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考研资料)华中师范大学(完整版)

中国地理(考研资料)华中师范大学(完整版)

中国地理(考研资料)华中师范大学(完整版)
中国地理(考研资料)华中师范大学(完整版)

重要考点: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地域分异规律、气候特征、人口、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城镇化、土地退化、灾害、胡焕庸线、海洋、能源、地理格局、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空气污染

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中部、新疆、内蒙古、黄土高原

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第一节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1.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

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2.中国地势基本特征: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

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第二节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

1.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

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

2.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面积大、高度大、中低纬度。

3.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2)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 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

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3)屏障作用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4.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 000~4 000 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5. 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①东部季风区形成与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

高原隆升的3个主要阶段:距今10~9 Ma的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3.6~2.6 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2.6 Ma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②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向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

③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

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及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

④青藏高原区寒旱化

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

6. 气温与温度带

①冬寒冷夏暖热

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

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

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偏低

中国全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北冷南热,年平均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呈现纬度地带分布规律;二是平原暖,高原冷,特别是西部地区年平均等温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呈现高度地带分布规律。

7.降水与干湿地带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变率大。

8. 雨热同期(水热组合)

由于中国夏季风来自低纬度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暖热并含有丰富的水汽,表现为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气流寒冷干燥,因此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都集中在高温的夏半年。

从世界范围看,在20N~30N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在这一地带只有中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雨热同期与山地地形的相互作用,使气候条件更加复杂,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构成了中国气候资源的又一重要优势。

第三节自然地带

1. 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

东部在温度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纬度地带模式

西北部在水分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

青藏高原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

2. 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

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带;

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纬度地带和经度地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是不同的。

第四节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2.耕地分布

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藏东南边缘一线以东和以南地区;从气候区上看,耕地分布在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400 mm等降水线以东的地区;从地势上看,主要分布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在第二阶梯上只有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绿洲,分布比较集中;从行政区上看,黑龙江、四川、河南、山东、内蒙古、河北等省区耕地面积较大。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旱地分为水浇地和雨养旱地。水浇地主要在北方各省(区),以华北平原面积最大,其次是汾渭平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北疆绿洲;雨养旱地分布较广,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面积最大。

3. 林地分布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区与南方山地丘陵区;从气候带看,林地大部分分布在中温带、寒温带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从地势上看,有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

4. 草地分布

分布于中西部,寒温带与中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从地势上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等周围地区;分布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干旱、半干旱区多、湿润、半湿润区少,西北部集中、东南部分散的特。

5.土地覆盖:是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的组成要素。

6.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特征:土地覆盖类型的宏观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呈现为森林、农地与森林、草地和灌丛、半灌木与沙漠覆盖的递变。以大兴安岭-吕梁山-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线以东的土地覆盖类型的植被覆盖度较高,而该线以西的覆盖类型的植被覆盖度较低。

7.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①黄淮海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主要是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

②东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为显著特点,东北平原以旱地、水田的相互转换为主

③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及秦岭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及撂荒并存

④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明显扩大

⑤华中湖泊密集地区退垸还湖明显,华中丘陵区毁林与造林同时存在

⑥四川盆地周边山地、贵州及云南西部山区林地减少,云南中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地向林地的转换为主要特点

8. 土地利用驱动力

西部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共同驱动,即生存型经济福利-生态安全驱动。耕地减少,林、草地和建设占地增加,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东部城市化、工业化与耕地保护的共同驱动,即最优经济福利-粮食安全驱动。建设开发和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

在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增长为主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农用地与生态用地间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比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稳定,生态用地不断减少在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是农用地内部以及建设用地对其他用地类型的竞争,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在以第二、三产业增长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则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相互竞争农用地,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增加,而农用地面积快速下降

第五节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1.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地理景观格局的形成

青藏高原对气流产生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使得东部成为世界著名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下沉气流加强,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温带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区。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景观区。

第三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第一节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1.总量特征:人口数量大;人口数量波动上升;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

2.结构特征:

人口自然构成:性别结构不平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

人口社会构成:少数民族增长较快;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3.分布和迁移特征:不均衡的人口分布;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4.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导致的高劳动参与率,即总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大,对一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一般采用劳动力抚养负担来衡量

第二节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1.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

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2.胡焕庸线地理意义

胡线是一条中国东西部地理特征的时空差异界线,从古至今这条线一直框定着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东西差异。

自然地理意义:

爱辉-霍林河段:胡线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为大兴安岭,两边由于地势的影响,平均温度相差也比较大。此段主要受地形和温度制约,对于人口分布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霍林河-榆林段:此段处于中纬度偏北地段,东部为半干旱偏湿地区,西部为半干旱偏干地区,两侧有明显的降水差异。此段主要受降水制约,其次为地形影响。(由于沙漠化,胡线可能东移)

榆林-天水段:此段处于中纬度地带,胡线以东是黄土区,以西是现代剥蚀山地、风沙高原等。黄土易耕种,所以此段受黄土分布和降水影响比较大。(由于黄土分布延伸至西部湟水谷地,所以胡线可能西移)

天水-腾冲段:此段胡线两侧最大差异是地势和地貌,地势的差异又引起气温的差异。所以此段胡线稳定存在的因素是地势和气温条件。

整体来看,胡线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并且东部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所以东部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于西部。从社会经济看,东部显著高于西部,也促使了人口向东部聚集。

胡线以东大部分地区已经以设施农业为主;工业化也由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转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条件,北京、上海等城市三产已经超过二产。东部已经处于现代农业化和典型工业化阶段,突出表现为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增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安全相协调)

胡线以西主要以原始粗放经济为主,城镇及人口主要分布在绿洲等局部地区;农业主要以原始放牧业和旱作农业等初级形式为主;工业也处于以矿产资源开发等为主的初级阶段。由于这一区域正处在的工业化、农业化初级阶段,其主要环境问题表现为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农业化、工业化与生态安全相协调)

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

1.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①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②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③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与山地和高原;④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第四节城镇化

1.城镇人口的变化: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数量不断增长;城镇化在波动中加快。

2.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3.城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突出重点,积极发展,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更广阔的环境空间;推动不同规模城镇连绵区的协调发展,形成全国城镇化的骨干与龙头。

第四章中国国土开发

第一节中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特点:①类型齐全,分布广泛;②总量大,人均量少;③数量减少,后备不足;

④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⑤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

2.自然资源的分布:①分布不均匀,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差;②区域自然资源组合差异明显,与经济区关系密切。

第二节可更新自然资源与开发

1.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光热资源较丰富,夏温偏高、雨热同季,但水资源不稳定

②土地数量多、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③生物资源种属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④人均水、土资源甚少,矛盾突出

⑤部分地区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不佳

2.农业生产分区:

?东部地域

(1)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森林富饶,荒地资源开发潜力大,是全国主要的商品粮、木材的生产基地。大部分地区位于中温带半湿润地区,以一年一熟的旱作雨养农业为主。夏季高温多雨,玉米、大豆等同纬度地区不能种植的喜温作物在此得到较大发展。但由于生长季短、光热资源不足,易发生低温冷害,作物和品种有明显的栽培北界。

(2)黄淮海地区平原面积广、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生长期较长,是麦、棉等作物的主产区,而且农业发展潜力较大。但是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缺水、盐碱、风沙影响农业的稳产高产。

(3)长江中下游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匹配关系好,从土地投入、复种指数、耕作水平上看,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发展水平高,农林牧渔各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耕地资源紧张,地势低洼的平原区洪涝威胁大,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严重。

(4)华南地区降水充沛、热量充足,作物可一年三熟,热带农作技术发达。人多地少,粮食与经济作物用地矛盾突出。

?中部地域

(1)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季风区向干旱区过渡、暖温带向中温带过渡的区域,降水条件不稳,属农牧交错地区。以草地为主,是我国的主要牧区之一。大风和干旱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土地沙化严重。

(2)黄土高原区,地貌复杂,黄土覆盖面积广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光热条件较好,但干旱威胁很大,粮食单产较低。

(3)西南区,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多,因此林地多、耕地比重小。水热条件较好,冬春气温普遍高于东部同纬地区,作物可两至三熟。垂直差异明显,作物类型多样。

?西部地域

(1)甘新区,光照强、热量较丰,但是降水稀少,可用土地比重低;独特的绿洲农业,是西北重要的粮、棉、糖产区。草地面积大,但生产力较低,是全国重要的山地牧业区。干旱、风沙、盐碱是影响该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青藏区,地势高亢,光照丰富,但热量不足,水分贫乏。该区生物对低温、低氧的高寒环境适应能力强,珍稀动植物丰富。以草原为主,畜牧业为重,农业主要集中在水热条件相对好的一江(雅鲁藏布江)两河(拉萨河、年楚河)和黄(河)湟(水)谷地。3.水稻和小麦分布区:

水稻分布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区,占全国比重的90%。北方水稻区主要在松辽平原、三江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布局较分散。

小麦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中国以冬小麦为主。小麦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

4.畜牧业发展特点:

(1)生产结构优化,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禽肉、牛羊肉的比重稳步上升;

(2)畜禽饲养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3)区域化生产更加清晰,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形成优势产业带;

(4)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圈养和轮牧养殖方式逐步推广;

(5)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5.全国划分为4种畜牧业生产类型:

农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城郊畜牧业

6.中国农牧区的地域分异形成因素:

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水热条件通过天然植被与农作物的分布,影响畜禽的分布;另一方面是受社会因素制约,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习惯的差异。

7.南水北调工程规划:

(1)东线工程: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途经苏、皖、鲁、冀,终点到天津。

(2)中线工程: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3)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第三节能源与开发

1.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保障

1)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调配

生产区的集中与消费地的相对分散、偏南偏东,导致区域能源供需的不平衡,区域之间存在大量能源的调出—调入。资源开发利用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极大缓解了资源短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压力。我国能源流动局面: “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北油南输”、“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区际间能源交流以北出南进、西出东进为突出特征

2)构建节约、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中国能源战略: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积极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经济、高效、清洁的可持续能源供应。

3)构建开放、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

降低能源供应风险:立足于国内资源,建立利用两种资源的安全供应体系;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提高应对供应中断的能力。

第四节矿产资源与开发

1.地台-地槽与矿产资源

中国地台区: 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塔里木地台

中国的地台面积不大,受周围影响大,具有明显活动性,这些活化地台不仅有各种沉积矿产,而且有丰富的内生矿产,主要矿种多为铁矿、贵金属和宝石等。

中国地槽区:北部地槽褶皱区(天山-兴蒙地槽系),中部地槽褶皱区(秦祁-昆仑地槽系),

西南地槽褶皱区(滇藏地槽系),滨地槽褶皱区(华南地槽系)。

中国地槽具有多旋回性,多期多幕性。地槽区是我国金属、稀有金属、有色金属丰富区。

2. 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中国东北、华北多煤炭、稀土,中南区和西南区以有色金属、化学矿为主,南方多有色金属和磷,华东有色金属较多,西北区产钾盐、有色金属等。

3.矿产资源组合特点

矿产资源的内部组合特点:①中国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

②中国矿产资源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③对于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许多矿产资源,组合条件不佳。

4.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1)资源耗竭问题严重2)经济增长效率低3)产业结构单一4)环境污染严重

5.循环经济: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采取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五节人类遗产资源与开发

1.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问题: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非法开采和狩猎;战争和冲突;城市化和土地利用;水坝项目和水电站建设。

2.地理多样性对遗产资源的影响

地理位置、气候类型与人类遗产资源的关系:中国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集中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气候现象,立体、多样的地理条件为地方文化产生和传承创造了条件。

山地与人类遗产资源的关系:①立体的山地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地;②山地的地质特征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③山地的地形复杂程度也与遗产周围环境的社会关系有关;④山地也是多元文化的发生地,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人文价值的遗产地;⑤山地地貌的复杂组合还产生了大量的风水文化。

平原与人类遗产资源的关系:中国多民族长期合作,在不同的遗产地创造了大统一,地方多元化的遗产资源品种,分布在平原地区汉民族拥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作。

3.旅游产业格局

中国旅游业空间布局的重心: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态势:“东重西轻”。

第六节交通建设与布局

1.中国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

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线路组成,承担我国主要客货运输任务的运输走廊,构成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是国家的运输大动脉;包括“五纵五横”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42个综合交通枢纽型城市,五纵包括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京沪运输大通道、满洲里至港澳台运输大通道、包头至广州运输大通道、临河至防城港运输大通道;五横包括西北北部出海运输大通道、青岛至拉萨运输大通道、陆桥运输大通道、沿江运输大通道、上海至瑞丽运输大通道

第七节工业化与经济布局

1. 我国的工业布局分异

从南北方来看,“北重南轻”,北方地区主要以能源、原材料开采以及中间产品生产工业为主,而南方以轻纺工业和制造业为主。

从东中西部来看,中西部以开发矿产资源以及发展原材料工业为主,东部地区主要发展加工制造业,呈现出资源—加工的东西差异。

2. 工业集聚区

1)长江三角洲地区:

以上海为中心,还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扬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等市。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分布密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工业聚集地区,是结构完整、实力最为雄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结构的显著特点:轻工业所占比例略大于重工业,结构比较协调,工业部门行业齐全,技术水平高,内外分工协作运作较佳。

2)京津唐地区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市,是全国第二大、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也是华北经济区、渤海湾经济圈的核心。重工业所占比重略大于轻工业。

工业区位条件优越,交通运输非常便利。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是中国未来石油化工、钢材、汽车、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食品工业的重要基地。轻重工业产品不仅数量多,品种较全,且质量也较高,竞争能力较强,远销国内外。

3)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包括佛山、中山、东莞、珠海、江门、肇庆、惠州、香港、澳门等市(行政区)。是我国近年来工业发展最快、最典型的外引内联的工业基地,是全国、也将是世界上重要的轻型加工工业和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工业结构和优势部门以发展“轻”为特色的轻工、电子、家电、服装、通信设备制造、食品加工等名优产品。

4)辽中南地区

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盘锦、丹东等市。是全国重工业基地所在,作为这个基地之基地的辽中南,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明显偏重。主要重工业有机械、冶金、化工、能源、建材等,其产品以质重、体大、量多著称。

5)胶济沿线地区

以济南、青岛为中心,沿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青烟高速公路和烟威高速公路为主干线,串连了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等市,是我国著名的城市群之一。工业产值约占山东全省的一半,为联结华北和华东的重要纽带。

6)松嫩地区

以长春、大庆为中心,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网络区位中,也是中俄两国贸易联系最紧密的城市化区域。地域空间扩散主要以渐进式和跳跃式进行扩展。主要工业部门是机械、化工、石油、电力、食品、纺织等,是东北也是全国的汽车、电站设备、重型冶金矿山设备、化工、石油等基地。

7)成渝地区

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包括重庆、成都、德阳、绵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等市,为西南经济区的核心,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工业基地。

该区地处“天府之国”,又有长江黄金水道与外界联系,现已形成了有相当基础的工业基地。重型工业结构。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冶金、化工、食品、纺织等,这些产业的产品具有全国意义。

3. 区域开发与布局

1)实现新跨越的东部开发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和发展基础,是全国经济实力增长的主体,也是全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纽带。目前该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发展迅速,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时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基地。

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发展

高新技术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在扩大输入中西部煤炭、水电的同时,扩大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并适当发展核电工程,保障能源经济的持续发展。按照现代化要求进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体系、高速干线网,实现客运高速化、高价货运集装箱化、大宗货物运输通道化。同时,重点开发港口资源、水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强大的海洋产业。

2)正在崛起的中部开发区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个省,地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贯南通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区位优越、交通发达。

中部地区对于东部发展起到了劳动力支撑、经济腹地、生态屏障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煤、水能资源、农业资源。

中部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

?城乡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

?工业发展落后,传统工业比重高

?市场发育程度低,开放水平低

因此,中部崛起要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

3)西部大开发

西部的范围是:“10”加“2”,再加“2”,即10个完整的省、市、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新疆),加上内蒙古西部和广西西部,再加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鄂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西部地区受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作用显著,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该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但受发展基础和距海偏远区位的影响,加之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社会经济比较落后。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通过改善西部交通、通信、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努力保护和建设好西部的生态环境。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有计划分步骤抓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并利用资源、人力资本和优良的工业基础的比较优势。

依靠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行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重组,特别是钢铁、有色、石化及机械等行业中大企业集团的跨地区整合、重组及在技术开发、建立战略联盟等方面的跨地区协作。

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东北地区从自然地理角度和区域经济角度来看,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既有相同或相近的地缘文化传统,也有互补性较强的产业结构。但是目前东北地区区域内部经济关联较弱,首先需要解决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问题,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尤其要加快资源衰竭型城市的职能转型,重新确定城市发展方位,发展接续产业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

第五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中国自然区划

1. 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维地带性。

2. 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3. 自然区划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地理相关法:从事物之间的关系着眼来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主导标志法:从自然要素中选取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标志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聚类分析法:基于区域基本单元数据库,把相互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或区域要素进行分类和归纳的区划方法,是借助于数学分析的区划方法。

遥感分析法:基于区域遥感图像,把相互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进行解译和分区、分类的区划方法。

自上而下划分与自下而上合并:即由宏观到微观的区域划分和由微观到宏观的区域合并。

4.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5.中国海域划分:暖温带海区、亚热带海区、热带海区

第二节中国行政区划

1.行政区划分原则:政治原则、经济原则、民族原则、自然-生态原则

第三节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

1. 区划目的与原则

目的: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达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促进农村地区间、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农村经济网络,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原则: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相近性;资源潜力与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的相似性;区位相关性与行政区界的相对完整性。

第四节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

1. 基于实证的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原则与实证分析方法

原则:中心城市原则;联系方向原则;腹地原则;可达性原则;过渡界线原则。

实证分析方法:

城市中心性的确定;

人流、物流、信息流联系及腹地分析;

核心区腹地范围研究

第五节中国经济区划

1.基本原则:经济原则;生态原则;社会原则

2.三大经济地带依据及其意义:

依据:中国在“七五”期间提出了地区经济的梯度开发思想,以沿海为基地,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开发内地资源,进而再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形成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内陆地区三大经济地带。

意义:三大经济地带是中国最高层次的经济区,较为客观地反映着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指出了我国由沿海到内地形成东、中、西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职能的地带,为确定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和制定区域性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七大经济区: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在三大经济地带内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和条件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例如工业分布上仍存在着“北重南轻”的结构差异和“北煤南水”的能源赋存差异,农业上更是存在着水热组合条件和农业利用结构上的差异等。因而,“九五”计划提出中国七大经济区的方案。(有缺陷,了解即可)

第六节中国地理分区

1. 地域分异规律与地理分区原则

1)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

2)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

3)发生统一性原则

4)宏观区域框架与地域类型相结合

2. 地理分区的方法

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图法、聚类分析方法、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六章中国的土地退化

第一节土地退化的特征

1.土地退化: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力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2. 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征

(1)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发展快。

(2)类型组合的地域差异大:沿海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东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地带;中部认为加速土地退化的严重地带;西部自然-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

(3)危害严重:土地退化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影响食物安全;加剧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安全;加剧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全;降低固碳能力,加剧气候暖干化。

第二节水土流失

1. 水土流失的成因

1)不稳定的地质地貌,不稳定的季风降水和较低的森林覆盖度

(1)阶梯状地势和多山的地貌,通过坡度、坡长、沟壑密度、倾斜侵蚀面等对水土流失产生作用。

(2)土壤和地面组成物质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土壤抗侵蚀特性很差,极易受外营力侵蚀而被搬运。

(3)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内降雨量分布很不均匀,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多暴雨,常造成流水侵蚀和洪水灾害。

2)脆弱的自然环境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相互作用

(1)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土地开发压力加大。

(2)开发利用森林草原过程中的滥砍、滥伐、滥垦、滥牧和滥樵。

2.水土流失过程

黄土丘陵区:黄土结构松散,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抗蚀能力很低。经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开垦。加上地区降雨集中,强度大,暴雨多,以及地质基底不稳定等原因,使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流失,地表切割破碎,植被覆盖度降低,天然植被几乎消失,地面坡度变大,沟谷切割深度加深。长久以往,就会造成土地贫瘠,植被覆盖度继续下降,土地生产力也下降。最终地表千沟万壑,植被消失殆尽,土地生产力彻底消失。

岩溶丘陵区:这类地区成土过程慢,土层浅薄,保水能力差;土壤层缺乏过渡层,与母岩之间存在明显的软硬界面;而且土壤性质对植物有强烈的选择性。因此在经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之后,加之降水丰富集中,地质基底不稳定等原因,会造成植被破碎、土壤流失、伴有滑坡、泥石流等现象,植被覆盖度降低,天然植被消失,沟谷深度变大,基岩裸露。最终随着植被覆盖度继续降低,土壤持续流失,基岩完全裸露,出现石漠化景观。

3.水土流失的区域影响

水土流失极大地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造成土地生产力的降低和丧失,使农

业可持续条件丧失。另一方面,水土再分配:使江河淤积、洪水泛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使经济损失、社会失稳。

第三节沙漠化

1.沙漠化成因类型:沙丘前移、沙丘活化、古沙翻新、就地起沙

2.沙漠化的区域影响

在沙漠化土地分布区域,由于植被盖度稀少或丧失,沙化地表的反射能力加大,导致气候干燥,干燥大气的下沉作用随着地表沙化的辐射反馈而加剧。沙漠化过程破坏了土地资源的支持系统,使得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或丧失,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加重贫困程度,甚至出现生态移民。沙漠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在沙漠化地区,由于受强劲的西北气流和高空西风气流的控制,形成沙尘天气和沙尘暴,以致给这些地区的下风地区,特别是华北和东北地区提供了沙尘源。

第四节草地退化

1.草地退化成因

自然因素:气候温暖化与干旱化、长期干旱,风蚀、水蚀、沙尘暴、鼠虫害等

人为因素:过牧、重刈、滥垦、过度樵采、开矿等,人类长期的不合理土地利用

中国广大牧区的气候变化、人口生存压力和畜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加引起的不合理土地利用、自然变化与载畜量的不匹配是造成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

气候暖干化过程引起草地退化;过度放牧和开垦土地加速草地退化;载畜量与波动降水的不匹配加剧草地退化过程。

2.草地退化的区域影响

草地退化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草地畜牧业受损;退化草地引起生态环境强烈恶化;草地退化导致草原雪灾频繁发生;草地退化使牧民受到收入减少和生存威胁的双重压力;草地退化导致生态资产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第五节土地盐渍化

1.盐化和碱化原因(了解)

盐化成因是指成土母质中的可溶性盐分,随水搬运至排水不畅的低平地段,在蒸发作用下累积地表,使土壤产生盐化。

碱化成因是指土壤胶体从溶液中吸附钠离子的过程。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显著数量钠离子进入土壤胶体;二是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的水解。

2.盐渍化区域影响

土地盐渍化造成耕地和草地生产力的损失,主要影响北方和西部处在平原和相对低洼区域的经济。土地盐渍化恶化土质并降低了生态系统安全。盐渍化土地与大风配合形成“白尘天气”,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第七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特征

1.自然灾害: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E)、致灾因子(H)、承灾体(S)和灾情(D)四个要素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

3.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自然灾害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第二节中国综合自然灾害

1.承灾体性质和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人口的时空动态;城市化的时空格局;建城区动态变化;矿山与

输油管道的空间分布;经济的空间格局;各类产业的动态变化等;

2. 中国承灾体空间格局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地带差异;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首都圈等大都市为中心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次一级环带分布;沿主要交通干线延伸的人口与经济水平呈串珠状的次一级带网分布。

第八章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一节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1.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污染源的作用;自然地理条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人为因素: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人口增长;经济结构。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1.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面源与点源并存、有些地区面源污染区域严重。

2.大气污染和主要原因

大气污染包括: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酸沉降等。

全国范围来看,中国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但一些大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正向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混合型或机动车污染型转化。煤烟型污染中,大气污染物以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为主;在有的城市,氮氧化物排放量中,汽车尾气的比重在上升。

空间格局上空气污染主要是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小城市,部分沿海城市保持了较高的空气质量水平;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3.土壤污染和主要原因

土壤污染源:利用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灌溉(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利用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渣、污泥、生活垃圾);施用化肥和农药;大气沉降物的污染(采矿、冶炼、加工区)。成因: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

第九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类型: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森林多样性:森林过伐;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造林方式及人工林品种单一化;环境污染;战争;栖息地丧失和碎裂化。

(2)温带草原多样性:超载放牧,草地退化;连年割草,滥采药材;毁草开荒,耕地沙化;煤矿油田开采,污染草原环境;乱捕滥杀野生动物。

(3)荒漠多样性:掠夺式樵采和挖药;过度捕猎和破坏栖息地;不合理的农业开垦;石油和其他矿藏大规模勘探和开采,以及城镇和道路建设;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上中游用水过量,致使下游天然林或人工林枯死。

(4)湿地多样性:农业围垦;污染和富营养化;水土流失因为的河床泥沙淤积;湿地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

第十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布局与措施: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

1)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加强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2)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

农业和农村减灾

工业和城市减灾

区域减灾

社会减灾

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3)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任务、总方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加速减灾的工程和非工程建设

?完善减灾运行机制

?提高我国减灾工作整体水平

?推进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地理工程

1.地理工程: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2.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首都圈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重点:首都圈周边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恢复生态。郊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农牧交错带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

草原带以草定畜培育优质草畜品种为重点;

3. 中国的生态建设工程(10个):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退牧还草工程。

4.减灾工程

防洪、防潮、抗旱工程(堤防建设、水库建设、蓄滞洪区建设、灌溉工程);

防震抗震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森林防火及农林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自然灾害监测与预报系统;

灾害保险与救助;

综合减灾(建立灾害与风险管理典型范式)

第十一章中国海洋地带

第一节海洋地带概述

1.岛屿类型:基岩岛、冲积岛、珊瑚岛和火山岛

2.海岸类型:基岩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

3.海底地貌基本特征:

中国海介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隆起与沉降构造带。长江、黄河、闽江、珠江等江河向海洋输送了巨量的淡水和泥沙,其影响波及河口两侧岸线及大陆架毗邻区,塑造了具有

特色的中国海岸,形成了辽阔的有隆脊围绕的堆积型大陆架。地壳运动与海面变化的综合效应,形成了阶梯状大陆坡和深海平原。构成了中国海海底地貌的概貌。

4.海洋水文

1)海域水温

年平均值,渤海约为12℃,黄海约16℃,东海22℃上下,南海26℃左右

2)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

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而南逐渐升高

渤海约30‰,黄海约31‰,东海33‰~34‰,南海在34‰以上

盐度夏季偏低、冬季偏高,近岸区表层盐度季节变化最大

3)海域的海流

两大系统:一是外来的黑潮暖流,二是海域内生成的沿岸流和季风漂流

4)沿岸潮汐系统

主要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的协振动和日月引潮力形成的独立潮组成

中部海岸潮汐作用最强

东海和黄海东部沿岸潮差最大、渤海及黄海其他沿岸次之,南海最小

5.海洋资源及其开发

海洋空间资源与海洋运输;

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

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

海洋化学资源及开发;

海洋动力资源及开发;

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

6. 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防治海上污染

加强陆源污染的控制

第二节渤海区

1. 区域环境特征

地质构造环境:渤海是前寒武纪变质岩之上发育的中、新生代叠合的沉降盆地。位于新华夏系构造第二沉降带,即松辽-渤海-华北平原沉降带。渤海盆地主要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可分为渤西拗陷、渤中隆起、渤东拗陷及郯庐断裂带四个构造单元。

海底地势地貌与海岸类型:现代海底地貌过程主要表现为堆积地貌。海底地势平缓,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向中央浅海盆地及东部渤海海峡倾斜。渤海区的海岸类型主要为平原海岸和河口与三角洲类型。渤海区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一侧属于基岩港湾海岸。

海洋气候与水文:渤海地处中纬度,季节更替明显,季风活跃。夏季海风吹向大陆,黄河口一带盛行强劲的东南风和东北风;冬季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气温比较低。渤海水温变化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整个海域水温年变化幅度很大。冬季(2月)海温中心最高,周围偏低,;夏季(8月),海温分布与冬季相反,中心最低,周围偏高。

2.海区特色

海冰:海冰凝结过程中盐度大大降低,通过淡化可以成为农业灌溉或工业用水,缓解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可取得避害兴利的双赢效果。

渤海海峡与庙岛群岛:渤海海峡纵列其间的庙岛列岛等岛屿把海峡分隔成六个主要水道。庙岛群岛扼守海峡的咽喉。

滨海湿地:渤海海岸带主要为冲积、海积平原海岸和三角洲海岸,潮下带比较宽广,是

中国滨海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理区域,湿地类型比较齐全。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新生湿地,辽河三角洲湿地以陆地生态系统为主,季节性积水为主。

3.重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1)海洋渔业

?渤海地处暖温带,河流从陆上带来大量有机物质,浮游生物繁生,十分有利于海洋

生物的繁衍生息,又因为渤海封闭性相对强,便于控制管理,更决定了渤海在中国海洋渔业中的特殊地位。

?渤海渔业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资源衰退严重的问题。

2)主要的盐区

?渤海主要的渔场有辽东湾渔场、滦河口渔场、渤海湾渔场、莱州湾渔场,它们也是

中国重要的渔场

?沿岸有16个盐田区,盐场面积1 600 km2,是中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

海盐产区 :长芦盐区、辽东湾盐区、莱州湾盐区

3)油气资源及其开发

第十二章中国东部地带

第一节辽吉黑地区

1.地理概况

1)环境结构

三面环山、平原沃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共同包围着东北平原,南面是渤海。区内有黑龙江、松花江、辽河等主要河流。

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冬季寒冷干燥且漫长、夏季温暖湿润且短促,农作物多为一年一熟。从东向西依次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相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森林、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从北到南有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相应的自然地带性森林植被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是东北地区冷湿环境的综合反映。季节性冻土普遍存在,从南向北冻结厚度逐渐加大,冻结时间逐渐加长。沼泽的广泛分布、类型多样是东北地区冷湿地理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2)资源结构

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本区是全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土壤肥沃,开发条件优良,质量较好,肥力较高。

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4。本区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

草地以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为主。东北草甸草原是中国温带天然草地中产草量最高的草地。

水资源分布不均,东丰西欠、北多南少,径流年际变化幅度大,有明显的丰枯水段交替变化的特点。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齐全,而且资源分布范围广,相互配合良好,便于开发利用。3)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开发:

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指导下,东北迅速成为国家的重化工业基地,拥有发达的工业、林业与农业。

直到1978年,东北三省的人均GDP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期间,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21世纪后,东北经济开始出现提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增大。这一期间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稳定增长。总

体结构优于全国水平。

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区位,而且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边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利用外资与技术引进,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可持续发展:

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实施林业生产多元化经营战略;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绿色生态示范区,合理利用和保护沼泽、湿地;采取北水南调和东水西调的水资源利用战略,水资源统一规划;加强西部草原盐碱、沙化治理;东北长白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平原土壤养分恢复与污染治理;保护黑土地。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1)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

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当地群众称之为“黑土地”。土壤呈中性和微酸性,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和团块状结构,土壤疏松多孔,蓄水性能强,对农作物蓄水的供应和调节起着良好的作用,是自然肥力很高的土类。

2)商品粮生产基地

日照充足,光合作用潜力大,夏季普遍高温,并且雨热同季。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一熟制(南部为两年三熟)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3)经济作物比重大

主要品种有大豆、甜菜,其中大豆占经济作物的60%左右。种植大豆历史悠久,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左右,总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以上,大豆的分布以平原地区最多,而北部又多于南部。

4)大农业结构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

林业及林副业是本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是中国温带水果苹果和梨的重要产地。黄牛遍布,北马南骡,东猪西羊的牧业分布基本格局。

5)农业生产存在明显地域差异性

3. 振兴东北

东北现象原因:国有大型、重型、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化迟钝,技术、设备陈旧老化,煤电运水等基础设施不足,信息不畅,文化技术基础薄弱,保守封闭意识强。

“振兴东北”的区域发展战略

丰富多样的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开放环境,仍是振兴东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基础。

以东北地区资源潜力的合理开发为基础,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优化、转换产业结构,促进省区间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强煤、电、运输、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东北经济区必然会从资源开发型为基本特点的产业模式,转化为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型为主的产业模式,它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实力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适应振兴东北的需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势在必行。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优越地理区位,实行海陆全方位开放,发展国际、国内经贸关系,增强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圈的经济地位,使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实行进口替代和扩大出口的基地。

第二节京津冀鲁豫地区

1.地理概况

1)环境结构

地表结构是北西两面环山、东南两面开敞,平原居中展布,以平原为主体。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农业熟制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季节分配不均匀。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又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

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地带性自然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水分条件差异,存在东西向分异。本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自东向西依次为棕壤和褐土。

2)资源结构

华北地区具有高质量的土地资源、较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的自然资源组合优势。

3)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开发:

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

第二、三产业,是中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全区拥有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济南、青岛等多个特大城市,邯郸、烟台、洛阳等近30个大城市和一大批中小城市,形成了带动区域发展的多层次增长极。

可持续发展:

本区水资源短缺及其引发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需要在跨流域调水、农业节水、农业结构调整、工业节水、工业结构调整、生活节水、地下微咸水及海水利用、污水治理及再利用等领域全面推进。

2.水资源短缺

华北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作为区域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工农业及城乡居民用水严重不足,是全国水资源保障压力最大的地区,也是水-土-人-经济最不匹配和供需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缺水问题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3. 京津冀首都圈

1)京津核心区

首都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区,是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国际交往、金融、交通运输中心。京津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总GDP的比例已超过96%,经济发展处于快速稳定的增长时期。知识型和高科技产业成为带动首都圈经济的龙头产业。2)京津唐经济区

京津唐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包括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等地市。本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是中国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基地,煤、铁、石油、锰、铜、金等矿产、能源资源的储量都很丰富,还有多样的海洋资源。

本区工业配套能力强,轻重工业都很发达,是中国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3)京津冀与环渤海地区

人文地理专业排名

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其中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56个研究生院,按476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1个学科门类分高校,按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等8个方面的508个排行榜。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5★ 1 1 52 2 华东师范大学5★ 1 1 52 3 中山大学5★ 1 1 52 4 北京师范大学4★ 1 1 52 5 南京大学4★0 1 52 6 武汉大学4★0 1 52 7 安徽师范大学4★0 1 52 8 福建师范大学4★0 1 52 9 南京师范大学4★0 1 52 10 辽宁师范大学4★0 1 52 11 兰州大学3★0 1 52 12 华中师范大学3★0 1 52 13 河南大学3★0 1 52 14 西北大学3★0 1 52 15 西北师范大学3★0 1 52 16 陕西师范大学3★0 1 52 17 东北师范大学3★0 1 52 18 湖南师范大学3★0 0 52 19 浙江师范大学3★0 0 52 20 宁夏大学3★0 0 52 人文地理学人气院校 1.南京师范大学人气:88100 2.华中师范大学人气:64115 3.中山大学人气:106618 4.湖南师范大学人气:38318 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 6.南京大学人气:121405 7.西南大学人气:587438.北京大学人气:133538

9.武汉大学人气:15667810.上海师范大学人气:31089 11.华南师范大学人气:2751712.东北师范大学人气:57634 13.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14.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 15.兰州大学人气:5283616.西北大学人气:46088 17.辽宁师范大学人气:2420318.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人气:12196 19.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20.四川师范大学人气:19982 21.华侨大学人气:1979522.北京师范大学人气:91865 23.宁波大学人气:2000424.西北师范大学人气:19090 25.延边大学人气:1462026.南昌大学人气:41526 27.天津师范大学人气:3283528.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 29.首都师范大学人气:4100630.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气:16317 31.贵州师范大学人气:1433532.福建师范大学人气:24722 33.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34.河北师范大学人气:23862 35.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气:1726736.湖北大学人气:22249 37.浙江师范大学人气:2116338.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气:16566 39.山西师范大学人气:1657840.山东师范大学人气:27782 41.曲阜师范大学人气:1714042.广州大学人气:15853 43.宁夏大学人气:1481644.青海师范大学人气:12452 4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46.重庆师范大学人气:15366 人文地理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考研真题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地理真题 2000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32分) 1、略述中国早涝及其形成原因(8分)。 2、简述中国地貌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8分)。 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策如何(8分)。 4、解释并评价基塘生态系统(8分) 二、比较分析题(24分) 1.比较分析北疆与南疆在自然景观上的异同及其成因(12分) 2.比较分析东北区与西南区的区域经济特征(12分)。 三、论述题(44分) 1、试述青藏高原对中国西北地区干早气候形成的作用( 20分)。 2、试述面向21世纪的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24分)。

2001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共40分) 1.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2.简要分析我国气候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0分) 3.简述我国铁路网分布的基本格局及今后发展设想。(10分) 4,简述西南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的特点。(10分). 二、论述题:(共60分) 1.分析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布局条件与布局特点。(15分) 2.对比分析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发展与布局的地域差异。(25分)3.试评价中国西部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20分)

2002年中国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梅雨 2、黄土高原 3、楚文化 4、首都经济圈 二、简答题(4小题,共40分) 1、简述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墓响。(10分) 2,简述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0分) 3、简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10分) 4、简述大西南经济区的范围、区域特点和专业化部门。(10分) 三,论述题(3小题中任选2题,共40分) 1、试论述我国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20分) 2,试论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20分) 3,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今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0分)

华中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学_试题

1华中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 1998年研究人学考试试题 专业:自然地理科目:自然地理学 方向:城市土地与环境旅游地貌学 一、简述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所具有的地理意义。(10分) 二、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0分) 三、按形成方式,简述自然界矿物形成的基本类型。(8分) 四、简述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的性质。(8分) 五、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哪些。(7分)? 六、在较长时期内,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水源是哪一部分水资源?为什么(9分)? 七、土壤资源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10分)? 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者在运行过程中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能量转化的“百分之十率”(10分)? 九、城市是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不同特点。(14分) 十、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你如何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效益”的含义(14分)? 华中师范大学 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自然地理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方向: 一、简答题(共58分) 1.试对南、北两半球的海陆分布进行简单分析比较,并简述由此引起的两者气候的基本特征。(8分) 2.地震波的体波又分为哪两种类型?发生地震时,这两类地震波到达地面的对序地面物质的震动方向如何?我国台湾处在世界哪一地震主要分布带上?(12分).3.简述东亚季风与西南季风成因与特点上的主要差别。(10分) 4.简析在夏季和冬季湖泊水体温度的垂直分布状况。(6分) 5.为什么热带地区的岩溶地貌特别发育?(6分) 6.为什么说气候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8分) 7.简述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8分) 二、综合论述题(共42分) 1.当前世界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主要特点和趋向?简述你对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前景的基本观点。(20分) 2.建立合理的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22分) 华中师范大学 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湖北大学量子力学考研参考试题及解

量子力学考研参考试题(一) 一. (见1997年第二题)证明: (1) 若一个算符与角动量算符J ? 的两个分量对易,则其必与J ? 的另一个分量对易; (2) 在2?J 与z J ? 的共同本征态 JM 下,x J ?与y J ?的平均值为零,且当J M 时,测量x J ?与 y J ?的不确定性为最小。 证明: (1) 设算符F ?与角动量算符x J ?及y J ?皆对易,即 ?,??,? y x J F J F 则 0??,?i 1??,?i 1?,?,?i 1?,? x y y x y x z J J F J J F J J F J F 同理可知,若算符F ?与角动量算符x J ?及z J ?皆对易,则算符F ?必与y J ?对易;若算符F ?与角动量算符 y J ?及z J ?皆对易,则算符F ?必与x J ?对易,于是,问题得证。 (2)在2?J 与z J ? 的共同本征态 JM 下,x J ?与 y J ?的平均值为 JM J J JM JM J JM x ??2 1? 由升降算符的修正可知 1)1()1(? JM M M J J JM J 于是有 0? JM J JM x 同理可证,算符 y J ? 在 JM 下的平均值也未零。在 JM 态上,

22 2 2 2 )1 ( 2 1 ? ? 2 1 ? ? ? ? 4 1 ? ? ? ? 4 1 ? M J J JM J J JM JM J J J J JM JM J J J J JM JM J JM x 同理可得 22 2)1 ( 2 1 ? M J J JM J JM y 故有 422 2 2)1 ( 4 1 M J J J J x x 或者写为 22 )1 ( 2 1 M J J J J y x 显然,当 J M 时,上式取最小值 2 min2 J J J y x 二. (见2001年第二题)粒子作一维运动,当总能量算符为 x V p H 2 ? ?2 时,能级是 n E ,如果总能量算符变成 p H H ? ? ? ( 为实参数),求粒子能级的严格解n E 。 解:视 为参变量,则有 p H? ?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学传统厉害的学校和研究院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 在这里北京大学的地理学就不要说了,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的人文地理学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科学院虽然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但是其地理学在全国的地位可想而知。这五个是人文地理学的最高学府,也是考研难度最大的学校和研究院所。 拥有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的学校:安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这些学校拥有人文地理学的博士点,其中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虽然不是“211”高校,但是这几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学的难度并不小,热度可想而知了。在这些高校里,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难度应该相差不大,都是211的院校,而且人文地理学综合实力并不差,具体排名可以参考上面的网站,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是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估计是这批学校里最难的,原因大家都知道。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且是211工程的学校: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其中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一个档次上次的,报考人数和报考难度相差不大,但是华南师大因为地处广州,而且学校公费比例大,所以相对比较热门。浙江大学虽然没有博士点,但是由于是全国知名大学,所以报考人数并不低,而且由于招生人数少,难度非常大。云南大学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学校是211,而且人文地理学还可以,报考虽然不如湖南师大、华南师大、西南大学,可是并不会差到哪去,但是2011年人文地理学需要调剂的。南昌大学虽然是211,可是人文地理学只有一个硕士点,而且是挂靠在南昌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力相信大家都知道,排名在全国不怎么样。所以并不是很热门,难度也不是很大。前几年因为有个方面不考数学,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报考,最激烈的一次就是2008年。不过从2009年开始要考数学后,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每年都需要调剂,不过2011年没有调剂。延边大学在吉林延吉,地处偏远,不过由于是211,所以并不需要调剂。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一般学校:江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华侨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这些学校就不要多说了,由于本身实力和地理位置等相关原因,并没有上面的学校那么热门。不过西安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侨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基本是不需要调剂的,一志愿报考人数一般都能录满。 不过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的学科学位点,增加了不少新的学校,但是现在因为没有招生,所以实际的效果并不知道。 可能还有一些科研院所招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但是一般都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分支科研机构,这里就不多说了,难度大家应该知道。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06—12)、地理科学导论(10—12)等真题 & 部分复试题目

★初试: ●2006——2012 中国地理 ▼2006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 2、华北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华北区的水 资源的短缺问题 二、论述题:(共120分) 1、纬度地带性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共30分) 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 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分) 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2007 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东南区的区域范围与资源、环境特点及简要评价。 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6、7、8题,每题20分,第9题30分) 5、试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 6、试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 7、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基地建设。 8、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中部五省经济区” 的主要特点,并论述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 ▼2008 中国地理 1.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趋势极其主要影响因素。15’ 2.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匹配组合特点。15’ 3.区域规划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15’ 4.长江中下游湖群分区以及水资源的主要特点。15’ 5论述近年我国村镇建设的发展变化与今后建设发展目标。30’ 6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条件,并论述本区主要生态问题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30’ 7论述东北区的资源优势和东北区工农业基地建设30’ ▼2009 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中国的人文景观分布特点和空间特征。 2.谈谈你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和思路。 3.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原因及对策。 4.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特征。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1、2、3题,每题20分,第4题30分) 1.何谓两型社会?并对长江中下游发展两型社会说说你的对策和思路。 2.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3.黄淮海平原发展及农业治理与开发中的核心问题,形成原因以及农业结构 调整方向。 4.结合西北区的地理特征和西部大开发试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0 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中国的地表结构对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影响 2.结合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谈谈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方向 3.东北区发展农业的优势 4.新疆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自然优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 1.何谓低碳经济?结合中国能源及其能源工业特点,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 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20分) Seraph0708 2012整理出品祝考研成功!!!~ - 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真题 2006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 2、华北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华北区的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二、论述题:(共120分) 1、纬度地带性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共30分) 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分) 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2007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东南区的区域范围与资源、环境特点及简要评价。 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6、7、8题,每题20分,第9题30分) 5、试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 6、试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 7、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基地建设。 8、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中部五省经济区”的主要特点,并论述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 9、(待确定) 2008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趋势极其主要影响因素。 2.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匹配组合特点。 3.区域规划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4.长江中下游湖群分区以及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每小题30分) 5论述近年我国村镇建设的发展变化与今后建设发展目标。 6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条件,并论述本区主要生态问题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

2020湖北大学学科英语考研经验分享

2020湖北大学学科英语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刚上岸湖北大学的学姐,随着每年考纲及复试形式的变化,之前的帖子的信息参考性可能已经很低了,所以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经验,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比较新的讯息,帮助到你们。 教育综合:买了湖大指定的参考书目,几本教材,爱考宝典送的内部资料。题型:名词解释6个(每个5分),简答题4个(每个10分),论述题4个(每个20分)。 前期过了一遍教材,教原和湖大的两本书,到7月底开始看资料,8月应该是正式开始背的,但是我前期看书有些点没有理解透彻,时间又比较赶,所以背书的时候也挺困难的。这时候我纠结了一番,还是决定临时抱佛脚去报名爱考宝典的在线专业课一对一辅导班,刚报名他们就送给我一些内部资料,我大概看了看,发现总结的还挺系统全面的,后期应该能给我提供不少帮助。然后爱考宝典的老师给我又仔细讲了一下书上的重点以及我还未理解的知识点,到9月份差不多跟着老师扫过一遍了,开始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每天任务量很多,但效果很好,到10月背到教学原则时,当时学姐给我讲了每个大点小点之间的联系,顿时感觉豁然开朗,之后就仔细分析每点的意思,点与点之间的逻辑,想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安排的,后来就背的轻松了些。在11月的时候,又采用了编顺口溜的方式。根据我的经验,建议学弟学妹们还是要早点开始看书,早点开始背,这样就不会到后面别人背了5.6遍的时候自己还在背两三遍。 教学法:王蔷教学法和解析。904题型:8到10个左右简答题,17、18年出现过选择题。 8月多开始看书,看了前面几章,看的很枯燥,后来跟着学姐上课,解答了我很多困惑,快12月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看一章书,看完后关着书自己边走边回忆知识点,有不记得的就再去看书,这个时候看书就没有了之前背的那种难受,心里舒服了很多。最后刚好考试前看完了,考试时书上的大点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记下来了,但是后面的分析,例子全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写的,考完成绩也还行,所以大家时间不够的情况下,不需要背的特别细,只需要把关键点记下来就好了,剩下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也是可以的。还有那本中文书,这本书考的内容不多,大部分都是考的教学法的内容,但是看了还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加深你对其他的理解,你会发现这些知识都是相通的,建议学弟学妹们有时间还是早点看下比较好的。 最后,各位学弟学妹们加油,祝你们一战上岸,金榜题名!

新版湖北大学数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湖北大学数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

(601)高等代数和(810)数学分析 参考书目为: 1.《高等代数》,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数学分析》(二版),华东师范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先介绍一下英语 现在就可以开始背单词了,识记为主(看着单词能想到其中文章即可,不需要能拼写)从前期复习到考试前每天坚持两到四篇阅读(至少也得一篇)11月到考试前一天背20篇英语范文(能默写的程度)。 那些我不熟悉的单词就整理到单词卡上,这个方法也是我跟网上经验贴学的,共整理了两本,每本50页左右,正面写英语单词,背面写汉语意思。然后这两本单词卡就陪我度过了接下来的厕所时光,说实话整理完后除了上厕所拿着看看外还真的没专门抽出空来继续专门学单词。按理说,单词应该一直背到最后,如果到了阅读里的单词都认识,写作基本的词都会写的地步后期可以不用看单词了,当然基础太差的还是自动归档到按理说的类别里吧。 阅读就一个技巧,做真题、做真题、做真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常规阅读就40分,加之新题型、完型填空、翻译都算是阅读的一种,总之除了作文基本都是阅读,所以得阅读者得天下啊。阅读靠做真题完全可以提升很大水平,当然每个人做真题以及研究真题的方法不一样,自然达到的效果不一样,这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于阅读,首先要做题并校对,思考答案为何与你的选择不同,并把阅读中不懂的单词进行记录并按照上面提及的方法对单词进行识记。第二遍:做题,并翻译全文(可口头翻译),有利于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

地理科学考研学校排名

地理学的综合排名的学校依次是: A+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 A (14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新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B+(26个)河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B (26个)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长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鲁东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山西大学,河海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宁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学院,吉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聊城大学 C (18个)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师范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华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延边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南昌大学,西南林学院,曲阜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专业的学校排名依次是: A+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A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B+(18个)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B(17个)广州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西大学,云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C(11个)广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海南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学院,聊城大学,吉林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学校排名依次是: A+ 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A 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B+(16个)辽宁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B(15个)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C(10)浙江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延边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南昌大学,曲阜师范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校排名依次是:A+ 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A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B+(18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 B(17)新疆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湖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C(11个)云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江西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山东可见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2003一201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2003一201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2003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考研真题 一、论述题:每小题20分 1、运用地理课程理论,说明现行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当前进行的“地理课程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2、以一节中学地理教材为例,说明编制中学地理教材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3、联系实际说明影响学生地理课堂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并论述激发学习动机的基本策略; 4、自选一段中学地理教材内容,设计3种或3种以上的教学策略,并说明设计思想(理由)。 二、专业外语(英译汉): 满分20分 Water Pollution Everybody needs fresh water. Without water people, animals and plants cannot live. Although a few plants and animals can make do with saltwater, all humans need a constant supply of fresh water if they are to stay fit and healthy. Of the total supply of water on the Earth, only about 3 percent of it is fresh, and most of that is stored as ice and snow at the poles, or is so deep under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that we cannot get to it. Despite so much of the water being out of reach, we still have a million cubic miles of it that we can use. That's about 4,300,000 cubic kilometers of fresh water to share out between most of the plants, animals and people on the planet. Whether water is clean enough to use, or too polluted depends on many things such as where it is, whether there is enough for everyone to use, what we do with it, and how we deal with the water we have used before we let it run back to join the rivers and lakes. The Developing World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shortage of water and the lack of clean supplies. When water is very scarce people have to make good use of it. That might mean using the same source of water for drinking and cooking, a place to wash, a place to clean clothing, pots and pans and a place to let the farm animals drink as well. The same water is used by many people for many different purposes, and each time the water becomes a little more polluted. Imagine a river that is the only source of water for a series of farming villages along its banks.

新版湖北大学物理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湖北大学物理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和(201)英语一 (612)量子力学和(812)普通物理 参考书目为: 《量子力学教程》,周世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普通物理学》,马文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关于英语复习。 我提一个建议,考研单词主要是用于阅读,所以知道意思即可,建议背单词书的同学不要死啃单词书,以“过单词”的方式背单词,每个单词记忆时间不要太长,不然很容易走神,效率也会很低,背诵单词应利用好零碎的时间,如吃饭之前半个小时,饭后半个小时,也可以穿插在复习专业课期间学累了的时候。 我大概早上会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背单词,考研单词大多数是不要求掌握拼写的,在阅读中见到能认出即可,所以速度可以快一点,多重复几遍。早上大概背一到两个单元,晚上睡觉之前再听一遍录音,第二天再迅速的复习一下,效果还不错。阅读还是要多读多看,一遍一遍地过。大家应该也都报了相应的辅导班,老师会有自己的节奏,跟着走就好。特别推荐大家可以多看一些课外的英语文章,了解下英语阅读的背景知识。作文从晚些开始就可以,多背范文,自己总结一些好的句子、模板,力争和别人不一样。作文部分还是要给予高度重视的,我身边有同学就是客观题做的特别好,但是大小作文分数特别低,导致总分比较低。 英语前期单词一定要抓紧,所以说我觉得听听网课也是可以的,但不是必须,如果时间紧的话,但是单词必须过关,根据你的记忆曲线滚动复习,可以作为每天零碎时间用,吃饭走路啥的,把时间利用起来。阅读从始至终不能丢,尤其到了后期,英语这个东西如果一放下,就很难拾起来,那之前的功夫就白花了,所以你可以不用每天拿出三四个小时,但是要每天不间断学习。 其次是阅读,我觉得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真的很好。他的真题解析部分会教一些阅读方法,英语我考的实在是差劲,所以说点教训吧。首先一定要打好基础,背单词,多背单词,我当时是没有坚持下来,到9月以后背单词特别少,所以就考的不好。我好朋友她六级考了三次才过,她给我说她背了有七八本单词书。所

关于考研人文地理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关于2017考研人文地理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03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04文化地理与区域规划 05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70城乡规划与管理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要求毕业生掌握坚实宽广的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具备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建筑与工程技术学知识;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和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了解国内外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积极借鉴其长处用于科研;成为从事城市与区域及相关

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方向(01、02、03、04、05)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61高等数学(B) (4)879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或878地理学基础 方向(70)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8城乡规划 (4)880地理学综合 复试专业课: F3704综合考试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中山大学为例) ◆就业前景 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

华中师范大学849地理教学论考研大纲

华中师范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地理教学论》考试大纲 ( 科目代码: 849)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地理教学论是专业硕士生入学必考的科目之一。考试目标是要求考生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有关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教学的基本问题,并具备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合格考生应当达到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教育)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具有较好的地理教学的实践能力。 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比例 简答题约50% 论述题约25% 设计题约25% 第二部分考察要点 一、地理教学论发展及其基础 地理教学论发展阶段、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地理教学论发展的教育学基础、地理科学基础、学习理论基础、系统科学基础,教育技术学基础。 二地理课程发展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阶段、改革特点与发达国家中学地理课程发展主要趋势;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发展,清末、民国和建国以来地理课程设置特点;港澳台地理课程设置特点。 三地理课程改革 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地理课程、课程含义、课程类型、影响因素。 地理课程改革:改革目标、改革背景、基本理念。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结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四地理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地理教材的设计:地理教材教材设计影响因素理论基础设计程序; 地理教材的编写: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地理教材内容的组织地理教材内容的表述;发展中的中外地理教材:美国地理教材的特点英国地理教材的特点日本地理教材的特点与时俱进的我国中学地理教材。港台地理教材发展现状。 五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 地理教材教材结构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叙述性课文活动性课文 地理教材运用:地理教材梳理地理教材拓展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六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基本构架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功能行为目标法内外结合法表现性目标。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地图法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发现法教学方法选择 地理教学媒体选择地理教学媒体: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媒体选择 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学模式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讨论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真题库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 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4环境决定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环境决定论是指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但其不足也是显然的,即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 5民族[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6种植园农业[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种植园农业是指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生产,具有种植面积广大、使用劳力多和商品率高的特点。种植园农业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以及广东等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面试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面试试题 注:面试老师喜欢问关于自然地理的问题,把下面的题看一遍再把自然地理的教材看一遍就没问题了! 1,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 2,极锋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3,我国南北走向山脉的名称及其东西侧的地势差异. 4,西南区地貌的主要特征. 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貌分析 6,大陆岛的形成愿意及我国大陆岛的分布. 7,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 8,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9,松嫩平原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及其意义. 10,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长江治理,开发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3,我国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哪些特点. 4,台风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5,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 6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 7何谓地形倒置 8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9地震的成因 10我国冬季风的成因 1,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2,建树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4,简述我国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5,简述长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特点与空间分布规律. 6,简述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7,简述我国东南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资源与环境的特点. 8,简述我国新疆自治区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9,我国广西地区大量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 10,论述自然景观分异规律在我国的表现. .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2,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西南区的区域范围和地貌特征. 4,论述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5,以我国东部湿润区为例,论述景观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6,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7,简述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8,简述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