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群体心理与管理案例

群体心理与管理案例

群体心理与管理案例
群体心理与管理案例

群体心理与管理案例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集团”帽子;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四、 Fs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服装的中型企业,一部分产品是自产自销,而绝大部分产品是按照国外订单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公司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自从公司的前厂长离开自己创业后,整个形势就开始慢慢地变化。老总开始物色具有丰富服装生产和出口经验的管理者,结果前后来了三任厂长都改变不了车间混乱的状况,生产的服装几乎每批都被外贸公司退回返工,产品的质量达不到要求,一方面让公司大幅亏损,另一方面由于公司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也

导致员工的工资锐减。一时间公司内部流传着各种消息,如:又要换厂长了;刚做的一单又要返工;这个月的工资老板会压着不发;老板准备放弃这家企业等等。

而这时公司的老总正在和深圳的一家贸易公司谈判,希望能获得一个100万元的海外订单,在离开公司之前虽然他也知道公司内部人心不稳,但他认为只要能签到大额的订单就可以稳住员工的心,然后生产也会走向正常。结果,当他给员工发了上个月的工资,回到车间却发现已经有40%的员工集体在领到工资后就已经辞职。他发现这些一起离开的员工大多是来自同一个省份,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

试以非正式群体理论分析上述情况并总结该老总管理中的失误。

答案:

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也就是相对公司的正式群体来说的一种群体和团体.

文中所描绘的离开的员工,可以说是非正式群体.他们的特点应该是: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二、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同一个地方来的,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2、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3、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公司上司进行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对整个公司的基础进行松动,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4、老板在管理中很明显忽略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开始并不完全就是反公司的,但是由于前面的例子使大多数人都有了一种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担忧,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是很正常的.让员工留下的办法不应该是靠钱,而是靠公司集体的力量.让人内化的离不开公司,而不是给他们外在的原因.外在原因往往是群体极化的一个借口.

五、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答:(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六. 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

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以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过渡,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面地、本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思维过程(包括记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七. 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分析该实验所提示的心理效应。

答:(1)该实验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其中,第一段实验说明了优先效应的存在;第二段实验说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2)该实验不仅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而且证明了两种效应发生作用的不同条件。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

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八. 当我们看到教室的讲台时,我们几乎在获得该讲台的知觉的同时,赋予了这张讲台在教学工具方面的意义。这是思维的结果,讲台是直接的、具体的,但教学工具则是间接的,抽象的。

试分析上述现象所表明的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答:该材料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九. 心理学家曾作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

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答:(1)该实验充分表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位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2)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它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①在看待别人时,要昼避免

仅仅凭第一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②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随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③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十. 一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

答:(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导是除凝聚力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低。此外,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在积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更高,在消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反而更低。在本案例中,A车间虽然凝聚力弱于B车间,但车间主管理采取的是积极诱导方式;而B车间虽然凝聚力强于A车间,但车间主管采取的是消极诱导方式,而且正因为其凝聚力强,所以在消极诱导下,其生产效率则更低。

(2)从管理角度讲,上级主管部门应对B车间主管的思想状况、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劝其纠正自己对车间群体的诱导方式;如拒不纠正,可考虑撤换其职务。

十一.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十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像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像出一个适合的人。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克服该实验所揭示的效应?

答:(1)该实验表明:表格所列的最后那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

(2)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个体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或是只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带着个人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结果。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①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价;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

③要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

十三. 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给学生一张问卷,其中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断,学生应对这些判断表示赞成或反对。问题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些道德的判断列入一张更长的项目单之中,而在学生回答之前给予暗示,指明其他人都赞成的错误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接受暗示、屈从压力而改变其原来的主意,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改变主意。

试分析这一实验所揭示的问题。

答:(1)该实验表明,群体的压力并不是人们改变主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

情况下关键因素是遵循集体的崇高思想、目的和价值观念,具有“集体主义自决”品质的人只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表现出顺从,而在原则性问题上则坚持已见。

(2)一个人接受多数人的意见,可能是屈服于压力,怕被孤立;也可能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采取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措施,即“集体主义自决”。“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析之后所作出的行为,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正确时予以支持,并非由群体的压力改变了他的意见;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是一种原则性错误时,则抗拒群体的压力,坚持不从众。

联想电脑公司不许叫“总”

杨元庆,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以前大家见面时称他为“杨总”,如今你如果去联想就不会听到有人再叫“杨总”了,员工对他都是直呼其名。

联想电脑公司有三级总经理,称得上“总”的人数有200多人,以前大家见面时,你会听到一片叫“总”的声音,这一现象引起了总经理室(联想电脑公司最高决策机构)的注意。大家习惯叫“总”,这跟中国对领导长辈尊重的传统有关,员工也有反映不叫就会给人一种不尊重的感觉。如果从存在的现实看,叫“总”正面看来是表示一种尊重。但西方国家并没有这种习惯,这只是中国对领导的尊称,而中国公司在同事同级之间往往又不这么叫。这里面其实体现着不平等,只有下级对上级的尊重,而没有上级对下级的尊重。

总经理还发现,有些领导很在乎这么叫,把其作为个人权威的体现。长期以来,员工就把这种称谓变成一种约束。称谓带“总”,还不利于干部的能上能下。一个人如果习惯被大家喊做“总”,一旦被撤换就会感到很难过,就可能有抵触情绪。大家见面也会感到不好称呼了。从这一点看,以前叫“总”大家感到很正常,不叫“总”就不正常了,这正说明叫“总”是不平等的。

联想作为一个年轻的企业,提倡的是对所有的人都尊重,尊重是没有差异的,员工既要尊重领导,领导也要尊重员工。如果这个也叫“总”,那个也叫“总”,给人一种充满权利等级的味道,会造成一种僵化企业氛围,影响员工发挥创造力,影响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这么看,员工称呼领导就没有必要带“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件事在推进过程中也经过了反复。此事先从最高层推开,总经理室互相不能叫“总”了,后来在全公司明确规定不能称总。负责企业文化的部门策划了一系列办法,第一步先出了一个规定,详细说明该怎么怎么称谓,连总经理室的几个人怎么叫都有规定,比如杨元庆自己推荐了三种叫法:杨元庆,杨先生,元庆。规定还制定了违反规定进行罚款的办法。第二步,在联想电脑每月销售量如超过历史纪录当月底就召开简单的庆功会,专门设计了现场请员工上台来对杨元庆直呼其名。这些做法可谓又详细又具操作性,但过了一周总经理室发现有的员工直呼其名就是开不了口,他们从心里感到很不习惯,叫“总”的现象又有复辟的倾向。经过分析原因,总经理室发现大家对直呼其名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没有提出一种办法使大家感到不叫就舒服,这说明方法不够。最关键的是总经理室没把这件事看透,到底彼此直呼其名是干什么。这件事本来是给员工谋利,给员工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的环境。但在某种程度上,员工叫错就要被罚款,感到有种被罚的感觉。这么做就是种倒错的做法,好像变成了领导要求员工做什么,“要求”就会使员工感到痛苦,人只有把做某件事当作追求快乐才能把它做好。

通过这件事,联想电脑总经理室认识到,光靠下一个文件规定如何做本身就体现着不平等。认识到位就重新来第二轮。每天上班前总经理室所有成员就站在大门前,员工来时他们主动上前问好,胸前挂着“请叫我某某”的牌子。同时大办公地点的醒目处写上“称谓无、‘总’,走进文明”的标语。在公司内部网上开设讨论区,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对此发表议论,网上还随时发布活动消息。通过不断地重复来改变大家叫“总”的习惯。这一轮是总经理室真正参与进来,实现的平等行动。这个过程领导和员工双方都有了新的感受,大家感到真正受到了尊重。

结果这一轮见效很快,叫“总”的现象基本不见了。虽然有人有时直呼其名还张不了口,但大家明白再叫“总”是不行了。

联想电脑的称谓问题也是走过了一个过程,一开始大家互称“老师”,这跟联想是个学术味很浓的企业有关;第二阶段由于企业要大发展,必须强调组织性

和纪律性,强化对权力的认可,这一阶段叫“总”又成为必然;取消叫“总”又是一种回归,是种上升式的回归,这也是社会竞争和企业发展的结果。

华工管理心理学随堂练习

第一章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_____。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病理心理 参考答案:D 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_____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40 B.50 C.60 D.70 参考答案:B 1.()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B.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D.管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C 2.()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B.管理心理学是在现代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D.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参考答案:C 1.()下列哪项不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_____。 A.主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相关性原则 D.批判吸收与继承原则 参考答案:A 2.()研究者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引出所要研究的某些现象,以此得到关于这一现象发生所起作用规律的研究方法是_____。 A.实验法 B.访谈法 C.个案法 D.观察法 参考答案:A

3.()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_____。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参考答案:C 4.()在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中,可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查,花钱费时不多,但效果较好的方法是_____。 A.实验法; B.测验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参考答案:C 5.()研究者通过感官直接或间接的观察并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按后分析记录,判断可能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被称为_____,与被研究对象面对面得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的方法被称为_____,采用标准化的测验或量表来调查被研究者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从而做出评价的方法被称为_____。 A.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 B.视察法;访问法;度量法 C.观察法;面谈法;测量法 D.视察法;访谈法;度量法 参考答案:A 6.()提出社会测量法的人是_____。 A.亚当斯; B.莫雷诺; C.韦伯; D.马斯洛; 参考答案:B 第二章 1.()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_____。 A.斯特恩 B.斯科特 C.罗利斯伯格 D.闵斯特伯格 参考答案:D 2.()美国心理学家斯特伯格的代表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包括三部分,以下不包括在内。 A.最最合适的时间 B.最最合适的人 C.最最理想的效果

最新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答案)

精品文档 三、名词解释 1、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探讨、揭示管理活动中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行为和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找出激励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 2、态度:态度就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态度是刺激与个体行为反映的中介变量。态度决定着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预测个体行为的较好指标之一 3、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4、心理压力:简称压力,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 5、群体士气:指员工对群体的认同感和满意感,愿意为达到群体的目标奋斗的精神状态。士气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提高群体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6、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7、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它常常是一个可以接受或容忍的范围,而不是一些细则,它常常是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而不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正式规定的 8、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9、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力,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也称为内聚力。 10、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一种原初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 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 往的过程? 11、胃亡力:能力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个体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12、领导方格图理论:方格图理论也是分析领导行为的二维方法,一维为纵轴称为“对人的关心程度” 一维为横轴称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 ,再将横轴与纵轴划分为1至9个标度,作为衡量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程度的标准。 1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管理主体形式管理职能,经过设计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组织内外环境变化,是组织结构变化的决定性条件。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50个

组织变革:所谓组织变革是指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组织发展:所谓组织发展是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绩效考核:所谓绩效考核是对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核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 组织形象战略:所谓组织形象战略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个性性质, 通常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商品经营之道”。 家族主义:所谓家族主义就是把家庭的伦理道德移植到集团中,而企业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又都是为了保持集团的协调、维护集团的利益、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 组织文化:所谓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设计:所谓组织设计是指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环境:所谓环境是指外部的竞争、购销状况与市场需求,也包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与影响。 组织的目标:所谓组织的目标是在企业管理中,目标可能是外界实在的对象,也可能是理想的或精神的对象。

组织:所谓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决策:所谓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找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管理坐标图:所谓管理坐标图是一种采用图示和量表方式来衡量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 领导:所谓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而施加心理也许的人是领导。 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管理心理学则认为,它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成的关系。 沟通:所谓沟通,就是信息交流,它可以是通讯工具之间的信息交流,如电报、电话等。 信息沟通:所谓信息沟通,是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过程。 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或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集体主义自决:所谓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析后所作出行为反应。

管理心理学-形成性作业2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评阅教师 第次任务 共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管理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2(群体心理与行为)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__ 角色_是指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_ _ __假设群体_ 又称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工作上的方便和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3. _ 逆反心理_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 4. _____ 虚拟团队_是指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成员之间主要通过电子技术进行沟通的跨功能团队。 5. 沟通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交流,它具有社会性、___ 选择性_、主动性、互动性、符号性、干扰性等特性。 6. 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依然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符合群体的期望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是__ 顺从_____。 7.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P(parent, 父母)、A(adult, 成人)、__C(child,儿童)__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 8. 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通过研究,提出了对群体中的异议者施加压力的几种方式:_ 理智讨论_____、怀柔政策、舆论压力、心理隔离。 9. 模仿心理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_的社会学习理论。 10. 从众产生的原因有:寻求行为参照____ ___、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二、单项选择题(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进表格): 1. ()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A.角色 B. 行为规范 C. 角色知觉 D. 角色期待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属于()

群体管理心理学

群体管理心理学应用 黄欣董事长生产助理 (广西明利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群体管理是执行效率最高管理模式,应用于化工企业管理。 关键词:群体管理、管理心理学 1论述 群体管理是执行效率很高的管理方式,作为一个群体集体互相监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上影响号召力很大。如果没有及时执行就是违抗群体集体意愿! 群体管理心理学对应解决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管理常见问题。适应企业哲学“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生存之道”。 管理心理学定义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研究对象为现场操作工,研究方法为观察法、调查法,主要研究正式群体的内聚力、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和信息沟通、士气与群体意识,等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组织中的协调交流、团结合作的问题。 群体管理心理学是以群体出现去管理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由个别领导组织成为一个群体,群体集思广益,执行效率高,作为一个群体集体互相监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上影响号召力很大。执行过程如下:

群体管理心理学应用执行特点是,执行不是一次性,而是定期循环,尽量到现场,比在会议室、办公室解决问题更直观、有更高效率。群体集合体现重视问题,现场环境给每个个体心理影响更深刻,执行更有凝聚力、更有效。 日常管理犯错误是没有坚持长久定期循环,出现的问题变成了熟视无睹。

2应用 2.1设备管理 日常设备管理常见问题: 设备生锈,表面积有灰尘; 设备转动部分不定期润滑,容易卡死; 设备有异响,带病运行; 设备有滴漏; 电气柜灰尘积累,容易短路烧毁。 针对以上常见问题,管理者编制了详细设备管理制度(包括个人负责设备挂牌、处罚条款),开会反复强调及批评,有一定的效果,但问题还是出现。 针对以上常见问题,应用群体管理:

(管心)第六章 群体心理和团队管理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 问题: 1、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群体是如何发展的? 2、群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有哪些? 3、群体动力学理论有哪些内容? 4、如何进行团队建设? 第一节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一、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的一个概念,它具有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的集合体。 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 群稳定的结构 体共同的奋斗目标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于所在群体的认知,即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安全需要安全感力量消除自我怀疑韧性 地位需要满足感 自尊需要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 情感需要社交需要 权力需要通过单个人无法实现 实现目标的需要共同努力智慧、力量的凝聚 二)群体的构成要素 二因素说: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的价值规范 三因素说:群体的活动(群体的任务)、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与沟通)、群体成员间的感情或态度。 三)群体的类型 按群体的建立是否有明文规定和正式程序,可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目标、任务、职能以及成员间的责权关系比较稳定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的感情为纽带,在工作和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幻灯片8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组成按照正式的程序组成按人员的自然交往组成

因素以正式结构为基础,从而产生 心理认同以心理认同为基础,从而产生无形的结构 特单一、稳定的结构重叠、不稳定的结构 目标导向,计划形成需求导向,自发形成,排他性 征存在上下级关系,领导一般有 主管身份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成员交往中自然形成领导,且不一定为主管 幻灯片9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类型特 征 亲缘型以亲戚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 时空型以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 校友和同乡 情感型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为基础 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爱好型以各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近为基础 建立起来的群体,如足球 信仰型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或为实现某种抱负为基础 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利益型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而形成的群 体,如拼车 幻灯片10 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要(如归属、安全、爱与被爱等);融洽员工之间的感情,加强员工之间合作的意愿,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励和培训员工;保障员工的权益。 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消极作用表现为: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削弱管理者的权力;控制束缚员工的发展和上进。 二、群体产生与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的标准程序,分别是形成阶段、动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和中止阶段。 班集体 幻灯片12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能确定。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这是一种很表面的互动,成员需要被告知该做什么。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当做是群体的一员时,此阶段结束。 第二节阶段:震荡阶段,群体内部发生冲突的阶段。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于群体给予他们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同时,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成员们存在争

现代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3年第二学期函授试卷 课程名称:现代管理心理学专业学号姓名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得分 得分 评卷人复核人 得分评卷人一、单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 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2.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3.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4.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5.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6.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 参照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小型群体 7.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8.领导者有意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种领导决策方式是( ) A.集权式的领导决策 B.参与式的领导决策 C.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D.开放式的领导决策 9.“个人能力主义”是下列哪种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 A. 日本组织文化 B.美国组织文化

C.中国组织文化 D.澳洲组织文化 10.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被简称为MI的是( ) A.理念识别系统 B.行为识别系统 C.视觉识别系统 D.效能识别系统 得分评卷人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晕轮效应 2、从众 3、群体规范 4、动机 得分评卷人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首次提出了管理心理学概念。 ( ) 2、梅约指导的霍桑试验系列中有几个著名的实验分为,照明度实验,福利 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 ( ) 3、气度有好坏之分。( ) 4、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断。( ) 5、与社会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理论是Y理论。( ) 6、泰勒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

管理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订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称为A.控制 B.计划 C.协调 D.组织 2.团队行为管理的核心课题是 A.团队配合 B.人际关系 C.组织结构 D.管理理论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辩,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发展变化整个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个案研究法 C. 调查研究法 D.实验法 4.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这句话说明了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是 A.管理问题 B.生产问题 C. 人性问题 D.人事问题 5.霍桑实验的第四阶段是 A.工作物理环境实验 B.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C.态度和意见调查 D.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6.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经济人假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泰勒 B.梅奥 C.马斯洛 D.洛斯奇 7. 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这种心理现象称为 A.知觉 B.感觉 C.印象 D.归因 8.社会知觉的核心成分是 A.一般知觉 B.自我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 9.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 A. 凯利 B.海德 C.武德沃斯 D.威廉.詹姆斯 10.智力属于 A. 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液态能力 D.晶态能力 11. 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中所指的 A. 气质 B.感觉 C.情绪 D.能力 12.对于性格特征粗暴急躁的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思想教育与管理方法应该是 A.经常鼓励,多教方法 B.严格要求,谨慎表扬 C. 表扬为主,防微杜渐 D.肯定成绩,避开锋芒 13. 能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的是 A. 行为 B.动机 C.需要 D.激励

管理学中的群体心理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很高兴能有这么一次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讲的内容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安全文化。 一、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重要分支。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创新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就是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本质安全,应该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终目标,它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者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失误——安全功能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故障——安全功能 指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害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三)安全管理的基本对象 安全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涉及到企业中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等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等。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则是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所有内容都得以实现的一种内在的表现,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升华。 原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曾提出了安全生产“五要素”战略思想,分别是安全文化、安全法规、安全责任、安全技术和安全投入,其中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根本,是搞好安全生产的“五要素”之首。那么,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安全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作为一个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安全文化? 二、企业安全文化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阿喀琉斯,是凡人泊琉斯和美貌仙女

管理心理学试题

管理心理学 本书较为系统地反映了管理心理学的四个层次——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的概况和基本内容,涉及的范围及全面又简练。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与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管理心理学在西方的称谓是“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其实内容是大同小异,尽管角度不同,但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专业属于都是一致的。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体心理研究,主要是研究社会知觉、个性与管理以及有关个体激励的理论;第二层次为群体心理与团队建设;第三层次为领导心理的理论与应用;第四层次为组织心理与员工正面与负面组织行为。 3、管理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应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原则、方法的研究以为当前社会服务、贯彻人本管理的理念,实现真正的人性化管理,直到领导者实施最佳的领导方式、决策方式,是激励方法更加现实有效等。 4、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个案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活动产品分析法;另一类为实证研究方法,其中包括现场调查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性假设的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人性假设的另一种分类——经纪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工业心理学与霍桑实验及人际关系学派的星期在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2、人性假设的X与Y理论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管理策略截然相反。前者认为人性会死懒惰、消极的,因而要严加控制与管理;后者认为认识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因而要采取参与式管理与融合的原则。 3、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特征,相应上述不同的人性假设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根据经济人假设主要采取物质与金钱刺激,针对社会人假设采取参与管理的策略,针对自我实现人假设将采取人本管理的方式,对应复杂人假设要采用权变管理的策略。 4、人本管理的目标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的原则是实行个性化发展、自我管理、创设物质与文化环境、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等。 5、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是要有组织内体制架构的保障,领导要采取权变领导与管理,注重人本主义文化环境的塑造,促使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转换。

管理心理学群体文化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个体组成群体,群体组成组织,群体处于组织的中层地位。如果把组织看作一个系统,那么群体便是构成这个系统的子系统,个体则是群体或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和单位。在一个组织中,群体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单位。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一)群体的含义 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个体的集合体。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不同于人群。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聚集起来的一群人,比如搭乘公共汽车的乘客、商店里购物的顾客、电影院里看电影的观众、餐厅里就餐的食客等。 作为一个群体,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1.共同的目标 2.共同的情感 3.共同的行为准则 4.一定的角色体系 5.明确的归属关系 6.持续的相互交往 二、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五)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三、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心理概念:人们在一定的群体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在群体之中,既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也有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这些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个人或群体的心理。 ?具体表现形式: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他人在场效应) ?1、社会促进: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他的活动的完成,提高他的活动效率,又称社会助长。(结伴效应) ?2、社会干扰: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他的活动效率,又称社会抑制。 ?3、优势反应强化说(罗伯特.查荣克) ?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很简单的机械性动作,则他人在场使之动机

管理心理学 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 ==西方管理心理学家把20实际初以来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以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霍桑试验的主持者是(梅奥) ==霍桑试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概念的学者是(莱维特)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是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工作效率问题。 2.雨果·芒斯特伯格被人们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和工业效率》莉莲·吉尔布里斯创新思想补充。 3.沃尔特·斯科特把心理学概念应用于广告和市场销售。 4.霍桑实验结论: (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 (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到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 (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 (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积极性。 5.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有效性。

6.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核心问题 (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早期的管理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与工作、职业的匹配,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已从过去的人如何适应机器向机器怎样适合于人转变。近年来管理心理学家开始注意研究人与组织、环境的匹配问题。其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2)激励问题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过去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和强化学派等有关吉利的理论。此外,与激励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是有关工作承诺的研究,主要从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心、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进行研究。 7.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实验法,这是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造一定条件的环境中,诱发被试者产生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②经验总结法,这是研究者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经验,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研究方法;③现场研究法,现场研究是在现有组织的环境范围之内进行的研究,通常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同完成;④案例比较法,案例研究是对一个组织进行的详尽分析;⑤测验法,上述各种方法都有可能要结合使用测验法,即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或精密的测量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 8.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9.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①相对性,知觉的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②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③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④恒常性,只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颜色等

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一、选择题 1、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2、群体的特点: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有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群体舆论压力。 3、群体的功能: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 (1)生产性功能:体现为教学功能和教育功能; (2)维持性功能:学校和班级的维持性功能体现为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凝聚功能。 4、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从众和服从、去个性化。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 A、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对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1897年,由特里普里特发现的。 B、社会阻抑作用: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 (2)从众和服从 A、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如,阿虚进行的“三垂线实验”被奉为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个方面因素制约。情境因素有: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一致的程度。

B、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可分为: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和对权威个人的服从。如,有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有学生则害怕老师批评,这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 (3)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作出的行为。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去个性化。如,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 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暗示、模仿和感染的作用、匿名、责任扩散。 5、在竞争和合作情境中,即使有的外部行为相似,其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6、竞争(使用辐合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 7、合作(使用发散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 8、班级群体:学校行政部门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构成的学生群体就是班级群体。 9、儿童进入学校后,班级中对其社会化影响最大的是教师。 10、班级学生学习的总体水平与班级群体的发展高度相关。 11、集体:是为了实现有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最高的有效性。 12、班级形成四个阶段: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1)松散期:班级组建初期,大部分学生互不认识,彼此之间还没有许多思想上的交流,互不了解。 (2)同化期:成员之间开始熟悉,在频繁来往中结成伙伴。

群体心理

什么是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 群体心理分为小群体心理和大众心理。作为社会的人,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从而产生交往心理。交往心理既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群体心理包括三大类型,即交往心理、小群体心理、大众心理。 群体心理主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如管理心理学)也研究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的特征 群体心理具有四个特征: (一)认同意识 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当然,每个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大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要相对低一些,而小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相对要高一些。 (二)归属意识 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但是,归属意识里面有个自愿感和被迫感的问题。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是自愿的归属意识,而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则不确定,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个人的优势在正式群体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可能对归属于该群体产生被迫感。这是一种和被迫感并存的归属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该成员首先考虑的不是我应该为群体做些什么,而是考虑我归属于这个群体了,群体应该为我负责。所以同样是归属意识,自愿的归属增强凝聚,而被迫的归属增强离散。 (三)整体意识 由于认同群体,归属于群体,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都有或深、或浅、或强、或弱的整体意识,即意识到群体有其群体的整体性。但是这种整体意识程度不同,行为表现不同。一般说来,整体意识越强,维护群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