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探析_惠西鲁

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探析_惠西鲁

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探析_惠西鲁
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探析_惠西鲁

[摘 要]作为国际性内陆港口,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规划建设有助于实现国际港口的功能内移、延伸,对于强化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国际港口型城市的作用,形成与沿海港口的有效连接,实现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国的采购运输、货物中转、商品分拨的直接对接有重要的意义。规划应在对现有条件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规划、产业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和景观生态系统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西安国际港务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以现代物流功能为主导、以保税物流功能为核心、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便捷的公路交通为依托,集港口、通关、保税物流、普通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务中心和综合居住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新区,推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现代物流

[文章编号]1006-0022(2013)01-0038-07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Xi’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Planning/Hui Xilu, Chen Daolin, Song Ying, Lu Wei, Lv Nan [Abstract] Xi’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planning will help transfer and extend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functions, and improve Xi’an’s role of being an important city on the new Asia-Europe route. The park will realize easy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s western region and international cargo transportation. Xi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planning analyzes status quo, makes functional layout planning, industrial, residential, and public service, transportation and landscape planning, to develop the park towards a port, customs, tariff-free logistics, common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business center, and residence combined new district.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inland port, Xi’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Master plan, Modern logistics

1引言

国际陆港,又称为“内陆港”或者“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陆路运输为主要途径,综合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采用“多式联运”的方法,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例设立的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它是沿海港口功能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延伸和拓展,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国际陆港不仅是服务于区域现有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是

[作者简介]惠西鲁,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党委书记。

陈道麟,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西安市规划局副局级巡视员。

宋 颖,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鲁 炜,高级工程师,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所所长。

吕 楠,硕士,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配置的枢纽,因此其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我国实施的向中西部转移的经济战略,使西部地区经济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货源地大量地往我国更深远内陆的地方迁移,必然会衍生出内陆港口功能前移的需求。在这种外部环境的拉动和内部需求的驱动下,国际陆港等建在内陆地区,具有和沿海港口相似功能,为付货人提供信息、通关、内陆堆场等一体化服务的现代物流中心便应运而生。

西安国际港务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003年11月,根据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和产业布局的特点,在新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国际研讨会上,西安市正式提出建立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构想,并推进与东部沿海港口合作,实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对接,将国际港口功能延伸,引入内陆,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平台。2005年12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由西安市商业贸易委员会和灞桥区共同负责实施。2007年3月,西安市市委第9次常委会原则通过灞桥区原拟定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用地总体规划及一期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说,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国际性内陆港口,实现了国际港口的功能内移、延伸,构

建了辐射西北、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

物流平台。

2008年3月份以来,省市主要领导

多次莅临西安国际港务区检查指导工作,

明确提出了“产业大发展需要大物流,大

物流可以带动大发展”的新理念,要求西

安国际港务区在机制和体制上有所突破,

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模式,加快西安国际

港务区与国际、国内物流体系的融合,带

动陕西省物流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使

西安国际港务区成为西安现代服务业的

龙头,更好地发挥西安作为亚欧大陆桥

最大中心枢纽城市的带动作用;2008年

4月,西安市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西安

国际港务区的管理体制,组建市一级的

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

机构。在新形势、新机遇与新理念的要求

下,原规划在定位、功能和用地等方面已

不能满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安

国际港务区的发展。为促进西安国际港

务区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交通枢纽,

打造世界一流的物流港口,提升西安国

际港务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

更好地发挥西安对外门户和发展重要引

擎的作用,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正式

委托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西

安国际港务区规划。

2西安国际港务区简况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北

灞渭三角洲,地跨西安、临潼和高陵三地,

是西安城市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东接临潼、

西连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中的战

略要地,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

“北迁、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其中,

一期核心区西沿灞河,北达铁路集装箱中

心站,东至西韩公路,南接西安绕城高速

公路,总用地面积约为28 km2;一期规划

建设区西沿灞河,北至铁路北环线,东至

西韩公路,南接西安绕城高速公路,总用

地面积约为44.5 km2;规划控制区西沿灞

河,北抵渭河,东连临潼,南接西安绕城

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约为120 km2(图1)。

西安国际港务区交通便利、区位优

势明显,距市中心约20 km,距西安咸阳

国际机场约28 km,距窑村机场约5 km,

紧邻国际港务区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与

多条全国高速公路紧密相连,形成“米”

字型高速公路网络;贯通西安的陇海铁

路与京沪、京广、焦枝、宝成等国内南北

铁路干线衔接,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运

输网络。

西安国际港务区还具有无可比拟的

生态文化环境优势。古都西安自古就有

“八水绕长安”之美誉,其中,灞河、河、

泾河和渭河分别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汇聚,

使其成为“四水聚港”的风水宝地。

可以说,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和

优美的生态环境等为国际港务区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割裂的城乡二

元结构、国际港务区与周边地区的建设

缺乏有效衔接、公共基础设施分布不均、

区域交通体系不完善等,严重地制约了

国际港务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发展。随着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的逐步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逐步开展及农村劳

动力的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

训、安置和就业等问题随之显现,这些问

题将影响到国际港务区的进一步发展。基

于此,如何发扬国际港务区的原有优势,

克服不利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

局对国际港务区进行引导和管理,使国

际港务区的发展适合市场发展需要,推动国际港务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规划重点关注的内容。

3规划目标与总体构思

规划以2007年灞桥区拟定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用地总体规划》为蓝本,参照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和《陕西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通过功能布局规划、产业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和生态景观系统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达到“科学确定发展定位,构建商贸物流体系;加强城市路网衔接,疏导内外综合交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合理规划功能布局;完善公共基础配套,凸显东部新城形象”的规划目的,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大型现代商贸物流业的重要枢纽,体现新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线中心城市价值的重要载体,以现代物流功能为主导、以保税物流功能为核心、以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便捷的公路交通为

依托,集港口、通关、保税物流、普通物

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务中心和综合

居住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新区。

同时,引入生态保持理念,从经济、交

通、生态和发展等方面统筹考虑,力求国

际港务区能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上得到可持续发展。

4总体规划方案探析

4.1本着“因港而生、由港而兴”的规划

理念,合理确定总体功能结构

在借鉴国内外现代商贸物流园区成

功案例,总结出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的理

想模型主要是由保税物流区、集装箱作

业区、国内物流区、综合服务区、产业配

套区和综合配套区等功能区块组成的基

础上,规划结合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区位

及环境特点补充相应的服务功能与景观

功能。本着“因港而生、由港而兴”的规

划理念,规划设置了六大功能主轴和八

大功能分区(图2,图3),依托西安铁路

集装箱中心站(图4)、西安公路港(图5)

和西安综合保税区三大支撑平台,通过

“多式联运”承接沿海港口功能内移,使

西安国际港务区成为与各经济圈互通的

桥梁和区域物流发展平台。

六大功能主轴为绕城高速公路—

三环路、西禹高速公路、草临路、规划机

场专用线、港务大道及港务西路。其中,

绕城高速公路、西禹高速公路和规划机

场专用线为交通功能轴;草临路、港务大

道和港务西路为综合功能轴。另外,在国

际港务区的核心区还规划了两条次轴,兼

具景观和交通的功能。

八大功能分区分别为:①集装箱作业

区,含集装箱作业区、快运作业区、特货

作业区和普货作业区;②综合保税区,主

要承担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

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五大功能,以及

图2 功能区划分析图图3 功能结构图图1 区位图及规划范围图

提供相关的报关、报检、金融和保险等服务;③国内贸易区,即普通物流区,具备运输、仓储、商品展示和商品交易等职能;④综合服务区(物流CBD),发展物流商务中心,具备商务办公、物流电子信息平台、物流咨询、物流人才培训等职能;

⑤居住配套区,包括居住、商业、教育及文化娱乐等配套;⑥国家应急物流区,主要应对国家突发性事件,特别要加快推进军地一体化物流建设;⑦产业转移承接区,主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及城市功能优化产生的产业转移;⑧城乡统筹建设区,主要职能为整理村庄宅基地,促进农村生活居住方式改变,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4.2根据国际港务区发展中的各项职能需要,进行用地布局规划

4.2.1商贸物流产业用地规划

西安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商贸物流业提升的重要时期,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其他城市如成都、兰州和郑州等在相关产业的发展上与西安存在激烈的竞争。在此背景下,西安国际港务区如何承担起完善西安城市现代商贸物流功能、填补西安现代服务业空白、增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职能,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据此,规划根据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中各项功能的需要,合理安排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用地,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产业成长提供发展空间;塑造开放创新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形象,吸引技术与投资。规划应在统筹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的基础上优先考虑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以园区功能为基础对现代商贸产业用地进行空间布局;在用地布局中应充分考虑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的特点,提供适度的兼容性,使商贸物流产业用地兼容仓储、加工、办公管理、研发、培训和展示交易等功能(图6)。规划商贸物流产业用地面积约为876.6 hm2,占一期建设用地的21.4%(图7)。4.2.2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从长远出发,力求形成配套功能良好、以人为本的宜居环境,打造宜居新城。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符合总体空间布局的前提下,

居住用地的布局应与发展时序相协调,分

片布局、分阶段发展;②在保证安全、卫

生和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居住区与产业

区的就近布局、对应发展,努力营造大社

区,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

境;③按照不同的土地区位价值及城市

形象塑造的要求来安排居住密度;④在

主要解决农民进城后生活出路的前提下,

采用城市居住区标准安置农民,避免“拆

旧村、建新村”的情况出现。

规划将居住用地布置在灞河东岸港

务西路两侧及原新筑镇周围区域,与灞

生态区隔河相望,利用灞河沿岸的生态景

观优势,建设宜居新城(图8,图9)。在

西安国际港务区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

积极实施“三个集中”战略,即工业向工

业集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

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对于农民安置建

设,一方面整理村庄宅基地,整合村庄建

设,促进农村原有生活居住方式向城市生

活居住方式靠拢,按照城市居住区标准合

理设置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民的生产、

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利用整合的土地资源推进特色旅游与生

态观光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以城乡统筹

发展的思路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

推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良性、可持续发

展。规划居住用地面积约为802.2 hm2,

占一期建设用地的19.6%。

4.2.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针对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城市建设尚

未与周边地区的建设建立有效的衔接,城

市形象差别较大,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分

布不均,部分地区设施严重不足的现象,

如何在短时间内启动园区各项建设任务,

加速实现园区形象提升,是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当前面临的又一个主要任务。

基于此,规划重点安排居住区级以上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图10);结合片区级中心安排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大社区;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思想,公共设施布局兼顾居住区与物流区的需求。按照现代化新城的标准,结合人口分布和城市功能布局在规划范围内形成由区级、居住片区和产业组团级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商业服务中心体系。

具体而言,园区公共设施结合物流用地及居住用地分为两级设置:一级为区域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服务于物流的公共

图10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设施,如商务办公设施、金融设施、保险

设施、培训设施、商展及交易设施、市级

商业中心、公交枢纽站、车辆保养场和长

途客运站等;另一类是服务于居住社区的

公共设施,主要有托幼所、中小学,以及

商业、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等。规划

公共设施用地面积约为471.9 hm2,占一

期建设用地的11.5%。

4.3疏通对内、对外综合交通,构建基于

“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西安国际港务区北邻规划的西安市铁

路北货运站,东接西安—阎良高速公路,靠

近西安市北三环、绕城高速公路和西安—

铜川高速公路,具有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

但是仍存在区域交通体系尚不完善、国际

港务区内个别交通节点压力过大等问题。

对此,规划应依托国际港务区原有的交通

区位优势,在疏通对内、对外综合交通的

基础上,加强城市的交通衔接,构建西安

国际港务区便捷、高效的公路、铁路和航

空等综合运输系统与立体交通运输网的现

代物流网络体系,发挥航空、铁路和公路

等“多式联运”的综合优势(图11,图12)。

4.3.1航空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日常航空运输由

咸阳国际机场承担,应急物流运输由窑村

机场承担。规划在铁路北环线北侧新增一

图9 新筑新城规划图及效果图

图8 居住用地规划图图7 商贸物流产业用地规划图

图6 土地利用规划图

条高速公路联络线,通过与机场高速公路的联接,实现西安国际港务区与机场的快速交通联系。此外,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内规划一条红线宽度为60 m~120 m的主干路,建立与窑村机场的便捷联系。4.3.2铁路

西安为我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11个大的编组站之一,为了畅通西安铁路枢纽,铁道部采取修建北环线的举措,从西安铁路枢纽分流货车,达到畅通陇海线区段通过能力的目的。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东起陇海线新丰镇编组站,向西经新筑站(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跨灞河、渭河至咸铜线萧家村站,沿咸铜线增建二线至长陵站,向北跨312国道西行引入陇海线茂陵站,线路全长下行61.74 km。便捷的铁路输运系统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成确立了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西安物流中心的地位。4.3.3道路交通

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联系主要通过绕城高速公路、草临路、港务大道、港务东路和潘骞路等,并由它们形成了该地区大的路网骨架。但规划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较为薄弱。

针对这一情况,规划提升现有对外联系道路等级及道路断面宽度,增加道路网密度及对外联系道路,形成干支结合、内外畅通、布局合理的立体交通体

系。规划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

道、次干道和支路四级标准,增加城市主

干路、次干路,尤其是支路的数量。同

时,加强西安国际港务区主干路与绕城

高速公路、三环等快速路及对外公路的

连接,沿规划的铁路货运线北侧规划高

速路联络线,西边与机场专用线相接,通

过互通式立交与西汉高速公路、西铜高

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相连接。规划在控

制区范围内保留原有的两座互通式立交,

在此基础上拟增五座互通式立交;规划

在控制区范围外拟增两座互通式立交,建

立与绕城高速公路、西阎高速公路、西咸

环线、西铜高速公路、西临高速公路、机

场高速公路的快速对接。高速公路联络

线强化了西安国际港务区交通与对外交

通的便捷联系,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

矛盾。

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规划主干路、绕

城高速公路—三环路与城市其他功能

区域实现联接。同时,区内草临路向东与

临潼骊山区路网衔接,向西跨灞河与东

风路衔接,规划的潘骞路向东与西韩路、

洪庆、临潼路网衔接,向西跨灞河与灞

开发区阳光大道等路衔接。区内规划的

港务南路、港务西路、城市快速连接线与

绕城高速公路—三环路、灞大道等道

路以及经开区、灞生态区、阎良航空产

业基地、未央区、灞桥区、临潼区、高陵

县的路网衔接,加强了西安国际港务区

与城市其他功能区域的直接联系。

西安国际港务区内部路网采用方格

网结构,形成“五横、五纵+一环”的道

路网格局,构建由次干道与支路组成的

内部交通网络,并加密支路,缓解交通压

力(图13)。其中,“五横”指水流路、货

站北路、草临路、潘骞路和港务南路;“五

纵”指杏渭路、港务西路、港务大道、纺

渭路和西韩路;“一环”指杏渭路—水流

路—西韩路—港务南路。

4.3.4快速轨道交通

按照西安市总体规划,西安国际港务

区内规划有地铁线位,为地铁一号线、地

铁三号线。地铁一号线由后围寨到纺织

城,全长约为23.9 km,远期规划向东至

临潼区;规划建议将地铁一号线经纺织

城,延伸至西安国际港务区南端;地铁三

号线由侧坡村到西安国际港务区,全长约

为44.3 km。轨道线路的引入及站点的设

置,将极大地改善西安国际港务区与其他

城市功能区的人流交通。

4.3.5公共交通

规划将城市的公交体系延伸至西安

国际港务区,建成以普通公交为主体、以

快速公交为补充、以轨道交通为辅助的

图11 区域综合交通图图12 市域综合交通图

多元化的快速、高效、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4.3.6小结

通过航空、铁路和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最终实现西安国际港务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输运系统(图14)。

4.4以自然、生态优先为原则,开展生态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生态环境优势,构建生态景观系统,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生态廊道建设。生态廊道是沿道路、河流和山脊等自然廊道而建的连接开敞空间、景观要素的绿色廊道,具有娱乐、生态和防护等价值。规划以灞河、渭河为主线,在沿河两侧形成绿色河流廊道;沿铁路、快速路、园区主干道路及园区内的防护隔离带建设以林带为主的绿化廊道。

(2)景观系统规划。规划遵循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区域整体考虑,构筑“大绿化”格局,形成“一环、一廊、多轴线”的景观系统(图15)。其中,“一环”指环绕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绿环”,由渭河湿地生态公园、灞河滨水绿带、绕城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防护绿地及规划用地东缘的生态防护绿地共同组成;“一廊”指西禹高速公路及西韩公路之间的楔形绿地,向北延伸至渭河,向南直至灞世

博园;“多轴线”指沿铁路北环线、草临

路、潘骞路、保税路、港务西路、港务大

道以及连接新筑和灞桥的南北主干道的

生态景观轴。

另外,规划还设置了若干重点景观

设计地段及景观节点。重点景观设计地

段主要指代表规划区景观特色的区域,此

区域应亲切宜人、环境优美,充分反映地

方特色。结合国际港务区的门户空间,分

别规划五处重点景观设计地段。景观节

点采取有机分布的原则,在道路出入口、

重要景观设施地段、标志性建筑及绿化

广场周围布局。

5结语

作为国际性内陆港口,西安国际港

务区的规划建设有助于实现国际港口的

功能内移、延伸,对于强化西安作为新亚

欧大陆桥上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国际

港口型城市的作用,形成与沿海港口的

有效连接,实现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国的

采购运输、货物中转、商品分拨的直接对

接有重要的意义。规划应在对现有条件

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国际港

务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通过合理的

产业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和公共服

务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和景观生态

系统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西安国际港

务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使西安国

际港务区的发展适合市场发展需要,推

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荣获2011

年度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

奖;项目主要设计人员包括惠西鲁、陈

道麟、席保军、宋颖、鲁炜、巨荩蓬、

王新荣、吕楠、王军、刘茹、王凯、董

海倩、周卫玉、王兴、雷英丽。)

[参考文献 ]

[1]强晓安.西安建设国际陆港的探索与思考[J].

地区经济,2011,(1):50.

[2]王 静.西部内陆港农产品外贸物流结构的优

化与创新[J].宁夏社会科学,2011,(7):54-

56.

[3]陆光亚.国际港务区:西安打造中国第一“无

水港”[J].区域经济,2012,(1):23.

[4]王筱丹,黄建云.基于弹性理念的物流园空间

规划布局方法探讨[J].规划师,2010,(1):77-

81.

[5]姚凤梅,王晓舒,周庆翔,等.边境城市农业

高新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0,

(11):55-60.

[6]张金生,盛 江,郭立伟,等.大庆市龙凤湿

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规划师,2012,

(5):68-75.

[收稿日期]2012-12-17

图14 货运交通规划图图15 绿化景观规划图

图13 道路系统规划图

西安国际港务区

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国际陆港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招聘笔试名单 刘琴李亮颜涛王剑姚丽红郭召利段章平崔夏雨刘永智杜洁李娜韩佳丽周蓓蓓王月妮田鹏杨彦郝春艳程美艳高娟 李建育 杨慧 李京洁 王琪 麻海鹏 张梦琪 沈婷 杨思洁 张琼 段鹏 王阿婷 李响 李涛 李蕊 孙楠 董欢 袁甜 靳铎 赵泽华 邹裴琳 王瑾(宣讲员) 陈刚 韩科智 游惠萍 封宣廷 杨雨迪 杨翠 李丹 房亚丽 马晶 赵心程 刘恩一 李璐佳 单文婷 刘莹 杨蓓 张君 刘宇 徐欣晨 祁建军 李旭 王鉴棋 纪敏 杨庆中 严文光 赵元波 段兆鑫 康风雷 吴平 初晨 李妮娜 吴杰 赵玉洁

李萍罗剑陈菊梅张凯桂文强赵波景亚辉姚凯斐刘丙宏张龙飞王亮梁泳龙许博余虎任佳武建辉袁强史记张恒张军朋郑思翰崔冬冬黄鑫(执法队员) 王凯 王奕超 宋平 吴虎镇 高博 闫石磊 潘晓鹏 王挺(执法队员) 范一贇 魏雷海 杨波 吴会杰 段磊 房鑫刚 樊彬彬 姚磊 孙朋波 高东财 刘岗 孔晓锋 赵磊 王永清 宋超 张辉 淡方 吴甲 卫涛 卫毓峰 杜辉 王喃 黄鑫(执法队员) 于淏 宋彦锟 张超 田雨益 孙跃 索超 王浩 闫春庆 尚龙 高栋梁 杨洁 贺寅 吴刚 王飞 王鑫 苗宝栋 穆亮 李俊锋 冯兴华 郭宵 吴乐 王楠 段战盟 唐树栋 刘广涛 杨虎 康宁 王博文 王毅楠 李潇 王全振 曹伟 赵林涛 王磊

李波(执法队员)何宏泽 李博 张亚刚 顾伟 廖杰 全威 马向南 张瑞峰 金义博 赵建忠 牛栋 冯波 贾海涛 李洲瞻 李小东 李志锋 李家平 方向东 郭明 刘强 谭昆孟小亮 张艳 刘涛 周洋 吴岱融 赵雪 吕沛谋 李珍珍 李广 王彤 张楠 扁炜 吴迪 冯正 刘博 张爱民 肖洋 孙源 李珂 姜剑君 王志伟 水小妮 牛娜 卢岳峰 孙林峰 王昕 蔡昌 康战锋 吕盈利 孙蓬勃 苏伟 刘磊 张宪斌 侯建华 徐琰 陈全齐 吕涛 蒋少青 周丽娟 赵力 寇平平 王亚军 王瑞鑫 王挺(绿化养护工程师) 李林倩 崔帅 王思滢 辛磊 康海宁 张峰涛 杨磊 何斌 王小鹏 李波 刘洋 曹飞 刘小芳 张文俊 何斐 杨彦龙 安文娟 王洁 罗斌 宋楠 王沛 袁治远

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西安国际港务区

附件2 《〈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重大项目表 序号建设单位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建设期 总投资 (万元) 建设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共10个项目2681000 1 比亚迪汽 车公司 新能源汽车产业基 地扩能项目 新增建筑面积96万㎡,购置设备2922台(套),完善整 车四大工艺生产线,以及相应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秦” 产销能力达到10万辆。 2015-2020 445000 西安 2 宝鸡吉利 汽车有限 公司 20万辆整车项目 购置关键设备1258台(套),建设冲压车间、焊接车间、涂 装车间、装配车间四大工艺厂房,总建筑面积280253.35㎡, 项目设计产能为20万辆整车、20万台发动机。 2013-2020 360000 宝鸡 3 深圳市沃 特玛电池 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电池产 业园建设项目 新建年产10GW铝壳圆柱锂电池生产线,一期、二期、三 期分别实施3GW、3GW和4GW电池生产线项目及电动 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 2015-2019 500000 渭南 4 陕西金汉 汽车制造 有限公司 6000辆客车及纯电 动客车项目 新建整车四大工艺车间,形成年产6000辆客车及纯电动 客车生产能力及与之匹配的研发、检测等能力。 2015-2019 350000 汉中 — 44 —

序号建设单位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建设期 总投资 (万元) 建设地 5 陕西通家 汽车股份 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开发及 产业化建设项目 本项目产品包括纯电动乘用车和纯电动专用车两大系列, 分三阶段完成投资。一期投资6.48亿元,主要是重新设 计开发一款小型SUV及MPV,对生产线进行适应性改造, 初步布局充电桩产业。二期投资14.64亿元,主要是开发 全新纯电动轿车,重新建设焊装、涂装及总装厂房,布局 10万充电桩。三期投资9.5亿元,主要进行产品升级改造 及后服务平台搭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20万 辆。 2015-2020 306000 宝鸡 6 陕西正麒 电气有限 公司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 动装置项目 主要建设汽车电机厂房3座、控制器厂房3座、特种电机 厂房2座、机加工厂房1座和1个配套的大型仓储物流配 送中心。 2015-2018 200000 西咸 7 陕西跃迪 新能源汽 车有限公 司 新能源客车改装生 产项目 建筑面积39.88万㎡,建设年产2万辆新能源电动客车整 装生产线。一期建设年产5000辆客车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2015-2020 150000 商洛 — 45 —

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商贸物流日益成为影响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内陆经济中心城市,发挥外向型经济,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园区成为西安发展的重要措施。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立项标志着内陆城市成为“沿海地区”,改变了西安的对外贸易环境,使港口服务功能进行延伸,促进了内陆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让西部地区面向国际市场进行大发展。 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历程 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沿海城市依靠国际航线和海岸可以建海港、开拓国际市场,古代长安通过丝绸之路也开拓了亚欧国际市场,海洋和陆地都可以开拓国际市场;西安虽然不能“搬”到沿海地区,但是国际性港口可以建设到西安。西安拥有良好地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依托亚欧大陆桥中通道可以建设“国际陆港”,沿海建海港、内陆建陆港,同样可以开拓国际市场。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市东北部的灞渭三角洲,是2008年4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设立以现代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2009年10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安国际港务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4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园区分为八大功能区:集装箱作业区、综合保税区、国内贸易区、综合服务区、居住配套区、应急物流园区、产业转移承接区、城乡统筹建设区。 作为以现代商贸物流为突出产业特色的省级开发区,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将沿海的港口口岸服务功能内移至西安,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基础设施平台。实现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多式联运的功能叠加,便捷、高效运转,从而有效发挥西安的交通枢纽优势,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大物流带动服务业的大发展,实现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聚集和提升,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性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城。 西安国际港务区从联系立项到省市支持、重点发展,共经历了三个发展时间

西安国际港务区简介

西安国际港务区简介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地处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西沿灞河,北抵渭河,东连临潼,南接西安绕城高速,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西安国际港务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与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三环路相连,核心区距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5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8公里,窑村机场就位于国际港务区内,通往园区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与京昆高速、连霍高速、陕沪高速、包茂高速等全国高速公路网紧密相连,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网络。 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开发模式建设实施,由集装箱作业区、综合保税区、国内贸易区、综合服务区(物流CBD)、居住配套区、国家应急物流园区、产业转移承接区、城乡统筹建设区等功能区域组成。其开发建设将依托规划建设中的综合保税区和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承接沿海港口功能内移,通过多式联运,成为连结西北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枢纽型国际陆地港口和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深入探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建成城乡协调发展先导区。一座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宜商宜居的东部新城将在这里迅速崛起。

西安国际港务区地理位置 以现代商贸物流为特色的超大型服务业园区——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地处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西沿灞河,北抵渭河,东联临潼,南接城市三环和西安绕城高速,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西安国际港务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与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三环路相连,核心区距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5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8公里、窑村机场就位于国际港务区内,通往园区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与京昆高速、连霍高速、陕沪高速、包茂高速等全国高速公路网紧密相连,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网络。

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探析_惠西鲁

[摘 要]作为国际性内陆港口,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规划建设有助于实现国际港口的功能内移、延伸,对于强化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国际港口型城市的作用,形成与沿海港口的有效连接,实现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国的采购运输、货物中转、商品分拨的直接对接有重要的意义。规划应在对现有条件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规划、产业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和景观生态系统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西安国际港务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以现代物流功能为主导、以保税物流功能为核心、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便捷的公路交通为依托,集港口、通关、保税物流、普通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务中心和综合居住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新区,推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现代物流 [文章编号]1006-0022(2013)01-0038-07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Xi’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Planning/Hui Xilu, Chen Daolin, Song Ying, Lu Wei, Lv Nan [Abstract] Xi’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planning will help transfer and extend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functions, and improve Xi’an’s role of being an important city on the new Asia-Europe route. The park will realize easy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s western region and international cargo transportation. Xi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planning analyzes status quo, makes functional layout planning, industrial, residential, and public service, transportation and landscape planning, to develop the park towards a port, customs, tariff-free logistics, common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business center, and residence combined new district.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inland port, Xi’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ogistics park, Master plan, Modern logistics 1引言 国际陆港,又称为“内陆港”或者“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陆路运输为主要途径,综合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采用“多式联运”的方法,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例设立的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它是沿海港口功能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延伸和拓展,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国际陆港不仅是服务于区域现有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是 [作者简介]惠西鲁,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党委书记。 陈道麟,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西安市规划局副局级巡视员。 宋 颖,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鲁 炜,高级工程师,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所所长。 吕 楠,硕士,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西安国际港务区产业发展研究.doc

西安国际港务区六大产业组团研究 (初稿) 西安国际港务区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筹)、西安公路港等三大支撑项目,打造国际陆港,构筑起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园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已逐步清晰,初步确立六大产业组团(国际贸易组团、国内贸易组团、临港产业组团、信息产业组团、生产服务业组团、生活服务业组团)的产业发展模式。但是,如何打造六大产业组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园区的发展战略和项目情况,通过产业发展环境分析,经发局初步论证我区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六大产业组团的发展路径。 一、园区产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发展条件 一是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筹)、西安公路港等三大支撑平台构筑起园区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形成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条件。 二是园区位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作为具有国际陆港功能的片区,需要选择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产业。 三是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符合省市政府的产业发展布局,物流商贸应当成为园区的基础产业。 四是园区的产业发展应充分依托区域资源禀赋,聚集西

安及周边区域的优势资源,形成园区产业发展的基础。 五是园区的建设及主导产业发展受到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六是园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对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条件。 (二)产业发展战略 西安国际港务区按照“港-区-城“的发展战略,优先完善国际陆港的服务功能,实现“以港兴业、以业兴城”,逐步将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国际陆港、现代服务业城、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目前,国际陆港的功能已基本实现,园区开始进入“以港兴业”的阶段。 园区产业发展战略:走“整合区域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聚集、构建产业体系”之路,充分利用国际陆港功能,实施“1236产业工程”,突出“一核”——生产性服务业,紧扣“二特色”——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力推“三拓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产业,打造“六大组团”——国际贸易组团、国内贸易组团、临港产业组团、信息产业组团、生产服务业组团、生活服务业组团;将园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国际商贸聚集、高端制造业聚集、新兴产业聚集的特色园区。 二、环境分析 西安国际港务区在设立之前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大趋势、相关产业政策、区域产业布局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因此,理清园区产业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对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认识和理解 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建设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支撑平台,和与沿海港口加强交流与合作,最终建立国际化、生态化的超大型现代商贸物流城。这样的前景和机遇让我无比激动。 一.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西安国际港务区以构筑中国内陆最大的内陆港为目标,因三大平台: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而建立、兴起,凭借六大百亿组团(临港产业组团、国际贸易组团、生产服务业组团、信息产业组团、生活服务业组团、国内贸易组团)逐步引进大型现代商贸、物流企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生态聚集,从而形成一个大型超现代化服务业新城。 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地位与作用: 集聚功能,开辟了现代服务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新途径。 现代服务产业所需的资源主要有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及组织资源等,它们分别掌握在各种社会组织手中,只有与其它社会组织掌握的资源进行组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一个地区拥有~种或少数几种资源的相对优势,就有可能吸引其它资源向这里的汇聚,形成各种资源的集聚与优化。 国际港务区的集聚功能不仅使发展现代服务产业所需资源逐步集聚,同时也对区内小环境的形成与优化起了良好的作用。各种组织(特别是同一领域的组织)的集聚,

有利于增加区内的气氛,也有利于各种组织的合作与联合,而组织之间的合作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与有效利用,带动区域经济,互惠互利,多赢。 广泛参与国际合作,最大限度的吸引国际间的所有有用资源,壮大自己。 国际港务区及区内企业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经济大市场中经受锻炼,提高自己的快速反应与应交能力。在筹集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所需资金方面,区内的智力、人才和科技优势以及各级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能吸引大量国际著名企业到区内来创办合资与独资企业,同时增加了很大的国际资本投入。 国际港务区能够充分发挥港口、机制、人才“辐射源”的影响力,利用现代服务产业机制激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提升老企业、培育新产业、塑造大企业”目标的实现。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港口是运输的起点和终点,在物流体系中处于核心与枢纽地位,开发区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构筑“港-区-城”是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战略,对全省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兴建和发展,已成为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中耀眼的亮点,带动了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新形势下城市的建设;产业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促进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崛起、扩大就业、吸纳人才等起着积极的作用:西安国际港务区已成为陕西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外资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特区。 三.对国际港务区的进一步认识

西安国际港务区 介绍

一、实习时间:2012年9月3日-9月9日 二、实习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有在实践中去感受,体会,才能真正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实习对外贸实践操作的了 解不仅有助于我们后期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分 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实务,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 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通过实习培 养我们主动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态度。使本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对 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科性质及其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形 成初步印象。让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国际物流与运输 形成基本感性认识,对国际货物买卖、综合保税区等概念有所 了解。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实习内容 地点:西安国际港务区 (一)参观实习 在专门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西安华南城、西安综合

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规划展示馆,北三环辅道,现状港务大道,园区主干道,港务中路南段等。 (二)相关讲解 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以下知识。作为中国最大内陆港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沿海的港口口岸服务功能内移至西安,通过不断推动产业聚集和提升,以大物流带动服务业大发展,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将沿海的港口口岸服务功能内移至西安,借助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公路港的功能叠加效应,实现公路、铁路、空、海等多式联运的便捷、高效运转,有效发挥西安的交通枢纽优势,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大物流带动服务业的大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和提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西安国际港务区周边市场调查报

西安国际港务区区域发展报告报告 一、城东区市场发展状况北方缺水,西部尤甚。就此而言,傍大河而居的城东区可谓得天独厚。建国后,得水之利,这里被国家布局为西部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全省十大国棉厂城东区独居其四,近10 万纺织产业工人创造了灞桥历史上难得的辉煌。 2000 年,西安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浐灞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特别提出要把浐、灞河区域建成以绿色为主、绿水相融、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环境的优良示范区域。目前,浐河城市段已经建成数座橡胶坝,并已形成数千亩水面。这一距市中心最近、离繁华不远、西安城区首个活水区域的形成,不仅使这一过去被人忽视的区域魅力得到彰显,而且使这一区域价值得到了快速提升。随着沁水新城、水岸清城以及千亩大盘广厦?水岸东方等一批毗邻浐河的楼盘相继亮相,乐水市民已蜂拥而至。 从商业环境上看,城东拥有康复路综合市场、轻工批发市场和小食品批发市场一条街。以康复路、轻工市场、义乌商城为中心的核心商圈,年成交额30 亿元以上,令城东商贾云集,人气旺盛。对陕西乃至整个西北五省来说,影响非常之大,是让西安商贸经济充满活力的“发动 机” ,也极大地提升了城东的居住舒适度和区域价值。 城东区的支柱产业以前是纺织业,现在是军工业和机电产业。目前城东的支柱产业一是以韩森寨为中心的国防工业区,除“华山” 、“东方”和“昆仑”机械厂、黄河机械制造厂、西北光学仪器厂 6 家大军工企业外,陕西汽车总厂,西安微波设备厂亦坐落其间;二是以胡家庙为中心,省属工业为骨干的建筑机械、机电工业区,该工业区在1985 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制药企业杨森制药公司。 从道路设施看,城东与城内交通便捷,二环、三环路全线贯通,绕城高速也已经通车。纺织城的道路设施也较好,不过通的公交线路相对较少,与其他区域往来不是很方便。 从教育上看,城东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学院等大专院校以及交大、工业学院附属中学、黄河、西光、昆仑子校等知名大、中小学,也为区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背景,形成了城东日渐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由此所衍生的校园经济、文化产业经济、使东部具有了与南郊伯仲难分的优势。 另外,城东的医疗配套也是很好的,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唐都医院、省纺

西安国际港务区简介

西安国际港务区简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西安国际港务区 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式成立,目标为建设中国第一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国际。2010年4月20日,西安 基本信息 2008年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将在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西安发展建设大型国际陆港、打造特大商贸物流新城和全球商贸物流中心的重任,交付给刚刚重新组建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真正的大规模、大动作推进从此时开始。2010年7月1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竣工开通,而在此前的4月20日,西安保税物流中心正式通过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验收,作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两大基石,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保税物流中心的竣工建成,标志着西安国际陆港口岸服务功能初步成型,西安的城市功能也即将迎来一个新拐点。 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是省西安市“十一五”规划物流龙头项目,已被省政府列为争取国 家 “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市人民政府同意西安国际港务区由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规划、设计,整体开发建设。 秉承“十一五计划”,港务区吸引世界友人的关注。“十二五计划”的起航,港务区再接再厉,引领内陆港新兴建设。引来世界人民高度关注以及国家政府支持。2010年11月4日,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日前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建成后,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 项目位置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地处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西沿灞河,北至铁路北环线,东至西韩公路,南接城市三环和西安绕城高速,规划建设范围为平方公里,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西安国际港务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与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三环路相连,核心区距西安市新的行 政中心5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8公里、窑村机场就位于国际港务区内,通往园区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与京昆高速、连霍高速、陕沪高速、包茂高速等全国高速公路网紧密相连,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网络。截止2010年中旬,港务区已建成保税物流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起航公园以及节能示范广场,总投资达亿元人民币。 项目定位 西安国际港务区以现有铁路、公路等运输手段为依托,以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为基 础,在内陆形成海陆联运的聚集地和结合点。依托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基础和物流市场需求,形成以B型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际物流区为支撑、以国内综合物流区和物流产业集群区为两翼的物流体系战略格局。它是沿海国际港口多种港务功能在西安的延伸,是沿海国际港口在西安的集中服务区,也是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结合部。不仅具有普通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还具有保税、仓储、海关、边检、商检、检疫、结汇银行、保险公司、船务市场及船运代理等国际港口所具有的多种功能。 在此基础上,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性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现代物流网络,培育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群。并形成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的中转物流基地,成为立足西安、服务

西安国际港务区简介

西安国际港务区简介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西安国际港务区 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式成立,目标为建设中国第一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国际。2010年4月20日,西安 基本信息 2008年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将在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西安发展建设大型国际陆港、打造特大商贸物流新城和全球商贸物流中心的重任,交付给刚刚重新组建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真正的大规模、大动作推进从此时开始。2010年7月1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竣工开通,而在此前的4月20日,西安保税物流中心正式通过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验收,作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两大基石,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保税物流中心的竣工建成,标志着西安国际陆港口岸服务功能初步成型,西安的城市功能也即将迎来一个新拐点。 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是省西安市“十一五”规划物流龙头项目,已被省政府列为争取国 家 “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市人民政府同意西安国际港务区由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规划、设计,整体开发建设。 秉承“十一五计划”,港务区吸引世界友人的关注。“十二五计划”的起航,港务区再接再厉,引领内陆港新兴建设。引来世界人民高度关注以及国家政府支持。2010年11月4日,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日前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建成后,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 项目位置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地处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西沿灞河,北至铁路北环线,东至西韩公路,南接城市三环和西安绕城高速,规划建设范围为平方公里,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西安国际港务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与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三环路相连,核心区距西安市新的行 政中心5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8公里、窑村机场就位于国际港务区内,通往园区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与京昆高速、连霍高速、陕沪高速、包茂高速等全国高速公路网紧密相连,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网络。截止2010年中旬,港务区已建成保税物流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起航公园以及节能示范广场,总投资达亿元人民币。 项目定位 西安国际港务区以现有铁路、公路等运输手段为依托,以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为基 础,在内陆形成海陆联运的聚集地和结合点。依托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基础和物流市场需求,形成以B型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际物流区为支撑、以国内综合物流区和物流产业集群区为两翼的物流体系战略格局。它是沿海国际港口多种港务功能在西安的延伸,是沿海国际港口在西安的集中服务区,也是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结合部。不仅具有普通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还具有保税、仓储、海关、边检、商检、检疫、结汇银行、保险公司、船务市场及船运代理等国际港口所具有的多种功能。 在此基础上,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性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现代物流网络,培育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群。并形成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的中转物流基地,成为立足西安、服务

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方案.doc

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方案 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汇报 西安市规划局 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93>. 04 第一部分前言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北灞渭三角洲,是西安主城区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要地,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迁、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泾渭浐灞四水聚港,涵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2003年11月 西安市正式提出建立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构想。 2005年12月 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由西安市商贸委和灞桥区共同负责实施。 2007年3月 西安市市委常委会原则通过灞桥区拟定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用地总体规划。规划用地面积7.68平方公里。 2008年4月 2008年3月份以来,省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产业大发展需要大物流,大物流可以带动大发展”的新理念,2008年4月,西安市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管理体制,组建市一级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在新形势、新机遇与新理念的要求下,原规划在定位、功能、用地等方

面已不能满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新规划的编制迫在眉睫。 首先简要介绍本次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背景。 第二部分解读 (一)是优化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格局,承接产业功能转移的需求。 将形成以西北五省和成渝地区为主,兼顾中部地区和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格局。 一、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二)是推进西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增长的需求。 建设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的全国重要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对于发展西安现代服务业,打造西安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体系,加快西安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可以有力提升“”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四区两基地 (三)是拉动西咸经济一体化,服务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四大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关中城市群的需求。 与西咸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呼应,共同促进西安、咸阳两市的经济发展。对于大西安都市圈建设,实现关中城市群崛起,形成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以陕南陕北区域中心城市为两翼、辐射周边区域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对于推动陕西省产业升级换代,完善产业结构,统筹关中、陕北、陕南三大经济区域,加快实施陕北、关中、陕南、渭北四大特

西安国际港务区简介

西安国际港务区 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式成立,目标为建设中国第一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国际。2010年4月20日,西安 基本信息 2008年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将在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西安发展建设大型国际陆港、打造特大商贸物流新城和全球商贸物流中心的重任,交付给刚刚重新组建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真正的大规模、大动作推进从此时开始。2010年7月1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竣工开通,而在此前的4月20日,西安保税物流中心正式通过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验收,作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两大基石,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保税物流中心的竣工建成,标志着西安国际陆港口岸服务功能初步成型,西安的城市功能也即将迎来一个新拐点。 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是省西安市“十一五”规划物流龙头项目,已被省政府列为争取国家 “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市人民政府同意西安国际港务区由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规划、设计,整体开发建设。 秉承“十一五计划”,港务区吸引世界友人的关注。“十二五计划”的起航,港务区再接再厉,引领内陆港新兴建设。引来世界人民高度关注以及国家政府支持。2010年11月4日,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日前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建成后,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 项目位置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地处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西沿灞河,北至铁路北环线,东至西韩公路,南接城市三环和西安绕城高速,规划建设范围为平方公里,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西安国际港务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与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三环路相连,核心区距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5公里, 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8公里、窑村机场就位于国际港务区内,通往园区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与京昆高速、连霍高速、陕沪高速、包茂高速等全国高速公路网紧密相连,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网络。截止2010年中旬,港务区已建成保税物流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起航公园以及节能示范广场,总投资达亿元人民币。 项目定位 西安国际港务区以现有铁路、公路等运输手段为依托,以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为基础, 在内陆形成海陆联运的聚集地和结合点。依托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基础和物流市场需求,形成以B型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际物流区为支撑、以国内综合物流区和物流产业集群区为两翼的物流体系战略格局。它是沿海国际港口多种港务功能在西安的延伸,是沿海国际港口在西安的集中服务区,也是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结合部。不仅具有普通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还具有保税、仓储、海关、边检、商检、检疫、结汇银行、保险公司、船务市场及船运代理等国际港口所具有的多种功能。 在此基础上,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性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现代物流网络,培育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群。并形成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的中转物流基地,成为立足西安、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西部地区货物的产品配送、货物集散、集装箱转运中心、中国西部最大的综合物流园

西安国际港务区背景资料

西安国际港务区概况 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从全球视野出发,立足陕西,西安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兑现西安市城市价值,进一步改善、优化陕西、西安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是陕西打造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西安城市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市东北部与世界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毗邻而居,核心区距西安市新行政中心5公里。园区规划建设区面积4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西安国际港务区是西安未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经济先导区和对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依托西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基础和物流市场需求,西安国际港务区以现有铁路、公路等运输手段为依托,以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为基础,在内陆形成海陆联运的聚集地和结合点,形成以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项目为核心,以国际物流区为支撑、以国内综合物流区和物流产业集群区为两翼的物流体系战略格局,不仅具有普通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还具有保税、仓储、海关、边检、商检、检疫、结汇银行、保险公司、船务

市场及船运代理等国际港口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性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现代物流网络,培育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群。并形成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的中转物流基地,成为立足西安、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西部地区货物的产品配送、货物集散、集装箱转运中心、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 截止2010年6月底,西安国际港务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6亿元,实现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098万元,实际利用外资1470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3.34亿元。 目前,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彰显出西安国际港务区对推动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巨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大功能平台构筑内陆型开放战略高地 西安国际港务区紧密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项目,创新性地打造出国内最大的国际陆港基础平台。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地处西安国际港务区核心区,占地2058亩,总投资6.8亿元,是园区发展的主要依托平台之一。作为全国18个具有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和物流功能的集装箱中心站之一,已于

西安港务区

西安是全国一级物流结点城市之一,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位于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园区西沿灞河,北抵渭河,东接临潼,处于西安发展的战略要地,区位优势明显,南衔绕城高速和城市三环线,距西安市行政中心 5公里,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并与亚欧经济论坛永久会址、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渭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和著名的“泾渭分明”人文景观等毗邻而居。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中国内陆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内陆最大的铁路交通通信中心之一,处于“米”字形辐射状干线公路网的中心,是中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之一,这里将成为西北地区连接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门户和桥梁,成为服务陕西、覆盖西北、辐射亚欧大陆桥节点城市物 流体系的平台。 二、西安国际港务区整体规划解析 (一)、西安国际港务区区位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北灞渭三角洲,是西安主城区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要地,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迁、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泾渭浐灞四水聚港,涵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二)、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背景 2003年11月,西安市正式提出 建立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构想。 2005年12月,西安市人民政府 正式批准实施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 由西安市商贸委和灞桥区共同负责 实施。 2007年3月,西安市市委常委 会原则通过灞桥区拟定的“西安国 际港务区用地总体规划。规划用地 面积7.68平方公里。 2008年4月, 2008年3月份 以来,省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产业 大发展需要大物流,大物流可以带 动大发展”的新理念,2008年4月, 西安市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西安

西安国际港务区重点项目简介

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 重点项目简介汇编 投资合作促进局综合部 二〇一一年 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 重点项目简介 一、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 (3) 二、西安保税物流中心项目 (5) 三、西安公路港项目 (7) 四、西安华南城项目 (9) 五、西安广汇汽车物流产业园项目 (11) 六、海尔(西安)产业园项目 (12) 七、延长石油固体化工产品综合交易中心项目 (13) 八、陕西医药控股集团西北现代医药物流中心项目 (15) 九、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西北大区物流中心项目 (16)

十、宁夏闽宁医药新民生医药有限公司 现代化医药物流建设项目 (17) 十一、物联网应用产业示范园区项目 (19) 十二、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项目 (20) 十三、中国外运西北物流中心项目 (22) 十四、延长石油固体化工产品综合交易中心项目 (23) 十五、上海新杰西安物流中心项目 (24) 十六、出版物物流基地项目 (25) 十七、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项目 (26) 项目编号:1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铁道部下属的中外合资公司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简称中铁联集)在全国布局的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该项目作为陕西省、西安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支撑平台,是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核心项目之一。 一、项目建设内容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占地2358亩,总投资6.8亿元,于2008年9 月27日开工建设,2010年7月1日建成并投入试运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内包含中铁集装箱、中铁特货、中铁快运、新筑货运等四个单位,分为四个货运区域,由北至南依次是国际集装箱作业区、特货装卸作业区、快运货作业区及西安铁路局普货作业区。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近期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将逐步达到84万标箱,是西安东站、西站关闭前的8.7倍;中期2015年,吞吐量将达到138万标箱;远期2025年,集装箱中心站年吞吐量将达到310万标箱。目前,试运营期间中心站平均每天发送和到达集装箱约185标箱。 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了进一步完善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功能和作用,自行投资在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内建设了国际货运查验区,使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为全国唯一内设国际货运查验区的中心站。同时,西安国际港务区又先后建设了陆港公园、300个车位的生态停车场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等设施,并在周边规划建设了国内集装箱堆场和国际集装箱堆场。 二、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采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实行全自动化作业,站内直接查验办单,大大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降低了货运成本,被中铁联集公司确定为全国的样板和示范。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将有效发挥陕西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对于从根本上缓解陕西、西安铁路货运紧张现状,提高运输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实现从散货运输向集装箱标准化运输的转变,进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