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生物atp教案

高一生物atp教案

高一生物atp教案
高一生物atp教案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生物

第五章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材分析

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在细胞这一主题中,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突出了“活细胞”的特性,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ATP是生命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和传递的“中转站”,它既区别于被形容为“生命燃料”的糖类和储能物质脂肪,又为后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具体能量的转化过程作了铺垫,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四、学情分析

必修1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已明确了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能源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作了铺垫,也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必修1第三章以及初中时学生也已经接触了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现象,这又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新课引入、展示目标

[温故知新]

细胞中的下列物质中有哪些含有能量()

A、糖类B、脂肪C、水D、无机盐

[问题探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让我们重温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情景交融的诗句,想象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

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教材问题探讨)

由于是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有道理的给予肯定。这些问题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要进行的实验奠定基础,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提出课题]细胞的能量“通货”—A TP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ATP的功能

教师:联系“萤火虫发光器”的经典实验,引导思考,设计实验,用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摘下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TP制剂、质量浓度为1.2g/dL的葡萄糖溶液、

生理盐水、蒸馏水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

问题:1、你能否设计实验?

A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ATP制剂5mL

B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葡萄糖溶液5mL

C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蒸馏水5mL

2、选择萤火虫的发光器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参考答案:主要是它发光的现象容易观察等)

3、将发光器捣碎的目的:

(参考答案:增大发光细胞与溶液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4、本实验的原理是:

(参考答案:蒸馏水不是能源物质,葡萄糖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他们都不会使熄灭

的离体发光器重新发光,,而ATP能使离体的发光器重新发光)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用此“虚拟实验”与教材的探究活动比较,可以进一步验证ATP在生命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接着向学生出示ATP片剂或注射液的使用说明书,说明ATP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已经用于医疗实践,并加深学生对ATP功能的理解。

探究二:ATP的结构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理,ATP具有怎样的结构和特点才能担当“如此重任”呢?引出后面的内容“A 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此时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学案上的下列问题:

1、写出ATP(三磷酸腺苷)的分子结构,并标出所有符号代表的意义。

2、ATP中的两个磷酸基团之间(P和P之间)用“~”表示的化学键是_________。其水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一般共价键的____倍以上(如ATP水解生成ADP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多大30.54KJ/mol,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只有13.8kJ/mol)。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统称为______________。

3、ATP中________________(哪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生成____和__________放出能量,生成的两者________(容易/难以)再捕获能量重新生成ATP。A TP 在细胞内形成后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要发生转化,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状态下,24小时内竟有40kg的ATP发生转化。

在第三个问题中的后半部分相当于阅读材料,教师可在学生填写完后对答案时提出疑问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进入后面的课题。

限于学生的化学基础,关于A TP的结构,在此不宜过于深入。但要知道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三个色块代表的含义,明确A TP结构简式中所有符号代表的含义,特别要强调ATP 中大量的化学能储存的部位,通过查找并分析相关数据来分析A TP中高能磷酸键与一般化合物中普通化学键的区别。

对于ATP的形成途径,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在此虽不宜太具体的讲解,但教学中应抓住教材中“ATP再生迅速且含量稳定、移动迅速、供能高效”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ATP在能量“转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物质变化总是伴随着能量的消耗或释放,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细胞膜主动运输、高尔基体合成分泌功能等需要能量,“产能”和“耗能”在空间上存在矛盾:细胞内有多种能源物质,如糖类、脂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且稳定的能量,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利于大量储存能量,但不利于及时灵活的利用这些能量,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之间也发生了抵触。让学生感悟在神奇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之所以“选中”ATP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因为ATP既解决了线粒体“产能”和细胞各处都要“耗能”在空间上的矛盾,又解决了能量在糖类、脂肪等物质中“稳定储存”和细胞代谢需要“灵活利用”的矛盾。从而正确理解ATP在能量代谢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能量“通货”。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探究三: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师:如果一个人不吃不喝,大约至少能活3天,也就是我们体内的自由水可以使人使用3天。那么人体如果没有ATP的合成,又能活多长的时间呢?(联系人体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据显示〗:氰化钾它就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但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

〖问题〗:大家可以跟自己的体重比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师生互动,得出ATP的特性就是:含量少,转化快。这对于构成细胞内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题〗:ATP和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具体教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案填写如下内容: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 T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条件)

2、ATP水解时放出的能量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_________的,但A 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_________的。

4、对人和动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作用,对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 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水解后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如转变为:________(用于合成代谢)、___________(用于肌肉收缩)、____________(用于物质的主动运输)、____________(生物电、生物发光)、____________(用于维持体温)等。

另外做设计部分此类内容的综合性稍高点的题目作为巩固练习,难度不宜太高。〖问题〗: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由谁来提供呢?

(学生结合书上图片,开动脑筋,自己找出ATP形成的途径,并理解;教师再作详细总结。)探究四ATP的利用

〖教师〗:(1)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

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2)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细胞内消耗能源物质的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内细胞利用的能源物质

是糖类,而且糖类中的能量需要分解释放传递给ATP,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

才能供给各种生命活动利用,从而解决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的

矛盾。

(3)直接供给生命活动能量的能源物资是ATP。在生物体内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中,ATP 是一种关键物资。ATP是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的“中转站”,它有利于能量的运输和

协调供给,如线粒体呼吸释放能量合成的ATP,可以转移到细胞膜用于主动运输

和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从而解决“产能”和“用能”在空间上的矛盾。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图,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进行补充和完善。

(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机械能、化学能、电能、渗透能、光能等其它形式的能量。)回归〖情景创设〗引入中显示的各项生命活动,再次与学生共同讨论ATP中能量的利用过程。强调此转化过程能量是不可逆,反应过程也是不可逆的。(可以让学生关于这个文图展开讨论,提示:从反应过程的酶、反应场所、能量不同几个方面分析讨论。)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全称: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

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DP+Pi+能量ATP

三、ATP的生成途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四、ATP的利用

肌肉收缩(机械能)

吸收和分泌(渗透能)

合成物质(化学能)

神经传导和生物电(电能)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学案式教学,以小组互助然后填写学案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问题探究”,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学案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抬着头听讲或者是无意义的讨论,而是要不停的将所讨论所思考的结果填写在学案上,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记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巩固练习留待课后完成。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趣味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显著 特征.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就要尽可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趣味教学就是把一些与学科有关的有趣知识和 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引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探讨、解答问题的积极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恰当使用趣味案例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多种类型的趣味教学实例,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中国论文网/9/view-4331672.htm 1.使用幽默、夸张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教学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避免了"板着面孔说教"而引发的学生憎恶情绪,而是在笑声中引发学生意味深长的思索或茅塞顿开 后的愉悦. 案例:当同学们昏昏欲睡时,我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便像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后的症状.也有点类似缺少甲状腺激素后的症状,慵懒而无活力.那么,同学们是被注射了过量 胰岛素,还是甲状腺被切除了呢?"学生一听乐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有时,学生上课过于活跃,常常漫无边际地插嘴.对此,我对学生讲:"同学们是不是把酶加多了,反应如此激烈.若再不降温,老师可要加水稀释了."学生们一听笑了,态度一改从前. 2.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一):从2003年的sars到aids,再追溯到天花、鼠疫,以及 西班牙大流感,还可以联想到二十一世纪杀伤力最大的生物武器及各 个国家对生物武器的研究.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高中生物 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力图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 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情境. 案例(二):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 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听说过"多利羊"吗?还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产品,等等.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教师有必要经 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结合新教材内容相 关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与生物效应器等生物高新技术知 识等,让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 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也成了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3.适当介绍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趣闻轶事,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寓故事于 生物教学之中,在教学设计时,能用故事导入的尽量用故事导入,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案例(一):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病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以《屎壳郎 出国记》的趣味小故事引入《生态系统》的教学.在讲授"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时可引入:"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萧伯纳和漂亮女演员的故 事.另外,还可以尝试在生物课堂上还安排了课前5分钟轮流讲故事的 活动,故事的内容可以是与生物学有关的,也可以是报告生物研究的前 沿问题. 案例(二):在讲"白化病"时,先穿插讲了一段"月亮女儿"的故事: 大西洋中有个小岛,岛上住着300多位居民.他们的皮肤极白,头发几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高一生物必修教案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高一生物必修教案 自己整理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高一生物必修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性。 (2)写出ATP分子的简单公式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公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萤火虫发光的研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

(2)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画出ATP和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了解ATP 在细胞中充当能量货币的原因;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2)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用准确的科学术语表达观点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3)通过分析ATP和ADP的动态平衡,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ATP与ADP的转化 (ATP与ADP的ATP转换难度:三磷酸腺苷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介绍】细胞的能量货币是——ATP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导入】:屏幕上的昆虫有哪些? 相传晋代有个叫车胤的年轻人。他爱学习,但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蜡烛,看不起书,就抓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里。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的抵得上点燃的蜡烛!他靠萤火虫的光努力学习,后来成为一个有大学问题的人。萤火虫可以像电灯一样发光。那么,它的发光原理是什么呢? 解释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指出萤火虫发光需要消耗能量,综述了主要的能量材料和重要的储能材料,并提出这些材料能否直接为萤火虫发光提供能量的问题。 2.实验设计PPT (1)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展示“萤火虫照明器实验”的过程 (2)问题:能直接为萤火虫发光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是葡萄糖还是ATP? (3)结论: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量物质。

高中生物 蛋白质教学设计

《蛋白质》教学设计 永城市高级中学生物组孟晓 一、设计思路 1、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与遗传部分联系很多。 2、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内容, 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 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宜采用“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解 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利用“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既有科学方法,又有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更有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对学生也是一种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蛋白质的功能。 2.了解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元素组成。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和结构特点。理解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连接成多肽的方式及其不同的空间结构)。 3.理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4.掌握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检测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通过阅读“科学史话”与“科学前沿”,知道了我国在蛋白质研究方面的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 1.通过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性及多样性,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学习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学习蛋白质结构的组成,进而加深对多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理解。 2.通过联系数学、化学等知识来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及其多样性,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物组织的中蛋白质检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结构通式以及多肽的形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检测。 难点: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以及其连接成蛋白质的方式;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掌握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检测方法。 解决方法:在实验环境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在个别化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并辅以练习法、辅导法、展示法等,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合作学习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分组,分析材料,实验材料

高中生物必修一酶与ATP(知识点+练习)

专题4:酶与ATP 【知识清单】 考点1:酶的本质及作用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酶的作用: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可以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作用,同时证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的特性。 3、酶的作用机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催化剂的作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3、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二、酶的本质 1、酶本质的探索:最初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20世纪80年代,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作用。 2、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三、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剂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四、酶化学本质的实验验证 1、证明某种酶是蛋白质: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反应。对照组: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2、证明某种酶是RNA:实验组: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出现红色。对照组:已知RNA 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 五、酶的催化作用和高效性的验证实验分析 1、实验原理: (1)、。 (2)、比较H2O2在常温、高温、过氧化氢酶、Fe3+等不同条件下气泡产生多少或卫生香燃烧剧烈程度,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2、实验过程的变量及对照分析 、酶具有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一样都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六、酶的专一性的验证实验分析 1、实验原理: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生物教学案例 龚宗茂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教学方法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概念活动一??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精子的形成过程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优质教案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ATP与ADP相互转化关系的多媒体动画,认识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流通的原因。 (2)通过分析,比较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ATP如何生成又如何消耗,找出能量代谢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2)通过对课本P90图5-7进行补充和完善,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具准备 1.教师课件。 2.ATP结构式挂图。 ●课时安排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思考问题: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是怎样解决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这一矛盾的?例如,发电厂是如何转化能量的?人们是如何从农产品转化成各种生活用品的? [情境创设] 1.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1)萤火虫发光需要能量吗? (2)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稳定化学能,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 2.教师讲解 从课文中的唐诗中我们知道,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实际上,细胞中还有许多化学反应是需要能量的,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稳定化学能,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利于大量地储存,但它们不能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是怎样解决“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这一矛盾的?细胞把稳定的能量转化成另一种能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A TP,解决了这一问题。A TP什么物质呢?

高中生物教案【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高中生物教案【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 质的鉴定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

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高中生物 ATP习题

ATP习题 1.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和最终能源依次是 ( ) A.太阳能、糖类、ATP B.ATP、糖类、脂肪 C.ATP、脂肪、太阳能 D.ATP、糖类、太阳能 2.科学家研究发现,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葡萄糖溶液,刺激肌肉不收缩;向同一条肌肉上滴ATP溶液,刺激肌肉很快就发生明显的收缩。这说明( ) A.葡萄糖是能源物质 B.ATP不是能源物质 C.葡萄糖是直接能源物质 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3.ATP转化为ADP可用下图表示,图中X代表( ) A.H2O B.[H] C.P D.Pi 4.动物或人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 )提 供的。 A.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C.葡萄糖分解 D.ATP水解为ADP 5.将萤火虫腹部末端的发光器切下,干燥后研成粉末。将粉末装入试管,滴加蒸馏水,使之混合,则有淡黄色荧光出现,2 min后,荧光消失了。接着若在试管中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如果滴一点ATP溶液,荧光将恢复。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滴入蒸馏水发出荧光,是由于试管内有荧光物质和ATP B.荧光消失是由于ATP水解酶的活性降低所致 C.滴加ATP溶液,荧光恢复,说明萤火虫发出荧光需要消耗ATP D.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说明葡萄糖不是直接能源 6.对人和所有生物来说,ADP转变成ATP所需要的能量( ) A.主要来自于细胞呼吸 B.人和动物来自于细胞呼吸,植物来自于光合作用 C.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 D.所有生物都来自光合作用 7.如果ATP脱去了两个磷酸基,该物质就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称为( ) A.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C.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D.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8.根据反应式ATP ADP+Pi+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ATP作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其分子结构简式 为,在ATP→ADP的过程中,由于断裂而 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在绿色植物体内,发生ADP→ATP的生理过程是在细胞内的、 和中进行的。 (3)在呼吸作用中,反应方向向,能量来自。 (4)根吸收无机盐离子的过程,反应方向向,能量用 于。

高一生物蛋白质计算总结

人体细胞中的核酸有两种:DNA和RNA DNA碱基:A、T、C、G,五碳糖:脱氧核糖 RNA碱基:A、U、C、G,五碳糖:核糖 所以碱基有5种:A、T、C、G、U 五碳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 核苷酸有8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鸟嘌呤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核糖核苷酸(C)、尿嘧啶核糖核苷酸(U)、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A)、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C)、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T) 在R基上无N元素存在的情况下,N原子的数目与氨基酸的数目相等。 .肽链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和肽链数目之间的关系: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 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个。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条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例1.谷胱甘肽(分子式C10H17O6N3S)是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的三肽,它是由谷氨酸(C5H9NO4)、甘氨酸(C2H5O2)和半胱氨酸缩合而成,则半胱氨酸可能的分子式为( ) A.C3H3NS B. C3H5NS C. C3H7O2NS D. C3H3O2NS 解析: 谷胱甘肽是由3个氨基酸通过脱去2分子水缩合而成的三肽。因此,这3个氨基酸分子式之和应等于谷胱甘肽分子式再加上2个水分子,即C10H17O6N3S+2H2O=C10H21O8N3S 。故C10H21O8N3S - C5H9NO4 -C2H5NO2 =C3H7O2NS(半胱氨酸)。 参考答案:C 点拨:掌握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以及脱水缩合反应的过程是解决此类计算题的关键。 二、有关蛋白质中肽键数及脱下水分子数的计算例2. 人体内的抗体IgG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球蛋白,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m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有肽键数( ) A.m 个B. (m+1)个 C.(m-2)个 D.(m-4)个 参考答案:D 点拨:m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成n条多肽链时,要脱下(m-n)个水分子,同时形成(m-n)

高中生物atp教案

高中生物atp教案 【篇一:高一生物atp教案1】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与反思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分子与细胞》整个模块贯穿了系统的观点,帮助学生 认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层次、细胞系统的物质基础、细胞系 统的结构基础、细胞系统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细胞系统的能量变化、细胞系统的生命历程。第五章主要介绍有关能量如何输入细胞,能 量以什么形式存在以及细胞如何利用这些能量。 第一节介绍的是能量代谢所需的生物催化剂-酶,第二节(本节) 介绍的是直接能源物质-atp,第三节和第四节介绍atp的来源-光 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本节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 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只有在能量的供应下,细胞膜才能行使主动运输 的功能;并且加深理解把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别比喻为植物细胞的“能 量转换站”和所有细胞的“动力车间”的含义;便于加深领会活细胞之 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本节的“问题探讨”选用了杜牧的唐诗《七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萤火虫发光能量从何而来,教材这种的编排体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的编写意图。接着通过介绍 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达成学生能够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出atp的分子简式这两个教学目标。然后通过介绍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学生理解atp与adp相互转化在物质上可逆,在 能量上不可逆。通过介绍atp的利用方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 重点难点及其分析 教学重点:(1)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2) atp与adp的相互 转化。重难点的确立依据: 因为“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和“atp与adp 的相互转化”,便于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光合作 用和呼吸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更有利于学习细胞分裂、dna复制、基因的表达等相关内容。所以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高一生物蛋白质教案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2 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二)能力、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二、本节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法及教学程序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法、观察法、分析法、谈话法和讨论法,多举生活事例,使课堂气氛能更加活跃。这样也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基本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侧重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参与意识,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过程的转变。 四、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适于学生记忆巩固知识。) 组成元素 化学结构 结构特点 脱水缩合 空间结构 氨基酸蛋白质 结构通式 蛋白质的多样性 种类 蛋白质的功能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节课的教学在一开始就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开展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讲述方法,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较好落实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在新知识讲授过程中采用比较归纳、自主探究的教学,活跃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学习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增强直观性,分解了难点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主体性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情境—协作—会话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推理、协作探究以及交流讨论等综合能力。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趣味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显著特征。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就要尽可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趣味教学就是把一些与学科有关的有趣知识和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引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探讨、解答问题的积极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恰当使用趣味案例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多种类型的趣味教学实例,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1.使用幽默、夸张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教学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避免了”板着面孔说教”而引发的学生憎恶情绪,而是在笑声中引发学生意味深长的思索或茅塞顿开后的愉悦。 案例:当同学们昏昏欲睡时,我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便像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后的症状。也有点类似缺少甲状腺激素后的症状,慵懒而无活力。那么,同学们是被注射了过量胰岛素,还是甲状腺被切除了呢?”学生一听乐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有时,学生上课过于活跃,常常漫无边际地插嘴。对此,我对学生讲:”同学们是不是把酶加多了,反应如此激烈。若再不降温,老师可要加水稀释了。”学生们一听笑了,态度一改从前。 2.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一):从2003年的SARS到AIDS,再追溯到天花、鼠疫,以及西班牙大流感,还可以联想到二十一世纪杀伤力最大的生物武器及各个国家对生物武器的研究。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力图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情境。 案例(二):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听说过”多利羊”吗?还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产品,等等。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教师有必要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结合新教材内容相关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与生物效应器等生物高新技术知识等,让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也成了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3.适当介绍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趣闻轶事,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案

第五章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材分析 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在细胞这一主题中,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突出了“活细胞”的特性,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A TP是生命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和传递的“中转站”,它既区别于被形容为“生命燃料”的糖类和储能物质脂肪,又为后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具体能量的转化过程作了铺垫,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 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A 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 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四、学情分析 必修1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已明确了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能源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作了铺垫,也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必修1第三章以及初中时学生也已经接触了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现象,这又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新课引入、展示目标 [温故知新] 细胞中的下列物质中有哪些含有能量() A、糖类B、脂肪C、水D、无机盐 [问题探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让我们重温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情景交融的诗句,想象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 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教材问题探讨) 由于是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有道理的给予肯定。这些问题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要进行的实验奠定基础,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提出课题]细胞的能量“通货”—A TP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ATP的功能 教师:联系“萤火虫发光器”的经典实验,引导思考,设计实验,用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摘下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 TP制剂、质量浓度为1.2g/dL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 水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 问题:1、你能否设计实验? A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A TP制剂5mL B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葡萄糖溶液5mL C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蒸馏水5mL 2、选择萤火虫的发光器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参考答案:主要是它发光的现象容易观察等)

(完整版)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 091301230 林守云09生科2 课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蛋白质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可通过食品 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认识蛋白质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激发学生探究 蛋白质结构的兴趣。 教材地位:《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知识地位:该内容以第2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蛋白质是细胞中主要的有机物为基础,学习该内容利于“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等知识点的 学习。 课程标准的要求: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阐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会解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跨学科知识运用的能力。 2.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3.了解更多蛋白质的功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氨基酸的通式 2.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3.蛋白质的功能 难点:1.肽键数及脱水数的计算

四、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还很缺乏,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图表和挂图等直观教学模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主 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教法:关于蛋白质的结构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按照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的层次来认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讲解氨基酸的结构时,用几个氨基酸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启发学生的观察力。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讲清脱水缩合、肽键、二肽和多肽的概念。形成的肽键数、脱水数可以用球棍模型,画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使记忆更加形象。 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时要指出其原因及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的关系,从而体现出蛋白质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学法:先是观察法和讨论法得出氨基酸通式,同学们合作探究肽键数的计算公式,并用学练合作法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 五、教学资源的准备 ppt幻灯片、食品包装袋 六、教学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和教师讲授的模式,用2课时完成。先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共同总结,然后教师讲授本节难点。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教师介绍氨基酸及其通式。第二阶段,教师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小结复习本节内容。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复习上节内容,讲解蛋白质功能;第二阶段,复习两节全部内容,做课后习题。 七、教学流程

高三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案例分析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福清虞阳中学郑玉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将书本上学到的有关知识按课题要求以一定线索有机联系起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相关知识拓展、归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创新应用能力。 2.能力目标能围绕课题抽取书本知识,从多条途径收集信息,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构建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能较适当地做出小组评价和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小组的设立,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小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并让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内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展示和交流,巩固课题所涉及的知识和原理,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三)教学难点 知识的创新应用和恰当评价。 (四)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反馈检测 (五)教学手段 课件、计算机等 (六)教学过程 1.案例引入 案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中,耕地上的农作物占88%,草原和牧区占10%,海洋占2%。随着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能量将会增加。目前,全球适于人类耕种的土地约1.37×109 hm2,人均约0.26 hm2。但由于非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目前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处于超土地承载力的状态下。现在世界上还有部分国家或地区未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当务之急。请你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2.案例讨论 (1)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决策者的话,你准备做些什么?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这时学生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展开分析和讨论。 (2)提供各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思考和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教师可把学生提出的方案都写在黑板上,主要有:①首先搞好遗传育种或选种;②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和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③加强病虫害防治;④松土除草;⑤合理密

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教案】ATP的主要来源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2.技能目标: (1)培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提高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酒精对生物细胞的伤害,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知道,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拉瓦锡曾把生物的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拉瓦锡的这一说法有道理吗?呼吸作用能够像燃烧那样剧烈吗?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通过问题探讨,给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2.思考: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是否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呢?引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 3.作出假设,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学生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中教师要提出下列问题: (1)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生物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 (2)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3)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检测实验结果? (4)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后交流,回答。 (三)小结和作业 1.小结 通过探究实验使我们知道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产生大量的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2.作业 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填写完全实验报告,上网查找酿酒基本工艺。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和如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之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通过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的学习,分析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体会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结合教材及生活实际分析蛋白质的功能,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本书其他章的学习及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阐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综合能力。 (2)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3)讨论蛋白质的重要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及涉及的相关计算问题。四、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是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以自学、合学、展学、评学的教学思路进行。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确脱水缩合的过程中,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以便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掌握脱水缩合过程。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课前内容的检查,查漏补缺 由一位同学带领学生复习关于氨基酸和脱水缩合以及蛋白质结构和 功能的有关内容,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强调重难点)

高中生物在线教学案例分享

在线教学案例分享与反思活动模板 同学们在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了什么?有没有验血? PPT展示:血液检验化验单 1、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 2、每种项目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参考范围,为什么? 3、化验单哪几种超出范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 过渡: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如何变化的?剧烈吗? PPT展示: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4、上述结论说明了什么? 总结:体温始处于动态平衡中。 提问: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强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过渡: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PPT展示图1-4,引导学生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总结: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尿毒症的发生。 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过渡: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PPT展示: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你会欢呼雀跃,对方进球则让你捶胸顿足。尽管你意识不到,你此时已经面红耳赤、心跳加快、

细胞能量通货ATP教案

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ATP的结构简式 2、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3、理解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提问:屏幕上的昆虫是什么?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来思考与萤火虫有关的三个生物学问题。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 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 答案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相互传递求偶信号,以便交尾繁衍后代。(还具有一定的警戒作用和照明作用)要解答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来共同探讨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 (引出课题) 生物的很多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举例?) 通过图片我们发现生物体确实把能量用于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 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是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思考)那么糖类、脂肪、蛋白质中的能量能不能直接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见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思考:1、为什么实验中加的葡萄糖溶液和ATP注射液都是2ml?(遵循对照实验等量的原则) 2、实验的结果?A试管无荧光,B试管出现荧光。那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糖类等能源物质中的能量能不能直接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不能)而ATP 中的能量可直接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通过研究人们发现糖类等能源物质中的能量先要转移到ATP中,再由ATP 供生命活动利用。 由此可见,ATP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请同学们按板书内容看P88第2段及左栏的相关信息,准备提问) 1、ATP的中文名:三磷酸腺苷(图:这是ATP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式图,下面我们通过ATP 分子的平面结构来了解它的组成。) 通过课本信息和已学知识我们能否确定图中ATP的三个组成部分?(回答后)其中腺嘌呤和核糖相结合构成腺苷,再连接三个磷酸基就是三磷酸腺苷。所以ATP 的三个字母的意思就显而易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