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酶法制备鲢鱼蛋白抗氧化肽研究

酶法制备鲢鱼蛋白抗氧化肽研究

酶法制备鲢鱼蛋白抗氧化肽研究
酶法制备鲢鱼蛋白抗氧化肽研究

年产1000吨酸性蛋白酶的生产工艺设计

1. 前言 酸性蛋白酶是一类最适pH值为2.5?5.0的天冬氨酸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 ?40000。酸性蛋白酶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脏器和微生物分泌物,包括胃蛋白酶、凝乳酶和一些微生物蛋白酶。根据其产生菌的不同,微生物酸性蛋白酶可分为霉菌酸性蛋白酶、酵母菌酸性蛋白酶和担子菌酸性蛋白酶.根据作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胃蛋白酶相似,主要产酶微生物是曲霉、青霉和根霉等;另一类是与凝乳酶相似,主要产酶微生物是毛霉和栗疫霉等。细菌未发现产酸性蛋白酶的菌株.由于酸性蛋白酶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皮革工艺以及饲料加工工业中。 国外关于酸性蛋白酶的生产研究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1908年,德国科学家从动物的胰脏中提取出胰蛋白酶,并将其用于皮革的鞣质。1911年美国科学家从木瓜中提取木瓜蛋白酶(在酸性,碱性和中性的条件下都能分解蛋白质的酶)并将木瓜蛋白酶用于除去啤酒中的蛋白质浑浊物。自1954年吉田首次发现黑曲霉可产生酸性蛋白酶以来,国外对微生物发酵生产酸性蛋白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964年外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大孢子黑曲霉突变体能产生两种不同的酸性蛋白酶,即酸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1965年又从血红色陀螺孔菌,中分离出了一种酸性蛋白酶,并对该酶进行了纯化和结晶。1968年从微小毛霉中筛选出了一种酸性蛋白酶,并对其进行了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1995年外国科学家对烟曲霉酸性蛋白酶的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2001年又从假丝酵母中筛选出了一种酸性蛋白酶菌株,并对该酶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功能分析。国外学者对曲霉酸性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等己经研究的较为透彻。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酸性蛋白酶的研究相对较晚些。1970年上海工业微生

酶法制备D-氨基酸

酶法制备D-氨基酸进展姓名施绘程 学号 3100104825 课程名称生物有机化学 指导老师徐刚 专业生物工程

酶法制备D-氨基酸进展 摘要:酶法制备D-氨基酸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N-乙酰-氨基酰化酶和D-海因酶手性拆分途径。氨基酰化酶可以用于生产多种不同氨基酸,海因酶途径副产物可以自发消旋化。对于这两种途径,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提高酶的活性和选择性,以及通过固定化技术提高酶的生产率。 1.概述 在自然界中已经发现了300种氨基酸中,虽然其中约有90%为L-型氨基酸,只有约10%为D-型氨基酸或其它氨基酸,而且D-型氨基酸不能构成重要的生物分子——蛋白质,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植物、微生物和高等植物中都有D-氨基酸的存在,D-型氨基酸虽然不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但D-氨基酸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D-型氨基酸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和功效是L-氨基酸不可代替的[1,2]。 D-型氨基酸在食品行业中主要用作甜味剂。D-苯丙氨酸、D-天冬氨酸和D-丙氨酸都是合成甜味剂的重要原料,其中D-丙氨酸本身就是一种强甜味剂。由于D-氨基酸及二肽在人体内几乎不发生代谢作用,而且没有毒性,可以作为非营养性甜味剂,适于肥胖症、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者食用[3]。 在农业上,D-缬氨酸可用于合成新型高效农药拟除虫菊酯和氯氟戊菊酯,由D-缬氨酸与相应的醇经酯化而制得缬氨酸杀虫菊酯是一类广谱的很有发展前景的杀虫杀螨剂,能有效她防治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的包括鳞翅目和双翅目等在内的主要害虫。D-色氨酸可以作为6-苯基腺嘌呤的合成前体,6-苯基腺嘌呤能够很好的刺激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促进花芽的分化,提高作物的产量[2]。 多种D-氨基酸是合成成抗生素、抗糖尿病、抗癌、镇定、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图1列出了目前医药市场上部分含有D-型氨基酸的药物及其临床应用。[1] 另外,D-氨基酸还可以应用于化妆品添加剂、染发剂等日用化学品中。 2.D-氨基酸制备方法 化学法生产D-氨基酸反应条件相对比较剧烈、污染大,产率低并且费用高,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由于D-型氨基酸属于非天然氨基酸,因此用发酵法制备D-氨基酸比较困难,得到的氨基酸光学纯度和产率都比较低。而于酶法具有拆分效率高、立体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专一性强、操作简单和有利于环保等优点,从而使得它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在有机介质中酶法合成小肽的研究进展

在有机介质中酶法合成小肽的研究进展 张学忠① (吉林大学酶工程实验室 长春130023) 提要:就利用蛋白酶在有机介质中合成小肽研究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方法学上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了讨论和评述,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肽键合成体系。 一、引 言 近20年来,随着非水酶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酶促合成法较化学合成法显示了许多优越性。在有机介质中酶促肽键的合成,其中包括较大肽段间的缩合,尤其是合成只含几个氨基酸的小肽片段,较传统的化学合成法占有明显的优势。它的主要优点表现在反应条件温和,立体专一性强,不用侧链保护基和几无副反应等。最近几年,利用各种来源的蛋白水解酶,在非水介质中合成了各种功能短肽或其前体,其中包括一些具有营养功能的二肽和三肽,低热量高甜度的甜味剂二肽以及具有镇静作用的脑啡肽五肽等。利用酶反应器,连续合成某些功能短肽已接近生产规模[1]。 目前,国际上,酶法合成疏水二肽的最高收率已接近100%。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一些天然的或人工设计的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短肽含有亲水性的氨基酸残基或D2型氨基酸残基。由于亲水氨基酸在疏水性有机溶剂中几乎不溶,以及大多数蛋白酶仅能利用L2型氨基酸,因而用酶法合成含亲水性氨基酸或D2型氨基酸残基的短肽,在方法学上需要有所突破。近年来,国际上都在致力于方法学的改进,本文将就利用蛋白水解酶在有机介质中合成短肽的研究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讨论,目的在于说明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反应体系,从而提高肽产物的收率。 二、方法原理 K libanov[2]对在有机介质中酶促有机合成的原理进行过详细的讨论。对于肽合成来说,肽键的生成反应可以用下式表示: A+B K C+D(1) (1)式中C代表产物,即肽,D代表水。在反应达到平衡时,有 [C]=K[A][B] [D](2) (2)式中K为平衡常数。由(2)式可知,通过从平衡中移去产物D,可以使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改变有效平衡常数,也可以使反应向生成产物C的方向移动。假定(1)式在水中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w,那么,在水2有机溶剂双相体系中,有效平衡常数K与Kw的关系有下面形式[3]: K=Kw (1+Α?P c)(1+Α?P d) (1+Α?P a)(1+Α?P b) (3) (3)式中Α为有机相对水相的体积比,P a,P b, P c和P d为相应组分在有机相和水相间的分配系数。假如A和B在有机相中的溶解度小,例如,P a≈P b≈100,又假定Α≈100,那么,由(3)式可知K>2500Kw。因此,在有机双相体系中的平衡常数要比在水中的平衡常数大三个数量级。在有蛋白酶存在时,生成肽键的反应可以加速达到平衡。这是在有机介质中酶促合成肽键的理论依据。利用蛋白水解酶,在有机介质中合成小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实践中如何提高肽产物的收率。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 — 5 5 — ①男,1942年生,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极端环境酶催化;联系人。

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1.1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生物体内具有许多蛋白质类抗氧化活性物质。随着对蛋白酶解技术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介于蛋白质和氨基酸间的肽类,与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大分子蛋白质等相比较在食品方面安全性更高,且具有极强的活性和多样性,动植物蛋白水解所得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功能性多肽及寡肽产品被广泛开发利用,如具有抑制血压升高的食品,及有特殊氨基酸组成的、可以作为患者营养补剂的寡肽等。随着人们发现某些蛋白质具有清除生物体内过量的游离基,抑制脂质氧化的作用后,肽的抗氧化性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目前对以多种动植物蛋白为原料,制备高效、低毒的天然抗氧化肽的研究,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成果。 1.1.1 抗氧化肽的种类 人们对抗氧化肽研究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大豆肽、乳蛋白肽和肌肽,也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肽,如苜蓿叶蛋白肽等。有些活性肽是直接提取的,也有通过蛋白水解方法获得的。 1.1大豆肽 大豆肽是大豆蛋白水解得到的小肽Wendee Chiang 等采用酶膜反应器连续生产大豆多肽,由于及时分离了酶解生成的多肽,消除了产物反馈干扰,提高了酶解效率,并采用氧化稳定指数(OSI检测了大豆分离蛋白及其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大豆分离蛋白酶解后抗氧化活性明显提高。Hua- Mingchen 等采用 5 种蛋白酶对大豆 7S 球蛋白进行水解,采用硫酸氰铁法检测了不同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并采用G- 25 凝胶层析和反相高压液相色谱对水解产物进行分离、提纯,检测不同大豆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得到了6 个抗氧化肽的氨基酸序列。 1.2乳蛋白肽 乳蛋白肽是乳品深加工的理想产品,刘志东等研究乳清分离蛋白(WPI)酶解物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并证明了木瓜蛋白酶酶解物和胰蛋白酶酶解物对 DPPH 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强于胰凝乳蛋白酶酶解物和胃蛋白酶酶解物。Sandrine G. Rival 等[1]研究了酪蛋白及酪蛋白水解肽的抗氧化活性,认为酪蛋白本身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不因脱磷酸作用和水解作用而失去这一活性,并使用酪蛋白及酪蛋白水解肽作为抗氧化剂进行研究。 1.3 肌肽 1900 年俄国首次发现肌肽,它是一种水溶性天然二肽。Eun- Kyung Kim 等[2]通过纯化鹿肉酶解物来获得抗氧化肽。AI SAIGA 等利用 2 种酶分别水解猪肌原蛋白来获得抗氧化肽,并对木瓜蛋白酶水解后的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5 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肽片段,表示为 Asp- Ser- Gly- Val- Thr、Ile- Glu- Ala- Glu- Gly- Glu、Asp- Ala- Gln- Glu- Lys- Leu- Glu、Glu- Glu- Leu- Asp- Asn- Ala- Leu- Asn、Val- Pro - Ser- Ile- Asp- Asp- Gln- Gly- Glu- Leu- Met,其中 Asp - Ala- Gln- Glu- Lys- Leu- Glu 抗氧化能力最强。 1.3其他肽 谢正军等对苜蓿叶蛋白抗氧化肽水解用酶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Alcalase 是

年产1000吨酸性蛋白酶的生产工艺设计

1. 前言 酸性蛋白酶是一类最适pH值为的天冬氨酸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 40000。酸性蛋白酶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脏器和微生物分泌物,包括胃蛋白酶、凝乳酶和一些微生物蛋白酶。根据其产生菌的不同,微生物酸性蛋白酶可分为霉菌酸性蛋白酶、酵母菌酸性蛋白酶和担子菌酸性蛋白酶.根据作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胃蛋白酶相似,主要产酶微生物是曲霉、青霉和根霉等;另一类是与凝乳酶相似,主要产酶微生物是毛霉和栗疫霉等。细菌中尚未发现产酸性蛋白酶的菌株.由于酸性蛋白酶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皮革工艺以及饲料加工工业中。 国外关于酸性蛋白酶的生产研究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1908年,德国科学家从动物的胰脏中提取出胰蛋白酶,并将其用于皮革的鞣质。1911年美国科学家从木瓜中提取木瓜蛋白酶(在酸性,碱性和中性的条件下都能分解蛋白质的酶)并将木瓜蛋白酶用于除去啤酒中的蛋白质浑浊物。自1954年吉田首次发现黑曲霉可产生酸性蛋白酶以来,国内外对微生物发酵生产酸性蛋白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964年外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大孢子黑曲霉突变体能产生两种不同的酸性蛋白酶,即酸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1965年又从血红色陀螺孔菌,中分离出了一种酸性蛋白酶,并对该酶进行了纯化和结晶。1968年从微小毛霉中筛选出了一种酸性蛋白酶,并对其进行了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1995年外国科学家对烟曲霉酸性蛋白酶的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2001年又从假丝酵母中筛选出了一种酸性蛋白酶菌株,并对该酶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功能分析。国外学者对曲霉酸性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等己经研究的较为透彻。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酸性蛋白酶的研究相对较晚些。1970年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首先从黑曲霉中筛选出一株产酸性蛋白酶菌株,并和上海酒精厂协作进行中试生产,填补了我国酸性蛋白酶制剂的空白.近年来国内在酸性蛋白酶上的研究大都致力于选育产酶活力高、抗逆性好的菌种,并获得了一些很有应用前途的产酶菌株。目前用于酸性蛋白酶生产的高产菌株主要有黑曲霉、宇佐美曲霉和青霉及它们的突变株。李永泉等,对宇佐美曲霉所产的酸性蛋白酶进行了发酵过程动力学研究.戚淑威等对青霉产酸性蛋白酶的适宜条件和酶学性质进行了分析。谢必峰等,采用硫酸铵盐析法和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了黑曲霉产酸性蛋

糜蛋白酶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研究报告

糜蛋白酶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研究报告 出版日期:2013-9-5 目录 第一部分:有机化工行业概述 (1) 第一节:有机化工行业范围、基本原料和用途介绍 (1) 第二节:化工市场跌宕起伏,有机化工产品表现上佳 (2)

第三节:生物基有机化工产业正在兴起 (3) 第二部分:糜蛋白酶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研究报告目录 (5)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编写资质 (9) 第一部分:有机化工行业概述 第一节:有机化工行业范围、基本原料和用途介绍 有机化工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简称,又称有机合成工业。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为基础原料,主要生产各种有机原料的工业。 基本有机化工的直接原料包括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炔、丙烯、碳四以上脂肪烃、苯、糜蛋白酶、糜蛋白酶、乙苯等。从原油、石油馏分或低碳烷烃的裂解气、炼厂气以及煤气,经过分离处理,可以制成用于不同目的的脂肪烃原料;从催化重整的重整汽油、烃类裂解的裂解汽油以及煤干馏的煤焦油中,可以分离出芳烃原料;适当的石油馏分也可直接用作某些产品的原料;由湿性天然气可以分离出甲烷以外的其他低碳烷烃;从煤气化和天然气、炼厂气、石油馏分或原油的蒸气转化或部分氧化可以制成合成气;由焦炭制得的碳化钙,或由天然气、石脑油裂解均能制得乙炔。此外,还可从农林副产品获得原料。 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的品种繁多,按化学组成可分类如表。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很多物质含有两种以上的特定元素或两种以上的基团,它们常又按其主要特点划入某一类。 基本有机化工产品也可按所用原料分类: ①合成气系产品(见合成气)。 ②甲烷系产品(见甲烷)。 ③乙烯系产品(见乙烯)。 ④丙烯系产品(见丙烯)。 ⑤C4以上脂肪烃系产品(见碳四馏分;碳五馏分)。 ⑥乙炔系产品(见乙炔)。

阿托伐他汀酶法生产工艺

阿托伐他汀酶法生产工艺 本生物法制备阿托伐他汀原料药,为目前国内最新工艺,仅有两家运用,一家为生产,另一家处于中试阶段。可直接购买A6或A5开始,国内A6或A5已经规模生产,因此成本较自己再合成成本更低。三种酶在国内苏州汉酶有限公司有商品出售,酶代号为供应商代号,若进行战略合作,则全程技术服务可与之深谈。 ATS-6生产工序 一.配比 ATS-5 146.6kG 苯乙烯212.5L (在冷库存放)温度高会聚合 THF 173+104kg 二异丙胺381kg 乙酸叔丁酯406kg 甲基叔丁基醚170+920+1900kg 金属锂26kg 15%盐酸1900+(150-360)L 碳酸氢钠0.5kg 水450+260 ATS-7酶法工艺 一.配比

1.碳酸钠 50kg 2.纯化水 400+400+20L 3.三乙醇胺 8kg 4.15%盐酸适量 5.硅藻土 40kg 6.活性炭 60kg 7.乙酸乙酯 800+400+400+400L 8.饱和盐水 200+200 9.ATS-6 250-300kg(相对146kgATS-5) 10.酶YK 260*1/催化率*0.8 11.酶YM 260*1/催化率*0.9 12.酶YN 260*1/催化率*0.9 ATS-8制备工艺 一.配比 1.ATS-7 一整批(240-280) 2.甲苯 330+460+900L 3.丙烷 260kg 4.甲基磺酸 1.35-2.7L 5.碳酸氢钠 3.3kg 6.水 320+400+400 7.己烷 750L

ATS-8一精 一.配比 1.ATS-8粗品 4批约620-880kg 2.己烷 1400-1500L 3.乙醇 -1 160kg(套用母液加40-80kg) 4.活性炭 9kg 5.己烷乙醇混合液 20L(3:1) ATS-8二精 一.配比 1.AT S-8一精物一整批约600kg 2.己烷-1 1000-1100L 3.乙醇-1 60-120kg 4.乙醇-2 20kg 5.己烷-2 20L 套用母液总收率可以达到100%,按以上投料量月正常生产可以产出9t成品;二异丙胺,乙酸叔丁酯,甲基叔丁基醚可以上塔回收,乙酸乙酯,甲苯,己烷可以套用。 卢红生 2014年3月2日

一步酶法生产 7-ACA

一步酶法生产7-ACA的优点 7-氨基头孢烷酸(7-ACA)是生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重要母核,头孢菌素分子中由于都含有β-内酰胺结构。它能抑制肽转肽酶所催化的转肽反应,使线性高聚物不能交联成网状结构,抑制粘肽的台成,从而阻止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胞的死亡。 目前7-ACA生产采用新型酶法工艺,国内已成功开发出新型酶法7-ACA生产技术,打破国外对一步酶法生产7-ACA 技术的垄断。而目前国内的生产厂家采用的双酶大多数是从国外进口的,成本与化学法不相上下。通过本项目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7-ACA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新型酶法较好解决了旧酶法技术生产7-ACA在质量、色泽上劣于化学法的问题,同时在生产上的使用批次也大幅度增加,从而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7-ACA和头孢菌素的合成工艺主要有化学法和酶法两种。化学半合成技术主要包括酰氯法和混酐法,化学法合成存在着活化、缩合、保护和去保护的过程;合成过程长、步骤多反应条件苛刻产生大量的三废等弊端,而酶法合成工艺与化学法相比,由于具有许多优点,如:生产工艺简单,周期短;反应条件温和,pH接近中性;高度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以及无需保护和去保护过程,割除了化学合成中所需的毒害物质;劳动环境得到改善,减少了三废的排放。因此,用

酶法实现7-ACA及头孢菌素的半合成体现了绿色环保工艺的各种优势。

一步酶法和两步酶法制备7-ACA优势对比分析 对比项一步酶法(CPCA)两步酶法(DAO 与GAC)生物酶NRB—103 D—氨基酸氧化酶 GL—7ACA酰化酶 设备投资减少30% 较大 操作步骤4步6步 操作周期每批90min 每批150min 同等设备条件产量增大一倍较小 7-ACA转化率/% ≥95 ≥93 收率/% 46—50 44—45 7-ACA含量/% ≥98.5 ≥97 技术安全特性优优 技术环保特性优优 技术发展空间非常大有 优点高转化率,高纯度,高经济性,环境保 护。生产成本低, 减少有机溶媒用量,利于环保。 缺点转化率低,酶解路线长、氧化条件 控制难度大、设备条件高。 一步酶法工艺技术指标: 底物浓度:2.0-3.0% 转化率:不低于98% 得率:不低于95% 反应时间: 90 分钟 固定化头孢菌素酰化酶( immoblized CPC acylase) 酶活:80-100U/g 使用寿命:100 次

酶法合成阿莫西林原理

酶法合成阿莫西林介绍 β-内酰胺抗生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己成为抗生素中的最主要类型之一。由于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力,较低的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发展非常迅速。现全世界耗用量已过万吨,预计今后还会增长。其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为最重要的两大类β-内酰胺抗生素。酶法合成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酶缩合反应技术、产品分离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配套技术日益完善,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全球著名的β-内酰胺抗生素生产厂家如荷兰DSM公司已有酶法合成的商品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产品面世。由于酶法应用于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不仅可减少反应步骤,而且还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优异,所含杂质极少。因此,21世纪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酶法合成研究起步并不晚,但至今仍未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国外先进厂家差距较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政府对环保的重视,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绿色化学制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加快工业化生产的推进进程。 酶法产品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产品含量稳定、变化小,可降低制剂在有效期内的检测风险,并且杂质低,降解速度慢,对制剂的安全性,尤其是特殊制剂的稳定性尤为重要。 二是酶法产品生产批量能够达到化学法产品的2~3倍,这既能够大幅度节省制剂生产商的检验成本,粗略估算原料检测成本能够节约人民币9元/kg;同时,也便于物流、仓储和生产管理。 三是酶法产品是通过生物酶一步到位生产而得,以纯净水为介质,不使用传统化学工艺中的特殊化工原料,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大幅度减少90%,废水排放减少80%,品质更纯净。 1 青霉素酰化酶的发展 青霉素酰化酶是从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中发现的一类具有特定活性的蛋白质。能够产生青霉素酰化酶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细菌、放线菌、真菌和酵母中,如:醋酸杆菌、假单胞菌、粪产碱菌、黄单胞菌、产气单胞菌、大肠杆菌、芽孢杆菌、枝状杆菌、克氏梭菌( Kluyvera) 等,其中常用的有巴氏醋酸杆菌、粪产碱

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

酸性蛋白酶产品概述: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是自然界中发现的最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之一。由盐酸和蛋白酶分解成易被高等动物的肠道和微生物有机体的细胞膜吸收的氨基酸。包括人类在内的每种动物,必须要有足够的蛋白质来维持自身生长,来生成每个细胞所必需的氨基酸,一些特种蛋白质还是某些特殊细胞、腺体分泌物、酶和激素的功能性组成元素。蛋白酶是指一些有催化功能的酶,能够水解(断裂)蛋白质,因此也被称为蛋白水解酶。蛋白水解酶在许多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食品和乳品加工业也有着广泛应用。工作机理 蛋白水解酶制剂本产品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蛋白质食品中的缩氨酸键,释放氨基酸或者多肽。在酒精、葡萄酒、果汁、啤酒、黄油和酱油生产中,添加酸性蛋白酶可澄清发酵液中的雾气。酵母在发酵阶段的生长可以通过悬浮蛋白质转化的氨基酸来加以促进,从而加速发酵并提高产量。本产品是一种酸性蛋白酶制剂,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高活性,由酸性蛋白酶高产菌株——曲霉菌深层发酵而成。它广泛应用于饲料、纺织、废水处理和果汁提纯方面。 酸性蛋白酶(Acid protease )是指蛋白酶具有较低的最适pH,而不是指酸性基团存在于酶的活性部位,酸性蛋白酶的最适PH从2左右(胃蛋白酶)到4左右。从酶的活力-PH曲线分析,在酶的活性部位中含有一个或更多的羟基。这一类蛋白酶中研究最彻底的是胃蛋白酶。(酸性蛋白酶537容易失活)

简介:酸性蛋白酶是由隆科特黑曲霉优良菌种经发酵精制提炼而成,它能在低PH条件下,有效水解蛋白质,广泛应用于酒精、白酒、啤酒、酿造、食品加工、饲料添加、皮革加工等行业。 1、产品规格:,规格有5万u/g~10万u/g 液体型为黑褐色液体,规格有50000u/ml~10000u/ml. 2、酶活力定义:一个酶活力单位是1g酶粉或1ml酶液在40℃,PH3.0条件下,1分钟水解酪素产生1ug酪氨酸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g或u/ml) 特性1、温度范围为:最适温度范围为40℃-50℃2、PH为:最适PH范围为2.5~3.5 使用方法 1、白酒工业: 本品用以淀粉为原料的生产酒精及白酒行业,提高出酒率0.25%个酒分,提高发酵速度。 2、食品工业: 食品上用以淀粉改良,提高食品风味、改良品质,因能提高氨基酸含量 3、啤酒生产: 能有效阻断双乙酰生成,缩短啤酒成熟期。 4 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利用率。 5、毛皮软化: 提高上色率,手感丰满,增加毛皮光泽。

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综述.

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综述 分数低于0.0005 %,十六烷值高达73.6,在0#柴油中添加了 20%的生物柴油后,尾气排放中 CO 降低了28%,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降低了 36 %,NOx降低了24 %,全负荷烟度下降幅度达到 0.2~0.9 Rb。 蔡志强等 [10]探究了固定化脂肪酶分别催化酯化与醇解两种方法合成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 研究发 现,酯化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是:2%固定化脂肪酶,温度为30 ℃,油酸∶甲醇=1∶1(摩尔比),分 2 次等摩尔流加甲醇,反应时间 24 h,或分 3 次等摩尔流加甲醇,反应时间 36 h,酯化率都可以达到 95%以上;醇解的最佳工艺条件是:4%固定化脂肪酶,温度为30 ℃,菜籽油∶甲醇=1∶3(摩尔比),分 3 次等摩尔流加甲醇,反应时间为 48 h,酯化率可以达到 95%以上,去除下层甘油后,菜籽油甲酯纯度可达 98%。 安永磊等 [11]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餐饮废油与乙醇反应制备生物柴油。通过实验获得了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反应温度47 ℃,有机溶剂为正己烷,醇油比3∶1,5 次投加乙醇,酶用量为 0.3 g,反应时间 32 h 时,生物柴油产率可达 81%。 徐桂转等 [12]利用固定化脂肪酶 Novozym 435,在无有机溶剂存在的情况下,催化菜籽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取生物柴油。研究得到了菜籽油间歇酯交换反应的适宜工艺条件:转速200 r/min,反应温度:50 ℃,甲醇∶菜籽油=1∶5 (摩尔比),酶用量 10%(与菜籽油的质量比)。 反应分两次加入等量甲醇,即先加入总量一半的甲醇,反应 10 h(菜籽油的酯交换率达到 47%);再加入剩下全部甲醇,反应26 h(酯交换率达到80%)。 唐凤仙等 [13]以戊二醛交联壳聚糖固定的 A.niger Li-38脂肪酶催化棉籽毛油 合成生物柴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研究发现该固定化酶的贮藏稳定性较好,室温放置 12 d, 酶活性仍能保持 80%以上。固定化酶在30~70 ℃,pH=5.5~6.5 之间较稳定,其热稳定性和 pH 稳定性较游离酶有所提高。固定化酶可重复使用 7 次,转化率保持在80%以上。 洪鲲等 [14]研究了两种脂酶顺序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结果表明:固相化细菌 A007 脂酶催化甘油三酯(TAG)水解的最适条件为:含水量 40%、脂酶用量100 U/g、反应温度30 ℃、反应时间 12 h,此时 TAG水解率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分别为 93.3%和90.1%;在催化 FFA 甲酯化过程中,固相 化 Candidaantarctica 脂酶在FFA∶甲醇=1∶5 时可达到最佳效果;在第二次甲酯化时,加入甘油有利于提高FFA 酯化率,经过 24 h 反应,可将总酯化率

酶法加工麦芽糊精生产工艺

酶法加工麦芽糊精生产工艺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尤新 概述 麦芽糊精的生产工艺大致可分为3种:酸法工艺、酶法工艺、酸酶法工艺。目前,酸法工艺已基本被淘汰,国内外生产麦芽糊精均采用酶法工艺。酶法产品聚合度在1—6的产物的水解率比值均在2以上,产品透明度高,溶解性强,室温储存不变浑浊。 利用α-淀粉酶对于淀粉的催化水解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即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式水解一定种类和一定部位的葡萄糖苷键,仅水解淀粉,不分解蛋白质、纤维素等。因此,麦芽糊精是以玉米、大米等粗粮直接投料(不是以精制淀粉为原料),经酶法控制部分水解、脱色提纯、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而成。 为了便于叙述,在此以大米作原料为例,并按优级品质生产工艺说明。 麦芽糊精系列产品的生产按酶法工艺要求可分为6个工序:原料预处理、液化、过滤、浓缩、干燥、包装等。 1原料预处理工序 预处理包括计量投料、热水浸泡、淘洗杂质、粉碎磨浆4个内容,计量投料是为了保证投料准确,便于操作和管理。热水浸泡可使水分渗透到米的内部组织,促进米粒组织膨胀软化,便于淘洗和粉碎。淘洗是为了除去米糠和其他杂质,保障食品卫生和产品质量。粉碎磨浆是为了保证淀粉粒的细度和粉浆的流动性能,使淀粉易于糊化,并为酶能均匀地水解淀粉创造良好的条件。 大米预处理工序技术要求如下: 浸洗后的米,应该色白无米糠,无酸败味,米粒用两手指轻捏即成粉末状。 粉浆细度,60目以上粉粒应占80%以上,手感无粗粒,不允许在粉浆中混有米粒。 粉浆浓度控制在22—24°Bé,1t米磨成的粉浆相当于2.2m3左右。 粉浆不发酵,pH不低于5.2。 淘洗去杂

一般淘洗米采用机械淘洗,通常用压缩空气来翻动淘洗,在特制的洗米罐中进行。 淘洗操作时,将米按规定量送到洗米罐,放入清水,待水浸没米层后,通入压缩空气,利用空气冲击使米粒在水中翻动和相互摩擦,把附着于米粒上的米糠和杂质洗掉,悬浮物从溢流口溢出。当悬浮物基本溢净,可关闭进水阀和空气阀,放出米泔水。如此反复洗米2—3次,可使米粒洗净。 热水浸泡 热水浸泡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吸收水分,促进米粒组织软化。米粒吸水程度和下列因素有关。 (1)与米粒吸水和浸米时间有关。一般说来,浸泡时间不能少于2h,否则米粒中心部分的水分浸入不足,这样就不利于米的粉碎和糊化。 (2)米粒吸水程度还决定于米的品质。非糯性米要相对延长浸泡时间。 (3)米粒吸水还和浸泡水温度有关。提高水温可加速米粒吸水,缩短浸泡时间。在冬季,浸泡水可利用生产中冷却水代替冷水,但水温不宜高于45℃,若再提高温度,会使米粒表面糊化,淀粉流失。 在浸泡过程中还要注意米粒发酵情况,虽浸泡2h不会很快受到微生物侵入而发酵。若在洗米时没有将米糠洗净,往往也会引起米粒发酵,如此将米磨成粉浆后,会造成液化中途pH下降,致使发生液化困难。凡发酵米粒必须要重新洗米才能粉碎。 米粒和粉浆发酵经常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在此期间生产,更应重视环境卫生和设备清洗消毒工作,以减少微生物污染机会。 粉碎磨浆 将米粉碎磨成粉浆,要注意细度和浓度两个质量要求。 粉浆细度影响着液化程度和过滤速度。从糊化角度考虑,粒度细的粉浆溶解性好,容易糊化。从过滤性看,粉浆太细,则不利于过滤。根据工业化规模生产结果表明,粉浆细度以70目为宜,这样液化性和过滤性均好。 粉浆浓度关系到糊化液的流动性和蒸发量,粉浆浓度低,黏度小,流动性好,容易糊化,有利于加热和过滤。但降低液化浓度,增加了蒸发负荷,经济上不合算。高浓度粉浆则流动性差,且糊化困难。所以,粉浆最适宜浓度应在22—24°Bé。 砂盘磨工艺操作 开车:接通电源,先空载运转1—2min,检查有无异常振动和噪音,再调节上下磨盘间距到发出有轻微的摩擦声止。

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研究进展β-内酰胺抗生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己成为抗生素中的最主要类型之一。由 于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力,较低的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发展非常迅速。现全世界耗用量已过万吨,预计今后还会增长。其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为最重要的两大类β-内酰胺抗生素。酶法合成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过 30多年的发展,现在酶缩合反应技术、产品分离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配套技术日益完善,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全球著名的β-内酰胺抗生素生产厂家如荷兰DSM公司已有酶法合成的商品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产品面世。由于酶法应用于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不仅可减少反应步骤,而且还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优异,所含杂质极少。因此,21世纪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酶法合成研究起步并不晚,但至今仍未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国外先进厂家差距较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政府对环保的重视,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绿色化学制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加快工业化生产的推进进程。现将近年来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研究、产品的分离纯化、酶反应器研究进行概述。 1 现状 青霉素中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中如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唑林等,这些产品有化学半合成法(简称化学法)和酶半合成法(简称酶法)。化学法是将母核与侧链以化学法缩合,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使用的是化学法,常用的方法有酰氯法、混合酸酐法、Vilsmeier法及活性醋法。酶法则是将母核与侧链通过酶催化缩合。化学法需要较多的有机化学原料(如溶剂二氯甲烷、吡啶、二甲苯胺),反应条件苛刻,如需无水条件,反应温度低(有的需低至零下90℃),反应步骤多,产生大量的三废需处理。 这些产品酶法合成技术自1969年开始报道,但由于当时酶的性能较差,分离纯化技术也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因此多年来酶法合成技术仍处于研究和试生产阶段。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固定化酶技术的快速发展,酶法制备β-内酰胺抗生素的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 2 酶催化合成研究进展 2.1 酶催化酰胺化缩合反应 酶法制备β-内酰胺抗生素酰胺化缩合反应的研究涉及的品种有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头孢丙烯、头孢克洛等。 酶催化缩合反应类型一般有两类,一类为热力学控制的酶催化缩合反应,另一类为动力学控制的酶催化缩合反应。 (1)热力学控制的酶催化缩合反应 其特点是不必活化酰基配体,废物产生少。Schroen等研究了不同pH、溶剂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热力学控制的头孢氨苄酶法合成。pH 5-8,酶的稳定性

(转化率)酶法合成头孢氨苄工艺研究

. 516 . 收稿日期:2012-08-10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2012AA021204)。 作者简介:王艳艳,女,生于1978年,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酶的制备和应用,E-mail: wyycspc@https://www.doczj.com/doc/79103477.html, 文章编号:1001-8689(2013)07-0516-04 酶法合成头孢氨苄工艺研究 王艳艳 袁国强 朱科 王进贤 (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河北省抗生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 050041) 摘要:目的 酶法合成氨苄西林工艺优化并回收套用母液中的母核。方法 采用酶催化法,以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mino-3-methyl-3-cephem-4-carboxylic acid , 7-ADCA) 为母核,苯甘氨酸甲酯(D-phenylglycine methyl ester, PGM) 为酰基供体,在水相中用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Penicillin Gacylase, PGA)催化合成头孢氨苄(Cephalexin);对投酶量、侧链与底物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pH 、反应时间及母液中7-ADCA 回收套用等条件进行优化,考察头孢氨苄摩尔收率及产品质量。结果 工艺优化后头孢氨苄摩尔收率85%以上,套用母液中回收的7-ADCA 后头孢氨苄摩尔收率91%以上,高于目前化学法的收率(89%),产品质量合格。结论 酶法合成头孢氨苄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排放废水中仅含有一些简单的无机盐,对环保无压力,属于绿色合成工艺。 关键词:青霉素G 酰化酶;头孢氨苄;7-ADCA 中图分类号:R978.1+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preparation of cephalexin by enzymatic method Wang Yan-yan, Yuan Guo-qiang, Zhu Ke and Wang Jin-xian (Shijiazhuang Pharm.Group Hebei Zhongnuo Pharmaceutical Co., LTD, Hebei Province Antibio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Shijiazhuang 05004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cephalexin by enzymatic synthesis and recycling the nucleus in the mother liquid. Method Using the enzymatic method, 7-amino-3-methyl-3-cephem-4-carboxylic acid as the nucleus, D-phenylglycine methyl ester as the acyl donor, in the aqueous phase with immobilized penicillin G acylase catalyzed synthesis of cephalexin; temperature, pH, side chain and substrate feed ratio, investment conditions, Such as the amount of enzyme, reaction time and recycling the nucleus in the mother liquid was optimized, examining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Result The molar yield of cephalexin was 85% after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the molar yield of cephalexin was 91% after mother liquor was recycled, it was higher than the chenmical method(89%), and product quality was quali ? ed. Conclusion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of enzymatic cephalexin was mild, the yield was higher, waste water of reaction contained only some simple inorganic salt and it decreased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which belonged to the green synthesis process. Key words Penicillin G acylase; Cephalexin; 7-ADCA 头孢氨苄是广谱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杀菌作用,是目前临床使用量较大的一个半合成头孢菌素,是头孢类抗生素中的一个主要品种。 头孢氨苄的传统合成方法是把母核和侧链经过 化学方法结合而得到头孢氨苄[1-2],化学合成过程经过混酐、缩合、水解和结晶等工序,由于需要基团保护、工艺路线较长,工序中用到吡啶、特戊酰氯、N, N-二甲基甲酰胺(DMF)β-萘酚等毒性很大的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3年7月第38卷第7期 DOI:10.13461/https://www.doczj.com/doc/79103477.html,ki.cja.005215

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蛋白酶活力测定法 SB/T 10317-1999 Measurement of proteinase activity ━━━━━━━━━━━━━━━━━━━━━━━━━━━━━━━━━━━━━━━本方法适用于酿造酱油时在制品菌种、成曲的蛋白酶活力测定。 1 福林法 1.1 试剂及溶液: 以下试剂都为分析纯 1.1.1 福林试剂(Folin试剂):于2000mL磨口回流装置内,加入钨酸钠(Na2WO4·2H2O) 100g,钼酸钠(Na2MoO4·2H2O)25g,蒸馏水700mL,85%磷酸50mL,浓盐酸100mL,文火回流10h。 取去冷凝器,加入硫酸锂(Li2SO4)50g,蒸馏水50mL,混匀,加入几滴液体溴,再煮沸15min, 以驱逐残溴及除去颜色,溶液应呈黄色而非绿色。若溶液仍有绿色,需要再加几滴溴液,再 煮沸除去之。冷却后,定容至1000mL,用细菌漏斗(No4~5)过滤,置于棕色瓶中保存。此溶 液使用时加2倍蒸馏水稀释。即成已稀释的福林试剂。 1.1.2 0.4mol碳酸钠溶液: 称取无水碳酸钠(Na2CO3)4 2.4g,定容至1000mL。 1.1.3 0.4mol三氯乙酸(T C A)溶液: 称取三氯乙酸(CCL3COOH)65.4g,定容至1000mL。 1.1.4 pH7.2磷酸盐缓冲液:称取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31.2g,定容至1000mL,即成0.2mol溶液(A液)。称取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71.63g,定容至1000mL,即成0.2mol溶液(B液)。 取A 液28mL 和B 液72mL,再用蒸馏水稀释1倍,即成0.1mol pH7.2的磷酸盐缓冲液。 1.1.5 2%酪蛋白溶液:准确称取干酪素2g,称准至0.002g,加入0.1N氢氧化钠10mL,在 水浴中加热使溶解(必要时用小火加热煮沸),然后用pH7.2磷酸盐缓冲液定容至100mL即成。配制后应及时使用或放入冰箱内保存,否则极易繁殖细菌,引起变质。 1.1.6 100μg/mL酪氨酸溶液:精确称取在105℃烘箱中烘至恒重的酪氨酸0.1000g,逐 步加入6mL 1N盐酸使溶解,用0.2N盐酸定容至100mL,其浓度为1000μg/mL,再吸取此液10 mL,以0.2N盐酸定容至100mL,即配成100μg/mL的酪氨酸溶液。此溶液配成后也应及时使 用或放入冰箱内保存,以免繁殖细菌而变质。 1.2 仪器 a. 分析天平: 感量0.1mg; b. 581-G型光电比色计或72型分光光度计; c. 水浴锅; d. 1、2、5、10mL移液管等。 1.3 操作 1.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1.3.1.1 按下表配制各种不同浓度的酪氨酸溶液(表1)。 表 1 配制各种不同浓度的酪氨酸溶液 ━━━━━━━━━━━┳━━━━━━━━━━━━━━━━━━ ┃管号 试剂┣━━┳━━┳━━┳━━┳━━┳━━━

减肥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减肥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论文导读: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症候群。减肥药物现逐渐成为肥胖治疗的一种较好的辅助手段。肥胖,减肥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肥胖,减肥药 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症候群。毕业论文,肥胖。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毕业论文,肥胖。因体脂增加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大于27称为肥胖症。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单纯性肥胖是肥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多种严重危害健康疾病(如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的危险因子,在其发病中起着或为病因、或为诱因、或为加重因素、或兼而有之的作用。肥胖已成为发达国家人口发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肥胖症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 肥胖的治疗应提倡综合疗法,即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行为疗法及药物治疗等多方式联合。肥胖的药物治疗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随着对肥胖发病机制的认识深入,减肥药物现逐渐成为肥胖治疗的一种较好的辅助手段。目前临床应用的减肥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类:①

食欲抑制药;②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③抑制肠道消化吸收的药物。【2】现分类介绍减肥药物及最新研究进展。 1.食欲抑制剂食欲由下丘脑腹内侧的饱中枢与下丘脑外侧区的摄食中枢调节。研究证明,中枢增强或抑制调节摄食功能主要是通过儿茶酚胺诶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的变化。毕业论文,肥胖。食欲抑制药大多是通过影响这些递质在下丘脑的合成、释放与再摄取,以调节食欲,改变摄食行为,从而影响体重【3】。 西布曲明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和5一羟色胺(5-HT)重摄取抑制剂.1997年获美国FDA批准,主要通过产生饱胀感和生热作用治疗肥胖症。研究报告显示,服用西布曲明半年内可观察到体重减轻效果,服用1年可减轻体重超过4kg,长期服用的减肥作用可以保持至少2年【4】。 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都是法国施维雅公司的产品,分别于40年前和20年前上市,在美国的上市时间分别为1973年与1976年。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嗜睡、口干、头痛、头晕、旋转性眼震、下颌震颤等。长期用药可引起心脏瓣膜损害,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二尖瓣或主动脉瓣返流;并能引起肺动脉高压和诱发高血压危象[5]。因此,在1997年FDA宣布禁用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 2.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 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提高产热作用(基础代谢率)的药物。不过,一些药物可能具有这么面。麻黄碱可通过直接兴奋肾上腺素β受体,促进机体产热,也可通过促使中枢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产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