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届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

姓名:张君

张安霞

穆义军

指导老师:陈屹力

摘要

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为“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形式、以分业监管为主要监管模式”。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余额宝、活期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加快推进了金融脱媒化进程,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金融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业务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本文通过叙述国外一些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例子,给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启示。本文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叙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转型的必要性;第四、五部分描写了国外三家典型的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经验,以给出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第六部分以民生银行为例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现状,第七部分是我们通过全文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

目录

一、文献综述

陈国喜(2006)即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高额利润获取与批发业务的主体地位息息相关,因而,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创新批发业务的服务形式,加大批发业务的产品研发投入。李鲁新(2007)则从主要从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单一的盈利模式已无法应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外资银行放开等现实的挑战,应及时调整优化盈利模式,实现战略转型。郭娜(2011)也通过描述性统计得出了我国当前仍是以利差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要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必须实现盈利模式向多元化均衡化集约化的发展。杨继荣(2011)也提出,当前我国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盈利水平的不稳定性在加剧,要提高盈利的稳定性,推动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是必由之路。而鲁政委(2011)则主要从金融文化、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障碍因素,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对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意义。

李江(2006)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分析得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形成了“批发与零售兼顾、信贷与中间业务并重”的格局,以瑞士、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其商业银行还开拓出了特色业务这一领域,并在全球形成了品牌效应,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借鉴。张儒翔(2009)比较了中美两国不同监管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提出中国应当走美国模式开展混业经营,并探索有助于形成混业经营模式的监管模式,强化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张银仓(2009)则通过国别比较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政策法律体系构建、金融监管及市场环境等领域学习他国经验,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张志刚(2011)则分别对我国的 13 家上市银行与国外知名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制度因素分析了不同盈利模式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思路对策。

Kwast(1989)Eisemann(1976),Rose(1989)等学者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能有效的分散经营风险,且非利息收入比利息收入对银行利润的稳定贡献率更大。Rogers&Sinkey(1999)也通过对美国银行业开展的数据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使其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另外一些学者却通过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不仅没有提高经营绩效,反而增加了风险,Stiron(2006)等学者通过调查美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发现,多元化的业务拓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提升,Clalmes&Liu(2009)则通过对加拿大银行业开展的实证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虽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总营业收入,但却加大了收入波动的幅度,说明在产生收益的同时,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Hidayat et al(2012)则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业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水平的关系还与银行的规模和性质有关,对小银行来讲,业务多元化可降低其经营风险,但对大银行而言,却加大了其经营风险。我国学者张羽(2010)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的

增长在一定范围内可分散经营风险,但占比过大反而会恶化深入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因而如何把握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程度是商业银行需要探讨的问题。另外一些学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张雪兰(2011)则通过数理模型验证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风险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而当前阶段发展非利息收入可不受限制。张超(2012)则发现多元化业务模式可有效降低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2013 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利率市场化进入高速推进时代,同时阿里巴巴集团“余额宝”的问世也开启了互联网金融抢滩金融市场时代。在这个跨界经营风行、高技术变迁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据德勤中国发布的《2013 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13 年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承受的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净息差持续回落,利润增速业已回归常态。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 12 月末,中国银行业本外币总资产达到151 万亿元,同比上涨 %。总资产规模仍然呈现持续扩张的状态(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2003-2013 年变动趋势图见图 2-1)。

图 2-1 2003-2013 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变动趋势图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 2013 年全年实现净利润万亿,比 2012 年的万亿增长 %,但较之 2011 年 %和 2012 年 %的增速来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据德勤中国预测:中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已回归常态,且增速将持续下降,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中间业务的回落、网络金融的兴起、银行各项成本投入增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或将回归个位数时代。在资产规模稳步扩张、利润增速却持续回落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反思当前盈利模式出现的问题,探索更适应时代发展、更符合技术进步和适应客户需求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定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还是利差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在收支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决定其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从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变迁及盈利模式的分类形式来看,主要经历两种模式:一种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另外一种则是非利差主导型,或称多元化业务模式。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以净利息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服务群体以公司为主,主要发挥信息中介及信用创造的社会功能,多以信贷形式开展业务:即通过吸收社会存款、发放贷款来获取利润。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思潮期间,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个体客户,提供的服务以个性化的零售业务为主,业务形式多为中间业务:即不直接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以低端的代收代付、担保服务、理财产品及高端的金融咨询、理财规划乃至投行业务等模式呈现,典型的表现是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工具及金融衍生产品,此种业务模式以美国银行业“金融超级市场”为主要代表。根据上述

两种盈利模式的分类及特点,我国银行业当前的盈利模式即可定位为利差主导型模式,特点为过度依赖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主要的业务形式为吸存放贷的信贷扩张,主要运营及监管模式为分业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们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转变当前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有其必然性,要积极拓展非利息收入。也就是说: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发展非利息收入对应的中间业务有其必要性。那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如何呢?中间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哪些特点,需要如何改进才能帮助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摆脱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

1,中间业务的界定和分类

目前,关于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金融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明确中间业务的含义,是我们接下来开展研究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即为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所定义的中间业务“在分业经营的原则下,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形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这里特别强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代理股票买卖业务,要严格控制开办代理证券业务。而广义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要向外借入资金,不需要动用自己资产,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间业务。换句话说,广义的中间业务既包括狭义的中间业务,又包括真正意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混业和分业经营的所有中间业务,又包括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表外业务;既包括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中间业务,又包括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各项表外业务。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中间业务有不同的分类形式。按照风险不同,中间业务可分为金融服务类和或有债权、或有债务类;按照功能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结算类、担保类、融资类、管理类、衍生类、其他类六种;按照开展业务时的不同身份,可分为代理类、委托类、自营类三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我国中间业务分为以下九类,见表 2-1。

表 2-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类

在我国,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所定义的中间业务比较狭义,但在实务操作中,商业银行办理国内外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和代理类中间业务的代收代付时,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的增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中间业务完全可能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表内负债。比如,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向承兑银行缴纳保证金,出票人无力偿还债务时,作为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则要承担连带责任。因而,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担保则是银行的一种“或有负债”,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本文采纳广义的中间业务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来理解中

间业务,因为这不但是发达经济体全能型银行盈利模式的重要特征,更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速及规模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都呈现增长趋势。对于我国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尽管受到政策变动及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我国各大上市银行 2012 年中间业务的增长率较之 2011 年有所放缓,但整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增长率甚至超过 100%,这意味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业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共识。因为通常情况下,与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中间业务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的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变动相关程度较低,因而其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强。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意识到利差收窄给银行盈利带来的压力,致力于发展中间业务,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收获了较快的增长。

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及品质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为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中间业务形式大多是如结算类、担保类、代理收付、银行卡等档次低、收益差、创新力不足、附加值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业务类型。与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相比,技术含量较高的资产托管、企业年金、信息咨询、电子银行、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而西方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体的证券交易、资产管理、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在我国由于分业监管的限制基本没有涉及。也就是说,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利差主导、非利差附加价值低的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分析原因,其一是分业监管体制的限制价值中间业务的起步晚造成当前中间业务的产品线窄、品种有限。目前我国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 300 多种,还不及发达国家开发出的金融产品的十分之一。其二,中间业务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不高,对中间业务起到支柱作用的重点产品开发创新的力度仍不够,创新过程中的同业复制较为普遍,且各银行缺乏有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个性化产品。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例,2013 年的年度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据前三位的是分别是顾问和咨询的手续费用,银行卡手续费用和代理业务手续费用。从下图2-2 我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开展的种类及占比图中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仍以中低附加值的业务性收费为主,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类(25%)、委托贷款(16%)、代理类(14%)及银行卡类(12%)等低技术含量的业务领域。相比之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外资全能型银行不仅使用的中间业务范围广阔,而且主要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信息咨询及资产评估(26%)、金融交易类(24%)、信托托管类(16%)及投资银行类(14%)等领域,既可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开展资本市场业务,业务收入的取得多半在于提供的高智力高附加值的服务。

图 2-2 2012 年中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种类及占比对比图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增,仅 2013 年 12月,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并邮储银行就发行理财产品 1320 款,且收益率极高,年收益率在 7%以上的比比皆是。但我们需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为应对贷存比考核而打响的高息揽储大战,年底揽储压力一过,理财产品不仅收益率迅速“变脸”,数量和规模也骤减。以今年 1 月份为例,理财产品发行量较上期报告减少了 182 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也将为 %左右。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中间业务发展的市场驱动力不足、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售后服务滞后,因而在中间业务的结构优化同时,真正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理财产品的创新性和质量是我们的思考方向。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动因

(一)金融脱媒化的影响

金融脱媒现象的不断深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具体来说:第一、储蓄存款的大量分流弱化了商业银行基本的吸存功能,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居民储蓄存款会大量的流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及民间借贷市场,弱化银行的存款基础。第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贷款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替代效应,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会带动企业直接上市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直接融资功能的强化会部分取代商业银行的贷款功能,迫使其信贷业务面临巨大压力。第三、优质客户的倒逼效应挤压盈利空间。一方面直接融资导致优质客户贷款需求降低,另一方面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日益融合和业务交叉使得优质客户倒逼银行实行优惠利率的现象加剧,压缩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盈利空间。第四、受托支付等监管新政减少了银行的信贷派生存款。随着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新政的实施,过去商业银行放贷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只能直接将贷款支付给企业的客户,使得大量的派生存款受到了挤压。第五、金融市场创新带来的风险管理压力加大。金融脱媒的深化刺激着金融市场不断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银行负债的稳定性发生动摇,负债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商业银行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持长期贷款的矛盾凸显,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剧,近期我国由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演化出流动性危机就显示了这一问题。

图 3-1 金融脱媒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影响机制

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面临巨大的压力,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的重要推动力量,商业银行要适时地变压力为动力,从挑战中寻找机遇。如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市场需要的投资专业性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可利用其专业优势发展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有效的规避防范市场风险;另外,券商融资业务的创新可以给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抵押贷款、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提供平台。总

之,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传统业务冲击,只有转变长期以来存贷利差的经营思想、以客户为中心强化服务功能、创新金融产品的同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才能赢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和盈利能力。

(二)金融脱媒的新形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影响

随着余额宝、理财通等大众理财方式的兴起,互联网行业对金融业渗透增强,许多学者甚至将其上升到与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平行的第三类融资方式,金融脱媒化程度在其推动下加剧。据数字预测,2020 年,我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将达到30 万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经济体,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必然为网络金融的业务拓展提供基础的环境支持,另据财汇数据显示,仅以余额宝为例,自 2013年 5 月 29 日成立以来,截至 12 月26 日,天弘增利宝 7 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为活期存款利率的 14 倍;万份收益的平均值为元,在 A 类货币基金中收益排名第二,增利宝区间万份收益总值为 275 元,在同类货币基金中排名第二,这显示了网络金融极强的收益性和成长性。

从根本上来说,网络金融并没有改变资金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配置和转移,只是利用网络的平台满足了大众日益多样性和便捷性的理财需求,然而它的创新性就在于其带来的“微型信贷理财理念”:即信贷不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普罗大众可广泛参与的公平合理交易的商品和服务。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这些微型理财产品不仅准入门槛低、收益可观,而且随时支取、流动性极强。此外,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借助早已存在的庞大支付宝客户群体和支付平台很快占领了青少年这块极具成长性的阵地;同时,从支付角度来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家及客户的支付交易由第三方来完成,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在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等结算支付业务上与传统银行业形成明显的替代效应,据统计数字显示,2012 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万亿元。最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优势不言而喻,在此模式下,操作者不仅能方便查阅交易对手的交易记录,找到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还能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数据的使用效率。以上互联网金融的种种渠道、技术、理念上的创新优势会给商业银行的未来的金融中介地位造成极大的影响。

表 3-4 网络金融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及常规理财产品对比

(三)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起到加速和催化的作用。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上的竞争加剧,为了竞争存款会推动存款利率上升,为了争夺客户会导致贷款利率下降,利差收窄的趋势不可避免,势必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利润水平,给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带来冲击,同时,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反映即市场决定价格加大了利率的波动频率,使得商业银行承担更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打破旧有的无差别资金定价机制,商业银行可立足自身的市场定位,建立适合自身发展

的产品定价机制,对存贷款进行控制,并通过建立差别化定价的策略来吸引客户。最重要

的是,社会信用资金会基于不同的收益和风险偏好在金融机构及地区间自由流动自行配置,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激发其革新当前的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推动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的步伐,大力发展以中间业务为主的新兴业务,培植新的盈利增长点。长期以来,在利率管制政策作用下,我国商业银行始终保持着3%以上的存贷利差水平,为其盈利收入提供了稳定而不具风险的利润来源。然而根据其他国家的国际经验,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存贷利差均会缩小,以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为例,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两国的利差均保持在 1%-2%的水平上。专家估计,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整个银行业平均利差将从当前 %的水平缩小到 %,大致接近国际市场 2%的息差水平,有人预言,中国利率市场化完成之日,就是银行暴利时代的结束。

四、国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前面我们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以下主要开展的是国际比较分析。本章选取了当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三种金融体制下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市场主导型体制下的美国商业银行、银行主导型体制下的德国商业银行、以国际化个性化私人服务见长的瑞士商业银行。分别从其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变迁、转型的制度保障、当前利润结构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四种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

(一)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路径变迁

美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及业务发展经历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多元化混业经营阶段(1933 年大萧条危机之前);单一化分业经营阶段(1933 年-1982 年);以及全能化混业经营阶段(1982 年至今)。其具体制度变迁路径可见图 4-1。

图 4-1 美国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在 1933 年经济大萧条之前,虽然美联储已然成立,但其只承担单纯的货币管理功能,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1927 年出台的《麦克法登法案》虽然限制国民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但在投资房地产市场、信托投资、参股报关公司等领域却放开限制,鼓励商业银行进入并充分竞争。所以大萧条之前的发展时期,美国的商业银行由于在业务规模、产品服务领域、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监管缺位,致使大量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催生了经济危机。此阶段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吸收存款、发行银行券、发放贷款、提供货币兑换支付清算等客户服务以及简单的证券业务等方面。

1933 年,为应对经济大萧条,挽救金融市场的危机,恢复商业银行的信誉,防止社会资金流向投机用途,减少在投资和商业银行业务结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及内部交易,美国政府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成为促成美国商业银行业第一次盈利模式变革的助推器。该法案明令禁止商业银行开展包销及证券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与投行业务加以严格区分,有力的帮助美国商业银行回避了证券的波动性风险。只能购买由美联

储批准的债券,禁止商业银行开办任何非银行的分支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制定了限制银行恶性竞争的 Q 条例,并禁止银行发起和分配共同基金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该法案催化了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产生。由于分业监管模式的存在,商业银行以吸存放贷为主要业务模式,负债管理、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严格的金融管制极大的限制了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及《金融服务现代法》的颁布,美国进入了以全能化、国际化、大型化、信息化为特征的高杠杆率混业经营模式时代。在此阶段,美国商业银行强化了产品创新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新升级了业务流程,进而使其核心竞争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并使其业务活动日益多元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价值链多元化差异化趋势明显。尤其是《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高要求促使美国商业银行在外源融资方面着力,此时期金融衍生品及投资并购等高杠杆资产得到急速发展,非贷款性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占比急剧上升;同时,在风险管理环节,由于高杠杆率混业经营的业务模式对风险管理要求的提升,美国商业银行业开启全面风险管理时代:也即完成了从单一信贷风险控制转型为向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及信用风险联动控制,信贷资产管理与多元化业务资产管理同步,业务流程再造与技术平台发展并举的转变。渠道建设和后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借助信息科技的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主银行等新兴渠道的发展及后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对提升商业银行服务水平和交易效率意义重大;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商业银行定制化客户服务体系的定位,通过市场调研及客户需求评估、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系统,可以记录客户交易习惯及消费偏好、有针对性的开发并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尽管全功能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为美国银行业赢得了长达30 年的金融繁荣,但不可回避的是金融过度杠杆化和过度创新所积聚的风险,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则充分暴露了这个问题。如何很好的平衡把握“建立高效率、高效能盈利模式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是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变迁史给我们提供的全新命题思考。

2,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

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能够完成向全能型商业银行的转型并实现近 30 年的持续繁荣,离不开金融环境的制度保障。总体来看,其制度保障集中体现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体系两个方面。首先,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反映了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它的标志是金融资产的构成比例,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差别在于证券类资产与贷款类资产的比例。美国证券类资产由 1988 年的 17280 亿美元增长到2012 年的 218093 亿美元,而贷款类资产自 6908 亿美元增至 2012 年的 71173 亿美元,在此过程中,证券类资产不仅在总资产比例上远高于贷款类资产,在增长速度上明显快于贷款类资产,两类资产的差距幅度也进一步增大。与我国当前银行主导型的以间接融资为主、坏账率高、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金融结构不同,美国商业银行极高的资产证券化程

度反映了其较强的流动性和极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自 1985 年到 2005 年十年间,美国股市市值相当于 GDP 的比重由 54%增至 146%,债券余额相对于 GDP 的比重由102%提至 183%,同时,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了长足发展。资本市场成熟度的提升一方面加剧了金融脱媒化,增大了传统信贷业务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混业经营的联动支持和成熟的金融行业环境,成为促成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之一。监管制度的变迁为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提供了基础的外部政策环境,成为催生美国全能型商业银行现状的另一重制度保障。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在一次次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适应、调整、建立起来的。美国金融监管制度遵循着“政府减少直接干预的总体要求与强化监管细则建设”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正是这一原则帮助美国形成了当前金融活动自由充分但监管制度又完善严苛的基本格局。综上所述,美国银行监管体制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双线多重特征,即联邦政府监管国民银行与各州政府监管州立银行双线并立的监管体制。所有国法银行都是美联储成员,州法银行可自主选择是否成为其成员,美联储对其成员实行直接监管。另外银行要开展吸存业务,必须加入 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受存款保险、金融检查和金融预警的监督。美国实施的这种多条线、立体式、交错式的监管模式可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协调和管理,从而高效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既是联邦制高度分权体系的基本要求,又是其经历若干次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经验总结的结果。第二、是规范严格的内部评级制度与监管审查制度。开设商业银行时,个人的资质和信用要接受美联储的严格审查,有劣迹的人很难混入商业银行董事会;同时,商业银行内部的资产质量是否达标、风险管控能力是否有效、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续、资本充足率是否合规、流动性管理是否充分五个方面要接受美联储监管力量的内部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有针对性的制定监管方案。第三个特点则是伞形监管模式(可参考图4-2),伞形监管模式的核心为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并向其申请执照,获取资格后依照《金融服务现代法》的规定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可以分别经营商业银行业务、证券公司业务、保险公司业务等多元化业务并分别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也就是说,在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下,各种性质的子公司分别保留原有的监管模式:开展保险业务的子公司接受保监署的监管,开展证券业务的子公司仍由证交会监管,而商业银行业务受控于银监会的监管。此种伞形的监管体系对经营和监管的分立设置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混业经营模式并不等同于统一监管,反过来,分业监管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实行分业经营,因而我国当前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也可探索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局的监管模式,或者在分业监管模式中探索混业经营的方式,积极向多元化盈利结构对应的业务模式转型。当然监管体系高效运作的前提是监管机构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以及监管组织机构、指标和程序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图 4-2 美国伞型金融监管体系图

3,美国当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特征

美国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低谷之后,在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盈利能力得以持续提升,虽然受到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近几年的盈利能力恢复较为缓慢,但平均资本收益率都保持在 15%以上。1991 年到2009 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达到 %,也远远高于欧盟 15 个发达国家银行业在经济形势最好时 %的数据(可参见图 4-4)。美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其并购重组和增收节支有关,更与其转型后形成的盈利模式有关。从收入结构来看,美国当前的非利息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超越了 62%,并形成了信贷业务收入、投资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三足鼎立的盈利结构,这反映了美国银行业全能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其当前盈利模式有以下特征:

图 4-3 美国银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变化趋势图

第一、总体上利差收窄,净利息收入降低。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双重挤压,美国商业银行净利差持续走低。尤其是 1993 年后,各商业银行实施积极的贷款定价策略及对有管理负债的依赖程度提升,贷款利息收入增长落后于贷款资产的增长,此外,核心负债结构的变化也对净利息收入的增长产生了负向作用,以 1991 年到 2005 年为例,美国商业银行核心存款相当于资产的比率由 59%下降到 47%,而有管理的负债如CDs、次级票据和信用债券等利息成本较高的负债从 30%上市到 36%,这无疑会使得原有的存贷业务产生的净利息收入逐渐减少。

第二、利息收入结构变动,其他利息收入提升。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结构的变化也是其盈利模式转变的基本反映,当前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中除贷款和租赁之外的利息收入占比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 1997-2001 年的时间段内,超过了贷款及租赁利息收入,而在 1999 年即到达历史最高点 %,虽然 2010 年回落到 %的占比,仍然反映了传统信贷业务比例的下降,与此同时,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的增加是引起其他利息收入占比上升的重要原因,1969 年美国银行在购买联邦基金和回购证券方面的利息收入上着力,1967 年又增加了同业存款的利息率,到 1984 年则增加了交易账户的利息收入。因而,证券投资、交易账户、同业存款等多元化利息收入和业务结构比例的上升反映了其向非传统盈利模式的转变。

第三、非利息收入战略地位提升,占比增加(可参考图 4-4)。传统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协调均衡发展是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一大亮点。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存款账户收取的管理维持费用,另一方面包括办公楼的运营、出售资产、房产投资等收入。通过不断的金融产品研发和管理理念革新,美国银行的传统业务和非传统金融服务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自 1991 年来,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以 9%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也有 17%提升至 45%以上,而在非利息收入中,交易类、投资类和咨询服务类收入占据 80%以上的比重。由于中间业务在美国银

行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与日俱增,很快成为其重点关注的业务类型,在发展过程中,中间业务形成了增速快、形式多元化、创新能力强、客户满意度高等业务特点。

第四、营业费用下降,成本控制成效显着。评估商业银行能力,一方面在收益,另一方面则在成本。分析美国商业银行成本构成,一般从利息费用占总资产比重、非利息费用占总资产比重以及贷款损失准备占比三个层面开展。首先,利息费用从 1981 年的 %下降到 2013 年的 %,非利息费用从近年来最高的1993年的%下降到2013年的%,而贷款损失准备比率一直保持在%左右。从现实来看,美国的商业银行的三项费用自 1994 年以来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因而其成本控制的管理非常有效。

第五、非利息收入占比银行资产规模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吴刘杰以资产规模为划分标准,对资产规模在 1 亿美元以下、1 亿到 10 亿美元、10 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统计分析发现:规模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平均占达到42%,远高于前两者 %及 %的比重。这说明美国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美国当前的盈利模式已经完成了由“传统信贷主导业务模式”向“风险经营管理业务模式”的转变。反映在收益结构上即:中间业务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提升,利息收入中的新型业务占比增加、投资业务的占比上升以及营业费用占比下降。

图 4-4 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变化趋势图

(二)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路径变迁

不同于英、美、日等国家,德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便始终不渝地坚持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工业化进程中自然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全能银行、二战后战胜国管理模式下短暂的分业经营和 20 世纪 59 年代末迅速向全能银行回归的三个阶段。德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起源于 19 世纪末,创混业经营模式之滥觞肇迹,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全能银行。部分学者将全能银行定义为“既可从事传统银行存贷业务,亦可以涉足投资银行、保险业、资产管理、证券、信托等其他金融领域,甚至于可以进行实业投资项目。从我国市场上的准入要求来看,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具有金融行业的全功能牌照”。

德国全能银行的诞生源自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9 世纪 50 年代,德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国内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融资必要的证券交易机制。而通过“银企结合”的方式,银行可凭借持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获取收益,反过来进一步增强银行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受益于银行提供的大量资金,又保证了德国工业化持续的高增长率,反过来又促进银行业务和规模的扩张。银企相互作用和良性互动,逐步催生了包括公司金融服务、证券服务、以及传统银行业务等在内的,开展混业经营的全功能银行。其业务除涉及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开始触及投资银行业务,并

进一步催生了合作银行、储蓄银行、抵押银行等专业细分、客户细分的银行。二战使德国的银行业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低谷,随着战败后国土一分为二,西德和东德地区都被迫走上了分业经营的道路。西德的分业经营受制于美国式银行制度,而当时美国实施的银行制度正是分业经营;东德地区的分业经营受制于苏联模式的中央集权制度,银行业务被迫从金融机构撤离、民营金融机构被没收、大银行被结构性调整。

二十世纪 50 年代,西德开始恢复混业经营模式,两德统一后,东德按照西德的模式,重新建立了“全能银行制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德国经济蓬勃发展,重获新生,并奠定了世界第三大、欧洲第一的经济强国地位,这与其独树一帜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密切相。德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正是来源于这种银行主导型的全能银行制度。这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业务并立、私人客户与机构客户并重、零售业务及批发业务同视的特点。它通过业务领域的充分多元化、大型金融集团垄断金融市场以及广泛的集团外部互相持股等方式,形成了以下核心竞争优势:第一、资金优势:全能银行通过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汇集了规模庞大的资金,并以此为契机,完善了人才和技术的储备。第二、客户资源优势:网络、渠道优势形成的稳定、优质的客户群体。全能银行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使其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成本基础上实现资金融通并提供集证券、债权、投资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将客户群体从本国扩展到他国。第三、成本优势: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实现的范围经济。由于全能银行触角广、范围大,有利于在资金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形成独特优势,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外通过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纳入一体化构架中,从而形成“金融超市”效应,获取成本优势。第四、灵活适应性和抗风险优势:由于全能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及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有利于利用金融业态的综合优势进行金融产品组合开发何和交叉销售,从而促进金融创新,提高灵活适应性;同时,业务多元化有利于通过适度的内部补偿,确保收入的稳定型、降低运营风险,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图 4-5 德国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2,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

德国虽然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体制,并具有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但由于其体系过于庞大,金融业务的相互交融与深度渗透使其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旦风险引爆,其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将可能引致摧毁性的后果。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便见证了德国银行倍受冲击的历史。德国政府虽然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通过并购整合、突出业务强项、缩减经营网点、突出个人零售及投资银行业务等变革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但在经营模式上,并没有转向分业经营制度,而是在健全法律基础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继续保持混业经营下的竞争优势。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德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较为完备的一体化的制度体系。作为大陆法系的国家,德国以法典为基础,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 1961 年的《联邦银行

法》和 1961 年 7 月 10 日通过的《银行法》。其中《联邦银行法》以及第二年重新修缮的《信用制度法》共同搭建了国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框架,为后续的一系列制度奠定了基础。前者确立了德国联邦银行的业务领域,即除保险代理业务之外的信托、证券、存货、外汇及之间业务等金融业务,并成为该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法律基础。后者的贡献,在于规范了银行以及信用机构的认定方式,认为只要从事银行业务,且规模和组织达到了商业化运作水平,即认定为信用机构。这些规定为银行混业经营留下了广阔的法律空间。同时,前者还对金融监管的权力进行了明确。即所有银行的证券活动均需受到《有价证券交易法》约束和存款审计。后者,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监管范围和监管机构。即由德国金融监管局以及德意志联邦银行共同履行监管职责。此后,1995 到 2004 年间,德国又先后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证券交易法》、《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并再次修改和完善《有价证券交易法》和《交易所》法,成立证券委员会实施证券业的监管职责,各大银行也相应的建立了证券监察部;进一步扩大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赋予其更强大的权力,并修改了市场操纵构成要件。监管模式及特征:德国金融业的监管模式以 2002 年为界,分为 2002 年之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和之后的统一监管模式。2002 年之前,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监管局共同承担监管职责;联邦证券交易局监管证券业;联邦保险监管局则对保险业进行监管,此外,联邦银行和经济审计师协会是重要的检查机构。五大部门共同协调、联动监管,形成“五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见图 4-6),从而形成了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并存的特殊金融运作模式。之后,伴随着全球金融业兼并浪潮,及金融业内部业务的深度交叉,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界日趋模糊,分业监管的部门冲突时有发生,金融监管效率每况愈下。2002 年 4 月 22 日,德国政府经过多年酝酿,颁布了《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将联邦银行监管局、证券监管局以及保险监管局予以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德国金融监管局,全面负责德国银行、保险及其他金融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任务。从而由分业管理走向统一监管的道路。

图 4-6 2002 年之前德国“全能金融”的监管体制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监管机构在监管时并未在银行自身运营上多加干涉,更多的是采取第三方审计的方式,并加以导向性的管理。这种方式既保证了金管局的权威性,又体现了政府管理不过多参与市场的原则,有助于营造公平、稳定、高效的市场环境。同时,金管局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宏观制度和管理框架的把握上,客观上有助于整个市场和政府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德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征:第一、内外部并重的监管。一方面,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三大会(股东、理事、监事)之间的约束机制加强内控,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及舆情监管,并主要以联邦银行、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来承担外部监管职责,形成了内外部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

第二、对全能银行分支机构实行资本、资产及负债的“并帐监管”,以定期分析评价银行的资产状况、偿债能力、风险评估等重要指标。正是得益于这种高效、完备、适应性强的监管模式,政府监管体系有效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使德国全能银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了稳步发展。

3,德国全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特征

如上文所述,在德国完备、健全的法律基础上和高效、适应性强的金融监管体制下,无论在吸存发贷,还是有价证券买卖;无论是参股控股还是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方面,以德国商业银行为中心的强大金融集团在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上都表现出积极扩张的态势。信息革命、欧洲一体化更加快了其发展的脚步。德国当前全能银行盈利模式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非利息收入快速提升,业务多元化程度较高。数据显示,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整体呈现震动上行的趋势,非利息收入占比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 20%上涨的 2000 年的 50%,又跌至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的 11%,后回升至 2012 年的25%,剔除掉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与美法等国相比,由于受到两德统一时间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德国金融市场的统一规范较晚,非利息收入占比整体上不高,但银行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发展迅速。从与利息收入增长率的比较可以看出,1980-2012 年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高于利息收入 %的增长率。而非利息收入的离散系数高于净利息收入,表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高于利息收入,受危机的影响程度较大。

第二、多元化经营同时突出业务强项。德国全能银行通过发挥其“金融百货公司”的资金优势、范围优势、成本优势和抗风险优势,通过多元化业务混业经营而赢得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各全能银行在其业务范围内通过战略调整,

突出业务强项。以德意志银行为例,1999 年其投资银行业务所创造的纯利润超过总利润的60%,2005 年这一比例上升至 %,2009 年为 79%,接近于营业收入的 4/5。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业务创新。德国全能银行以市场为主导,在进行内部调整与变革的同时,不断评估和审视外部竞争环境与发展战略,逐渐强化“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和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例如,德国商业银行通过对个人银行账户的调查与管理,提供与细分客户高度匹配的、裁缝式的、顾问式的理财服务。与客户深度面谈来挖掘具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虽然零售业务经营成本较大,却拥有零售业务销售网络这一巨大资源,从而为捆绑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载体。

第四、网络平台为依托的金融业务开拓。德国银行快速响应信息革命带来的技术成果,在依托成本低廉、快捷便利的互联网经济下快速发展网上银行业务。2002 年德国网上银行用户超过 200 万,营业收入达 600 亿欧元;2009 年网上银行用户超过 270 万,营业收出入 780 亿欧元。德国最大的网络银行 ING-DiBa 银行甚至完全依靠网络和电话开拓市场提供服务,而没有任何分支机构。2006 年该银行资产总额达 649 亿欧元,在德客户

超 500 万人。其规模甚至超过了不少传统银行。而在管理模式上,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管理,资源得以共享,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得以加强,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结构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管理和运营成本,提高了市场反应灵敏度。

(三)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瑞士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路径变迁

瑞士是全球着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和个人财富管理中心,瑞士以其平稳的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货币、发达的信用制度、规范的法律体系、卓越的地理位置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巨额财富。与德国一样,始终坚持的是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的经营体制,其银行业的制度变迁主要体现在监管机制的一次转型上。1929 年大萧条以来,瑞士遵循 1934 年出台的《瑞士银行法》,推行的是“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全能银行体制,即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监管银行业与证券业,而瑞士私营保险业由瑞士联邦私营保险业监督局监管;直至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瑞士的金融监管进行了较大的变革,2009 年 1 月 1 日,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Swiss Financial Market Supervisory Authority,FINMY)成立,该机构整合瑞士私有保险联邦办公室、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和瑞士反洗钱管制局三方的职能,对瑞士金融业实施统一的全面监管。至此,瑞士银行业实现了由“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向“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经营体制转型。瑞士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路径见图 4-7。

图 4-7 瑞士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2,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制度保障

瑞士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包含两个大的层面:一是被称作双重监管体系的监管者体系;另一个是瑞士银行业联合会(SBA)负责的行业自律监管。首先,双重监管的监督者体系是指,FINMY 规定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负责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业委员会很少从事现场审计工作,而是由持照的外部审计事务所进行审计,然后向银行业委员会披露其开展的咨询和其他业务,并出具审计报告,其只具备审计权,但处置权仍归于监管方。在某种程度上,持照的审计事务所接受银行业委员会的监督制衡,如其不能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将受到撤销执照、限制经营、罚款甚至坐牢的惩罚。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监管中,银行业委员会秉承着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特别针对两家特大型银行,其监管标准和手段都异常严格,除了授权外部审计事务所对特定部门开展深度审计外,还会亲自进行现场审计并定期与其高层会晤,了解两家特大型国际银行的风险形势,这种差别监管的做法,能更有效的配置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效率。自律监管是存在于国家监管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据瑞士银行业委员会统计,瑞士自律监管的相关法律条例达到 190 多项,甚至高于国家监管 127 项的细则,可以看到自律监管在瑞士监管体系中的地位。自律监管很重要的实现方式是在行业实践,由经验风险的业内专家建立行为指引,而这些具备私立性质的行为指引会因为容易被业界接受及贯彻执行而被提升为公共标准,当然自律监管的前提是从业者具备相当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

图 4-8 瑞士银行业双重监管与自律监管并立的监管模式图

3,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特征

瑞士银行业可称得上是瑞士支柱的产业,其凭借 3%的劳动力贡献了 11%的经济增加值和 14%的财政收入,其盈利模式在财务结构上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与他国相比,瑞士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总体上较高,自 2000 年以来,瑞士商业银行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在 64%以上,虽然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对其银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但非利息收入占比仍高到%,远高于其他西方国家 20%的均值,且 2009 年即基本恢复了金融危机前60%以上的水平。说明瑞士银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及修复能力极强,非利息业务系统极为成熟。

图 4-9 瑞士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变化趋势图

第一,长期以来,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利息收入占比,但其波动程度也大于后者。有学者将瑞士银行业发展中选取 1999 年、2004 年及 2008 年三个节点,统计了不同历史时期非利息收入及利息收入的金额,均显示:三个时期的年均非利息收入大于年均净利息收入;从变异系数来看,三个时期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后者,说明瑞士商业银行以高风险高收入的非利息收入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

第二,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资产规模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吴刘杰通过对瑞士银行业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开展的分类数据统计发现,瑞士大型商业银行对银行业整体的非利息贡献率长期以来达到 50%以上,2005 年更高达到 %的占比,这充分说明,非利息收入与资产规模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更具有优势。

五、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表 5-1 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国别比较综合信息表

综合美国、德国和瑞士三类不同的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迁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法律政策体系的完善是非利息收入发展的基础。法律制度体系的设置和规定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和业务设置了基本的运作框架。西方发达国家的全能银行盈利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运营,包含《银行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投行法》及《期货法》等一整套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是其成功的重要保证。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有可遵循的依据,使得监管部门的管理合理化合法化,使得中间业务的收费得以保证落实,更刺激、保护和鼓励了中间业务的开发与创新。

第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一国金融体制密切相关。美国、德国都是金融市场开放、自由及较为成熟的地区,均允许银行业进行混业经营,这给非利息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成长空间,同时完善的金融体制保障了金融业较强的金融创新观念,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兴业务发展较快。我国银行业要在非利息收入业务方面有所突破,金融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必须先行。

第三,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是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重要保障。无论美国的“伞形金融监管体系”、还是德国的“全能金融监管体系”,均注重在发挥多个监管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有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统一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给予积极的指导、帮助规范银行业完善风险监控、风险预警体系及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的监管体系是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开拓非息收入、提升核心资本率、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

第四,以客户为中心,做精细分市场。综合三个地区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迁历程,我们发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均称为现期三个地区的经营重点,无论是德国“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和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还是美国银行业对客户进行的一般客户、年轻客户、高端客户的三类分层及有针对性的理财服务设置。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花旗银行及汇丰银行在香港都设立了个人理财中心,为优质客户提供差异化的定制产品和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以客户为中心,做精做深细分市场,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期开展非利息业务、进行业务创新的思考方向。

第五,多元化混业经营中突出特色业务。积极拓展各种非利息收入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点的拓宽业务领域,以德国为例,虽然德国的银行被称为“全能银行”,“金融百货公司”称号帮助其形成了的资金优势、范围优势、成本优势和抗风险优势,可以说通过多元化业务混业经营而赢得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德国银行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其业务范围内通过战略调整,突出了各自的业务强项。以德意志银行为例,2009 年其投资银行业务所创造的纯利润超过总利润的 79%,接近于营业收入的4/5。

第六,信息革命下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金融业务开拓。在信息网络时代,金融业务的创新要与时俱进,金融业务创新要建立在网络、技术、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对银行业提升经营效率、完善客户服务、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降低经营成本、抢滩业务创新制高点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美国银行业高度的自动化电子化交易系统及香港银行业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意义。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提供网络银行服务的资产总额站到了银行总资产的 90%以上。

另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经验还启示我们,非利息收入虽然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对于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来源,分散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但它却极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在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德国、日本的非利息收入均呈现较大程度的下降幅度。还需要注意的是,非利息收入的开拓要量力而行,要注意“度”的问题,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告诉我们,并非所有规模的银行均适合开拓非利息收入,大规模的商业银行更容易也更适合进行金融创新,小型银行发展特色业务、培植个别细分市场也许更适合其发展。

六、民生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一)民生银行简介

中国民生银行于1996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是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0年12月19日,中国民生银行A股股票(600016)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5年10月26日,民生银行成功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成为国内首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商业银行;2009年11月26日,中国民生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

截至2013年,中国民生银行实现净利润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 %;到2013年末,民生银行总资产超过万亿元。基本每股收益元,比上年增加元;2013年末每股净资产达到元。

民生银行战略定位为“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大连、南京、杭州、太原、石家庄、重庆、西安、福州、济南、宁波、成都、天津、昆明、苏州、青岛、温州、厦门、泉州、郑州、长沙、长春、合肥、南昌、汕头、南宁、呼和浩特、沈阳、香港、贵阳、三亚、拉萨设立了36家分行,机构总数量达到852家。

(二)我国当前银行经营模式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金融仍然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制度,但是混业经营俨然成为必然的趋势,各大传统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和行动。所谓混业经营,是指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业、保险业、信托业等金融行业之间实行跨业经营的一种金融制度和经营模式。

从理论上分析,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一般以三种模式展开:第一种是全能银行模式,就是在银行内部设立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的部门,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第二种是银行母子公司模式,就是银行作为母公司,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公司作为子公司,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双方联系事宜以母子公司关系实现,典型代表就是英国。第三种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就是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公司之上成立一个总的金融控股公司,它通过对各子公司控股实现业务渗透,各子公司相对独立运行,以美国为典型代表。

虽然中国商业银行的这种综合经营尚未成熟,其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业务无论是规模、资产占比还是利润贡献度都远远无法与庞大的传统银行业务相比。但是,中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综合化经营是中国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差距、实现在金融全球一体化浪潮中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民生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

在中国的银行业,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客户资源,在传统的吸存放贷的业务模式下,倚靠长期以来利率管制的优势,以低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然而,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平衡成长速度与寻求资金来源,走出“发展、融资、再发展、再融资”的怪圈,己成为中小型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中国民生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实行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走聚焦战略,定位民营企业、小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叶松盛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如何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盈利模式单一、业务品种较少、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市场化、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托媒现象加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金融托媒中间业务 2011 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在实现利润高速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而后者则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相关。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上存存款金融机构往来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根据实际情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在5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银行转型心得体会

转型,树立三种意识 在经济快速发展、全体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客户对于银行网点服务、办理效率、产品开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营业网点优质文明的服务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型也是大势所趋,我认为转型的成功与否,必须从树立“三种意识”开始。 一、树立忧患意识。 改革,既是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不改革就要落后、甚至要被淘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每个员工,都要树立一种忧患意识,要认识到农村商业银行和个人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动积极投身到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中去,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二、树立大局意识。 农村商业银行是一个整体,作为一名职工,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命运与农村商业银行紧密结合,要明白农村商业银行这个整体如果发展不好,个人更无从谈其发展,每个人应有“单位兴,则个人兴;单位衰,则个人败”的意识。因此,我们要时刻心系农村商业银行的建设和发展,想农村商业银行所想,急农村商业银行所急。 三、树立服务意识

转型是为了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增加产品销售,通过专业的、贴心的服务,去赢得客户,留住客户,营造从上到下重视文明标准服务的氛围,全面推广使用个人客户服务信息计算机维护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作为员工个人,一是要仪容仪表动作语言规范,二是要熟悉各种业务,三是规范办理流程,用统一的标准,规范网点的服务营销模式,实现服务标准化和客户体验的一致性,从而提高网点功能的全面转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让我们每个职工,从树立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做起,我们深信,只要全体职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农村商业银行必将发展成为银行业的一颗璀璨星星。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商业模式分析一、战略目标 1、中国工商银行六年战略转型的主要成就 2006~2011年是中国工商银行十年战略转型大步推进的阶段。过去六年,本行积极把握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战略转型成效突出: 其一,坚持走资本集约型发展道路,较好地平衡了业务发展和资本约束之间的关系,在同业中率先探索出了一条较低资本耗费的发展道路;其二,较好地处理了“向哪里转”的问题,在合理控制信贷等高资本消耗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新兴业务、中间业务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力度,构筑起新的业务发展架构,确立起在重大潜力业务领域的显著优势;其三,转型激发了全行发展活力,经营效率显著提升;其四,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形成了可持续的业务、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其五,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竞争区域分支行经营业绩与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其六,体制机制改革较快推进,全行管理体系建设再上台阶;其七,综合化、国际化战略顺利推进,逐步形成了支撑工商银行未来发展的跨境、跨市场业务平台。 2、中国工商银行新三年规划的战略框架 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特征,本行将更加坚定地推进经营转型,着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更好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未来三年,本行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调整结构、创新驱动、优化格局、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完善治理、人才兴行、文化引领”三十二字战略方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朝着实现“最具盈利能力、最优秀、最受尊重银行”的愿景目标迈出更大步伐。本行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走资本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依托经营结构优化调整和业务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确保经营业绩稳健可持续增长。 二、目标客户 向438万公司客户和3.93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产品、服务 1、个人金融服务例如:留学贷款等 2、企业金融服务例如:全球现金管理等 3、电子银行服务例如:手机银行等 4、银行卡服务例如:牡丹运通卡等

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创新与转型

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创新与转型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也正以极其迅猛的趋势向前发展,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创新和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公司的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基础,影响着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提高金融业务的创新能力是顺应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创新;转型 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利率市场化也逐步推进,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应加快创新步伐,转变战略,以适应当前利率市场化的需求,降低信用、汇率等风险[1]。然而在创新和转型进程中,传统的金融业务创新模式改革步伐缓慢,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鉴于此,我国应该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推动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创新和转型。 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创新现状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单纯存贷业务的发展模式,不再是只关注贷款审查,而是更注重企业交易对象及所处行业的兄弟公司和相关产业链的连锁效应,更加

综合地分析公司持续发展的经营能力[2]。在供应链的背景下,逐渐扩大了业务范围的着眼点,推动了中小企业以及特殊行业的金融业务服务的发展。 第二,商业银行对企业年金业务领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现金管理的服务平台进行了综合运用,拓展了各种服务,提高了企业资金的运营效率。在最近几年,企业年金市场的业务模式向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发展,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年金业务的开展改变了以往只由养老保险公司提供服务的格局,目前,商业银行的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正日益成熟。 第三,商业银行创新了各种信用工具载体,例如企业信用卡的透支功能、支票授信业务、知识产权质押等无形资产价值的开发产品等。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支持方面上,银行的这些创新使得中小企业小额贷款与短期融资的业务 审批流程得到了很大的简化,使得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3]。 第四,在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下,商业银行的网银业务给企业提供了实用新型的业务平台,并且得到了普及。银行为企业打造的网银业务不仅具有高效率,且成本低,有利于企业拓展更多的金融服务,得到了各个商业银行的一致认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也逐渐加快,网银等支付手段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促进了企业和世界各国业务的接轨。

【精品】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探讨

【关键字】精品 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探讨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大零售”概念及内涵,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大零售”转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 一、“大零售”的概念及内涵 零售金融业务是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之一,指商业银行向居民个人、家庭、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活动的统称,包括存款、融资、委托理财、消费信贷、委托咨询、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等各类金融服务。所谓的“大零售”,则是从更宽视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整合发展资源,逐步壮大零售金融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打造多层次、立体式、多方共赢互利的零售金融生态圈,最终实现价值贡献总量的最大化、效率的最大化。 零售银行经营的实质是客户而不是资金,零售银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因此“大零售”的内涵,首先应当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制胜”的理念。现阶段,客户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的需求已从保守单一的储蓄和结算扩大为全能理财服务,对市场细分及服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发展趋势改变了客户的消费态度,导致零售银行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大零售”转型,要切实增强客户服务意识,杜绝一切单纯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而损伤客户利益的做法,建立“唯客户、唯市场、唯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巩固零售业务发展的客户基础,做到无论是有形的人工服务,还是无形的电子服务,无论是金融的产品服务,还是非金融的增值服务,无论是服务的过程,还是服务的结果,都能通过提高客户的体验度、满意度持续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其次是确立以“营业贡献”为核心的价值导向。长期以来,国内零售银行把吸收储蓄存款放在首要地位,存款供给利润型成为零售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随着居民家庭市场主体地位的崛起与强化,居民的金融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保守的储蓄保值观念虽然没有弱化,但是投资增值和超前消费的观念正在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顺应市场趋势,大力发展零售银行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商业银行的“大零售”转型,要求商业银行改变零售业务原先单一追求规模和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思路,通过有效把握各项零售业务和产品的营业贡献情况,全面推进零售业务规模、质量、效益、风控的有机统一,从而提高零售业务对全行的营业贡献,实现零售业务从存款供给利润主导型向资产扩张盈利型和中间业务盈利型的转型发展。 第三是构建“大零售”金融生态圈。零售银行不同于制造业或商品供应商, 不仅给客户提供产品, 而且是以一种公众信用的方式为大众提供服务。因此,银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 还是一种关系的建立者和维护者。在“大零售”业务中,客户关系不再是单一群体的关系,不再是单一产品销售的关系,不再是一次性营销的关系,也不再是被动服务的关系,而是演化成了分层次、差异化的群体关系、配置最佳理财组合方案的关系、持续经营和维护的关系,以及主动服务的关系。“大零售”意味着银行和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银行的新挑战在于通过明确经营理念,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围绕满足、引导并创造个人、小微企业客户金融需求,打造多层次、立体式、多方共赢互利的“大零售”金融生态圈,包括客户圈、服务圈和金融圈。在该生态圈内,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实现共生共存、互利共赢,形成良性金融生态循环,确保做到价值最大化,这是“大零售”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大零售”转型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是转变盈利模式、拓展增长空间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进程给仍然以存贷利差收入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压力和风险压力。对于议价能力和融资能力较强的大企业而言,其大额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和贷款利率下浮比例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盈 利 模 式 转 型 研 究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元化的不断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也在不断的加深。因此国际金融的全面开放及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而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领域也收到一定冲击,所以近几年来,我国面对激烈的竞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进行转型发展。因此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型不仅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商业银行应对国际挑战和竞争的现实需要。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应保持贷款业务的平稳增长,优化贷款资产结构,提高其他资产的管理和运作能力;积极培育投资银行类业务市场;做好发展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

目录 第一章 1.1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1.2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原因 1.2.1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2.1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探讨以及解决方法。 第三章 3.1股份制商业银行创新发展。

第一章 1.1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约束的强化,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化和经济周期的波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当前经济形势的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势在必行,目前,存贷利息差仍是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持续依存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无疑会对以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阻力。对新形势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进行研究和分析。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拓宽盈利渠道,寻求新的盈利来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四大类(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5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发展历程:1986年7月24日,国务院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批准恢复设立交通银行,总部位于上海。交通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在深圳特区成立,成为第一家由国有企业兴办的银行。2002年3月,招商银行正式在A股挂牌上市,2006年9月22日招商银行登陆H股市场。 1987年4月14日,中信集团银行部改组成中信实业银行,总部设于北京,成为第二家由国有企业兴办的银行。2005年8月,中信实业银行更名中信银行。 1987年,深圳特区6家信用社联合改制,成立深圳发展银行,5月10日以自由认购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并于1987年12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银行。2010-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控股的平安银行吸收合并发展,2012年8月2日,深圳发展银行正式更名为平安银行。

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的几点思考(精)知识讲解

科技信息2010年第5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营业网点是金融市场竞争的前沿,是银行经营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客户需求层次的转变和提升,银行网点服务功能单一、营销能力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推进网点转型,强化网点功能建设,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网点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1网点是银行服务客户的关键渠道。渠道是商业银行及其产品通向市场之路,从另一方面看,渠道也是市场认知银行及其产品的媒介之一,客户通过渠道终端获得信息,购买产品和服务,因此渠道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都很重视渠道的设计和管理,希望打造持续的渠道优势。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家预言自助设备和网上银行将取代网点成为最重要的服务渠道。但是实践证明,由于网上银行无法像网点一样给客户提供安全的、面对面进行复杂业务交易的环境,大多数客户仍对网点情有独钟。2003年美国一项针对客户渠道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选择网点渠道的顾客高达86%;80%以上的客户至少每月造访银行网点一次。考虑到未来理财和咨询服务的迅速发展,网点作为发展客户关系渠道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增强。 1.2网点是银行零售业务的前沿阵地。发展零售业务已经成为国际领先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许多国外大型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对其总收入的贡献率在60%以上。从国内看,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私人财富的积累,有资料反映,我国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已超过30万人,零售业务发展有着广阔前景。网点作为服务大多数零售客户的第一市场触角和竞争前沿,是零售业务发展的一线阵地和重要窗口。特别在我国,受居民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银行与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日益加深等影响,银行对各类客户的吸引力不断提升,网点已俨然成为零售业务最主要的交易平台,成为深化客户关系最基础的营销渠道。

商业银行转型之服务产品创新课后测试 (1)

单选题 1. 关于完全传统类超市银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传统支行的小规模版 B 单人经营的网点 C 移植在超市中的传统银行分支行 D 规模更小、经营更主动的零售网点 正确答案: C 2. 以下关于银行服务产品创新的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成本高 B 风险高 C 收入多 D 报批慢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3. 七大转型策略对于以下哪项内容的贡献度最大,效果最明显()√ A 提升净息差 B 降低营业成本 C 提升资本效率 D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正确答案: A B C 4.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转型的重点包括()√ A 客户聚焦 B 产品聚焦 C 区域聚焦 D 治理模式领先

正确答案: A B C D 5. 需系统开发或对接的业务包括()√ A 海外移民 B 海外留学 C 直销银行 D 超市银行 正确答案: C D 6. 未来银行的类型包括()× A 客群深耕型 B 便捷银行 C 全能银行 D 专业银行 正确答案: A B C D 7. 利率市场化改革通常不是孤立事件,可能还会推进以下哪些方面的变革()√ A 外汇制度改革 B 金融资本多元化及外资准入开放 C 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自由兑换 D 大规模资金脱离银行体系流向证券和货币市场 正确答案: A B C D 8. 超市银行,按照规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A 完全传统类 B 迷你传统类 C 主动零售类 D 单人经营类

E 混合经营类 正确答案: A B C D E 判断题 9. 利率市场化进程,一般是先存款后贷款。√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0. 目前,超市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替客户兑换支票。√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通过“三步走”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成为全球银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在漂亮的财务数据背后,中国商业银行“大而不强”的现实依然存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面对市场发育不完善的现实,在政府对商业银行仍然进行较为严格的管制的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入占比较小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面对股改上市后的股东约束、资本约束及监管约束,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速度加快导致净利差日趋缩小的现实,对现有盈利模式进行调整、优化,大力推进盈利模式转型是中国商业银行适应股改上市后的资本约束、股东约束及后危机时代日趋严格的监管约束的必然选择。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推进。 首先,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充分的梳理,同时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高资本消耗的传统盈利模式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较了中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指出市场需求与制度环境决定了银行盈利模式的创新。 再次,分析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演进的影响,对危机中所暴露的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未来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方向;并利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解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展望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演进趋势,从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本文经过研究认为,金融制度变迁是金融市场上利益相关者间博弈的结果,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市场因素是原动力和归宿,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已较多地论证了这一点;制度因素则是制约和条件。但是,在中国这种市场经济转轨国家,由于对商业银行的严格管制,市场力量仍显得薄弱,因而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推动力不够,制度约束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则明显要强于市场因素。 本文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在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盈利模式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形成目前盈利模式的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后,借鉴西方国家制度变迁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影响,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潮流及各国为防止危机悲剧重演纷纷推出的监管新政,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方向是逐步从目前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向中间业务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转型。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在外部宏观金融制度约束与内部银行经营变革的均衡中实现。 随着银行内生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外部宏观金融制度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将逐步递减,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将逐步取代政府强制性制度安排,最终将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制度的绩效。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这轮绩效提升之中收益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提高银行的内生创新能力,不断创新,完成盈利模式的转型。

2020年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范文 2020年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1/ 6

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摘要: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互联网金融逐步兴起,给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造成了一定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利于促进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调整升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打击。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的影响,研究应对这一形式的策略。 1 引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下,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均得到普及和应用,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 根据当前发展局面,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机遇和调整,根据实际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调整传统盈利模式。 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产生的影响

2.1 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流失存款业务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的基本业务,自 2014 年以来,其一贯快速增长的势头被改变,吸纳银行存款的速度逐渐减缓。 近几年来,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吸纳了大量的存款,其在 2017 年中旬达到的规模已超过了招商银行于 2016 年定期及活期存款的总额。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大量流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灵活性更强以及年利率更高。 2.2 导致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被抢在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对贷款要求颇为严苛,一般选择信用记录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个人及小型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往往难以通过。 互联网金融有效扭转了这一发展形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全方位衡量考核个人及小型企业的信用程度,根据综合信用评估结果判断是否予以贷款,这一模式符合当下绝大多数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此外,网上信贷在审核评估程序上更为便捷高效,具有门槛低、环节少等优势,使得不少企业及个人更倾向于采取网上贷款。 2.3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造成冲击 3/ 6

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现有的体制和政策条件下,坐享超额垄断利润,客观上加剧了实体经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商业银行也将进入战略转型期,事实上,这种战略转型在一些先进的银行已经开始。一个银行要想成功,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未来3-5年将是一个关键时期。 一、我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外部动因 (一)资本约束更加严格 最近,我国监管部门由于担心经济放缓,推迟了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但其大方向不会改变,银行所面临的资本约束将更加严格。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平均20%左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是10%。实施巴塞尔协议Ⅲ以后,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12%-14%。如果现有经营模式不变,银行资本回报率会降至15%以下,低于全社会平均资本回报率。这样一来,银行再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有可能形成资本补充的恶性循环。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战略转型寻求新出路。 (二)利率市场化日益临近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垄断利差。十二五规划提出,利率市场化将是在5-10年内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走势就是银行存贷利差收窄,导致银行利润的滑坡。有人以为,这一轮利率市场化可能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国内银行将继续得到保护。不过回头看看,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Q条例,那在当时是不得不取消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也一样,它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经济、金融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利率市场化的临近,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遭到了空前的挑战,加快战略转型无疑是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 (三)金融业竞争不断加剧 未来几年,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平息,外资银行将大量涌入,成为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竞争者。经过本轮高利贷风潮,民间资金也将逐步纳入正规金融体系,各类私有资本性质的小型金融机构将大量涌现。加之,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不断发展壮大,我国金融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银行业竞争将显著加剧,市场份额面临重新划分,银行业的垄断优势也将逐渐消退。 (四)金融脱媒不可避免 未来几年,金融脱媒趋势在我国将会有更快的发展,从而给银行带来经营压力。金融脱媒分为两种,资本性脱媒和技术性脱媒。资本性脱媒是由于直接融资市场兴起而引起的,体现在银行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的去中介化。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就曾经历过资本性脱媒的打击,当时银行数量锐减近了1/3。另一方面,技术性脱媒也日益突出,它主要发生在银行的支付中介环节。支付本身是借助IT系统支持,这一功能过去都是由银行垄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的中介地位受到网络公司的挑战。Engler 和Essinger 的研究表明,未来银行最大的竞争性威胁来自非银行方面,特别是网络信息领域的市场进入者,汇丰银行2010年就将最大潜在竞争对手定为谷歌公司。现在看来,上述两种脱媒的趋势都越来越严重,这必然使银行传统利差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如果没有其他非利差收入补充,整体利润水平就会受很大影响。 (五)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 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国将逐步从单纯追求GDP指标转向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由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内需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消费将由集团消费、政府消费转向个人消费主导,同时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在经济中作用发挥更大作用,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大量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将被淘汰,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将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些变化将导致相应的金融需求发生大幅度改变,商业银行必须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业务结构和资产组合作出相应的调整。本轮宏观调控下来,许多银行在政府平台、房地产、铁路公路等方面信贷投放很大,期限也比较长,这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相适应,下一步要进行优化调整,这也是银行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渐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对商银行的发展非传统业务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同时也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既不能放弃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条件限制过快的发展,始终保持与外部条件的同步向前。 关键词:盈利模式创新能力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所有的银行在所有的非传统领域都齐头并进,也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在同时所有的非传统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因此,在判定发展那种非传统业务时,必须对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及自身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或者几种非传统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和发展,而不是盲目的随大流,以致出现一窝蜂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一种是非传统的盈利模式。 一、传统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下,通过低价吸收公众存款以高价贷款,获得中间利差方式进行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贷资产规模的扩张来实现,需占用过多资本,因此银行十分关注信贷,除此之外提供的中间业务较少,银行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我国银行这种盈利模式的存在依存于利率管制下的国内金融市场。中间业务相对落后,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过于庞大,已经与国际银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近年来商业银行自身也充分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得比重逐渐加大及银行的方针政策中。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存贷利差必将逐渐缩小,盈利模式转型刻不容缓。但近年来我国商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139 《商场现代化》2010年6月(上旬刊)总第613期 财经论 坛 作为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开始我国金融业逐步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金融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同时,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盈利能力便成为支撑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转变盈利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重要目标。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经历了由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的过程,利差主导型是建立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基础上的,而非利差主导型则是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和混业经营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盈利模式存在以下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金融创新的问题。 1.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而我国商业银行则采取分业经营,以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来自于中间业务、投行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很少。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在相对封闭或者说竞争力比较低下的经济环境下能够有利于银行的发展,然而如今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竞争激烈,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例如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没有限制,利率差的波动将增大,商业银行间存贷款的竞争激烈,期中包括了价格的竞争。商业银行在面对自己的优质客户时,会降低贷款的价格而提升存款的价格,从而保证自己优质客户的来源;对于其他的一些中小客户,银行会考虑到客户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利率就不能无限制的上市。这样,在长期作用下必然会导致银行整体盈利能力的下降。 2.盈利模式缺乏创新性 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下的产物,它适应经济全球化、开放化的要求。金融创新主要是在金融制度以及金融工具方面进行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创新出了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的盈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国,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给使我国金融市场上竞争加剧,迫使商业银行等加快创新的步伐。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几种,发展才刚刚起步。而被视为盈利潜力巨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中间业务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业务等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二、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途径 1.推进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对外开放,大 范围内的竞争迫使商业银行推进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决定其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是我国银行业从根本上解决弊端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从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性、资产的质量、内部控制制度、人力资源、考核稽查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期中,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经营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防止权力的过分 集中。还应当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一套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工资绩效体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2.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靠存贷款利差收入来提高盈利的难度越来越大,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一致的目标。其中,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中间业务的安全性与风险性均比较大,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充分利用银行的所有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比较我们看到,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约40%,而我国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差收入占的比重较低。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逐渐萎缩的趋势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机制,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使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利差主导型转变为中间业务主导型。 3.大力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 金融业务的创新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盈利渠道,可以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从整体上说,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应相互渗透,实现多元化的综合发展,从而分散风险,提高收益,也能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具体来说,对于存款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发展个人银行、网上银行,推出功能齐全的金融工具以及使客户能够迅速便捷的办理业务的服务。对于资产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在表外业务的创新方面,可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展经营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等服务种类。商业银行通过这些金融业务的创新,扩展业务范围,才能取得更大的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李鲁新,张卫国,胡海,龚文海.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42-4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 朱芳华 蔡静静 中国矿业大学 [摘 要]与西方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本文从推进银行治理结构、发展中间业务、金融业务创新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中间业务 创新

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探讨

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大零售”概念及内涵,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大零售”转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 一、“大零售”的概念及内涵 零售金融业务是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之一,指商业银行向居民个人、家庭、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活动的统称,包括存款、融资、委托理财、消费信贷、委托咨询、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等各类金融服务。所谓的“大零售”,则是从更宽视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整合发展资源,逐步壮大零售金融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打造多层次、立体式、多方共赢互利的零售金融生态圈,最终实现价值贡献总量的最大化、效率的最大化。 零售银行经营的实质是客户而不是资金,零售银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因此“大零售”的内涵,首先应当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制胜”的理念。现阶段,客户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的需求已从传统单一的储蓄和结算扩大为全能理财服务,对市场细分及服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发展趋势改变了客户的消费态度,导致零售

银行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大零售”转型,要切实增强客户服务意识,杜绝一切单纯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而损伤客户利益的做法,建立“唯客户、唯市场、唯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巩固零售业务发展的客户基础,做到无论是有形的人工服务,还是无形的电子服务,无论是金融的产品服务,还是非金融的增值服务,无论是服务的过程,还是服务的结果,都能通过提高客户的体验度、满意度持续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其次是确立以“营业贡献”为核心的价值导向。长期以来,国内零售银行把吸收储蓄存款放在首要地位,存款供给利润型成为零售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随着居民家庭市场主体地位的崛起与强化,居民的金融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储蓄保值观念虽然没有弱化,但是投资增值和超前消费的观念正在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顺应市场趋势,大力发展零售银行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商业银行的“大零售”转型,要求商业银行改变零售业务原先单一追求规模和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思路,通过有效把握各项零售业务和产品的营业贡献情况,全面推进零售业务规模、质量、效益、风控的有机统一,从而提高零售业务对全行的营业贡献,实现零售业务从存款供给利润主导型向资产扩张盈利型和中间业务盈利型的转型发展。 第三是构建“大零售”金融生态圈。零售银行不同于制

中小商业银行的战略发展与经营转型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73.33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面对变化,通常会表现为四种态度,“春江水暖鸭先知”反映的是哪种态度√ A以不变应万变 B应变 C求变 D谋变 正确答案: B 2. 通过卖方整合,以下哪项是为整合方带来的利益× A降低信息收集成本 B进入银行销售网络 C增强竞争地位与话语权 D提高决策效率和专业性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3. 我国银行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A宏观经济 B政策环境 C同业竞争 D客户需求 正确答案: A B C D 4. 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A资本监管 B利率市场化 C金融脱媒

D技术进步 正确答案: A B C D 5. 从合格到优秀必须具备四大能力√ A认知能力 B创新能力 C协同能力 D资源整合能力 正确答案: A B C D 6. 以下属于总行职责的是× A产品创新 B品牌建设 C营销策略 D战略客户管理 正确答案: A B C 7. 银行业务的变化表现为√ A客户零售化 B业务表外化 C渠道电子化 D服务方案化 正确答案: A B C D 8. 银行产品按照客户需求可以分为× A投资 B融资 C负债

D结算 正确答案: A B 9. 银行机制包括× A资源配置机制 B协同机制 C考核机制 D定价机制 E销售机制 正确答案: A B C D 10. 银行定位包括√ A战略定位 B市场定位 C客户定位 D机构定位 E网点定位 正确答案: A B C D 11. 电商讲究的是四流合一,其中四流指的是√ A信息流 B产品流 C物流 D商流 E资金流 正确答案: A C D E 12. 商业银行在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时候,扮演的角色有√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中介,通过向社会公众(资金盈余者)吸收 存款,然后经过筛选再批量贷放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个人,从而赚 取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这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随着互联 网金融在我国方兴未艾,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除了传统 的存贷款利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的占比也在持续提升。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21222亿元,存贷款净利 差平均为2.7%;手续及佣金净收入为5982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18.2%;投资收益为8173亿元,非利息收入占比约21.1%。从中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大多商业银行还处在以利差为主的粗放型的盈利模式阶段,这种盈利模式主要存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盈利手段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经常讲二八定律,也就是说重点 服务20%的客户,这部分客户为银行创造80%的利润。所以,我国商 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贷款利差 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70%以上;二是利差收入主要是由批发业务贡献的。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设定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金融抑 制的手段,拉大了存贷款利差,使得商业银行赚钱相对容易,但与之 相伴随的是信用风险的集中。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 商业银行平均净利差从2008年的3%下降到2013年的2.7%。同时,因 为P2P贷款的快速发展,部分取代了银行的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功能,未来依靠利差收入为主体的这种盈利模式将会难以为继。相较之下, 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包括服务及投资类收入)在银行总收入 中的占比达到62%,这反映了美国银行业已从传统银行盈利模式向全能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扩大非利息收入方面将有 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间业务品种较少。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增大力度开拓中 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兼论中间业务的发展 摘要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划分,商业银行业务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职能的变化,传统上由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占主导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以投资理财、代理业务、承诺咨询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当前国际后危机时期与国面临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结合国外银行业经验,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发现其中的不足,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中间业务,盈利模式

目录 第1章导论 0 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0 1.2研究框架与容 (1) 第2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3) 2.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3) 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 (4)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6) 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及原因探究 (6) 3.1.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6) 3.1.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3.1.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原因的探究 (13) 3.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15) 3.2.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介绍 (15) 3.2.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6) 第4章银行业与地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 (18) 第5章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22) 5.1高度关注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22) 5.2研究市场特点,推进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 (22) 5.3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25) 5.4健全中间业务组织架构,明确管理责任 (25) 5.5稳妥管理业务风险,高效开拓中间业务 (26) 5.6完善中间业务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中间业务发展的专业队伍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