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即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在保持各民族特色的同时,促进了彼此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浙江景宁县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资源和独特的民族多样性。景宁县是全国有着最多畲族人口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多元的民族组成为景宁县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资源和机遇。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更能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畲汉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早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宋代,景宁县就已经成为畲汉交流的重要地区。汉族把农业文化和汉字文化带到了景宁,畲族则通过畲族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汉民族交流交往的深化进一步推动了各自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景宁县一直以来重视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和推动。在基础教育领域,景宁县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意识,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与习俗。此外,景宁县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例如畲汉民族歌舞比赛、民俗展览和手工艺品展销会等,促进畲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在经济领域,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现象,更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景宁县尤其注重发展旅游

业,充分展示畲汉两族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带来了景宁县经济的繁荣,吸引了更多的汉族和畲族人民前来交流和了解彼此。同时,景宁县也积极推动农林业的发展,着力提升畲汉民族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畲汉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然而,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不同民族之间的认知和了解还存在差距,互相的误解和偏见仍然存在。其次,城乡差异导致了畲汉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程度不均衡,城市地区推进得相对较快,农村地区仍需加大力度。最后,畲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总的来说,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还能为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提供借鉴和启示。尊重、包容和理解是畲汉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关键,只有通过这些,各民族之间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反哺于整个社会,实现文化多样性的持续繁荣

综上所述,畲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在文化和经济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和展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认知。在经济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林业的推进,提升了畲汉民族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仍存在着认知差距、城乡差异和文化保护等挑战,需要加大努力来克服。研究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还对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借鉴意义。尊重、包容和理解是关键,只有通过这些,才能实现文化多样性的持续繁荣

畲族山歌

畲 族 山 歌 吴琴 08文管1班 08152020132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 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 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 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 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 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悬棺葬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1. 汉唐文化的交融 •葡萄酒的引入:汉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地区的葡萄酒传入中国,成为汉朝贵族的时尚饮品。 •中原文化传播至西域:唐朝时期,中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西域,对西域诸国的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2. 清代民族融合的例子 •汉族与满族的政治融合:清朝建立后,满族与汉族实现政治融合,共同治理国家,形成多民族统一的政权。 •文化融合:清代的满汉文化交融,让各族人民获得了共通的文化认同,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3. 藏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唐卡艺术:藏传佛教中唐卡绘画艺术融合了中原绘画艺术的技法和题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融合了汉族、印度和波斯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示了中华民族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与交融。

4. 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的交融 •音乐融合:维吾尔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汉族音乐相互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维汉音乐风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美食融合:维吾尔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汉族面食与维吾尔族烤肉等民族美食在新疆地区相互融合,丰富了当地的美食文化。 5. 现代时期的民族融合 •“中国梦”的提出:中国梦强调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包容性,提倡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云南文化的多元融合:云南地处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以上只是一部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这些事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在交流融合中持续发展进步的力量和魅力。 6. 网络时代的文化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民族之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增多。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文化、习俗、传统等,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

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19313340.html, 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 作者:李艳荣 来源:《各界·下半月》2019年第09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整个中国民族关系史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最为常态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也正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才逐步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格局,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整个中国民族关系史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最为常态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 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 中共中央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地提出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要求,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又对“交往交流交融”作了系统阐述,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不仅全面深刻地把握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本质规律,鲜明指出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和趋势。同时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目前我国56个民族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费孝通先生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时指出:“在中国这样长的历史里,民族变化多端,你变成我,我变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即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在保持各民族特色的同时,促进了彼此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浙江景宁县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资源和独特的民族多样性。景宁县是全国有着最多畲族人口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多元的民族组成为景宁县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资源和机遇。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更能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畲汉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早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宋代,景宁县就已经成为畲汉交流的重要地区。汉族把农业文化和汉字文化带到了景宁,畲族则通过畲族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汉民族交流交往的深化进一步推动了各自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景宁县一直以来重视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和推动。在基础教育领域,景宁县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意识,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与习俗。此外,景宁县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例如畲汉民族歌舞比赛、民俗展览和手工艺品展销会等,促进畲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在经济领域,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现象,更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景宁县尤其注重发展旅游

业,充分展示畲汉两族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带来了景宁县经济的繁荣,吸引了更多的汉族和畲族人民前来交流和了解彼此。同时,景宁县也积极推动农林业的发展,着力提升畲汉民族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畲汉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然而,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不同民族之间的认知和了解还存在差距,互相的误解和偏见仍然存在。其次,城乡差异导致了畲汉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程度不均衡,城市地区推进得相对较快,农村地区仍需加大力度。最后,畲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总的来说,浙江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还能为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提供借鉴和启示。尊重、包容和理解是畲汉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关键,只有通过这些,各民族之间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反哺于整个社会,实现文化多样性的持续繁荣 综上所述,畲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在文化和经济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和展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认知。在经济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林业的推进,提升了畲汉民族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仍存在着认知差距、城乡差异和文化保护等挑战,需要加大努力来克服。研究景宁畲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还对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借鉴意义。尊重、包容和理解是关键,只有通过这些,才能实现文化多样性的持续繁荣

畲族的特色 民俗风情

畲族的特色民俗风情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一个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仅此一个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 有资料记述, 畲族发源于潮汕 凤凰山,是古代潮 汕最有影响力的 土著民族,畲族于 潮汕地区而言,为 旧时最大的族群。 但至清时,多数畲 族族人已被汉化,成为潮汕人的构成成分之一。少数未被同化的畲民要么退进更深的大山中,要么被迫向别处迁移。此后赣闽粤交界区域成为潮汕基本住地及各地畲、潮错居的格局,也因此而奠定。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

“哈”、“达”,畲语意为“客人”。 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 一、畲族历史 (一)来源传说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瓠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在音调上,福建宁德地区存在着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

浙江畲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浙江畲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一、浙江畲族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一)浙江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地理文脉分析 1.自然地理特征 景宁,是浙江省丽水市范围内的,是“革命老区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畲族自治县。处在浙江的西南部、洞宫山脉中段,在浙江南面的中山区。它有很大的占地面积,将近两千平方千米。景宁县的东边是青田县和文成县,景宁县的四周还有很多的县城,景宁县的南面是泰顺县和福建省的寿宁县,景宁县的西边是庆元、龙泉县,北边是云和县,在东北方位与之相连的是莲都区。在1984年的10月,析云和县就是原来的景宁范围创建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在全国而言,只有这一个畲族自治县。景宁是处于浙江南部山地的中部,洞宫山脉也是从西南方向往东北方向贯穿的,就千米之上的山峰将近有800座。有着杂乱的地形,地势也是从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倾斜。当中的海拔有着很高的高低差异,最高的将近达到了一千多米,最低的只有几十米。 2.历史文化特征 (1)民歌 畲族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歌,并且随处都可以听到,用特有的畲语展现出来的歌曲。每当到了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时,就会听到飘扬的歌声。就算是在田地里耕种,或者走亲访友的时候,都是用歌唱来进行对话。被保留下来的歌曲,将近有上千首。畲族有着自己的歌唱方式,比如,独唱、对唱和齐唱等等。当中不需要伴奏的一种歌唱形式是畲族人最喜欢的。 (2)手工艺品 在畲族中,最受欢迎和称赞的要属彩带和竹编的手工艺品了。彩带又叫做花腰带,又叫做手巾带。畲族的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目前学习编彩带,彩带越细致,说明女孩越心灵手巧。畲族对竹子的生产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也为竹编工艺品的编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以及充足的材料。畲族女人的服装,也因为地方的不同又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上衣都有很多的刺绣图案。在畲族女人的服装上可以看出,她们最主要的装束就是“凤凰装”。 (3)民族服饰

新时代县域城乡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新时代县域城乡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作者:袁顺波 来源:《观察与思考》 2021年第9期 * 本文系2021 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民族地区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景宁样本” 的阶段性成果。 袁顺波 提要:城乡融合对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景宁以资源要素、特色产业、民族文化、规划 建设、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生态价值、数字治理等八大领域的城乡互利共赢、融合发展为突 破口,通过消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完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推进智慧 治理等途径,在城乡要素流动、城乡生态产品增值、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格局和城乡治 理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景宁的实践表明,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产业是支撑,生态是 底色,治理是关键,富民是根本。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县域治理共同富裕 作者袁顺波,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部主任,丽水研究院院长,副教授(杭州310007)。 城乡融合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是大 多数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对于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破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更为 重要的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重视“分好蛋糕”,建立健全“先 富带后富”机制,提高收入分配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毫无疑问, 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和所有地区的共富,即“全民共富”。因此,促进城乡要素、产业、空间、生态环境融合,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 务均等化,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内在 要求和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仍存在着诸多短板和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主导产业较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 流动的制度性通道。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简称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 自治县。近年来,景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提出的立足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 发特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指示要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 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为此,笔者以景宁为例,对新时代县域城乡融合创新发展的 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与思考,以期对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启示与借鉴。

对我国各民族交往交融的认识

如何正确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反对“同化论”,把促进交融等同于推进同化,企图依靠行政手段迅速消除民族差别。二是反对“固化论”,对民族成员间自然而然的接近不支持、不引导,反而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民族差异,以为这样才是团结和尊重。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在构筑民族的界墙,固化民族身份,与大势背道而驰。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都要坚决反对。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交流活动。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要推动建立相互嵌人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采取团结共建、牵手结对、互帮互助等形式,引导各民族在互动中加深了解,拉紧共同利益和情感纽带;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双语教育,加大双语教

育力度,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 扩展资料 联系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穆宗时,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是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各民族的交流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了悠久历史,多民族长期融合的共同体。各民族之间荣辱与共,相互依存。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对其认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

浅析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自治县畲族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点

[转帖]浅析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自治县畲族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点Post By:2009-7-25 9:29:33 作者:陈思静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09-7-6 摘要: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区是畲族民歌形成与传承的重要区域。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区的畲族民歌为例,介绍了畲族民歌的起源、发展,从调式音阶、演唱形式、歌词形式三个方面对畲族民歌进行了分析,凸显了畲族民歌在我国民族音乐里独特的形式。从历史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角度来看,畲族民歌已经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色,进一步剖析了畲族民歌音乐的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畲族民歌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与保护。 关键词:畲族;历史渊源;音乐形态;传承;保护 绪论 在我国东南地区有一个少数民族——畲族,他是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以其独特的姿态立于民族之林。 畲族有人口七十余万,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位居十九,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五省一百多个县内。丽水市是畲族主要的聚居地,全市共有八万余畲族人民,而丽水的景宁是浙江畲族的发源地,。唐永泰二年(766),雷进裕率家人迁入景宁,这就是景宁畲族的起始,也是畲族入迁浙江最早的一支。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为我国第一个也是惟一的畲族自治县。 景宁畲族在漫长的迁徙和杂居生活中,逐渐养成互帮互助、勤劳节俭、忍耐刻苦、谦让和平的风尚。畲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显示着本民族的素质特点,极具亲和力。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创建美丽富饶的家园。在反抗历代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畲、汉两族人民结成了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十分丰富,文学作品有山歌、民族起源和诸天神传说、民间故事等,音乐、舞蹈绚丽多彩,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放射着自己的光彩。 第一章畲族族源及音乐概况 第一节畲族族源介绍及分布状况

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

近二十余年来,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的研究已 经逐渐丰富和深入。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是中 国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交流的一个高峰期,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 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的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一时期的研究将焦点放在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进程上。 以前的研究多局限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和文化交流,而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 地位和进程关注较少。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 民族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匈奴、南匈奴、蛮夷等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有较大的发展和影响力,他们在中原 地区的迁徙、经商、军事活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融合。以前的研究多偏向于政治和经济层面的交流,而对于文化层面的交 流和融合关注较少。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 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活跃,不仅有文字、语言、宗教等层面的交流,还有服饰、风俗、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例如,南匈奴和北匈奴之间的 文字交流、北方的陶瓷文化对南方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发展等都是这一 时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 此外,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在政治和社会体制上的影响。以前的研究多观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关系,关注较少 在少数民族对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影响上。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魏晋 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在政治和社会体制上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南匈 奴的统治者在政治和社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匈奴的官员和士兵也参 与了中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总而言之,近二十余年来,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的研究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和发现。这些研究将研究重点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转移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进程、文化交流和融合、对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影响等方面。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角度。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是非常丰富多样的。这些事例不仅展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互助,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下面就来分享一些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民族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积极互动。比如,在中国西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汉族和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之间经常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他们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服饰、音乐等,共同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在经济方面,各民族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与汉族之间的经济合作十分紧密。回族人以种植枸杞著称,而汉族人则从事加工和销售。这两个民族之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相互依存、互利共赢。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增进了回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感情。 此外,在教育领域,各民族之间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云南省政府开展了“同根同源、同心同行”教育工程,鼓励各民族学校之间开展师生互访、

教育资源共享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同民族的学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最后,各民族之间还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有着众多的满族人口。满族与汉族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许多家庭都是满汉混血儿。这些混血儿既继承了满族的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汉族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满语和汉语、穿着传统满族服饰和现代时尚服装,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融。 综上所述,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事例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无论是在文化、经济、教育还是家庭领域,各民族之间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这种交往不仅促进了各地区的发展,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将会更加紧密,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摘要:景宁是浙江、江西、安徽等身份畲族最早的迁入地,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境内的畲、汉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密切联系,长期的交错杂居使得他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对景宁县民俗民风的研究其实就是对畲族风俗的研究。本文选取了饮食、节日、工艺、婚嫁四个富有代表性的角度来探讨景宁独具特色的畲乡风俗。 关键词:畲族,民风,民俗,研究 一、景宁的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饮食也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民俗特色。 景宁畲族人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二、景宁的节日 景宁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最著名的是“三月三”。“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在长期的迁徙与山地农业生产、

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

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思考 摘要: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会议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来源以及学术界的不同争论,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指出正确认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评析 2014年9月28-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载体和方式,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对民族理论界争论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评析和批驳,提出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本文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针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论述,并提出正确认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提出 2010年1月,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

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个论述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年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再次在讲话中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要坚持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导向,从有利于提高各族群众物质文化水平、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出发,完善和落实招生、就业等政策,依法保护各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劳动权、婚姻自由权等权利,促进各族群众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谐相处。”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新疆工作座谈会虽然明确提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但是其科学的内涵没有具体理论阐述。 2011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在云南调研时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行了一定的理论解释,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础在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根本在于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核心在于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关键在于推进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重点在于推进城市少数民族社会融入。”这段话明确地阐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基础、根本、核心、关键、重点,然而民族研究领域的很多学者对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理论的阐释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分歧,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造成了一定的思想上理论上的混乱,甚至引起对“中央要对现行民族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揣测。 二、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争论 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争论,基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论解释,一种是以“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为代表,要在制度上推动“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一种是要尊重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决反对用人为方式推进“交融一体”。 (一)制度上推动“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

历史上各民族经济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互市贡赐感想

各民族经济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互市贡赐感想 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简单的多民族拼盘,而是一个有机的多民族统一体,中华民族的有机性来源干各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交往交流交融。换一个角度而言,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历史共同体,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民族交往以民族接触为条件,是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民族交流以民族交往为基础,是民族之间物质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相互呈现与互通,既包括物的层面交流,也包含文化、思想与精神层面的交流;民族交融以民族不断交流为前提,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融汇贯通,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从民族交往到民族交流,再到民族交融,是一个不断提升和深化的过程,是一个由异向容、由多到兼的进程。这一进程贯穿于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不同时段,这一进程也是客观限定、主观选择的结果。 一、空间的闭合与内聚 整体而言,中华大地相对闭合的空间地理环境,促进了各民族流动的内向性。这个各民族共同家园的东面、东南以大海为碍,北部为寒冷所阻,西部、西南为高原、高山所挡,正是这样相对闭合的环境,为各民族及其先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共同的舞台,也为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分布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如此的民族分布格局,又进一步便利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拓展与深化。 不同的生存环境、综合资源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生计方式。在大的闭合生态环境中又分别形成了北部草原区、东北高山森林区、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沿海区、中原区六大板块,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与不同的生态环境的对话中,形成、积淀了不同的文化,积聚下不同的财富,各呈异彩、相互启迪。 虽然在闭合性地理空间的边缘上存在一些通道,在不同的时期也发生过文化的输入输出,但中华文化的主体空间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二、经济的依存与互补

历史上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历史上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历史上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蒙古帝国的统一和扩张、欧洲的殖民扩张以及现代全球化等方面,探讨历史上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一、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 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而西方的马匹、珍珠、香料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除了商品交流,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例如,佛教经典《大乘起信论》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 二、蒙古帝国的统一和扩张 蒙古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蒙古帝国的统治者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各民族的统一,还在文化上实现了各民族的交流。蒙古帝国的官方语言是蒙古语,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重视汉文化和波斯文化,他们的官员中也有很多会说汉语和波斯语的人。蒙古帝国还在文化上吸收了中亚、西亚、欧洲

等地的文化,例如,忽必烈在位期间,曾经邀请波斯学者撰写《元史》、《大元一统志》等书籍,这些书籍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欧洲的殖民扩张 欧洲的殖民扩张也是各民族交流交融的一个重要方面。欧洲列强在非洲、亚洲、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带去了欧洲的语言、宗教、文化等。例如,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地,带去了英语、基督教等,对印度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在越南建立殖民地,带去了法语、天主教等,对越南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同时,欧洲列强也从殖民地中吸收了非洲、亚洲、美洲等地的文化,例如,英国在印度学习了印度数学、医学等知识,这些知识对欧洲的科技发展产生了影响。 四、现代全球化 现代全球化是各民族交流交融的一个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例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日本的动漫和游戏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同时,现代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文化同质化、文化冲突等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民族交融研究报告

民族交融研究报告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调研报告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交往、交流、交融三者呈现出由初级到高级的依次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交往的程度由浅入深、交往的范围由小到大、交往的频次由少到多。三个层面逐次推进提升,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民族交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不同民族个人、组织、群体之间的相互来往和互动。这种交往的层次较低、波及面小、领域狭窄,交往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物质产品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为主,是民族之间初级阶段的生存性来往,属于浅层次物理空间起基础性作用的交往。 民族交流是一种较高阶段、较深层次的民族交往。这种交往的频率较高、波及面广、领域广泛,交往内容比较丰富,在物质、服务的交换与合作基础上,逐步发展提升为包括精神文化、思想艺术的交流与相互传播等形式,进而逐步实现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全面交流,属于较高水平的文化空间层次。 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通过频繁接近、了解、学习、认同,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日益模糊,逐渐形成一个更大的相互包容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各民族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取得广泛的一致性和共识性,形成强烈的集体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属于更高位阶的心理空间层面。

正确把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还需要辨明民族交融绝不是民族 同化,二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谓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接受另 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渐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最终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新时代中国的民族交融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历史的进程,其结果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这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而是共同走向现代化。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的 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是历史的,而不是人为的。新时代促 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是为了消除民族界限、取消民族差异、搞“民 族同化”,而是各民族在自觉、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共享优点长处、相 互取长补短。这是符合历史规律,契合现实需要,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1、促进民族和谐,加强民族团结“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深”。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各族群众在民族地区 和非民族地区、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从居住生活、 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的社会条件,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形成 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 美好家园上来,努力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促进各民族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 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 中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巩固脱贫成果进而迈向乡村振兴,还面临很多短板弱项。加

促进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巾华民族共同体构建

促进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巾华民族共同体构建 作者:刘利 来源:《学习月刊》 2020年第7期 刘利 本文系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 地资助项目和西南民族大学2019年统一战线创新立项项目“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九大 报告强调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共同团 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深凝结在一起”。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要 方式和途径。但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运动战, 而是久久发力、长长用功的持久战,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利益保护机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 供了坚实、良好、稳定的制度保障,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尊重保 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统一与自治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自治区内设立不同民族自治县,为少数民族享受自治权提供充足、坚实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利益保护机制,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完善少数民族利益诉求渠道、 社会利益保障协调机制以及健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机制等,为新时代各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提供完善、坚实、可行、科学的制度支撑与制度保障、制度支持。 二、继续加大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力度 新时代要继续加大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力度,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完善新时代民族地 区对口帮扶和支援的机制、内涵及形式,从民族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制定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民族地区要牢牢抓住新时代“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对口帮扶民族 地区的政策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把握和利用好相关政策,加快经济建 设步伐,积极发展本民族地区的地方特色产业,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协作,完善民族地区在边 境贸易、民族贸易、财政税收、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三、大力加强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培养力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 和睦之魂,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是相伴而生并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应加强 对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培养力度,高度重视各民族精神文化需求和思想价值诉求,通过对各民族 社会心理、精神家园构筑等方面的正确引导,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 体的构建。 持续推进各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支持,积极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建设中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支撑,对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民 族团结、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