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周血SEPT9DNA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_褚文慧

外周血SEPT9DNA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_褚文慧

外周血SEPT9DNA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_褚文慧
外周血SEPT9DNA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_褚文慧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要点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 (2019,上海)》要点 一、前言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近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 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1991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2009年已超过20%)。因此,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措施亟待在国内推广。 二、相关概念 1.人群筛查:也称自然人群筛查或无症状人群筛查,是采用标准化设计的筛查方案,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

2.伺机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是一种基于临床,针对就诊者或体检个体的筛查。 三、筛查目标 筛查的长期目标:降低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 筛查的中期目标:提高早期癌在结直肠癌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降低筛查间期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筛查的短期目标:提高人群筛查率,提高早期结直肠癌及重要癌前病变检出率,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 四、筛查模式和对象 筛查模式:人群筛查与伺机筛查有机结合。 推荐筛查对象: (1)人群筛查:50~75岁人群,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 (2)伺机筛查:无症状一般个体,参照人群筛查年龄范围,可酌情放宽;有症状特别是有结直肠肿瘤报警症状的个体,不作年龄限制。 五、结直肠癌风险评估 推荐选用结直肠癌筛查评分/问卷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提高筛查参与率,浓缩高危人群,指导筛查方法选择。 六、筛查方法 各种筛查方法的特点见表1。 推荐的筛查方法:(1)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IT):推荐筛查周期为每年1次;(2)粪便DNA检测,建议筛查周期为

大黄鱼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序列特征[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生物技术 大黄鱼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序列特征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大黄鱼,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鲈形亚目(Percoidei)、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Larimichthys),为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为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是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大黄鱼肉质较好且味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除鲜食和制成特色风味水产品外,还具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黄鱼有和胃止血、益肾补虚、健脾开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但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环境恶化,野生大黄鱼产量急剧下降,大黄鱼养殖因此兴起。然而,近年来,在大黄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出现性成熟提早、病害频繁发生等问题,这些都说明大黄鱼的种质资源出现退化现象。 在长期的鱼类病害防治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通过鱼类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进行病害免疫防治的重要性。由于免疫球蛋白是鱼类适应性体液免疫应答中最主要的介质。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对分子量较小的轻链和二条相对分子量较大的重链组成,在免疫球蛋白分子轻链和重链的N端,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有所变化,称为可变区,它赋予抗体以特异性。 因此,通过对大黄鱼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研究对增强大黄鱼免疫力,提高抗病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随机测序大黄鱼肌肉组织cDNA全长文库的克隆菌,获得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分析,总结分析其特征。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大黄鱼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的结构分析。 2.大黄鱼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相比有何特征。

核酸检测实施方案

全面推行核酸检测试运行工作方案 为预防和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经研究决定我站将全面开展核酸检测。为稳步推进核酸全面检测,不影响血液批放行,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制定本试运行方案。 一、组织管理 为顺利开展全面核酸检测工作,成立核酸检测工作小组,工作组负责全面推行核酸检测试运行工作,协调处理试运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核酸检测工作小组由田站长总负责,分管站领导和相关科室积极配合。 二、工作目标 根据卫计生发〔2013〕22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的工作目标,到2015年,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基本覆盖全国。2014年5月27日,山东省卫计委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供血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要按照原卫生部《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要求,迅速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确保2014年下半年在全省全面开展供血核酸检测。为全面推进我站核酸检测工作,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人员、设备、资金已到位。经研究决定自2014年7月1日开始对我站所有献血员标本(包括沂源采血点)进行核酸检测。 三、保障措施 1、资源保障:器械科购买进口核酸采血管,仅供沂源采血点使用,为沂源采血点配备标本离心机二台(一台备用),购买标本运输箱3个(hiv送检一个,沂源采血点一个,备用一个)。(确认号之后到位,前完成) 2、沂源采血点标本的运送:沂源采血点工作人员严格按《血液标本留取程序 》留取标本和离心,置于2-6℃冰箱保存。标本由计划送血人员运回。根据工作需要,沂源计划送血增加一次,同时减少一次急症送血。即每周二、四、六计划送血三次,中午下班时由送血司机把标本及原料血捎回。为保证核酸标本检测不超48小时,沂源采血点工作人员工作时间调整,接血当日下午采血点工作人员休息,周日休息。 3、机采血小板计划的下达:血液供应科提前和临床沟通,说明我站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全面核酸检测并纳入批放行)及造成的血液供应时间的变更,达成共识,取得谅解。合理安排血小板预约和采集计划,血小板采集计划截止到每天下午16:00点之前。?????? 4、机采血小板标本的交接:机采成分科按照血液供应科下达的采集计划预约献血员,安排献血员第二天早上7:30分之前到达血站,血小板标本必须于每天上午9:30之前分别与酶免实验室和核酸实验室当面交接。 5、全血标本的交接:各采血点2014年7月1日起,所有采集的血液同时留取核酸标本和酶免实验室标本。待检室每天早上与酶免实验室和核酸实验室当面交接标本,未检、待检和待放行的原料血和成分血分别存放并标识。 四、核酸检测 1、核酸实验室与酶免实验室同步对当天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标本和前一天接回的沂源采血点的标本进行血筛三项检测,并对酶免实验室前一天初次检测无反应性的标本进行血筛三项的检测,对酶免实验室前一天初次检测单试剂呈反应性的标本进行血筛三项的单检模式,每天15:30前完成实验。若遇拆分标本,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调整放行和血小板发放时间,并且完成当天拆分检测,保证该批试验中不留待测的标本。若遇突发应急事件,核酸实验室和酶免实验室同步检测。每天核酸检测完毕后出具书面检测报告交血液质量控制科、血液成分制备科和献血服务科机采成分。 2、质量保证:核酸实验室应建立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每一批检测应至少有一个弱阳性室内质控品,该室内质控品应参与混样、核酸纯化、拆分或联检及鉴别检测的全过程。实验结束后,依据室内质控的判定规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审核,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中国体检人群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项目

中国体检人群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项目——定量FIT技术结直肠癌筛查多中心应用研究课题一、项目组织结构及首批应用研究中心 (一)顾问: 白书忠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 沈祖尧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多个海外院校院士(二)专家指导委员会 指导专家: 张苏展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 代敏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曾强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 季国忠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景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盛剑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 胡乃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明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东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三)项目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兼首席专家: 宋震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课题组副组长: 范竹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吴伟晴深圳市人民医院张群江苏省人民医院冷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罗毅解放军杭州杭州疗养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课题组秘书: 毛玲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曹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课题组专家成员: 李红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赵丽中天津市人民医院金树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吴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魏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靳海峰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贾丽梅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冯志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付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张国新江苏省人民医院许春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蒋廷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治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温孝如江西省人民医院黄红卫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姜宏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李洪军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王承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付静辽河油田总医院李继驰辽河油田总医院唐世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李云霞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淑贤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赵素清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 蔡善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黄彦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符力广东省人民医院王燕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1]。发达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2]。结直肠癌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3.88/10万和15.65/10万、中部地区为24.79/10万和12.54/10万、西部地区则为24.78/10万和12.21/10万[3]。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美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64%左右;欧洲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60%。近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57.6%,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

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4],原因是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Ⅰ~Ⅱ期占39%,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2%和24%[5]。虽然我国37家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Ⅰ期占13.9%,Ⅱ期占26.7%,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分别占34.6%和23.7%[6]。我国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目前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Ⅲ期患者71%,而Ⅳ患者则降至14%[5]。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偏低,已经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 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结直肠癌的筛查应根据各地区的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医疗资源及个人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筛查方式[7]。目前的筛查方法列举如下。 基于粪便检测的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和多靶点粪便检测。FIT相比愈创木脂化学法粪隐血试验(gFOBT)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不受饮食和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检测结果也更为准确。FI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不再推荐化学法粪隐血试验用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多靶点粪便检测是利用粪便DNA检测技术检测粪便中肠道肿瘤脱落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与FIT 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提高了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的筛检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检测费用较高,推荐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筛

基层血站开展血液核酸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基层血站开展血液核酸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4-06-23T13:17:38.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郭超群李运琴来祝檩 [导读] 主要原理是使用一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通过靶位核酸直接扩增或扩增其附带信号的方法。 郭超群李运琴来祝檩 (河南省焦作市中心血站 454000)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血站开展血液核酸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就NAT在基层采供血机构的开展与应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开展核酸检测可有效地缩短窗口期,从而减少输血风险。结论根据核酸检测在基层采供血机构的应用特点,应统筹规划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重视核酸检测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人员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检测模式加核酸检测模式下的实验室质量运行体系,以提高血液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 【关键词】基层血站核酸筛查血液安全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9-0084-02 目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病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是采供血机构普遍采用的筛查策略,随着试剂灵敏度的不断提高,经输血传播病毒的风险已降至很低,但由于免疫学方法的局限性,漏检的现象仍会发生,使临床用血安全存在隐患。因此,越来越多的采供血机构开始在血液筛查中引入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我国从2010年开展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2012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开始把核酸检测技术纳入血液筛查策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率先开展核酸检测。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3家血站利用核酸检测技术对血液进行筛查。2013年5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2013年~2015年,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并公布具体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15年,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基本覆盖全国。本文就NAT在基层采供血机构的开展与应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开展NAT血液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核酸检测原理 NAT是一系列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技术的总称。主要原理是使用一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通过靶位核酸直接扩增或扩增其附带信号的方法,让看不见的极微量的核酸变成直观的光电和可视信号,从而判断标本中是否存在相应的病原体。[1]目前适用于血液筛查并能满足高灵敏度要求的扩增技术主要有PCR和TMA技术。PCR技术主要由引物、DNA聚合酶、原料dNTP、模板和镁离子等基本要素组成。通过加热变性、退火、延伸3个反应步骤的不断循环,完成模板DNA的扩增放大。[2]TMA是利用逆转录酶和多聚酶的共同作用,在等温条件下扩增的反应系统。[3] 二、核酸检测的必要性 安全输血是指从采血到输入至患者体内的整个过程中的安全保障,血液安全不仅关系到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对预防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免疫检测的窗口期、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等因素造成的漏检往往在所难免,这就给输血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国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即开始将NAT用于血液筛查,国内自2000年开始有献血者血液核酸筛查的研究报道,2010年全国医政工作会议将15所采供血机构确立为我国内地首批核酸检测试点单位,标志着我国输血传染病的血液筛查工作又向前迈了一步。NAT在血液筛查中的意义主要是:1.减少窗口期长造成的漏检;2.减少病毒变异酶免试剂检测不出的漏检;3.减少隐匿性感染的漏检;4.减少试剂灵敏度低造成的漏检。核酸检测平均可将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病毒检测“窗口期”由原来的56、82、22天缩短至33、22、11天,分别缩短40%、89%和50%。另外,NAT还能检出免疫学方法尚无能为力的免疫静默感染、乙肝隐匿性感染、病毒变异株感染等,可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 三、核酸检测在基层采供血机构的应用 NAT在我国采供血机构中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临床而言,对试剂灵敏度的要求更高,因采供血机构的检测目的是为了获得安全的血液,主要强调的是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且对实验室的规范操作要求更高。因此,在基层采供血机构中开展NAT,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严格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设置 开展核酸检测的血站要建立起符合标准的实验室,规范化的检测流程,做好核酸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和人员的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血站的核酸检测模式和管理体系。注重规范的操作和严格的防污染措施,避免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和扩增产物的污染。在设备和试剂的选择上应考虑自动化程度高、试剂灵敏度高、重复性、特异性好、操作方便等多方面。 2. 重视质量管理 2.1建立完善的样本留样和处理程序,样本留样和处理是核酸检测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否则在检测之前病毒核酸已降解,造成假阴性的检测结果。 2.2对HBV NAT试剂的灵敏度要求应比HCV、HIV NAT高,因HBV病毒载量在窗口期远低于HCV、HIV-1,HBsAg阴性的隐匿性HBV感染者的血清病毒也保持低水平的复制,这就要求检测试剂必须非常灵敏,可覆盖所有基因型,以防止低拷贝的病毒阳性血液的漏检。且我国为HBV高流行区,数据表明,我国常规血清学筛查合格的献血者中,HBV NAT阳性检出率大大高于国外献血者,且NAT阳性者中HBV占绝大多数,远远高于HCV和 HIV。 2.3应尽可能采用小样本数混合检测或单人份检测,以防止低拷贝的病毒阳性血液漏检,提高检测效率。 3. 运行模式及经费基层血站如何在现有机制下获得维持核酸检测运行经费,成为保证核酸检测工作持续开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核酸检测设备及试剂无论进口还是国产的成本均较高,为切实保障血站核酸检测及正常工作经费需求,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统筹经费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才能保证核酸检测工作顺利持久地开展下去。此外,以何种具体形式开展血液核酸检测仍需深入探讨,要考虑核酸检测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问题,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进行集中化检测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于献血者的筛选,开展核酸检测可有效地缩短窗口期,从而减少输血风险。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采供血系统开展血液核酸筛查势在必行。根据核酸检测在基层采供血机构的应用特点,应统筹规划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重视核酸检测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人员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检测模式加核酸检测模式下的实验室质量运行体系,以提高血液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一步保障血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 一、引言 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87%;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1%。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如浙江省嘉善县和海宁市)的防治工作。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结直肠癌负担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开始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更多的地区逐步开展了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结直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若干学术团体已经

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我国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因此,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指南,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控效果。 二、指南形成方法 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制定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指南制定启动时间为2020年4月9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12月28日。 2. 指南工作组:本指南成立了多学科工作组,主要涵盖了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学科专家。证据的检索和评价由国家癌症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合作完成。所有工作组成员均填写了利益声明表,不存在与本指南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 3. 指南使用者与应用的目标人群:本指南供肿瘤科医师、消化内科医师以及从事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指南的推荐意见应用目标人群为有意向或适宜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受检者。

2020《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2020《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就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方案、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内镜下/外科处理以及辅助治疗与补救措施等达成一些专家共识,最终形成《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推荐筛查方法 A.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B.多靶点粪便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或3年1次; C.肠镜检查推荐可至回盲部的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普通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筛查对象为40~74岁一般人群。 B.推荐方案:推荐每5~10年1次结肠镜检查;如筛查对象拒绝直接接受结肠镜检查,采用问卷风险评估(表1)和FIT进行初筛,对初筛阳性者(高危人群或FIT阳性)行结肠镜检查。若筛查对象依从性差,对初筛阳性者或拒绝初筛患者可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阳性者建议结肠镜检查。 C.对于伺机性筛查推荐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若筛查对象的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性腺瘤(或1个一级亲属确诊年龄<60岁),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B.对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患者或致病突变携带者,建议应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C.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自20~2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接受1次结肠镜检查。 早期肿瘤内镜诊断推荐

A.建议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推荐“分次给药”进行肠道准备,并由受过系统训练的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行规范、详细的结肠镜检查,保证检查时间及肿瘤检出率。 B.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分型建议可参照巴黎分型标准。如有条件,建议结合电子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对可疑病变进一步观察。 C.对平坦型病变的内镜下处理,建议整块切除(EMR/ESD)病灶后送检。 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外科处理推荐 对于术前评估提示超出内镜切除适应证范围的早期肿瘤以及内镜切除术后评估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结合肿瘤生长位置、大小、患者手术耐受度以及患方意愿等综合考虑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早期检测推荐 对于经治疗后无肿瘤残留的结直肠癌患者推荐规范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肿瘤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肠镜检查。

核酸检测实施方案

全面推行核酸检测试运行工作方案 为预防与控制经血传播疾病得发生,保障临床用血质量与安全,经研究决定我站将全面开 展核酸检测。为稳步推进核酸全面检测,不影响血液批放行,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制定本试运 行方案。 一、组织管理 为顺利开展全面核酸检测工作,成立核酸检测工作小组,工作组负责全面推行核酸检测 试运行工作,协调处理试运行过程中得相关问题。核酸检测工作小组由田站长总负责,分管站 领导与相关科室积极配合. 二、工作目标 根据卫计生发〔2013〕22号,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全面推进血站核酸 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得工作目标,到2015年,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基本 覆盖全国.2014年5月27日,山东省卫计委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供血核酸检测工作得通知”,要求各市要按照原卫生部《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要求,迅速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确保2014年下半年在全省全面开展供血核酸检测。为全面推 进我站核酸检测工作,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人员、设备、资金已到位.经研究决定自20 14年7月1日开始对我站所有献血员标本(包括沂源采血点)进行核酸检测。 三、保障措施 1、资源保障:器械科购买进口核酸采血管,仅供沂源采血点使用,为沂源采血点配备标 本离心机二台(一台备用),购买标本运输箱3个(hiv送检一个,沂源采血点一个,备用一个).(确认6、20号之后到位,6、30前完成) 2、沂源采血点标本得运送:沂源采血点工作人员严格按《血液标本留取程序 》留取标本与离心,置于2-6℃冰箱保存。标本由计划送血人员运回。根据工作需要, 沂源计划送血增加一次,同时减少一次急症送血.即每周二、四、六计划送血三次,中午下班 时由送血司机把标本及原料血捎回。为保证核酸标本检测不超48小时,沂源采血点工作人员 工作时间调整,接血当日下午采血点工作人员休息,周日休息。 3、机采血小板计划得下达:血液供应科提前与临床沟通,说明我站下一步得工作目标与 任务(全面核酸检测并纳入批放行)及造成得血液供应时间得变更,达成共识,取得谅解.合 理安排血小板预约与采集计划,血小板采集计划截止到每天下午16:00点之前。?????? 4、机采血小板标本得交接:机采成分科按照血液供应科下达得采集计划预约献血员,安 排献血员第二天早上7:30分之前到达血站,血小板标本必须于每天上午9:30之前分别与酶 免实验室与核酸实验室当面交接。 5、全血标本得交接:各采血点2014年7月1日起,所有采集得血液同时留取核酸标本 与酶免实验室标本.待检室每天早上与酶免实验室与核酸实验室当面交接标本,未检、待检与 待放行得原料血与成分血分别存放并标识。 四、核酸检测 1、核酸实验室与酶免实验室同步对当天采集得单采血小板标本与前一天接回得沂源采血 点得标本进行血筛三项检测,并对酶免实验室前一天初次检测无反应性得标本进行血筛三项得 检测,对酶免实验室前一天初次检测单试剂呈反应性得标本进行血筛三项得单检模式,每天15:30前完成实验。若遇拆分标本,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调整放行与血小板发放时间,并且 完成当天拆分检测,保证该批试验中不留待测得标本。若遇突发应急事件,核酸实验室与酶免 实验室同步检测。每天核酸检测完毕后出具书面检测报告交血液质量控制科、血液成分制备科与献血服务科机采成分。 2、质量保证:核酸实验室应建立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室得每一批检测应至少有 一个弱阳性室内质控品,该室内质控品应参与混样、核酸纯化、拆分或联检及鉴别检测得全过程。实验结束后,依据室内质控得判定规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审核,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五、隔离放行

结直肠癌预防(优选.)

结直肠癌 「疾病简介」 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大肠癌生长很慢,潜伏期较长,93%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一种癌前病变),从腺瘤发展到癌需5~7年;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实际上大肠癌是最易自我筛查的病症,如能早期发现也是最能治愈的病症。虽然大肠癌可防可治,但是在我国实际上超过80%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早期诊断率仅10-15%。 「流行病学」 2015年癌症数据统计,大肠癌的发病数为37.63万人,死亡数为19.1万人。其中男性发病数为21.57万人,死亡数为11.11万人;女性发病数为16.06万人,死亡数为8万人。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约为女性的1.5倍,并有连年上升趋势。

在年龄上,发病率主要集中在60~74 岁的年龄范围,占总体发病人数的41.23%,而45 岁以上发病的患者占所有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的93.28%。 在死亡率方面,45 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为95.18%,整体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60~74 岁和75 岁以上年龄段的死亡率分别为36.13% 和40.10%。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 经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的相关因素;另外,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二)遗传因素 大约5%到10%的结直肠癌患者有遗传基因突变,这可能会导致家族癌症综合征,并导致他们患上疾病。遗传性结直肠癌分为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MUTYH- 相关性息肉病(MAP)、P-J 综合征、幼年息肉综合征和不明原因的阳性家族史结直肠癌。 (三)其他高危因素: 1、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 一般认为绝大部分大肠癌均起源于腺瘤,故将腺瘤样息肉看做是癌前病变。具有1个腺瘤的病人其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倍,多个腺瘤者比单个腺瘤患者高出1倍。 2、炎症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癌变,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者。

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的关键及控制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111626183.html, 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的关键及控制点思考 作者:黄五平李江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34期 【摘要】随着我国献血等机构的快速发展,百姓思想觉悟愈来愈高,较多献血者主动献血,从而利于临床治疗和抢救的展开。献血者予以血液核酸检测,可对血液质量起到控制监督作用。检测中,若有可疑标本,应再次予以复查,必要时应予以双孔复查,从而可确保检测质量。为确保采血实验室机构中的检测结果可完整记录并妥善保留,应加强血液标本于检测流程中的严格性与规范性,相关卫生部门颁发血液质量的有关管理制度,确定血液质量控制范围,明确血液的安全性。为确保血液标本质量,应严格做好检验过程关键控制点等工作,从而确保有效期限和批号的准确性,进而确保血液安全性。 【关键词】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控制点 【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4..02 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上述病原体主要经血液传播,故国外内安全输血领域为重要关注问题。输血与采血机构虽会对标本予以ELISA检测抗-HCV、HBsAg、抗-HIV标志物,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传播率,但因一般检测剂存在窗口期,对于部分患者血液存在隐匿性或潜在期状况,从而极易出现漏检状况发生。血液核酸检测(NAT)属于一种检测核酸的方式,可有效缩短窗口期遗漏的问题,该方式已被广大临床、输血采血机构应用。 1 血液检测前的控制关键点 1.1 血液检测前准备工作 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质量问题,一是:与相关人员疏忽并违背操作流程有关;二是:与采血环境或采血器材有关。于检验工作中,需对检测前血液标本质量进行严格控制[1.2]。按相关的血液检查前制度要求对献血者做健康体检、HBsAg、健康征询等快速予以血液检查,初期筛查合格的献血者在前1天或者当天禁止饮酒或食高蛋白高脂饮食,若未严格遵循上述要求应暂时禁止献血。 1.2 血液标本的注意事项 采集血液后,护士应于采血管上予以明确标示,同时,认真核对标本标签、体检标签、血袋标签。若标本发生溶血,红细胞被破坏可释放大量的血红蛋白,其成分有铁血红素,可产生过氧化物酶物质,从而使ELISA呈假阳性结果,进而对抗Taq酶活性,PCR扩增效果显著降低,导致显示结果呈偏低现象[3.4]。血液属于一种特殊成分,由各种血液物质组构,血液需在规定正确条件下予以保存。如红细胞可在2~6℃冷藏下可储存1个月;血小板可于20~24℃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CSCO教育文集2014-09-16 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张苏展 大部分结直肠癌具有缓慢的自然病程和明确的癌前病变而适宜于开展早诊早治筛查。早诊早治筛查通过发现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能提高早诊率和结直肠癌生存率,有效降低结直肠肠癌发病率,最终使结直肠癌死亡率明显下降。我国72个肿瘤登记地区2009年结直肠癌平均发病率29.44/10万,死亡率14.3/10万,其中上海市、广州市、沈阳市和嘉善县发病率居前,分别达58.98/10万,47.46/10万,43.65/10万和41.61/10万。全国几乎所有肿瘤登记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在上升。以浙江省为例,全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从2000年的23.70/10万上升到2009年的34.75/10万,年增长率达3.76%。大肠癌发病明显呈现出城市高于农村,高收入地区高于低收入地区,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高发的特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经济条件的持续改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肠癌发病人数必将会进一步增长,这不仅将危害更多人的生命,而且将对我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资源带来更大的负担。因此,加强我国的大肠癌防治势在必行。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大肠癌筛查,而正是在80年代后期,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最新调查的数据显示,2002~2010年间,美国50~75岁间适龄人群的大肠癌筛查率从52.3%上升到65.4%。与此同时,观察到的大肠癌标化发病率从2003年的52.3/10万下降到2007年的45.5/10万,平均年下降3.4%;死亡率从19.0%下降到16.7%,平均年下降3%。双率下降的程度在各个州和地区明显呈现出了随筛查率上升越多而下降越多的趋势。如Rhode Island筛查率达到74.7%,其发病率年下降达6.3%。 支持大肠癌筛查的证据主要来自早期的美国名尼苏达州、丹麦菲英岛、英国诺丁汉三大人群大肠癌筛查试验。三大试验均证实了大便潜血检测法结合结肠镜检查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国家发起了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大肠癌筛查,但只有少数报道了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的证据。2010年英国一项研究报道了单独使用乙状结肠镜开展大肠癌筛查同样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2011年美国国立癌症中心(NCI)的专家经过数学模型研究认为,开展大肠癌筛查在全美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中的贡献均达50%以上,人群生活习惯的改善对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也有较大的贡献。而治疗的进展仅对大肠癌的死亡率下降有11%的贡献。

结直肠癌的诊断方法及其意义

班级:18班姓名:臧辉学号:21300724 专业:普外科 结直肠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意义 摘要:结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的肿瘤,肠道影像检查手段有多种,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有四种,即X线、B超、CT以及结肠镜,这四种检查方法各有千秋,但是目前临床上仍以气钡灌肠检查和结肠镜检查为主。早期结肠癌的诊断应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合结肠镜检查为主;中晚期结肠癌应以钡灌肠为主,另选择B超或CT 检查观察病变周围浸润情况及观察淋巴结、邻近脏器转移的有无,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占恶性肿瘤的第四位。近几年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城市内结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且早发现,早治疗的预后较好,所以较早发现和诊断结直肠癌,有助于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新,近年来发现的结肠癌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检查方法有四种,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1).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或钡灌肠 方法:造影前6 h禁食,造影前2 h用1 500 mL软皂水清洁灌肠,待排尽粪便和水后做灌肠检查。气钡灌肠钡剂为300 mL,浓度为140%(w/v)干混悬硫酸钡。钡灌肠为1:4~5的硫酸钡1 500~2 000 mL。灌肠时多轴位观察,充盈像、黏膜像并点片。 结果:1)肠壁改变:粘膜破坏及充盈缺损,充盈缺损表面不规则,粘膜中断破坏,粘膜局部不规则突起;肠管狭窄,呈固定狭窄,蠕动消失;出现龛影,位于腔内;肠套叠,肿块与正常肠管一起套入远端肠管,可见“弹簧圈”样粘膜纹。(2)病变近端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的肠梗阻样征象:(3)肿瘤破坏回盲瓣,引起回肠末端的压迫、狭窄、粘连和梗阻。(4)肠套叠征象:正常肠管与癌肿在套叠区形成一个盲袋,可见环形粘膜纹。 优缺点:能显示结肠粘膜的微结构和直径1cm以下的病变。钡灌肠更能清晰显示解剖结构,对病变全貌显示直观形象,既能观察肠腔内病变,又能了解肠管蠕动、动度、柔软度、受压移动征象等,能多轴位,多角度,动态,充盈像,粘膜像反复观察,能透视下触诊,了解肿块是否与病变部位一致,感觉病灶动度及硬度等。但是其不能显示肿瘤是否侵犯了周围组织或者是否远处转移,仍有其局限性。 (2).CT 方法:为了更好的显示病变,一般主张应根据病变的部位选择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多排螺旋Cr可采用1或0.75cm的层厚进行螺旋扫描一次憋气即可完成全腹的扫描。 结果:2.1 直接征象 2.1.1 结肠壁增厚并肠腔狭窄:结肠癌的结肠壁增厚一般表现为局限性、弥漫性增厚,常伴有肠腔狭窄或有报道呈梭状增厚,常常表现为不规则均质或不均质增厚。在平扫图像上其密度很难与正常结肠壁鉴别,且界限欠清,强化后扫描病变常常表现为与正常结肠壁不同步强化(其密度或高或低),其内常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2 软组织肿块:病变局部呈肿块样表现。肿块常常向腔内或腔外生长,导致结肠腔狭窄或结肠周围侵犯,也有少部分病变部分与结肠肠系膜肿大的淋巴结融合在一起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一般密度欠均质,强化后呈不均质强化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早期结肠癌的结肠壁改变:2.1.3 不规

核酸检测技术及其在国内外血液筛检中的应用

核酸检测技术及其在国内外血液筛检中的应用 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技术的引进是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性的重要一环。本文就病原体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 NAT)及其在国内外血液筛检中的应用情况和结果作一介绍,并对该方法在我国推广和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初步探讨。 1. NAT在血液筛检中的必要性 酶免检测(EIA)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血液筛检,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但每年仍有少数新发输血后肝炎病例报道,如美国无偿献血者每单位供血传播HBV、HCV和HIV 的危险性分别为1∶66000、1∶103000和1∶676000[1]。这些危险的主要原因是: 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immuno silent infection)以及人工操作错误[2]。所谓“窗口期”,是指从感染病原开始,直至用某种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到该病原存在为止的这一段时间[3]。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测的“窗口期”较长, 如HBsAg、抗-HIV、抗-HCV检测的“窗口期”分别为45-56d、22d、72d[4,5],故美国90%以上输血传播HIV和HBV以及75%以上输血传播HCV的危险性来自“窗口期”感染献血[6]。EIA“窗口期”漏检是当前影响血液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对于献血者的筛选,单纯抗原或抗体血清学检测不能有效地保障血液安全。 NAT检测是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其基本步骤包括核酸提取、扩增、和检测。NAT敏感性高,可检出标本中极微量的核酸,在病毒感染后数天即能检出,可大大缩短“窗口期”。初步研究表明,混合血样NAT检测可将HBV、HCV和HIV感染的平均“窗口期”缩短9d(缩短“窗口期”20%)、59d(82%)和11d(50%)[5,7];此外NAT还可以检出因上述其它3种原因而漏检的被感染献血。如法国应用NAT,从大约150万份献血中筛检出4份HCV RNA阳性、抗体阴性的样本,其中1份即为免疫静默感染[8]。尽管NAT从理论上并不能完全消除感染“窗口期”,但病毒核酸转阳之前的血液传染性极低,可以有效地预防经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9]。因此,NAT的引入可使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10]。 2. NAT检测的技术方法 1985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的发明,标志着NAT 的诞生。随后,在PCR的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其它原理的体外NAT方法[11]。这些技术灵敏度和特异性或高或低,操作或简单或复杂,适合在各自不同的领域运用,目前适用于大样本量血液筛查并能满足高灵敏度要求的扩证扩增技术主要为PCR技术和TMA技术。 2.1 PCR扩增方法 PCR是一种体外模拟自然DNA复制过程的核酸扩增技术,以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快速简便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简单的技术改进和联合,涌现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PCR方法,如检测RNA的逆转录PCR(RT PCR)、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巢式PCR (nested PCR)、可对靶序列进行定量检测的定量PCR、检测基因超长分布的多重PCR以及PCR结合酶标技术(PCR ELISA)、PCR结合寡核酸探针杂交技术(PCR SSOP)、荧光PCR和免疫PCR等。 目前在临床检测中使用较多的是荧光定量PCR,主要用于各种传染病的诊断、病毒滴度监测以及疗效评估,因采用荧光标记的探针杂交或直接使用能和双链DNA结合的荧光素检测PCR扩增产物,

一文看懂中国的结直肠癌筛查

一文看懂中国的结直肠癌筛查! 导读: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必须寻找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案。 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 2016年6月21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于顶级医学杂志《JAMA》发表了业内期盼已久的结直肠癌筛查最新推荐指南。 历时8年,新版筛查建议更新了哪些内容?我国的医生该关注哪些变化? 《医学界肿瘤频道》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进行解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1.历时8年才更新的新版筛查建议,有何变化? 2016年USPSTF更新的建议推荐7种不同的筛查手段(2008年仅3种)。分别为以愈创木脂为试剂的粪便隐血实验(gFOBT)、粪便隐血免疫化学检测(FIT)、粪便隐血免疫化学-DNA 检测(FIT-DNA)、结肠镜检查、CT结肠成像、乙状结肠镜检查和乙状结肠镜检查联合FIT。USPSTF 关注的重点已从筛查特异性转移到筛查的重要性及普及方面。 因为结直肠癌的筛查肯定是获益的,而在美国,结直肠癌的

筛查没有得到普及。2.新增的粪便检测方案如何实施?效果如何? 新增加了FIT和FIT-DNA 两种粪便检测方案。 FIT 通过检测粪便中完整的血红蛋白,比gFOBT敏感性高,根据cut off值是否固定,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 然而,不同种类的FIT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很大差异,已报道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3%~88%和91%~95%。FIT-DNA 通过检测粪便中细胞DNA的改变,研究显示其检测结直肠癌敏感性大于FIT,而特异性比FIT低。 但是粪便相关检测方法的高的假阳性率导致了不必要的进 一步检查、检查相关并发症和检查费用,且没有相关数据指导阴性检查后再次检查的时间间隔,很可能导致过度随访。 3.不盲目,看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怎么选? 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必须寻找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 技术方案。 大肠癌筛查从总体技术布局上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直接筛查法。 即直接对所有对象诊断性筛查,一般采用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 直接用结肠镜筛查检出率相对低,费用高昂,但其敏感性高,较少漏诊,多用在发达国家。 第二类:二步筛查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