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迫症基本概述及治疗

强迫症基本概述及治疗

强迫症

强迫症(OCD)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其症状复杂多样,病程迁延,易慢性化,致残率较高,对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都有严重影响。尽管如此,很多患者早期并不主动寻求医治。

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0.8%~3.0%,精神科门诊患者患病率约10%,平均发病年龄20岁,男性(19岁)稍早于女性(22岁)。约2/3的患者症状起病于25岁前,不到15%的起病于35岁后。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1:1.2)。

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共病率,56%~83%的强迫障碍患者至少共患一种其他精神障碍,与下面精神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抑郁症,67%;社交恐怖,25%;抽动秽语综合征,5%~7%;抽动症,20%~30%。强迫症还与酒精使用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特定恐怖症、惊恐发作、进食障碍、人格障碍等有较高的共病率,因而容易误诊。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强迫症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病前格、遗传风险、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均在其发病中发挥作用。

(一)遗传因素

强迫症患者的家系遗传、双生子遗传、遗传分离分析和基因关联研究均一致认为强迫症同遗传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同卵双生子

的同病率为65%~85%,而异卵双生子则为15%~45%。

(二)神经生物学基础

早有证据表明强迫症有特定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有人提出纹状体,尤其尾状核是强迫症的原发病理部位,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是强迫症发生的神经解剖学结构基础。该环路被认为是皮质功能的补充和调节结构,其病变引起了丘脑水平的门控功能缺陷,从而导致了眶额皮质(与强迫性思维有关)和前扣带回(与强迫症的非特异性焦虑有关)的高度激活,表现出强迫性思维和继发性焦虑。强迫动作被视为一种仪式行为,以代偿纹状体的功能,发挥丘脑的门控功能,可缓解强迫性思维所致的焦虑和烦恼。

(三)心理社会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不可忽视,影响着强迫症状的产生和维持,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因素、负性情绪、生活事件及家庭因素等。心理素质因素主要涉及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和归因风格等。研究发现,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通常表现为:

①做事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有条不紊;

②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难以通融,固执而灵活性差;

③常有不安全感,为人处事唯恐发生疏忽或差错,经常检查或反思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

④拘泥细节,甚至生活琐事也要“程序化”。负性情绪与生活事件包括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不佳,责任加重,家庭不和、亲人

丧失和突然的惊吓等。

(四)心理学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强迫症是心理冲突与心理防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患者因对过去创伤的执着及情感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心理压抑,当他们遭遇生活事件后,被压抑的情感体验就会通过转移、置换等心理防御机制而转化成强迫症状。

行为主义学说认为某种特殊情境可引起焦虑,为了减轻焦虑,患者会产生逃避或回避反应,表现为强迫性仪式动作。如果借助于仪式动作或回避反应可使焦虑减轻,则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使这类强迫行为得以重复出现,持续下去。

认知理论认为,患者常存在许多错误的信念,比如“想到什么行为,这个行为就可能被做出来”“人应该完全控制自己的思想,如控制不住则说明无能”等。强迫症患者存在错误的初级评估,高估了威脉的可能性以及结果;错误的次级评估,低估了自己应对觉察到危险的能力。初级和次级评估又建立在错误的信念之上,错误的信念导致了患者的焦虑和痛苦。

人本主义学说认为强迫症患者是由于缺乏安全的需要,他们不信赖自己及外部世界,有一种对自身内部的冲动和情绪的恐惧,怕这种冲动和情绪会失去控制。为了便于控制自己的世界便压缩外部世界;为了避免恐惧,他们安排、规范自己的世界,使它变得可以预测并可以加以控制。

二、临床表观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一些患者每天会3小时实施重复行为,而有些患者存在持续的、顽固的侵入性思维或难以控制的强迫行为,导致社会功能丧失。

(一)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系指反复闯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持续存在的思想、观念、表象、情绪、冲动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没有现实意义,非己所欲,违反了个人意愿;患者明知没有必要,试图忽略、压抑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苦恼和焦虑。有的患者抵制不明显,或随病程进展,抵抗(反强迫)逐渐减弱。

1.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以刻板形式反复闯人患者头脑中的观念、表象或冲动思维,它们几乎总是令人痛苦的,内容常常为暴力、猥亵或毫无意义。患者往往试图抵制,但不成功。虽然这些思维并非自愿且令人反感,但患者认为它是属于自己的。

2.强迫究思竭虑患者对一些常见的事情、概念或现象反复思索,创根究底,自知毫无现实意义,但不能自控。如反复思考“人为什么会说话?”“天为什么会下雨?”“地球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1加1为什么等于2?”。

3.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需要反复检查、核对。如怀疑自己未完成家庭柞业、门窗没有关好、钱物没有点清等。患者能意识到事情已做好,只是不放心而想要反复检查。

4、强迫对立观念患者脑中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且性质对立。如想起“和平”,马上就

联想到“战争”;看到"拥护”脑中即出现“打倒”。

5.强迫联想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个观念联想到另一个观念。当强迫症患者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事物时,就不由百主地联想到一些令人不愉快或不样的境。如,看见异性就会联想对方会不会喜欢自己;见到打火机,就联想到炸药爆炸的恐怖情景,见到有人抽烟就想到火灾;见到钞票,即想到其上会带有多少病菌,会不会传染疾病等。联想时,患者越想越紧张,而且反复联想,不能控制。

6.强迫回忆患者意识中不由自主地反复早现出经历过的事情,无法摆脱,感到苦恼。有时强迫性回忆和强迫性疑可同时出现。强迫回忆时,有的患者表现为发呆,实际上是在冥想,若被打断或认为“想得不对”,则需从头再次想起。

7.强迫意向患者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实际上不会转变为行动,因患者知道这种冲动是非理性的、荒谬的,故努力克制,但内心冲动无法摆脱。如想把小孩扔到窗外,站在高处就想往下跳,走在路上就想撞向行驶的汽车等。

(二)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指强迫患者通过反复的行为或动作以阻止或降低强迫观念所致焦虑和痛苦的一种行为或仪式化动作,常继发于强迫观念。这种行为通常被患者认为是无意义的或无效的,且反复企图加以抵抗,导致明显焦虑。虽然强迫行为并不是为了获得快感,但是可以使焦虑或痛苦暂时缓解。对于病程漫长的患者,抵制可能十分微弱。强迫性行为有的为外显性的,为能看得见的一些仪式或行为;有的则较为隐

匿,如默默计数或祷告;有的为了消除强迫思维而用另外一种思维来抵抗或消除。从根本上讲,这些行为既不能给人以愉快,也无助于任务的完成。

强迫行为与患者所担心、害怕的事情之间的联系常常不合逻辑(如:将物品排列整齐是为了防止心爱的人受到伤害),或明显超过了正常界限(如:每大花儿小时的时间洗澡来防止生病)。

1.强迫检查

多为减轻强迫怀疑所致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电插头是否拔掉,作业是否做对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仍不放心。

2.强迫洗涤患者为了消除对受到脏物、毒物或细菌污染的担心,表现为反复不断地洗手、洗澡或洗衣服、餐具等,多源于“怕受污染”这一强迫观念。这种洗涤往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3.强迫询问强迫症患者常常不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消除此疑虑所带来的焦虑,常不厌其烦地询问他人(尤其是家人),以获得解释和保证,如反复询问自己是否说错话,有无做错事等。这与他们的不安全感、过分苛求自己、过于理智和完美主义等心理有密切关系。

4.强迫计数患者对数字发生了强迫观念,整日沉浸于无意义的计数动作中,即使对偶然碰到的电话号码、汽车牌号等都要反复默记,或反复不断地数窗格、楼梯、楼层,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不能自控。

5.强迫性仪式动作这是一些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过分的程序或仪式动作,通常是为了对抗某种强迫观念所致焦虑而逐渐发展起来

的。如患者出门一定要先左脚迈出家门,如未如此,叫一定要退回来再迈一次,口中还念念有词;回家一定要右脚先迈进家门,鞋子头朝东摆放,等。这此仪式程序对他们来说往往象征着吉凶祸福,或逢凶化吉等意义。强迫性仪式动作可占去患者一天中的数小时,还可伴有明显的犹豫不决和行事迟缓。

(三)回避行为

患者通常采用回避行为、中和或随意的形式以减轻焦虑,故患者通常回避会透发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人、地点及事物。疾病严重时,回避可能成为最受关注的症状。因为治疗使串者更多地暴露在诱发强迫症状的环境中,治疗过程中随着回避行为的减少,强迫行为可能增加。

三、诊断

1.诊断要点

(1症状王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二者皆有。

(2)强迫症状须占据一定时间(如:每天出现1小时或以上)。

(3)强迫症状引起患者明显的痛苦,或导致患者生活、家庭、社交、教育、职业等方面的损害。

2自知力强迫症患者的自知力水平可分为:

(1)]知力良好:患者能够意识到强迫信念可能不是真的,或可以接受它们不是真的。

(2)自知力较差:患者意识到强迫信念可能是真的。

(3)自知力缺乏:在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内,患者完全确信强迫信念是真的。

四、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抗强迫作用的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氯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氯米帕明等。其中SSRIs 是目前的一线治疗药物,氯米帕明因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由于强迫症呈慢性病程,容易复发,因而其治疗原则是全病程治疗。一般说,强迫症的治疗应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三个阶段。

1.急性期治疗一般建议急性期治10~12周,药物选择应从推荐的一线药物中进行,足量(处方推荐的较高或最高剂量)足疗程开始。多数患者治疗4~6周后会有显著效果,有些患者10~12周方有改善。经12周急性期治疗疗效不佳者首先考虑增加药物至最大治疗量;仍无效者可考虑联合增效剂、换药治疗或选用其他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或物理治疗)。应注意,不宜一种治疗药物短期使用便认定为无效而频繁换药。

抗精神病药单药治疗不宜作为强迫症的常规治疗,但SSRIs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增加疗效。常用药物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和奥氮平等。与抗精神病药联合SSRIs的方案相比,氯米帕明作SSRIs的联合用药,疗效较好,但安全性较差,所以一般不作为联合方案的首选。

2.巩固期与维持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效果显著者,可进入为期1~2年的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研究表明持续治疗能减少患者的复发。完

成维持期治疗的患者,经系统评估后可考虑逐渐减药,每1~2个月减掉药物治疗剂量的10%~25%,并严密监测停药反应和疾病是否复发。如症状波动,则加回到原来的治疗剂量,延长维持治疗时间。

(二)心理治疗

强迫症的发病与病前性格、自幼生活经历、社会心理因素及精神创伤等密切相关,单靠药物治疗往往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需要辅以适当形式的心理治疗。目前强迫症的主要心理治疗方法有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在强迫症的整个治疗体系中,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最重要的支点,包括:①对强迫症患者的耐心解释和心理教育;②帮助患者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尽力克服心理上的诱因,以消除焦虑绪;③认真配合医生,找出心理因素,进行系统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等。

暴露和反应预防是治疗强迫障碍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屡露疗法是使患者面对引起焦虑的物品和环境;反应预防要求患者推迟、减少甚至放弃能减轻焦虑的行为,如缩短洗手时间,减少洗手频度,甚至放弃洗手。在实施治疗时,首光应对患者进行疾病教育,提高患者信心,使其依从治疗计划。此疗法应结合家庭治疗,因为对患者家庭成员的教育和支持鼓励十分重要,他们是监督患者完成家庭作业最重要的人选,而且家庭治疗有助于减少人际系统中对症状起到维持作用的因素。起初治疗者和患者须制订一个特别的激发焦虑的计划,通过会谈在治疗室内指导患者如何去做,以后通过家庭作业让患者单独去做,逐步增加

难度,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评估息者的反应和认知治疗的效果。有效的暴露疗法和反应预防一般需12次会谈和长时间的家庭作业。

对于多数QCD患者,药物与心理治疗同时或相继进行均比单独使用任一种治疗的效果要好。而且认知行为治疗也可在维持治疗中发挥作用。

(三)物理治疗

目前可供选择的物理治疗方法有经颅磁刺激( TMS)、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深部脑刺激(DBS)、迷走神经刺激(VNS)等,但疗效有待肯定。

五、病程和预后

强迫症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发病。约10%的患者起病于10~15岁,75%的患者发病于30岁以前,平均发病年龄20岁左右。半数以上患者病情缓慢发展,逐渐加重渐趋向慢性;约1/4的患者病情有波动,11%~14%的病例有完全的缓解间歇期,有些患者进人40~50岁后,病情有自动缓解倾向。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常无明显诱因或诱因微不足道。多数患者在疾病初期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羞于外露,致使患者就诊年龄超过发病年龄10年。强迫症患者在整个漫长的病程中,症状呈明显的波动性,应激或情绪不良时加重。

多数研究提示,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有:病前人格较为健全,发病有一定的诱发因素,社会功能保持良好,症状呈发作性,病程短;预后不良的指标有:病前有明显的人格障碍,发病于童年,症状弥散且严重。

强迫障碍与CBT(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

强迫障碍与CBT(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强迫障碍CBT 一、强迫症的定义 强迫症是一种焦虑性疾患,其特征是有一股焦虑不安的想法,冲动或影像在患者脑海之中不断地出现,让患者觉得很痛苦。为了消除这些强迫念头所带来的困扰,患者会不断作出强迫行为。 二、强迫症的诊断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OCD 诊断须符合下列几项: A、出现强迫思考、强迫行为或两者兼具。 强迫思考如1和2 1、持续且仿佛出现一些想法,冲动或影像,在困扰的症状干扰时,有时候个案的感受是侵入的、不想要的,这会对大部分的个案造成明显的焦虑或痛苦。 2、个案企图忽略或压抑这样的想法、冲动或影像,或试图以一些其他的想法或行动抵消它们(例如做出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定义如1和2 1、重复的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检查),或心智活动,(例如:祈祷、计数、重复、默念)、个案必须响应强

迫思考或根据某些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来被迫地做出这些动作。 2、这些行为和心智举动的目标是避免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者预防产生一些可怕的事件或情况。但是这些行为或心智举动,与其期望去抵消或预防的现实状况是不符合和的,或明显是过度的。 B、强迫思维或行为是费时的,或引发临床上显著苦恼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用减损。 C、强迫症无法归因于某物质或另一个身体病况所产生的生理效应。 D、此困扰无法以另外一精神疾病的症状做更好的解释。 特别注明:①良好的或尚可的病识感:个案认为强迫症的信心一定或可能不是真实的,或者半信半疑。②差的病识感:个案认为强迫症的信心可能是真实的。③没有病识感/具妄想信心:个案完全相信强迫症的信心是真实的。 由上可知,OCD特征包括拥有无法停止重复的想法和担心,以及无法抗拒的去做的重复行为或心理活动。 其中强迫思考被认为是心理上过度担忧所造成的重大压力现象,而强迫行为的目的则是用来预防伤害或降低强迫思考的压力。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3‰。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无显著区别。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遗传因素 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性格特征 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精神因素 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有人用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关于扣带回活动过度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的说法,尚缺少扣带回的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直接证据。原理心理学认为:觉察系统本身具有配置功能,前额叶是以配置的方式设立一个参照样本。参照样本能够直接对照本义系统产出的样本,分析客观事物的相对意义,使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反应。让人们清醒时前额叶样本能够一直点亮丘觉,决定了人们当时的意识状态和心理环境。强迫症过于强化某一个或某一类样本的配置,从而产生强迫症状。如果将强迫症状让当事人当作病症看待,反而强化了症状,如果说服当事人能够信服这不是病症,反而有利于学习、记忆,并让当事人坚持用强迫法去学习、记忆,强迫症状很快消失,对治疗临床强迫症效果显著。 强迫症是一种比较难治的心理疾病,它带给人的痛苦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的。 1、人都有强迫倾向

强迫症基本概述及治疗

强迫症 强迫症(OCD)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其症状复杂多样,病程迁延,易慢性化,致残率较高,对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都有严重影响。尽管如此,很多患者早期并不主动寻求医治。 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0.8%~3.0%,精神科门诊患者患病率约10%,平均发病年龄20岁,男性(19岁)稍早于女性(22岁)。约2/3的患者症状起病于25岁前,不到15%的起病于35岁后。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1:1.2)。 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共病率,56%~83%的强迫障碍患者至少共患一种其他精神障碍,与下面精神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抑郁症,67%;社交恐怖,25%;抽动秽语综合征,5%~7%;抽动症,20%~30%。强迫症还与酒精使用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特定恐怖症、惊恐发作、进食障碍、人格障碍等有较高的共病率,因而容易误诊。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强迫症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病前格、遗传风险、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均在其发病中发挥作用。 (一)遗传因素 强迫症患者的家系遗传、双生子遗传、遗传分离分析和基因关联研究均一致认为强迫症同遗传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同卵双生子

的同病率为65%~85%,而异卵双生子则为15%~45%。 (二)神经生物学基础 早有证据表明强迫症有特定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有人提出纹状体,尤其尾状核是强迫症的原发病理部位,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是强迫症发生的神经解剖学结构基础。该环路被认为是皮质功能的补充和调节结构,其病变引起了丘脑水平的门控功能缺陷,从而导致了眶额皮质(与强迫性思维有关)和前扣带回(与强迫症的非特异性焦虑有关)的高度激活,表现出强迫性思维和继发性焦虑。强迫动作被视为一种仪式行为,以代偿纹状体的功能,发挥丘脑的门控功能,可缓解强迫性思维所致的焦虑和烦恼。 (三)心理社会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不可忽视,影响着强迫症状的产生和维持,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因素、负性情绪、生活事件及家庭因素等。心理素质因素主要涉及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和归因风格等。研究发现,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通常表现为: ①做事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有条不紊; ②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难以通融,固执而灵活性差; ③常有不安全感,为人处事唯恐发生疏忽或差错,经常检查或反思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 ④拘泥细节,甚至生活琐事也要“程序化”。负性情绪与生活事件包括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不佳,责任加重,家庭不和、亲人

强迫症介绍及康复指导

你有COD吗?! 前言 人人都有小怪癖-但愿他们不存在,但总有那么些习惯和举动始终无法改变。我们当然都希望能多些自身的掌控感,但自由意念渐行渐远,终于变成疯狂入侵的暴风骤雨,至我们的意念不顾,并成为我们的主宰:当习惯变形为不得不做,貌似帮我们驱除铺天盖地的惧怕和担心,却将我们拖入了吞噬一切得深渊------这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质变。 生活中,有些人的生活被一些想法和行为所操控,比如反复想同一个问题,或者重复做同一件事。尽管他们明知这些想法和行为没有必要,却无法停止。当这些想法和行为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时,他就可能罹患一种严重但可以治疗的疾病,精神医学家称之为强迫症,或强迫性神经症,英文缩写为OCD。 强迫症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理问题,病人对其强迫想法成年累月地进行着艰苦的"自查搏斗",他们力图克制却无法摆脱,对自己反复出现的、明知不对的行为觉得不能控制,常误认为或怕别人认为是"精神病",内心痛苦到了极限。由于强迫症病人的"自相搏斗"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强迫症状愈演愈烈,病人的信心不断降低。在他们的头脑里,不由自主地、反复不断地出现某些念头、幻象、情绪、冲动、意图。这些症状扰乱了他们正常的思想过程和情绪活动,或者使他们不情愿地做某些动作。也就是说,这些病状是强行侵入病人的精神活动中,强迫病人接受的,为此被称为“强迫症”。因此,强迫症的特征是:患者明知这些强迫想法和仪式行为没有必要,但不管怎样都要去完成。 对于喜欢整理的强迫症患者来说,摆放好不是道理,摆放整齐才是王道。

在表扬孩子爱整齐的时候的时候,请不要忽视孩子的强迫症倾向 据美国的一项统计显示,人群中每40人中就有一个强迫症患者。美国有超过500万患者,照此估计,在中国的患者数目可能会达几千万之巨!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其实并不孤独。强迫症患者倾向于将自己患病的情况保密,结果你根本无法清楚地判断和认识,究竟还有多少人有着同样的问题。下次在你遇到一大群人,比如在运动场﹑音乐会﹑商场,甚至在购物商场前排队时,环顾四周,在你的身边40人中就有1个强迫症患者。 那么你有没有强迫症呢? 当下列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正常生活时,就应该考虑自己是不是OCD患者了。 1.经常对病菌和各种疾病敏感,并毫无必要的担心; 2.经常反复洗手而且洗手的时间很长,超过正常所需要; 3.有时会毫无原因的重复相同的话语好几次; 4.觉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饭,走路时要遵循特殊的顺序; 5.经常没有必要地反复做某些事情,例如检查门窗,开关,煤气,钱物,文件,表格,信件等; 6.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都要产生怀疑; 7.经常不自觉地去想一些不愉快的回忆或想法,使人不能摆脱; 8.经常认为自己的细小的差错就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9.时常无原因地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 10.时常无原因地计数或多次吟唱某一段歌曲; 11.在某些场合,很害怕做出尴尬的事; 12.当看到刀,匕首和其他尖锐物品时会感到心烦意乱; 13.为要完全记住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困扰; 14.有时会毫无原因的破坏某些物品,或伤害他人; 15.在某些场合,即使当时生病了,也想暴食一顿; 16.当听到自杀,犯罪或生病这类事情时,会心烦意乱很长时间,很难不去想它。 17.有洁癖、幻想症、电邮综合症、自慰过度等表现。 18.当脑子里出现听到或看到某一观念或某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 强迫症的分类

强迫症

强迫症,也被称为强迫性障碍(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患者可能会反复进行某些动作或者思考某些事情,即使他们知道这些行为或思考对他们没有意义或不合理。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强迫症的症状、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 一、症状 强迫症患者常常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强迫性思维:患者反复出现某些想法或者念头,例如害怕自己会变得肮脏、感染病菌或者对别人造成伤害等。 2.强迫性行为:患者经常反复进行某些动作或行为,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或者整理东西等。 3.强迫性规则:患者会制定某些规则或标准,必须按照这些规则或标准执行,例如按照某个数字的倍数做某些事情等。 4.强迫性检查:患者会反复检查某些事情是否完成,例如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电器是否关闭等。

5.强迫性重复:患者会反复做一些事情,例如反复数数、反复看一些东西等。 二、原因 强迫症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环境和生化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环境因素如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父母的过度保护、家庭不和谐等也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的发生。同时,神经传递物质和神经回路的不平衡也可能是引发强迫症的原因。 三、诊断 强迫症的诊断通常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通常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病史和心理评估等多个因素来诊断。此外,为了排除其他相关的疾病,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等,医生可能会进行身体检查或进行其他相关的检查。 四、治疗 强迫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不良的心理习惯,从而缓解症状。 五、预防 强迫症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身心健康,适当运动、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减少压力。 2.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减少思想上的压力。 3.学会放松身心,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身心平衡。 4.保持积极心态,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关系,避免孤独感。 5.及时发现和治疗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防止病情发展为强迫症。 六、结论

强迫症

强迫症文献综述 一、定义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另外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二、病因 1、心理学机制 1.1 OCD的人格特征:庞道记等圈在研究中则更具体地说明了OCD与强迫人格有一定关系,并提示,OCD患者有抑郁情绪。缺乏自信.焦虑、紧张、追求完美、不安全、敏感多疑、不适应、自卑、自责、强迫观念、刻板等,与强迫人格突出表现不安全感、不完善感、小心多疑、尽善尽美、优柔寡断.既严于律己又苛求别人,做事一丝不苟,难得通融等的观点一致。 另外,OCD患者人格特征除了强迫人格外,常常共患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史尧胜摘译的“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中指出,OCD不伴人格障碍是少见的亚型,绝大部分临床病例共患人格障碍,最常见的为强迫型、回避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王振等研究则发现,共患人格障碍与OCD的难治性可能有一定关系。从有关研究中OCD患者MMPI基本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OCD主要负荷4个人格因子,即神经质:反映患者具有神经症性症状;精神质:反映患者存在严重的不能适应现实的心理特征,具有精神病性症状;多疑因子:反映患者存在敏感、多疑、情绪小稳等心理特征;社会内向因子:反映患者社交内向性、自恋、敏感被动、退缩等心理特征问。此结果进一步说明OCD患者人格及心理特征复杂,除OCD状外,往往还伴有其他类型神经症症状。一过性精神病性症状及人格障碍等,有关的结论获得国外有关OCD研究的支持。由此可见,强迫症状作为可观察到的表现有着复杂的人格基础,其病情演变当属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增加OCD 的难治性,矫正起来比较棘手。 1.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人格的健康与完善起着积极地作用。家庭环境不良会造成个体人格形成的偏差,既往研究发现,长期不良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及人格障碍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有研究18l从家庭环境角度来研究OCD的发病原因.发现OCD患者家庭环

强迫症

一、什么是强迫症? 简单地说:强迫症就是我们控制不住去想那些我们不愿意去想的事情,控制不住去想那些我们觉得没有意思的事情;控制不住去想那些令自己非常痛苦的事情。 什么是强迫症?强迫症就是内心的一种矛盾的冲突,一种强迫与反强迫力量之间的冲突。就是自己控制不住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一些事情,控制不住去做一些自己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控制不住去做一些自己非常担心和非常害怕的事情。 这个时候,当我们决定不去想它、不去做它、不去研究它、不去搞懂给它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已经不是我们自己的了,我们自己的脑子、思维和行为我们根本就控制不住了,根本就不听自己的了; 你越是不愿意去想它,它越是去想; 你越是不想去做这件事情,他非做不可; 你越是不想去担心什么,他越是要去担心; 你越是不想去害怕,它越是害怕; 你越是想放下让自己很痛苦的事情的时候,它越是去纠结它; 脑子里面自然地形成了两股力量的对抗,控制的力量越大,反抗的力量随之就会加大,久而久之,脑子里面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矛盾与冲突的抗衡,这就是理论上的强迫与反强迫之间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二、强迫症都有哪些症状? 1、强迫观念患者反复思维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 虑等; 2、强迫行为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 强迫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在,高标准、严要求、做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反复检验、苛求细节,如不完美就会焦虑,紧张和苦恼。自我克制,谨小慎微,过分的道德感,给人以刻板、迂腐之感,不一定影响婚姻和工作,但别人与其交往,往往感到困难,因而缺少朋友。 这两大类可以再作出区分,总共有六大类: 1.强迫思维:患者的强迫思维主要表现为对大自然的规律、常见事物进行探究,试图寻找的答案、怀疑自己做过的事和说过的话是否正确、总是将两个毫无关系的词语或东西联系不由自主到一起、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无休止的回忆等,这些强迫思维,患者都是认为没有必要的或者毫无意义的,但又无法进行自我控制。 2.强迫情绪:患者对某件事物的喜恶或担心总是控制不住的流露出来,比如走在路上会担心树倒下来砸到自己,患者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但自己无法控制。

强迫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强迫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1、强迫症怎么治疗 1.1、支持性心理治疗 对强迫症患者进行耐心解释,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指导患者把注意力从强迫症状转移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 1.2、行为治疗 是当前治疗强迫症较为有效的措施。但要求患者高度配合,严格执行,坚持治疗。应该指出强迫症的纠治,实质上是要求患者改变强迫性格和改正错误的行为习惯,具体方式目前主要采用暴露疗法和反应防止法。暴露疗法的目的在于减轻强迫症状的焦虑,而反应防止技术则目的在于减少仪式动作和强迫思维出现的频度。 1.3、思维控制法 具体的方法是在安静的环境下,全身放松,注意力高度集中。用闭目思考的方法,让强迫观念自由联想,不必加以控制。一般想半分钟,心中默念一声“停”,该时思想突然停止。不久又产生强迫观念,让其再想半分钟,再“停”。如此反复20次作为~个训练课目,20次为一疗程,可反复进行,直到强迫观念完全消失和自控为止。 1.4、精神外科治疗 用手术的方法破坏大脑的某些神经核团如扣带回。目前主要采用扣带回切除术、囊切开术、边缘白质切断术、尾核下神经束切断术,总体疗效不理想,只对少数病人有较好的疗效,因此目前很少开展精神外科治疗。 2、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亦有译作沉溺,是一种神经官能症,更具体地说,是焦虑症的一种。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入侵式的思维

所困扰,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使患者感到不安、恐慌或担心,而进行某种重复行为有时会令患者感到这种压迫感可以得到舒缓。(有时,这还与某种焦虑有关)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3、强迫症的发病原因 3.1、遗传因素 该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作为一种遗传特征的红细胞(ABO)血型,与强迫症关联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有较高的A型发生率和较低的O型发生率。 3.2、心理社会因素 作为一种诱发因素,在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只有在心理与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才持续存在,如工作环境的变化、重大责任、过分要求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或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难、怀孕、分娩造成的紧张,加上患者谨小慎微、优柔寡断,遇事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忧心忡忡,而促法强迫症状。 3.3、器质性因素 临床上昏睡性脑炎、颞叶挫伤、癫痫的病人可见强迫症状。而外科治疗显示切除尾神经束边缘脑白质对改善强迫症状有效,提示与上述部位的功能有关。此外,个性特征在发病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着类病人往往有做事古板、井井有条、过于严肃等特点。 1、强迫症的症状会有迫联想: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2、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这是强迫症的症状。 3、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这也强迫症的症状之一。

强迫症状的心理治疗方案

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旻)两种。强迫思维是指不自主浮现在脑海中的念头、想法和担心,导致焦虑情绪或不适感,伴有实施相对应强迫行为的急迫感或冲动。青坡行为是指自主实施的以减轻强迫思维所致焦虑为目的的行为动作或内心活动。有强迫症状不一定就是强迫症。强迫症状与临床上强迫表现的症状定义基本相同,主要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还有一些比较TS的感知障碍(如"脑子空了","记忆力不行”等)。 2、临床表现 (1)强迫思维 ①强迫思想 ②强迫性穷思竭虑 ③强迫怀疑 ④强迫联想 ⑤强迫回忆 ⑥强迫意向 (2)强迫行为 ①强迫检查 ②强迫洗涤 ③强迫性意识动作 ④强迫询问

3、强迫症状解决方案 (1)心理治疗 当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强迫症的主要心理治疗方法有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行为治疗包括暴露疗法、反应预防。暴露疗法是让个体反复暴露于实际生活中个体回避的情景,反应预防是教个体认识到在他认为必须出现强迫行为的情景时,强迫行为仅仅对抗紧张焦虑和不适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个体不需要采取强迫行为也可抵抗焦虑,让个体学习以其他的方式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景做出反应。根据学习理论,强迫症个体常又戒虫发强迫症状的焦虑产生不适宜的主动回避反应,可鼓励个体体验令人感到不适的情绪,而不用强迫动作抵抗这种不适。反应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要求个体按照等级列出他所恐惧的对象,个体逐渐暴露于他所恐惧的刺激物,并禁止其采取强迫行为抵抗刺激。精神分析法治疗强迫症状是指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和解释移情,让个体体验和感受症状的幼稚性和不合时宜性,使之放弃原始的愿望和想法。达到症状的消失。认知治疗能减少个体的不适感,增加社交和工作能力,通常与暴露治疗联用,且效果优于单用认知治疗。 (2)药物治疗 ①抗抑郁药物治疗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强迫症治疗有效果,常用的药物有氯米帕明、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泌口舍曲林等。通常在治疗4-6周后起效,在服药治疗3个月左右才可评定疗效。若强迫症伴有严重焦虑,药物的起始量宜低。 ②辅助性药物治疗 辅助药物治疗包括神经阻滞剂、氟硝安定、锂盐、色氨酸、普棊洛尔等。其作用为通过不同

强迫症的治疗分三个阶段

强迫症的治疗分三个阶段 强迫症简介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特征是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强迫症一般起病于青少年期,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持续存在。强迫症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药物治疗阶段、认知行为疗法阶段和维持治疗阶段。 阶段一:药物治疗阶段 1. 选择合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是强迫症治疗的第一步。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三环类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常规的选择是SSRI类药物。药物治疗一般需要持续几个月或更长时间。 2. 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 在药物治疗阶段,医生需要跟踪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和药物的疗效。常见的评估工具有强迫量表和抑郁量表等。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疗效评估结果,医生可以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3.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在药物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头晕、失眠等。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患者应及时告知

医生。此外,患者也不能自行停药或改变药物的剂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阶段二:认知行为疗法阶段 1. 认知行为疗法的介绍 认知行为疗法是强迫症治疗的核心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和控制症状。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暴露和反应防止以及认知重构两个方面。 2. 暴露和反应防止 暴露和反应防止是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内容。暴露是指患者故意接触到引发强迫观念的物体或场景,而不进行强迫行为。通过暴露,患者逐渐适应并减少对触发因素的恐惧。而反应防止是指患者抑制强迫行为的冲动,从而减少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3. 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是指通过重新评估和调整患者的思维方式来改变其对强迫观念的认知。常见的认知重构方法有合理分析和替代性思维等。通过认知重构,患者可以减少对强迫观念的过度解读,从而减少症状。 阶段三:维持治疗阶段 1. 维持治疗的目的 维持治疗是为了防止强迫症症状的复发。由于强迫症的病因较为复杂,治愈率较低,因此维持治疗非常重要。维持治疗一般需要继续使用药物和进行定期随访。

强迫症的症状与心理治疗方法

强迫症的症状与心理治疗方法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反复出现并引起强烈不适的强迫思维和行为。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症状以及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强迫症的症状 强迫症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1. 强迫思维:患者会出现反复的、无法控制的思维,包括恐惧、怀疑、疑虑等。 2. 强迫行为:为了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不适,患者会进行一系列重复的行为,如洗手、整理、检查等。 3. 强迫观念:患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无理取闹的观念,坚信只有通过某些行为才能避免不好的结果。 强迫症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的不适,还会对社交、工作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心理治疗方法 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强迫症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和行为习惯来缓解症状。治疗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 评估: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其症状和病史。

b. 暴露治疗:患者会在医生的引导下进行暴露治疗,即暴露于触 发强迫行为的情境中,但不去进行强迫行为,以让患者逐渐意识到强 迫行为带来的不必要性和不适感。 c. 反应阻断:医生会教导患者一些技巧,如停止与强迫观念和强 迫行为有关的想法,以改变其行为习惯。 2. 心理分析疗法:心理分析疗法是一种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内心世 界并找出潜在原因的疗法。治疗过程需要患者与心理治疗师进行深入 的心理交流,以便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3. 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的强迫症病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考虑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在医生指导 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和依赖。 三、预防与康复 预防强迫症的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 情绪管理: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2.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安 排工作和娱乐。 3. 寻求帮助:如果感觉自己存在强迫症症状,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接受适当的治疗。

强迫症疾病背后的心理机制

强迫症疾病背后的心理机制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出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而了解其背后的心理 机制,对于治疗和帮助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疾病背 后的心理机制,探讨其原因、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方法。 一、强迫症的定义和症状描述 强迫症是指患者出现反复、持久且无法抗拒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的不合理、无意义、固执的想法,而强迫行为 则是为了应对和减轻这些思维带来的焦虑和痛苦而进行的重复性行为。例如,洗手、数数、检查等。患者往往对这些行为存在强迫感,并且 明知其不合理,但无法抵抗。 二、强迫症的心理背景 1. 焦虑情绪的作用:研究表明,强迫症与焦虑情绪密切相关。患者 往往因为焦虑而产生强迫思维和行为,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一种自我安 抚的机制,可以暂时性减轻焦虑情绪。 2. 控制欲望的体现:强迫症患者往往有较强的控制欲望,他们希望 通过反复的强迫行为来掌控他们认为可能会发生的不好的结果。这种 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一种临时的控制感,使他们感到安全和放心。 3. 误解和过警觉的认知:强迫症患者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存在偏差和 误解。他们过度解读某些刺激,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从而导致 强迫思维和行为。

三、强迫症的发展过程 强迫症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并发展成为慢性疾病。以下是其发展过程的主要阶段: 1. 矛盾冲突阶段:在此阶段,患者可能经历着内心的矛盾冲突和焦虑情绪的增加。他们会尝试自己的方式来减轻焦虑,这可能包括某些特定的行为。 2. 强化和依赖阶段:当患者发现通过特定的行为可以暂时减轻焦虑情绪时,他们会进一步加强这种行为,并且越来越依赖它。 3. 强迫行为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患者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强迫行为,并将其执行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强迫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强迫症的治疗中。它们能够调节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症状和焦虑情绪。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调整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改变他们对强迫思维的反应,从而减轻症状。 五、对强迫症的社会支持和理解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也被称为强迫性障碍(OCD)。它被定义为一种持续性的、无法控制的强烈欲望或冲动,导致个体陷入不断重复某种行为或思维的困境中。这种强迫性行为或思维往往与个体内部的焦虑、恐惧和不安有关。强迫症的症状可能多种多样,包括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或仪式感,以及对如洁癖、验收恐惧等特定事物过度关注。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强迫症的定义、症状、原因以及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这一常见心理障碍。 首先,强迫症的定义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强迫性行为是指个体反复进行 的某种特殊行为或动作,以试图消除自己内心的强迫感。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义的,并且个体承认其行为毫无必要,但很难抑制。同时,强迫性思维表示个体反复出现的特定思维、意念或图像,对此感到极度烦恼和担忧,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这些思维,甚至对自己的思维质疑。 强迫症的症状对每个患者可能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强迫性 思维,患者不断反复出现的、与自己意愿无关的、令人丧失控制力的思维,常常与亵渎、伤害自己或他人等恶心事情有关。第二是强迫性行为,患者为了减少焦虑或恐惧感,进行一系列重复的行为或仪式感。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清理和摆放东西等。此外,患者对于特定事物或场景可能表现出过度关注,例如洁癖患者会对细菌或污垢感到极度恐惧,并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强迫症的症状呢?强迫症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一些 因素与其发生有关。首先是遗传因素,既然在家族中存在强迫症的患者,则个体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将增加。其次,生物化学因素也被认为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可能导致这种心理疾病的发生。此外,心理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个体的儿童期经历、个性特征、应对能力等。 在治疗强迫症方面,药物和心理治疗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方法。药物治疗中, 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抗焦虑药。SSRI类药物

了解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

了解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被困扰着无法控制的强迫观念和行为。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并寻求适当的治疗。 一、强迫观念的定义和特征 强迫观念是指患者内心产生的一种强烈而无法抑制的思想、观念或想法,其内容多与疑虑、恐惧或不协调的行为相关。强迫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强迫性:患者对于这些观念感到强烈的内心压力,认为只有通过特定形式的行为才能减轻这种压力。 2. 反复性:强迫观念往往是反复出现的,患者无法将其排除头脑之外。 3. 不合理性:强迫观念的内容常常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患者却难以自主地去相信这一点。 4. 抵抗性:患者往往明白这些观念的荒谬性,但无法有效地抵抗或消除这些观念。 二、常见的强迫观念类型 强迫观念的内容多种多样,并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强迫观念类型:

1. 清洁观念:对细菌、病毒和污垢产生强烈的恐惧和厌恶感,表现 为经常洗手、消毒以及清理物品等行为。 2. 反复检查:对事物是否关闭、关闭是否安全等产生强烈的不安感,导致反复检查门窗、煤气和水源等。 3. 整齐观念:对事物是否整齐和有序产生极度的恐惧感,表现为频 繁整理、数数物品等行为。 4. 反复计数:对事物进行反复计数,例如房间的瓷砖、桌子上的书 籍等,无法停止。 5. 性暗示观念:对性或亵渎的想法产生极度不适感,表现为反复默数、祷告以及避免触碰特定物体等行为。 6. 敏感观念: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产生过度敏感的担忧,例 如对称性、平整性等方面的强迫。 三、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以 下是其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1.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旨在 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强迫症症状。治疗过程中,患 者与心理治疗师合作,学习如何识别和挑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并开 展暴露和反应预防(ERP)练习,逐渐减少强迫行为。

心理学对强迫症和焦虑症的研究和治疗

心理学对强迫症和焦虑症的研究和治疗 强迫症和焦虑症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这两种病症严重影 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为此,心理学家们对这两种疾病进 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摆脱痛苦。 一、强迫症的研究和治疗 1. 强迫症的定义和症状 强迫症是一种被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行为所困扰的心理疾病。患 者常常感觉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和行为,被强烈的冲动所主导。例如,他们可能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清洁自己的身体或环境,或者进行 某种特定的仪式行为等。这些强迫行为会给患者带来长时间的痛苦和 不便。 2. 强迫症的研究发现 心理学家通过对强迫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强迫症往 往与特定的认知偏差有关。例如,患者常常过分关注细节和整齐度, 对风险进行过度估计,并且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强烈的负面解释。此外,研究还发现,与其他心理疾病类似,强迫症可能存在遗传和神经生物 学的基础。 3.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两种。行为疗 法通过逐步暴露患者于强迫源,并且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发生频率来

帮助患者克服强迫症状。药物治疗则常常使用选择性抑制剂等药物,调节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症状。一些病例也可以采用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的结合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焦虑症的研究和治疗 1. 焦虑症的定义和症状 焦虑症是一种被持续而明显的恐惧和不安所困扰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处于过度紧张和担忧的状态,即便面对并无真正威胁的事物或情境也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压力。这种焦虑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2. 焦虑症的研究发现 焦虑症的研究发现焦虑症与个体的认知方式、情绪调节和神经生物学等因素密切相关。许多焦虑症患者存在思维上的扭曲,过分关注失败和负面结果,同时也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此外,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焦虑症可能与大脑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3.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主要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类。常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调整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方式,以减少焦虑症状。暴露疗法则通过逐渐接触焦虑源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药物治疗常常使用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以平衡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