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当代女秘书的美学修养

浅谈当代女秘书的美学修养

浅谈当代女秘书的美学修养
浅谈当代女秘书的美学修养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当代女秘书的美学修养姓名:

院系:新闻与影视艺术系

专业:涉外文秘

年级:2009级

学号:09090119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2年1月1日

摘要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秘书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做好一个现代女秘书的基础是应先提高美学修养,将美学巧妙运用在工作中更是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女秘书的美学修养的核心范畴则是秘书的审美活动。学会美学修养、体现美学修养从而使秘书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美一向都是人们所追求的,因为他以特有的魅力,陶冶人们的心灵,诱发人们的追求,鼓舞人们的创造。关于女性之美,有很多种说法,但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话题,而女秘书之美似乎又在诗意中渗入一些不可琢磨的思想。加强美学修养,对现代女秘书来说,是塑造自身审美形象的基本内容。针对当前企业女秘书的岗位需求,本论文从思想修养、工作能力、行为举止、心里素质、人格魅力等方面分析提升女性美学修养的具体要求和途径,使美学修养在当代企业女秘书工作运用中具有更大的现实价值空间。通过分析美学修养的益处,得出当代女秘书美学修养提升的必要性和根本性。

通过分析,随着女秘书在秘书工作群体中数量的日益增加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提高女秘书的工作效率,加强美学修养,提高她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对推动现代女秘书工作的完善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美学修养也为每一位女秘书的工作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在提高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自我完善。

关键词:女秘书;美学修养;审美活动

目录

前言 (1)

一、秘书美学修养的概念 (2)

二、当代女秘书美学修养提升的必要性 (2)

(一)企业发展的需求 (2)

(二)就业生存的需求 (3)

(三)外在形象的需求 (3)

二、当代女秘书提升美学修养的具体要求 (3)

(一)职业形象美 (4)

(二)沟通语言美 (4)

(三)行为举止美 (5)

(四)人格魅力美 (5)

三、提高现代女秘书美学修养的途径 (6)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前言

秘书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门,在社会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中的应运越来越广泛,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秘书美学修养”是个新兴的概念,它的本质是从美的角度对秘书工作进行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它对于秘书素质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做好现代女秘书的工作,美学修养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从而提高女秘书的美学修养,就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据调查显示,自 2 0世纪80年代以来,女秘书群体在我国迅速崛起,特别是在实业界、商界和行政、教育、科技等行业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女性的解放既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女秘书阶层的出现无疑可视为社会进步的又一表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现代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企业单纯依靠科技进步的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注重开发企业员工的劳动热情与创造性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这方面,美学有着巨大的潜能和独特的功能。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美学作为企业文化的高层次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纵深发展。故此本论文主要从塑造女秘书的美学修养入手,分析女秘书如何提高美学修养,提出加强女秘书的美学修养的好处。因而本论文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当代的女秘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一、秘书美学修养的概念

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修养”一词从字义上分析,“修”主要是指锻炼、整治、学习和提高;“养”主要是指培养、教育和熏陶。美学修养,是以修养为基础,以审美活动为中心,它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养成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现代女秘书的美学修养指女秘书的心理素质、思想修养和工作能力的美的体现.加强女秘书美学修养有着积极意义:一是创作良好的现代公文;二是事务管理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提高秘书在协调决策中的积极影响;四是创造秘书工作的社交行为美。

在当今企业的秘书工作岗位中,80%都由年轻女性担任,这与秘书工作岗位需求特点不无关系。因此,女秘书所特有的细心、辅助的特质让女性更适宜秘书工作,更容易受到企业青睐。面对企业需求,她们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作为一名现代女秘书,因其处于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更应该加强自身美学修养。从整体上看,秘书处于中间这一位置,对工作中的各个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不可或缺。

二、当代女秘书美学修养提升的必要性

企业是按投资者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受托责任,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得盈利。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享有名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团体法人。而现代企业秘书的美学修养,其核心范畴是秘书的审美活动。具体体现在秘书的心理素质。思想修养和工作能力上,它着重于秘书在与美学发生碰撞时,秘书作为审美尺度,应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全面优化自生的身存环境。

(一)企业发展的需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秘书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美学修养作为企业文化的高层追求,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纵深发展的逻辑延伸,这就要求女秘书也应具有相应的美学修养。女秘书的美学修养,其核心范畴是秘书的审美活动。在审美过程中,女秘书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生态美及自然美。在秘书学与美学的碰撞中,女秘书作为审美主体,应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素质,全面优化自身的生存环境,才能作为审美主体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素质,全面优化相应的工作环境。美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给人一堆抽象

的知识,而是引导人们参与到实际的审美体验之中,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基于“女秘书就是小蜜、花瓶”这种社会的偏见及世俗眼光,一些企业只凭借女性的外貌姿色,无视女性素质的提升和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无实际内涵和业务能力的女秘书也并不少见。因此,企业女秘书只有内外兼修,提升美学修养,才能凭借自身的努力以消除偏见。使得自身的审美时尚不至于成为企业潜在的负价值。

(二)就业生存的需求

据2003年北京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需求与减员情况调查统计表明,全市各单位需招用的人员中,女性仅占需求总量的27.30%,用人单位存在着明显的性别选择倾向。西南政法大学的调查结果也显示,70%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性别歧视。调查中,认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性别歧视的,占四成以上。由此可见,男性和女性就业比例差别较大,相比较而言,女性较男性面临更大的就业及生存压力。因此,女性增强自身美学修养,提升全面素质更显必要和重要。

(三)外在形象的需求

所谓形象,就是一个人的外在印象,秘书在提供着辅助性工作的同时,还从事事务性、管理性、沟通等综合性的服务。作为窗口形象的秘书岗位,接待来访等工作都由秘书出面处理,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了企业的形象,秘书就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因此,要求自然舒展,充满生气,端庄稳重和蔼可亲。对女秘书而言,要尽量把自己充沛的精力和焕发的精神展现在工作当中,体态容貌要神采奕奕,态度行为要热情大方从容稳健。诚如培根所说:″论起美来,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动作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即美的本质在于秀雅合适的动作体态。所以,女秘书分利用女性条理性强的特点,培养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作为职业女性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美学修养,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奠定基础。

二、当代女秘书提升美学修养的具体要求

女秘书的美学修养应包含对秘书工作的热爱,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掌握,对所从事职业美学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对职业美的积极创造。在审美过程中,秘书应注重自身的职业形

象美、沟通语言美、行为举止美和人格魅力美等若干方面的提升,充分体现优于男性的女性美。

(一)职业形象美

女秘书的职业形象是美学修养的客观反映和外在体现,是女秘书自身素质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女秘书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注重自身的主体形象与社会的文化底蕴、社会环境、职业特点的和谐。

妆容。当代女秘书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形象应端庄而职业,可着淡妆,化妆既要讲究美观,又要讲究合乎自身的工作环境,体现出自然、大方的美丽;既体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增加他人对自身的形象分值,又可以显示出特有的职业女性的魅力和自信的礼仪素质;既能使自己心情愉悦,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着装。整洁大方的衣着是构成了女秘书美好的职业形象的外在表现。因此,女秘书的服装不仅要职业、大方、整洁,还要求渗透着典雅,朴素美观,大方中孕育着和谐,以求得与秘书职业特征、精神面貌、人格魅力融为一体的和谐美,树立起高层次的服装审美情趣。

微笑。卡耐基说过: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他的人,像是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女秘书应当注意自身的企业形象作用和职业沟通的特点,工作中应常常面带微笑。甜蜜的微笑和具有本人特色的仪态,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还可表现诚意、表现友善,是与他人沟通的催化剂,会给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眼神。微笑离不开眼睛的神采,秘书面带微笑的同时还应当双目平视对方,并运用真诚和亲切的眼神与他人接触,体现出平易近人的感觉,显示出职业和自然的美感。

(二)沟通语言美

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企业业务开展的频繁,语言越来越体现其沟通、交流的桥梁和工具的重要作用。女秘书与人交往,不仅要讲普通话,发音准确,而且要声音大小适中,谈吐文雅,逻辑严密。还要注意言辞的礼貌性、词语的修饰性、语言的生动性、话语的针对性和说服性等。一名当代企业的女秘书,工作中向上级汇报、接待客户、与各部门的同事交流等沟通工作时都需要运用语言。因此,人们对秘书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沟通语言运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秘书应当具备语言美的能力。

用语文明。女秘书应注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这是体现沟通语言美的外在体现。秘书

要熟练使用文明礼貌的十字用语,即“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以给他人注重礼仪的感受。

音调轻柔。在沟通交流时,女秘书应当注重说话的场合与氛围,语言不仅要清晰、准确、文雅,还应注重音调轻柔,渗透着对他人的关注与耐心,具有美学特征,体现出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

语气真诚。沟通语言美还需要善于表达真诚。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出真诚,则很难体现出语言的美学价值。作为女秘书面对来访的客户如能面带笑容,态度热情,但夸夸其谈会给人留下训练有素,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真诚,不懂得语言美学价值的不良印象。因此,沟通语言美需要注重语气真诚,才能带来应有的美感。

(三)行为举止美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优美的言语,大方的修饰,加上优雅端庄的体态,敏捷协调的动作,就能很好地体现女秘书的行为举止美感。当代女秘书的工作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广泛。他们已经不再局限在办公室这一狭小的空间里,他们的形象就是公司和企业形象的代表。因此,女秘书应当时常注意自身的各种姿态美。如站立时应当脊背挺直,胸部挺起,不要弯腰曲背,才能体现出规范、自然、挺拔、美丽的感觉;坐姿要求腰部挺起,上身要直,交谈时身子可适当前倾表现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优雅的坐姿传递着自信、友好、热情的信息,同时也能显示出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步幅适当,双臂自然摆动,体现出自然、挺拔的美感。

宋美龄女士1943年在美国演讲时,她美丽的容貌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旗袍着装引来了众人关注和欣赏的目光。她步伐优雅,目光随和,面带微笑而愉快地与人交谈,并不因为交谈者的身份高低而显出不同的神情。行为举止的美学修养在宋美龄女士身上显现得十分突出。可见,女秘书应体现出潇洒、优雅的行为举止美。有些女性尽管长相漂亮,衣着时髦,但是站无站相、坐无坐相,举止忸怩、表情呆板、谈吐粗俗,使人感到整体的不协调,很难给人以美的感觉。

(四)人格魅力美

高尚的人格魅力能给当代女秘书的工作锦上添花,女秘书的人格魅力主要通过女秘书的主体形象来体现,它体现在对秘书工作的热爱,对工作态度的认真,让她沟通交流的对

象感受到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以形成美感。此外,女秘书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待人接物中表露出来的自信、亲和,对沟通对象的真诚,以及爱好广泛、反应机智等性格魅力上,这都是当代女秘书不可缺少的美学修养。具有这种人格魅力的女秘书,定能使他人产生强烈的沟通欲望和美感。

人格魅力美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女性美不仅需要具备外表美,还要具有内在的心灵美。内在美的衡量,取决于女性的精神状态、个人气质、品德情操和生活习惯,它是在长期的陶冶中形成的。对于女性而言,内在美表现在工作上宽容默契、通情达理、吃苦耐劳、细心耐心;生活上谦和恭敬、柔情似水;社交上善良、有同情心、体贴他人、帮助弱者。心胸狭窄、遇事斤斤计较、妒忌他人、损人利己是内在美的大敌,同时也直接影响外表美的形象。内在美是体现人格魅力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说外在美是直观性的,那么内在美则是蕴含性的,是一种和谐的美。它可以弥补外在美的缺憾。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就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内在美是秘书工作的本质要求和美的真蕴所在。女秘书的内在美包括心灵美和知识能力美。

善是心灵美的核心。这一原则体现在女秘书工作上,可概括为女秘书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等高层次的审美情趣等方面。知识和才气是心灵美转化为行为美两者相结合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知识能力美可以说是秘书美学修养的本质要求。现代秘书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苦的智力和体力活动,要求女秘书具备深厚的知识和能力。

三、提高现代女秘书美学修养的途径

找准位置,明确形象。作为当代企业的女秘书,应当了解自身的工作岗位职责,明确自身在公司和企业所处的位置,明确自身的形象定位,踏实、勤恳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才能不受社会偏见制约,树立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企业形象。

提高素养.增强知识。现代人提出的“知识美容论”就是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身的内涵,读书能改变容貌,其实就是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形象化的表现。“知书达理”的女人,才有善解人意的修养和回味无穷的魅力。即便容颜逝去,举手投足之间依然会流露出优雅高贵的气质。“慧外秀中”的女人,才善于理性的思考,能够充满自信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因此,女秘书应当从“大”处着眼,从知识上充实自己,从素质上提高自己。

熟悉需求,塑造性格。知识与智慧是企业对秘书的职业需求,而细心和耐心更是企业

女秘书的职业性格需求。当代女性应当有锻炼自己性格的自觉性。造物者用了最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创造人类,它赋予了男性阳刚之美,又赋予女性阴柔之美。女性的温柔应表现在善解人意,宽容忍让,谦和恭敬,温文尔雅,工作中也应当形成健全丰满的性格,柔中有刚,韧中有勇,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鲁莽,细腻而不拖沓,热烈而不狂放,更好地与秘书职业特点相吻合。

减轻压力,保持健康。当代女性工作和生活压力之大有目共睹,因此,女性应当学会自我减压,使自己尽量保持美丽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工作之余可以走向大自然,面向江海,脚踏青山,去感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去感受明月、清风、青山、绿水……。对工作压力大的女秘书而言,亲近大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美,欣赏和感悟自然美,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

结论

女秘书修养是随社会生产力及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社会文明发展状况,对女秘书的任职标准——最基础性的合格上岗的素质和秘书的修养的发展优化——优秀秘书的素质修养都有不同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及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秘书美学修养优化的强大动力。由此,秘书修养不是一个静态的、凝固不变的模式,而是社会文明发展对秘书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秘书工作主体——秘书适应社会文明发展不断丰富其素质内涵、提高其修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动态过程,是不同时代秘书职业、不同秘书岗位任职标准基础上的提高和优化。秘书人员必须把握社会文明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优化自身修养。

总之,当代企业女秘书只有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美学修养,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做一名称职的女秘书,对提高企业的效率,提升企业的形象都将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徐双敏,《行政管理学》,2010年12月第四次印刷,279页

张丽俪,《涉外秘书实务》,200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37页

方国雄,方晓蓉。《秘书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7页

范立荣,《中国秘书专业资格证书教程》,2010年10月第1次印刷,33页朱传忠、叶明:《秘书理论与实务》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廖金泽,《国家秘书职业手册》,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年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摘要:阐述了现代桥梁对美学的需求,指出现代桥梁建筑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通过几个突出造型案例展示现代桥梁的美学设计。 关键词:桥梁美学造型设计形态艺术 1 引言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一座桥,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陌生和熟悉;连接的是野蛮与文明,梦想和归宿。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诗,那么桥梁建筑则无疑是这些瑰丽的诗篇中最为潇洒写意的一笔。 桥梁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满足实用功能要求的工程结构物,他还常作为建筑艺术实体得以长久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一座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桥梁,既能够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工艺水平,更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创造力。 2 现代桥梁美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需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成为自然整体中的一个协调部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桥梁规模,需选择不同的美学处理方式。 对特大桥梁,因其本身的宏大规模,必将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景观。则应把桥梁本身视为环境主体进行美学设计,尽可能突出桥梁主题的存在。若桥梁规模较小,且当地环境已经形成,则应当使桥梁与环境融合成一体,不宜再突出桥梁。此时,可利用自然或社会环境条件,使桥梁组合于周围环境的画面中。 2.2 造型匀称,比例适当 桥梁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桥梁在三维空间中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而点、线、面是三维空间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三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状态决定了桥梁造型的视觉形象和艺术形态。这就要求桥梁结构工程师充分掌握它们的相互组合和相互投影等关系进行设计。 2.3 风格上应力求结构简单,线条明快 风格是指设计构思所表现的具有特色、表明特征的建筑形态。合理的结构体系,能够自然表达力的传递关系,也会使桥具有稳定、连续、明快、流畅等形态美。当代桥梁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简单,较少装饰;造型协调,表现跨越。 3 现代桥梁的建筑美学设计举例 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成熟,大量的现代桥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落地而成,他们之中不乏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他们用各自独特的造型、利落的线条、完美的几何形状彰示这人类文明的磅礴和张扬。 3.1 盖茨亥德千禧桥——泰恩河的明眸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以千禧为名的建筑在世界遍地开花,而其中又尤以英国最盛。企图以千禧年来重振日不落雄风的英政府,将众多打着千禧旗号的建筑项目提上了日程。一时之间,英伦大地上,竖起了各式各样的“千禧纪念碑”。这中间,就有在2002年赢得建筑界权威的斯特林建筑设计奖的盖茨亥德千禧桥。 盖茨亥德千禧桥横跨在英格兰北部的泰恩河上,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摆式大桥。大桥由两部分组成:一条像彩虹般横跨泰恩河的固定拱门,和一个能旋转的圆弧形桥。平时,它水平躺在河面上,供行人和自行车来往,普通大小的船只也可直接从桥下穿过。当遇到大型船不能通过时,弧形桥可以通过两端的压力扬吸机进行旋转抬升45度,让大型船

建筑美学

第一章美学基本知识 美学:研究现实的美的规律及其表现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的科学. 建立: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理性主义哲学家 《美学》 1.1美是什么 代表人物: 柏拉图“美是理念” 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 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本身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立普斯“移情说” 孔子“尽善尽美” 庄子“道至美至乐” 王阳明“美在吾心中” 一. 客观美:认为美在物体本身,自然和社会本身. 二. 主观美论:美不在物,却在心.在精神. 三. 主客关系美论:认为美即不在物也不在心,而在心与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 1.1.1美的特征 (1)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2)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 (3)美的形象要靠不断创新. 1.1.2美的形态 (1)自然美 (2)社会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中心内在,外在 (3)艺术美 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特点:反映现实,融进艺术家思想 1.2 美的欣赏 1.2.1 美感 美感的产生通过人类特有的审美感觉器官:耳.眼.鼻.舌 高级的特点:心里结构 文明的思维结构 社会的情感等心里活动 1.2.2审美标准 说法不一: (一)认为审美评价存在客观尺度标准是绝对的 (二)认为标准因人而异,审美评价纯属主观精神范畴它是相对的 1.2.3审美差异 概念: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同一事物和形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b 存在哪些方面: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显的民族差异;经历学识审美修养 第二章中外古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建筑艺术的特征: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2.1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多层次构成 2.1.1礼制性建筑的类别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要:阐述了现代桥梁对美学的需求,指出现代桥梁建筑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通过几个突出造型案例展示现代桥梁的美学设计。 关键词:桥梁美学造型设计形态艺术 1 引言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一座桥,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陌生和熟悉;连接的是野蛮与文明,梦想和归宿。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诗,那么桥梁建筑则无疑是这些瑰丽的诗篇中最为潇洒写意的一笔。 桥梁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满足实用功能要求的工程结构物,他还常作为建筑艺术实体得以长久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一座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桥梁,既能够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工艺水平,更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创造力。 2 现代桥梁美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需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成为自然整体中的一个协调部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桥梁规模,需选择不同的美学处理方式。 对特大桥梁,因其本身的宏大规模,必将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景观。则应把桥梁本身视为环境主体进行美学设计,尽可能突出桥梁主题的存

在。若桥梁规模较小,且当地环境已经形成,则应当使桥梁与环境融合成一体,不宜再突出桥梁。此时,可利用自然或社会环境条件,使桥梁组合于周围环境的画面中。 2.2 造型匀称,比例适当 桥梁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桥梁在三维空间中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而点、线、面是三维空间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三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状态决定了桥梁造型的视觉形象和艺术形态。这就要求桥梁结构工程师充分掌握它们的相互组合和相互投影等关系进行设计。 2.3 风格上应力求结构简单,线条明快 风格是指设计构思所表现的具有特色、表明特征的建筑形态。合理的结构体系,能够自然表达力的传递关系,也会使桥具有稳定、连续、明快、流畅等形态美。当代桥梁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简单,较少装饰;造型协调,表现跨越。 3 现代桥梁的建筑美学设计举例 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成熟,大量的现代桥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落地而成,他们之中不乏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他们用各自独特的造型、利落的线条、完美的几何形状彰示这人类文明的磅礴和张扬。 3.1 盖茨亥德千禧桥泰恩河的明眸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以千禧为名的建筑在世界遍地开花,而其中又尤以英国最盛。企图以千禧年来重振日不落雄风的英政府,将众多打着

秘书人员的素养

第一节 秘书人员的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秘书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秘书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要求。 德育目标:让学生懂得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秘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经过努力的学习,刻苦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不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不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秘书。 教学重点: 1.秘书人员应具备的素养。 2.秘书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要求。 3.秘书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教学难点:秘书人员的能力要求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教学。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秘书人员应具备的政治素养。 【导入新课】 前面我已经把秘书的各项工作都详细具体地给同学们进行了介绍。但是作为一个秘书人员,仅仅只掌握这些是不行的。作为一个秘书人员,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素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作为秘书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素养: 1.素养是素质和修养的总称,是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的总和。 2.素质通常指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毅力、爱好、意志、气度等。 3.修养通常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知识、技能等方面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所达到的水平。 4.素质是修养的基础,修养可以弥补素质的不足。

二、政治修养: 政治修养是指秘书人员在政治组织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具体内容为: 1.具有强烈的事业心。 (1)首先,秘书人员强烈的事业心表现在秘书工作献身精神上。 安心秘书工作,不朝三暮四,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得失,热爱秘书工作。 (2)其次,秘书人员强烈的事业心,表现在积极进取的精神上。 不辞劳苦,不畏惧困难,不拈轻怕重,愉快地完成任务,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3)秘书人员强烈的事业心,还表现在开拓创新的精神上。 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大胆创新与时代同步。 2.具有坚定的信念: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秘书部门是领导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秘书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这就要求每一位秘书人员对四项基本原则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坚持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 作为党政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秘书必须有较强的原则性。不讲情面,不拉关系,维护领导威信,辅佐领导活动。 (2)坚持“三服务”的信念。 秘书“三服务”宗旨:为领导机关服务、为各部门服务、为人民服务。秘书人员应牢记服务宗旨在工作中,做好服务工作。 3.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 秘书是领导的助手,秘书人员的思想理论水平要比一般机关工作人员要高。才能适应领导工作的要求。 (1)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当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2)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方法。 (3)必须接受新观念。 秘书人员必须思想敏锐,不断接受新观念,从而推动秘书工作,指导秘书工作。 【课堂反馈】 以座谈的形式,让学生说说秘书为什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应该具备怎样的政治素养。 【课堂小结】 秘书工作的政治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因此具备一定的政治性素养是秘书人员的基本条件之一。书中主要讲了政治素养三个方面内容,都不难,容易掌握。 【板书设计】

《美的历程美学导论》在线课课后作业答案及答题情况

课后作业答案及答题情况 1.1已完成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 1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是谁?()?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4' 33''》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二.判断题 1 “审美麻木化”就是指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1.2已完成成绩:75.0分 一.单选题 1 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句话出自()。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二.判断题

1 审美需求属于B需求,即“存在需求”。()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2 《向日葵》是著名画家莫奈的作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3已完成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 1 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的作品?()?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二.判断题 1 审美不属于人类心理的高峰体验。()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2.1已完成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A、

美学的定义

美学的定义: (维基百科)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西方美学简史思路梳理: 古典时期: 西方美学肇兴于希腊罗马时期,最初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关注点在于自然界。苏格拉底将注意力由自然界转向社会,由此,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解决的早期希腊思想家留下的两大问题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从雅典明珠实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答案。1、肯定了文艺模仿现实世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因而是反现实的。2、肯定了文艺要为现实服务,但是抹煞了艺术标准,压抑情感。 亚里士多德处于希腊文化的总结时代,他的《诗学》和《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的关于美学的著作。总结了成就,建立了规范理论。 他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的看法基本是唯物和现实的,他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建立了艺术有机体的概念。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他认为文艺标准不同于政治标准,但是文艺能发生深刻的教育作用,评判文艺不能只靠文艺标准。 亚历山大和罗马时代: 历史的更迭: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和分裂,西方政治中心向罗马转移。个人从社会分离出来(原为个人与城邦集体统一),进行独立和分散的活动,单纯的书斋生活,视野较狭窄,研究重点集中在修辞和文艺理论上。其代表人物有贺拉斯(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郎吉弩斯(《论崇高》,表现文艺的情感效果,流露出浪漫主义倾向)和普洛丁(自有的哲学系统,是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中世纪: 从四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仅有的活动是将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但丁的出现。 此间重要文化史实:1、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奠定;2、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3、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4、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的美学思想(把美当作是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务的美的最后根源);5、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建筑、世俗文学,揭示出文艺复兴的曙光);6、但丁的文艺思想(诗为寓言说,论俗语) 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迈入近代化,封建主义的上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精神解放。“人道主义”的理想被提出。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原因1、资本主义最早登上历史舞台;2、欧洲的文艺最发达)。 最初,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家只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反宗教的斗争,后渐渐从文艺反映现实

浅谈当代建筑的美观设计(一)

浅谈当代建筑的美观设计(一) 摘要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路途中一直伴随着各色建筑的同步发展,可以说建筑本身也凝结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当今的建筑学经过了近三十五年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积累,已经摆脱了曾经的理论贫乏的窘迫局面,转而进入了各种观点与形式百花争鸣的时代,不再缺乏各失的理论和复杂的形式,而是要回归建筑的本真,将建筑的美观这一重要命题再度体现出来,创造出更丰富、更新颖、更美观的建筑形象。 关键词建筑;美观;设计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方美学的鼻祖——柏拉图就在苦苦地追寻“什么是美?”,继而西方美学界便锲而不舍地进行着关于“意义”与“本质”的艰辛探索,在这探索道路上不断迸发出美学的火花,而美学真正所蕴含的“美”不仅包括广义上的美观,也涵盖了文化美和真正的艺术美。现代主义明确的提出“形式服从功能”,而建筑作为现代生活的发生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思想甚至宗教信仰都密切相关,基于此,建筑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的功能需求就决定了建筑本身所拥有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人们的生活需求方式决定了建筑的自身形式,反过来,建筑的形式又能客观地反映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是一个统一辨证的关系。由此看来,建筑之美不单单是广义的“美观”而已,功能“美”、意义“美”、文化“美”更赋予其深刻内涵。 1,美学的整体认识 我们日常所说建筑的美观主要是在探讨建筑的内外部结构的“艺术性”体现这一问题。但是通常人们都把建筑的美观放在建筑的功能后面,成为一种“尽可能实现的美观”或者说“条件允许下的美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艺术审美要求的提升,建筑的美观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而且美观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抽象概念,不同的人对于建筑美观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正如60年代的人们喜欢古朴的木质装饰,而80年代的更喜欢现代感更强的建筑风格。因此建筑的风格必然要丰富多样。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不光是建筑师本身艺术修养的提高,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美学观,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提升自己建筑设计的质量,自然以上都是必要的前提,但是更多的要依赖全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相关历史、文化、艺术的认知度的提高。否则,再美观的建筑也成为无人欣赏的废墟。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大众的观赏性,这一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建筑只要完成,那么其外观、内景的布局就自然而然的以固定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建筑设计者的水平有限,一味的按照自己独断的理解去设计建筑,使得该建筑成为了个人设计,无人欣赏的摆设。这就是违背了建筑要满足大众口味的要求而造成的。日常的建筑设计中也存在着多种风格和各式美学主义t如: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等等,大部分都存在着对建筑美观的考虑,有着广泛的哲学、伦理学等的学术理论基础。而建筑师作为建筑的缔造者,应该摆脱各种主义的条条框框带来的限制,更多的从自身专业技术角度出发去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更多贴近现实,能体现艺术魅力,彰显建筑风格的优秀作品。 2,建筑美观的具体操作 有人曾经对建筑的美感做了一个解释,“建筑美就是要达成心灵的宁静与享受。”这是从人自身的欣赏角度去说的,而对建筑本体而言,要强调其美感,就是要有构建良好的空间、造型和居住环境。建筑美感是与实用性、经济性相关联的,与人的心理慰籍、精神愉悦以及安全感等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仅仅把美观作为建筑艺术创作的唯一要求,反而会变成一种束缚。而要实现建筑美观包涵的众多内容,我们不得不凭借高速发展的科技力量,科技是建筑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建筑各项功能主要驱动。 2,1科技与美观兼顾 科技的发展让新时期的各个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建筑业的变化则体现得更加深刻,

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2008年,大陆学者在《存在与华夏文明》一书中提出了美的这个定义。 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到:“美是难的。 毕达各拉斯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塑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由此,它们发现了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线”,他们有时也认为圆球最美。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十八世纪欧洲兴起了“实验美学”热,意图从具体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质,从而给出美的定义。然而实验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图形和声音,所得结论不具普遍性。由美的这定义出发进行演绎,可以对美进行合理分类,把自然美,社会美、相对美、形象美、朦胧美等都归入了“美”这个种概念的属下。 由于人的需要随时间地点在变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动态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确定的。 如果以人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嗅,触,尝,听,看,想)为标准,美可分为实用美,形式美,音乐美、精神美和创造美。 以人的需要层次为标准,美可分为生理美、先验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动的场所分,可把美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按美产生时实物刺激的有无,美又可分为直接美和间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美可以分为实际美

和信号美… 和谐、烂漫、磅礴、壮阔、温柔、热情、博大、健壮、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是个不相同的具体的美。美是和谐、烂漫、磅礴、温柔、健壮、浩瀚、善良、豪放共同具有的一般内容和本质。美是一般的和谐,和谐是具体的美,美存在于和谐、烂漫、磅礴、浩瀚、温柔、热情之中。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关于《建筑美学》课程教学内容浅谈

关于《建筑美学》课程教学内容浅谈【摘要】《建筑美学》课程是建筑理论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设计实践活动上升到艺术理论的重要总结,也是艺术理论用以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本文以16学时量为例,根据《建筑美学》课程可参考的教材资料,研究总结出的该课程可开展的授课内容与课程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建筑美学;教学研究;实践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courses. it is an important summary of art theory on designing practic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guide designing practices. based on the quantity of 16 classes as an example, and according to the reference material,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content which can be carried out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way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teaching research;practice 1.引言 当今我国的许多高校建筑学专业都开设了一系列建筑美学类相关课程,如东西方建筑史学、建筑赏析、建筑美学、建筑表现等。这些课程,有侧重于美学理论研究的,如建筑美学史,也有重视实践操作的,如建筑表现。美学类课程的积极开设,是提高学生专业

论秘书意识与气质的修养

论秘书意识与气质的修养 古时君王视秘书为股肱之臣。当今领导人用秘书如左膀右臂。秘书是领导人的智囊和助手。他辅助领导人从事各项管理工作,负有参政设谋,协调综合,督促检查,拾遗补缺等重大责任。秘书素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与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品德、智能、身心等方面的素质。但是,仅仅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还不是合格的秘书人才,还不能说是一个精明能干的秘书。秘书要在领会贯彻领导意图的过程中与领导配合默契,使领导得心应手,并达到心领神会,挥洒自如的境界,仅有其基本素质显然是不行的,欲达到完成秘书使命的优化标准,还必须具备和培养良好的秘书意识和气质。 自我意识与角色意识的对立统一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发展的,它表现愿望、意向、兴趣、理想、信念等。自我意识的高层次表现为一种丰富性动机,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推进提高的自我实现的精神支柱,每个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的某个阶段以后,又会出现新的更高的自我实现的追求。这种时时更新的自我意识总呈膨胀之势。秘书是人在社会组织中担当的一种角色。其角色意识又必须控制在社会组织为他规定的规范之内。也就是说,他不是在自己选定的环境下创造,而是在他直接碰到的环境下创造。因为秘书在社会组织中不是领导者、指挥者、决策者,仅仅是领导者、指挥者、决策者的参谋和助手。他仅仅服务于领导工作,活动于幕后。作为处于从属辅助地位的秘书,必须听命于人,只能在受控的前提下施控。这种受规范控制的角色意识制约着呈膨胀状态的自我意识,而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在一定条件下促进、推动角色意识,这就是自我意识与角色意识的对立统一。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与角色意识始终是互相渗透、互为因果的。秘书要实现自我,首先必须冲出自我,在“无我”中实现自我并达到“超我”。 融自我于角色,角色中见自我。任何自我实现不可能在角色之外达到,一个人必须全力塑造丰满的角色形象,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在戏剧舞台上,锣鼓一响、音乐声起,演员就各自完全进入自己的角色。演员所塑的声情并茂,维妙维肖的角色形象就是他在戏剧舞台上的一种自我实现。在秘书岗位上扮演秘书角色,就要像演员塑造角色一样,把追求、跨越更高阶段的自我意识不断调整转移到塑造完美丰满的秘书形象上来。要彻底摈弃“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心态,使强烈的自我实现的丰富性动机完全融汇在角色意识之中。在角色意识中溶化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那么从属性的被动工作就会出现创造性、主动性态势。在规范的角色位置上塑造出了鲜明的角色形象,其自我实现也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也就是在角色形象中展现了崭新的独特的自我。 隐个性于共性,共性中显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气质与习惯等,它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在人与人相互接触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倾向。共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配合他人的行为,适应群体生活的共同要求,符合群体行为规范的性格倾向。心理学家认为,只要不是病态,任何个性都是可爱的。这是从宏观角度对社会构成与发展而言。而从微观角度,对适应某种社会规范而言,个性是要服从于共性的。作为秘书,不仅要个性服从于共性,而且还要使自己的个性巧妙地溶合于共性,具有最大限度的可压缩性,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环境中,不但能顺应群体共性,尤其还要顺应其服务对象的独特个性。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浅析建筑美学

浅析建筑美学 收稿日期:2009202226 作者简介:史 丽(19802),女,助理工程师,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房建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史 丽 摘 要:阐述了建筑美学的产生、建筑美学的划分及其定义,研究了建筑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原则和特征进行说明,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美学观,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TU 285文献标识码:A 如何设计赏心悦目的建筑、如何让自己的设计体现出建筑之 美是每个设计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美”这个概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定义、意义、原则和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以求对建筑美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什么是建筑美学 1)建筑美学的产生。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雏形的“房 屋”,建筑美学就随着它的出现而出现了。建筑美学经历了一个从茅屋之“美”到广厦之“美”的发展过程,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而“美”的最后形成,还有赖于人的意匠,加工和创作。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形式和构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建筑美学的产生不但具有客观性的一面,而且有着主观性的一面,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方面的问题属于美的客观范畴,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造,属于美的主观范畴,前者是产生美的实际条件,后者是产生美的真正动因。2)建筑美学的划分。随着建筑美学的产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建筑美学的意义的争论,一般认为建筑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地说,狭义建筑美学是指单体建筑美学,是指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而广义建筑美学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房屋自身,走向整体环境,跨越单体建筑,走向城市。前者旨在揭示单个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而后者侧重于从建筑美学的边界条件,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到城市的宏观角度,去把握美的特性,研究建筑美学的问题。狭义建筑美学的核心是源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建筑三要素。英国建筑理论家柯林斯也认为实用、坚固、美观的提法很全面,不能去掉其中的任何一项。3)我国对建筑美学的定义。对建筑美的解释有多种多样,我国出现的主要有三种:a.“新功能论”,认为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只不过在复杂而严格的功能、技术、经济条件下尽量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推敲外形罢了,这一观点基本否定了除了“形式美”以外的任何建筑“艺术美”的形式。b.“两层次论”,认为建筑物的美可分为“形式美”和“艺术美”两个层次,前者具有一般形式的审美性质,而后者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系统”建筑美论,即把建筑美的意义放在宏观的建筑大系统中去考察,一反传统的从功能到形式的“线性思维”模式。 2 建筑美学的意义 之所以建筑美学是设计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因为建筑美学在实际建筑中存在着重要意义,建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 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审美,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且是勿庸置疑的。2)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应该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3)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可以产生愉悦,可以激发美感,让人感受美。显然,建筑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建筑的实用价值,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4)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也叫观赏价值)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体,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它(它们)的外观、神韵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 建筑美学的原则 人们探索美,并努力地创造美,但是“美是难的”,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如果研究美的机制,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甚至可以 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

浅谈秘书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浅谈秘书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论文摘要:秘书是领导人的智囊和助手。他辅助领导人从事各项管理工作,负有参政设谋、承上启下、协调服务、调查研究、信息督查等重大责任。秘书素质与修养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与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从秘书应具备的品德、知识、能力、心理、政治和作风素养等方面予以阐述,并就提高素养的方法和途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素质与修养参谋协调服务 今天人们谈到秘书,往往与文牍、领导的助手、智囊、参谋等联系在一起,有的联系得更广泛一些。因此,秘书素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与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品德、智能、身心等方面的素质。但仅有其基本素质显然是不行的,欲达到完成秘书使命的优化标准,还应有自己特殊的知识素养、品德素养、作风素养方面的要求。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好不好,是一个秘书称职不称职的问题;品德修养、政治修养、作风修养好不好,是一个秘书合格不合格的问题。因此,秘书要自觉地、全面地加强这六个方面的素养,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德才兼备、既合格又称职的国家特殊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一、品德素养

“德才兼备,以德为重”。一个秘书人员,若不能把“德”放在首位,即使有“满腹经纶”,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秘书。秘书工作处于领导机关的纽带的地位,秘书人员的言行举止,往往直接影响领导机关的形象和威信,影响领导工作的正常运转。秘书要不为名,不为利,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没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是不行的。特别是当前秘书人员物质待遇相对社会上一些行业、一些人员普遍差距较大而工作往往“出力不讨好”的情况下,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没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君子修道重德,不为困而改节”的思想品德,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艰苦奋斗、一尘不染的政治本色,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是干不好秘书工作的。秘书应注重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一是正气。保持正气,就是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等对立的道德观念之间的尖锐斗争。秘书是为领导服务,要尊重领导,只可以向领导献策,不要妄想改变领导意图。但是,服从不等于盲从,要有原则地协助、服务领导。领导出现错误,在适当场合时,要直言敢谏,阐明自己的观点,为领导拾遗补漏。另外,秘书总是围绕着领导工作,在领导面前,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其地位的升降,甚至前途命运,因此,秘书的嘴巴必须谨慎,不能因为对某人偏见而“公报私仇”。二是朴实。秘书工作的性质需要秘书必备的一种修养。实践表明,交际轻浮,夸夸其谈,是秘书修养的大忌。秘书工作繁琐,需要秘书沉着稳重、踏踏实实、认真负责,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另外,秘书为领导服务,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因此,秘书的工作对象一方面是领导,另一方面是群众,在尊重领导的同时,还必须尊重群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浅谈建筑之美

浅谈建筑之美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2012 年 5 月

浅谈建筑之美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美的涵义的界定,阐述了对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及建筑美的特征和原则等几个方面的一些感受与认识,提出并总结了当代建筑审美认知趋势和当代建筑的审美准则。 关键词:建筑美建筑美学评价因素审美准则 建筑是伴随着人类成长的一部史书。自有人类开始,人类就不断地创造着建筑物与建筑艺术。从原始岩洞、树木巢居到罗马建筑的宏大壮阔,再到哥特建筑的奇异灵动,乃至现代建筑的理性表达,建筑美始终在不断的建筑追求中被表达着。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过程中运用了美学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 1 建筑美学的内涵 建筑美是城市美丽的音符。建筑和谐,人才能诗意栖居。建筑美学,这一学科遵循学科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方兴未艾。其任务不仅在认识和解释客观的建筑艺术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进一步更好地指导“建筑学”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知道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协调观点。建筑美学中要求用这个观点去理解造型艺术上的规律和法则,也要用这个观点去处理建筑的科技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研究建筑艺术的特点,并最终落脚于和谐之美。国语 《楚语》曰: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建筑的形式美是有法则可循的,其最高层次的法则就是和谐美。从构图角度讲,和谐美包含了曲线美和对称美,是建筑形式美的综合体现和最佳体现。而建筑除形式美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美,那就是内涵的“生机美”。如果说形式美是建筑美的肉体,那么生机美则是建筑美的灵魂。和谐创造美,建筑的和谐不仅使建筑本身的美得以展现,更令由众多建筑组成的城市美不胜收,令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美好之中。 2 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有关建筑的观念和美学知识随着人类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变化。人类建筑及其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经历了六个阶段:(1)实用阶段。自原始人类的建筑产生以来,最初主要是把建筑当作遮风避雨,防止野兽侵袭的生存手段。把这种观念理论化的代表人物是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他所著的《建筑十书》首次提出了“坚固、使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以安全使用为出发点,并且有了美观的要求。该书为建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有些经验和技术原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2)艺术阶段。这是把建筑奉为“艺术之母”和“凝固的音乐”的阶段。以14世纪~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为代表,反对神权,要求人权,追求自由和人文主义现实思潮,大大推动了建筑观念的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