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儿童说谎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08-儿童说谎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08-儿童说谎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08-儿童说谎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儿童说谎行为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是道德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有关儿童说谎问题研究文献的梳理,概括介绍了儿童说谎概念的界定、说谎的分类及动机、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研究,儿童说谎现象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分析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的基础之上,建议从社会学视角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一步考察成人对待儿童说谎的态度,说谎对儿童自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当前儿童社会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儿童; 说谎; 教育;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Children Lying Behavior Problems Research

1前言

儿童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现象,并且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可以说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20 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理论”一直是近几十年来认知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随着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化和系统化,儿童说谎行为研究也向纵深方向发展,并试图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本文在此力求通过对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梳理,整理,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法。

2说谎的界定

2.1说谎的定义

谎言,根据语义,就是指假话、骗人的话;《美国英语文学大词典》将“谎言”定义为:(1)打着真实的旗号蓄意提供给别人的虚假说明或者虚假信息;(2)意味着欺骗的任何事情或者给别人的错误表达[1]。

最早对说谎概念做出界定的是皮亚杰 ,在界定时他关注于行为的意图因素。他在 1930 年的研究表明 ,6岁以下儿童尚不能考虑意图的性质而是将所有的错误行为都视作说谎 ,直至10—11岁时儿童才认识到只有有意的欺骗才能被认定为说谎[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研究者扩展并修正了皮亚杰的研究,对说谎概念进行了多样的界定,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维吉 (Aldert Vrij ) 曾对有关概念进行过梳理[3]。例如 ,Mitchell 等人认为,说谎是有利于沟通者的错误沟通,但这一定义把那些无意识地、错误地误导他人的沟通也归为了欺骗。而说谎实质上是一种有意的行为 ,只是因为失误而没有说实话并不能算作说谎。因此后来有研究者将说谎定义为一种企图在另一个人身上建立欺骗者认为是错误的信任或理解的行为。然而 ,根据此定义 ,魔术师也在说谎 ,因为魔术师也欺骗了观众。为此Ekman又将说谎的定义修正为“故意训导对象而不提供关于想做什么的任何提示” [2]。这个定义考虑到了说谎者的意图,即说谎的发生条件是事先没有告诉别人他们想说谎。但是 ,维吉对此仍持有异议 ,他指出谎言是“一种成功或者是不成功的有意尝试 ,没有预先警告,使另一个人产生一种沟通者自己知道是错误的信念” [3]。此界定中 ,不成功的尝试欺骗对象明确地被定义为说谎。

尽管不同研究者对说谎有不同的界定,但概括起来,这些定义主要强调了以下三个要素:陈述目标的虚假性、传递者认为它是虚假的、传递者具有欺骗接受者的意图。基于此 ,笔者比较赞同西班牙学者 Masip 等人对说谎概念的界定,即说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

目的地隐瞒、伪造或和假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4]。因为这个界定既包含意图的要素,又包含沟通者信念的要素,可以说是一个综合的、完整的和逻辑上比较严谨的定义。

以上是基于Masip 有关“欺骗性沟通”的观念得出的说谎的定义。但是 ,有时人们会把谎言和欺骗混为一谈。事实上,从心理学范畴来界定,谎言和欺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因为它们所涉及的认知维度是不一样的。儿童在说谎的基础上逐渐意识到可以通过让他人建立一种错误信念来误导他人的行为,以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即欺骗是在谎言或说谎的基础上出现的,儿童就是通过让他人建立错误信念的方式,把单纯的谎言或说谎转变为真正的欺骗[5]。

2.2 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的动机

从认知的角度,说谎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无意说谎是说谎的初级形态,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而有意说谎是带有目的性的意识行为。但是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而欺骗一定是有意行为,并伴有个性化特征。其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的儿童容易出现想象性谎言;而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尤其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或表扬的低龄儿童,容易出现夸张、虚构的虚荣性谎言;当儿童把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交会融合进自己虚构世界的各种素材进行随意加工,编成自己的童话故事,便出现了表现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创造性谎言;当然由于儿童不具备逻辑抗辩能力,为了逃避受谴责,于是逃避性谎言便成为儿童一种自我防御性行为[6]。

关于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发生,卢乐珍认为其动机主要表现为天真幼稚、争强好胜、虚荣性强、逃避惩罚、恐惧焦虑和利益诱惑等六方面[7]。她进一步强调,说谎首先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其次是由于强化的原因:第一,儿童偶尔尝试说谎并获得成功,由此得到强化;第二,儿童简单幼稚的说谎认为在成人眼中却成了聪颖的体现,一笑而过,也就强化了儿童早期的说谎行为。再次是某些成人教儿童说谎或欺骗他人。

3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研究

对说谎的发展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迄今研究者已经探讨了儿童说谎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关于儿童说谎的年龄特征与影响其说谎和道德评价的因素这两个方面。

3.1儿童说谎的年龄特征

皮亚杰对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研究可以说是儿童说谎研究的理论基础[2]。在有关儿童说谎的概念研究中,他直接问儿童什么叫说谎 ,结果发现,儿童的反应表现出一种系统的发展趋势。年幼的儿童似乎把骂人等其他言语行为混淆为说谎;6岁左右的儿童把不好的言语判断为说谎;一直到儿童晚期,他们仅仅能够把一个与事实不符的言语(如说 2 + 2 = 5)看成是说谎,而并没有考虑到意图因素;只有10—11岁的儿童在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中才开始把说谎者的有意性考虑进去。后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早期儿童的说谎行为及其认知问题。Chandle 与 Hala设计了“藏与找”的游戏背景,以此来对儿童的说谎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即使 2 岁的儿童也会说谎和欺骗[8]。但随着心理学家对于说谎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更多的结果表明 3 岁甚至更小的儿童只有自发说谎的行为,即对说谎的认识是杂乱无章的,4岁以后的儿童则不仅能够有策略地说谎而且能够成功地掩饰自己的说谎行为[9] [10]。可见,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同时,儿童关于说谎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能像成人那样同时注意到说话的意图和说话的结果是否错误。

3.2影响儿童说谎或道德评价的因素

皮亚杰及后来的研究者对儿童说谎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意图因素明确的条件下。而对于 5—11 岁的儿童,欺骗的意图并不是判断说谎的唯一因素,6 岁以上儿童对于说

谎与说真话的判断不仅仅依赖言语的事实成分和说话者欺骗的意图,而且依赖说话者对于言语的信念及言语的情境。前面所论述的原型理论主要强调了说谎的事实、意图等内在成分的影响,而说谎的民俗模式尤其强调了社会习俗背景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主要考察了情景或背景因素的作用。例如,有研究证明,“犯过”情境是儿童说谎的一个主要情境。母亲报告她们4岁儿童的大部分典型的说谎行为是为避免过错行为。4—12岁儿童也报告他们的大部分谎言是对过错行为的反应[11]。但是 ,由在实验条件下 3 岁儿童也能在犯过情境中说谎而得出关于儿童对于说谎的定义与道德评价是缺乏共性的。因为儿童实际生活的背景是不尽相同的 ,由此而产生的谎言也是有不同情境的。在傅根跃的研究中,设计了在假想的道德两难情境下和为集体或为个人情境下的故事条件来研究儿童的说谎。结果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日趋稳定,因此会更多地积极评价集体谎,其中有26%的儿童认为为集体说谎不是说谎[12]。Bussey 的研究选取 12 个故事对人际关系情境、犯过情境、假装情境三个不同情境下儿童对说谎的道德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情境因素对 4—11 岁儿童说谎的定义和道德评价产生了影响[11]。这些对不同情境中儿童说谎认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言语是否被认为是说谎 ,还应取决于说话时的情境。儿童标记不同的社会交往目标与不同情境因素结合下的言语是否为说谎时是存在差别的。

综上所述,影响儿童说谎行为或道德评价的因素除了事实线索、意图线索及信念成分之外,不同的情境因素 ,如交往情境、故事情境、犯过情境等等 ,也会对儿童的说谎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研究中 ,应该综合使用原型理论和民俗模式解释说谎问题。

4 儿童说谎研究的教育启迪

随着研究者对儿童说谎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说谎的心理机制、道德评价等认知发展性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性和实证性支持。同时, 这些研究也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带来许多有益的启迪。在此,结合上文的研究为父母们提出以下五项建议:4.1 创造民主、愉悦的家庭气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品质的孩子, 其首要因素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愉悦的生长环境。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不会一做错事就产生害怕、恐惧心理, 而是将自己的困扰、忧虑、羞愧告诉父母, 因为他们信任父母,确信父母会陪伴他们、支持他们、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力量和智慧。

4.2 鼓励孩子说真话

即使有时候孩子所说的实话令父母为难、尴尬,甚至有损某种利益,父母还是要鼓励孩子说真话。不过,对于那些出于避免他人受到伤害的“善意谎言”,父母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并在肯定这种善意的出发点的同时, 让孩子明确地了解说谎行为的不可取。因为对儿童而言, 表达其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想法及观点, 可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 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

4.3 尊重孩子

通常来说,凡是受到父母的尊重,并可以宣泄自身情绪的孩子,都相对比较诚实; 相反,在父母过分严厉管教下的孩子对父母的亲近感较少,恐惧感较多,他们常常为了逃避斥责和惩罚而选择说谎。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谎时, 不一定非要追问个水落石出不可, 也不一定非得让孩子承认自己说了谎, 尤其是当他人 ( 如孩子的同伴) 在场时更不应该如此。当着外人的面, 非得让孩子承认自己说了谎, 无非有两种结果: 一是孩子顽抗到底, 抵死不认;二是孩子认了错, 但自尊心大受伤害———类似这样的童年阴影极有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给他们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4.4父母应做好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也要做到言行一致,成为孩子的正面

示范。父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诚实守信。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即使是无意忘掉了也要诚恳认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3 岁前是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形成的黄金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教育着孩子。

4.5 纠正儿童说谎行为的具体方法应视儿童的个性特点而定

有些儿童的性格较为软弱、内向,什么心事都放在心里, 父母纠正其说谎行为时更应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那种“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的方式肯定是适得其反的。不过这样的孩子在接受了父母的教导后, 往往就会做得特别好, 几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而对那些开朗、活泼、外向的儿童来讲, 父母在与他们谈论说谎事件时固然不必像前面这类儿童的父母那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由于这些儿童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大大咧咧, 因而需要父母时常叮咛。当然,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以及家长与教师之间的配合, 也是引导和纠正儿童说谎行为的有效方法。

5结论

目前众多研究者所持的关于儿童说谎认知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涉及事实、信念和意图三个认知成分。但研究者关于儿童说谎的认知和道德评价的研究则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各不相同。儿童对说谎的道德判断和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同时发展的,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似乎相对要早一点。目前我国学者徐芬、王卫星(2005)等通过“抵制诱惑情境”的实验发现:三岁组儿童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并且对说谎的认识是杂乱无章的,而四岁组中说谎儿童的比例更高,达到了75%,主要依据事实来标记“谎言”和“真话” [13]。

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是道德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但是无论是皮亚杰的“对偶故事”,还是其他学者所创设的“抵制诱惑情境”,目前,针对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心理学视角,通过在实验室设置情景的情况下进行的,很少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置于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研究。儿童说谎其实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因此,社会学为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探究成人,尤其是父母及教师对儿童说谎行为以及其他错误行为的态度差异、分析成人的态度对儿童说谎行为习惯是否会强化或者抑制以及儿童说谎的情境性及发展的阶段性等是未来有关儿童早期说谎认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说谎是一种应该抵制的不良行为,可是有研究指出说谎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一种表现,对儿童自身调节能力的提高可能起着推动作用。在社会性交往中善意谎言策略的运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的社交能力。对于儿童而言,学会把握说谎及讲真话的方式和时机是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14]。说谎,对于儿童早期发展而言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儿童心灵的“毒药”还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催化剂”?这个问题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孙永霞、刘晶波.儿童说谎行为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0, 3: 49-50

[2] 皮亚杰. 儿童的道德判断[M] . 傅统先 , 陆有铨译.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 1990.

[3] 阿德顿·维吉. 说谎心理学[M] . 郑红丽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05.

[4] Masip , J . , G arrido , E. , Herrero , G. Defining deception[J ] . Anales de Psicolog

-ia , 2004,1

[5] 刘秀丽. 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C] . 博士论文 , 吉林大学 , 2004.

[6] 孙永霞、刘晶波.儿童说谎行为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0, 3: 49-50

[7] 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395-401

[8] Chandler , M. F. , &Hala , S. Small Scale Deceit : Decep2tion as a Marker for two , three ,

and four - year - olds’early Theories of Mind[J ] . Child Development , 1989 , 60. [9] Astington , J . W. The Child’ s Discovery of the Mind[M] .Cambridge ,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3.

[10] S odian , B. , Taylor , C. , &Perner , J . Early Deception andthe Child’ s Theory of M

-ind :False Trails and G enuine Mark2ers[J] . Child Development , 1991 , 62.

[11] Bussey , K. Children’ s Categ o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i f2ferent Types of Lies an

-d Truths [ J ] . Child Development ,1999 , 70.

[12] 傅根跃 , 王玲凤. 为集体或为个人情境下小学儿童对说谎或说真话的理解和道德评价[J ] . 心理

科学 ,2005 , (4) .

[13] 徐芬、王卫星、张文静.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J]. 心理学报.2005,1:

73-78

[14] 查尔斯·福特.说谎:你所不知道的一切[M].高卓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71-79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学前幼儿说谎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14386937.html, 学前幼儿说谎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张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6期 幼儿说谎是学前幼儿群体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常见行为问题,也是幼儿在不良环境中产生异常心理后导致的不良行为之一。幼儿说谎行为是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用言语的形式表现出来与事实相反的行为。我们应该根据说谎的不同类型及其原因给予相应的指导对策,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一、学前幼儿说谎的主要类型及其原因 1.学前幼儿的无意说谎及其原因 学龄前幼儿年龄低、认知水平不高、语言能力有限,理解问题太过简单,常常与现实发生混淆,把希望和期望当作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从而导致孩子的无意说谎。幼儿出现无意说谎时几乎不会出现害怕或者内疚的心理,而造成幼儿无意说谎常常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学前幼儿由于受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面造成的说谎。幼儿的大脑皮层不如成人发育完善,造成判断性思维的不准确性。尤其是年龄很小的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这个时候的幼儿常常会把想象中的事当作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常与现实生活相混淆,就容易造成假“说谎”现象。 案例一:笑笑今年三岁了,刚进小班两个月的他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一次笑笑在和班里的小伙伴玩耍时对小伙伴说,自己的爸爸是个超人,可以抓好多好多的坏人,还说自己爸爸昨天带他坐飞机飞上很高很高的蓝天,其实笑笑的爸爸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并不是笑笑口中的超人,也没有带笑笑坐过飞机。笑笑这种说谎行为显然是想象中的无意说谎行为,笑笑希望自己的爸爸是个超人,而混淆与现实生活当中,此时的笑笑正是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时的想象具有一定的虚幻性,也能体现出笑笑的一种补偿心理阶段。 (2)学前幼儿表达能力有限而造成的说谎。学前幼儿特别是中小班幼儿因为掌握的词汇量有限,理解能力不如成人,用词方面不够准确和恰当,也容易使家长和老师误认为是在说谎。例如:老师因为幼儿做错了事,为鼓励幼儿改正而夸奖他是个好孩子。这个时候,幼儿因为表达错误的情况下会告诉成人,老师说他是“好孩子”等等。 (3)学前幼儿理解能力的有限而造成的说谎。幼儿受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如果家长和老师对某一幼儿提出问题时,幼儿不理解问题的含义很容易造成被动说谎。比如,有些老师在教授幼歌谣时,歌词中唱道: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有些幼儿会误以为歌谣中的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香菇的应用现状及展望.doc

香菇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李玉婷 指导老师:郭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0903班) 摘要:香菇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药用真菌。香菇纤维具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香菇多糖具有抗肿 瘤活性,香菇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来开发多种工艺,提取香菇的活 性成分,进而分别加以利用。本文综述了香菇的栽培、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保健功能和开发利用的 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进而展望香菇产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香菇;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香菇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优质食品,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保健功能已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重视[1]。香菇是人类新的营养源,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菌类蛋白,而这类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合理,人体摄人后能显著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2]。同时香菇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因此,现阶段开展对香菇的研究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无疑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1 香菇的介绍 香菇是最著名的食用兼药用菌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出口产品[3]。香菇在我国分布很广,盛产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台湾、浙江、安徽、四川等省[4]。 它香气独特,营养丰富,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此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健康食品,被誉为“菇中皇后”。在日本,认为香菇和银耳同是防老长寿的“妙药”。 1.1 香菇的营养价值 香菇是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的菌类食物[5]。香菇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据分析,每百克鲜香菇中含蛋白质12~14克,碳水化合物59.3克,钙124毫克,磷415毫克,铁25.3毫克,还含有多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而且含有干香菇的水浸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乙酰胺、胆碱、腺嘌呤等成分[6]。 1.1.1香菇中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类物质、糖蛋白和木质素组成[7]。通常人们将非淀粉类多糖与木质素合称为膳食纤维。经常食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降低血压、胆固醇,调控血糖,整肠通便等功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8],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动物性食品为主,由于膳食纤维摄人量不足而导致各种“文明病”发病率逐

关于信任的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 信任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信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行动者通过对人对物的认知累积、在互动过程中面对风险或困惑时的选择,是一种冒险、投资、期望或判断,发源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变化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 韦伯:特殊信任-普遍信任 齐美儿:坚信 卢曼:人际信任-制度信任 政府信任 政府信任是公众在期望与认识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政府信任高低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 腐败 腐败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它对公共权力滥用,对公共职位的失职,而是将其视为是对于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原则的违反和背离。因此,腐败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越轨行为,这是一种个人或群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违反社会中法律法规及道德原则,不合理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就是掌握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公职人员。 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国外对政府信任的研究的主要着手点是腐败,8篇外文文献中有6篇直接研究腐败现象,探讨腐败行为对政府信任的影响;1篇研究丑闻对政府和制度的侵蚀作用;1篇研究特定环境下教育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国外研究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腐败带来的负面效果。L Ionescu(2013)认为,腐败对人际、政府和机构间的信任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宏观和微观经济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制约了GDP的增长以及福利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丑闻是腐败的派生物,丑闻对于政府和政治机构同样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作用形式为降低对政治家和领导人的看法。Shaun Bowler和Jeffrey A. Karp(2004)通过对美国和英国数据的分析,将公共机构的评价与机构本身的行为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公共评价模型与英国数据的模型进行对比,得到更为广泛的结论,丑闻是导致政府信任程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Park H 和Blenkiasopp J基于在韩国收集到的数据作了透明度和信任在政府腐败与公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间关系和发生的作用的研究,指出腐败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透明度和一定程度上的信任调解。 更多的学者通过地区性的腐败现象说明腐败对于政府信任的影响。Juha Tapio K??ri?inen在16个欧洲国家中进行了经验观察,旨在找到公众对警察信任程度产生差异的背后的原因,认为社会资源投入公共秩序和安全领域的程度的提

人际信任--文献综述

对人际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对人际信任有关理论的探讨 由于目前对信任的研究尚无权威性的公论,论文从现有的零碎的理论研究中借鉴一些来探讨人们信任这种特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心理及行为。 1.1人际信任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定义很多,而且各有强调的侧重点。 Gambetta 把信任定义为相信对方即使有机可乘也不大可能做出伤害己方的事情。Mayer等认为信任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另一方,但它却愿意放弃这种机会而相信对方会自觉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 Rotter 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方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性预期。郑也夫则把信任看作一种相信别人的行为或周围秩序符合自己愿望的态度。 根据这些定义,可以认为:第一,信任是个体间的一种心理预期和情感倾注,而这种预期和倾注会以某种(些)行动的选择反映出来;第二,信任是在面临不确定性事件而需要规避风险时才会产生;更重要的第三点是,信任是一个有限理性的行为,是在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态面前进行的主观判断和行动选择。 因此,笔者认为,信任是指行为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基于历史信息的累积和判断而对另一方持有的一种正的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心理预期或信念,即愿意相信对方能够胜任某事或不会利用己方提供的机会,做出牺牲己方利益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1.2 人际信任的产生机理 对于信任的产生机理,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Luhmann 认为,信任必须在熟悉的世界中获取。Gambetta 则认为,信任是伴随熟悉和友谊的人际交往的产品,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在Zucker 看来,信任主要产生于:声誉、彼此的社会相似性和法制。 Kramer 则认为,组织中的信任可以通过第三方介绍、社会范畴、角色和组织规则等途径来产生。

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新、选)

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幼儿说谎行为一般是指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用编造出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教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全面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理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行为表现,出现这种行为反映了什么以及所采取的教育对策,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一、幼儿说谎类型 在有关儿童说谎概念的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研究中有关说谎概念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直接问儿童什么叫说谎。从被试儿童的答案中,皮亚杰发现,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年幼儿童似乎把“说谎”与其他不好的言语行为(如骂人的话)相混淆;6岁左右的儿童尚不能把考虑意图的性质而是将所有的错误行为或不好的言语(如骂人的话)视为说谎。而有意性对儿童来说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后来,不好的言语行为从儿童的说谎概念中排除出去。但仍然发现儿童不能考虑到意图的因素。6至10岁之间的儿童把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语表达说成是说谎,尽管说话者并不是有意的欺骗(如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在研究的过程中,皮亚杰还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儿童实际上是能够或多或少的区分有意的行为和无意的错误。其二,这种区分还没有在道德反省的水平上分离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儿童能把无意的错误从说谎的概念中区分出来,但错误仍然被认为是谎言。换句话说,儿童是一纯粹客观的方式定义“谎言”的,在儿童的眼中,不符合事实的话都是谎话。对于以上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有意性”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只有到10至11岁的儿童的谎言中,“有意性”才有所表现出来。从而才有皮亚杰眼中正确的谎言定义,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的陈述都是谎言”。 幼儿说谎一般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无意说谎是指说谎行为本身不受主体自身控制,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表现为幻想与现实混同、认识不足而导致理解错误等表现形式。这类说谎纯粹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行为,而与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关系,不必产生恐慌。有意说谎表现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等表现形式,它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做的。这类说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将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说谎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无意说谎及其原因 1.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 2.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撒谎。 3.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

药用昆虫应用的研究综述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药用昆虫使用的研究综述 姓名: 郭盼盼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 城规111 学号: 20311125 指导教师: 职称: 2014年6 月2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药用昆虫使用的研究综述 郭盼盼 摘要: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药用昆虫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使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药用昆虫;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临床使用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insects Guo Pan-pan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officinal insects in the last decade.And the paper makes the subsistent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officinal insects;a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clinical application

昆虫作为中药人药,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 就对药用昆虫的研究及使用有不同程度的记述。尤其是近几十年对其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并发现了一些昆虫中含有抗癌等活性物质, 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苗头。因此对药用昆虫研究使用情况做一归纳, 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探讨,将对研究、发掘祖国医药遗产和促进这方面科技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1 药用昆虫的概念 药用昆虫是指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可直接用来治疗疾病或保健的昆虫。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因此,食用昆虫也有一些种类具有营养保健作用,这些食用昆虫也可以被称为药用昆虫。在我国的传统中药中主要通过使用昆虫作为一种配方,和其他动植物药材配伍,形成了很多疗效显著的处方。如大黄虫丸出自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由3种昆虫和其他9味中药组成,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缓中补虚的功效。 昆虫入药,大多是以虫体本身,如蝼蛄、蜚蠊、芫菁、蟋蟀等是以成虫入药;刺蛾等是以蛹入药;星天牛、金龟子、丽蝇等是以幼虫入药;螳螂等是以卵入药;桑蚕的蛾、蛹茧、幼虫均可入药;蚂蚁的成虫和卵也可入药。除了以虫体本身入药以外,有的是以昆虫分泌液入药, 如白蜡虫的虫白蜡;蜜蜂的蜂黄蜡、蜂王浆、蜂王酸、蜂胶、蜂巢脾; 紫胶虫的紫胶等。有的是以昆虫生理入药,如蚱蝉的蜕壳药名蝉蜕。有的是以昆虫排泄物入药,如桑蚕的虫粪(蚕砂) 、化香夜蛾的虫粪(虫茶)。有的是以昆虫病理产物入药,如蝙蝠蛾的幼虫被麦角菌科虫草菌寄生死亡,从幼虫长出菌体和虫体一并为药(冬虫夏草),是中外驰名的珍贵补品,还有舟蛾蛹被麦角菌科蛹虫草菌感病致死生长出菌体和蛹一并入药(蛹虫草)。此外,还有以昆虫毒液入药,如蜜蜂、胡蜂鳌针排出的毒液,药名蜂毒。还有以昆虫等寄生在树叶上的虫瘿入药, 如角倍蚜虫等寄生在盐肤木等树叶上而成的虫瘿,药名五倍子。 2 药用昆虫的研究使用历史 回顾我国药用昆虫的研究历史,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2.1 临床认识阶段(原始记载期至公元19世纪前) 我国利用昆虫的历史有据可考的, 如养蚕有近5000年的历史,养蜂有近3000年的历史。药用昆虫最早记录见于《诗经》(公元前2-6世纪),有“七月蟋蟀, 蟋蟀入药”辞。《山海经》(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中已明确提出了药用昆虫的药用和治疗性能[1]。1972 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公元前2世纪)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医书,其上记述虫类药物16种,明确昆虫药物5种:蚕(卵、冥蚕种)、蜂(卵、蜂子)、食衣白虫、地胆虫、庆良(蜣螂)等[2]。《神农本草经》(公元前1-2世纪)是目前公认的第一部药学专著,其中记述21 种虫类药物,明确药用昆虫8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蜂蜜、桑螵蛸,中品有蜂房、土鳖虫、僵蚕和虻虫;下品有斑蝥、蝼蛄等,并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3]。晋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公元500年),除对《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物进行订正外,又在自辑的《名医别录》(472-536年)中论述药物365种,其中增补昆虫药物9种,即:白蜡、原蚕、土蜂、大黄蜂、元箐、葛上亭长、蜻蛉、桑蠹虫、夜行虫等。之后较有代表性的“草”药用昆虫及其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如《唐新修本草》(公元659年)记述20种;《本草经集注》(华阳陶隐居,公元718 年)记述22种[4];宋代《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公元1116年)记述虫药52种[5];明代的《本草纲目》(李时珍,1596)记述了昆虫药73种[6];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1765)又补记昆虫25种[1]。 这一时期药用昆虫的研究主要是药学工作者从中医临床角度出发,对昆虫类药物进行观察、使用,在种类、加工、采收、炮制、药性、功能等方面有许多发现和正确记述,尤其是对昆虫药物的药性及作用认识较为深刻,例如蜂蜜作为最早认识的昆虫药物之一,《神农 1

基于信任机制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文献综述(全)

基于信任机制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文献 综述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把我们带进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的同时呈现,用户很难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传统的搜索算法只能呈现给所有的用户一样的排序结果,无法针对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的爆炸使得信息的利用率反而降低。同样,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站在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选择的同时,其结构也编的更加复杂,用户常会迷失在大量的商品信息空间中,无法顺利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个性化推荐,被认为是当前解决信息系统超载问题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推荐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代替用户去评估其从未看过的产品,使用户不只是被动的网页浏览者,而成为主动参与者。准确、高效的推荐系统可以挖掘用户的偏好和兴趣,从而成为发现用户潜在的消费倾向,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个性化推荐系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营销手断,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用户的黏着性。但是推荐系统存在各种缺陷,Rashmi等人提出,相对于使用推荐系统来说,人们更愿意从自己认识的朋友或者熟悉的人那边获取推荐信息[1]。这体现了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更加倾向于从自己信任的人获取推荐信息。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包括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概述、常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算法分析以及信任概念、信任模型。 二、个性化推荐系统概述 个性化推荐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正式定义由Resniek&Varian在1997年给出: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是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向用户提供产品信息和相关建议,帮助用户决定购买什么产品,通过模拟销售人员帮助用户完成购物过程的系统。这个定义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推荐系统的使用者是用户(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用户),推荐的对象是项目。项目是推荐系统提供给用户的产品和服务,也即最终的推荐内容。 个性化推荐系统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和购买行为,向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和商品。它是建立在海量数据挖掘基础上的一种高级商务智能平台,以帮助电子商务网站为其顾客购物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购物网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府绩效社会资本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政治信任的研究以来,政治信任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利维和斯托克(Levi& Stoker,2000)概括了推动政治信任研究在美国兴起的三重因:一是1965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和1968年盖森《权力与不满》的公开出版;二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包括种族关系和公民权利运动,也包括越南战争;三是关于美国全国选举调查(National ElectionSurvey)政府信任问题的调查中,美国公民的信任百分比长期急剧下滑,尤其是1964-1972年间。这些因素都使得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对政治信任的大量研究。政治信任的研究因此在西方政治学界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一、何为政治信任? 当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学术研究呈不断增长趋势,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是,政治信任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公民对政府的这种政治信任? (一)政治信任的涵义 对政治信任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政治信任的概念。政治信任首先是信任的一种。政治信任只是信任的一种,它和所谓的信任文化(福山, 2001;尤斯拉纳, 2006;佩雷菲特, 2005)及其引起的信任社会(佩雷菲特, 2005)、社会资本(帕特南, 2001)等概念的涵义截然不同。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政治信任包括公民间的人际信任,即社会信任(宋少鹏、麻宝斌, 2008)。但是奥弗也认为,不能简单地对信任政府与信任他人进行类比(沃伦, 2006)。奥弗将大众/精英和水平/垂直的二分法结合在一起,得到信任四个维度的内涵: (1)公民彼此间的信任,这在社会资本研究的相关著作中有丰富的阐述; (2)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这是政府信任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3)政治精英对其他社会精英的信任;(4)政治精英对公民的信任(Yang, 2005)。其中,第二个维度的信任即本文所提到的政治信任的涵义,即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但是政治精英只是政治系统中的一种。 卢曼(2005: 73)所言,政治信任是在两个不同的普泛化层面上被要求和给出的。一方面,公民珍爱他们对将要决定下来的事的期待;另一方面,公民留在该国家,指望能过上一种合理的生活,这就已经表明对政治系统的信任。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文献肯定了政治信任或是不信任这种态度的存在,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信任被看成是和不信任相反的,就像是一盏灯,或者是亮的,或者是不亮的一样。”(Tucker, 2004: 53)由此导致了公民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被纳入到一种二元的分析框架中。但有趣的是,哈丁直接指出了这个议题的荒谬性:“有关当代社会公民应该信任政府(如果公民不信任政府的话,那么要么公民要么政府中的一方就是有问题的)的看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它同传统自由主义截然相反”(沃伦, 2004: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 【摘要】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老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应弄清幼儿说谎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本文论述了幼儿说谎的原因和心理特点,以及提出了矫正幼儿的说谎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说谎行为 说谎行为是指孩子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幼儿说谎的现象形形色色,原因种种,性质也各不相同。说谎主要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分清孩子是不是在说谎,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据专家调查发现,3岁幼儿大部分会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编出些谎话来。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然而他们尚无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差距。加上孩子喜欢的卡通常是想象力发挥的极致,许多夸张的动作行为使幼儿信以为真,把想象当事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老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行为,我们要全面的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其行为的表现,只有判断准确,才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 (一)自我保护 这是幼儿说谎的主要原因之一。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一种从属的和被保护的地位。孩子打坏或弄坏了东西,为了逃避大人的惩罚和训斥,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而说谎。如我所实习的小小班,有一位刚满三岁的小女孩平时很少把大便拉到裤子上的,可今天把大便拉到裤子上了。保育员帮她把裤子洗干净后放在书包里让她带回家,由于她是坐校车的,老师还没来得及告诉她妈妈。当那位小女孩回到家里时,她妈妈问她为什么裤子湿了,她竟然说喝水时不小心把水碰倒了。 (二)避免矛盾 孩子处于家庭中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使得他们有时为了不得罪任何人,避免矛盾而不愿说出自己的某些真实想法或事实真相。我们可以经常见到这些情况,当父母都在场时,有人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孩子的回答多半是“都喜欢”。因为这样回答可以避免矛盾,让爸爸妈妈都高兴。但如果在幼儿园,老师问同样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场,孩子就会如实回答“喜欢妈妈”或“喜欢爸爸”。如果老师又问:“你喜欢妈妈还是老师?”有的孩子会不做声,而有的孩子就会说:“喜欢老师”。这样的孩子常被成人称为“机灵鬼”。 (三)虚荣心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一家人的爱心和关心都单向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造成“攀比”风盛行。在“你有我也要有”的心理支配下,有的孩子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如我所实习的小小班一个小女孩沁妍经常有和同伴攀比的现象。有一次捷捷穿了条新裙子回来,捷捷说:“是妈妈买给我的新裙子。”旁边的沁妍小朋友不甘示弱的说:“我妈妈昨天也给我买了新裙子,还买了新书包。”她说话时嘴巴还翘起来的,神情有点高傲,和往常的说话表现很不相同。但事实上她就是在说谎,根本没有那回事。可见,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

食品营养学论文

食品营养学题目:健康源于细节的斟酌 学校名称: 学院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健康源于细节的斟酌 摘要:说起养生,其实说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份健康,而我们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足够的食品营养摄入和自身养生知识的积累。想要健康的体格,不仅需要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最重要的就是上面所说的两大要素。同时,养生和饮食与人的经络和气血密不可分,那么,如何才能够有足够的气血呢?当然就要在饮食、作息等细节上面下功夫,我们不仅要按时作息和自然生物钟保持一致才能走健康之路,还要合季节多吃时令的水果蔬菜以及药材类食物等,让我们能够让身体有足够的气血让我们精神焕发。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畅通的经络。这是在告诉我们不管任何季节,适当的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同时也要结合其他的方法才能达到养生,以保健康。健康,让我们从饮食、作息、运动、养生等生活细节来保护自己的身体,让我们都能养出一份健康,养出一个好心情。 关键字:健康;食品;养生;医疗 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谁都想健健康康的生活,而各种疾病总是不断的充斥着我们的健康。现代的医疗设备比较健全,并且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个个疑难杂症正在迎刃而解,但更多的健康来自我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中的细节,因为许多疾病的预防都在于每个微小的细节。 饮食的搭配首当其冲,但知道是一回事,付之实践又是一回事。饮食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可以提供足够的热能维持体内外的活动,还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充分的无机盐参与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同时,丰富的维生素保证身体的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发育,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适量的食物纤维,用以维持正常的排泄及预防肠道疾病。充足的水分可以维持体内各种生理程序的正常进行。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 研究综述,又叫文献综述。 对综述的理解和表述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综述,就是根据需要,把收集到的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项课题、某项研究在某一时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成果的材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归纳、整理、分析、研究而写成的综合叙述。它的特点是“述而不评”,即不加评论地综合介绍已取得的某一专业、学科、课题、专项研究的实际情况或研究成果,属于三次文献。另一种认为:综述,是对大量文献经过阅读、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再把这些看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是综述。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综合概括,而且在表述过程中加进了自己的评论、观点和见解。综述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真实地反映某一学科、专业、课题项目研究的整体状况,参考利用价值高,特别有助于研究人员开拓视野,把握关键,做好选题,避免重复,节省时间,利用线索,深入研究。 一、综述的类型 综述一般有以下几种: 综合性综述。是指根据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问题、某个会议等文献材料情况作出综合性的叙述。如某一学术会议的综述,就是根据某一学术会议的大会发言材料、上交的论文材料,以及讨论情况而写成的综合性报告。 专题性综述。是指对某项课题或某项研究的研究状况或研究成果的系统阐述。如撰写某项课题研究的综述,可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主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过程的方式、方法,当前研究的进展情况,或已取得的成就,在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该项成果的各种意见和看法等如实叙述出来。 文摘性综述。是根据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问题、某项研究在某段时间发表的文献信息内容,用少量文字摘录出来,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综合排列和叙述。文摘性综述要求逐一标注所引用的文献。 二、综述的基本内容、结构与写法 1、综述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综述要包括以下内容:标题、综述的主要问题、原因、目的、使用对象、收集资料的范围、主题内容,文献材料的主要观点、成就、各种看法、发展趋势、基本结论、附录、作者等。 2、综述的基本结构与写法 (1)标题。标题应是综述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能鲜明地表述该综述的主要问题,重点一目了然。 (2)提要。简单扼要地阐明本综述的主题内容,包括目的、背景、意义、现状、解决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本综述所收集的资料的范围和来源。 (3)正文。是综述的主要部分,必须全面系统地从各个不同的面把所收集到的文献材料的观点、做法进行详细的叙述,包括所要叙述的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某个课题、某项研究的历史,目前状况,主要观点、措施和方法,突出成果、发展趋势,并综合阐明各种不同观点,还有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等等,让读者对他所要了解的学科、专业、课题或研究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4)结束语。是作者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及综述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所作出的结论,并概括性地阐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尚待解决的问题,发展趋势等。 (5)参考文献。一般来讲,要求详细逐一列出本综述所引用、参考的文献,也可以在综述过程中引用的时候加以说明材料的出处。标引参考文献要符合国家著录标准,标明作者、篇名、出版单位、时间,等。 综述可在标题的下面或全文的最后标上作者的姓名。 3、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定好题目。定题前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选取当前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充分考虑它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理论性、学术性和价值性。 选好材料。确定主题后,迅速确定收集材料的范围、检索途径和方式方法,尽可能做到大量地占有较全面、系统的,与主题

建立组织内部的信任

建立组织内部的信任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进团队内部的相互信任 这是个新成立的销售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团队领导对团队也是刚接触,了解不深。而销售任务在前,怎么促进团队内部的相互信任? 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是团队有效的显著特征。信任这种东西是相当脆弱的,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又很容易被破坏,破坏之后恢复又很困难。而且,只有信任他人才能换来被他人信任,不信任只能导致不信任。团队文化和团队领导的行为对形成相互信任的团队内氛围很有影响。如果团队崇尚开放、诚实、协作的办事原则,同时鼓励成员的参与和自主性,它就比较容易形成信任的环境。 销售团队是一个公司与其客户的桥梁,他们掌握着企业持续发展与盈利的金钥匙。所以,对于一个新成立的销售团队,如何让团队内部相互信任就显得格外重要。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帮助新的销售团队的领导构建团队内部的相互信任: (1)表明你既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也是在为别人的利益而工作。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但如果别人认为你在利用他们,利用你的工作或你所在的组织为你个人的目标服务,而不是为你的团队利益服务,你的信誉就会受到损害。 (2)成为团队的一员,用言语和行动来支持你的工作团队。当团队和团队成员受到外来者攻击时,维护他们的利益,这样做会说明

你对你的工作群体是忠诚的。 (3)开诚布公。人们所不知道的和人们所知道的都可能导致不信任。如果你开诚布公,就可能带来信心和信任。因此,应该让团队成员充分了解信息,解释你做出某项决策的原因,对于现存问题则坦诚相告,并充分地展示与之相关的信息。 (4)公平。在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之前,先想想别人对决策或行动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会有什么看法。该奖励的就奖励,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应该客观公平、不偏不倚。在分配奖励时,应该注意分配的公平性。 (5)说出你的感觉。那些只是向团队成员传达冷冰冰的事实的团队领导,容易遭到团队成员的冷漠与疏远。说出你的感觉,员对成员会认为你是真诚的、有人情味的,他们会借此了解你的为人,并更加尊敬你。 (6)表明指导你进行决策的基本价值观是一贯的。不信任来源于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将是什么。花一定的时间来思考你的价值观和信念,让它们在你的决策过程中一贯地起到指引作用。一旦你了解你的主要目的,你的行动相应地就会与目的一致,而你的一贯性就能够赢得信任。 (7)保密。你信任那些你可以相信和依赖的人,因此,如果别人告诉你一些秘密,他们必须确信你不会同别人谈论这些秘密,或者说不泄露这些秘密。如果人们认为,你会把私人秘密透露给不可靠的人,他们就不会信任你。

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 这是由幼儿的心理展特点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在主题活动“交通工具博览会”进行时,我在电脑里找到了许多海轮船,在放给他们看的同时,我绘声绘色地告诉他们我乘轮船的感觉和开心的情感,谁知一幼儿也说去过海伤乘过轮船,还将他的感受将的非常美妙,神情也非常开心。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我就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到大海边去玩,可现在还没有去过,对吗?”在他意识到并点头承认后,我再作鼓励:“你讲大海讲得很好,今后你一定会有机会去大海边玩的。”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去年教过的有个叫“李先锋”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事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 3.自信眩的萌动

大学生饮食健康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推广居民营养膳食的科学化。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其营养改善与膳食结构的正确调整,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由于对饮食营养认识较差或不良饮食态度等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保证,也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保证其合理的营养特别重要,大学住宿生的膳食营养状况与其经济条件、饮食习惯和食堂的膳食供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营养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而且对其体质健康状况有较大影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他们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饮食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膳食结构,改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我们做了这项大学生饮食健康调查,此次调查以芜湖高校园区部分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对改善学生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相关概念 饮食:本义:喝。甲骨文字形。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酉)。像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小篆演变为“饮”,隶书作“饮”。普遍意义上为“吃喝”,。《书·酒诰》:“尔乃饮食醉饱。”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焦生见亡妻》:“满身及手足多棘刺,血污狼藉,不饮食,不知亲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聂松巖﹞言其乡有与狐友者,每宾朋宴集,招之同坐。饮食笑语,无异于人,惟闻声而不睹其形耳。”又指指饮料和食品。《诗·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郑玄笺:“苾苾芬芬有馨香矣,女之以孝敬享祀也,神乃歆尝女之饮食。”宋苏轼《和王巩六首并次韵》之一:“况子三年囚,苦雾变饮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他自从听了那朋友这句话之后,连人家送他的饮食也不敢入口,恐怕人家害他。”巴金《三一》:“他吞了这些话,好像吞下好的饮食。” 膳食结构:指日常进用的饭菜,是指居民消费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基本解释为日常吃的饭菜,提供膳食。 饮食习惯:是指人们对食品和饮品的偏好。其中包括对饮食材料的偏好,烹调方法的偏好,以及烹调风味及佐料的偏好。饮食习惯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世界各国人们的饮食习惯由于受到地域、物产、文化历史的种种影响而十分多元。 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它不是指单纯的体重增加,而是体内脂肪组织积蓄过剩的状态。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

食品营养学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 维生素E的抗辐射作用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班王宁 指导教师李志亮副教授 太阳辐射是指到达地球表面的连续电磁辐射[1],包括部分紫外线和可见光,99%以上的有害紫外线被地球周围位于平流层中[2]的臭氧层吸收掉,从而使我们的地球生机盎然, 充满活力[3]。紫外线的波长在200—400 nm范围内,分为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UVC三个波段[4]。不同波段紫外线辐射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及皮肤疾病不同,其中UVB主要引起皮肤红斑、免疫抑制及皮肤癌,UVA则引起皮肤晒黑、皮肤光敏反应及皮肤光老化[5]。因此,进一步掌握光致皮肤损伤机制及正确的紫外线防护措施,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 紫外线辐射的损伤机制及其研究意义 1.1紫外线辐射的损伤机制 紫外线辐射可造成机体表皮细胞DNA损伤,亦可诱发表皮细胞酶活性进行损害DNA 的修复系统的启动[6]。紫外线辐射还可以诱发活性氧自由基[7],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核酸、蛋白质和酶类,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8],与衰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1.2 紫外线辐射损伤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对辐射引起自由基损伤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9],同时,辐射损伤的保护一直是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抗氧化剂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0]。所以,研究清除氧自由基的物质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1]。 2 维生素E及其功能 维生素E是脂溶性维生素,又名生育酚,属于酚类化合物。天然维生素E有多种,均为苯骈二氢吡喃衍生物,各型维生素E在生物体内的活性不同[12]。实验证明,天然维生素E 比合成维生素E更有效[13]。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功能[14],可以抗氧化,保护多价的不饱和脂肪酸免受氧化破坏[15],预防和阻止诱发脂质过氧化,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可以抗自由基,其自身结构决定了其具有还原性和亲脂性,当自由基进入脂相,发生链式反应时,维生素E可以起到迅速捕捉自由基的作用;还可以缓解心血管病的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