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 (Dy namic Equivale nee)/ “功能对等” (Fu nctio nal Equivale nee)

尤金? A ?奈达(Eugene A.Nida )(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

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ee of Translating ),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

slation ),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 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女口,英语成语“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中“ mushroom 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

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

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 He thi nks by in fectio n , catchi 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

上感冒。”(刘宓庆,1998 ,P122)

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Peter Newmark (彼特?纽马克)

From Wikipedia

Peter Newmark(1916 - 2011) was an English professor of transl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Surrey .(萨里大学)

Biography

He was one of the mai n figures in the founding of Tran slati on Studie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in twentieth century. He was also very in flue ntial in the Spani sh-speak ing world.

He is widely read through a series of accessible and occasi on ally polemical 辩论的works, the titles of which are as straightforward as the man himself: A Textbook of Tran slati on (1988), Paragraphs on Tran slati on (1989), About Tran slation (1991), More Paragraphs on Tran slation (1998). H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ounding and developme nt of the Centre for

Tran slati on Studies at Surrey. He was chai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He also wrote "Translation Now" bim on thly for The Lin guist and was a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the

In stitute of Lin guists .

彼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的核心:“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 (sema ntic tran slati on) 与“交际翻译” (com muni cative

translation) 由英国著名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 在所著的《翻译探索》

(Approach to Tran slation )(1981)和 《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 slation )(1988)里提出。

语义翻译指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 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 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 者产生的效果。(Newmark 1981)

1988年,Newmark 在《翻译教程》中,对语义翻译重新下的定义“试图译 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同时使内容和语言都容易为读者接受、理解。”语义翻 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

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

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景中之物。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Newmark 1981/1988:45)

Source Lang uage (SL) Emphasis

Word-for-word tran slatio n

逐字译 Literal tran slati on 直译 Target Lang uage (FL) Emphasis Adaption 编译 Free tran slati on 意译 Faithful tran slati on 信译/帖译Idiomatic translation 地道翻译 Sema ntic tran slati on 语义翻译 Communi cative tran slatio n

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

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因此他所产生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张美芳,2004:96)

张美芳.编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一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J].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2004,20(3): 95-98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 )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本,同时根据布勒(Karl Buhler)的语言功能理论,纽马克将所有的文本分为三大范畴: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根据语言的

主要功能,将语篇类型分为:“表情类”(expressive)、“信息类” (informative)和“呼唤鼓动类” (vocative),具体又分为:(1)“表情类”语篇:包括虚构性文学作品,权威人士演讲、人物传记、散文及私人信函;(2)“信息类”语篇:包括教材、科学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记录或议程;

(3)“呼唤鼓动类”语篇:包括公共告知、产品说明书、广告、政治宣传、劝诱性文章,有时也包括通俗小说(Newmark, 1988:37 )。

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语篇的显著特征和主要困难,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使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密切结合,翻译将更贴切原文,传

递源语的思想和神韵。

根据翻译类型模式,纽马克提出严肃的文学作品及权威性语篇表情型文本,原文的形式是译者关注的焦点,如作者个人的习惯及独特的表达形式等,翻译的重点放在源语上,译者应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尊重原文和原作者。换言之,既要尊重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风格。表情型文本可使用语义翻译法。对于目的在于煽动情绪的政治演说、宣传品、商业广告等属于呼唤功能

型文本,译者翻译时要以源语为归依,采取交际翻译法。

表情型文本

例1静夜思(李白)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_____ (许渊冲译)床前明月光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______

疑是地上霜。O 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 _____

举头望明月, Look 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_____

低头思故乡。Bowing, in homesickness I ' m drowned.

评论:本例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译文尽可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

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美国现代翻译家、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EugeneA Nida)1969年所下的定义:Nida in sists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 53。(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n fact has three distinguishable meanings for this word. It can refer to: 1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tangible object 2 a translation: the

翻译理论简答题

《实用翻译教程》习题库 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 1.翻译课的目的是什么? 2.决定翻译质量的因素有那些? 3.翻译课的性质是什么? 4.为什么学习翻译理论? 5.实用翻译理论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Keys: 1.翻译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也就是把原语所表达的信息材料,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并达到较高的翻译质量。 2.外语水平.汉语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态度 3.翻译是技巧有时科学,进行翻译教学应该是有理论,又有实践,二者紧密结合。 也就是又讲理论,掌握翻译规律;又作大量练习,获得技能技巧。 4.翻译理论就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并寻求解决途径。翻译理论就是帮助翻译工作者了解翻译规律,解决翻译过程中 遇到的各种困哪问题。翻译理论的可贵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提高翻译质量。为提高翻译水平而学习,这就是学习翻译理论的目的。 5.性质问题.标准问题.翻译过程中遇到大的各种实际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提高翻译质量。 第二章什么是翻译 6.人们交流思想有哪几种情况? 7.解释语内交流.语际交流? 8.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 9.翻译的定义? Keys: 6.语内交流.语际交流.信息传播 7.语内交流是指在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交流。语际交流是指操不同语言的人.通 过翻译进行的思想交流。 8.翻译是思想交流的桥梁(使不懂原语的人,能通过译文而懂得体现在原文信息中 作者的思想.意图.观点和所不懂的思想感情)和接力(使原文信息能传播的更远, 能传播到更多的人那里)这就是翻译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9.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 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 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语原文 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第三章翻译的性质 10.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11.翻译的特点是什么? 12.翻译过程中的困难有那些? 13.翻译的两大通病是什么? Keys: 10.写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心中有数,自己决定”。包括:写什么.给谁看.用词结构和表现手法. 11.1人云亦云.2不容更改.3先理解,后动笔.4克服原语的干扰 12.1理解的困难.2读者不同.3.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4材料步熟悉 13.翻译症和马虎翻译 第四章翻译与对等 14.对等有那些形式? 15.为什么说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什么是灵活对等? 17.什么是意义对等? 18.什么是风格对等? 19.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翻译时坚持形式忠实的? Keys: 14. 1.词的对等 2.短语句子的对等 3.形式对等 4.灵活对等 5.意义对等 6.风格对等 15.对等就是指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描述。翻译是将SL表达的事物用TL重新表 达一遍,这实际上是用两种语言SL与TL表达同一事物,这两种语言对同一事 物的表达就是对等。因此,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灵活对等就是翻译时考虑的不是词的对等,而着眼于句子甚至段落的对等。在形 式和意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主要考虑意义,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缚和影响,把原 作的意思灵活的表达出来。 17.只要求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的现象,叫做意义对等。 18.风格对等指翻译时光是意思相同还不够,还有尽量保持原作风格。 19.1.形式忠实有时也能起到表达原意的作用,而不去考虑在更多情况下不能表达原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国外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 )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 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 2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 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 的理解决定。而曼塔利比威密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2.翻译的基本概念与实质在以上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主要人物和目的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派将目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也体现在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和对翻译实质的阐释中。 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和翻译(translation )是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利提出的。功能派赋予行为(action )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 eory Henrik Von Wright )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为也可被称为相互行为(interaction )。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而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具体一点说,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那么翻译就是他转换文本时所做的工作。例如,一名译者建议他的德国顾客不要把寄给新加坡一家小公司的信翻译成英文,而是译成中文,因为该译者知道新加坡虽然是个双语国家,但小公司里的人不一定熟识英文。他的行为属于翻译行为,而当他具体把这封信转换成中文时,他的行为就称为翻译。 7 4《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C hines e T r anslato rs Jo u rnal

西方翻译理论

一.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早期北美翻译学派) Development: ①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began to study the human’s brain function in the translation . ②It also put forward the nature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translation ③It purposed many questions about epistemology which made a difference in the translation study and practice. ④It also doubt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evaluation. ⑤The scholars in NATW subverted many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chool and expressive form. ⑥It believed tha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literary criticism. While opening up new perspectives, the general approach as practiced in 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might be characterized by a theoretical naive and subjective methodologies that tend to reinforce whatever theoretical values individual translators hold. 1.I. A. Richards Richards is a critic, linguist, poet, founder of New Criticism. He is often labeled as the father of the New Criticism, large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his first two books of critical theory, Th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ractical Criticism. Richards’s initial premises remain intact: he still believed that the field consists of texts containing a primary body of experience that readers could discern; with the proper training, a consensus could be reached regarding what that experience might be. Richards’s aims were threefold: (1) to introduce a new kind of documentation in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culture; (2) to provide a new technique for individuals to discover for themselves what they think about poetry; (3) to discover new educational methods. 2. Ezra Pound Ezra Pound’s theory of translation focused upon the precise rendering of details, of individual words and of single or even fragmented images; Pound’s theoretical writing fall into two periods: an early imagist phase that, while departing from traditional forms of logic, still occasionally contained abstract concepts and impressions; and a second late imagist or vorticist phase that was based on words in action and luminous details; Pound's emphasis was less on the "meaning" of the translated text or even on the meaning of specific words. Instead, he emphasized the rhythm, diction, and movement of words; Pound supposes that we can have a creative translation besides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 (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 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 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 inguistic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课程名称:翻译概论 学号: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成绩: 任课教师: 2015年12月30日

目录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1) (一)、佛经翻译 (1) (二)、西学翻译 (2) (三)、五四时期的翻译 (2) (四)、抗战建国以来的翻译 (3) 二、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3) (一)、翻译学科的创立 (3) (二)、翻译三原则 (4) (三)、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4) (四)、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4) (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5) (六)、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5) (七)、功能翻译理论 (6) (八)、多元系统理论 (6) (九)、翻译规范理论 (7) (十)、改写理论 (7) 三、重要翻译理论对比 (8) (一)、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比较 (8) (二)、严复与泰特勒翻译理论比较 (8) (三)、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比较 (8) (四)、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 (8) 四、总结 (9)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摘要:本文以课程内容、翻译理论原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综述了课程中涉及到的国内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并对其中几个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关键字:翻译理论综述比较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content, some original works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major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volved in the contend of the cours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 ranslation”, and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several translators as 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words: translation theories, summarization, comparisons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正是得益于翻译,才保证了河水没有枯竭。“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我国的翻译历史按时间顺序和译著类别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到清的科技翻译,清朝到民国的西学翻译,五四时期的翻译及建国以来的翻译。 其中佛经翻译就是从“印度来的水”,西学翻译就是从“西方来的水”,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一)、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又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安士高和支谦。安士高于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支谦在《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支谦“翻译不易”的观点在翻译历史上具有史论价值。 第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道安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主张直译。同时,他的“五失本,三不译”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具有译论价值。所谓“五失本”是指1、经文乃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fH e ilongj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Jan .2010Vo.l 29No .1 收稿日期:2009-11-03 作者简介:迟明彩(1985-),女,黑龙江东宁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迟明彩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自古以来的语言形式对等的局限性,把翻译定义为 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对传统/等值0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通过综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主要理论可以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使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更好的衡量标准,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法则;忠诚原则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1-0130-02 一、形成阶段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始于70年代的德国,它的出现 是以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P ossi b iliti es and Li m itatio n of Translati on C riticis m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把翻译看做一个类似密码转换的活动。这种以原语文本为中心的基于等值或对等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然而,等值理论被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不但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而且在某些情形下是不必要的。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Nord ,1997)。第一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中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第一个里程碑式人物是凯瑟林娜)赖斯和她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在她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一书中,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虽然没有摆脱以等值为中心,但其翻译批评模式是建立在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功能关系基础上的。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当与原文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与原文对等,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0(i n tegra l co mmun i cati ve perfor m ance)。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式人物是汉斯)威密尔。他是赖斯的学生,但是他对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决裂要比他的老师彻底得多。他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 post heory)。威密尔的这种摆脱翻译的语言学方法的想法在他的5普通翻译理论框架6(F ra m e work for a Genera lT ransl a ti on Theory ,1978)一书表露无遗。他认为仅仅靠语言学是不能建立翻译理论的,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因此必须探寻其他方法。威密尔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威密尔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发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所以翻译是一种有目 的、应达到一定结果的行为。由此,威密尔确立了他的/翻译目的论0。Skopos 是一个希腊词汇,意思是目的。在翻译中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众或称为预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每一个翻译作品都是针对预期中的听众的。很显然,源语文本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比在等值论中的地位要低。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三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 olzM anttari 。她也是一位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和翻译学者。她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她避免使用翻译这个名称,而将翻译的外延扩大至各种跨文化转换。曼塔利的理论也是建立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翻译行为是她的核心基础理论。她区别了/翻译translati on 0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 na l actio n 0两个概念。曼塔利认为/翻译(translatio n)0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涉及原语文本的使用。而/翻译行为(transl a ti ona l acti on)0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文化或技术上的参考意见。 第二代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包括Christiane Nord ,M a rgret Amm ann ,Paul Kuss m au,l H ans H o n i ng ,Kupsch 2Losre 2it ,H e i drun W itte 等,其中尤以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代表,她是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P olytechn i c ofM agdeburg)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因为她不但著有翻译工作者培训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作品数部,而且是德国功能翻译派里首位用英文著书5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6(Translati ng As a Purpose f u l Acti vity 2Functi ona list Approaches Exp l a i ned ,199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分析和总结功能翻译理论的学者。诺德主张功能与忠诚相结合/f unc ti on plus l oya lty 0(Nord ,1997)的翻译原则,从而完善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二、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和概念 11目的论(sko post heory) ) 130)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 (Dy namic Equivale nee)/ “功能对等” (Fu nctio nal Equivale nee) 尤金? A ?奈达(Eugene A.Nida )(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 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 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ee of Translating ),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 slation ),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 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女口 ,英语成语“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中“ mushroom 原意为 “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 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 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

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 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 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比较模糊。而语言学派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深层结构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功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和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但是,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不能触及翻译的文本层面,虽然在语言学翻译的理论中也提到过文化层面的翻译应注意的事项,但只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从古至今,无论阐释学怎样发展,他都围绕语言展开,或研究语言文本,或用语言理解文本等。翻译也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思想,重现原文意义。从这一层面上讲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一·主要观点: 1.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 2·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和“语际连贯法则”(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有时称作“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 3·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 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 二·代表人物,代表作及突出观点: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 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研究综述_陆少辉

青春岁月 2000年,郭先生发表的“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较系一、异化论简述 统地阐发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他认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1813年,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其论文《论翻译论是进步的,在倡导国际平等对话的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同年的方法》中提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稍晚,他在专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中更系统地阐述了韦努蒂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异化翻译理论的来源、内容及其影响。至此,韦努蒂的“异化翻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当代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译”理论被基本完整地引进国内。 贝尔曼在1985年发表的论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中指出翻译是近年来,国内外如火如荼地讨论着归化与异化。国内译界赞对“异的考验”,并对其作出了详尽的解释。他认为应该把异作扬并接受了韦氏异化论。以“韦努蒂”为篇名检索词在中国期刊为异去接受。在贝尔曼等人的影响下,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9到2011年有74篇文章标题中包含“韦韦努蒂批判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观点。1995年,他在专著《译努蒂”。除了对他著作的书评之外,国内对韦努蒂翻译思想的讨者的隐身》中,将施莱尔马赫谈及的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论很多是从哲学解构主义翻译观或翻译伦理角度深入剖析他的异法”,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 化理论。这说明国内翻译界对其理论的研究已从表层的语言操作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在文化霸权和后殖民主义背景下和转入深层次的哲学考量。 解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诞生的。异化论不仅仅是话语策略或词语刘英凯1987年发表了“归化——翻译的歧路”后,主张翻译选择的策略问题,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将焦点置于语言层面的要重视异化的观点成为主流。2002年,王东风表述了韦努蒂集中束缚,与翻译方法、外语文本的选择和读者的接受息息相关。异而深刻地探讨的“异化”与“归化”这两个概念,并指出二者间化翻译要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让读者尽可能多的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将二者之争引入最高点。他阐述了韦努蒂和罗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和异国的语言特点,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表宾逊对异化翻译的定义。作者认为目前在国际译坛中,异化翻译达。用异化翻译来抵抗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目的是要的声音要响亮些,归化派在理论上暂时没有做出强有力的回应。 发展一种抵抗以目的与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2003年,许钧在其著作《翻译论》中对韦努蒂的理论持赞赏践,以体现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异化论是促进民族平的态度。他同意韦努蒂的观点:翻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形成文等、尊重各种文化的有效方式,在反对欧美文化霸权、保护文化化身份。对文化差异的压制会阻挡翻译的进步角色。 生态、提高译者和译文的文化地位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004年,任淑坤从“原创与翻译”“流畅与抵制”和“主流二、国外研究现状 与剩余”三个方面对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进行阐释和评析。韦努蒂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库赛博士通过阿拉伯语译成英语的大量的的思想逆潮流而动,对翻译研究者开启了不同的思路。 案例的研究对比,阐述了他对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的看2005年,刘亚猛明确指出韦努蒂的著作《翻译之耻——为存法。他认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更有助于保持原文的身份。对异伦理的最终确立鼓与呼》让读者对韦努蒂陌生化。韦努蒂由一目标语读者来说,它是可靠信息的来源。异化翻译策略是一种丰开始构筑了“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使“异化”翻译由富化的策略,克服了寻找不可译的文化项目对等词的难题,使得边缘发展至中心;同时又对其进行了解构。经过仔细审视《翻译翻译显性,更忠实;拓宽了目标读者的知识,丰富了目标语的语之耻》这本书,会发现韦努蒂推出了“存异伦理”和“化同伦言和文化系统等等。而这些正是任何翻译理想化的终极目标。他理”。这一组处于过渡时期的新概念把“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认为归化不仅剥夺了源语言文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造成许译”之间的对立由策略和政治层面上升到了道德伦理层面。实际多重要信息的流失,而且剥夺了目标语文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上,这一举措使得这一二元对立不可避免的内在断裂和矛盾凸显获得的知识。库赛博士通过实例分析,认为异化翻译实实在在地出来。在刘亚猛看来,这实际上实现了该对立的自我解构,即触到了翻译的本质。 “归化”同样不可忽视。此时,韦努蒂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异化翻译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有赞成也有反对的题。 声音。皮姆在“韦努蒂的显身”中表明异化翻译理论的软肋在于2006年,封一函介绍了韦努蒂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来昭示夸大了翻译在集中化抑或标准化语言上的作用。他主要提出了三一种能够负载和交汇异质文化的翻译文本,彰显翻译活动的主个反对的观点:第一,即使译者拒绝采用流利的翻译方法,翻译体。他指出韦努蒂揭示了翻译话语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现状不可能得到改变;第二,归化策略的采用与源语和目的语文主义的实质,以此提出“抵抗式翻译”、“症状阅读”和“妄用化之间的力量对比没有关系;第三,皮姆借用图瑞的干扰容忍度式忠实”诸种翻译策略。此举不仅赋予西方译学研究以后现代的法则,质疑韦努蒂的抗阻式翻译策略是否能经受实践检验。品行,也值得中国译学反思。同年,对异化论持否定态度的马会Crisafulli指出绝对二元论和错误的方法论是韦氏理论的两个主要缺娟在阐明异化论实质的基础上,以实例说明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陷。首先,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不能促进民主文化交流,译者无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异化论没有考虑到文学翻译的目的和接法以韦努蒂倡导的方法成功地改变民主价值观。其次,极端异化受者的需求;其次,异化翻译能否改变英美国家的翻译状况值得不仅会导致本民族人们固有观念的加强,这种“怪异化”还将疏怀疑;第三,“流畅”的归化翻译具有普遍性,不仅仅是强势国远译文与读者的距离。再有,该翻译策略是针对将弱势文化翻译家的主流翻译方法。最后,她还指出了异化翻译的理论基础及其成强势文化时,用以抵制文化霸权。在将强势文化翻译成弱势文可能的负面影响。 化时,他质疑这一策略是否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还有学者从读者2007年,蒋饶华和张景华着重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1)的接受程度和译者选用翻译策略等角度进行评价。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内涵;2)韦努蒂的译者著作权思想与其异三、国内研究现状 化翻译理论的内在联系;3)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否属于解构 郭建中教授对异化翻译理论的介绍大约是国内译界最早的。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 陆少辉(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已有十几年之久,相关文章也不在少数。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尤其对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时间为线索对近几年的研究发展情况予以概述,以期对该理论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系统的认识,使读者在实践过程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