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6.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当改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28)

病机:表邪未尽,水气内停。

脉症: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化饮。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与苓桂术甘汤相近。

7.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

病机:太阳病未解,风寒人肺引起微喘,或素有痰饮内停,又感风寒,外内相引而发病,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发热,恶寒,自汗,微喘,可见痰多而稀,但无烦躁口渴,苔白滑腻,脉浮滑。

治法:疏风祛邪,降逆平喘。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杏仁9g 厚朴4.5g

应用:用于桂枝汤证兼见咳喘之轻症。

8.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62)

病机:伤寒,太阳病未解而津液先损,可由发汗太过而致。

脉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治法:补气生津,扶正祛邪。

处方: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生姜9g

应用:本方用于虚人感冒,身疼痛,脉沉迟,或用于反复感冒,体虚不能御邪者。

注:本方为桂枝汤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或党参)而成。

9.汤证:小建中汤(102)

病机:素体阳虚,寒邪乘虚而入,复伤脾阳。

脉症:里虚腹中痛或心中悸而烦,可见虚怯少气,神疲乏力,脉弦而涩,或浮大按之空虚。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芍药15g 生姜9g 胶饴30g

应用:1.虚寒腹痛,按之软,重按久按则痛减,得温熨亦减,脉弦涩。2.产后腹中绞痛,虚羸不足,可用本方加当归6g。3.本方有补养强壮作用。

10.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

病机:火邪内迫,阳气浮越不能潜藏,神不内守,可因误用温灸而致。

脉症:惊狂,起卧不安,可见胸满痰多,胸腹悸动,烦躁,苔腻,脉浮滑。

治法:潜纳浮阳,平冲制动,扶阳安神。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煅牡蛎12g 煅龙骨12g 大枣4枚蜀漆6g

应用:凡属心阳不足,痰迷心窍而见惊狂、动悸、卧起不安等症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神经衰弱、甲亢、精神病等见该方证者可考虑本方。

11.汤证:桂枝加桂汤(117)

病机:寒邪引发之奔豚气。

脉症: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

治法:散寒降逆。

处方:桂枝9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12.汤证:桂枝附子汤(174)

病机:风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

脉症: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处方:桂枝9g 炮附子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但加重桂、附用量,旨在温经止痛,故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病。

13.汤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174)

病机:风湿相搏,湿在肉腠。

脉症: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沉细而涩。

治法:健脾祛寒逐湿。

处方:炮附子9g 白术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较桂枝附子汤化湿力强,故对于湿邪偏重者为宜。

14.汤证:桂枝加芍药汤(279)

病机:太阳病,邪陷太阴,脾气受伤,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发热恶寒,腹满时痛,脉浮弦或弦而无力。

治法: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处方: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大枣4枚生姜6g

应用:用于腹痛下利见太阳证者。临床用于慢性肠炎、胃下垂、术后肠粘连等病症。

15.汤证:桂枝加大黄汤(279)

病机:太阳病,邪陷阳明,营卫不和,脾胃失调。

脉症:发热恶寒,腹满实痛(有燥屎留滞),脉浮弦或沉弦有力。

治法:解肌通结,表里双解。

处方:桂枝6g 大黄4.5g 芍药12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可用于肠痉挛、肠麻痹引起的便秘,亦适用于消除痢疾、肠炎里急后重的症状。

16.汤证:当归四逆汤(351)

病机:外来寒邪凝滞血脉。

脉症:手足厥寒,或见麻木,青紫,恶寒,腰中冷痛,拘挛痛,舌质淡,苔白滑,脉细欲绝。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当归9g 桂枝9g 芍药9g 细辛3g 炙甘草4.5g 通草6g 大枣6枚

应用:用于早期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手足皲裂,苯胺中毒,精索静脉曲张,以及头痛,胃痛,痛经等。

17.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病机:素体胃阳虚寒,又感外寒,凝滞血脉。

脉症:当归四逆汤证兼见胃痛,呕吐,脉细欲绝。

治法:温中降逆。

处方:当归9g 芍药9g 桂枝9g 通草6g 细辛3g 吴茱萸6g 生姜15g 大枣6枚炙甘草4.5g

应用:本方与当归四逆汤大致相同,但有更强的温经止痛作用,用于虚寒腹痛,及妇女经前腹痛。

18.汤证:麻黄汤(35)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舒之表实证。

脉症:恶寒,发热,头疼,身痛,骨节疼痛,肌肤起粟,无汗而喘,脉浮紧。

治法: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处方: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应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寒证,哮喘急性发作,肾炎水肿(属阳水),以及麻疹初期。

19.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23)

病机:太阳病表证迁延,仍有微邪留滞,邪气已衰,正气渐复。

脉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面有热色,身痒,脉浮而不甚紧。

治法:疏达肌腠,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

应用: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二者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20.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25)

病机:证候介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汗出不彻,邪气欲退,非桂枝汤之可解,又不宜麻黄汤之峻汗。

脉症:大汗出后,表仍未解,寒热如疟,脉浮数。

治法: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处方: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应用: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21.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27)

病机:太阳病表邪未透,里有郁热。

脉症:寒热如疟,热多寒少,或见烦渴而喘,汗出不畅,脉浮滑而数。

治法:解表清里,表里双解。

处方: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

应用:本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用于表寒里热之轻证。感冒、流感及热病初起见该方证者可用此方治疗。

22.汤证:大青龙汤(38)

病机:风寒外束,表实无汗,里有郁热。

脉症:发热恶寒,身痛,肌肤粟起,无汗,烦躁,脉浮紧。

治法:解表清里,退热除烦。

处方: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30g

应用:本方为麻黄汤加石膏、姜,枣而成,乃麻黄汤证加见内热烦躁,临床上流感、流脑、肺炎、急性肾炎等病可见此方证。

23.汤证:小青龙汤(40)

病机:表有寒邪,里有水饮。

脉症: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身痛,干呕,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大或浮紧。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表里双解。

处方: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应用:本方对于外寒内饮表实之证皆可化裁应用,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急慢性肾炎,眼科疾病等。

24.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病机:风热或风寒化热,邪热迫肺,肺气壅遏。

脉症:发热,口渴,咳嗽,气喘,脉浮数或洪大滑数。

治法:疏表宣肺,平喘散热。

处方: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应用:本方是治疗肺系热证的辛凉重剂,常用于支气管哮喘,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百日咳,咽喉炎,慢性鼻炎,荨麻疹等。此外,有人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用本方治疗痔疮取得疗效。

25.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62)

病机:寒邪外束,湿热内蕴,表实发黄。

脉症:发热,恶寒,无汗,心烦,身目俱黄,脉浮弦或浮数,弦数。

治法:解表散邪,清利湿热。

处方:麻黄2g 连翘9g 杏仁6g 赤小豆30g 大枣4枚生梓白皮6g(可用桑白皮代之) 生姜6g 炙甘草6g 应用:本方用于湿热发黄兼表实证者。于临床凡内有湿热外有表证,皆可化裁应用,如疮毒内攻、肝炎初起、急性肾炎、荨麻疹等。

26.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301)

病机: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

脉症: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身疼,脉沉或沉细。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麻黄3g 细辛3g 炮附子4.5g

应用:本方又治风冷头痛,寒痰。

27.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302)

病机:素体阳虚,复感外邪。

脉症: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或沉细。

治法:温经解表,表里兼顾。

处方:麻黄3g 炙甘草3g 炮附子4.5g

应用:用于皮水,身体面目肿而兼阳气不足者。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相似但较之为轻。

28.汤证:麻黄升麻汤(357)

病机:表邪内郁,气机不伸,表里混淆,上热下寒,阴阳不和。

脉症: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治法:解表和里,清上温下。

处方: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

应用:前人多疑此非仲景方,姑且从之。

29.汤证:葛根汤(31)

病机:太阳表实证,津液不能上润,筋脉失养。

脉症: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几几,脉浮紧。

治法:解表发汗,升津舒筋。

处方:葛根9g 麻黄4.5g 桂枝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芍药6g

应用:本方用于伤寒表实而以项背强急为特点之证候,也可用于痢疾,麻疹初期,胃肠型感冒,肩背痛等。

30.汤证:葛根加半夏汤(33)

病机:寒邪外盛,里气不和而上逆。

脉症:发热恶寒,呕吐,脉浮大而数。

治法:解表发汗,降逆止呕。

处方:葛根9g 麻黄4.5g 炙甘草3g 芍药6g 桂枝4.5g 大枣4枚半夏9g 生姜6g

应用:葛根汤证兼见呕吐者。

31.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34)

病机:表证不解,热陷阳明,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发热恶寒,自汗而喘,下利不止,或见口于而渴,发热不恶寒,脉滑数。

治法:解表清热止利。

处方:葛根12g 黄芩9g 黄连6g 炙甘草3g

应用:本方以清热为主,用于热入阳明发热下利,喘而汗出,表证解与未解不是关键。

32.汤证:大承气汤(208)

病机:宿食积滞与热邪搏结肠中,热伤津液,气机痞塞,大便燥结。

脉症:痞,满、燥、实、坚俱在,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或下利清水,其气秽臭,脐腹四周按之坚硬有块,脉沉实或沉迟,迟滑,数滑。

治法:峻下热积,消痞除满。

处方:大黄12g(酒洗) 炙厚朴12g 炙枳实12g 元明粉9g(冲服)

应用:本方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阑尾炎,急性痢疾,以及精神病等。

33.汤证:小承气汤(208)

病机:肠中宿食积滞与热邪相搏,不得排出,气机痞塞,但大便燥坚未甚。

脉症:潮热,汗出,胸腹胀满而痛,烦躁谵语,便秘或下利,尿黄面赤,舌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或沉而有力。

治法:攻积泻热,下气消痞。

处方:大黄9g(酒洗) 炙厚朴4.5g 炙枳实6g

应用:痞满便秘,但大便尚未至燥坚程度,或下利热甚,心下痞塞坚硬。

34.汤证:麻子仁丸(247)

病机:胃强热结,脾弱阴亏。

脉症:大便秘结,小便多,可见脘腹胀满,苔厚而干,脉细涩或浮涩。

治法:滋液润燥,泄热通便。

处方:麻子仁15g 芍药9g 炙枳实9g 大黄6g 炙厚朴9g 杏仁9g

应用:本方有成药,可用于习惯性便秘。

35.汤证:调胃承气汤(207,248,249)

病机:积热在肠,胃气不和,或积热与宿食结于大肠。

脉症:大便秘结,不恶寒,蒸蒸发热,汗出,心烦,或谵语,或少腹胀满,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泄热和胃。

处方: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应用:热结便秘或大便溏,但身热腹满脉实。还可用于胃热发斑,胃热齿痛,胃热消渴,多食善饥,热发疮疡。

36.汤证:桃核承气汤(106)

病机:太阳表邪入腑,热与血相搏而成蓄血证。

脉症: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或有身热夜甚,头胀且痛,目赤,烦躁等症,脉沉涩或沉紧。

治法:活血化瘀泻热。

处方: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瘀热在上的头痛,脑胀,目赤,齿龈肿痛,鼻衄,也可用于月经困难,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它如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病症有瘀热在下焦者,均可选用此方。

37.汤证:大陷胸丸(131)

病机:大结胸,水热互结,病位在膈上。

脉症:胸部硬痛,汗出,项强拘急,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治法:泻热破结,下气逐饮。

处方:大黄9g 葶苈子9g 元明粉9g(冲服) 杏仁9g

应用:本方治喘咳引肩背痛,胸痛痞闷结痛,胸胁以上有支撑感,又治胸中积水,癫狂等。

38.汤证:大陷胸汤(134)

病机:大结胸,水热互结,病位在膈下。

脉症:心下痛,按之石硬,大便秘结,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处方:大黄9g 元明粉9g(冲服) 甘遂末1.5~3g(冲服)

应用:本方证较大陷胸丸证病位靠下,由胸胁下迫少腹满痛。临床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可见本方证。但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唯体格壮实者方可应用。

39.汤证:十枣汤(152)

病机:水饮停聚于胸胁脘腹。

脉症:悬饮,胸胁支满,呼吸困难,咳嗽时胁下掣痛,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干呕,气短,汗出,不恶寒,脉沉弦。

治法:攻逐水饮。

处方:大枣10枚芫花l~1.5g 甘遂1~1.5g 大戟1~1.5g 大枣煎汤,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枣汤冲服。应用:本方可治症坚积聚,大腹水肿而体格尚壮实者。

40.汤证:三物白散(141)

病机:表寒失解而内陷,水寒互结内实。

脉症:寒实结胸,无热证,口不渴,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紧。

治法:峻下通闭。

处方:桔梗9g 巴豆1g(去皮心,炒黑,去油) 贝母9g 研末,合匀,每服3g,体弱者减半。

应用:本方可治痰涎壅盛,咽喉不利,胸膈满闷,呼吸困难,手足逆冷,面青,又可治肺痈初期,痰多腥臭及喉痹。

41.汤证:抵当汤(丸)(124,126)

病机:太阳之邪随经入腑,热与血互结于下焦。

脉症:少腹硬结,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其人或躁狂,或喜忘,或默默不语若痴者,脉沉结,弦涩或沉弦有力。

治法:清热化瘀。

处方: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应用:本方为破血逐瘀之峻剂,可冶瘀血经闭,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病症而见此方证者。

42.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154)

病机:邪热内陷,壅滞中焦而作痞,可由误下而致。

脉症:心下痞,按之濡,可见心烦,舌红,脉关上浮或滑数。

治法:泻热消痞。

处方:大黄9g 黄连3g 黄芩3g

应用:本方又治吐血,衄血,口舌生疮,目赤,便秘,发斑,发黄。

43.汤证:附子泻心汤(155)

病机:伤寒误治,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胃肠热壅而卫阳不固。

脉症:心下痞,恶寒,自汗出,四肢冷,脉沉细无力或细微、沉微。

治法:扶阳固表,清热消痞。

处方: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炮附子4.5g

应用: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基础上出现汗出恶寒,四肢厥冷,又治老人食厥。

44.汤证:茵陈蒿汤(236)

病机:阳明郁热在里之阳黄。

脉症:身黄如橘子色,身无汗,口渴,小便不利,大便难,腹满,目弦,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茵陈蒿15g 栀子9g 大黄6~9g

应用:本方用于湿热里实之病证,如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重症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萎缩等出现本方证者。

45.汤证:小柴胡汤(96)

病机: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证。

脉症:寒热往来,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或有耳鸣,头痛,目眩,口苦,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弦数或沉紧。

治法:和解表里。

处方:柴胡9g 黄芩6g 党参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对邪陷半表半里之证疗效颇佳。临床可治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附睾炎等。

46.汤证:大柴胡汤(103)

病机:少阳阳明并病,少阳失和,阳明热结,中气未虚。

脉症: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痞硬,郁郁微烦,腹中实痛,大便不通,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法:和解少阳,缓下热结。

处方:柴胡9g 黄芩6g 芍药9g 半夏9g 生姜12g 枳实6g 大枣4枚大黄6g

应用:临床广泛用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急慢性胰腺炎等。

47.汤证:柴胡加芒硝汤(104)

病机:少阳未解,兼阳明实热,但中气已虚,可由少阳证误下而致。

脉症:胸胁满而呕,潮热,微利热臭稀水,可见腹部痛,按之有硬块,舌干苔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和解少阳,兼轻下里实。

处方:柴胡4.5g 黄芩3g 党参4.5g 炙甘草3g 生姜3g 半夏4.5g 大枣2枚元明粉6g(冲服)

应用:凡小柴胡汤证兼有大便燥结,腹中坚,潮热者即可选用此方。

48.汤证:柴胡桂枝汤(146)

病机:太阳未解,邪及少阳,太阳少阳合病。

脉症:往来寒热,或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口苦,苔薄,脉弦而浮数。

治法:和解少阳,发散太阳。

处方:桂枝4.5g 芍药4.5g 柴胡6g 黄芩4.5g 党参4.5g 炙甘草3g 半夏6g 大枣2枚生姜4.5g

应用:外感缠绵不愈,胃肠病,肝胆病,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见此方证者均可选用。

49.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147)

病机:少阳受邪,冲气上逆,水气不化,内停为饮。

脉症: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或间有咳嗽,咳时胁痛加剧,苔白滑,脉浮数,重按弦紧。

治法:和解散结,宣化停饮。

处方:柴胡9g 桂枝4.5g 干姜3g 瓜蒌根9g 黄芩4.5g 牡蛎9g 炙甘草3g

应用:用于水热互结于胸胁(胸膜炎)的初期。

50.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7)

病机:邪气散漫于表里上下,扰乱神明,可由误下而致。

脉症:胸满烦惊,狂躁谵语,二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或见脐腹动悸,往来寒热,舌苔黄厚粘腻,

脉弦细而数。

治法:和解少阳,化饮安神。

处方:柴胡6g 黄芩3g 生姜3g 党参3g 桂枝3g 茯苓9g 半夏4.5g 大黄4.5g 煅龙骨9g 煅牡蛎9g 铅丹4.5g(先煎) 大枣2枚

应用:用治癫痫,亦治小儿内伤食滞,外感风寒,痰热搏结中脘以致发生惊痈,食厥,热厥。

51.汤证:四逆散(318)

病机:伤寒邪热内陷,阳气郁结,不能散发于四末。

脉症: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下利后重,脉弦或沉滑而弦。

治法: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处方:柴胡9g 芍药9g 枳实9g 炙甘草9g

应用:本方为调和肝脾之祖方,用治肝脾不调的腹胀腹痛及泄利下重,亦治月经不调,微有寒热。

52.汤证:半夏泻心汤(149)

病机:寒热互结,胃气不和,升降失职。

脉症:心下痞满,呕而腹中肠鸣或下利,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带数。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处方:半夏9g 黄芩6g 黄连3g 干姜4.5g 党参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应用:临床广泛用于消化系疾病,如口腔溃疡,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食道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

53.汤证:生姜泻心汤(157)

病机:同半夏泻心汤,但胃有停饮。

脉症:心下痞硬,呕吐,干哕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脉弦细而软。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处方:生姜9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3g 黄芩6g 黄连3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呕吐较为突出。

54.汤证:甘草泻心汤(158)

病机:同半夏泻心汤,但中焦虚弱更甚。

脉症: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安,脉弦细无力。

治法:和胃降逆,缓中消痞。

处方:炙甘草9g 黄芩6g 黄连3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4.5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有少气,多涎,恶闻食臭等症状。

55.汤证:旋覆代赭汤(161)

病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脉症:心下痞满硬、噫气不除,或见呕吐咽干、痰粘如胶,脉弦或滑。

治法:镇肝和胃,消痞涤饮。

处方:旋覆花9g(包煎) 代赭石15g 党参9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炙甘草6g

应用:本方用治慢性胃肠病,胃气上逆,呕吐食不下,痰多而粘及噎嗝反胃之初期。

56.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59)

病机:上热下寒,胃热肠寒,寒热格拒。

脉症:食入即吐,下利,脉虚数。

治法: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处方:干姜6g 黄芩6g 黄连3g 党参9g

应用:本方用于寒热错杂的胃肠病。

57.汤证:黄连汤(173)

病机:寒热相搏于胃肠,冲气上逆(旧说上热下寒)。

脉症: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

治法:寒热并用,调和胃肠,降逆止呕。

处方:黄连4.5g 炙甘草4.5g 干姜4.5g 人参9g 半夏9g 大枣4枚桂枝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胃肠炎之见上热下寒、虚实错杂者。

注: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

58.汤证:小陷胸汤(138)

病机:痰热互结心下之小结胸证,可由伤寒误下而致。

脉症: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脉浮滑。

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处方:黄连3g 半夏6g 瓜蒌15~30g

应用:本方治急慢性胃病有是方证者,又治痰热在膈上,痰涎多,咳嗽面赤,气喘而闷。

59.汤证:白虎汤(176,219,350)

病机:伤寒,邪及阳明,从热而化;或温病邪在气分之证。

脉症:壮热,汗出,不恶寒,但发热,烦躁不安,渴欲饮冷或身热手足厥冷(热厥),脉洪大或滑数。治法:清热,生津,除烦。

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应用:还可用于时气瘟疫杂病,中暑,或胃热发斑而见阳明经证者。

60.汤证:白虎加人参汤(168)

病机:阳明经热炽盛,气津两伤或中暑,伤气耗阴。

脉症:白虎汤证而又见口干舌燥,渴饮不止,倦怠,心烦,背微恶寒,脉洪大或大而无力。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应用:用于白虎汤证见气津伤耗者。

61.汤证:竹叶石膏汤(397)

病机: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阴两伤。

脉症:汗多,心烦,气短,口干喜饮,气逆欲吐,呛咳,舌干少津,脉虚数,或脉大而数。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处方:竹叶9g 石膏15g 半夏9g 麦门冬9g 党参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应用:用于热病瘥后,余热未清,气阴未复之证。

62.汤证:栀子豉汤(76)

病机:病后余热未清,郁结胸膈。

脉症: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胸中窒闷,心中结痛,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除烦,和胃。

处方:山栀子9g 香豉9g

应用:本方治阳明经热之轻症,或在病之初期,或在病之后期。

63.汤证:栀子甘草豉汤(76)

病机:热邪郁结胸膈,热伤正气。

脉症:虚烦不眠,懊憹,气短,脉数。

治法:清热除烦,补益中气。

处方:山栀子9g 香豉9g 炙甘草6g

应用:用治栀子豉汤证而兼急迫少气者。

64.汤证:栀子生姜豉汤(76)

病机:邪热郁结胸膈,胃气逆上。

脉症: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呕吐,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除烦,散饮止呕。

处方:山栀子9g 香豉9g 生姜9g

应用:用治栀子豉汤证而兼呕吐者。

65.汤证:栀子厚朴汤(79)

病机:热扰胸膈,腑气不通。

脉症: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满,脉数。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处方:山栀子9g 炙厚朴6g 炙枳实9g

应用:本方苦辛通降,用于腹满,消化不良,心烦,舌红苔腻。

66.汤证:栀子干姜汤(80)

病机:上热下寒,虚实错杂。

脉症:身热,微烦,腹痛,肠鸣下利,脉弦数。

治法:清上温中。

处方:山栀子9g 干姜4.5g

应用:寒热错杂之胃病可以此方为基础加味。

67.汤证:枳实栀子豉汤(393)

病机:大病后劳复。

脉症:劳复发热,口渴,心烦懊侬,心下痞塞或胸脘胀满,或大便硬结,脉滑或数。

治法:调中,化滞,除烦。

处方:炙枳实9g 山栀子9g 香豉15g

应用:本方应用不拘于劳复,病前病后凡见此方证者均可选用,又可治湿热发黄,有便秘宿食者加大黄6g。

68.汤证:栀子柏皮汤(261)

病机:湿热郁滞三焦(热重湿轻)。

脉症:身热,面目发黄,小便不利,脉弦数或弦大滑实。

治法:清泄湿热。

处方:山栀子9g 黄柏6g 炙甘草3g

应用:本方用于阳黄而无腑实便秘者,又可治身热心烦,目赤吐衄。

69.汤证:黄芩汤(172)

病机:热迫阳明,自下利。

脉症:腹痛下利,身热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清热止痢,和中缓痛。

处方:黄芩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应用:后世治痢方多由本方衍化而来。

70.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172)

病机:热迫阳明,伴见呕吐。

脉症:下利腹痛,身热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脉沉弦。

治法:和解表里,降逆止呕。

处方:黄芩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半夏9g 生姜9g

应用:黄芩汤证兼呕吐者。

71.汤证:甘草干姜汤(29)

病机:中焦阳虚,脾阳不运,脾弱肺寒。

脉症:恶寒无热,手足厥冷,烦躁,吐逆,涎沫多,咽干不欲饮,小便数,头眩,脉浮数或沉微。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化饮。

处方:炙甘草6~12g 干姜3~6g

应用:本方能恢复脾胃之阳,对虚寒性腹痛,呕吐下利,涎唾多都有疗效。

72.汤证:理中丸(又名人参汤)(386)

病机:脾胃虚寒,中气失守。

脉症:腹胀满,食不下,时腹自痛,呕吐,下利清稀,舌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处方:党参9g 干姜4.5g 白术9g 炙甘草4.5g

应用:本方用于脾阳不运的吐利腹痛,若脉微肢厥加炮附子,为附子理中丸;有表证,加桂枝为桂枝人参汤。

73.汤证:桂枝人参汤(163)

病机:素体脾阳不足,复感外邪,表里同病,可由误下所致。

脉症:表证未解,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或见手指不温,时时恶寒,脉沉微。

治法:温阳解表。

处方: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术9g 党参9g 干姜9g

应用:本方为理中汤加入桂枝而成。

74.汤证:赤石脂禹余粮汤(159)

病机:下元不固,滑脱下利,可由误下所致。

脉症: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洞泻),脉沉细无力。

治法:涩肠止泻。

处方:赤石脂15~30g 禹余粮15~30g

应用:用于病邪已解,气虚肠滑,可与其他补气固摄药同用。

75.汤证:桃花汤(306)

病机:脾肾阳虚,肠胃虚寒,滑脱不禁。

脉症: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或弱。

治法: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处方:赤石脂15g 干姜6g 粳米30g

应用:阳虚甚而厥者加炮附子,为增强止血作用可加阿胶、甘草。

76.汤证:吴茱萸汤(243)

病机:胃肠虚寒,水饮潴留,肝邪挟胃浊上逆。

脉症:干呕,吐涎沫,头顶痛,手指不温,或见烦躁下利,醋心,脉沉弦。

治法: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处方:吴茱萸6g 党参9g 生姜12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治虚寒性挟有水饮有胃脘疼痛,及寒性的吞酸。本方加炮附子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77.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6)

病机:脾虚不运之腹胀满。

脉症:腹胀满,可见消化不良,心下痞满,呕吐,苔滑腻,脉缓或濡软。

治法:温运健脾,宽中除满。

处方:厚朴6g 生姜9g 半夏9g 炙甘草3g 党参9g

应用:本方寓攻于补,用于慢性胃病,虚中挟实之证。

78.汤证:干姜附子汤(61)

病机:阳气大虚,阴寒内盛,可由误下,误汗而致。

脉症: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无表证,不呕不渴,脉沉微。

治法:急救回阳。

处方:干姜4.5g 生附子9g

应用:本方为四逆汤去甘草,以求药力峻猛,用治亡阳虚寒或中寒猝倒。

79.汤证:四逆汤(323,324)

病机: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可因阳虚之体,寒邪直中,或病势太重,正不胜邪,或误用汗吐、下法所致。脉症:四肢厥逆,身体疼痛,恶寒汗出,下利清谷,呕吐,唇指发绀,口鼻气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微迟弱。

治法:温运脾肾,回阳救逆。

处方: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

应用:本方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肺源性心脏病,中毒性休克,急性胃肠炎等属少阴虚寒证者。

80.汤证:四逆加人参汤(385)

病机:下利过度,亡阳脱液。呕吐,大汗,亡血,亡津亦可导致此证。

脉症:凡四逆汤证而见心下痞满,里外无热,脉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处方:生附子9g 干姜6g 炙甘草6g 人参6~9g

应用:本方证与四逆汤证相似,但较四逆汤证更为重笃,不仅亡阳,而且气津亦脱。

81.汤证:茯苓四逆汤(69)

病机:阴阳两伤,邪独不解,或挟水饮,神志被扰。

脉症:恶寒自汗,烦躁不宁,或见厥逆,眩悸,筋惕肉闰,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脉细微或沉微。

治法:回阳救逆,兼顾利水。

处方:茯苓12g 人参6g 生附子6g 炙甘草6g 干姜6g

应用:可治阳虚水肿。

82.汤证:通脉四逆汤(317)

病机:阴寒内盛,阳微欲脱,气血不通,脉不出(内真寒外假热)。

脉症: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不恶寒,面赤或千呕,咽痛,腹痛,脉微欲绝。

治法:温里通阳,回阳通脉。

处方:生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4.5g 葱白4茎(本方为四逆汤加葱白而成)

应用:用于证同四逆,而又出现面赤,不恶寒,颜面额间汗出等假热者。

83.汤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90)

病机:吐泻太甚,阳亡阴竭。

脉症:吐已下断,吐无可吐,利无可利,汗出而厥,四肢拘挛,可见额间汗出如珠,四末逆冷如冰,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处方:干姜9g 生附子12g 炙甘草4.5g 猪胆一个(取汁和入)

应用:此证较通脉四逆汤证为重。

84.汤证:白通汤(314)

病机:少阴下利,阴绝于下,阳越于上。

脉症:但欲寐,手足厥冷,下利腹痛,可见面赤,气逆烦躁,头项痛,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治法:温中止利,通阳降逆。

处方:生附子9g 干姜6g 葱白4茎童便100ml(药煎成后加入)

应用:用于少阴证既厥且逆之重证。

85.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315)

病机:阴寒太甚,内为格拒,使阳气上浮。

脉症:下利不止,厥逆,烦躁,可见胸中痞塞,干呕,面赤汗出,脉微或无脉。

治法:温中止利,通阳降逆,兼苦寒反佐。

处方:生附子9g 干姜6g 葱白4茎童便100ml(药煎成后加入) 猪胆一个(取汁和入)

应用:该方证略同白通汤证,但阴阳格拒之象更为严重。

86.汤证:真武汤(82,316)

病机:肾阳衰微,水气内停。

脉症:身热,自汗,心下悸,头晕,身困动,四肢沉重,摇摇欲倒,小便不利或清长自利,浮肿下利,脉沉细或弦细。

治法:温阳利水。

处方: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药9g 白术9g 生姜9g

应用:本方广泛用于阳虚水泛之证,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心衰,慢性胃肠炎,耳源性眩晕,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87.汤证:附子汤(304)

病机:阳虚阴盛,水寒浸渍筋脉骨节之间。

脉症:身体骨节疼痛,无热恶寒,手足逆冷,口中和,可见心下痞,动悸浮肿,小便不利,脉沉。

治法:扶正达邪,温阳散寒,逐湿宣痹止痛。

处方:炮附子9g 茯苓9g 党参6g 白术12g 芍药6g

应用:本方证为真武汤倍术、附,加人参去生姜而成,两方均能治阳虚水肿和风湿疼痛,但本方力宏于真武汤,扶正达邪,长于治风寒湿痹,骨节身体疼痛。

88.汤证:甘草附子汤(175)

病机:风寒湿留着关节,凝滞不解,表里阳气皆虚。

脉症:骨节烦痛,掣痛不能屈伸,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无力。

治法:疏风,祛湿,止痛。

处方:炙甘草9g 炮附子9g 白术6g 桂枝9g

应用:本方治痛风,风湿疼痛,及寒湿脚气有效。

89.汤证:桂枝甘草汤(64)

病机:心阳虚损之轻证,可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

脉症:心下悸,欲得按,脉微缓,或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

处方:桂枝9g 炙甘草9g

应用: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悸之症。

90.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18)

病机:火气内迫,表里阴阳之气乖逆,可由误用温灸发汗而致。

脉症:心悸,烦躁,可见怵惕不宁,失眠多汗,脉浮而虚。

治法:扶阳安神。

处方:桂枝3g 炙甘草3g 煅牡蛎9g 煅龙骨9g

应用:精神刺激,心悸亢进可用此方。

91.汤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67)

病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成饮。

脉症:心下逆满或胸胁支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脉沉紧或沉滑。治法:温中降逆,化饮利水,平冲定悸。

处方:茯苓12g 桂枝6g 白术9g 炙甘草3g

应用:本方擅治脾胃虚弱,饮停中焦,呕吐涎沫,以及眼科诸疾。

92.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5)

病机:心阳不足,镇摄无权,欲作奔豚。

脉症: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或见心悸、短气,筋惕肉闰,口干不欲多饮水,脉弦或弦滑。治法:平冲降逆,通阳制水。

处方:茯苓12g 桂枝9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

应用:临床常用于神经衰弱、心悸、慢性胃炎等。

93.汤证:茯苓甘草汤(73,356)

病机:水停心下(胃肠),气血内厥,厥而心下悸。

脉症:心下悸,不渴,四肢冷,小便不利,苔白滑,或微有寒热,脉弦。

治法:通阳散水。

处方: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应用:可用于冠心病,胸闷、心痛,属于心阳不足者。

94.汤证:五苓散(71)

病机:水饮停蓄,膀胱气化不行,水湿不能下输,津液不能上布。

脉症: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

治法: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处方: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应用:可用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潴留,泌尿系感染,脑积水,湿疹,头痛,眩晕等。

95.汤证:猪苓汤(223)

病机:热盛伤阴,水热互结于下焦。

脉症:心烦不得眠,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舌红苔滑,脉浮或浮数。

治法:清热利水,育阴止血。

处方:猪苓9g 茯苓9g 泽泻9g 阿胶9g(烊化) 滑石15g

应用:本方用于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口渴心烦,发热脉浮者,又治淋证,尿血,水肿等。

96.汤证:牡蛎泽泻散(395)

病机:病后余邪在下焦,膀胱气化失常,湿热下注。

脉症:腰以下有水气,下肢浮肿,腹胀,胁下痞满,二便不利,脉沉数而有力。

治法:利水,消肿,祛满。

处方: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瓜蒌根各等分,为极细末,每次3~6g,每日2~3次。

应用:用于水肿之实证,不仅用于下半身浮肿,亦可用于面目浮肿,胸腹有积水,二便不利,脉实之证。

97.汤证:芍药甘草汤(29)

病机:阴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可由误汗而致。

治法:益阴荣筋,缓急止痛。

处方:芍药15g 炙甘草9g

应用:腹痛和脚腿疼痛都可以此方为基础加味应用(属实者用赤芍,属虚者用白芍)。

98.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68)

病机:阴阳两虚。

脉症:汗多,反恶寒,肢挛急,脉沉细或微。

治法:扶阳,益阴,止痛。

处方:芍药15g 炙甘草6g 炮附子4.5g

应用:腿脚拘挛疼痛,骨节疼痛,恶寒,足冷或腹痛,脉沉微可以此方为基础治疗。

99.汤证:黄连阿胶汤(303)

病机:少阴阴虚火旺。

脉症:心中烦,不得眠,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育阴清热,滋阴降火。

处方:黄连4.5g 黄芩4.5g 芍药9g 鸡子黄2枚阿胶12g(烊化)

应用:用于阴虚火旺之神经官能症、失眠。又用于邪热未净而阴虚液少之久痢,腹痛下脓血,心中烦,舌红,脉弦细而数,见阴虚内热证者。

100.汤证:炙甘草汤(177)

病机:太阳之邪传入少阴而为阴阳两虚。

脉症:心动悸,脉结代。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益神。

处方:炙甘草9g 生姜6g 党参9g 生地黄12g 桂枝6g 阿胶9g(烊化)麦门冬15g 麻仁9g 大枣10枚

应用:本方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悸、结代脉(心律不齐),证属阴阳两虚者。

101.汤证:桔梗汤(311)

病机:少阴经客热郁于咽喉或见热壅于肺而成肺痈之证。

脉症:咽干,肺痈吐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咽,祛痰排脓。

处方:桔梗9g 生甘草9g

应用:用治喉痹及肺痈,咳唾腥臭脓痰。

102.汤证:苦酒汤(312)

病机:邪客少阴,虚火上郁,咽喉生疮。

脉症:咽喉伤,局部溃烂,声音嘶哑不能出,舌红,脉细数。

治法:消肿,敛疮,清音。

处方:半夏鸡蛋清苦酒(米醋)

应用:用生半夏3、4枚,洗去粘滑液,破如枣核大10余粒,加米醋1~2两,微煎,去半夏,留醋,趁热冲下鸡蛋清一枚,和匀,少少含咽之,可连作数剂服用。

103.汤证:半夏散(汤)(313)

病机:寒邪客于少阴经,寒遏于外,热邪怫郁于咽喉。

脉症:咽痛,恶寒微热,咽间有痰涎,脉浮紧或浮弦。

治法:温散寒邪,利咽止痛。

处方: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

应用:捣筛为散,每次服一钱半,温开水送下,或倍其量煎汤,徐徐咽之亦可。

104.汤证:乌梅丸(338)

病机:胃热肠寒,寒热错杂,蛔上入膈,气机逆乱。

脉症:腹痛时作,痛极而厥,烦闷呕吐,有时吐蛔,脉微或沉浮。

治法:温阳通降,安蛔止痛,寒热并施。

处方:乌梅15g 细辛3g 干姜6g 附子6g 当归9g 蜀椒6g 桂枝6g 党参6g 黄柏9g 黄连9g 应用:本方治蛔厥,冷痢久泻,反胃等证。

105.汤证:白头翁汤(371)

病机:湿热郁蒸,奔逼大肠,热陷血分。

脉症: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腹痛,身热口渴,肛门灼热,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处方:白头翁9g 黄柏6g 黄连6g 秦皮9g

应用:本方用治原虫性痢疾和各种痢疾,又治眼目赤肿。

106.汤证:甘草汤(311)

病机:少阴客热咽痛。

脉症:咽痛,脉细。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缓痛。

处方:生甘草9g

应用:生甘草对缓解咽喉肿痛有效。

107.汤证:瓜蒂散(166)

病机:痰涎阻塞胸中,或宿食停于上脘,壅阻气机。

脉症:心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关尺脉沉。

治法:涌吐食痰。

处方:瓜蒂、赤小豆等分,捣筛和匀,每次3~6g煎服,可与豆豉同煎。

应用:本方又可疗黄疸。

108.汤证:文蛤散(141)

病机:水热之邪闭郁体表。

脉症:口干,渴欲饮水不止,脉弦细。

治法:止消渴,润五脏。

处方:文蛤30g

应用:一说文蛤即海蛤壳,用于痰热、消渴。

109.汤证:猪肤汤(310)

病机:阴虚内热,虚火上炎,可由下利而致。

脉症:咽干而不痛(不红不肿),胸满,心烦,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燥,滋养肺肾。

处方:猪皮适量。

应用:可用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等加减代之。

110.汤证:蜜煎导方(233)

病机:津亏肠燥,屎结直肠,有便意而难出肛门。

脉症:大便难,小便自利,脉沉细或正常。

治法:润而导之。

处方:食蜜

应用:此法相当于现代所用甘油锭(栓)、开塞露之类。

111.汤证:猪胆汁方(233)

病机:热结于下,肠满胃虚。

脉症:大便出宿食恶物,脉沉实或滑数。

治法:清热润下。

处方:大猪胆一个,醋适量。

应用:本法已被甘油栓等所代替。

112.汤证:烧禅散(392)

病机:大病将愈或初愈,余热未尽时交媾,致使阴阳失衡。

脉症: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脉细弱。治法:调整阴阳。

处方:禅灰(妇人内裤近前阴处,取烧作灰)

应用:此方历代均少应用,裤裆入药是否合理,暂且存疑。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伤寒论》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

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伤寒论(原序)

作者:汉张仲景 原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 1.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 [1分]A A.六经辨证 B.脏腑辨证 C.经络辨证 D.八纲辨证 E.卫气营血辨证 * 2.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 [1分]E A.寸脉浮、关脉沉 B. 脉沉紧 C.脉浮大 D.脉浮滑 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 3. 伤寒的涵义是: [1分]A 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寒就是邪,伤寒就是伤邪 C.是传染病的一种 D.肠伤寒 E.以上都不是 * 4. 栀子豉汤禁忌 [1分]D A.少气 B.胸中窒 C.心中结痛 D.旧微溏 E.但头汗出 * 5. 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1分]B

A. 麻黄汤加根 B.桂枝汤加麻黄、根 C.麻桂合方加根 D. 桂枝甘草汤加根、麻黄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根 * 6.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 [1分]D A.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B.先温其里,后解其表 C.先表后里 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E.以上均不是 * 7. 太阳病头痛部位在: [1分]D A.头部前额 B. 头部巅顶 C. 头部两侧 D.头部后项 E.以上都不是 * 8.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 [1分]C A.一、二天 B.三、四天 C.六、七天左右 D.十一、二天 E.以上皆不是 * 9. 厚朴生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腹胀满” [1分]B A.太阴脾虚证 B.虚实夹杂证 C.阳明腑实证 D.寒湿凝证 E.热实互结证

* 10. 太阳病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选用何方治疗 [1分]C 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根黄芩黄连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D.大青龙汤 E.以上均不是 * 11. “脉阴阳俱紧”中“阴阳”是指: [1分]B A.寸口、趺阳 B.尺、寸 C.寸浮、尺沉 D.人迎、趺阳 E.迟数 * 12.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 [1分]E A.大黄、芒硝、甘遂 B.大黄、芒硝、甘草、葶苈子 C. 大黄、栝蒌实、半夏 D.大黄、枳实、甘遂、葶苈子 E.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白蜜、甘遂末 * 13. 太阳蓄血证,不应见: [1分]C A.少腹硬满 B.如狂或发狂 C.小便不利 D.身黄 E.脉沉结 * 14. 发热、微恶风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汗出、小便清长、脉浮、治宜: [1分]A A.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B.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C.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D. 解肌祛风、通下里实 E.疏散风热、清热凉血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

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

伤寒论112方详版(优质严制)

伤寒论112方 一、太阳篇 1、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

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4、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论方115首

《伤寒论》究竟有多少方剂?至今尚未有准确数字,目前主要有2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从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一种认识是从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五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其方剂索引数目是114方(缺文蛤散);且在六版《伤寒论选读》教材方剂索引数目则是113方(少土瓜根汁方与猪胆汁方),而数版本《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则大多认为《伤寒论》方剂是113方,笔者对此作了认真地仔细地统计,则发现《伤寒论》方剂既不是112方,也不是113方,更不是114方,而是115方,为了纠正以往对《伤寒论》方剂数目的不准确认识,特将《伤寒论》方剂例举于次。 (1)十枣汤(2)三物白散(3)干姜附子汤(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5)土瓜根汁方(6)大承气汤(7)大柴胡汤(8)大青龙汤(9)大陷胸汤(10)大陷胸丸(11)大黄黄连泻心汤(12)小青龙汤(13)小柴胡汤(14)小承气汤(15)小建中汤(16)小陷胸汤(17)五苓散(18)文蛤散(19)乌梅丸(20)四逆汤(21)四逆加人参汤(22)四逆散(23)甘草汤(24)甘草干姜汤(25)甘草附子汤(26)甘草泻心汤(27)生姜泻心汤(28)白头翁汤(29)白虎汤(30)白虎加人参汤(31)白通汤(32)白通加猪胆汁汤(33)瓜蒂散(34)半夏泻心汤(35)半夏散及汤(36)当归四逆汤(37)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8)竹叶石膏汤(39)芍药甘草汤(40)芍药甘草附子汤(41)赤石脂禹余粮汤(42)吴茱萸汤(43)牡蛎泽泻散(44)附子汤(45)附子泻心汤(46)抵当丸(47)抵当汤(48)苦酒汤(49)炙甘草汤(50)茵陈蒿汤(51)茯苓甘草汤(52)茯苓四逆汤(5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5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5)枳实栀子豉汤(56)栀子豉汤(57)栀子甘草豉汤(58)栀子生姜豉汤(59)栀子柏皮汤(60)栀子厚朴汤(61)栀子干姜汤(6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3)禹余粮丸(64)真武汤(65)桂枝汤(66)桂枝二麻黄一汤(67)桂枝二越婢一汤(68)桂枝麻黄各半汤(69)桂枝人参汤(70)桂枝甘草汤(7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2)桂枝附子汤(7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7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75)桂枝去芍药汤(7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77)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78)桂枝加桂汤(79)桂枝加芍药汤(80)桂枝加大黄汤(8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82)桂枝加附子汤(83)桂枝加葛根汤(84)桂枝加厚朴杏仁汤(85)桃花汤(86)桃核承气汤(87)桔梗汤(88)柴胡加芒硝汤(89)柴胡桂枝汤(90)柴胡桂枝干姜汤(9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2)调胃承气汤(93)烧裈散(94)通脉四逆汤(9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6)理中丸(97)黄芩汤(9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99)黄连汤(100)黄连阿胶汤(101)猪苓汤(102)猪肤汤(103)猪胆汁方(104)旋覆代赭汤(105)麻黄汤(106)麻黄附子甘草汤(107)麻黄连轺赤小豆汤(108)麻黄附子细辛汤(109)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110)麻黄升麻汤(111)麻子仁丸(112)葛根汤(113)葛根加半夏汤(114)葛根黄芩黄连汤(115)蜜煎导。作者:王付

伤寒论B作业1-4

伤寒论B 第一次作业 A型题: 1. 下列病证,哪一条不是麻黄汤禁忌症:D.二阳合病,喘而胸满者 2. 下列汤证中,除哪项外,均可以见心下痞D.黄连汤 3.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治以:D.甘草泻心汤 4.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C.六、七天左右 5. 炙甘草汤方中,没有哪味药:D.五味子 6.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________,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B. 恶风 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见D.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8.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B. 伤寒 9.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E.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白蜜、甘遂末 10.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1. 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特点是:B.口渴欲少少饮 12. “将息”是指:B. 将养调摄 13. 以下除哪项外,均为麻黄汤证可见的脉证:E.脉浮弱 14. 本为太阳病,几经发汗,又经攻下,今见不大便五、六日、心下至少腹硬满痞痛,拒按,口干舌燥,日晡小有潮热,当用:A.大陷胸汤 15.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B.伤寒 16. 麻杏甘石汤证之喘是因为:B.外邪入里,邪热壅肺 17. 首次将《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成册名《伤寒论》者是:B.王叔和 18. 桃核承气汤证可见A.如狂 19.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20. 《伤寒论》除重复和佚方外,计有:C.112方 21.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22.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A.六经辨证 23.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C.张仲景 24. 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A.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25.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宜用:D.麻黄汤 26. 下列方剂中不需要去滓再煎的是:D.附子泻心汤 27.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何方主之 D.葛根黄芩黄连汤 28. “fǔ咀”是指:C.碎成小块 29. 太阳病篇中,蓄水证和蓄血证的主要区别点:B.小便利否 30. 栀子豉汤主治:E.心烦懊憹,胸中窒 3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腹胀满” B.虚实夹杂证 32.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者,宜选:B.小青龙汤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伤寒论作业电子版

1、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乃指一切外感热性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何谓传经、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直中? 传经: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变证:指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着一般规律而引起性质的改变。 合病:指两经或者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次序之分。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的一种发病方式。 3、列表示意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病变阶段、邪正盛衰、病位、经脉、诸症、性质、治法)

4、简述《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原则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①先表后里适用于表里同病,表证明显而里证不著。 ②先里后表适用于表里同病,里实热证急而重或里虚寒较重。③表里同治法。 5、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 6、如何区别太阳中风、伤寒、温病?三证各自的病因病机、脉症特点及治则方药如何? 7、太阳中风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 7、服桂枝汤的调护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8、太阳中风有哪些兼证?试述各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

10、太阳伤寒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11、太阳伤寒有哪些兼证?试述各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 12、根汤为何既能治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又能治太阳伤寒兼下利证 13、试从症候、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鉴别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 14、麻杏石甘汤证与根芩连汤证的证治各如何?请比较太阳病篇中五个喘症的证治。 15、试述桂枝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干附子汤证及炙甘草汤证各证的证治。 16、太阳蓄水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伤寒论序原文 译文

《伤寒论》序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伤寒论B》第1次作业(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 1.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 [1分]A A.六经辨证 B.脏腑辨证 C.经络辨证 D.八纲辨证 E.卫气营血辨证 * 2.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 [1分]E A.寸脉浮、关脉沉 B. 脉沉紧 C.脉浮大 D.脉浮滑 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 3. 伤寒的涵义是: [1分]A 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寒就是邪,伤寒就是伤邪 C.是传染病的一种 D.肠伤寒 E.以上都不是 * 4. 栀子豉汤禁忌 [1分]D A.少气 B.胸中窒 C.心中结痛 D.旧微溏 E.但头汗出 * 5.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1分]B A. 麻黄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桂合方加葛根 D. 桂枝甘草汤加葛根、麻黄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葛根

* 6.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 [1分]D A.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B.先温其里,后解其表 C.先表后里 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E.以上均不是 * 7. 太阳病头痛部位在: [1分]D A.头部前额 B. 头部巅顶 C. 头部两侧 D.头部后项 E.以上都不是 * 8.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 [1分]C A.一、二天 B.三、四天 C.六、七天左右 D.十一、二天 E.以上皆不是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 1.桂枝汤:12 【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117 【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处方】: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43 【条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煎服方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20 【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21 【条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医古文

一、通假字 《扁鹊传》 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 2.故暴蹷而死。(通:厥,昏厥。) 3.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通:酾,过滤的酒) 4.案扤毒熨。(通:按,按摩) 5.诀脉结筋。(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通:肓,膏肓;通:膜,横膈膜.)7.嘘唏服臆。(通:愊,郁满。) 8.使良医得蚤从事。(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通:技,技术。) 《华佗传》 1.昕卒头眩堕车。(通:猝,突然。) 2.下利先常啼。(通:痢,泄泻。) 3.故当死。(通:固,一定。) 4.何忍无急去药。(通:弆,储藏。) 5.考竟佗。(通:拷,拷打。) 《养生论》 1.较而论之。(通:皎,明白地。) 2. 嚣然思食。(通:枵,空虚。) 3. 颈处险而瘿。(通:岩,山区。) 4.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脠,腥味。) 5. 攻之者非一涂。(通:途,途径。) 6. 思虑销其精神。(通:消,减少。) 7.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通:犹,好比。) 8. 志以厌衰。(通:已,已经。) 9. 薰辛害目。(通:荤。) 《伤寒论》序 1. 卒然遭邪风之气。(通:猝,突然。) 2. 而方震栗。(通:慄,战慄,发抖。) 3. 撰用《素问》……。(通:选,选取。) 4. 并平脉辨证。(通:辨,辨治。) 5. 经络府俞。(通:腧,腧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而云世阙。(通:缺,缺失。) 2. 大济蒸人。(通:烝,众多。) 《串雅》序 1. 尝引以为憾。(通:常,经常。) 2. 过予谭艺。(通:谈,交谈。) 《大医精诚》 1. 血脉荣卫之通塞。(通:营,营气。) 2. 俞穴流注。(通:腧。) 《医案四则》 1.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通“缺”,使…空缺) 2. 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十余贴。(通:帖.) 二、古今字 《扁鹊传》 1.揲荒爪幕。(同“抓”,疏理。) 2.以郄视文。(同“纹”。花纹) 3.长终而不得反。(同“返”,返回) 4.厉针砥石.(同“砺”,磨刀石.此作动词,磨)5.八减之齐。(同“剂”,药剂。) 6.病应见于大表。(同“现”,显现。) 7.五脏之输。(同“腧”,腧穴。) 《华佗传》 1.县车边。(同“悬”,悬挂。) 2.数乞期不反。(同“返”,返回) 3.佗针鬲。(同“膈”,膈腧穴。) 4.病亦行差。(同“瘥”,好转。) 5.苦四支烦。(同“肢”。) 6.君有急病见于面。(同“现”,显现。)7.属使勿逐。(同“嘱”,嘱咐。) 《养生论》 1. 凡所食之气。(同“饩”,食物。) 2. 榆令人瞑。(同“眠”。) 《伤寒论》序 1. 知之次也。(同“智”,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华叶递荣。(同“花”。) 《串雅》序 1. 食厚奉者。(同“俸”,俸禄。) 2. 动色相戒。(同“诫”,告诫。) 《大医精诚》 1. 长幼妍蚩。(同“媸”,丑。) 2. 差—— (同“瘥”。) 3. 羞—— (同“馐”。) 《不失人情论》 1. 五藏各有所偏。(同“脏”。) 《与薛寿鱼书》 1. 医之效立见。(同“现”。) 《医话四则》 1. 如火薪然。(同“燃”,燃烧。)

伤寒论B作业答案

A型题: * 1. 厥阴头痛主要表现为: D.巅顶痛 * 2. 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未出现手足厥冷? D.半夏泻心汤证 * 3. 手足厥冷,心下悸,小便利,口不渴,证属: D.茯苓甘草汤证 * 4. 瓜蒂散证中,厥的病机:C.痰阻胸阳 * 5. 以下诸方,除……外均有黄芩:C.黄连汤 * 6.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以: D.牡蛎泽泻散 * 7. 非小柴胡汤治疗的热型: E.蒸蒸发热 * 8. 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是: C.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9. 原文填空“热利,下重者:C.白头翁汤主之 * 10.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是因: B.胸上有寒 * 11. 理中汤加减法中出现“渴欲饮水”的机理是: B.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 12. 凡厥逆者,最基本的病机是: E.阴阳气不相顺接 * 13. 下列用大枣最多的方剂是: E.炙甘草汤 * 14. 厥阴阳复太过,可出现除下列哪项以外的证候: D.下利清谷 * 15. 竹叶石膏汤的证候是: C.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 16. 下列何证若用白虎汤治疗是欠妥的: C.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17. 哪种脉证可用白虎汤治疗: D.伤寒脉滑而厥 * 18. 当归四逆汤证厥冷的病机是:E.以上都不是 * 19.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 E.茯苓甘草汤 * 20.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主之:B.四逆加人参汤 * 21. 在伤寒论中用栀子最多的方剂: D.栀子柏皮汤 * 22. 下列哪首方剂不治下利: E.附子泻心汤 * 23. 寒格吐利的主方是: 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B型题: * 24. 煮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时需用:A.清酒和水 * 25. 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时需用: D.甘澜水 * 26. 属桂枝汤小和之的身疼痛:D.呕吐止而身痛不休 * 27. 属附子汤的身疼痛:B.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 * 28. 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 A.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末 * 29. 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E.肝血不足,复受外寒 《伤寒论B》第3次作业 A型题: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 . 资料. .. .

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2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草膏 . 资料. .. .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

《伤寒论》序张机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

《伤寒论B》第次作业

《伤寒论B》第2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 1. 下列病证中,哪一项不出现心下痞硬或心下痞:[1分]A A. 黄连汤证 B.十枣汤证 C.半夏泻心汤证 D.桂枝人参汤证 E.大柴胡汤证 * 2. 脾约证的脉象是:[1分]C A.脉滑而疾 B.脉沉迟 C.趺阳脉浮而涩 D.脉浮大 E.脉微涩 *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功效是:[1分]D A.和解少阳,重镇安神 B. 和解泻热,软坚散结 C.和解少阳,软坚散结 D.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 E.和解泻热,涤饮安神 * 4.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当服何方:[1分]B A. 白虎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桂枝汤 D.麻黄汤 E.猪苓汤 * 5.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病机是:[1分]D A. 阳明血瘀 B. 湿热内蕴 C. 伤津不甚 D.热在血分 E.热在阳明气分 * 6. 下列原文哪条有错误:[1分]C A.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而紧者,与小柴胡汤。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C.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大柴胡汤 D.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E.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 7. “解表散邪”又“清热利湿”属下列哪个方剂的治法?[1分]D A. 茵陈蒿汤 B.葛根芩连汤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麻黄升麻汤 * 8. 下列除何症外,均属阳明病可攻的范畴内:[1分]C A. 腹满 B.谵语 C.呕多 D.便秘 E.心烦 * 9. 下列各方,不需去滓再煎的是:[1分]C A. 半夏泻心汤 B. 旋复代赭汤 C.黄芩汤 D.大柴胡汤 E.柴胡桂枝干姜汤 * 10. 哪项不属少阳病96条所述的主证:[1分]B A.往来寒热 B.口苦咽干 C.胸胁苦满 D.心烦喜呕 E.默默不欲饮食 * 11. 麻子仁丸的药物组成是:[1分]D A.小承气汤加麻仁 B.小承气汤加麻仁,芍药 C.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 D.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 E.以上均不对 * 12. 后下大黄的方剂[1分]E A.大黄黄连泻心汤 B.大陷胸汤 C.调胃承气汤 D.大陷胸丸 E.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13. 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分]E A.渴而不呕 B.小便不利 C.但头汗出 D.胸胁满微痛 E.烦躁不得眠 * 14. 服茵陈蒿汤后,病退征象,哪条是错的:[1分]E A. 身黄渐退 B. 腹满减轻 C.小便当利 D. 尿如皂角汁状 E.身濈然汗出而解 * 15. 小承气汤方中,大黄的煮法哪项是正确的:[1分]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