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

刘於清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是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损失较严重的地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较差,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减灾防灾意识弱,基层科技知识普及乏力;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对提高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发挥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重视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和志愿者、民间非政府组织的辅助作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发掘民族传统防灾智慧;借鉴国际防灾减灾经验,借助国际资源。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防灾减灾能力;路径

“灾害”一词最早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灾害是能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的总称,防灾减灾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各种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的简称。其中防灾是对灾害所带来的采取的避防性措施,它是最经济也是重要和有效的减灾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目标。建设具有安全环境的村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自然条件较恶劣,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已经成为了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减灾防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义,最后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探讨。

一、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困境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并取得了诸多成就,防灾减灾法制和体制机制取得重要进展,国家综合减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作为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还是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减灾防灾能力极为有限,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脆弱

少数民族村寨,一般都建在偏僻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最为封闭的区域,山高路陡,地形复杂,村落零散分布、自由发展。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少数民族村寨多连片木板结构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少数民族村寨的防火工作形势严峻。如2012年2月13日,湖南怀化通道新丰村、骆团村(两村同处一个自然大团寨,是著名的原生态侗族村寨)发生严重火灾,两个村子几乎全被焚毁。因此这些住房规划很少涉及防灾减灾的内容,以及村庄防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村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和救灾设施的布局都不全面。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村落分布呈现垂直地带特征,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发展限制。随着海拔的升高,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以及基础设施状况不升反减,村落分布密度更低,受其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供给也随海拔的增高而快速递减。高海拔山地与高原,村落出行能力、就医能力、学习能力、信息交流能力都在不断降低,许多山区居民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1]农村在交通、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规划配建上发展缓慢,村庄缺乏有效的疏散通道设置,而安全饮水设施、垃圾收集设施、电信电力设施、消防等基础设施远未完善,综合防灾能力普遍较弱。灾害发生时,无法及时进行灾情预报,难以进行有效疏散、避难与救治,[2]再就水利基础设施而言,也很脆弱,如水利部直属机关侨联调研组的《云南人口较少民族饮水安全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显示: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特点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丘区。山高、坡陡、谷深、沟壑纵横,在坝区聚居的比例很低,一般一个建制村所辖十个至十几个居住点,大多在半山或山顶,距离几公里到几十

公里不等,许多居住点都在峡谷河流以上2000米的距离。[3]如果遇上旱灾,抗旱能力极低。

(二)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2011年以来,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还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农村防灾减灾的重视程度与政府层级的递减成正相关关系。政府层级越低,对农村防灾减灾重视程度也越低,防灾减灾文化建设薄弱。二是农村科技运用和科技知识的普及还不全面,传统的农作方式仍占主流,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的进展;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影响着科技知识的普及;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因此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科技支持,科技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支撑。三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防灾减灾工作开展,我国民族地区多处于西部和西南部,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比较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比较严重,不能满足严峻的防灾形势的要求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而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又是自然灾害发生频度比较高的地区,灾害发生又引起或加剧了贫困,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三)农民灾害观念缺乏,减灾防灾意识不强

我国公民的整体减灾防灾意识都较弱,特别是农村地区,处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是灾害预防工作的薄弱地区,多数群众严重缺乏减灾防灾的科学常识,也缺乏防灾减灾科学知识的宣传和贯彻活动,广大农村群众对地质灾害知识了解不多,破坏地质环境、引发地质灾害的行为时有发生,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差,防灾减灾的观念意识淡薄,随意丢弃烟头,家庭私拉电线、电线老化走火等现象

比比皆是。部分村民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急常识十分缺乏,甚至还在滑坡体附近地带违章搭建,更没有建立预警机制,没有灾害信息员,一旦发生灾害,往往措手不及,难以避免惨重的损失,没有告知居民储备抗灾工具,储备粮食、药品、燃料、发电设备,没有通知人们提早或推迟出行,或放弃出行计划,以避开灾害。另外人们的灾害观念缺乏,在错误认识指导下,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利用和掠夺性开发,各种破坏农村资源、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活动(如滥垦滥伐诱发滑坡、泥石流、山体坍塌等灾害,过量开采地下水或者煤等自然资源导致地面下沉)频繁发生,人为因素成了自然灾害发生的推动力。如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广西的地质灾害有一半以上是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4]防灾减灾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事关每个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公众所具有的防灾减灾意识及应急能力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义

民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经济、技术落后、地质地貌复杂,减灾防灾能力弱,危机意识淡薄,应对危机能力差,危机承受力弱。加强减灾防灾能力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减灾防灾能力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是新农村防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人类产生以来,总是和各种灾害现象打交道,在农村的各种灾害现象中,一旦灾害发生,都会对农村财富和农村生产力的造成破坏,发生的灾害等级越大,其破坏程度就越大,在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脆弱的,只要发生灾难,就会对个人、家庭和地方造成巨大损失,甚至使长期积累的财富瞬间化为泡影,因灾致贫返贫,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的民族地区,一方面是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另一方面农村灾害发生的频率与损失破坏程度加大,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到了严重损失,大量住房和基础设施毁坏,因此在这

样的情况下,减灾防灾就是增产,更是对农村生产力的保护,使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努力实现灾害发生时少减产、不减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减灾防灾能力,是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加强农村减灾防灾能力建设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山区、牧区和林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特定的地理和气象因素影响,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强度大、频率高,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频发性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面的自然灾害种类增多,强度加大。如2010年发生的云南大旱,根据云南省政府统计:2010年,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3700万亩(其中粮食1770万亩),受灾面积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预计全省小春粮食将因灾减产50%以上,甘蔗减产20%以上。[5]总之,这些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各种由人为因素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起了推动力的作用,生物物种减少、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和水体污染严重,使农村灾害更加复杂化,恶性循环加速,反过来,各种自然灾害又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不断被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减灾防灾能力,可以有效地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与环境、资源、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村减灾防灾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于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民族地区是灾害发生的频繁地区,给灾区人民造成严重损失,灾害在特定条件下会成为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公共危机,如果防范不及时、应对不科学,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加强农村减灾防灾能力建设,

做到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以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根本,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强,人民的损失就会降低到最低,因此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指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6]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这不仅体现出党中央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决心,也为我们指明了防灾减灾工作的方向和任务。

三、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路径探讨

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只有提高和增强农村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挥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由政府来主导:一是针对民族地区现状,应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增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通过科技进步,带动村镇建设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如民族地区的住宅基本上都以木结构和木质材料为主,应加强对木结构建筑的防火设计进行研究等;二是制定和实施村庄与集镇防灾减灾规划,应将防灾型社区建设融入乡村建设规划,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要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科学合理。在防灾减灾的规划中,必须严格按照消防、防洪、抗震防灾、防风、防疫和防地质灾害的要求进行统一部署;三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将消防、卫生、医疗等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尽可能多地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四是广大的民族地区,村寨住宅建设防灾标准低,对农村的工程质量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许多农民建房是单独进行的个体行为,住宅建设多使用地方材料,就地取材,大多数少数民族房屋都采用木质结构,容易发生火灾,因此应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培育全民防灾减灾理念,提高村民自救能力,增强他们的共救与公救能力;五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财力有限,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力度、

支持力度、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缓解民族地区防灾财政压力;六是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纳入民族地区政府官员(特别是基层政府救灾第一线官员)和公共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中,每年夏季为民族地区山体滑坡、洪灾、泥石流、旱灾的爆发期,“定期让各级政府官员参加全国性综合防灾训练,增强危机意识,通过防灾演习和操作,让各政府官员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7]

(二)发挥农民和非政府组织的辅助作用

发生灾害首先应发挥在第一现场的当地居民的主体性作用,如可以构建村级灾害救援队伍。如在美国,每个社区都有应急反应队,它强调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制定详细的救灾培训计划,向社区居民提供救灾培训,使居民明白他们在灾害准备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增强相互救助的能力。当农村灾害事件发生,处在第一现场的是灾民,避灾自救能力越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就越强。据资料显示,在唐山大地震中,唐山市区有60余万人被埋压在倒塌物中,通过灾区人民自救互救脱险的约有48万人,占被埋压人员的80%以上。[8]日本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多数生还者就是被当地民众而非后来赶到的专业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9]

可见自救互救活动在抢救生命斗争中占据着极其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到东部发达城市打工成了越来越多民族地区年轻人争相选择的就业方式,在农村男劳力外出务工的前提下,特别要发挥妇女在农村灾害管理中的心理救助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二是有效发挥志愿者和民间非政府组织作用。日本防灾减灾志愿者活跃在防灾减灾的各个时间段,我国目前在一线救援工作中志愿者和民间非政府组织参与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地参与合作机制,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被限制或不鼓励去一线灾区,难以有效参与一线救灾工作和与政府部门分工协作,这大大限制了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因此应完善救灾参与机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NGO在抗灾救灾方面的积极作用。NGO在灾害应对方面具有社会带动性强,可以有效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此外,还需要探索非政府

组织与政府沟通联动共同参与救灾的互动的合力机制,引导、组织、培训民间志愿者,充分发挥官方和民间力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三)继承发掘民族传统防灾减灾智慧

各民族民间智慧与传统文化在防灾减灾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群众承灾能力极弱,危机管理意识和防灾意识淡薄,但是在适应大自然与大自然长期的斗争中,各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应对危机与防灾的经验与方法,这些文化已经成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所以能生存发展下来,与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民族地区防灾减灾能力,需要我们保持好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充分认识多年来延续到现在的传统民族文化体系在少数民族防灾减灾中的价值,尊重各民族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维系的生存生境,而不是简单抛弃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地区防灾减灾能力不能单靠外部帮助或政府强制式推进,而是要靠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紧密结合,调动各民族内在的积极性,内生与外生相结合。因此在提高民族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时,应充分发扬和借鉴各民族传统智慧,如侗族地区的款组织,即侗族社会历史上建立的以地缘和亲缘为纽带的部落与部落、村寨与村寨、社区与社区之间通过盟誓与约法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区域行政的联盟,是侗族古老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堪称有着严密组织的森林防火、治安联防与村寨火灾、控制传染性疾病扩散和传入的危机管理系统,[10]值得我们借鉴发扬。另外如云南丽江白华村是一个纳西族村寨,云南省公安消防总队将消防安全工作与民族传统习俗、民族“火文化”统一起来,将纳西族传统的“打更”习俗融进了消防队的日常工作中。他们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季节性火灾高发的特点,成立了防火巡查组,夜夜打更守寨,提醒村民们小心火烛。

(四)借鉴国际防灾减灾经验,借助国际资源

发达国家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开展较早。发达国家的防灾减灾都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有由基本法、灾害预防与规划、灾害应急、灾后重建与防灾减灾组织管理等法律组成的国家防灾减灾法律体系。我国在这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应全力推进我国防灾减灾的法律体系建设,为构建安全国家创造良好和完善的法制环境,以此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防灾减灾工作是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把灾害处理工作作为保障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事故应急救援已成为维持国家管理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如日本以“重点规划,强化基层”为特点的防灾减灾体制给我们带来了颇多借鉴,“强化基层”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地方自治体是防灾减灾的主体;二是地方自治体在强化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注重提高社会减灾能力,最终提高本地区应对自然灾害的水平。此外美国、欧盟一些国家都己经建立了运行良好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包括防灾减灾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抗灾减灾队伍、资源保障和公民知情权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灾害处理系统,并且逐渐向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的标准化灾害管理体系方向发展。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各级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建立同国际社会有效的联系与沟通渠道,当危机发生时,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在资金、技术、教育和培训等方面上的支持,从而帮助灾区顺利战胜危机。另外,由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差异大,在提高民族地区防灾减灾能力的时候,也应充分考虑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环境,在尊重民族习俗的前提下提高百姓防灾减灾能力,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针对各种不同灾害类型,也应该采取不一样的应对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沈茂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23-26

[2]江林祥,李鸣文.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防震减灾规划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578-580

[3]水利部直属机关侨联调研组.云南人口较少民族饮水安全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R]水利部直属机关党建网,2012-02-24

[4]黎遗业.广西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6-30

[5]罗震光.云南旱情最重:600多万人饮水难[N]新民晚报,2010-03-04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中央政府门户网

站,2007-10-24

[7]杨安华.构建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体系[J]公共管理评论,2005

(00):119-134

[8]黄锦鹏.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1(5):61-62

[9]郭正阳.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的国际经验[J]理论探索,2011(4):121-123

[10]杨安华.构建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体系[J]公共管理评论,2005

(00):119-134

作者系湖南省道县第二中学政治教师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建立综合的防灾减灾体系

应对频繁的极端自然灾害近五年来,我们从新闻中看到了世界各地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每一次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给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造成了不少的干扰。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并呈现出多灾并发、群发和集中爆发的特征,一些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近年来频繁发生,灾害损失持续加重,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全国70%以上的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东北、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和高原区域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地质灾害分布,全国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4万处,地震、强降雨等导致西南、西北、华南等地地质灾害频发,东南沿海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和影响,大陆沿海地区经常受到风暴潮影响,越来越多的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重特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频繁发生,大多数省份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我国的自然灾害这么多,热切极端灾害越来越频繁,究其原因:从自然因素来看,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而且纵深较长,使得各地降水不均匀,从东南到西北降水量逐渐减少,客观上造成了西部常年处于干旱的状态,由于靠近太平洋,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夏天频

繁遭遇热带气旋的袭击;西南地区由于有地震带导致了西南大部地震频发,由于戴震可以把山体震得松动,只要遇到大雨就会造成滑坡等灾害;这些都是客观因素的结果。从人类看:首先: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类特许群体,意味着只要人类的触角伸到了地球的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原有的自然面貌就会发生改变,只要在这个地方呆得越久,对这个地方的改变就会越久,甚至会出现质的改变,这种改变虽然有时候带来好处,但是处理不好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客观上被误解为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不断地开发建设而往往忽视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此很多地方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虽然生活水平慢慢的提高了,但是他们生活的环境似乎慢慢的变质了,随着环境的破坏,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就促成了极端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就越来越大。其次,人们对极端灾害的应对能力相当不足,客观上加大了救援的难度,增加了救援人员的风险,这也就街开了我们心中的结,每次遇到极端的自然灾害总会有经验丰富的救援人员牺牲。 总全世界的角度看,人类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对煤炭.室友等的依赖使得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在短短的几百年加速变暖,客观上改变了原来地球大气的平衡,这种质的改变使全球各地经常出现了极端的干旱和洪涝, 越来越频繁的极端灾害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挑战,我们不可能坐以待毙,应该积极主动的应对。提高综合的防灾减灾的能力.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成就调查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成就调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经常在新闻和课本上看到,觉得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话题,通过这次回家的调查,在自己老家生活中也没有人提到这样的词汇,但是家乡人们生活水平大大的提升了,这不仅仅只是在生活水平上,人们的思想,闲暇时光,法律意识等等也都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正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也正体现了我国提倡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就通过这次我回家的几天家里发生的事情来体现家乡的变化,家里的一些小事都能看到家乡变化,可以见证家乡新农村的建设现状及成就。 暑假刚刚放假,我想回家玩几天然后出来兼职,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平时不怎么在家的爸爸妈妈说也回来,因为伯伯生病了,说回来看望他,也可以回来看看我,我上午坐车回家下午就到了家,心里想着,现在的火车真好,要是坐汽车我肯定晕的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我把家里整理好之后,妈妈打电话回家了,说他们快要到村口了,我当时就被震惊了,“什么?这么快就到了?!”,回来我问爸爸说怎么这么快回来了啊?你们做的飞机吗?爸爸当时打击我说“傻孩子,现在不是有高铁吗,你还是大学生呢”我这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要知道爸妈也就是我大学这两年出去的,他们的变化真的让我有点反应不过来,更让我觉得“不适应”就是妈妈,她一个农村妇女,以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突然跟我聊天的时候说了一句普通话,这估计妈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说了普通话。 我想之所以爸妈会跟我见面也是国家富强的结果,带动科技的进步,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取得的进步,也说明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准备出去转转在不远的隔壁村听到震耳的音乐,我们上前去看,结果看到几个村里的大妈在一起跳广场舞,脸上挂的那种笑容没有感觉到他们因为一点生活上的压力,在我的记忆力曾经的他们在闲暇的时光不是织毛衣就是整天担心家里这事或者那是没有做完,这时候我村子里面的一个人看到妈妈,来了跟妈妈打招呼,我从来都觉得农村里面的寒暄才是最纯真的,没有一点杂质,现在的“新农村”既有了现代化的气息,也有那种淳朴的感觉。 在欣赏完他们的表演之后天已经黑了,以前这样的傍晚不带着手电筒是不敢走路的,怕地上有坑坑洼洼的把自己绊倒了,现在完全不用担心了,因为现在新农村的建设,已经是“村村通”,都是平整的路面。现在的“新农村”远远不是像以前说的小洋楼那么简单了,现在家里有空调有热水器,洗澡很方便,也不会像以前那么热了,曾经村子里面的人会坐在一起乘凉,现在村头有自己的广场,所以不担心关系会疏远。 “诚信,友善,自由,和谐”,我想这些虽然宏观,但至少在我的村子里可以看到,一幅全新的面貌,这些都与国家政策分不开的。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民为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和轻工业;并且强调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村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性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二天妈妈做好早餐叫我这个懒虫起来吃饭,这时候的爸妈早已经洗漱完毕了,我问爸妈为什么起来的这么早,爸爸说今天去你伯伯家看望他,吃完饭我们就准备去伯伯家,可是他家在过去有点远,要知道爸爸小的时候十几里路都是用走的,现在出乎我的意料的是,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时政热点】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得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得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与农村增加投入得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得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得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得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与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得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得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与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得生产生活条件与整体面貌。 【知识链接】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小康得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与社会得发展。 2.我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得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这就是我国得重要国情。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得成果. 3.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得根本目得。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得重点、难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得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与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中国共产党就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得核心力量,就是社会主义事业

得脊梁与中流砥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得具体体现。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就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得发展,还得加快农村得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6.坚持依法治国得基本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问题解答】 1、社会主义新农村得总体要求(目标)就是什么? 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党与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重大历史任务?) 答: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由我国初级阶段得国情决定得。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得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得地方就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得快速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得重要举措。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必然要求。没有农村得小康,就没有全面得小康;没有农民得小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重要,城市一旦受灾,很容易出现连锁灾害或次生灾害.将涉及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但在城市地区发生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同时城市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如交通运输事故、建设工程、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安全事故、传染病疫情、食物和职业中毒等。各种灾害威胁着我国大多数城市,包括洪水、地震、地质、海洋等传统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暴雨、冰冻、恐怖袭击、城市拥挤、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非传统灾害。2005年哈尔滨市的水污染事件,2006年重庆的高温干旱,2007年大雨造成不少城市的人员伤亡,2008年南方雪灾使不少现代化城市瘫痪等事例表明,我国城市脆弱,难以安全、有效地应对各种严重灾害的袭击,急需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的有效办法 首先,应急避难所形式多样。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两种。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包括小花园、小型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人防设施,要求步行10分钟左右到达,这些用地和设施需要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一般只能够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它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要求步行1小时内到达,这类场所除了水电管线外,还需要配备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设施,同时还要预留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它们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就可以为人们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其次,我国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目前,北京、上海及大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应急避难场所。如北京城八区有千余处小面积空地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可改建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开阔地带面积有5300多公顷。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第一个经过系统规划建造的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全国第一个悬挂指示牌的应急避难场所,它属于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从2003年起至今,北京已经建立或改造成了28个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八区内均衡铺开,这些场所包括朝阳区的朝阳公园、东城区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崇文区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海淀的海淀公园、东北旺中心小学、东单体育场等,以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爆炸等灾难时供人们避难使用。2007年,天津市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市确定了第一批25个应急避难场所。200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26个首批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 最后,应急避难所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规划,致使城市绿地建设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形成的空间布局,造成城市绿地的分布不均衡、老城区绿地严重不足、新建绿地多数分布在城市的周围或局部地段的状况,城市绿地与

试论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意义和前景展示

试论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 重要意义和前景展示 【摘要】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其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现代通信技术、可靠的气象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服务理念及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科技信息服务的优势,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更多高质量、准确可靠的气象科技信息服务.从而使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中心。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防灾减灾系统;资源共享与服务共享 Discussion of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and show prospects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s, the aim was to use state of the 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eliable meteorological expertise and excellent service and quality of service.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users with more high quality, accurate and reliable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s. Mak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s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all walks of information center. 【Key words】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 我国自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除按常规进行的公益性气象服务(天气预报)外,商业性气象科技服务也已逐步开展起来:与此同时,国外许多商业气象服务机构也乘机以各种方式“合法”地进人中国。比如。资料显示:美国阿姆斯风险决策公司于2004年年初已开始与我国国家气象中心共同开发中国台风评估模式: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国家级机构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了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堂而皇之地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业务:英国气象局也一直在积极与我国气象部门寻求合作机会,经多次协商。双方同意把气象导航作为首选项目.确定由北京全球气象导航公司与英国气象局开展合作。开始对海洋航运船只从事海洋气象导航服务业务: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也已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气象科技服务。而我国自己的气象科技服务业却姗姗来迟。而且,无论是在气象服务产品的数量上,还是服务水平和服务手段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据国际时讯报道,日本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开始于1954年.至1998年1月.获得日本气象厅颁发的“预报业务许可证”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已有39家.美国则约有300余家私营天气预报公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期,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 一方面,发展前景看好。从战略角度讲,中央连续四年发出了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2006年和2007年专讲社会主义新农村;省七次党代会,准确把握这一形势和趋势,超前性地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政领导都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确立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政策方面说,“三个继续高于”及农业四项补贴等惠农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和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还相应地制订了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的配套优惠政策等。从发展基础看,已具备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农民参与集体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率不断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服务、娱乐的支出不断增加。此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法制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制约因素明显。一是“三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

主体,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民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文化素质、技能素养和意识形态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人均占有耕地和水资源量相对匮乏;同时,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信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社会化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助力,体系还不够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出现断层,种子管理体制和国家农场的服务功能弱化,改革工作亟需进行,农业综合执法还没有实现县级全覆盖,这就造成涉农公益性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三是管理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枢纽,功能相对还不完善。在联动创建、资金投入和引导参与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管理机制,在运行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不清、主体不明的现象,也没有形成一个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应消除误区,树立正确观念。 当前,新农村建设仍处于开局起步阶段,很多细节问题都需要探索和实践,但应该注意防治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越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是农民,因此,对这项工作不能行政干预过多,造成过度推动,出现拔苗助长,超越正确立场上的应抓范围;二是“错位”。一味图政绩,丢掉基础工作,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偏离方向,甚至用简单的新房舍、新村

农业农村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D )。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C )。 A.农村的电网建设 B.乡村道路建设 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D )章 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 C )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县级 B.县级市级 C.县级县级 D.市级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 A )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 B.五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C )。 A.30年 B.30-50年 C.30-70年 D.50-70年 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A )所有。 A.国家 B.集体 C.私人 D.县政府 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 C )以上。 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 C.百分之八十 D.百分之七十 9、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A )。 A.土地B.田地 C.非耕地 D.林地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A )。 A.地表水和地下水B.井水和湖水 C.雨水与雪水D.河水与海水 11、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 B )为主要目的林木。 A.蔬菜 B.药材 C.出口产品D.鲜花 12、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 B )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关于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减灾是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加强减灾能力建设、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我区社区减灾工作的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荣华街、汉水街、汉正街、宗关街等4个街道15个社区进行了调研,并对全区社区减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一、全区社区减灾工作的现状 (一)减灾工作机制初步建立。通过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减灾工作指挥体系,加强了对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据统计,全区有113个社区建立了综合减灾机构,占全区社区总数的35.9%。并建立了街道、社区、门栋三级防灾减灾工作组织指挥体制,明确了各级防灾减灾工作职责任务;所有社区建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物业管理公司责任人、辖区单位领导、社区民警、居民代表为成员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构筑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减灾工作管理体系。 (二)应急救助预案逐步建立。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统一部署,我们在社区减灾工作中,比较注重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制定和演练。据统计,全区有883个社区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占98%。各社区结合实际,制定了消防安全工作方案、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急抢险抢修工作方案,并定期进行了演练。荣华街中山社区针对辖区内排查的3处灾害隐患,在预案中按照灾害类别明确了灾害预警方式、人员转移路线和救助措施等,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宗关街发展社区定期组织不同类别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社区8000多居民踊跃参与,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安全感。

均100个社区居民就有15个注册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多个领域,积极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防灾减灾、抢险救灾等活动,“人人都是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这个社区蔚然成风。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通过开展社区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区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区社区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各街道发展不平衡。从全区范围看,城市社区减灾工作比村中村改造社区开展得好;全区各街道减灾工作已纳入当街工委、办事处议事日程,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因地制宜划定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减灾工作整体水平较高。调研发现,有的社区条件很好,但认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有的条件相对较差,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基层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全区11.3%的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够。全区有83%的社区没有对灾害应急预案进行演练,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三)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多数社区没有明确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已明确设立的避难场所标识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分区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有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选择较远,不利居民及时疏散,根本没有划分功能区,其中只有15个社区设立

气象防灾减灾试卷及答案

防灾减灾试题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20题,每空1分,共30分) 1、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 社会参与的原则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应当包括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现状、_____________ 、易发区和易发时段、_____________ 以及防御措施等内容(防御原 则和目标、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 3、经批准的人影作业站点,必须调查和掌握高炮、火箭射程范围内的城镇、厂矿企业、村庄等人口稠密区的分布情况,绘制安全射界图。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5、发生跨省级行政区域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并造成较大危害时,由化国务院决定启动相应的国家应急指挥机制,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6、民政部门应当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发布灾情信息。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水利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 7、《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首次以国务院规范文件形式明确了气象灾害从预警到响应部门联动的职责,确定了地方政府建立气象灾害政府专项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任务。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目的是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经济和 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全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全今年5月12日是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八年前发生在四川汶 川的那场特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时刻警示我们,平静祥和的 生活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 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群众安全,是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 救灾工作,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制度、基础设施 和人才队伍建设,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全民防灾 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不断提升。但由 于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每年都有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不同的 气象灾害发生,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 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教育普及不够深入,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一定程 度存在,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等,都要求我们 要始终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持高度警觉,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和制度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我省要在已经成立省、市、县三级减灾委的基础上,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快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防群测机制,加快形成资源统筹、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认真编制我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推进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减灾救灾工作标准化建设,加快形成法律齐备、标准规范、制度健全的法治体系。 三、进一步提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从多年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实践来看,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省要加快完善气象灾害、城市内涝、地震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灾情信息管理,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实施公共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确保主要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最新版】

精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一、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精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发展改革、水

利、农业、林业、国土、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并加强检测、监督和管理。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地区,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提高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业、林业、生态旅游、地质灾害、电力、交通、城镇环境、重点工程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三、努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八)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市区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经常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九)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完善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调查日期:2011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陈冲村 调查人员:赵记华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

《乡村振兴战略》试题和答案

培训《乡村振兴战略》在线测试题 --《乡村振兴战略》试题和答案 在线测试题 1、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单选题) A.资源变资东 B.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 C.资金变股金 D.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2、下面不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优点()(单选题) A.有利于分工与专业化、机械化、释放企业家能力,进而提升竞争力

C.有利于与大市场对接 D.降低农民收入水平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3、2016年《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行土地()“三权”分置。(单选题) A.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B.所有权、资格权、经营权 C.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 D.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 您输入的答案:A 回答正确 4、将()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科学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单选题) A.2022 B.2020

C.2019 D.2018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5、下面哪项不属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总要求()。(单选题) A.管理有效 B.生态宜居 C.乡风文明 您输入的答案:A 回答正确 6、下面不属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单选题) A.农产品价格过低与过高并存 B.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 C.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D.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

回答正确 7、莫干山民宿主要盘活了哪类资源()(单选题) A.宅基地 B. 农地 C.林地 D.人力资源 您输入的答案:A 回答正确 8、2017年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C)(单选题) A.2.51:1 B.2.61:1 C.2.71:1 D.2.81:1 您输入的答案:B 正确答案:C.2.71:1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一、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 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 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 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 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 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 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 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 并加强检测、监督和管理。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地区, 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 提高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业、林业、生态旅游、地质灾害、电力、交通、城镇环境、重点工程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三、努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八)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市区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 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经常开展预案演练, 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 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九)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完善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并根据需要及时增播、插播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人员密集场所、关键街区、主要建筑物、公交设施上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 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村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网,组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 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十)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人工增雨、防

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x x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题目: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学院: 日期:

《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随着xxx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优化,计划生育工作也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村两委干部和无职党员利用远程教育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传授农业技术知识,使群众从中受益匪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该村逐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品牌效应;加强种养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信息化,培育新型农民,使韩庄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字:新农村经济教育社会保障信息 一、xxxx的基本情况 xxx村坐落在xxx镇的西部,东邻xxx乡,是xx镇最西边的一个村。该村耕地土质主要是黄土,有部分地块属于黏土土壤,黄土土壤排水量好,透气好,适用农作物广泛,灌溉方式是用电灌溉。该村的主要干道正在铺建,将铺为水泥路,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景观路两边建有紫薇园林、绿原园林等几家园林,切实美化了国道路段。 二、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 近几年来,该村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除此之外还有几户农民种植果树,主要种植有桃树,葡萄树等,经济效益比较好。该村劳动力农闲时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8。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区位优势的不断挖掘,韩庄村的养殖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大型养鸡专业户1户,大约养有五、六千只鸡。大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