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特点,在于使学习者对小学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认识它的特殊性。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学儿童儿童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认知发展及其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等问题。同时针对在小学儿童儿童教育的若干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章知识结构图

年龄特点

一般特征

小学生学习特点

小学生学习障碍

思维发展基本特点

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思维品质的发展

自我意识

社会认知

社会交往特点

学习目标

?1.清楚小学儿童的年龄阶段和

一般特征

?2.明确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3.掌握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4.掌握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发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年龄阶

段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年龄阶段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年龄阶段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

11、12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

入学校,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

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

初期或小学期。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儿童逐渐掌握书面语言

?3、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

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

活动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

展的作用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习定义

?广义的学习(1earning),是指

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在人一生的整个生活过程和实践

过程中,也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

这种获得、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

广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study),它是学生

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

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也是一

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

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更是一种社会的义务。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P271)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儿童责任感、义务感以及个性的发展。

?2、促进了儿童心理活动有意性和自觉性的发展。

?3、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三)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2、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功能:

?一是唤醒功能(或激发功能)?二是指向功能(或方向功能) ?(2)主导动机分类

?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数,不想

落人后,或为了得到家长和别人

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

习。

?第二种,为履行学校群体交给

自己的任务,或为学校群体争光

而学习。

?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

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

来幸福而奋发读书。

?第四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意义等而勤奋学习。

?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

机是第一和第二种。

2.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

特点

?兴趣(interest)是一种力求探

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

彩的心理倾向。

?学习兴趣的特点

?(1)学习兴趣的深化

?(2)学习兴趣的分化

?(3)学习兴趣的抽象化

?(4)学习兴趣的专门化

?(5)学习兴趣的广泛化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态度(attitude)是指个体对某

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是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因素构

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结

构,也是调节外部刺激与个体反

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1)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小学生;

?中年级: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发

生了选择性变化

?(2)对集体的态度

?班集体的形成是形成儿童对学

习的自觉负责态度的重要条件。

?(3)对作业的态度

?小学生学习态度发展的一个重

要方面就是形成对作业认真负责

的态度。

?(4)对评分的态度

?低年级

?中年级起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与学习困难、学习缺

陷、学习不良等相混用。

?柯克(Kirk,1963)提出了学习

障碍(1earning disabilities)

的概念,认为这是指那些能听又

无显著的智力缺陷,然而,在行

为与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

以至于无法良好地适应家庭生

活,且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

法未能有效学习的儿童。

?美国联邦教育署全国障碍儿童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给学习障碍下的定义是:

?儿童在理解或应用语言的基础心理过程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的异常状态,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显得能力不足,这些异常就像有知觉障碍、脑伤、大脑功能轻微失调、阅读缺陷、失语症的情况一样,但此障碍不包括因视觉、听觉或运动障碍、智力不足、情绪困扰以及由文化、经济、或教学环境不利因素所导致学习障碍的儿童在内。

?美国几个关于儿童学习障碍的学会共同拟定的定义是:

?学习障碍系指在求知、听讲、说话、阅读、写字、推理和算术能力上出现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困难者的通称,其困难—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即是由一个人的内在因素所导致。虽然某种学习缺陷也可以与其他障碍(如感官损伤、智能不足或情绪困扰)同时存在,或是由于环境(如文化差异、教育方法问题、处境不良)的影响,它却不是因此状况或影响所直接促成的。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一)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二)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三)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

学习障碍的特征

?(1)差异性。儿童的实际行为与

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

异;

?(2)缺陷性。学习障碍儿童有特

殊的行动障碍;

?(3)集中性。学习障碍儿童的缺

陷往往集中在包括了语言或算术

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常常在

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

拼写或算术等方面出现障碍;

?(4)排除性。学习障碍的问题不

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

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

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一) 小学儿童学习障碍

的症状

?医学界:

?1、儿童多动症:其特征为注意

涣散难以集中,在不适当的场合

过多活动,冲动任性,伴有学习

困难,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2、特殊能力发育迟缓:智力正

常或接近正常,阅读能力和运算

能力明显下降,凡涉及这两方面

能力的学习,其成绩显著低于实

际水平;

?3、发育迟缓:由于某种疾病引

起的衰弱状态,学习易疲劳,不

能专心于功课,记忆力下降,或

为发育动作型;

?4、品行障碍:在家里或学校经

常说谎,有偷窃行为,经常逃学,

到处游逛,和父母不能建立正常

的感情,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有

明显的学习困难。

?心理学:

?1.感知、思维和语言

?2.行为、情绪和社会性

?3.其他问题,如发育迟缓

?1.感知、思维和语言障碍

?感知

?(1)视觉记忆受损。回忆形状或

字词有困难,不能分清大与小、

早与晚、颜色、名称等;

?(2)有空间定向障碍。

?(3)听觉辨别能力很差。如不能

区别兵与拚,不能区别近似的声

母或韵母;

?(4)信息加工过程有障碍。

?(5)缺乏应变能力。不善于迁

移,不能以新的方式从事新的活

动。

?在语言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在

发音、词汇、语义、语法、会话、

阅读等方面存在障碍。

?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如下五类:?(1)注意涣散,活动过度:儿童不能专心致志,不能维持长时注意学习,也不能有目的地定向注意。

?(2)行动笨拙:

?(3)情绪不稳,具有冲动性

?(4)社交技能差。

?(5)固执。

?3、其他问题,如发育迟缓?有些研究者曾用X光片来比较儿童的骨骼年龄,发现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中有60%的儿童表现为骨龄较小。他们开始走路、说话的年龄也较晚,从学前期过渡到学龄期的时间较正常儿童要长。

(二)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1、在胎儿期或出生时有轻度脑损伤

?2、遗传—素质假说

?3、生物学假设

?4、心理与环境假设?1、在胎儿期或出生时有轻度脑

损伤

?已经证明脑损伤会影响学习障

?(1)母亲妊娠期的异常与婴儿

出生时的异常

?(2)婴幼儿时期所患的脑炎、脑

外伤、脑症(包括一氧化碳中毒和

溺水等)、内分泌疾病、特殊染色

体异常

2、遗传—素质假说

?许多研究指出,问题行为儿童

的脑电图有异常,是由于遗传因

素所致。

?父母

?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

3、生物学假设

?有关研究认为,学习障碍是由

于中枢神经系统间某种神经介质

不足或偏多所导致。

?有些学者认为,轻度脑功能失

调是中枢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改变的结果。

4、心理与环境假设

?现代环境种种因素也会导致儿

童脑功能障碍,从而成为学习困

难的原因。

?物理性

?心理性

?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对儿童的

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 学习障碍的预防和

矫治

?预防

?1.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

胎儿期、出生、婴儿期

?2.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

健康人格

?训练儿童的坚持意志,帮助儿

童应付处理各种挫折,发展儿童

的积极情绪,避免过度体验消极

情绪,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开

朗、热情,避免过度忧郁,保护

儿童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3.对差等生的协助

?关心儿童的学习,及早提供对

差等生的帮助,使他们能跟上班

级的学习进度。

?矫治

?1.提供特殊教育

?2.进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behaviormodification)有两个途径,一是应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直接改进儿童的学习技能;二是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改善学习障碍儿童有效学习的行为方式(Houten&Roliderl991)o

?柯克提出行为矫正有三种策略:

?(1)任务训练(task training)?(2)能力训练(ability training)

?(3)能力—任务训练

(ability-task training)

第三节小学儿童言语的发展(补充)

?一、书面言语的发展

?二、内部言语的发展

一、书面言语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1)儿童入学后所掌握的词汇量迅速扩展。?6岁时大约能掌握1万个单词,

而到小学毕业时则达4万个单

词。

?(2)小学新词的建构往往通过

词汇的联想。

?(3)随着概念思维的发展,儿

童对词的理解和表达更加准确,

这表现在儿童对字词下定义的变

化中。

2、句子的发展

?(1)句子的发展包括理解和产

生两个方面。

?(2)小学儿童常采用一定的策

略即找出一定的“诀窍”去理解

句子。

?(3)小学儿童的句法发展也明

显地表现在复合句理解能力的提

高。

3、语用能力的发展

?对言外之意的理解是儿童语用

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

?言外之意包括习语、暗示、间

接指令、间接请求、隐喻、夸张、

反语等。

?儿童对反语理解远远落后于对

间接指令、间接请求、隐喻等其

他类型的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

二、内部言语的发展

?内部言语跟抽象逻辑思维有更

多的联系,它主要执行着自觉的

自我调节的机能。

?在婴儿期,是完全看不到内部

言语的表现的,最多只有言语自

我调节机能的萌芽。

?学前期开始产生内部言语,内

部言语是在儿童外部言语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基础上逐步派出来

的。

?内部言语的原始形态或过渡形

态是一种介于有声言语和内部言

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

言自语。

第四节小学儿童认知发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

本特点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

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四)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

?(五)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

展特点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

的基本特点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

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

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的具体

形象性。

?第二,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第三,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第四,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 、概括能力的发展

?概括水平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

?低年级儿童概括的特征和属性 , 常常是事物直观的、现象的、外部的特征和属性。

?(2)形象抽象水平

?中年级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3)本质抽象水平

?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

2、比较能力的发展

?一是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

?二是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三是从在直观、感知条件下进

行比较 , 逐步发展到应用语言

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

3、分类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能通过皮亚杰的等级

分类问题。

?二年级

?三四年级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

?1、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

?2、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

?3、小学儿童概念逐步系统化

?小学儿童已逐步学会在概念的

关系系统中去学习和掌握概念,

这样使他们在学习概念的速度和

质量上都有于很大的提高。

(四)小学儿童推理能力

的发展

?1、直接推理

?2、间接推理

1 、直接推理

?第一 , 小学儿童直接推理能

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

?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

?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

?五年级为第三阶段,发展的加

速期在四五年级之间。

?第二,小学儿童掌握不同形式

的直接推理是不同步的。

?2、间接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2、间接推理

(1)演绎推理

研究表明 , 小学儿童演绎推理

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二年级儿童能运用演绎

推理并解释个别现象。

?第二、三四年级儿童不仅能对

直观感知的事实 , 而且对通过

言语提供的事实 ,都能运用演绎

推理进行解释。

(2)归纳推理

?儿童初期

?小学高年级

类比推理

?研究者从客观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中抽出六种比较普遍的关系作为实验的基本内容:

( 1 )工具与功用关系(如笔—写字);

( 2 )部分与整体关系(如手指—手);

( 3 )对立关系(如高—低);

( 4 )并列关系(如青菜—菠菜);

( 5 )从属关系(如粮食—米);

( 6 )因果关系(如下雨—地湿)。

(五)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1、思维敏捷性的发展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

?2、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特点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一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3、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思维的深刻性,也叫抽象逻辑

性。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

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

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过

程。

?小学儿童思维深刻性的发展表

现:

?学龄儿童间接推理能力增强,

思维的抽象逻辑水平提高,三、

四年级是小学儿童思维的深刻性

发展的重要年龄。

?4、思维独创性的发展

?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

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

成分的智力品质。

?思维活动的创造性有如下持

点:

?(1)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

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

策,独特、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

?(2)独特性,它具有个性的特

点,自觉而独立地操纵条件和问

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

相交结点。

?(3)发散性,它从某一给定的信

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

多的信息。

?非创造性回答:

?两个爱斯基摩人的房子.

?创造性回答:在毛毡上放两个

大干草堆

?非创造性回答:雨点

?创造性回答:5条挂着的小毛毛

虫。

?非创造性回答:三人围着桌子

坐.

?创造性回答:三只老鼠在吃一

块干酪。

?(4)新颖性,不论是概念、理解、假设、方案还是结论,它的结果都包括着新的因素,它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

?(5)思维的创造性或独创性不应该理解为仅仅局限于少数创造发明者身上所具有的思维形态,它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而不是全有或全无的思维品质。

第五节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品德发展的特点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与交往技能

一、品德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

?(一)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道德认识的研究

?李怀美(1986)从道德概念、道

德评价和道德判断三方面来了解

小学生道德认识(moral

cognition)的发展水平。他们以

“对他人”、“对自己”和“对

社会”三个侧面各四个道德概念

为材料,并由此确定三级水平:

一级水平是对道德概念片面或肤

浅理解,停留在现象上(1X4=4

分);二级水平是能够正确理解道

德概念,但不深(3X4=12分);三

级水平是较深刻地理解道德概念

的本质(5X4=20分)。

?结论:一年级没有达到二级水

平;三、五年级超过二级水平,

向三级水平发展。

?道德评价发展的研究

?李怀美还以“义务”、“荣

誉”、“良心”、“幸福”等四

个道德范畴了解学生道德评价发

展的情况。他们设计了四组对偶

故事,每组的结构均按照动机正

确而效果不好、动机不正确而后

果好这两种情况安排,让被试判

断是非与好坏,并且说明理由。

该研究对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分

三级水平:一级水平为重效果(1

分),二级水平为重动机(3分),

三级水平为效果与动机相统一(5

分)。

?结论: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随

着年龄递增而提高。

?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

?研究者还设计了两难问题

(dilemma),以了解小学生道德判

断能力的发展水平。道德判断分

三级水平:一级水平是围绕个人

利害得失进行道德判断(1分);

二级水平是简单地运用道德规范

进行道德判断(3分);三级水平

是理解道德原则并以此进行道德

判断(5分)。

?结论: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是逐步提高的,但随年龄递增而

提高的幅度较小。

?总之,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表现

为从具体形象性向逻辑抽象性发

展的趋势:

?(1)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

生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

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

解。

?(2)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

生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开始逐

步形成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

果的统一关系。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学生

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

他人的原则,逐步形成受自身道

德原则的制约。

?(4)小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道德范畴,不过对不同范畴的理解有不同的水平。

(二)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1)模仿的倾向性。

?(2)出于无意

?(3)小学生会在某些人面前表现出言行一致,而在另一些人面前却表现出言行不一致。

?(4)只会说,不会做

(三)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self-awareness principle),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它是在学生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它的形成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靠外部教育要求,依靠教师制订的具体规定和教师及时的检查;

?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学生还未形成自觉纪律,但已能体会到纪律要求,一般能够遵守纪律;?第三阶段是把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

(四) 品德发展的关键年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

键年龄。

?关键期或转折期大致在三年级

下学期前后,由于不同方式的学

校教育的影响,出现的时间可能

会提前或延后。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

的趋势

?(二) 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

?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2.自我评价

(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

发展的趋势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

时期:

?(1)自我中心期(egocentric

period)(8个月~3岁);

?(2)客观化时期(objective

period)(3岁一青春期),是获得

社会自我的时期;

?(3)主观自我时期(subjective

period)(青春期~成人期)自我

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

期。

?韩进之等人(1983,1985)通过

问卷调查认为小学生自我意识的

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

向高水平发展的,但发展不是直

线的、均速的,而是既有上升的

时期,又有平衡发展的时期。研

究结果见表。

(二) 自我意识各因素的

发展

?1.自我概念

?2.自我评价

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或自我观

念)(self-concept)是指个人心

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

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

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

认识。它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

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

知结构,把一个个各种特殊习惯、

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联结在

一起,贯穿于心理和行为的一切

方面。对自我概念的研究通常是

借助自我描述来进行。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通常是借助

自我描述来进行。

儿童期早期

?“我叫Mary。瞧,我有一件新

的白裙子。我4岁了。我会自己

刷牙。我还会自己洗头。我有一

套新积木,我用它搭了这座很大

很大的塔。”

8岁儿童

?“我叫军军,今年8岁了,我在--小学上二年级,因为我长得胖乎乎的很可爱,认识的叔叔阿姨叫我“小熊猫”。我喜欢打乒乓球,在班上很多同学都是我的‘手下败将‘。我还喜欢画画,特别喜欢画古代的武将,爸爸说我画的《三英战吕布》画得够神的,但我没有太多的时间画,我还要完成作业。我考试老粗心,所以经常拿不到100分”

?我的名字叫A。我是一个人,而且是女孩。我是个可以信赖的人。我不算漂亮,学习成绩中等。我是个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也是个不错的钢琴家。我比同龄人稍微高一点。我很喜欢一些男孩,也很喜欢一些女孩。我是比较传统的人。我会打网球,游泳也很棒。我很乐于助人。我随时希望和大家交朋友。我脾气总的很好,但有时也会发火。有一些男孩和女孩不十分喜欢我。我也不知道男孩喜欢不喜欢我。

?“你要我说说自己,说什么呢?我叫晓晓,今年11岁了,上小学五年级,我学习很努力,在班上的成绩还算可以吧。我参加区里的数学比赛拿了一个第三名,还得奖状。我对人很和气,

喜欢帮助别人,同学都很喜欢我,

他们相信我,选我当中队长。但

我对同学还不够耐心,班上一个

同学上课老爱讲话,我批评他,

他不听,把我气的够呛。我个子

比较高,但我打篮球还是不行,

因为我不够灵活,并且拼抢能力

也不强。我最喜欢的运动是游泳,

我已经学会了,能游二百米”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自我概念

的发展体现在对自己各方面特点

的认识能力上。

?外显特征

?内在特质、个性

?小学生的自我描述的特点:

?(1)小学生的自我描述是从比

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

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

?(2)小学高年级,儿童则开始试

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其他

内在持征对自己进行描述,但是,

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

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

绝对性。

2、自我评价的发展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

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

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

优缺点进行评价。

?(3)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

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4)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

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

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

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

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

都在迅速发展。

?(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

强。

?家庭教育风格(style of

family education)常常会影响

儿童的自我评价。

?威信型父母

?自我评价与儿童的交往也有相

关。

?高自我评价与低自我评价

?自信的人与不自信的人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与交往技能

?(一)社会认知

?(二)社会交往

(一)社会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具体见P317)

2、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角色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

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Flavell,1985)。

弗拉维尔角色采择模式?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存在阶段

?第二,需要阶段

?第三,推断阶段?第四,应用阶段

?塞尔曼(R.Selman,1980)采用

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观点采

择能力。根据儿童的反应,将观

点采择分为以下阶段:

?0阶段: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

观点(3--6岁)

?I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6--8岁)。儿童已意识到别人有

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但这只是因

为他人收到了不同的信息。

?Ⅱ阶段: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

(8—10岁)。

?Ⅲ阶段:相互角色采择(10—12

岁)。儿童能从第三者、旁观者、

父母或朋友共同的观点看两个人

之间的相互作用。

?Ⅳ阶段: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

色替换(12—15岁以上)。青少年

试图通过将他人的观点与社会系

统中的综合性观点相比较,以此

来理解他人的观点。

(二)社会交往

?1、父母与儿童的关系

?2、同伴的交往

?3、师生关系

1、父母与儿童的关系

?父母主要通过对儿童的态度、

家庭教育气氛等,对儿童的个性

产生影响。

?依恋类型也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斯诺夫等人(1989)在对夏令营

的10-11岁的学龄儿童的观察个

发现:与母亲安全依恋评分高的

儿童,有较高的自信及社会能力,

对营队指导员的要求较有反应,

对他人较会表达正性情感,达成

任务的能力也较好;而当儿童与

母亲间是回避性的依恋时,他们

较有可能有奇怪的行为,或被同

伴所隔离;但当儿童与其母亲有

不安全的依恋时,较有可能产生

偏差行为。

?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发生着

变化,表现在:

?第一,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

发生了变化;

?第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

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

化;

?第三,儿童与父母间的冲突减

少;

?第四,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麦克斯白(Macceb)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行为控制模式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作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儿童控制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自己作出更多的重要的决定。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过几种社会化心理机制对儿童施加影响。

?第一,教导

?第二,强化

?第三,榜样

?第四,慰藉

2、同伴的交往

?(1)同伴关系的主要作用是:?①为获得新的技能和能力提供“现场实验”的机会;?②为发展中的新能力提供在同

等者之中进行实践的机会;

?③为转变期的体验提供机会。

(2)小学儿童的友谊

?友谊(friendship)是和亲近的

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

密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

响,它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

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

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

机会,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

基础。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朋友?

?对此问题的认识水平与儿童的

社会认知水平相联系。

?学前儿童

?8~10岁

?塞尔曼(SeLman,1981)儿童友

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友谊关系

还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

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

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

展的最高阶段

?同伴交往,尤其是更为亲密的

友谊关系的建立,使儿童之间的

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种影响是

以同伴的强化和同伴的榜样的作

用而实现的。

?同伴的强化

?同伴的榜样

?班杜拉(Bandura,1972)认为至

少有三种不同的原因使得榜样能

够影响他人的行为:

?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动方式

从而学会这种行为方式;

?二是通过榜样了解采取某种行

为方式可能产生的后果;

?三是榜样可为儿童提示在陌生

环境中能采取的行为方式。

3、师生关系

?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刚入学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的要求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他们对老师的态度开始变化,开始对教师做出评价,对不同的老师也表现出不同的喜好态度。

2.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1966,1968)曾进行过一著名的实验:对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从中随机选取20%的学生,告诉这些学生的教师,他们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将来可能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智力水平。八个月后,再次施测智力测验。

?结果发现,那些随机抽取的所谓有发展前途的学生都表现了出乎意料的进步,尤其是一二年级更为明显。

对罗森塔尔研究的评价?批评?有关研究(俞国良,1994)指出

教师期望有广泛影响。

?韩进之、林崇德、纪秩尚等的

研究表明,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性

别、身体特征、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成员、兴趣爱好等信息形成

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的。

教师传递高期望的方式

?当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

们就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教

师会更经常发出微笑,表现友好

的行动,点头,注视学生,谈话

更多,提问更多,并提供较多的

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更多的线

索,经常重复问题,给予密切关

注,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也更长,

更经常赞扬学生。在情绪、身体

语言、口头言语教学材料,赞扬

与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

现出他们的期望。

?教师实际上传递这样一种思

想,即期望高能力学生的失败是

由于没有好好努力,而期望低能

力学生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能力。

?影响教师的期望和他们与学生

的关系的因素

?教师自己的态度、儿童的外

表、种族、社会阶段、能力和兴

趣、教师和儿童的人格、学业和

家庭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填空题1、下列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点的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2、保育员道德品行素质首先表现为完善健全的 (人格) 3、婴幼儿(3-4 岁)时说谎为正常现象。 4、孩子在初入园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造成的。 5、幼儿的需要主要有生理的需要、活动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 等。 6、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 化)、易受感 染和易外露。 7、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8、婴儿生理性流涎发生的原因是(唾液腺发育完善,唾液分泌旺盛)。

9、婴儿(动作)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10、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1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情绪)。 12、幼儿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同龄伙伴的关系和与成人的关系。 13、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学习)等。 14、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 影响、 (遗传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 15 、记录(个别儿童的情况)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体弱儿童的身体和活动情况以及个别需要帮助的儿童的情况。 16、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 新)的基本要求。 17、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18、(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19、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上。 20、幼儿衔接工作主要是培养(入学的适应 性)而非小学化。 2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22、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3、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 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 24、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25、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6、(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1)可 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27、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6、7岁到12、13岁时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发证特点才能达 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作为小学教师在这个小学儿童向青春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尤其关键,这将影响小学儿童的一生。在这里简单的分析儿童的学习特点。 l 小学儿童的学习 儿童进入学习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生在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并引起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结果的改革。作为特车的认知或认知活动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知活动是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教育水平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本质而言,和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人类知识活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但是,这种学习过程与一般认知或认知过程又是区别的,是一般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为教师要理解和运用在身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龄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知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到那个服从这个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二) 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三) 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思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由此可见,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作为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各方面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新教师岗前培训班心理学讲义 学校心理学 第四讲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一般为6-11岁,这个时期是上小学的阶段,又称为学龄儿童期。 一、入学前的准备 从幼儿到小学生,儿童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要适应这个角色,他们必须在生理上、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 (一)幼儿的学习和小学生的学习 幼儿的学习往往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当做一种社会义务。属于广义的学习,即经验的获得及行为的持久变化过程。 小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社会义务,必须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并参加考试以获得对其学习成绩的评价,学习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属于狭义的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材,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 (二)入学的生理准备 1、大脑结构的发展:随着大脑神经细胞的突触数量、长度增加和神经纤维的伸长,儿童脑重逐渐增加,达到成人的90%。额叶发育基本成熟,为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 2、大脑机能的发展:大脑机能逐渐完善。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机能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此时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差,兴奋强于抑制,要求儿童过分的兴奋和抑制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入学的心理准备 入学前心理上的准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性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准备。 初入学儿童对学习的态度是各种各样的,易受学校外表形象吸引。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是整个学龄期的任务,需要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形成。 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儿童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刚入学的儿童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加强指导,针对儿童不同的学习活动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应该达到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能逐步完成学校的各项学习任务的水平。 社会能力的发展也是儿童顺利完成学校中的各种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学习开始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加以说明。 (一)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主要表现在主导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两方面。 1、小学儿童的主导学习动机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主导动机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或为了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表扬或奖励而努力学习;第二种,为学校集体争光而学习;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奋发读书;第四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意义等而勤奋学习。主导学习动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相对来说是近景的和不稳定的,不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要点

1 前言 1.1 心理发展的动荡期 1.1.1 第一个逆反期发生在3-5岁 1.1.2 第二个逆反期发生在13-15岁 1.1.3 第三个逆反期发生在21-23岁 1.1.4 第四个逆反期发生在成人的更年期 1.2 幼儿期间的基本特点 1.2.1 幼儿自出生后脑容量就已确定,可以改变的只是仓库的结构、内容 1.2.2 在该期间的教育基本原则是“先固本、不是先装内容”,学龄后才开始装内容 1.2.3 孩子在0-3岁期间接受的内容,从3岁开始搭架子,大脑开始整合,部分内容被放在货架上,达成基本结构,部分内容则被弃之一角。 1.2.4 孩子在搭架子、仓库整理期间,部分内容将被忽略。 2 步入人生的第一次逆反期(3-4岁) 2.1 产生鲜明的自我意识(有主意、不听话、爱占有、试图摆脱依赖、要求独立) n 三岁的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开始建立自主意识。 2.2 家长对策: 2.2.1 让出部分主动权给孩子; n 例如:先给爷爷奶奶发筷子;让孩子决定所吃饭菜的顺序 2.2.2 引导孩子自己做事,提高自理能力(穿衣穿袜、搬椅子);

n 例如:扶助孩子穿衣服,一边帮忙,一边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总体原则是要一边抚育,一边教育。 2.2.3 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执拗、任性、急躁) n 例如:不要急于纠正孩子洒在桌上的饭菜,5岁之前是正常的 n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不经意的过程中确认孩子不吃某种食品,大人的错误引导导致孩子不吃某种菜。这完全不同于13-15岁的逆反期孩子宣布不吃某种菜,此时的孩子可能经常给自己弄个个性,例如不吃某种菜。 n 逛商场时,不要让孩子有选择商品的权利,买什么商品家长做主,商场只是孩子的博物馆。 n 自主意识要良性发展,不能给孩子大事情的选择权,只给小事情的选择权。小事孩子做主,大事不能做主。例如到幼儿园只带小玩具,这是他的精神伴侣,可以降低分离焦虑。 n 不能严厉批评孩子说的错话 3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观察力笼统放散不稳定 n 不是神经病,是健康的表现,是正常的。 注意力随兴趣转移 n 不必过度培养注意力 n 孩子该阶段是放散性注意、思维。例如,孩子与父母一起去买菜,孩子路上看蚂蚁,买菜不重要,看蚂蚁最重要(介绍与蚂蚁相关的知识,家长此时应是蚂蚁知识的天使) n 原则:根据孩子随时兴趣而及时给孩子送相应知识大餐 记忆力形象具体 n 孩子不会记住社会规则。例如吃饭不能看电视 思维能力以形象为主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我国儿童从6~7岁就进入小学。儿童入学在他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些带普遍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首先是大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小学儿童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并逐步接近成人(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生理学研究材料指出:新生儿脑重约为390克,相当成人脑重的1/3,9个月增加到660克,3岁约为900~1011克,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约为1400克。由此可见,小学儿童正是大脑迅速发展时期。脑重量增加,是与脑神经细胞的增大,脑神经纤维的增长相联系的。(2)额叶显著增大。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看,到学前末期,大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页接近成人,额叶显著增大,也相当成熟。生理学研究表明,额叶成熟最晚。额叶主要是与有意运动相联系的,因此小学儿童额叶的显著增大,在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它从大脑生理结构方面保证了小学儿童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下述三方面: 第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高级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这可以从儿童睡眠时间日益减少来说明。新生儿每日平均睡眠时间22小时,3岁儿童约14小时,7岁儿童约11小时,10岁儿童约10小时,12岁儿童约9~10小时。大脑抑制机能也增强。儿童从4岁以后内抑制就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小学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内抑制机能日益发展,表现在小学儿童能更细致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活动,并自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指出,小学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与青少年或成年人相比还很差,因此,既不宜过度兴奋,这样易于疲劳;也不能过分抑制,使儿童难于忍耐。正确的做法是使儿童兴奋和抑制合理地交替进行。 第二,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和巩固。这就从生理上保证小学儿童能和外界事物建立更多的暂时联系,也就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行为训练。比如:小学儿童入学后要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这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反复强化就可形成。同时,条件抑制亦能很快地形成。比如: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要乱说乱动等等。在学习上也能逐渐地进行精确化反映,使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准确。 第三,小学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和与成人交际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领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又促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心理过程的有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卷

秘密★启用前 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本试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总成绩___________ 温馨提示: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专业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左密封内的相应位置上.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胎儿期注意发展的一种注意表现形式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长期性注意 2.下列不属于空间知觉的选项是(). A.方位知觉 B.时间知觉 C.深度知觉 D. 大小知觉 3.()是指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 A.表象 B.记忆 C.感觉 D.知觉 4. (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 幻想 D.无意想象 5.下列不属于创造力的行为表现的特征的是(). A.变通性 B.流畅性 C.独特性 D.灵活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4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横线上.) 6.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是过多的无关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 活动组织不合理. 7.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桑代克的三因素说,认为人类可能有三种智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 面. 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题纸 姓名:___________总成绩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 6. 、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_________ 19. 、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0. 注意 21.思维 22.气质 24.自我意识 25.依恋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阶段组或几个年龄阶段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测,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测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客体永久性:儿童脱离对物体的感知,仍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习惯化、去习惯化:如果多次让婴儿接受一种刺激,由于对原有刺激形成“习惯化”,婴儿会减少对它的注视时间。这时再呈现一种新的刺激,婴儿会对新刺激“去习惯化”,注视时间延长。 自传体记忆: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自我中心主义: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社会性参照作用:当婴儿处于陌生,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会从成人的脸上寻找表情信息,然后做出相应行动和反应。促进与成人对环境认识、经验、情感体验的分享;促使亲子心理过程的共发共振共鸣,有助于儿童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个性: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气质:一个人做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同伴: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 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 安慰、捐赠等。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 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是个 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化的结果。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他人不 愿接受、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的伤害性行 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 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 理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 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 发展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 展规律的学科。 朱智贤儿童左右概念发展阶段:(5-7) 比较固定认识自己的左右方位//(7-9) 初步具体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9-11)比较概括灵活掌握左右概念, 完全掌握左右的相对性。 婴儿记忆方法:客体永久性法,习惯化、 去习惯化,传统的条件反射,延迟模仿 法 影响无意识记因素:材料性质,直观、 形象、具体、鲜明的材料易引起无意识 记//幼儿的兴趣、情绪和态度//活动方 式//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对材料的理解 性 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 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性策 略 儿童思维发展趋势:直觉行动思维(依 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思维和行动分不开)//具体形象思维(利 用头脑中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 事物的属性)//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语 言符号形成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 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性在自觉或不 自觉的消长)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0-2)感知运 动阶段(2-7)前运算阶段(7-11)具体 运算阶段(11、12)形式运算阶段 科尔伯格儿童的性别守恒发展:性别标 志,性别固定,性别一致性 鲍尔比依恋的形成阶段:(0-3月)无分 化阶段,(3-6月)地分化阶段,(6-2.5 岁)依恋形成阶段,(2.5岁后)修正目 标的合作阶段 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因素:照看者,照看 态度和环境,儿童特点,家庭因素 社会行为影响因素:换位思考,移情作 用,父母的抚养方式,文化//教养环境, 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交流及文化 论述同伴交往影响因素:1.儿童自身特 点,行为特征(积极快乐的性情,愿意 分享,没有攻击性,往往是受欢迎的儿 童;有破坏性,不愿分享,少合作往往 是被拒斥的儿童;而害羞,不敢自我表 现,单独行动,则是被忽视的儿童)// 认知能力(不同的社会认知能力决定了 不同的社交地位,支配了不同的社交技 能)//身体的吸引力(“漂亮的就是好的” 偏差认识)2.外部环境的作用,父母的 鼓励(为幼儿彼此的接触提供条件;通 过建议和指导影响幼儿交往;自身的风 格影响儿童社会化)//教师的影响(教 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 对儿童的影响)//玩具及电视(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思维行动,形成刻板、模式 化的行为方式)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 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

6-儿童发展心理学打印6页期末考试重点

《儿童心理发展学》一、单选题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C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C.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D.儿童个体心理发展 2.下列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不正确的是(B)。 A.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B.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不会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C.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D. 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 3.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者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A A.横向设计B.纵向设计C.相关设计D.交叉设计 4.在较长的时间序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C A.相关设计B.横向设计C.纵向设计D.交叉设计5.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最大的优点是()。B A.可同时对几个群体进行观测,比较不同年龄群体中某一发展趋势是否相同。 B.只需相对较短时间的追踪测量,就可分析个体某一心理特征在较长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 C.减少了反复测量对结果准确性带来影响,使研究结果更加精确。 D.减少了被试流失的机会,降低了研究费用。 6.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是()。A 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验法D.实验法 7. 通过操纵和控制研究的某些变量,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这种研究方法是()。D 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验法D.实验法 8. 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的缺陷是()。A A. 儿童在实验室环境中会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使得实验结果有局限性 B.实验室内的条件控制得过于严格 C. 不能对儿童得行为进行重复观察 D. 对影响儿童心理活动得各种因素根本无法控制 9.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霍尔B.杜威C.皮亚杰D.普莱尔10.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德国学者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出版的时间是(B)。 A. 1879年 B. 1882年 C. 1900年 D. 1905年 11.学派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是()。C A.霍尔B.比纳C.皮亚杰D.格塞尔 12.弗洛伊德划分儿童人格发展的依据是()。A A.力比多B.心理社会危机C.自我调节的作用D.心理防御机制 13.弗洛伊德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阶段。C A.三B.四C.五D.八 14.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易发生于()。B A.口唇期B.崇拜性器官期C.潜伏期D.生殖期15.艾里克森划分儿童人格发展的依据是()。B A.力比多B.心理社会危机C.自我调节的作用D.心理防御机制 16.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将人格发展分为()阶段。D A.三B.四C.五D.八 17.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2~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C A.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18.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4~7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B A.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19.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A A. 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B.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C.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D.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20.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源自与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称其为()。D A. 自我同一性 B. 同一性扩散 C. 同一性混乱 D. 心理社会危机 21. 根据华生的观点,不属于原始情绪的情绪是( )。C A. 怕 B. 怒 C. 悲 D. 爱 23.幼儿看到榜样攻击行为受到奖励时,就倾向于模仿这类行为;当看到榜样行为受到抑制时,就抑制这种行为的发生,这是()在发生作用。C A.直接强化B.间接强化C.替代强化D.自我强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