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养老模式探讨

农村养老模式探讨

农村养老模式探讨
农村养老模式探讨

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

——以市榆中县骆驼巷村为例

【摘要】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成为21世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于世界首位,至2010年中国老龄化率已达到12.54%,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3亿。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老年人口中的75%社会在农村,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与速度均高于城市。因而,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will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social problems in twenty-first Century.China a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the population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to 2010 China's aging rate has reached 12.54%,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ged 60 years and above is 173000000. More important is, is our country is an agricultural big country,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75% society in the rural areas, the rural population aging degree and rate were higher than the city. Therefore,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endowment patterns of rural elderly in China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Rural endowment pattern The family pension Social pension

引言

养老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经济赡养、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几方面的容。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因经济来源不同可分为家庭赡养与社会赡养两大类。养老方式也因老年人的居住形式不同而划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分散养老和集中养老等方式。①一般来说,分散养老是同家庭养老相联系的,集中养老是与社会养老相联系的。家庭养老只表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场所在家庭,并不等于不存在社会提供照料服务的容。同样,集中的社会养老也不可能隔断老年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老年人虽然居住在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但都需要来至于家庭的经济援助和精神慰藉。

一、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现状

我国老年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于农村的老龄问题,农村老年问题的重点又是一个“养”字。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农村养老模式的转型不期而至。在我国农村实行第二轮经济承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地区显现出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景象。每种养老模式各有优劣势,影响农民选择不同模式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代际分居现象比较普遍,核心家庭日益增多,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正在发生改变,虽然仍趋向于家庭养老,但已开始接受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不同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

心理健康状况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良好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的老年人会拥有更好的生活状态。

(一)目前我国农村现有养老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1.家庭养老

所谓家庭养老就是“家庭成员或者说亲属网络,如子女、配偶或其他亲属,履行对老年人的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制度”。

②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家庭养老比例高达64.2%。这种家庭养老的可行性是由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而且,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国人对于“养儿防老”的概念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固定思维。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老人寂寞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2.自我养老

自我养老是指农村中有固定收入农民,他们凭借辛勤劳作以及年轻时的一定储蓄,到老年时依然没有退出社会劳动的法定年龄限制。他们“活到老,干到老”,大多数老年农民通过自身田间劳作,至少在经济上能够确保自身的生存甚至有余,即能实现所谓的自养。但是,自我养老的巨大风险在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弱化可能随时招致疾病,出现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

3.机构养老

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有些是志愿的,也有些是非志愿的。目前新建的老年公寓虽然较大,设施和服务均较齐全,便于同龄娱乐、医疗照顾以及专项服务,但前期资金投入过多,直接导致收入过高,远远超过农村老年人的承受标准,并且减弱了老年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③。卫生环境的混乱也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

4.社区养老

农村社区养老主要是指以农村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整合政府与社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使老年人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④。农村社会养老可以最大限度上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系统,便于专项服务,缓解一定的矛盾,不过也会受到众多的现实制约,如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齐全,服务容体系不健全,养老队伍的素质不高,社会参与力量不够⑤。

5.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是现阶段我国重要的社会养老方式之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低,覆盖面过窄。目前能够领取社会保险金的人数只占投保人数的5%左右,投保社会保险的人群主要是中青年,当前的老年人受益面很小。已投保的20--60岁的人数占应投保人数的比重不足1%,未来一定时期能够领到社会保险金的人数将是很有限的。而且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低,只能起到一种生活补贴作用。⑥此外,受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习俗影响,社会保险不可能完

全取代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

二、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一)老年人的经济需求

人进入老年后,绝大部分将会退出劳动领域,其收入来源便会因此锐减,而生活仍需要继续,因此,老年人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收入中断或减少所带来的经济问题,从而使经济保障成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必要保障。在各国,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除来源于家庭或自己的储蓄外,社会化的保障主要来源于养老保险、老年救济与老年津贴等⑦。

(二)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人生进入老年阶段后,生理功能减弱,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下降,患病的几率增加,并且容易患老年性疾病,影响其行动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对健康的需求尤为迫切。

(三)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减少或失去实际的和潜在的收入、减少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社会地位降低等,都可能导致感情空虚,尤其是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少子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下,许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更容易产生孤独感⑦。因此,老年人不仅需要自己转换角色,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情感保障。

(四)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其生活自我照料

能力也会持续下降,从而特别需要有相应的生活照料服务等。如果子女不在身边,这种需求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五)老年人的其他需求

老年人寿命延长,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可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需要晚辈帮助长辈完成逆向社会化,协助老年人参与娱乐、学习以及其他社会活动。

三、骆驼巷村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

(一)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应当考虑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省份之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差异悬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呈扩大趋势。1978年,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基本相近,与东部农民收入差距为22%。1985年,东部农民的收入约为中部的135%,中部农民的收入为西部的120%,东部农民的收入为西部的171%,东、中、西部的收入比为1.71:1.26:1。2003年,东部农民的收入为西部的123%,东部收入西部的171%,东、中、西部的收入比为1.71:1.23: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任何一种养老模式都无法单独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元社会结构矛盾突出,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具有较大的困难和挑战性。

(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骆驼巷村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对骆驼巷村140位60岁以上无收入的老人的调查发现,60--70岁有劳动能力且能从事体力劳动者82人,占到老人总数的58.6%。约有70%的男性老年人在65岁时,仍在从事田间劳作,女性老年人在60岁时也有一半以上在从事各种日常经营活动。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的比例高达88.7%,但收入来源和生活料理依靠老人自己的比例分别是50.7%(女)和82.2%(男)。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和思考,笔者得出结论。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模式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在我国建立一套适合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特征的新型养老模式刻不容缓。根据对我国现存农村养老模式和国情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对骆驼巷村的实地考察研究,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骆驼巷村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也将是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养老模式的有益探索。

(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容、特点以及优越性

1.容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又与现存的社会养老有所区别,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集体(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⑧。劳务养老主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主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的养老则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⑨

2.特点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核心依然是家庭养老,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相同。老年人仍和子女住在一起,在自己家中养老,而不是在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方便子女对老人进行经济、生活和精神上的照料,同时也符合老年人普遍喜欢在家养老的心理。不过,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的是,这种模式把养老的经济供养责任不仅固定在家庭上,而且社区和国家也要负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了养老的顺利经行。同时,在依靠家庭照料老年人日常起居的基础上,辅之以社区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减轻了家庭和个人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3.优越性

中国具备长达几千年的家庭养老习惯,中国人普遍怀有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特殊情愫。绝大多数老人喜欢在家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在文化相对落后、传统思想更为深厚的农村地区,儿女为老人养老送终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场所是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无比熟悉的农村村落(社区),那么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便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和亲缘优势。另外,利用社区的就近养老可以有效降低养老费用,从而使老年人在降低养老成本的基础上,换取更优越的养老服务,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不失为一种积极地策略。当子女在外打工不方便照

顾老人时,空巢老人可以通过社区形成的专业的养老机构获取各种保障,这对于稳定家庭和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真正形成“社会减压阀”和“社会减震器”。

结束语

单一的家庭养老或社会养老各有其相对局限性,将二者结合,形成“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新模式。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与此同时,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整合政府与社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使老人能在熟悉的环境(家庭)里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⑩。当然,这需要多方力量的综合努力,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都应积极参与,全面系统的建立起“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的新模式,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参考文献

1.何式凝,吴嘉敏.中国社会工作案例[M].:人民,2009.

2.叶翠青等.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人民,2008.

3.孟庆哲.关于我国养老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9,9(4).

4.徐志文,芳.农村社区养老合理性分析及实施对策[J].农村经济,2005,11.

5.毛满长,阿尔达克.农村社区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J].社会工作,2010,2.

6.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2008.

7.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2005.

8.宋广,亮.我国居家养老方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9.钱春慧.浅析当前我国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J].传承,2010,(5).

10.方云,普玉,毛伟,高荣.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探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J].2012,(2)-32.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成为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农村许多老人无法安享晚年,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而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安全隐患时有发生、情感生活缺失,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本次暑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鼓励老人调节好心态并积极参与社会;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建立农村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兴办养老福利事业,来引导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真正地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家庭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于中国人口转变快,在人口的数量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时候,就要面临着人口结构的老化,而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光是比例问题,同时还包括数量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 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 75%以上。人口老龄化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 目前为止,中国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基本再无其他活动。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即能够从事一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子女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古语说,养儿防老,其实,对于大多老人来说,无论是生活中有无困难,都离不开子女。 二、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前途 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难以为继,其必然向社会化养老方向发展。 (一)现代化进程使养老结构发生变化 1、主体需求变化 (1)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了一个老龄人口阶层的出现,并使老年人口的生活日益形成社会问题;(2)从健康状况统计中发现,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伴随着带病期延长的出现,相应增加了在养老期间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3)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

浅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方式

浅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方式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广大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就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关键词: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方式;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基本问题就是养老保障方式,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农民社区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目前己有的主要农村养老保障方式。下文将对这三种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一、农村家庭养老保障 1.农村家庭养老保障 家庭养老是我国社会的传统养老习惯,无论我国社会制度如何变迁,_传统的“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观点是始终不变的。家庭养老保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家庭养老保障能够弥补社会养老的不足。虽然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替代性,但是就中国的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程度来看,城乡和供养标准都存在差别,并且按照普惠制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目前还达不到满足老年人的全面要求,所以家庭养老对于老年人经济方面的支撑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家庭养老所带给老年人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关怀,这点是农村社会养老所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单纯的物质保障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所以许多国家都曾经将养老方式定为: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以社会养老保障为辅。 2.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方式的衰退及问题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衰退主要源自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家庭养老在养老的内容和力度上都有明显的衰落趋势。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农村老年人的抚养比例从1982年的7. 97%上升到20XX年的11. 3%,专家预测到20XX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doc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 2020年4月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关键词:养老,本科,农村,模式,我国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简介:题目: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二、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与延续的原因三、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挑战四、社会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综合使用(一)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二)提高社会养老的效用结语参考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内容: 题目: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 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二、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与延续的原因三、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挑战四、社会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综合使用(一)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二)提高社会养老的效用 结语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家庭养老历来是中国养老模式的主流模式,历年来研究它的学者很多,通过笔者的文献研究发现,发现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土地养老和养儿防老。形成这两种养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经济原因: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道观念。客观原因:社会保障水平低。但是现在家庭养老功能面临弱化的趋势。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建议有三个。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强传统孝敬道德教育。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关键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中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国家,当前在农村家庭养老依旧是主流形式。研究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相关问题的学者很多,因此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土地养老与养儿防老。土地养老模式是指农民(劳动者)和土地(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得物质产品,换取经济收入,供养老人和自己的方式。土地保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养老方式,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物质保证,具有基础性地位;农村居民养老依靠土地经营收入、农地转包报酬以及政府的征地补偿等多种方式得以实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因各种原因而推进缓慢,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以土地收益为中心,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市场化大潮,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制度性瓶颈和一系列外生因素的冲击,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渐趋弱化。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大量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是解决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根据我国国情,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核心,兼顾贫富农民,集体养老为补充,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养老的‘四维’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对策前瞻“四维”新型养老 一、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国家,自建国以来,二元经济制度的确立把城镇和农村严格的区分开来。目前,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人增长缓慢,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居民很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在很多地区,甚至没有初级的制度安排)。农村是养老保险最薄弱的地方,其养老方式依然是以土地为中心的家庭养老为主。 养老保障模式是指为保证老人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赡养的方式和方法。这是农村养老保障立法的基础。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按照这一指导方针,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和基础,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1)家庭养老 即指由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养老方式。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 0% ,县(农村地区)占38. 1 %。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另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6月,农村97. 6%的老人仍然为家庭所供养。目前,农村老人中只有2. 4%的“五保”老人才能获得集体养老。 (2)土地养老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养老的一个重要保障。土地分配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人生活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1、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 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子女看家,又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抚养孙子、喂猪、种地等家务活,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较重。 2、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 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独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缺粮缺钱,艰难度日。 3、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 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还有一部分儿女们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父亲,一个儿子养活母亲,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老人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探析 方 云 毛 伟 高 荣 1 苏普玉 1 (安徽医科大学2007级妇幼卫生专业,安徽合肥230032)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中国〔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4-0881-03;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04.108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No.20100344)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通讯作者:苏普玉(1980-),男,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学研 究。 第一作者:方 云(1989-),女,在读本科,主要从事妇幼专业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至2009年,中国老龄化率已达到11.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3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接近70%,我国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与速度均高于城市 〔1〕 。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现状 自1978年以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亦在随之转型,历史上自然经济状况下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广大农村地区显现出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景象,也出现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如社区养老、养老保险、以房养老等。每种养老模式各有其优劣势,影响农民选择不同养老模式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现今,中国两代人分居现象较为普遍,一些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虽然仍趋向 于家庭养老,但已开始接受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不同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使得城乡、国内外的养老模式具有较大差异。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在农村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同样也蕴有巨大的机遇。良好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的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状态,而那些未婚的和那些被报道有巨大家庭冲突的老年人则生活状态较差。1.1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的利弊1.1.1 家庭式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 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的老年人基本生活。家庭养老体现了代际间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互惠互助。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老年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用越来越小,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老人寂寞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1.2 机构式养老模式 老年公寓虽然较大,设施和服务均 较齐全,便于同龄娱乐、医疗照顾以及专项服务,但前期资金投入高,直接导致收费较高,超过了一般农村老年人承受标准,并且减弱了老年人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造成了部分子女弘扬美德的感情剥离,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其他如养老院 、

农村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创新

农村养老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关于江苏省邗江区杨寿镇爱国村的调查 摘要: 养老模式不仅关系着老人们晚年生活的质量,更关系着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养老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中有令人欣喜的进步,同时也不乏一些问题,如缺乏定期体检意识等等。本文旨在根据对爱国村的实际调查,探究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身心健康体检意识原因建议措施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 2亿,占总人口的14.9%,特别地,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占3/4,绝大多数老人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可见农村养老模式的效果与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政府一直都很重视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五保户政策,孤老进养老院政策等等。笔者这次采访了江苏省邗江区杨寿镇爱国村,了解了目前农村养老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等等,发现随着相应政策地颁布,农村养老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老年人固有的陈旧观念等原因,有些政策的实施还不尽如人意。下面,就目前农村养老模式进行分析。 一、调查地(爱国村)基本情况 江苏省扬州市爱国村,全村总面积9750亩,其中耕地面积3378亩,现有常住人口3884人,总户数960户,其中五保户23户,低保户22户。现有瓦砖结构住房960座,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村内设有广播站,图书阅览室,平均每个月举办一次文化活动,主要宗教信仰为佛教。对本村经济发展贡献率最高的两个行业是机械行业和服装加工,收入规模在杨寿镇处于中上水平,去年本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6万元,高于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8896。去年全村组织村民参加常规体检300人,目前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000人,五保户分户供养标准为每月530元。 近年来,受惠于村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五保户,新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爱国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笔者发现,该村社会养老意识淡薄,仍处于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对于健康保健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二、调查分析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形成原因 1、政府政策 目前政府进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五保户政策,孤老进养老院政策等等,切实地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辅之以集体和社会养老,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这些政策的实施给农村老人们带来了切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黄淮学院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院系:数学科学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年级:2014级 姓名:查海洋 学号:1431110101 任课教师:孙随根 2016年5月20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经过历史的变迁中国的养老模式也在变化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养老的水平和方式同时也得到了提高,目前的养老模式可以暂时分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和现代的养老模式,养老模式包含多种养老模式!在中国一直都有着尊老的优良的传统!但是现代的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数量,而且目前全世界都走在人口老龄化的道路上!中国的老龄化现状也不容小视,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 同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到2009年,中国老龄化率已达到11.6%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3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接近70% ,我国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与速度均高于城市。所以农村的养老压力远大于城市 自1978 年以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历史上的自然经济状况下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广大的农村地区显现出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景象,同时也出现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如社区养老、养老保险、以房养老等。每种养老模式各有其优劣势,影响农民选择不同养老模式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现今,中国两代人分居现象较为普遍,一些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虽然仍趋向于家庭养老,但已开始接受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不同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使得城乡、国内外的养老模式具有较大差异。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在农村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同样也蕴有巨大的机遇。良好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的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状态,而那些未婚的和那些被报道有巨大家庭冲突的老年人则生活状态较差。 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农村养老保险养老等。这次主要比较家庭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依旧是现在农村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的老年人基本生活。其本质就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照料的一种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就形式来看,家庭养老的特点就是子女养老。我国农村较为落后的生产力和小农经济决定了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子女应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包括经济物质支持、日常生活照顾以及精神慰藉等三方面的服务。这是中国现在农村的主要养老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75%以上。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开始关注的课题。近年来,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滞后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也自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 2.34%。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改革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局限性 中国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显著区别在于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来源只能完全依赖子女,经济上靠子女供养,生活上靠子女照料,没有其他出路。目前,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有的家庭则沿袭古老的家族管理习俗,由老人做主,子女很少有个人财产。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既能够从事一

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女子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 家庭养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古老的农业文明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里,老年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那时候为了保存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老年人和无行动能力的人会被很残忍地杀害或遗弃。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剩余的生活资料足以养活老年人,赡养老人的孝文化才有了物资基础,而且在农业社会里,简单地耕作方式使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受到尊重。社会统治者为了通过控制家庭而控制个人,把孝文化推崇到很高的位置,孝顺父母和家庭养老就逐渐成为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义务和责任。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据《中华老年报》报道,山西省有关部门近4年接待来访的老人2万多起,在侵犯老年人利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犯的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多是高龄、多病的农村老人,而这些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照顾的。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供养老人对中年夫妇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时子女往往会更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遵从传统文化的要求尊老养老。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分析 养老是具有世界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家庭观念很强的大国,我国的养老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农村的养老,由于固有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道德体系的崩溃,必须不断完善农村养老的体系,农村养老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农村养老现状的分析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意义。 标签:农村;齐老方式;现状 1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 1.1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家庭养老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养老方式,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分配方式单一,农村老人对家庭存在很大依赖性。养儿防老成为农村人的普遍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观念。此外农村老龄人口在不断的上升在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收入水平低,土地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必须依托家庭子女的力量,才能使得老有所养。 1.2其他养老为补充形式 (1)集体养老。 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五保供养”。在我国的五保制度,有的采取分撒供养,即由村组织负责或由邻里照顾;有的采用集中在养老院(敬老院)供养,将“五保”老人安排在乡镇或农村养老院,统一安排吃、穿、住等生活需要,并安排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照顾。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正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为保证广大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保障,组织实施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是完全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每个农民的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的期限和积累的数额。投保的期限越长,积累的金额也就越多,受益也越大。 (3)商业保险养老。 商业保险养老是在农村地区富裕的农民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定期缴纳保险费

心得体会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思考

心得体会: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农村老年人数量和比例都在逐年上升,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5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9000多万,其中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已近5500万人。巨大的数字压力下,是对于农村传统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的严重冲击。同时,由于乡风习俗、道德观念 的约束,在农村推行大规模社会化养老也不现实。因此,探寻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之间的“第三种农村养老模式”,承接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农村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农村互助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它介于家庭养老和纯社会化养老之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它更强调普通百姓间相互帮扶与慰藉。互助养老的模式就是 “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集中居住”是指通过整合闲置资源,集中建设或改造村级互助养老院,主要接收五保户或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分户生活”是让入住的老人们单独分户居住,分灶饮食、蔬菜自给自足,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统一管理”是由村委会对院内的设施、住房等统一管理、统一维护,老年人无偿自愿居住,子女无继承权。“互帮互助”是指互助养老院内无专职服务人员,由入住老人结对互助,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条件好的照顾身体条件差的,彼此互相帮助,共同生活。 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相比,互助养老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自愿,老人自愿选择是 否参与互助养老,参加后想退出也是完全自愿。二是无偿,入住老人只需要自带米面油, 不需缴纳任何费用,日常水电暖费用由地方政府或村委会资金支持。三是自助,日常生活 由老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需要服务人员。四是互助,入住老人互相帮助,互相关 照,既有效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解除了外出打工子女的后顾之忧,还使老人获得了 被需要的满足感。 下面以X市X区为例,对农村互助养老进行分析研究。X市X区位于河北省东南 部,下辖7乡2镇,265个行政村,总面积502平方公里,总人口37.4万人,60岁以上 的老年人4.39万人,占总人口的11.7%,其中无儿无女的“五保” 老人、鳏寡独居的空巢老人、子女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老人共计 1.3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0%。为解决这些老年人养老的问题,2008年8月,X区前屯村将闲置的小学教舍改建成免费供独居老人集中居住的第一家互助幸福院。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得到多村广泛响应和仿效,并于2010年开始全面推行。截止到2012 年4月底,全区共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240家(包括联建25家),其中集体新建21家、集体改扩建53家、租赁及其他形式166家,覆盖全区9个乡镇265 个村,拥有床位5328张,可满足60%有入住愿望的农村独居老人居住,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区已有3879名农村独居老人搬进幸福院。

农村养老问题论文大纲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唐律?户婚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律》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2.非货币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1)米特罗在《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描述道:“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工业时代,在农业地区中,这两个都是不存在的。”(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农村养老模式调查报告

农村养老模式调查报告 -------朱何兵杨静罗维壹杨茜林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75%以上。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开始关注的课题。近年来,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滞后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也自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2.34%。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改革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局限性 中国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显著区别在于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来源只能完全依赖子女,经济上靠子女供养,生活上靠子女照料,没有其他出路。目前,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有的家庭则沿

袭古老的家族管理习俗,由老人做主,子女很少有个人财产。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既能够从事一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女子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 家庭养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古老的农业文明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里,老年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那时候为了保存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老年人和无行动能力的人会被很残忍地杀害或遗弃。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剩余的生活资料足以养活老年人,赡养老人的孝文化才有了物资基础,而且在农业社会里,简单地耕作方式使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受到尊重。社会统治者为了通过控制家庭而控制个人,把孝文化推崇到很高的位置,孝顺父母和家庭养老就逐渐成为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义务和责任。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据《中华老年报》报道,山西省有关部门近4年接待来访的老人2万多起,在侵犯老年人利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犯的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多是高龄、多病的农村老人,而这些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照顾的。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供养老人对中年夫妇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时子

关于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此次平山县南街村调研情况,得出如下数据及存在问题: (一)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医疗情况 1.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93.9%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6.1%的老 人部分或不能自理。其中经常体检(一年一次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而其余的 老人很少或从未体检。 2.在医疗保障方面,80.3%的老人参加了新农合,12.1%的老人选择了商业 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障,但仍存在7.5%的老人没有选择任何医疗保障。 3.在就医的问题上,98.5%的老人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家吃药”,而 1.5%的老人生病立即就医。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高和手续繁琐。 (二)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1.在访问的老人中,87.9%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院养老及居住社区 养老占6%左右。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 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半数老人希望可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另有很大比重的老人能够自己料 理,请家政保姆及住养老院者只占很少比例。 有以上数据分析,农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养老形式。 (三)关于农村养老院的情况 农村中只有很少的养老院,而且有部分老人并不知晓养老院的具体位置。此外,养老院的环境较差与收费超出部分老人所能承受的费用,是老人不愿进入养老院的原因是之一。 另外,有部分老人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担心周围邻居的评论,担心邻居认为子女不孝。 (四)农村老人的生活情况 农村老人,21.2%左右老人有退休工资或养老金,36.3%老人靠子女提供和生活费用,10%左右老人办有养老保险,20%左右只依靠务农获得生活费用。目前,多数老人的工作是帮子女带孩子,另外,务农、家务、个体经商的老人也占一定比例。 绝大部分老人不担心子女不会履行赡养义务,一部分老人担心没钱治病及年老孤独寂寞。在“子女不孝,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假设下,多数老人会向村委会或组织反应,让其出面说服教育,而少数老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谋生路。 生活中,老人经常倾诉的对象是老伴、子女及周围的邻居亲友,也不乏老人会向孙子女和村干部倾诉心声。老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牌、麻将、下棋以及跳老年健身操,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选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a12626007.html,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 作者:薛苗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33期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一大基本国情,人口结构的转型给社会养老带来压力与挑战。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探究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着眼于农村养老问题,在养老模式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目前主要的农村养老模式分类、影响因素、学者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究等进行综述。同时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现状,强调“持续照顾”理念和非社区照顾。最后构建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农村社区养老的多元化主体多渠道多阶段的农村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持续照顾多元化主体 21世纪的中国是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预计中国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 12.37%①。拥有如此庞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倘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没有和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相适应,便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相比城市而言,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更大,老龄化速度更快,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也更快②。如何有效的处理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等问题尤其是农村老龄引起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而最关键的切入点之一便是养老。陈赛权(2000)提出中国老年人口的3/4居住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多,但是相对说来研究较少。十五年过去,学者们的重心大多仍在探讨城市养老问题,对农村养老模式探究不够。因此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找准未来的道路。 一、养老模式的概念界定综述 在进行对农村养老模式探究之前,有必要对“养老模式”这个基本概念进行一个界定,2000年前学者争论焦点大多集中在对于养老方式的分类问题,并没有对“养老模式”这个说法达成共识。自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之际“养老模式”这说法便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穆光宗(2000)从文化的角度认为养老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并且具有可持续性。陈赛权(2002)认为当前未能在农村养老模式概念上达成一致意见。宋健( 2001)提出所有概念归为“养老体系”、“养老模式”和“养老方式”三类。宋健(2006)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认为养老模 式是从古至今沿用,流传并通过种种途径固定下来的养老样板,是事物的标准样式。公维才(2007)根据经济主体角度认为“养老模式是指由谁提供养老支持,即由谁负责养老的经济责任”。陈建兰( 2012)从城市的特征出发定义了城市养老模式,认为养老模式是为城市养老中核心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农村养老的特征和存在形式。李中秋( 2013)定义养老模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养老体系,分别包括主要和辅助的养老方式,以及为这些养老方式提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支持。丁方等(2014)从养老的内容出发,定义养老模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 对策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人生活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1、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 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子女看家,又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抚养孙子、喂猪、种地等家务活,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较重。 2、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 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独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

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缺粮缺钱,艰难度日。 3、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 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还有一部分儿女们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父亲,一个儿子养活母亲,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老人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更不幸福。 4、儿女赡养老人难保障 现实农村里,多子女老年人的比例高,子女在赡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甚至相互之间闹矛盾,其结果有:1、轮流养老,即让老人到每个儿女家轮流过一个月或两个月;2、分摊养老,即:每个儿女按比例负担一定比例的粮食和零用钱,提供老人生活来源;3、都不养老,造成老年人生活无着,要求政府府帮助解决“养老”问题。 5、无儿女的老人 这部分老人都属于五保户,分散居住的,一年由政府发给1800元五保供养款,村委会负责况现600斤口粮,1500斤烧柴,不过由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民素质的差别和村集体经济的薄弱使有些村在给五保户况现粮食和生活护理方面出现了问题;部分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户,敬老院包吃穿住医,生活水平较好,但由于敬老院管理经费不足,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不能接收。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