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前言:总览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

历史高点1820年三分之一

20世纪50年代5%并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直至1979年1979——1990年均增长9%

1991——2011年均增长10.4%

(中国的复兴之路:经验、挑战和未来的展望林毅夫)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解放前的一穷二白一跃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与总结。中国的经济为何能快速发展,为了快速的发展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这种快速的发展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新一轮的改革能否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我国的经济进行一下探讨与总结。

三大几段划分

首先我们将我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市场扭曲、效率低下;第二阶段我们将其定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时间从1978年末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三阶段定义为今后的一段时间,降速度,调结构,注重质的增长,探索改革的新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

评钟瑛)实行计划经济并且将重心放在重工业的建设上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在这里我们将其主要归为一下两个原因。一是理论经验原因二是实际需要。经验理论原因主要有:1、苏联的影响2、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此时的经济模式被后来的一些学者称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模式。实际需要:计划经济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是政府选择计划经济的重要原因(中国计划经济重新审视与评价武力)。甚至有学者指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必定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不可避免,比如陈雨军的《中国为什么在50 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指出新中国在20 世纪50 年代之所以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是意识形态因素, 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其制度和发展目标因素, 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 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 搞计划经济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存在可以替代的其他道路。从取得的成果上看实行计划经济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在短时期内,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创造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成为钢铁大国等等这样的业绩,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没有一个高度集中地体制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历史事实。(穆敏、杨明清在《中国

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与历史评价》)

计划经济的利弊以及为什么我们要改革开放

董志凯认为, 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其有效发挥作用的时空是有限度的, 对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最佳结合, 对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都难以达到, 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活力的进一步发挥。(《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若干问题》)

原国家计委的林中萍、黄振奇在《关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问题》一文中, 对中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了概括分析: 片面强调计划的作用, 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 片面强调宏观管理, 微观经济丧失活力; 单向宏观管理缺乏来自微观自主权的制约, 宏观决策的几次重大失误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在产业结构上过分突出重工业, 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等。由此, 导致中国技术进步缓慢, 经济管理落后, 经济效益低下, 人民生活提高不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的市场经济逐渐被一些学者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通过施行一系列的政策,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贫富差距的拉大为代价的。吴敬琏,在《中国改革再出发》中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主要面临两类问题:一类是经济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另一类问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腐败蔓延、官民关系紧张,以及社会仇富仇官情绪日益强烈。这一系列问题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

洛伦兹曲线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在2004年之后,基尼系数达到0.465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该数据,被嘲笑为贫富差距过大不好意思公布。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补上了这一课,从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然而西南财经大学公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东部地区基尼系数

为0.59,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57,而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55。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隔悬殊。其中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区域发展不平衡

逐渐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虽然近年来国家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还存在巨大差距。以西部大开发为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主要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不可否认资源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不能够不重视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一旦资源枯竭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陷入更加困难的时期。并且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进而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资源利用效率有多低?

中国的资源从开采到使用环节都存在着利用率低的问题。世界银行《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点和建议》(2009)的报告以2005年为例分析,指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14.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但却消耗了世界15.8%的淡水资源,26%的钢材,25%的铝和47%的水泥。这一资源利用率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的,因此中国的资源利用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环境污染有多严重?

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经济为了追求快速的发展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理。但是现今环境的污染已经达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已经不在是“林中无鸟,水中无鱼”的问题,而是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举例,2013年1—2月,石家庄出现雾霾天气49天,同比增加24天。石家庄已经沦为新一代“雾都”。

为什么要实行新一轮的改革首先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工资的上涨,原始红利在中国已经逐渐丧失。FDI开始转向东南亚等要素价格更为低廉的地区,以价格为优势的中国出口也陷入困境。中国亟需通过改革寻找经济发展的新红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血液。十八大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当前形势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继续深化改革。但是改革具体改什么?如何实施?是摆在新一届领导人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

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市场化改革。

成思危在《制度创新是改革的红利之源》中指出现代的经济模式根据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如美国英国等,政府

对市场管的较少;第二类称为莱茵模式,如德国、法国等,政府管得稍多一点;第三类称为东亚模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政府管得更多一点。我国政府管得比东亚国家又更多一点,政府对于市场一贯是处于强势的。那么市场化改革就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做服务型的政府。一要求政府减少市场的干预,不需要管得不去管,尽量减少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微观主体的作用。二要求政府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垄断,减少审批等,使市场更加公平且赋有活力。三要求国有企业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做好公共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这一改革主要是针对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提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以及一二次分配哪个是重点?以厉以宁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指出我国的收入差距并不是简单的一次分配造成的,因为由于体制等原因,市场机制在第一次的分配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将改革的重点放在第一次分配;而成思危则认为第一次分配应该注重市场规律,初次分配中一定要反对平均主义倾向。由于实际贡献以及出于鼓励人们创新第一次分配应当更加注重效率。同时指出可以通过劳动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来保障初次分配的公平,并且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会逐步增加。而二次分配则主要针对弱势全体,对于这部分人政府应当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立来逐步改变这种不公平现状。在第一二次分配的基础上注重第三次分配,注重社会责任,让先富起来的人自愿帮助弱势全体。

虽然二人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有不同的见地,但是对我们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城乡一体化包括城镇化的推行、土地确权、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户籍一元化等众多改革与发展措施。对新时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格外重视。

第12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12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A.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 B.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D.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ABC 【解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②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2.中国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病表现为()。 A.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 B.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D.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答案】ABCD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表现为:①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②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③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④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经过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答案】ABCD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市场化取向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⑤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 4.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的特点大致有()。 A.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 B.曾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双轨体制” C.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 D.采取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种私有化改革方式 【答案】ABC 【解析】中国整个渐进改革的过程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中国的渐进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性改革、从低成本改革到高成本改革的推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 动乱时期(1966-1976) 徘徊时期(1976-1978) 改革开放时期/ 新时期(1978至今) 1. 1949,西柏坡会议(重心:乡村→城市);《共同纲领》 2. 1950,土地改革 3. 1952,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4.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核心:一化三改) “一五”计划(1953-1957)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外交政策成熟)5.195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参加日内瓦会议(第一次……) 6.1955,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7. 1956,中共“八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双百”方针 8. 1958,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特点:“多快好省”)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 9. 1959-1961,自然灾害,经济困难 10.1960,经济调整(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1.1962,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12.1964,原子弹 13.1965,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4.1966,导弹 15.1966-1976,“文革”,停止高考,“样板戏” 16.1970,人造卫星(东方红1) 17.1971,重返联合国(26届联大) 18.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 19.1973,杂交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20.1975,邓小平对经济进行整顿 21.1977,恢复高考 22.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 23.1979,《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 中美建交 24.1980,开始设立经济特区 25.198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6.1983,“三个面向” 27.1984,开放沿海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8.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29.1988,“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30.1992,“南方谈话”,开发上海浦东;“九二共识”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名词解释

A 瑷珲—腾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B 标尺竞争:通过把代理人绩效与在类似条件下的其他代理人绩效进行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现代理人的努力水平。 包产:把产量包给小组或农户,即小组或农户交给集体一定数量的粮食 “包干”:把土地、牲畜和生产工具分给小组或农户,即彻底的小组或农户经营 C 城市偏向:政府在投资取向、财政分配、价格制定、土地利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制定上均有利于城市,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合理的向城市倾斜,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问题,它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产业同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呈现出某种共同趋向,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形成了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格局。 产权保护:英国之所以出现工业革命是因为有专利、产权的保护等。既然科学革命决定工业革命,而科学革命又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那就要从欧洲当时科学革命发生时的状况进行分析,而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四百年前中国没有的制度,西方国家也不一定会有。例如,现在经常讲产权很重要,但是15世纪出现科学革命的时候,西方并没有完善的产权保护,那时候的研究完全是出于好奇心而没有商业动机,研究的成果也基本上都是公共知识。所以,商业价值也不能够解释科学革命为什么发生的原因。 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中村:对内城中的一种低租金社区的称呼。该社区是外来移民首次或第二次的落脚点,具有移民文化特征。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一般是根据一些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面积等,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经济活动,如教育、治安等的统一单位开支标准计算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主要功能 (1)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主要内容: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国家理论 三、福利国家危机 四、福利国家的改革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利国家经济学》,尼古拉斯?巴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进展》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辽宁人民出版社 4.《福利国家向何处去》,周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国发展出版社 6.《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福利国家的典型故事“在20世纪,如果你碰巧出生在瑞典,那就像中了头彩一样。”——一位美国作家。20世纪60、70年代,是瑞典的“黄金时期”有个患了轻度抑郁症的人跑到公立医院去看病。当时正值寒冬,日短夜长。为了能让病人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医生开了一道处方:去西班牙两星期病假,机票和酒店开销算作药费,全部报销。 1.什么是福利国家 布里格斯(Asa Briggs)为福利国家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界定:“‘福利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其中,有意识地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和管理)至少在三个方面努力减少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范围:第一,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而不管他们财产的市场价值如何;第二,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付“社会意外事件”,如生病、年老和失业,以降低不安全感的程度,否则个人和家庭将会面临危机;第三,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向所有公民提供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不管他们的地位和阶层如何。转引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福利国家的内容:第一,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第二,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第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一个简便的界定,就是“社会开支”在一国GDP中所占的比例,比例高的属于福利国家,比例低的属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西方国家,属于“社会开支”内容的包括像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等必要的福利,它们是通过国家的税收、用非市场的手段经营的(即社会福利的非商品化) 福利国家社会开支的比例:瑞典为32%,法国29%,丹麦、德国28%以上,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在26%~27%左右,芬兰、意大利在23%~25%之间,瑞士、荷兰、英国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美国不到17%。 社会指标(平均寿命):日本82.07(岁,下同),法国80.87,瑞典80.63,澳大利亚、瑞士80.62,加拿大80.34,意大利79.94,挪威79.78,奥地利79.21,荷兰79.10,德国78.95,比利时78.92,英国78.7,芬兰78.66,美国78.06,丹麦77.96 社会指标(每千个新生儿的死亡数):日本和瑞典为3.2,挪威为3.3,芬兰3.7,瑞士4.1,比利时、法国4.2,德国4.3,丹麦、奥地利、澳大利亚4.4,荷兰4.7,英国、加拿大4.8,意大利5,美国则高达6.3。 经济指标(以美元为单位人均GDP):挪威:10万以上,丹麦、瑞士6.7万,瑞典、芬兰、荷兰:5.5万上下,奥地利5.2万,澳大利亚5万,比利时4.9万,法国4.8万,加拿大和美国:4.7万,德国:4.6万,英国4.5万,意大利4万,日本3.8万 大体而言,欧洲发达国家属于福利国家,美国一般不称作福利国家。2.福利国家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概念是1941年由威廉?坦普尔最初提出来的,以区别于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力国家”(power state)。人们常常把1948年7月5日英国国民可以享用国民保险的这一天作为英国福利国家的诞生日。从此,现代资本主义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效法建立了福利国家

2016尔雅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答案(1.31-1.50)-分章节

1.31储蓄过程与投资过程 1 以下哪种理论认为储蓄是投资的资源,因而储蓄从物质形态上制约着投资的行为和规模。?A、金融决定论 ?B、投资决定论 ?C、储蓄决定论 ?D、收入决定论 我的答案:C 2 不同时期的国民收入与国民储蓄之间的变动存在不同步性,其原因不包括是? ?A、收入增加的非规律性 ?B、收入的增加与消费增加不同步 ?C、强制储蓄的形式和强度不同 ?D、消费具有阶段性 我的答案:A 3 沟通储蓄部门和投资部门的通道有哪些? ?A、储蓄者利用自己储蓄的资金进行投资行为 ?B、储蓄者将自己的资金交给金融中介产生间接金融资产 ?C、不通过金融中介直接地买卖直接金融资产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4 储蓄与投资过程之间的分离需要通过金融来建立联系,其渠道不包扩以下哪种? ?A、自我融资 ?B、投资者购买间接金融资产 ?C、间接融资 ?D、储蓄者购买直接金融资产 我的答案:B 5

凯恩斯认为在国民收入小于最优国民收入的情况下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储蓄增加的关键变量是什么? ?A、增加投资 ?B、增加消费 ?C、降低利率 ?D、提高准备金率 我的答案:A 6 哈罗德-多马模型将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归结于什么的高低? ?A、税率 ?B、通货膨胀率 ?C、储蓄率 ?D、准备金率 我的答案:C 7 我国的货币化指标在最初1978年的时候只有多少? ?A、21.34 ?B、31.98 ?C、65.87 ?D、133.94 我的答案:B 1.32储蓄和投资的函数解释 1 社会价格的变动率取决于什么? ?A、经济波动周期 ?B、经济增长率

?C、超额需求的大小 ?D、通货膨胀率 我的答案:C 2 当主导消费品具备相对稳定性的时候国家的储蓄变动主要受制于什么变量??A、投资 ?B、利率 ?C、税率 ?D、收入 我的答案:D 3 什么时候计划储蓄的行为不受其价格变动率影响? ?A、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候 ?B、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 ?C、和通货膨胀率无关 ?D、无法确定 我的答案:A 4 投资的增加必然引起储蓄的增加 我的答案:× 5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我的答案:× 6 决定计划投资的因素和决定计划储蓄的因素是一样的。 我的答案:× 1.33收入、储蓄与金融间的关系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一、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与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与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 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 1951年:西藏与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与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这就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 7、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试题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98.00分) 选择题(60分) 1、引进的外资、技术,应该引导它们流向:() (1.00分) A.国家最缺乏的产业 B.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 C.公共领域 D.文化领域 2、()行业具有寄生性: (1.00分) A.企业 B.金融 C.学校 D.政府 3、传统体制下,储蓄结构表现为以()为主: (1.00分) A.个人储蓄 B.企业储蓄 C.政府储蓄 D.全都是 4、关于比较优势战略说法不正确的是:() (1.00分) A.单纯的比较优势可能是中国经济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B.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应该根据比较成本差异的大小,选择差异比较小的进行经营 C.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跟生产要素的多少有关系 D.比较优势战略就是竞争战略 5、储蓄者购买投资者发行的各种证券,投资者将得来的资本用于生产能力的建设,如此储蓄者获得金融资产的增长,意味着()积累的增加: (1.00分) A.实体资本 B.借贷资本 C.虚拟资本 D.金融资本 6、瑞士手表之所以在国际上占据优势地位是因为:() (1.00分) A.成本低 B.品牌效应 C.服务水平高 D.机械生产 7、()现象不属于经济性分离: (1.00分) A.失地农民 B.下岗分流 C.破产者 D.就业者

8、公有制中()独立化会导致按劳分配难以实现: (1.00分) A.所有者 B.代理人 C.劳动者 D.管理人员 9、关于第一次分配说法不正确的是:() (1.00分) A.借助于市场机制 B.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 C.微观收入分配 D.建立在市场等价交换基础上 10、不属于同一个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方式的是:() (1.00分) A.政府 B.企业 C.家庭 D.劳动 11、关于我国分权说法不正确的是:() (1.00分) A.我国多民族宗教民族很难处理,应放下政治分权 B.经济性创造政治民主化的条件 C.政治分权会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独立自主、竞争的关系 D.经济、行政性分权造成多个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的局面 12、提前购买消费品不会导致()出现: (1.00分) A.储蓄率下降 B.储蓄增加 C.投资减少 D.银行缩小对企业贷款 13、()影响国民储蓄的结构: (1.00分) A.国民收入的结构 B.国民消费的结构 C.国民生产的结构 D.国民投资的结构 14、有选择的退出是为了()资源的均衡分配: (1.00分) A.存量 B.流量 C.所有制形式 D.资源 15、()发现垄断帝国主义时期,银行有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1.00分)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斯大林 D.列宁 16、要达到国民待遇的普遍化,最主要的是打破()方面的差异: (1.00分)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 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与17国建交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4 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 1958 八大二次会议 三面红旗(大、人、总) 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 1964 原子弹&中近程导弹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 文革时期 1966 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 国民经济受到影响 取消高考 1970 东方红一号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6-1978 两年徘徊 1977 2月两个“凡是” 恢复高考 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 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2 “十六字方针” 修宪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 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 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 《义务教育法》 1987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_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另外,住宅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居民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1.开始着手准备建国大业的是什么会议? 2.开国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法律的什么? 3.什么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以及时间 4.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5.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是什么事件? 6.美国以什么名义侵略朝鲜? 7.1950年10月,__________________ 赴朝作战________ 任总司令 8.–英雄人物:____________ 中堵枪口的_______ ,“烈火中永生”的________ 他们被誉为____________ 9.土地改革的时间?它打破了什么?并颁布了什么法律? 10.土地改革的意义? 11.“一五”计划主要发展?并以什么地区为中心? 12.“一五计划”的四项工业建设成就? 1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写的是“一五计划”的哪项交通业成就? 14.什么结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 15.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这个宪法是? 16.什么标志着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末时间? 17.土地改革后农业、手工夜的分散经营影响了我国生产发展,对此政府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9.主要意义(实质)? 20. 中共八大的主要任务是?

21 意义 22“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描述的是那一次运动?23 1958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失误是? 24教训? 25 什么结束了我国依赖“洋油”的时代? 26 模范人物:石油铁人_______ ,两弹元勋_______ ,人民好干部________ ,人民解放军的好战士______ 27“文化大革命”时间?根本原因? 28 文革结束标志? 29 性质 30 启示? 31 教训? 32 1978 年伟大的历史转折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 3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内容: 思想上:否定了____ 思想方针 政治上:停止“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的战略决策实行__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 34 1982年颁布了,基本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2018历史考研:为你奉上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3.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4. 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5.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 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 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 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 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 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 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 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5.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新中国初期经济改革与发展

新中国初期经济改革与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3年,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走过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如今世界的第三大经济实体,不得不说,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调整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半封建性质的经济,在这夹缝之中,现代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长期压制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并且十年内战期间,国民党为获得内战的胜利,滥发法币,四大家族垄断经营,金融秩序混乱。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国家经济凋敝,整个国民经济近乎崩,经济秩序亟待恢复。 (一)初期经济改革 只有恢复经济才能有经济的发展,为了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特权;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三是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四是合理调整工商业。这一系列举措的实行使得1950至1952年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就有了巨大恢复,主要经济指标已然超过抗战期间的历史最高水平。到52年底,新中国终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并使得市场物价稳定,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并且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从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同时,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体制满足了国家经济的

发展需要,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与发展。 1953年,国家制定了“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预计实现工业化目标需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曲折中前进 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1958年至1961年受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实行了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切实际的发展,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灾难性损失。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遭到抑制,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同时这一时期,我国在经历了苏联的背信弃义,又遭到了历时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召开,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会决定指出,全国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到1965年底,我国经济状况才得以好转。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遭到重创。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缓慢,漫长的十年,使中国错过了许多发展的重大机遇。对经济发展造成的

尔雅当代中国经济期末考试答案一

尔雅当代中国经济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选题 B 15比较优势战略容易对我们产生一些误导,其原因不包括以下哪种说法? 正确答案:B 33布雷顿森里体系中美元除了与世界各国货币挂钩之外还与什么挂钩? 正确答案:C C 11次贷危机的说法不对的 正确答案:C 48传统的所有制理论当中忽略了哪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正确答案:C 14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居民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但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收入差距相对稳定。 正确答案:× 20传统体制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在各个方面是完全一样的。 正确答案:× 29长期以来,在国际收支中我国的货物贸易和劳务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并且增长迅速。 正确答案:× D 1D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是、 正确答案:C 6打破身份制和等级制 正确答案:√ 10地区与地区之间没有等级差别 正确答案:× F

7F发展中国家开放条件下,如何能将专业人才留下。 正确答案:A 19发展中国家开放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不包括 正确答案:C 45非正式制度的特点1.0 分 正确答案:D 47发展中国家没有对外投资的表要,也没有资本进行对外投资。 正确答案:× 49发达国家主要采用非关税手段进行贸易保护,比如绿色壁垒(以环境保护和保护国民健康为名),制订了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将很多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 正确答案:√ G 5G国家甩掉国有企业补贴经济负担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C 31国家控制的增量,存量的资源范围的大小,或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的大小与什么有直接关系? 正确答案:D 4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什么? 正确答案:A 49关于金融化对世界的影响,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B 32关于开放条件下的贸易和工业化战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B 37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改变,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转变和创新的缘由之一。 正确答案:√ 39国民收入分配向储蓄倾向低的部门倾斜,那么储蓄的规模就小。 正确答案:√ 25公有资本在市场进行配置所得收入会被代理人控制和支配 正确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 区海军建立。 2、1949年9月:一政协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 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 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 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 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 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 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 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前言:总览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 历史高点1820年三分之一 20世纪50年代5%并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直至1979年1979——1990年均增长9% 1991——2011年均增长10.4% (中国的复兴之路:经验、挑战和未来的展望林毅夫)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解放前的一穷二白一跃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与总结。中国的经济为何能快速发展,为了快速的发展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这种快速的发展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新一轮的改革能否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我国的经济进行一下探讨与总结。 三大几段划分 首先我们将我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市场扭曲、效率低下;第二阶段我们将其定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时间从1978年末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三阶段定义为今后的一段时间,降速度,调结构,注重质的增长,探索改革的新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最近读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颇有感慨,此书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共同编写,1994年首次出版后,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十国文字,成为国内外学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一个窗口。 本书共分10章,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编写:第一、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第二、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第四、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其中,第2至第6章内容主要解释第一个问题,而7、8、9章分别解释余下的三个问题。第10章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绪论 对比1980-1991年中国与东欧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数据来肯定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成果,之后又通过讨论购买力平价法进一步证明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者归纳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三大原因:1、具有很高的资本积累率;2、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转移,能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3、来自所谓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作者对比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的经济,提出中国98年以后可能再维持30年左右快速增长。支撑这个增长的除了以上三点外,作者认为改进制度效率的巨大潜力和大国优势是另外两个因素。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很多问题:1、改革以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反复出现经济过热,受到瓶颈产业制约后便强制性抑制,以致形成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且强度与频度在加

大;2、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周期性的高通货膨胀;3、改革以来经济生活中腐败现象不断滋生,企业存在着寻租行为。 第二章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中国领导人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发展目标,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的建设方针。而选择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的原因是:1、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企图跨越经济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2、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西方对中国进行政治与经济封锁,中国急需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是其中关键。3、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中国人口绝大部分为农村人口,若以轻工业为优先发展部门,无法短时期完成工业化所必须的资本积累。 但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部门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资源禀赋特点以 及动员能力产生了直接的矛盾:1、重工业的建设周期远长于轻工业部门,而且重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比较高,而且资本的回报期很长。当时的中国资本稀缺。 2、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进口机械设备,中国的外汇奇缺,导致汇率水平很高,进一步提高了发展重工业的成本。 3、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资本筹集和投入能力要求很高。 为了配合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而实行的政策:1、为保证重工业以较低的建设成本迅速增长而降低资本价格、维持一个稳定的低利率水平的低利率政策;2、为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必要的关键设备而高估本国币值的低汇率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传统与抗战所提出的文化要求之间的关系。 1.“五四”文化传统中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特征 (1)不断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 (2)对长期蒙受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 2.民族解放战争下知识分子的处境 (1)关注历史地表现其文化内涵和审美要求的民间文化形态; (2)原来单一的知识分子启蒙文化取向分成了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以及大众的民间文化形态三分天下的格局。 (二)胡风和毛泽东对革命文学运动的认识 1.内涵 (1)胡风:“新文学”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创作实践、从苏联传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以及以大众化运动为中心的革命文学运动。

(2)毛泽东:“五四”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2.革命文学运动与五四文学的关系 (1)胡风的观点:以大众化运动为中心的革命文学运动是进展而不是否定了“五四”的传统。不是“否定”,指迄今为止的大众化运动依然是仍然没有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任务中突变出去;“进展”,指“五四”新文学由“市民阶级”把它的领导权交给了它的继承者; (2)毛泽东的观点:“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3.胡风与毛泽东观点的不同 (1)胡风:强调了文学运动必须带了“新文艺底传统”走进“战争所显示的生活密林”,如果没有了这个传统,“文艺运动对战争的服务就弄到手无寸铁”。 (2)毛泽东:强调的是如何把文学运动改造成文化军队的现实需要;强调知识分子唯有背叛自己的教养,深入到工农大众中去改造思想、脱胎换骨,才有可能适应新的文化规范。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1)时间: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