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新农村建设试题及答案

【时政热点】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知识】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容。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3.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问题解答】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目标)是什么?

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答: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

⑤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我们所学过的那些知识和观点?(见【知识】)

4.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请你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答:①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②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④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

⑤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

⑥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

⑦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⑧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5.请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谈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经济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②政治方面, 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犯罪现象,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③文化方面,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

②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

③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7.请你描绘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请你展望一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答: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高中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青山与人相伴。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④管理:法制日益健全,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积极参与、关心政治。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调查,请完成以下容:

(1)调查的目的:帮助人们认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了解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因素,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自觉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创美好家园。

(2)调查的方法:(至少三项)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

(3)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哪些?(至少三项)。

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

(4)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三项)。

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业的基础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

(5)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的金点子有:(至少三项)。

①加大对农村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②科教兴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④城市积极带动农村发展。

9.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两免一

补”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④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⑤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⑥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⑦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⑧义务教育不仅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且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履行的义务。

10.谈谈你对免征农业税的认识。

①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②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久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

④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

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1.请你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①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②依*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让科学技术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③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④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⑤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⑦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12.我们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答: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党和政府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现,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和政府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 13.怎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或结合本市情况,对如何“发展

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免征农村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②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③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④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推进科技下乡,强化科技种养。⑤青少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关心“三农问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制宣传活动,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4.为了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做出了许多实事,请列举两个例子。

如:近三年连续通过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指导农业发展。对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举事例符合要求均可)

15.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请你列举一、二加以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者是:请你为本市的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例如: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水电、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等。(举一二例,言之有理即可)建议见第4或第5小题。

1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如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①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部增收潜力,

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②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③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④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⑤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⑥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最新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

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群众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中,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下面是带来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的介绍以供参考。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 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

新农村建设理念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农业、建筑、科技和管理等诸多领域,是一项正在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建立起十条理念。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务必要认真做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清晰,特点要突出,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观念要新、起点要高、质量要严。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规划,确保农业现代化替代传统农业,确保农民增收,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各级政府应注意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逐步改变落后的面貌。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深入基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把规划切实做到具有足够的操作性和弹性,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好处,取信于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切忌搞群众得不到实效的“形象工程”。一定要脚踏实地,抓紧解决农村中急需解决的就医、上学、提高文化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社会公共设施问题,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得到改善。只有取信于民,尊重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才能同心协力地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理念

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理念 [内容提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也是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在完成这项伟大工程的过程中,要敢于解放思想,把创新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 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理念;内容 [作者简介]郭彬彩(1957―),男,河南夏邑人,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河南商丘476000)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创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在完成这项系统工程的过程中,要敢于解放思想,坚持全面创新,把创新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理念。这是因为:

第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文明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都借助于创新的推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一个民族如果固步自封、不求上进,创新的内动力就会逐渐萎缩,最终只能步他人后尘,并势必受制于他人。所以,创新是不断推进民族进步的崇高价值之一。 第二,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动。在充满竞争的新世纪,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充分表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 第三,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不断用创新精神来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是我党生存、发展、壮大的前提。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多样化的日益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挑战。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生机盎然,不断前进。

新农村建设发言稿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 发挥职能因地制宜 用智慧和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创新辉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交流工作、畅谈感想的平台。我发言的题目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发挥职能因地制宜用智慧和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创新辉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几年来,大石窝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部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实施、梯次推进,紧紧围绕“20字”方针,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环境、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设文化型石雕特色镇、都市型现代农业镇、节能型绿色产业镇、宜居型人文生态镇为重点,通过改造农村环境与发展农村产业,创新村庄管理机制,改变农民精神风貌,全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镇村两级齐抓共管,初步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备、产业跟进到位、新型能源利用充分、民主制度健全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全镇也涌现出了一批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南河、水头两个村荣获北京最美乡村称号。 近两年来,首都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目标,房山区提出建设“三化两区”

新房山的新定位,镇党委、政府也结合实际,紧跟快速发展步伐提出以“城市化拉动、产业化带动、环境建设推动”为引领,打造“二带三区四镇”的发展新格局。随着,京石二通道的规划建设,大石窝镇即将融入首都发展一小时经济圈,作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域,云居寺文化景区的开工建设,使大石窝镇即将成为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的核心,向“国际文化名镇”冲刺的步伐越来越快。美石谷会所、绿色天德园等一批高端项目的入驻更使大石窝镇更具发展活力。大石窝镇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的职能部门,抢抓发展良机,更新观念,创新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再攀新高度的使命责无旁贷,深感肩上的重任光荣而巨大。 目前,全区上下正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石窝镇党委也按照市区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作为主管新农村建设的科室,我也率先垂范,带领全科人员认真学习、深入实践,查找问题和不足,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方法和措施确保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为我们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农村干部如何发展、怎样科学发展、怎样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一个精神指领,成为我们的导航明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历史方位所在,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所在。 在工作中,我也抽出时间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市区镇领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农村的五项要求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实现多元化农业经济,这正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决定性的重大决策。 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一)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和全面铺开,“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多乡一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将逐步出现,农业产业化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就近得到充足的低廉的供给。这降低了原料成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壮大。(二)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可推进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档升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三)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一旦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中,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现场观摩与实习,就会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四)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空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都将逐步优化,呈现自然生态,走上良性循环,这十分有利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五)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水平会大幅度提高,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适应城乡需要,做大做强本地消费市场。(六)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促使了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在这种条件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二、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是有利于“两进两出”的问题解决。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两进两出”的问题。两进是技术和信息进农村,投资进农村。两出是农产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农村。龙头企业把技术和信息带到农村去,劳动力和农产品也通过市场机制进入龙头企业,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目标。第二是能创新农村的经营体制。现在农村经营模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经营;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是当前农村呈现出特色经济效益的比较高级的、创新意识较强的一种,也正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或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来推进农村的经营体制创新性的发展。第三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在农业企业中,农民就业容量比较大,就业农民就多了一份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农业企业,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第四是培养新型农民。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以及对农民员工的培训,都为造就新型农民提供了舞台。第五是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对农民合作能力和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谈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理念

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创新”理念 ——制度创新与打造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农村作者:方晨帆 工作单位:乐清市规划建设局城乡规划设计院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切实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带动观念革新。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应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从产业、环境和文化等多角度综合思考,打造村庄特色,才能实现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的核心目标,才能从整体上持续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农村;现代化;村庄特色;实施管理 引言 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节约用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生产条件;加强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等,均需要以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因此,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及人文环境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 新农村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概要 1.1 制度创新促进新农村发展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无疑是农民的公民化、市民化、非农化(产业工人化),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文明化;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机械化。 1.1.1 农民现代化 农民现代化是指要对农民进行现代公民教育和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另外,随着农村城镇化,市民规范性教育也要跟上,在推动农民非农化、产业工人化的时候,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和职业伦理教育。 在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的基础上,要着手培育现代产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服务人员。重点是公民教育、职业技术与伦理教育两手抓,以这两大教育为主题的终身教育也要提上日程。1.1.2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制度主要应着眼于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平台和动力机制。不但要健全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划拨制度,还要建立有关城市对乡村的长效投资与技术支援制度。要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经营,逐步由手工劳动向机械劳动;由劳力经济向技术经济;由小农经济、个体经济、家庭经济向规模经济、联合经济、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目前,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存在着“四个不适应”: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二是村庄规划布局与社区建设不相适应;三是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与社区建设不相适应;四是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与社区建设不相适应。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经济事业,树立“三个理念”,坚持

新农村建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安徽省滁州市施集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所在的家乡安徽省施集镇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大韩农村的宽阔的水泥街道上,一幅幅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百鸟齐鸣、绿树红叶、宽敞的楼房、交织成网的水泥路、绿色蔬菜示范园、笑逐颜开的农民、实实在在的新生活,见证了近几年来施集农村的新变化。 新变化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在我小的时候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应树立工业化理念,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目标,大力实施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标准化意识,制定和完善种养生产标准及操作规程,积极推广农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对接,更好地应对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树立品牌化意识,努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农业对外开放。 我的家乡施集根据各村不同特点,按照“一事一议”办法,采取“政府支持,民办公助”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各村按照文明示范村的标准,硬化了村街村巷,规范了柴草粪三堆,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厩厕灶三改,建起绿化带,空地栽花种草,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呈现出一幅村在绿中,人在林中的优美画卷。同时,施集村镇建设与实施沼气工程相结合,让每个村民都能用上安全的沼气,随着水泥路和沼气在农村的普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景已成为历史,动物粪便、秸杆等农村垃圾变废为宝,被合理利用,净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猪—沼—果”、“猪—沼—菜”等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红红火火,越来越多的农家出现了猪满栏、果满园的景象。截止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改水6万多农户,改厕4万多农户,建沼气

2020年新农村建设思想汇报3篇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转变,然而现行体制下的农村公共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是新农村建设思想汇报,仅供参考。 新农村建设思想汇报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全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住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部署了六大制度建设,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关于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部署,是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就是立足我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保护耕地和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就是要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补偿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就是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就是要加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就是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法制建设。这六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将形成促进城乡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充分证明,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必须依靠改革,开创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新局面也必须依靠改革。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把成熟的改革措施制度化,探索建立新制度,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化,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也是健全农村制度体系的迫切需要。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我们一定要按照xx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摘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郊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新农村;城市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 一、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1]。2006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长期从事城市与国土及景观规划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从1997年就呼吁在城市化和城镇建设中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妆”行为,专门辑文呼吁“警惕暴发户意识下城市美化运动”。在前不久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俞孔坚提醒人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乡镇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这可能给五千年的中国乡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的“破坏性建设”。[2]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城市建成生态化、人性化的宜居城市,而不是把乡村建成城市。城镇内有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便利的、合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劳动保障等都可以有效的惠及每一位农民,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业能力以及人口素质。让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新农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和园林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于是就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xx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

新农村建设思想汇报3篇

新农村建设思想汇报3篇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转变,然而现行体制下的农村公共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汇报,仅供参考。 新农村建设思想汇报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全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住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部署了六大制度建设,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关于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部署,是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就是立足我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和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就是要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补偿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就是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就是要加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就是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发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浅析新农村建设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解决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农”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许多地方,一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想到的就是拆旧房建新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同于单纯地建设新村庄、旧村改造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不只是“一农”——农村问题。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统筹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以建设新农村为载体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这才是根本。 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从规划、村容村貌整治两个方面入手,在发展产业、建设支柱产业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滞后。通过

近段时间的学习,本人对发展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依托产业建设新农村,创新新农村建设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依托旅游资源,建设“农家乐”模式旅游新农村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如漠沙、戛洒、腰街、水塘的花腰傣旅游资源、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新化古州野林、戛洒耀南一线、XX源、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梯田等,可谓类型繁多,花腰傣民族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热在逐年升高。以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的自然资源旅游业长年游人不减,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旅游业成为了我县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为建设“农家乐”模式旅游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乡镇虽然不同程度把建设重点放在了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周边的村寨上,但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建设“农家乐”模式的旅游新农村在观念上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在建设中对村寨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绿化,在硬件建设上投入了不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

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

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从中央到地方都成果显著,但要防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弊端,避免一些地方官员大搞“政绩工程”.新农村建设实质上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涉及到户籍制度、教育制度、行政体制、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需要从全局把握.同时,新农村建设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和总方针.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

想。党和政府并不是今天才面临和解决“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屡治无效,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累积性后果。在既定发展模式下,治理“三农问题”局限于农内言农,必然使“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二,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李自恩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同时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开展新农村建设,使广大群众从中受益,值得思考。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胡锦涛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所以说新农村建设不是政绩工程,也不是形象工程,而是一项惠农利民的民心工程。首先,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在工作中,要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民风民俗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要突出一个“实”字,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特别是贫困山区,要尊重和保护好山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要多征求群众意见,多做调研,不能因为新农村建设而增加群众的负担,破坏或改变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其次,新农村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短期运动,而是需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要在“好”字上做文章,要让老百姓在新农村建设中受益,并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带动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新农村建设关键还是要着力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中,明确地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只有充分的发展农村经济,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农村的歪风陋习才能彻底的得到改变,乡风才会文明,所以要千方百计拓宽广大农民的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实现脱贫致富找准出路。就元谋而言,通过不断的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该县现在基本形成了山区种烟、坝区种菜的农业发展格局,通过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打工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经济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实施了取消农业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通达工程等惠农利民的政策措施,农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近年来,元谋县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业富民”战略,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不断了鼓起来,各种农用机械、家电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逐渐在农村普及,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变。但是,在偏远的山区农村,由于受气候、交通、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增收的渠道依然狭窄,增收的速度依然很缓慢,生产和生活水平还很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其次是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保守,一些地方存在的封建迷信、酗酒赌博、不讲卫生等歪风陋习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符合,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充满的憧憬,但出钱出力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依然严重,自身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不强,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坐等观望心理。 三、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中,关键是要解决“人”和“钱”的问题,也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 一是要提高农民素质。首先要提到村干部的素质,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村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要把那些群众公认,能带头致富、善于奉献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多途径、多形式强化村干部培训,不断增强村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提高村干部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使村干部真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次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