示( ) A.全部击中B.至少击中1发 C.至少击中2发D.以上均不正确 解析:选B 由题意可得事件A1、A2、A3是彼此互斥的事件,且A0+A1+A2+A3为必然事件,A=A1+A2+A3表示的是打靶三次至少击中一发. 2.(多选题)某小组有三名男生和两名女生,从中任选两名去参加比赛,则下列各对事件中是互斥事件的有( ) A.恰有一名男生和全是男生 B.至少有一名男生和至少有一名女生 C.至少有一名男生和全是男生 D.至少有一名男生和全是女生 解析:选AD A是互斥事件.恰有一名男生的实质是选出的两名同学中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它与全是男生不可能同时发生;B不是互斥事件;C不是互斥事件;D是互斥事件.至少有一名男生与全是女生不可能同时发生. 3.从一批羽毛球中任取一个,如果其质量小于4.8 g的概率为0.3,质量不小于4.85 g 的概率是0.32,那么质量在[4.8,4.85)内的概率是( ) A.0.62 B.0.38 C.0.70 D.0.68 解析:选B 利用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可得P=1-(0.3+0.32)=0.38. 4.如果事件A,B互斥,记A,B分别为事件A,B的对立事件,那么( ) A.A+B是必然事件 B.A∪B是必然事件 C.A与B一定互斥D.A与A不可能互斥 解析:选B 用图示法解决此类问题较为直观,如图所示,A∪B是必然事件,故选B. 5.从4名男生和2名女生中任选3人去参加演讲比赛,若所选3人中至少有1名女生的

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1.3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⑴如果事件A 的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 的发生,则称事件B 包含事件A ,或称事件A 包含于事件B ,记作 B A A B ??或. ⑵如果事件B 包含事件A ,且事件A 包含事件B ,即 B A A B ??且; 也就是说,二事件A 与B 中任一事件发生必然导致另一事件的发生,则称事件A 与B 相等,记作 B A =. ⑶“二事件A 与B 中至少有一事件发生”这一事件叫做事件A 与B 的并,记作 B A . “n 个事件n A A A ,,,21 中至少有一事件发生”这一事件叫做事件n A A A ,,,21 的并,记作 )(121i n i n A A A A = 简记为. ⑷“二事件A 与B 都发生”这一事件叫做事件A 与事件B 的交,记作 。或AB B A “n 个事件n A A A ,,,21 都发生”这一事件叫做n A A A ,,,21 的交,记作 ).(12121i n i n n A A A A A A A = 简记为或

⑸如果二事件A 与B 不可能同时发生,即 ,φ=AB 则称二事件A 与B 是互不相容的(或互斥的). 通常把两个互不相容事件A 与B 的并记作 B A +. 如果n 个事件n A A A ,,,21 中任意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即 ),1(n j i A A j i ≤≤≤=φ 则称这n 个事件是互不相容的(或互斥的). 通常把n 个互不相容事件n A A A ,,,21 的并记作 ).(121∑=+++n i i n A A A A 简记为 ⑹如果二事件A 与B 是互不相容的,并且它们中必有一事件发生,即二事件A 与B 中有且仅有一事件发生,即 ,Ω=+=B A AB 且φ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是对立的(或互逆的),称事件B 是事件A 的对立事件(或逆事件),同样事件A 也是事件B 的对立事件(或逆事件),记作 - -==B A A B 或. 对于任意的事件A ,我们有

关系运算

关系运算-- #TRS_AUTOADD_1224564607879{ 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 } #TRS_AUTOADD_1224564607879P{ 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 } #TRS_AUTOADD_1224564607879TD{ 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 } #TRS_AUTOADD_1224564607879DIV{ 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 } #TRS_AUTOADD_1224564607879LI{ 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 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 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 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

","margin-bottom":"0"}} --**/

第三章-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复习课程

第三章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 关系数据语言有三类: 1.关系代数语言 2.关系演算语言(元组关系演算语言、域关系演算语言) 3.具有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双重特点的语言如SQL 一.关系代数 关系代数:一种抽象的查询语言,是关系数据操纵语言的一种传统表达方式。用对关系的运算来表达查询。 运算:将一定的运算符作用于一定的运算对象上,得到预期的运算结果 运算三要素:运算符、运算对象、运算结果 关系代数的运算对象和结果都是:关系 关系代数运算符(四类):集合运算符、专门的关系运算符、算术比较符和逻辑运算符 集合运算符:并(U)、差(—)、交(∩) 传统的集合运算符——从关系的“水平“方向即行的角度来进行 专门的关系运算符:广义笛卡尔积(ⅹ)、选择(σ)、投影(π)、连接、除 专门关系运算符不仅涉及行而且涉及列 比较运算符:>、<、=、≥、≤、≠ 逻辑运算符:¬∧∨ 用来辅助专门的关系运算符 二.传统的集合运算符

传统集合运算符是二目运算符 设关系R和S具有相同的目n(即n个属性),且相应的属性取自同一个域 1.并(Union) 记作:RUS={t|t∈R∨t∈S}结果仍是n目关系,由属于R或S的元组组成。 例: (a)(b) (c)(d) (e) 2.差 关系R与S的差记作:R-S={t|t∈R∧t∈S} 结果仍是n目,由属于R而不属于S的所有元组组成。如图E 3.交 关系R与S的交记作:R∩S = { t | t∈R∧t∈S }结果仍是n目,由即属于R又属于S 的所有元组组成。如图D 可以用差来表示R∩S=R-(R-S) 4.广义笛卡尔积 两个分别为n目和m目的关系R和S的广义笛卡尔积是一个(m+n)列的元组的集合。元组的前n列是关系R的一个元组,后m列是关系S的一个元组。若R有k1个元组,S 有k2个元组,那么关系R与S的广义笛卡尔积有k1 x k2个元组,记作 R×S = { t r t s | t r∈R∧t s∈S } 结果是m+n目 如图例

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1.给出事件A与B的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则() A.A?B B.A?B C.A与B互斥 D.A与B互为对立事件 解析:选C由互斥事件的定义可知,C正确.故选C. 2.[多选]从一批产品(既有正品也有次品)中取出三件产品,设A ={三件产品全不是次品},B={三件产品全是次品},C={三件产品有次品,但不全是次品},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A与C互斥B.B与C互斥 C.任何两个都互斥D.A与B对立 解析:选ABC由题意知事件A,B,C两两不可能同时发生,因此两两互斥,因A={三件产品不全是正品},故样本点有三种情况:①{两件正品一件次品},②{一件正品两件次品},③{三件全是次品}=B,所以A与B不对立,D错误,故选A、B、C. 3.抽查10件产品,记事件A为“至少有2件次品”,则A的对立事件为() A.至多有2件次品B.至多有1件次品 C.至多有2件正品D.至少有2件正品 解析:选B至少有2件次品包含2,3,4,5,6,7,8,9,10件次品,共9种结果,故它的对立事件为含有1或0件次品,即至多有1件次品.故选B. 4.已知盒中有5个红球,3个白球,从盒中任取2个球,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全是白球与全是红球是对立事件 B.没有白球与至少有一个白球是对立事件 C.只有一个白球与只有一个红球是互斥关系 D.全是红球与有一个红球是包含关系 解析:选B从盒中任取2球,出现球的颜色情况是,全是红球,有一个红球且有一个白球,全是白球,至少有一个的对立面是没有一个.故选B. 5.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向上的点数是1或2”为事件A,“向上的点数是2或3”为事件B,则() A.A?B B.A=B C.A∪B表示向上的点数是1或2或3 D.AB表示向上的点数是1或2或3 解析:选C设A={1,2},B={2,3},A∩B={2},A∪B={1,2,3},∴A∪B表示向上的点数为1或2或3.故选C. 6.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事件E={向上的点数为偶数},F={向上的点数为质数},则E∩F={______}. 解析:E={向上的点数为偶数}={2,4,6}. F={向上的点数为质数}={2,3,5} ∴E∩F={向上的点数为2}. 答案:向上的点数为2 7.打靶三次,事件A i表示“击中i次”,i=0,1,2,3,则“至少有一次击中”这一事件用事件的交、并运算应表示为________.解析:因A0,A1,A2,A3彼此互斥,“至少有一次击中”包含击

新教材高中数学 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练习(含解析)新人教B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20 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知识点一事件的运算 1.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事件E={向上的点数为1},事件F={向上的点数为5},事件G={向上的点数为1或5},则有( ) A.E?F B.G?F C.E+F=G D.EF=G 答案 C 解析根据事件之间的关系,知E?G,F?G,事件E,F之间不具有包含关系,故排除A,B;因为事件E与事件F不会同时发生,所以EF=?,故排除D;事件G发生当且仅当事件E 发生或事件F发生,所以E+F=G.故选C. 2.盒子里有6个红球,4个白球,现从中任取3个球,设事件A={3个球中有1个红球,2个白球},事件B={3个球中有2个红球,1个白球},事件C={3个球中至少有1个红球},事件D={3个球中既有红球又有白球}. (1)事件D与A,B是什么样的运算关系? (2)事件C与A的积事件是什么? 解(1)对于事件D,可能的结果为“1个红球,2个白球,或2个红球,1个白球”,故D=A+B. (2)对于事件C,可能的结果为“1个红球,2个白球,或2个红球,1个白球,或3个均为红球”,故CA=A. 知识点二事件关系的判断 3.从1,2,3,4,5,6,7,8,9这9个数字中任取两个数,分别有下列事件: ①恰有一个是奇数和恰有一个是偶数; ②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两个数都是奇数; ③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两个数都是偶数; ④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其中,为互斥事件的是( ) A.①B.②④ C.③D.①③

答案 C 解析①“恰有一个是奇数”和“恰有一个是偶数”是相等事件,故①不是互斥事件; ②“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包含“两个数都是奇数”的情况,故②不是互斥事件; ③“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两个数都是偶数”不能同时发生,故③是互斥事件; ④“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至少有一个是偶数”可以同时发生,故④不是互斥事件.故选C. 4.某小组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从中任选2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判断下列每对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 (1)恰有1名男生与2名全是男生; (2)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男生; (3)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 (4)至少有1名男生与至少有1名女生. 解(1)因为“恰有1名男生”与“2名全是男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它们是互斥事件;当2名都是女生时它们都不发生,所以它们不是对立事件. (2)因为“2名全是男生”发生时“至少有1名男生”也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不是互斥事件. (3)因为“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互斥;由于它们必有一个发生,所以它们对立. (4)由于选出的是“1名男生1名女生”时,“至少有1名男生”与“至少有1名女生”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不是互斥事件. 知识点三互斥事件的概率 5.盒子里装有6个红球,4个白球,从中任取3个球.设事件A表示“3个球中有1个红 球,2个白球”,事件B表示“3个球中有2个红球,1个白球”.已知P(A)=3 10,P(B)= 1 2 , 则这3个球中既有红球又有白球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4 5 解析记事件C为“3个球中既有红球又有白球”,则它包含事件A“3个球中有1个红球,2个白球”和事件B“3个球中有2个红球,1个白球”,而且事件A与事件B是互斥的, 所以P(C)=P(A+B)=P(A)+P(B)=3 10+ 1 2 = 4 5 . 6.在某超市的一个收银台等候的人数及相应的概率如下表所示: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5章统计与概率5.3.2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课时20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练习(含解析)新人教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5章统计与概率5.3.2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课时20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练习(含解析)新人教B版必修第 二册 知识点一事件的运算 1.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事件E={向上的点数为1},事件F={向上的点数为5},事件G={向上的点数为1或5},则有( ) A.E?F B.G?F C.E+F=G D.EF=G 答案 C 解析根据事件之间的关系,知E?G,F?G,事件E,F之间不具有包含关系,故排除A,B;因为事件E与事件F不会同时发生,所以EF=?,故排除D;事件G发生当且仅当事件E 发生或事件F发生,所以E+F=G.故选C. 2.盒子里有6个红球,4个白球,现从中任取3个球,设事件A={3个球中有1个红球,2个白球},事件B={3个球中有2个红球,1个白球},事件C={3个球中至少有1个红球},事件D={3个球中既有红球又有白球}. (1)事件D与A,B是什么样的运算关系? (2)事件C与A的积事件是什么? 解(1)对于事件D,可能的结果为“1个红球,2个白球,或2个红球,1个白球”,故D=A+B. (2)对于事件C,可能的结果为“1个红球,2个白球,或2个红球,1个白球,或3个均为红球”,故CA=A. 知识点二事件关系的判断 3.从1,2,3,4,5,6,7,8,9这9个数字中任取两个数,分别有下列事件: ①恰有一个是奇数和恰有一个是偶数; ②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两个数都是奇数; ③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两个数都是偶数; ④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其中,为互斥事件的是( ) A.①B.②④ C.③D.①③ 答案 C 解析①“恰有一个是奇数”和“恰有一个是偶数”是相等事件,故①不是互斥事件; ②“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包含“两个数都是奇数”的情况,故②不是互斥事件; ③“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两个数都是偶数”不能同时发生,故③是互斥事件; ④“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至少有一个是偶数”可以同时发生,故④不是互斥事件.故选C. 4.某小组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从中任选2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判断下列每对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 (1)恰有1名男生与2名全是男生; (2)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男生; (3)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 (4)至少有1名男生与至少有1名女生. 解(1)因为“恰有1名男生”与“2名全是男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它们是互斥事件;当2名都是女生时它们都不发生,所以它们不是对立事件. (2)因为“2名全是男生”发生时“至少有1名男生”也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不是互斥事件. (3)因为“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互斥;由于它们必有一个发生,所以它们对立. (4)由于选出的是“1名男生1名女生”时,“至少有1名男生”与“至少有1名女生”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不是互斥事件. 知识点三互斥事件的概率 5.盒子里装有6个红球,4个白球,从中任取3个球.设事件A表示“3个球中有1个红 球,2个白球”,事件B表示“3个球中有2个红球,1个白球”.已知P(A)=3 10,P(B)= 1 2 , 则这3个球中既有红球又有白球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4 5 解析记事件C为“3个球中既有红球又有白球”,则它包含事件A“3个球中有1个红球,2个白球”和事件B“3个球中有2个红球,1个白球”,而且事件A与事件B是互斥的, 所以P(C)=P(A+B)=P(A)+P(B)=3 10+ 1 2 = 4 5 .

高中数学必修二考点知识专题讲解41---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高中数学必修二考点知识专题讲解 (四十一)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1.给出事件A与B的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则() A.A?B B.A?B C.A与B互斥 D.A与B互为对立事件 解析:选C由互斥事件的定义可知,C正确.故选C. 2.[多选]从一批产品(既有正品也有次品)中取出三件产品,设A={三件产品全不是次品},B={三件产品全是次品},C={三件产品有次品,但不全是次品},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A与C互斥 B.B与C互斥 C.任何两个都互斥D.A与B对立 解析:选ABC由题意知事件A,B,C两两不可能同时发生,因此两两互斥,因A={三件产品不全是正品},故样本点有三种情况:①{两件正品一件次品},②{一件正品两件次品},③{三件全是次品}=B,所以A与B不对立,D错误,故选A、B、C. 3.抽查10件产品,记事件A为“至少有2件次品”,则A的对立事件为() A.至多有2件次品B.至多有1件次品 C.至多有2件正品D.至少有2件正品 解析:选B至少有2件次品包含2,3,4,5,6,7,8,9,10件次品,共9种结果,故它的

对立事件为含有1或0件次品,即至多有1件次品.故选B. 4.已知盒中有5个红球,3个白球,从盒中任取2个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全是白球与全是红球是对立事件 B.没有白球与至少有一个白球是对立事件 C.只有一个白球与只有一个红球是互斥关系 D.全是红球与有一个红球是包含关系 解析:选B从盒中任取2球,出现球的颜色情况是,全是红球,有一个红球且有一个白球,全是白球,至少有一个的对立面是没有一个.故选B. 5.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向上的点数是1或2”为事件A,“向上的点数是2或3”为事件B,则() A.A?B B.A=B C.A∪B表示向上的点数是1或2或3 D.AB表示向上的点数是1或2或3 解析:选C设A={1,2},B={2,3},A∩B={2},A∪B={1,2,3},∴A∪B表示向上的点数为1或2或3.故选C. 6.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事件E={向上的点数为偶数},F={向上的点数为质数},则E∩F={______}. 解析:E={向上的点数为偶数}={2,4,6}. F={向上的点数为质数}={2,3,5} ∴E∩F={向上的点数为2}. 答案:向上的点数为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