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思考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思考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

思考

根据国家航天局公开的报道,未来二十年将是我国航天科技活动井喷式发展的时代。我国将陆续完成“长征”系列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具有航天员长期活动的“天宫”空间站的发射组建工作、2029年实现载人登月,2030年实现发射采样返回的火星机器人以及小行星探测等任务。随着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航天专业的高科技青年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航天类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航天科技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将航天科技专业基础知识与日新月异的前沿技术有机贯通起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开拓性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使我国早日迈入世界航天强国奠定雄厚的智力基础。1-3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是航天类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航天器在空间飞行期间所经历的高真空、冷黑、辐射、微重力,微流星、等离子体等苛刻空间环境及这些环境因素对航天器在轨运行的影响效应,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等航天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在课题学习和研究中主要着重于针对这些环境效应的地面模拟试验方法和理论防护设计。这就造成当前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际研究工作的脱节,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致使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具体工作有机的融会贯通。有效解决这一理论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及创新精神将大有益处。

1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设计》课程简介

航天器在研制、发射、入轨、返回过程中要先后经历地面环境、发射环境、轨道(空间)环境、返回环境等四个阶段,其中空间环境

对航天器的影响最为重要。人类航天活动积累的经验证明,70%的航天器故障是由空间极端环境造成的。由于航天器研制、发射周期较长、耗资巨大,一旦出现故障,很难进行维护且维修成本高昂。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在政治、军事和国防安全方面也将产生巨大负面影响。随着航天飞机、载人空间站及深空探测器等新型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器朝着多功能、长寿命、大尺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些发展趋势对航天器空间环境防护设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4-5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设计》课程主要包括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技术以及航天器智能防护设计等三部分内容,分别介绍空间环境及其对航天器服役性能的影响、空间环境下材料效应的研究方法和试验技术、以及应对环境效应的智能材料与结构的防护设计等内容。这三部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方式以多媒体PPT课件为主,辅以少量仿真动画及视频。通过让学生了解航天器在轨运行时所经历的极端苛刻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对航天器和航天活动的影响,熟悉在地面分别模拟相应单一环境效应和综合环境协同效应的试验技术和方法,理解空间冷黑、高真空、冷热交替循环、粒子辐射、原子氧侵蚀、微重力,微流星、等离子体辐照等极端空间环境下航天器的失效行为、失效机理,应对各种苛刻环境的防护设计原理、策略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在航天器设计时进行科学的结构设计和合理选材的能力。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与《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相接近的课程主要有:《空间物理学》,《空间环境工程学》和《飞行器总体设计》。像《空间物理学》和《空间环境工程学》这类课程通常为理论教学,缺少实践环节。而像《飞行器总体设计》這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讲授航天器轨道理论及其各分系统设计为核心,缺少针对环境效应的防护设计内容。此外,尽管当前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的防护设计已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研究前沿,国内相关课程建设仍然极为缺乏。像哈工大、北航、西工大以及南航等航空航天强校均开设有人机与环境工程

/飞行器设计等专业,教学内容多以空间环境介绍等理论教学为主,缺少系统的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防护设计的授课内容。

在学生方面,学习内容多为宇宙起源、空间天文学、磁层/等离子体动力学、中高层大气动力学等空间物理方面的“高大上”的理论知识为主,知识体系抽象,公式推导繁琐、内容较为晦涩,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

在教材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教材。多数航空航天类高校偏重于空间物理环境方面的教学,对航天器空间环境防护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某一或某几个特殊环境方面,并且呈孤立的讲义式课件。例如国内哈工大、北航等高校开设了《高超音速飞行器设计》课程,其中针对性的介绍了高超音速飞行器在大气层飞行时面临的气动加热环境防护方法,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针对返回式航天器面临的高温等离子体黑障区通信问题开设了相应课程。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国内的相近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以理论传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不能将教师从事的具体研究工作与理论教学内容统一起来,导致学生积极性不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难以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存在较为严重的缺乏,当前课程体系及教学效果亟待完善提高。为提高我国航天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迫切需要建设和完善能激发学生研学合一的课程。

3 采取的措施

首先广泛查阅、借鉴美欧俄等航天强国相关院校航天专业的课程培养体系情况,结合国内实际专业培养方案,整理、归纳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的主干内容与典型案例,建设完整的《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教材。在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等方法开展研究。紧密结合专业理论课程和学生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实际情况,梳理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课件

和仿真实例,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师生互动平台。

3.1 梳理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课件和仿真实例

深入查阅调研分析国外航天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体系,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法国国家高等航天航空学院、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等航天强校。详细分析高校航天和人机与环境等专业学生体系背景、教师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情况,确定适用的课程培养目标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关系,从而确定课程具体目标、教学内容与结构。

3.2 搜集、整理、跟踪当前国际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防护领域的研究动态,有机引入课程体系

在充分搜集整理当前防护研究工作前沿和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将具体研究进展分门别类的与理论部分相衔接,并给出当前仍亟待解决的研究难点、热点,激励学生思考式学习。例如针对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在火星探测任务中出现的沙尘暴污染覆盖太阳能电池板,造成火星车能源中断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类推至月球探测中也有沙尘暴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太阳能电池板、敏感光学表面、航天员尘埃防护措施。在微流星与空间碎片环境效应中,举例说明当前太空垃圾已高达3000吨并且随着人类频繁的航天活动,碎片效应日益严重,急需解决空间碎片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方案。

3.3 改革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研究课程的教学理论,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力争在教学中做因材施教。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借鉴互动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等方法,增加交互式、启发式教学环节。注重科学性与技术性的统一,严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建立邮箱、QQ 群、微信群等师生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并及时给出指导意见。

3.4 科研实践

科研实践活动是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的高效手段。依据院系相关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及与航天型号任务研制单位合作情况,尽

可能安排实验课时和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具体科研任务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国内航天型号研制任务单位中,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及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着我国主要的航天器空间环境防护设计任务。教师应积极联系沟通,并让学生及时关注这些前沿单位的科研任务,创造条件让学生切实切身感受到科研任务。此外,建议学校设立科创项目,鼓励支持学生从事航天科研创新活动。

4 结束语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作为航天工程及飞行器设计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既具有教学内容理论抽象又有紧迫的航天科研需求背景等特点。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博采众长,吸取国外航天院校的培养模式的精华,并因地制宜的结合国内培养方案及航天任務需求,做到理论授课与科研实际相结合,激发激励学生学习和科研兴趣。并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革新,与时俱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培养兼具扎实专业基础和颠覆性视野的创新型航天人才。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思考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 思考 根据国家航天局公开的报道,未来二十年将是我国航天科技活动井喷式发展的时代。我国将陆续完成“长征”系列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具有航天员长期活动的“天宫”空间站的发射组建工作、2029年实现载人登月,2030年实现发射采样返回的火星机器人以及小行星探测等任务。随着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航天专业的高科技青年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航天类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航天科技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将航天科技专业基础知识与日新月异的前沿技术有机贯通起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开拓性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使我国早日迈入世界航天强国奠定雄厚的智力基础。1-3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是航天类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航天器在空间飞行期间所经历的高真空、冷黑、辐射、微重力,微流星、等离子体等苛刻空间环境及这些环境因素对航天器在轨运行的影响效应,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等航天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在课题学习和研究中主要着重于针对这些环境效应的地面模拟试验方法和理论防护设计。这就造成当前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际研究工作的脱节,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致使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具体工作有机的融会贯通。有效解决这一理论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及创新精神将大有益处。 1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设计》课程简介 航天器在研制、发射、入轨、返回过程中要先后经历地面环境、发射环境、轨道(空间)环境、返回环境等四个阶段,其中空间环境

加强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猪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

加强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猪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 作者:陈秋萍王运钦陆有飞 来源:《大学教育》2022年第06期 [摘要]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猪技术)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贯彻立德树人任务,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应该结合实际制订教学方案,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法治观念、职业精神、家国情怀、仁爱之心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养猪技术;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6-0043-03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一些学生易受到环境的诱惑和影响,比如个人享乐主义、价值观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差、团队合作意识欠缺、人文意识淡薄等。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大学教师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结合学科实际加强思想教育,指引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高校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构筑育人大格局,最为重要关键的环节就是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以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猪技术)课程(以下简称为“养猪技术”)为例,结合教学实际,探讨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理路。 一、充分认识养猪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养猪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养猪业的发展尤其重要。养猪技术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对于指导学生生产实践、推广养殖技术、保证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养殖业具有重要作用。过去,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围绕知识和技能这两方面的要求提出的,主要介绍猪的生物学特性及行为特点、猪的品种及主要特征、猪场建设及设备、猪生长各个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等知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养猪技术基础,为学生将来从事养猪生产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帮助学生培养适应职业生活的职业能力,同时为学生顺利获得高级工证书提供理论知识和技术支撑。在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背景下,还需要深挖该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白养猪并不仅是一门科学、一种职业,还与法治、道德、环境、人们需求,甚至国家发展等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浓厚情怀,献身养猪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军事课的新认识及完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探讨共10页文档

对军事课的新认识及完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探讨 以1985我国普通高校军训试点为起点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了近30年,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有提高的空间,比如国防教育的实效性、长效性还有待提高;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一些普通高校教育的盲点问题可以通过国防教育来解决。从军事课的自身特点及其教育目标来看,其具备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多重属性。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搞清楚军事课的性质,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大有裨益。 一、普通高校军事课的性质 1.《大纲》关于军事课性质的表述 教体艺[2007]1号文件对《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了修订,其中第一条指出课程性质:“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1]这一规定从宏观的角度明确了军事课的性质,为课程实施指明了方向。不过,这样的性质说明同样适合于其他课程。 2.从学科分类的角度阐释《大纲》中体现的军事课特性 军事课作为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课程,自然应有其独特的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方面,军事课的实施者则应认清这些性质,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以军事课为载体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根据我国现行的学术体制和学科分类,我们习惯于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人文社会科学(文科)与自然科学(理工科)两大类。这种分类其实是有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把人文也视为科学,并称之为“人文科学”;二是它认为所谓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一类的东西,有时甚至把人文学科完全并入社会科学;三是它认为社会科学比较接近于所谓的“人文科学”而区别于自然科学。 其实,人文并不属于科学。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文科学”的英文对应词叫做“humanities”,而“humanities”根本就不属于科学(science),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是与科学相对的东西。从西方古典时代以来,“humanities”主要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将它翻译为“人文学科”,这是比较准确的。[2] 综上所述,现行学科应该首先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根据这一思想,军事课应该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等多重属性。理由分述如下: (1)《大纲》规定,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比如精确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技术、航天技术、指挥控制技术、新概念武器等。教学中通过讲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显然,这些原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既要解决这些技术“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讲出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即“怎么样”的问题,也要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做出科学的解释,即“为什么”的问题。因为一切科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对象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自然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10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 版)》学习心得10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篇一 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信息科技课程第一次作为国家课程,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当时所以课程标准一经发布,远到从未谋面的全国各地的信息技术大咖和教师,近到自己学校和身边相关课题组的同行们都纷纷在加入了讨论的队伍,欣喜之余也提出了很多困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也许觉得这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听听也就过去了。近期自己在重读《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一书时,越来越觉得学科融合的紧密程度越来越强,突然有了学习《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一些想法,总觉得这一次变革对自己的学科教学应该有些重要的启发。 于是,自己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资源,从网上找到“2022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研讨会”的录播内容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文字解读进行了观看和阅读。可以说是干货满满,受益良多。通过学习有以下几点粗略想法: 一、更新自己跨学科教学的新理念。课程名称的改变,从地方课程“信息技术”改为国家课程“信息科技”体现了课程独到的育人价值,从重视“知识导向”向重视“素质导向”的转变;课程地位的改变,应该是各学科教学的重大变化,孕育了跨学科教学融合概念。“SARS疫情”成为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催化剂,相比2003年的SARS疫情到现在新冠病毒疫情,我们会发现信息科技的数字化,在本次疫情中“场所码”、“行程码”、“线上教学”、“线上办公”等,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也让中国的抗疫表现备受世界瞩目。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关键在于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5G”“6G”技术其基础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信息科技是基础的入门学科。对

鲁科版选修三《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版选修三《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性质》 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性质 •教材版本:鲁科版选修三 •教学对象:高中生 •上课时间:每周三上午第二节课 •课时数:1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分子的空间构型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2.掌握 VSEPR、分子轨道理论等概念;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课:引入 •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 1.介绍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分子性质的基本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空间构型和分子性质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1.理解空间构型和分子性质的概念; 2.理解空间构型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第二课:VSEPR 理论 •学习目标:掌握 VSEPR 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学习任务:

1.介绍 VSEPR 理论的基本概念; 2.给出常见分子的 VSEPR 模型; 3.指导学生进行 VSEPR 模型的应用和分析。 •学习重点: 1.理解 VSEPR 理论的基本原理; 2.掌握常见分子的 VSEPR 模型和应用方法。 第三课:分子轨道理论 •学习目标: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学习任务: 1.介绍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 2.给出分子轨道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指导学生进行分子轨道的应用和分析。 •学习重点: 1.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 2.了解分子轨道的种类和应用方法。 第四至六课:VSEPR 和分子轨道理论的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综合应用 VSEPR 和分子轨道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任务: 1.给出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 VSEPR 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分析 和推导; 3.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和讨论。 •学习重点: 1.掌握 VSEPR 和分子轨道理论的综合应用方法; 2.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中小学技术课程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的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关于中小学技术课程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的思考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技术课程在其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生培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的成果,实践证明,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是中小学技术课程的主要特征。目前,中国教育存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状况,很多从国外考察回来的专家都深感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书本知识并不比国外的学生差,但一到设计制作、实际动手就不如别人了。而技术课程的确立与实施立足于素质教育的恢弘背景,从中小学生的性质、特点、任务出发,针对中国教育的现状,以回归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进行目标定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它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1 工具、仪器和设备对于技术课程必不可少 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强调设计与操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个过程必须基于一定的平台,借助于一定的工

具、仪器和设备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和实验工具、仪器和设备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完成学习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单向传授、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为教师引导、辅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学习,并通过工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所以说,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的设计、配置对于课程建设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配套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课程的目标就无法达成;没有配套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就难以实现。 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设计和配置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它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必须符合新的教学观,引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须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并且能反映当代先进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课程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的设计或配置应符合一定的“标准”,必须在一定的“标准”指导之下进行。 2 技术课程的配套工具、仪器和设备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技术课程刚实施不久,特别是高中技术课程,与其相配套的工具、仪器和设备也较为缺乏。近两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教学工具、仪器和设备,其中也有一些质量较好、有一定课程针对性的工具、仪器和设备,但总体

融入思政元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以热工实验为例

融入思政元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以热工实验为 例 摘要:《热工实验》是能源动力类重要的实践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 学模式,重新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创新探索、利 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度发掘热工实验项目中蕴含的思 政元素,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的 相结合。 关键字:热工实验;混合式教学;思政教育 引言 热工实验是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实践环节是理论知识通向实际 应用的桥梁,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1],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和综 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3]。目前MOCC、雨课堂、超星等线上教学平台的日益兴起, 线上教学手段在理论课程上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实践课程教学还没有 采用线上教学方式。鉴于线上教学在理论课程上的良好效果,故思考以热工实验 课程为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期收到良好的改革效果。实验教学作为 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与沟通、勇于探索的创新 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载体,思政元素的合理挖掘是达到课程思政 效果的重要因素[4]。此外,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中大量的思政元素,所以在高校 实验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符合“大思政” 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5],对于培养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感、报国使命感和民 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空间技术概论

空间技术概论 [填空题] 1空间环境的分类有哪些? 参考答案:地球空间环境,星际空间环境,行星空间环境。 [填空题] 2航天器经历的环境有哪些? 参考答案:地面环境、发射环境、轨道环境、再入/着陆环境。 [填空题] 3我国各阶段的空间环境模拟器有哪些?进行过哪些主要的航天器环境试验?参考答案: 1.第一阶段:1956年~1965年,KM1、KM2;东方红1号卫星的环境模拟试验; 2.第二阶段:1966年~1978年,KM3、KM4;返回式卫星、科学实验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整星及太阳翼。 3.第三阶段:1978年~1997年,KM5、KM6;神舟1号~神舟7号飞船。 4.第四阶段:1998年~现在,KM7、重大航天科研设施;国家重大基础科学工程。 [填空题] 4简述什么是真空环境,它的单位及如何划分真空区域? 参考答案:(1)指在给定空间内低于一个大气压力的气体状态,也就是该空间内气体分子密度低于该地区一个大气压的分子密度。 (2)国际单位用压力单位Pa(帕)表示,高斯单位用压力单位Tor(托)表示; (3)真空区域的划分: 1.低真空:105~102Pa (0~50Km) 2.中真空:102~10-1Pa (50~90Km) 3.高真空:10-1~10-5Pa (90~330Km) 4.超高真空:<10-5Pa (330Km以上) [填空题] 5试述真空环境效应有哪些?各自对航天器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1)压力差效应:会使密封舱变形或损坏,因此增大了贮罐中液体或气体的泄漏,缩短了使用时间;

(2)真空放电效应:射频空腔波导管等装置有可能由于微放电而使其性能下降,甚至产生永久性失效。 (3)真空出气效应:产生分子污染,降低观察窗和光学镜头的透明度,改变热控涂层的性能,减少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率,增加电器元件的接触电阻等。(4)材料蒸发升华和分解效应:引起表面粗糙,使航天器表面光学性能变差;引起材料机械性能的变化。可能改变材料表面的适应系数及表面辐射率,显著改变材料的机械性能、蠕变强度和疲劳应力等。 (5)粘着和冷焊效应:活动部件、支承、传动、触点部位都可能出现故障。冷焊将加速轴承的磨损,减少其工作寿命,使电机滑环、电涮、继电器和开关触点接触不良,天线或重力梯度杆展不开,太阳电池阵板、散热百叶窗打不开等。 (6)真空环境下的热辐射效应:对航天器的温度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填空题] 6试述冷焊发生的要素,冷焊试验要求的真空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冷焊发生三要素:高真空、相同金属材料、压力 2.发生在10-7Pa以上的超高真空环境下 [填空题] 7什么是真空环境的分子沉效应? 参考答案:在空间模拟室内,真空规面向试件所测得的分子流压力值比面向真空容器壁板所测得的分子流压力值高1~2个数量级。这就是分子沉效应。 [填空题] 8真空环境模拟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物理模拟是指模拟空间的实际真空环境。 2.效应模拟是指空间真空环境模拟试验与空间真空环境试验的一致性。 3.数值模拟是用数学模型代替实际系统的模拟试验。 [填空题] 9真空容器有效直径与航天器特征尺寸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参考答案: D M :模拟器有效直径,D V :航天器特征尺寸 关系式: [填空题] 10真空环境的润滑方式有哪些?润滑材料的种类有哪些?

《水工环物探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案例教学建设与运用

《水工环物探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案例 教学建设与运用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ies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and of hydrolog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trengthe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s one of important ste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y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eaching case,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contents,such as the basic concepts,basic principles and working methods,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ield could be enforced and widen separately. On this basis,th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study and the abilities of finding,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w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Keywords:geophysical prospecting;case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quality 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切实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安徽理工大学于2017年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建设的立项工作。安徽理工大学地质

《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是智能汽车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之一。课程的建设目 标是:在我国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发展,实现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总体要求下,培养“科技自信,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汽车传感器专业人才。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理解温度与压力传感器等汽车运行状态检测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检测方法;理解超声波、视觉、激光等环境感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安装、标定方法。掌握智能传感器的接口信号、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能对典型汽车传感器进行开路检测、在路检测和安装调试。具备对智能汽车传感器选型、调整、标定能力。会使用汽车数字万用表、示波仪、解码器等专用仪器进行传感器数据解析,掌握自动驾驶基本理论和方法。 《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的素质目标: 1通过汽车传感器技术发展学习,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科技自信。 2 .通过国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政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家国情怀。 3 .通过学习汽车传感器设计中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要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4 .通过对传感器选型,标定等实操过程,强调精湛技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思政融入点 分析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思政融合方式和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深度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并结合互联网教学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高度统一。

航天器空间多因素环境协同效应研究

航天器空间多因素环境协同效应研究 沈自才;邱家稳;丁义刚;刘宇明;赵春晴 【摘要】The necessity of study on synergistic effect of space environments is analyzed. Some synergistic effects such as electron, proton and ultraviolet, atomic oxygen and ultraviolet, atomic oxygen and space debris, discharging induced by space debris and contamination induced by space environment were discussed. The present state and perspectives of study on synergistic effects were discussed and proposed. Some advic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ystemic study on mechanism, simulation, test method, forecasting technique were given.%文章首先对空间多因素环境协同 效应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不同空间环境因素间的协同效应,如带电粒子与太阳电磁辐射、原子氧与紫外、原子氧与空间碎片、空间碎片诱导放电及空间环境诱导污染效应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开展空间多因素环境协同效应的现状和方向 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系统开展空间多因素环境协同效应机理、模拟技术、试验方法、仿真及预示技术研究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名称】《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年(卷),期】2012(032)005 【总页数】7页(P54-60) 【关键词】空间环境;多因素协同;效应分析;航天材料;航天器 【作者】沈自才;邱家稳;丁义刚;刘宇明;赵春晴

2022年临沭县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2022年临沭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笔试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A.巩固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案】:A 2.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过程 B.课程实施 C.课程标准 D.课程评价 【答案】:B 3.()是人们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它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如字词、符号、概念、公式、规则、思想观点等。 A.语义记忆 B.情景记忆 C.抽象记忆 D.形象记忆 【答案】:A 4.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 1/ 14

A.教师的领导风格 B.对教师的期望 C.学生的个体特点 D.班级性质 【答案】:D 5.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与独立性,最为重要的是()。 A.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B.引导学生研究学习 C.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D.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答案】:D 6.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属于()。 A.特殊能力 B.创造能力 C.一般能力 D.认识能力 【答案】:A 7.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 B.纵向迁移 C.横向迁移 D.负迁移 【答案】:D 8.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鸟”的本质特征,老师在讲授“鸟”的概念时不仅列举了麻雀、鸽子,还列举了鸡、鸭、企鹅等例子,这运用的是()。 A.正例 B.变式 2/ 14

C.概括 D.反例 【答案】:B 9.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是()。 A.感觉 B.想象 C.记忆 D.知觉 【答案】:D 10.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学生 B.学校 C.教育内容 D.教师 【答案】:A 11.道德观念的确立是一个渐近过程,它涉及的主要因素有了解道德规范与()。 A.了解道德行动 B.理解道德准则规范执行的意义 C.了解道德意志 D.了解道德情境 【答案】:B 12.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 B.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C.教育 D.环境 【答案】:C 3/ 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