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虞美人 秦观

古诗虞美人 秦观

古诗虞美人 秦观
古诗虞美人 秦观

古诗虞美人 秦观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词作者北宋秦观 ,过片写春光易逝,花期短暂,融入了词人伤春怨别的情感。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①,不是凡花数②。乱山深处水萦回③,可惜一枝如画为谁 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④。 为君沉醉又何妨⑤, 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释】 ①碧桃:一种观赏桃花。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 ②数:辈。 ③萦(yíng)回:盘转回旋。 ④不道:不奈,不堪。 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 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 ⑤君:指花,也指双方。 【创作背景】 秦观于元丰八年(1085 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 (1087 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 宋哲宗亲政后(1094 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 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在京城几年间,曾经有一位大官大摆宴席,将秦观也请 去了。秦观在这些达官显贵中,卓然不群,别有一种绝世风姿。大官的一个宠姬 碧桃频频向秦观劝酒, 秦观都一饮而尽, 毫不推辞。 碧桃的倾慕之情已有所流露。 当秦观也为她斟酒时,那位大官慌忙阻止道:“碧桃是不饮酒的。” 可 是 没 想 到 , 碧 桃 竟接 过 酒 杯 说 : “ 今 天 我 就 为 秦 学 士拼 了 这 一 醉 了!”举杯一饮而尽。秦观领会这一片深情,但却不能有别的表示,只能当 场写下这首《虞美人》。这使得那位高官恼怒万分,并且说:“以后永远 不让她出来见客了,满座的人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赏析】 一支碧桃在乱山深处孤独自开,不被人赏,正是美人命运的象征。这首词运
1/6

用新巧别致的比喻手法,表现了怀才不遇、伤春惜别的主题。 词的上片以花象征美人,所以着笔在花。“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 花数”,首句化用唐代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 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先声夺人,高雅富丽,那是只有天宫才可 能有的一株碧桃。 又况且和露而种, 更呈其鲜艳欲滴之娇情妍态。 如此光艳照人, 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褒扬至极。 接下来“乱山深处水萦遛,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却突作 转折,极力一抑,显示这仙品奇葩托身非所。乱山深处,见处地之荒僻,因此, 它尽管具有仙品高格, 在萦回盘绕的溪边显得盈盈如画, 却没有人来欣赏。 “ 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没人欣赏没人问, 美也没有用。 也许可以保持那份 高洁与矜持, 然而总是遗恨。 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 境。“为谁开”的探询语气,将“无主”之慨委婉出之, 音情低徊摇荡。 下片始转写美人,以仙桃比喻美人,而美人又是作者寄托身世、用以自况的 对象。过片“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两句,写花在暮春的轻 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词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 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天很快就要消逝,想留也留不住。花的含情无限之 美和青春难驻的命运在这里构成无法解决的矛盾。 所谓伤春也是自伤, 即如此般 芳洁光艳,终是青春难驻,年华易往。 末尾两句写惜别。“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说的是因为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 更同情花的青春难驻, 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 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君,这里指花。 “只怕”二字一转,又折 出新意,说是想到酒醒以后,面对的将是春残花落的情景,这更令人肠断。这一 转折,将惜花伤春之意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出来。 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 深沉蕴藉。 词作在艺术表现上运用的是传统的香草 美人的比兴手法。花,为美人之象征,在美人身上,可以看出词人自身的影子。 亦花亦美人亦词人。词人本是一位“少豪俊,慷慨溢于言辞”(《宋 史·秦观传》)的才俊之士,却不为世用,仕途抑塞,历尽坎坷,自然是 满腹怀才不遇的不平。然而这不平无法向人诉说。只好“借他人酒杯,浇 胸中块垒”。于是当词人为美人的命运深情叹咏的时候,他其实也是在寄 寓身世, 抒自身怀抱。 词心所系, 寄托遥深, 乃是香草美人手法极其成功的运用。 【作品介绍】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词作者北宋秦观,虽满腹才华,却不为 世用,仕途抑塞,历尽坎坷。此词是一首托物咏怀,自伤身世的小词。起调二句 赞咏碧桃天生丽质,幽独不凡的高雅品格。接下二句感叹碧桃居处荒僻,寂寞地 开放,无人欣赏的可悲处境。过片写春光易逝,花期短暂,融入了词人伤春怨别 的情感。结语“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为全词的
2/6

精华与重点,作者将花与人合写,表现了花恼人,人惜花的幽独情怀。 这首咏物伤春词在所咏的仙桃身上, 寄托了作者的高洁品格和坎坷的身世遭 际, 表现了怀才而为世弃、 高洁而遭人谤的尤怨以及对年华流逝青春难驻的无可 奈何情绪。全篇写物不正面刻画,而从整体运笔,于虚处传神,极富风致情韵。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 一字太虚, 号淮海居士。 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市) 人。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元丰 八年(1085 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 兼国史院编修官。 哲宗时“新党”执政, 被贬为监处州酒税, 徙郴州, 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 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 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 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 音律谐美, 情韵兼胜。 代表作为 《鹊桥仙》 (纤云弄巧)、 《望海潮》 (梅英疏淡)、 《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3/6

4/6

5/6

6/6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虞美人·听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其全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前言】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注释】(1)虞美人:著名词牌名。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 ‘黄钟宫’。”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2)断雁:失群孤 雁(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4)无情:无动于衷。【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鉴赏】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

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

古诗虞美人·赋虞美人草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赋虞美人草翻译赏析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前言】《虞美人·赋虞美人草》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注释】[1]拔山:比喻力大。[2]青青:兼谓鬓发,指虞姬。[3]敛袂:整理衣袖,此言罢舞。亭亭:状形体挺拔。【赏析】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

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虞美人》理解性默写

《虞美人》理解性默写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劈空倾泻下来, 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 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 暂无常之意。这个句子是:()?()。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 绝望的句子是:()?()。 4.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 近黄昏”,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 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怨问 苍天的句诗是:()? 5.《虞美人》中写昨夜小楼又刮来东风,可是在皓月 当空的晚上不能承受故国之思的两句:(),()。 6.“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 美人》一词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 (),()。 7.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 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 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 叹的句子是:(),()。 9.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 是:(),()。 10.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的 句子是:()?()。(),()。 11.李煜在《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1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 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 李煜《虞美人》中的(),()。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1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 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由此勾起作者的无穷幽怨和仇恨之 情。 1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 无常的句子是:(),()。 1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 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 16.《虞美人》作者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 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的句子是: (),()。 17.李煜《虞美人》中将无限哀愁化虚为实的句子是: ()。 18.李煜《虞美人》中以水为喻,形象化地表现“愁”的两句是:()?()。

古诗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翻译赏析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前言】《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词作者北宋秦观,虽满腹才华,却不为世用,仕途抑塞,历尽坎坷。此词是一首托物咏怀,自伤身世的小词。起调二句赞咏碧桃天生丽质,幽独不凡的高雅品格。接下二句感叹碧桃居处荒僻,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的可悲处境。过片写春光易逝,花期短暂,融入了词人伤春怨别的情感。结语“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为全词的精华与重点,作者将花与人合写,表现了花恼人,人惜花的幽独情怀。这首咏物伤春词在所咏的仙桃身上,寄托了作者的高洁品格和坎坷的身世遭际,表现了怀才而为世弃、高洁而遭人谤的尤怨以及对年华流逝青春难驻的无可奈何情绪。全篇写物不正面刻画,而从整体运笔,于虚处传神,极富风致情韵。【注释】①碧桃:一种观赏桃花。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②数:辈。③萦回:盘转回旋。④不道:不奈,不堪。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⑤君:指花,也指双方。【翻译】天上碧桃露滋养,不同俗卉与凡花。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清寒细雨显柔情,怎奈春光短暂,美景将逝。为君酣醉又何妨,

只怕酒醒时分人断肠。【赏析】一支碧桃在乱山深处孤独自开,不被人赏,正是美人命运的象征。这首词运用新巧别致的比喻手法,表现了怀才不遇、伤春惜别的主题。词的上片以花象征美人,所以着笔在花。“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首句化用唐代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先声夺人,高雅富丽,那是只有天宫才可能有的一株碧桃。又况且和露而种,更呈其鲜艳欲滴之娇情妍态。如此光艳照人,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褒扬至极。接下来“乱山深处水萦遛,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却突作转折,极力一抑,显示这仙品奇葩托身非所。乱山深处,见处地之荒僻,因此,它尽管具有仙品高格,在萦回盘绕的溪边显得盈盈如画,却没有人来欣赏。“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没人欣赏没人问,美也没有用。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为谁开”的探询语气,将“无主”之慨委婉出之,音情低徊摇荡。下片始转写美人,以仙桃比喻美人,而美人又是作者寄托身世、用以自况的对象。过片“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两句,写花在暮春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词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天很快就要消逝,想留也留不住。花的含情无限之美和青春难驻的命运在这里构成无法解决的矛盾。所谓伤春也是自伤,即如此般芳洁光艳,终是青春难驻,年华易往。末尾两句写惜别。“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说的是因为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虞美人》赏析(通用)

《虞美人》赏析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古诗虞美人·用前韵送杜叔高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用前韵送杜叔高翻译赏析 《虞美人·用前韵送杜叔高》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全文如下: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鸣咽。 【鉴赏】 同一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底,表现各异;试听“琵琶”,一到作者手里,即翻作新声,不同凡响。 此琵琶,乃檀木所制,尾刻双凤,龙香板为拨,何其精美名贵!“凤尾龙香拨”。这杨贵妃怀抱过的琵琶,它标志着一个“黄金时代”。作者在此,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而“霓裳曲罢”则标志着国运衰微与动乱开始。借唐说宋,发端即点到主题而又不露痕迹,可谓引人入胜之笔。 “浔阳江头”二句,一转,用白居易《琵琶行》所叙事。白氏在江边关客“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序云“是夕始有迁谪意”,是听了琵琶曲与弹奏女子自述身世之后的所感。词以“最苦”二字概括,表明作者也有同感。“画舸”句用郑文宝《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句意。作者以白居易的情事自比,并切琵琶,其“天涯沦落”之感亦可知矣。 “记出塞”接连数句又一转,从个人遭遇写到国家恨事。“望昭阳宫殿”等句分明是写一种特殊感情,与当日昭君出塞时去国怀乡之痛不完全是一回事。这里恐怕是在暗喻“二帝蒙尘”的靖康之变。这种写法在南宋词家中也不乏其人。姜夔《疏影》词中亦有“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之句,郑文焯亦云“伤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 “辽阳驿使”数句转到眼前的现实。词人怀念北方故土,联想琐窗深处,当寒气袭人时,闺中少妇正在怀念远戍辽阳而杳无音信的征人。她想藉琵琶解闷,结果愈弹愈是伤心。“推手”等句,指弹琵琶,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欧阳修《明妃曲》本此而有“推手为琵却手琶”之句;所弹之曲为《梁州》。《梁州》即《凉州》,唐西凉府所进边地乐曲,梁、凉二字唐人已混用。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谓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白居易诗:“《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可见其声哀怨。“哀彻”两字加深了悲凉的意绪。“云飞烟灭”已将上文一齐结束,“贺老”句便是尾声。 这尾声与发端遥相呼应,再次强调盛时已成过去,已成为历史。贺老即贺怀智,开元、天宝间琵琶高手,他一弹则全场寂oRg静无声。元稹《连昌宫词》云:“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贺老定场”即无消息,则“沉香亭北倚栏干”(李白《清平调》)的贵妃面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词赏析word版本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词赏 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词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通:阑) 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持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很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但仅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即使“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仅仅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

古诗虞美人·述怀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述怀翻译赏析 《虞美人·述怀》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归心正似三春草。试着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前言】《虞美人·述怀》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四句全部用典,赞颂了友人马中玉的孝养之心;下片则主要把自己的心绪和情感与友人进行对比,自愧不如。全词叠用事典,妥贴自然,赞美了马中玉的高尚品格,但词意略显晦涩,难以理解。【注释】⑴虞美人: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⑵三春草:意谓探望母亲的归心如春草越来越盛。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⑶橘怀:用陆绩怀橘故事来比喻马中玉孝敬父母。《三国志》卷五七《吴志·陆绩传》:“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鼬。术谓日:‘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日:‘欲归遗母。’术大奇之。”⑷怀祖句:化用《晋书·王湛传》事典,卷七十五:“坦之还家省父,而述爱坦之,虽长大,犹抱置膝上。”瞋(chēn):瞪眼发怒。⑸禅心已断人同爱:意谓自己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着于人间情爱了。⑹笑论瓜葛一枰同:意谓不论什么关系都一视同仁。瓜葛:瓜、葛是两种蔓生的植物,蔓生纠结,比喻各种亲友关系。⑺灵光新赋:指王延

寿作的《灵光殿赋》。【翻译】马中玉探母归心如三月春草之盛,像老莱子着小儿衣以取悦父母一样孝敬父亲;像三国吴人陆绩六岁见袁术时,悄悄怀揣三枚橘子,欲归送母亲;又像晋人王坦之不速归探父怀祖,父亲便要瞪眼发怒了。我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着于人间情爱了。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看一下《灵光》新赋,颇有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赏析】上片赞颂友人马中玉对其父母的孝养之心:四句全部用典。“归心正似三月草”,化用孟郊《游子吟》诗事;“试着莱衣小”,乃选用《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之典;“橘怀几日向翁开”,是用《三国志·吴志·陆绩传》之故事;“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乃化用《晋书·王湛传》事典。这些典故均附含马中玉性情之实际,贴切自然,启人联想,可以窥见词人的学识渊博和才艺出众。下片则叹息自己的心绪和情感,远不如友人马中玉的热烈积极:“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秤同。”词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佛家的清静澄明,已浸透了他的心灵,消磨掉了炽热的情感,已不似马中玉这般执着于人间的诸般情爱了。所剩下的,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平交意指平淡之心。词篇在与友人的对比反差中,突出烘托了马中玉的孝亲个性和形象。末句:“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又回到用典的艺术方法上,它以后汉王延寿作《灵光殿赋》的才华横溢、卓然出众,再次补充赞美了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全词叠用事典,引喻譬类,意象复加地塑造了马中玉友人的高尚品格和丰满形象,堪称是词人“以才学为词”

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 2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青山遮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阑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阑同:栏)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虞美人》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虞美人》的原文、译文、注释和 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仅仅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水准上,正有赖于结句以 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 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 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能够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因为“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 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 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 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 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 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 身为国君,过去许很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 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但仅悲 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 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 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 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即使“故国不堪回首”,可又 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

古诗虞美人 秦观

古诗虞美人 秦观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词作者北宋秦观 ,过片写春光易逝,花期短暂,融入了词人伤春怨别的情感。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①,不是凡花数②。乱山深处水萦回③,可惜一枝如画为谁 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④。 为君沉醉又何妨⑤, 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释】 ①碧桃:一种观赏桃花。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 ②数:辈。 ③萦(yíng)回:盘转回旋。 ④不道:不奈,不堪。 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 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 ⑤君:指花,也指双方。 【创作背景】 秦观于元丰八年(1085 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 (1087 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 宋哲宗亲政后(1094 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 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在京城几年间,曾经有一位大官大摆宴席,将秦观也请 去了。秦观在这些达官显贵中,卓然不群,别有一种绝世风姿。大官的一个宠姬 碧桃频频向秦观劝酒, 秦观都一饮而尽, 毫不推辞。 碧桃的倾慕之情已有所流露。 当秦观也为她斟酒时,那位大官慌忙阻止道:“碧桃是不饮酒的。” 可 是 没 想 到 , 碧 桃 竟接 过 酒 杯 说 : “ 今 天 我 就 为 秦 学 士拼 了 这 一 醉 了!”举杯一饮而尽。秦观领会这一片深情,但却不能有别的表示,只能当 场写下这首《虞美人》。这使得那位高官恼怒万分,并且说:“以后永远 不让她出来见客了,满座的人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赏析】 一支碧桃在乱山深处孤独自开,不被人赏,正是美人命运的象征。这首词运
1/6

诗词《虞美人》的赏析

诗词《虞美人》的赏析 小升初语文:诗词《虞美人》的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诗词诵读 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三维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理解词意,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大家在历史课的学习、平时的课外阅读以及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象过,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生活大概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作答)我年幼的时候也曾经作过和大家一样的想象,帝王之家的生活应该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惟我独尊的,中国古代有不少诗词都描述了皇家生活的华贵气象。比如这样几句:“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大家可以想象,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时辰已是正午,宫女往精致的香炉里添着香料,宝座上的皇帝正观赏着盛装的宫女们翩翩的舞姿。我们知道,皇帝号称“天子”,拥有这样一种生活,有没有人会说皇帝“可怜”“薄命”啊?但是有人曾为这几句词的作者——南唐后主李煜写过这样两句诗:“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体会一下,看看能不能在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中找到答案。(板书标题) 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作者: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相

虞美人

《虞美人》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江水图》,并配乐低沉哀怨的音乐。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 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教师补充。 姓名:李煜别名:重光生辰:937年七月初七祭日:978年七月初七籍贯:徐州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信仰:佛教 教师解说: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幻灯片)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五、披文入情,逐句赏析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15):《虞美人》

高考必背古诗文测试(15):《虞美人》 一、重点实词释义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简要赏析填空 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三、易写错的字填空 1.雕()玉()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理解式名句默写 1.《虞美人》中李煜以“,”两句借花、月写美好的日子已经结束,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 “,”两句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触景生情,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怀念。 3.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表达了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4.李煜《虞美人》中“,”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无限哀愁。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5.(2016年高考山东卷)李煜《虞美人》词中“?”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6.(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虞美人》参考答案 一、重点实词释义 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结,完结)?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砌,台阶)应犹在,只是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简要赏析填空 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四、理解式名句默写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虞美人·寄公度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寄公度翻译赏析 《虞美人·寄公度》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舒亶。其古诗全文如下: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前言】 《虞美人·寄公度》是北宋词人舒亶所作。此词上片写景,借萧瑟秋色、分飞双燕暗喻别离之苦。下片抒情,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 【注释】 ①芙蓉:指荷花。 ②涵:包含,包容。 ③沧:暗绿色(指水)。 ④背飞双燕: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劳燕分飞、朋友离别的意思。 ⑤阑:栏杆。 ⑥合:应该。 ⑦尊:同“樽”,酒杯。 ⑧故人二句:用陆觊赠梅与范晔事。《荆州记》:“陆凯与范哗交

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哗,曾赠诗……”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处化用其意。 【翻译】 荷花落尽天连着水,暮色苍茫烟波随风起。分飞的双燕紧贴着寒云,我独上小楼东边倚栏观看。 短暂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 【赏析】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OrG阵阵寒气。这两旬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

古诗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翻译赏析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叶梦得。其古诗全文如下: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怀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前言】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由北宋词人叶梦得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即兴抒情之作,写暮春雨后两位友人同饮林禽花下的情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落花”之“风前舞”,能给人以不甘心生命的完结的启迪。花落了,又有“千丈”“游丝”在晴空袅娜,这又是一种生命OrG的律动。既然人生像花一样不能久存,为何不携手花下同醉?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饮酒也有完结之时。我劝美人们别因此皱眉,我也是多情种,可酒已尽!由自然而人生,品嚼出对生命的思索。语短情长,言简意丰,耐人品味。 【注释】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罥:缠绕。 蛾眉: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眉细如蛾须,乃谓蛾眉。更有以眉代指美人者。 酒阑:酒已喝干 阑,残,尽,晚。 【翻译】 落花已在风前飞舞,再一次送走黄昏时的风雨。清晨以来,庭院里半是残落的红花,只有悠悠荡荡的游丝,在晴空中荡来荡去。 我们曾在花前携手同游,尽情地饮干杯中的酒。劝美人不要因伤春惜别而敛眉愁苦。在这酒尽友人将散之时,我也无可奈何,满怀情愁。 【赏析】 这首小词以健笔写柔情,以豪放衬婉约,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昨夜一场风雨,落花无数。晓来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内容极为简单,写来却有层次,且有气势。从时间来看,重点清晨,也即“晓来”之际;昨夜景象是从回忆中反映出来的。意境颇类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但李词较凝炼,叶词较舒展。一般写落花,都很哀婉低沉,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均极凄婉之致。可是这里却用另一种手法,不说风雨无情,摧残落花,而以落花为主语,说它风前飞舞,把“黄昏雨”给送走了。创意甚新,格

古诗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翻译赏析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作者为清朝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前言】《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是纳兰容若词作中唯一正面明确描写情人幽会的词。词中对于夜间景物的描写很好地烘托了密约幽会时的环境氛围,也很好地表现了约会人的心理活动。【注释】1匀泪:拭泪。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2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唐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不胜.承受不了。3分:料想。4山枕:枕头。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5檀痕,浅红色的泪痕。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6涴:浸渍、染上。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7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8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其法有僵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翻译】写此作品时,纳兰的结发妻子卢氏,已离世多年,长久孤寂的纳兰,总是抹不去与妻子在一起时的那些点滴快乐,总是抹不去心头似被月光镌刻上去一样的温暖回忆。于是写下此词以舒缓自己相思之苦。 【赏析】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再现情人重聚时的情景,字句间一片春光凄凉。从词意上看,大约是写昔日的情人,通篇皆作追忆

的口吻。“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开篇两句化用了李煜《菩萨蛮》中的“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生动传神。别后的凄凉,最难以忍受的是月明之夜的清冷相思。读来令人摇心动魄。“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词意陡转,道破这原是记忆中的美妙而已,现在已是别后凄凉。凄清幽怨到让人不堪承受。“半生已分孤眠过”,紧承词意,将失意一倾到底,用词精美婉约,凄怆词意并未因而消减,依然辛酸入骨。结句处的“折枝花样画罗裙”,借物映人,含蓄委婉。整首词从头到尾都是写实,写对方的情态状貌,中间数句皆是情语,有情有景,有尽而不尽之意,通体灵活隽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