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核心制度全文

医疗核心制度全文

医疗核心制度全文

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下面将介绍其中两个重要的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是指,患者第一次就诊时,接诊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负责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对于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首诊医师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在处理患者时,首诊医师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

医师查房制度。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

房时,应有管床医师、护士长和相关人员参加。管床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对急危重患者,

管床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查房前要做好充分

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管床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1.病情稳定,可以下床走动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的患者。

分级护理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和病情变化而制定的。特级护理主要针对病情危重、需要抢救的患者,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护和护理。一级护理主要针对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需要严格卧床或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二级护理主要针对病情稳定,需要卧床或者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三级护理主要针对病情稳定,可以下床走动或者生活完全自理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级别,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1.对于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和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护理要点如下:

五) 特级护理患者护理要点包括: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实施床旁交接班。

六) 一级护理患者护理要点包括:

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七) 二级护理患者护理要点包括:

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八) 三级护理患者护理要点包括:

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2.术前讨论制度:

一) 对于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 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XXX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三) 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四) 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3.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一) 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二) 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

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一级手术、二级手术、三级手术和四级手术。

二、手术分级管理

一)各科室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手术技术水平,明确手术

分级管理的职责和要求。

二)手术分级应由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医师担任主刀医师,并由其负责手术的方案制定、手术过程的监督和手术后的管理。

三)手术分级应根据手术难度、手术风险、手术时间、手

术器械、手术场所等因素进行评估,并确定手术级别。

四)手术级别的确定应由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手术科室共

同制定,经医务部门审批后实施。

三、手术审批制度

一)手术审批应由医务部门负责,经过医疗质量管理部门

和手术科室审核后,由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医师担任主刀医师进行手术。

二)手术申请应提交手术科室,并应当包括手术名称、手

术级别、手术时间、手术医师、手术室及手术麻醉等相关信息。

三)手术前必须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并确定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手术规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安全。

四)手术后必须进行手术记录和病程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医师、手术过程、手术并发症及处理等信息,记录应在手术后24小时内完成。

五)手术后必须进行术后随访和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并发症,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介绍了手术分类、手术医师分级、各级医师手术范围和手术审批权限等内容。

根据手术过程的简单程度和技术难度,手术可分为四类。住院医师可担当一类手术的术者,主治医师可担当二类手术的术者,在副主任医师的帮助下,也可担当三类手术的术者。副主任医师可担当三类手术的术者,在主任医师的帮助下,也可担当四类手术的术者。主任医师可担当三、四类手术的术者。

手术医师的分级是根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和受聘职务来划分的。住院医师是一级手术医师,主治医师是二级手术医师,副主任医师是三级手术医师,主任医师是四级手术医师。

手术审批权限方面,一、二类手术由科室主任或科副主任审批,三、四类手术及特殊手术需要经过科室认真讨论,并由科主任签字后报医疗服务部备案。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主管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该进行“三查七对”制度,包括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药品等进行核对。输

血时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1.在接待患者时,必须核对科室、床号、姓名、年龄、住

院号、性别、诊断、手术名称以及手术部位(左、右)等信息。

2.在手术前,必须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麻醉方法以及麻醉用药等信息。

3.进行体腔或XXX组织手术时,必须在术前和缝合前、

后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4.手术取下的标本必须由巡回护士和手术者核对后,再填

写病理检验送检单。

三)药房

1.配方时,必须核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以及配伍禁忌。

2.发药时,必须核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以及处方内

容是否相符,同时检查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以及患者的姓名、年龄等信息,并告知用法和注意事项。

四)血库

1.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时,两人工作时要“双查

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2.发血时,必须与取血人共同核对科室、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瓶(袋)号、采血日期、血液种类和剂量、血液质量等信息。

五)检验科

1.采取标本时,必须核对科室、床号、姓名以及检验目的。

2.收集标本时,必须核对科室、姓名、性别、联号、标本

数量和质量等信息。

3.进行检验时,必须核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以及标本是

否相符。

4.检验后,必须核对目的和结果。

5.发报告时,必须核对科室、病房等信息。

六)病理科

1.收集标本时,必须核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

和固定液等信息。

2.制片时,必须核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等

信息。

3.进行诊断时,必须核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

理诊断等信息。

4.发报告时,必须核对单位等信息。

七)放射线科

1.进行检查时,必须核对科室、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以及目的等信息。

2.进行治疗时,必须核对科室、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等信息。

3.发报告时,必须核对科室、病房等信息。

八)理疗科及针灸室

1.在进行各种治疗时,必须核对科室、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以及皮肤等信息。

2.在进行低频治疗时,必须核对极性、电流量、次数等信息。

3.在进行高频治疗时,必须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4.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必须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必须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九)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基础代谢等

1.进行检查时,必须核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以及检

验目的等信息。

2.进行诊断时,必须核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

果等信息。

3.发报告时,必须核对科室、病房等信息。

其他科室也应根据上述要求,制定本科室工作的核对制度。

十、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医院病历质量,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医院病历质量管理组织,完善XXX二级

病历质量控制体系并定期开展工作。科院二级病历质量监控体

系由一级质控小组和二级质控部门组成。一级质控小组由科主任、病案委员和科护士长组成,负责本科室或本病区病历质量检查。二级质控部门由医院行政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对门诊病历、运行病历、存档病案等进行抽查评定,并将病历书写质量纳入医务人员综合目标考评内容,进行量化管理。

其次,要贯彻执行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版)》

及我省《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规范(2008)》的各项要求,注重对

医务人员的病历书写知识及技能培训。

加强对运行病历和归档病案的管理及质量监控也是必要的。病历中的重要记录内容应由本院主管医师书写或审查签名。各种化验单、报告单等应及时粘贴,严禁丢失。外院的医疗文件,如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应将相关内容记入病程纪录,同时将治疗文件附于本院病历中。

出院病历一般应在3天内归档,特殊病历(如死亡病历等)

归档时间不超过1周,并及时报病案室登记备案。同时,加强病历安全保管,防止损坏、丢失、被盗等。复印病历时,应由医护人员护送或再病案室专人复印。

最后,要建立科室及个人病历书写质量评价制度和奖罚机制,依据《省病历质量管理评价奖惩暂行》的要求与规定进行评价和奖罚。这样可以促进医务人员的病历书写质量和责任心。

十一、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值班医师应准时接班,并听取交班医师关于值班情况的介绍,接受交班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进行床前交接班。值班医师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应处理事项,向接班医师交待清楚,并在责任交接班时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值班医师负责病区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临时情况的处理,并记录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医疗措施。一线值班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应及时备班值班医师,备班值班医师应及时指导处理。遇有需经主管医师协同处理的特殊问题时,主管医师必须积极配合。遇有需要行政领导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报告医院办公室或医务部。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遇到需要处理的情况时应立即前往诊治。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需要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备班医师住家中,但须留联系方式,接到请求电话时应立即前往。

值班医师不能“一岗双责”,如即值班又坐门诊、做手术等,急诊手术除外,但在病区有急诊处理事项时,应由备班进行及时处理。每日晨会,值班医师应向病区医护人员报告重点患者情况,并向主管医师告知危重患者情况及尚待处理的问题。

十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特制定临床用血审核制度。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输血申请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室

主任签名后报医务部批准(急诊用血除外)。急诊用血事后应当

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六)在决定进行输血治疗前,治疗医师应该向患者或其家

属详细说明输同种异体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通过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只有在获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才能进行输血治疗。对于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该报告医务部或片区院长同意备案,并在病历中记录。在危重抢救患者紧急情况下需要用血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医部处审批,时间外则报总值班,并由当班医生及医务部或总值班签名备案。

七)在配血合格后,医护人员前往输血科(血库)取血。在取血和发血的过程中,必须共同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

及保存血的外观等信息。只有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双方共同签字后才能发出血液。

八)在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应该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

血袋标签的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是否有破损渗漏,并检查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只有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在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应该带着病历一起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信

息,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在再次核对血液后,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存。在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如果需要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那么在前一袋血输尽后,应该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并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九)如果怀疑发生了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该

立即停止输血,并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同时,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并积极进行抢救治疗。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

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

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

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

红蛋白;7.如果需要,在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

素含量。

十、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将有输血反应的患者送至输血科,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然后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将反应回报单统计上报医务部备案。

十一、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

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至少一天。

十三、医疗会诊制度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和院外会诊。急诊会诊可以通过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应在15分钟内到位。会诊医师在签署会

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XXX会诊原则上应每周

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

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务部同意或由医务部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院外会诊应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42号令)有关规定执行。

十四、实施新技术前,医疗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二、实施新业务和新技术需要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申请表》,并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实施方案、结果及风险预测及对策。科室主任审阅并签字同意后,报医务部审批。

三、医务部将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提出意见,并报主管院长批准后方可开展实施。

四、实施新业务和新技术需要与患者签署相应协议书,并履行相应的告知义务。

五、医务部负责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监控,及时组织会诊和学术讨论,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较大的技术问题。日常管理工作由相应控制医师和监测医师完成。

六、实施新业务和新技术完成一定例数后,科室负责及时总结,并向医务部提交总结报告。医务部将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在临床全面开展。

七、科室主任应直接参与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开展,并做好科室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的组织实施工作。同时,密切关注新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积极妥善处理,并做好记录。

十五、转院转科制度

一、医院因技术和设备条件限制,不能诊治的患者需要由接诊或管床医师出具转诊单,并由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才可办理。

二、患者转院时,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应留院处置。较重病人转院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并将病历摘要随病员转去。病情稳定后,再行转院。

三、患者转科需要经过科会诊同意,并有经治医师开转科医嘱。转科前,需要写好转科记录,并通知住院处登记。转出科需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并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转入科需要写转入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

四、转院转科记录应包括一般项目、转科日期、姓名、年龄、入院日期和诊断、本科诊疗简要情况、转科理由、转科诊断及医师签名等具体要求和内容。

十六、医患沟通制度

一、医患沟通的时间包括院前沟通和入院时沟通。门诊医师在接诊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等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并征求患者的意见。病房接诊医师在接收患者入院时,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综合客观检查对疾病作出诊断,在入院后2小时内即与患者或家属进行疾病沟通。

二、医患沟通需要记录在门诊病志上,并在入院后2小时内与患者或家属进行疾病沟通。

三、转诊和转科需要经过患者或家属同意,并有经治医师开转诊或转科医嘱。转入科需要写转入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转院转科记录应包括一般项目、转科日期、姓名、年

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全文

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全文 导读:新《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共分8章48条,重点进行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制度的设计,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体系。总结提炼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严格执行。那么,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分别是什么?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计委组织制定了新《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分8章48条,在高度凝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做法,重点进行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制度的设计,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体系。总结提炼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严格执行。 第1项首诊负责制度 (一)患者首次就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首诊医师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与处理,并认真书写病历。

(二)诊断为非本科疾病,及时转至其他科室诊疗。若属危重抢救患者,首诊医师必须及时抢救,同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杜绝科室间、医师间推诿患者。 (三)首诊医师请其它科室会诊,必须先经本科上级医师查看患者并同意,被邀科室须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参加会诊。 (四)被邀会诊的科室医师要按时会诊,认真执行医院会诊制度,形成书面会诊意见交申请科室医师。 (五)两个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须分别请示本科上级医师,直至本科主任。若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诊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主管院长或医务科、总值班协调解决。 (六)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急、危、重患者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各有关科室须执行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病历记录。 (七)首诊医师对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须先抢救,同时由患者陪同人员办理挂号和交费等手续,不得因挂号、交费等手续延误抢救时机。

医疗核心制度全文

医疗核心制度全文 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下面将介绍其中两个重要的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是指,患者第一次就诊时,接诊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负责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对于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首诊医师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在处理患者时,首诊医师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 医师查房制度。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 房时,应有管床医师、护士长和相关人员参加。管床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对急危重患者,

管床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查房前要做好充分 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管床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1.病情稳定,可以下床走动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的患者。 分级护理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和病情变化而制定的。特级护理主要针对病情危重、需要抢救的患者,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护和护理。一级护理主要针对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需要严格卧床或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二级护理主要针对病情稳定,需要卧床或者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三级护理主要针对病情稳定,可以下床走动或者生活完全自理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级别,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1.对于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和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护理要点如下:

二十项《医院核心制度》

二十项《医院核心制度》

1、首诊负责制度 1.1首诊负责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病人,特别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1.2 首诊医师除按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已明确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或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室治疗。 1.3 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收入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1.4 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急诊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1.5 对已接诊的病人,需要会诊及转诊的,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检查后再转到有关科室会诊及治疗。急诊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首诊医生应亲自或指定护士护送并做好交接手续。 1.6 医务部对全院首诊负责制度实施情况实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处理。 1.7 急诊病人由分诊鉴别台护士签署就诊科室,首诊医师应当做好病程记录,完善有关检查并给予积极处理,若确属他科情况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直到会诊科室签署接受意见后方可转科。 1.8 凡不认真执行本制度而造成医疗差错、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给医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者,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建立我院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 料做好充分准备,以提高查房质量。 2.1 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 2.1.1每周查房1—2次,应有主治医师、总住院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节假日必须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生坚持查房。 2.1.2 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及危重病人的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法及参加全科会诊。 2.1.3 抽查医嘱、病历及护理质量,发现缺陷,改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2.1.4 利用典型、特殊病例进行教学查房,以提高教学水平。 2.1.5 听取医师、护士对医疗、护理工作及管理方面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以提高管理水平。 2.2 主治医师查房制度 2.2.1 每日查房一次,应有本病房总住院医师、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实习医生、责任护士参加。 2.2.2 对所主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确定诊断、治疗方案以及手术方式和进一步检查措施,了解病情变化并进行疗效评定。 2.2.3 对危重病人应随时进行巡视检查和重点查房,如有总住院医师、住院医师邀请应随喊随到,提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必要时进行晚查房。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最新版)

18项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二、三级查房制度; 三、会诊制度; 四、分级护理制度;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八、术前讨论制度;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十、查对制度; 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 十五、病历管理制度; 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定义

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 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 (一)定义 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完整版)18项医院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 9、交接班制;10、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17、特诊特治告知制度;18、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一、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应急扩展床位数;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专∕兼职心理治疗师数、医疗社会工作者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二、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年急诊人次。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3、年开展基层和社区公共精神卫生服务指导∕督导人次。4、年培训综合服务医院医师以及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项目数、受训人次。5、年纳入管理治疗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档案的患者人数。三、治疗质量: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2、住院治愈好转率;3、住院患者抢救例数、死亡例数占同期住院人次的比率。四、工作效率: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3、床位使用率;4、床位周转次数。五、患者负担(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2、住院人次平均费用(元),其中药费(元)。六、资产运营(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 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 4、资产负债率; 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 7、人员经费支出∕业务收入。七、科研成果(评审前5年):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收录论文数;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数。3、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基金额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1、凡挂号病人,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转科、传染病报告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初步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时,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组织会诊与处理,必要时报告医务部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收治或转入相应科室进行抢救与处理。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同意,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同意后方可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6、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的督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建立我院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

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为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实行首诊负责制度。首诊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负责,包括诊断、治疗、会诊、转诊、出院等。任何医生不得推诿或拒绝首诊责任。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医院实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确保各级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负责。主治医师、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查房,并做好查房记录。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对于病情复杂、诊断不明、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病例,医院应组织会诊和讨论,提出诊疗意见,提高诊疗水平。 四、会诊制度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医生应及时请求会诊,其他医生不得拒绝。会诊医生应对患者的诊疗负责,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五、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是医院的重要职责。医院应建立急危重患者抢救预案,明确抢救流程和责任人。医生应根据抢救流程,全力救治患者。 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为确保手术安全,医院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各级医生应根据手术级别进行手术操作,确保手术质量和安全。 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医生在临床用血前,应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患者用血的安全和有效。临床用血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请、审核、批准和使用。 八、病历管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病历管理制度,确保病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医生应按照规定及时书写病历,并对病历保密。 九、交接班制度

医生在交接班时,应做好交接记录,确保患者诊疗的连续性和安全性。接班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确保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应建立消毒隔离制度,确保患者诊疗环境的安全和卫生。医生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十一、查对制度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进行查对,确保诊疗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查对应包括患者信息、诊疗操作、药品使用等方面。 十二、医患沟通制度 医患沟通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医生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和需求,确保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三、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医生应遵守相关规定,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十四、新技术准入制度 医院引进新技术应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新技术安全和有效。医生应按照规定进行新技术操作,确保患者安全和健康。 十五、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医生应遵守相关规定,保护患者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 十六、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如发生不良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进行记录和分析。医院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加强风险管理。 十七、继续教育制度 医院应建立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医生应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十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 1.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 保率达到99%以上。 2. 医保支付制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推行按病种付费、按诊断相关组(DRG)付费、按服务包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推动医疗费用合理控制。 3. 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推动 医院分类管理,完善医院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4. 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将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推进药品价格谈判和带量采购制度。 5. 医师多点执业: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限制,鼓励医师开展多点执业,提高医疗资 源利用效率。 6.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优化价格结构,合理定价,加强价格 监管,保障合理利润和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7. 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健全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加强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 8. 健康档案电子化:推动健康档案电子化,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提高 医疗信息共享和调阅的便捷性。 9.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保 健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10. 医学人才培养: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医学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11. 科研创新和药物研发:支持科研创新和药物研发,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疗科技进步和医疗设备更新换代。 12.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绩效考核,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13. 医疗资源配置优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14. 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照护和护理服务。 15. 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防止医疗信息泄露和滥用。 16. 医疗服务国际合作:加强医疗服务国际合作,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和交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17. 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强数据采集、分析和利用,促进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健康管理。 18. 医疗保险基金稳定运行: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基金收入、支出和使用效率,保障医保基金稳定运行。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2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2版) 一、首诊负责制度 二、三级查房制度 三、会诊制度 四、分级护理制度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八、术前讨论制度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十、查对制度 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 十五、病历管理制度 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十八、息安全管理制度 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制订本辖区的具体细则和实施工作要求,加强解读和宣贯培训,夯实基础医疗质量,筑牢医疗安全底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要点完善本机构核心制度、配套文件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核,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国度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4月18日 (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定义 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

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 (一)定义 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厉明确查房周期。工作日每天最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最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初级此外医

18项医疗核心制度-18项医疗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4)会诊制度 (5)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6)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7)术前讨论制度 (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9)查对制度 (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2)分级护理制度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危急值报告制度 (1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二级医师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记录,一级医师书写二级医师查房记录,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以提高查房质量。 1、三级医师查房规定 (1)每周查房1-2次,应由二级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2)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及危重病人的诊疗计划,决定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案及参加全科会诊.

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一、医疗保障体系 1.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医疗需求。 •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多种保险形式。 2. 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为经济困难群体提供医疗救助。 •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等方式提供救助资金。 3. 医疗费用控制机制 •建立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水平。 •通过定价、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谈判等手段控制医疗费用。 4.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建立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保证人民获得合理有效的药品。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优化药品采购和配送机制。 二、医疗服务体系 1.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连续、全程、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2. 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提升 •加强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加强医疗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3. 医疗服务质量监管 •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和评估。 •加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4. 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 •推动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建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

三、医疗人才培养体系 1. 医学教育改革 •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医师队伍建设 •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加强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师的业务能力。 3. 护理人员培养与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培养与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推动护理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激励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 4. 医疗人才流动机制 •建立医疗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 •加强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四、医疗科技创新体系 1. 科研创新支持政策 •制定科研创新支持政策,鼓励医疗科技创新。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2. 临床研究与转化 •加强临床研究与转化,提高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水平。 •加强医疗机构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落地。 3. 医疗器械创新与监管 •加强医疗器械创新与监管,推动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 •建立医疗器械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 4. 医疗信息化与智能化 •推动医疗信息化与智能化,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医疗数据的管理与应用,促进医疗科技的发展。 以上就是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通过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和医疗科技创新体系,我们能够全面、有效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的健康需求。这些核心制度的实施将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带来巨大的改革和发展。

(完整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

(完整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 十八项核心制度 (1)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疑难病例争论制度。 (4)会诊制度。 (5)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6)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7)术前争论制度。 (8)死亡病例争论制度。 (9)查对制度。 (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2)分级护理制度。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危险值报告制度。 (1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6)手术平安核查制度。 (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信息平安管理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需具体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帮助检查和处理,并仔细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乐观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准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留意的事项交待清晰,并仔细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实行乐观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伴随或支配医务人员伴随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支配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殊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打算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打算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二级医师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记录,一级医师书写二级医师查房记录,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争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完整版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完整版 引言 医疗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为了建立和完善医疗体系,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制定一系列医疗核心制度。本文将介绍18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完整版。 1. 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等,以减轻人民负担,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2.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规定了医疗机构的不同级别和类别,以便对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 3.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是指根据人口和地理分布等因素,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4. 医疗服务定额制度 医疗服务定额制度是指规定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的费用和数量,以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合理性。 5.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的评估和认证制度,以及医生和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6.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是指规定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机构,以解决医患之间的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7.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是指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通。 8.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是指规定医疗费用的收取、退费和报销等程序和标准,以控制医疗费用的过高增长。

9. 医疗救助制度 医疗救助制度是指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医疗救助,解决因病导致的贫困和失能问题。 10. 药品审评审批制度 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是指对药品开展临床试验和上市许可的程序和标准,以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 11.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是对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注册管理,以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 12. 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责任保险,以提供对医疗事故受害者的赔偿和救济。 13. 医疗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医疗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包括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以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

医疗核心制度全文

医疗核心制度全文 医疗是现代社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 活质量。为了确保医疗的公平、高效和安全,各国都建立了医疗核心 制度。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核心制度的概念、内容以及其在不同国家 的运行情况和效果。 一、医疗核心制度的概念 医疗核心制度,顾名思义,是指在医疗领域中起核心作用的制度体系。它由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机构和流程组成,旨在管理和规 范医疗服务的提供、质量控制和费用分担等方面。医疗核心制度的建 立旨在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并对 医疗行业进行监管和管理。 二、医疗核心制度的内容 1. 全民医疗保障:医疗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全民的医疗需求。各国会制定相关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包括住院医疗、门诊医疗、特殊病种医疗等。 2. 医疗服务供给:医疗核心制度需要确保医疗服务的供给充足、质 量可靠。各国会通过建立医疗机构、培养医护人员、提高医疗设施水 平等方式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3. 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核心制度需要建立医疗质量控制机制,确保 医疗服务的安全和可信度。这包括医疗机构的评估、医疗技术的审查、医疗纠纷的解决等方面。

4. 医疗费用分担:医疗核心制度需要合理分担医疗费用,减轻患者 的负担。各国会通过医保基金、政府补贴、个人支付等方式来实现医 疗费用的分担。 三、医疗核心制度在不同国家的运行情况和效果 1. 北欧国家:北欧国家的医疗核心制度以公立医疗为主导,政府承 担医保费用,并为居民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这种制度在保障公民的医 疗需求方面效果显著,但也面临着资源紧张和排队时间较长等问题。 2. 美国:美国的医疗核心制度以私立医疗为主导,个人和雇主支付 医疗保险费用,并选择医疗服务提供者。虽然美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 水平居世界前列,但是医疗费用高昂,造成很多人无法负担医疗费用。 3. 中国:中国的医疗核心制度以公立医疗为主导,国家实施医保政策,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近年来,中国也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机 构和远程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但是,中国的医疗核心 制度还存在着医疗资源不均、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综上所述,医疗核心制度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情况。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医疗核心制度,其目标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医疗核心制度还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的追求 和需求。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全文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全文 一、建立健全“以人为本”医疗理念 医疗事业是以人为本的事业,人们的健康是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因此,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医疗核心制度非常重要。这一核心制度的全文包括以下十八项内容。 二、维护良好医患关系 1. 医务人员应以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为前提,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平,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3. 强化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训,提高其医疗服务质量。 4. 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渠道,加强信息共享和互动,提高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 三、推行医保制度 1. 政府应建立全民医保制度,保障每位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2. 医保制度应覆盖各个层级的医疗服务,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和高水平医院。 3. 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监管,遏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

4. 提高医保报销比例,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四、完善医疗资源配置 1. 平衡发展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的均衡性和公平性。 2.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3. 加强对医疗设备和药品的供应管理,保证医疗资源的充足性和 质量。 4. 引导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五、加强医学教育和培训 1. 完善医学教育体系,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2. 加强医生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临床技能和实践经验。 3.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学研究,促进医学科技进步和医疗服务创新。 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1. 建立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评估 和考核。 2. 加强医疗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3. 推行医疗纠纷调解机制,解决医患矛盾,维护医患关系稳定。 七、促进中西医结合

18项医疗核心制度(2021年)(印刷版)

18项医疗核心制度(2021年)(印刷版)第一章首诊负责制度 一、患者第一次就诊的科室是第一科室,该科室的接诊医生是第一位医生。 二、首诊医师须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做出初步诊断与处理,并认真书写病历 资料。 三、确诊为非本科疾病的,应当及时转其他科室诊治。4、如果需要多部门协商, 应根据其他部门的需要实施协商制度。如果咨询意见不一致,参与咨询的科室的医生必须 咨询本科的上级医生,直到本科主任同意为止。如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第一名医 生负责处理,并报医疗管理部或医院综合值班部协调解决。 五、对急危重症患者,首诊医师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予以救治,同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或住院,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 六、对于复合伤或涉及多个科室的急危重病人的抢救,除非明确由哪个科室负责, 除第一诊断科室外,所有相关科室都必须执行急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并配合抢救,不得推 诿或擅自离开。各部门应及时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七、首诊医师对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须先抢救,同时由患者陪同人员办理挂号和交 费等手续,不得因强调挂号、交费等手续延误抢救时机。 八、第一位医生应该在危重病人病情稳定之前赶紧抢救他们。由于病床、设备和技 术条件的限制,主治医生和具有以上职称的人员应亲自观察病情,决定是否可以转院。对 于需要转院且病情允许转院的患者,第一位医生(如有必要)应 -1- 医疗管理部(或医院综合值班组)应首先与接收医院联系,准备相关病历,解释并妥 善安排途中和押送的相关事宜,并在转院前与患者沟通。 九、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十、对在接收、治疗、抢救病人或转院过程中不执行上述规定,推诿病人的,由第 一医师、党和有关部门追究责任。 十一、非我院诊疗科目范围内的疾病,接诊医师应告知患者或家属并 建议他们去相应的医疗机构治疗。 第二章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四、会诊制度。五、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七、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医生值班、交接班制度.十二、新技术准入制度.十三、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十四、分级护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报告科主任及医院主管部门及时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3、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临时检查患者。 4、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再次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5、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6、查房内容:①、住院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②、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

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四、会诊制度 五、急诊会诊制度 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七、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八、术前讨论制度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十、查对制度 十一、医生交接班制度 十二、新技术准入制度 十三、病历管理制度 十四、分级护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报告科主任及医院主管部门及时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再次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 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二、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三、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1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1版) 指在患者诊疗过程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医师共同参与,就疑难、复杂病例进行讨论、诊断和制定诊疗方案的制度。 二〕根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会诊制度,明确会诊的程序和要求。 2.会诊医师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规定的程序参与会诊。 3.会诊医师应当对患者诊疗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制定合理诊疗方案,并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 4.会诊记录应当详细、准确、可追溯,医疗机构应当对会诊记录进行管理和归档。 四、分级护理制度 一〕定义: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需要,将患者分为不同级别,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的制度。 二〕根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需要,将患者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护理等级别,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2.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别护理的护理内容、护理技能要求和护理质量标准。 3.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护理质量。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一〕定义:指医疗机构在24小时内,保障医疗服务连续性的制度。 二〕根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值班和交接班制度,明确值班医师和护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2.医疗机构应当保障值班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医疗服务连续性。 3.值班医师和护理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急危重症患者。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定义:指医疗机构对疑难、复杂病例进行讨论、诊断和制定诊疗方案的制度。 二〕根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明确讨论的程序和要求。

2.参与讨论的医师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规定的程序参与讨论。 3.讨论记录应当详细、准确、可追溯,医疗机构应当对讨论记录进行管理和归档。 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定义:指医疗机构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制度。 二〕根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明确抢救的程序和要求。 2.医疗机构应当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障急救设备和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抢救质量和效率。 八、术前讨论制度 一〕定义:指医疗机构在手术前,对手术患者进行讨论、评估和制定手术方案的制度。 二〕根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术前讨论制度,明确讨论的程序和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