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BTI原理详解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及其发展

MBTI原理详解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及其发展

MBTI原理详解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及其发展
MBTI原理详解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及其发展

MBTI原理详解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类型理论的首次出现是在1913年。当时正值召开国际精神分析大会。荣格在该次会议上提出个性的两种态度类型:内倾和外倾。1921年他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又作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四种功能类型,即理性功能的相互对立的两种类型──思维功能与情感功能和非理性功能的相互对立的两种类型──感觉功能和直觉

功能。由此,荣格将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组合起来,形成了八种个性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知觉型、内倾感觉型。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在荣格的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由此组成了个性的四维八极特征,它们彼此结合就构成了十六种个性类型。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后,编制成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从而把荣格的类型理论付诸实践。继而,迈尔斯又在荣格的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主导功能和从属功能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功能等级等概念,并有效的为每一种类型确定了其功能等级的次序,又提出了类型的终生发展理论,对心理类型理论作出了新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和类型的四维八极及其特征

心理类型理论包括下述部分:类型的四维八极及其个性特征、类型的功能等级和类型的终生发展。

理解心理类型理论首先要认识类型这一概念。类型就是指出现在许多个体形式中的一般态度的特殊模式。荣格认为,“类型是一种样本,或范例,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再现种类或一般类别的特征。”在十六种类型中每一种类型均在质上有别与其它类型。偏好是类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可以被理解为“最自然、轻松的去做”。类型理论经常使用利手的比喻来解释偏好的意义。利手的每一个动作都比不利手要自然、轻松、容易。而在运用不利手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注意和努力因此更疲劳和更困难。这意味着个体在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过程中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但在每一个维度的两极中个体总是自然的倾向于使用某一极的方式。偏好和行为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这一点在下面还会讨论。

维度和极

1、内倾(I)─外倾(E)维度

该维度用以表示个体心理能量的获得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即个体的注意较多的指向于外部的客观环境还是内部的概念建构和思想观念。外倾型态度表现为主体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于客体,即在外部世界中获得支持并依赖于外在环境中发生的信息,这是一种从主体到客体的兴趣向外的转移。外倾型个体需要通过经历来了解世界,所以他们更喜欢大量的活动,并偏好于通过谈话的方式来思考,在语言的交流中对信息予以加工。而内倾型态度表现为主体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于内部的精神世界,其心理能量通内部的思想,情绪等而获得。内倾型个体在内部世界中获得支持并看重发生的事件的概念、意义等,因此他们的许多活动是精神性的,他们倾向于在头

脑内安静的思考以加工信息。外倾型个体经常先行动后思考,而内倾型个体经常耽于思考而缺乏行动。

2、感觉(S)─直觉(N)维度

该维度又称之为非理性维度或知觉维度,表示个体在收集信息时注意的指向。即倾向于通过各种感官去注意现实的、直接的、实际的、可观察的事件还是对事件将来的各种可能性和事件背后隐含的意义及符号和理论感兴趣。感觉型的个体倾向与接受能够衡量或有证据的任何事物,关注真实而有形的事件。他们相信感官能告诉他们关于外界的准确信息,也相信自己的经验。他们重现在,关心某一刻发生的所有的事情。而直觉型的个体自然的去辨认和寻找一切事物的含义,他们重视想象力,更注重将来,从事努力改变事物而不是维持它们的现状。直觉型的个体看到一个环境就想知道它的含义和结果可能如何。感觉型的个体被视为较具有实际意识,而直觉型个体被视为较有改革意识。感觉─直觉维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3、思维(T)─情感(F)维度

该维度又称之为理性维度或判断维度。该维度用于表示个体在作决定时采用什么系统,即作决定和下结论的方法,是客观的逻辑推理还是主观的情感和价值。情感型的个体期望自己的情感与他人保持一致,他们做决定的基石是何者对他们自己和他人是重要的;其理性判断的依据是个人的价值观。而思维型的个体通过对情境作的客观的、非个人的逻辑分析来做决定,他们注重因果关系并寻求事实的客观尺度,因此较少受个人感情的影响。

4、知觉(P)─判断(J)维度

该维度用以描述个体的生活方式。即倾向于以一种较固定的方式生活(或做决定)还是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生活(或收集信息)。这一维度是一种态度维度。虽然个体能够使用直觉和判断,但是这两极不能够同时被运用。多数个体会自然的发现采用某种生活方式时总是比另一种更加轻松,因此总是在和外部世界打交道时采用这种生活态度。判断型个体倾向于以一种有序的、有计划的方式对其生活加以控制,他们期望看到问题被解决,习惯于并喜欢做决定。而知觉型个体偏好于知觉经验,他们不断的收集信息以使其生活保持弹性和自然。他们努力使事件保持开放性,让其自然的变化,以便出现更好的事件。

以上是类型的四维八极,八极的基本个性特征如下:

外倾型内倾型

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作出反应倾向于在内部世界里沉思

积极活动偏好内省

经验先于理解理解先于行动

从外界获得心理能量从精神世界获得心理能量

采用尝试–错误的工作方式采用持久稳固的工作方式

偏好新异刺激偏好静态的外部环境

感觉型直觉型

着眼于现实着眼于未来

重视现实性和常情重视想象力和独创力

关注具体性和特殊性,善于细节描述关注普遍性和象征性,使用隐喻和类比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跳跃性的工作方式

看重常规,相信确定有形的事物不拘常规,相信灵感和推断

倾向于观察具体事件倾向于把握事件的全局图面

偏好已知事物偏好新的思想观念

思维型情感型

退后思考,对问题进行非个人因素的分析超前思考,考虑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公正,坚定,怀疑温和,同情,体贴

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工作方式倾向于和自己的情感一致的工作方式

行为简洁、经济、带有批判性行为期望他人认同

奉行清晰一致的客观原则奉行清晰一致的主观价值观

判断型知觉型

行为有组织性和系统性行为保持开放性

时间观念严谨,认真对待最后期限时间观念宽松,经常变动最后期限

看重工作结果看重工作过程

倾向于解决问题倾向于使问题带有弹性

认真完成预设目标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目标

心理类型理论认为,个体中存在着两种根本的差异,即我们是如何收集信息的和我们是如何加工所收集到的信息并作出决定的,由此形成了第二、第三的认知功能维度,它们经常被视为最重要的维度。第一、四维度是态度维度,它们描述了我们对心理能量的处理以及如何面对外部世界。要注意的是类型不存在好坏之分,并且个体在不同时间、场合能够使用所有的偏好。类型理论并不能解释一切也不用于测试能力,它只是说明了个体在态度和功能上的倾向,定性而不定量。

上述四维八极构成了十六种不同的心理类型。特列表如下:

(ISTJ)内倾感觉思维判断

(ISFJ)内倾感觉情感判断

(INFJ)内倾直觉情感判断

(INTJ)内倾直觉思维判断

(ISTP)内倾感觉思维知觉

(ISFP)内倾感觉情感知觉

(INFP)内倾直觉情感知觉

(INTP)内倾直觉思维知觉

(ESTP)外倾感觉思维知觉

(ESFP)外倾感觉情感知觉

(ENFP)外倾直觉情感知觉

(ENTP)外倾直觉思维知觉

(ESTJ)外倾感觉思维判断

(ESFJ)外倾感觉情感判断

(ENFJ)外倾直觉情感判断

(ENTJ)外倾知觉思维判断

注:I:内倾E:外倾S:感觉N:直觉T:思维F:情感J:判断P:知觉

二、心理类型的功能等级和终生发展

心理类型理论认为,心理功能是一种在各种情况下仍保持同一性的某种确定的心理活动形式。荣格声称,“从能量的观点看,功能便是里比多的表现形式,它在理论上是永恒不变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与物理力一样被看成是物理能量的形式或暂时的显现。”心理类型理论认为,个体在知觉及获得信息的方式和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作出决定的方式上存在两种基本的差异,而这两种差异是先天就具有的。

这两种差异就构成了四种基本的心理功能,即下述的两个维度,即感觉(S)─直觉(N)维度和思维(T)─情感(F)维度,前者被称之为非理性维度和知觉维度,后者被称之为理性维度和判断维度。个体偏好于感觉功能时,他对周围外在环境中发生的事件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对非现实的事件很少关注;而个体偏好于直觉功能时,他对事件所代表的意义和可能性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对现实本身却几乎视而不见。当个体在行为中考虑事件前后的一致性和逻辑性时,他在运用判断维度的思维功能;当个体在行为中考虑事件是否能使他人愉悦或者是否和自己的价值观一致时,他在运用知觉维度的情感功能。

第四维度,即知觉(P)─判断(J)维度,反映的是个体在生活风格上的外在行为的差异。个体总是要么偏好于知觉,要么偏好于判断,由此就造成了对第二和第三维度二者之间的一种偏好。由之,判断和知觉过程就形成了个体个性的核心,而个体在思维、情感、直觉、感觉四种功能之间的偏好就在个体的行为上构成了本质的差异。

迈尔斯说,“很自然地,个体在知觉和判断上的本质差异相应的造成了外显行为上的区别”,因为,知觉维度“决定了个体在情境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而判断维度“决定了个体对某一事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下决定”。心理类型理论认为,由于各种功能在类型上存在着不同方向,因而个体想使他的所有四种心理功能在现实中同时获得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个体在类型发展的过程中,其心理功能必然会产生分化。而首先获得发展的功能就成为个体最自然的偏好。“或多或少地这种偏好被完成了,而这种得到最大程度发展的功能就形成了心理类型”。即是说,在个体的行为中,总是有某种功能成为从心理内部影响行为的支配性功能。因为,“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是独自属于一种功能,而且只能属于一种功能,因为另一种功能同样独立的介入势必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倾向,它至少会部分地同第一种倾向发生冲突。”这种功能对一个特定个体来说是终生不变地,始终是他的支配性功能,并最早的从其意识中分化出来。而这一功能既是支配性功能,又是主导功能,也是优势功能。

支配性功能为个体定位其生活提供了坐标。如果支配性功能是感觉功能,个体会最大程度地利用其各种感官去收集现在正在发生地事件及有关信息;如果支配性功能

是直觉功能,个体会尽可能地去得到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件的“全局图面”;如果支配性功能是思维功能,个体则期望并追求有序的生活并尽力运用非个人的逻辑来对其生活加以控制;如果支配性功能是直觉功能,个体会努力使其生活与其价值观相一致。在类型发展过程中其它三种偏好的功能也日益得到发展而相继参与到意识层面上来。

由于意识的调节过程使某一种功能明显的成为了支配性功能,所以,相应能力的第二种功能的出现就自然的受到了压抑。因此,另一功能就只具有次等的重要性。这种次等的重要性在于:在特定情况下,它自身并不是作为主要的功能,即作为一种绝对可靠和决定性因素产生作用,而是更多地扮演一种辅助性和补偿性功能的角色。但是,只有它的性质不足以与支配性功能相对抗时才能表现为辅助功能。例如,情感功能就不能作为支配性思维功能的第二功能,因为它的性质过分的与该支配性功能相对抗。从属性功能的性质虽然不能与支配性功能相对立,但却总是与之不同。对支配性的思维功能来说,只有感觉功能或直觉功能才可以作为其辅助功能。因此,辅助性功能只有当它服务于支配性功能并且与支配性功能不相冲突时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支配性功能总是和辅助性功能在第四维度即知觉(P)─判断(J)维度上相对立,由此才能形成它们性质上的不同。即是说,如果支配性功能是知觉维度的感觉(S)或直觉(N)功能,则其辅助性功能必然是判断维度的知觉(P)或判断(J)功能,反之亦然。这一点从补偿作用看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任何个体,其理性的判断功能总是需要与非理性的知觉功能相互配合。荣格认为,“对实际出现的所有类型来说,这一原则都是普遍有效的,即除了意识的主导功能以外,还存在一种相对无意识的辅助性功能,它在每一方面都与主导功能的性质不同。”

迈尔斯认为,支配性功能和辅助性功能应该在三个方面有所不同。

第一,从感觉(S)─直觉(N)维度来看。个体在注意指向于内部的精神世界还是外部的客观环境上有所不同。内倾型个体主要注意于内部的概念、观念、思想等精神世界;而外倾型个体主要注意于外部的人和事件。因此,在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内倾型个体总是将其知觉、判断指向于观念、思想等;而外倾型个体总是将其知觉、判断指向于外在的环境。因此,外倾型个体必然外倾运用其支配性功能,而内倾型个体必然内倾运用其支配性功能。这里要说明的是,外倾运用必然都导致在外倾或内倾上的另一极的失衡指的是在外部客观世界里运用,内倾运用指的是在内部的精神世界里运用。

第二,从补偿作用来看。心理类型理论认为,对于良好的类型发展来说,个体在外倾的外部世界和内倾的内部世界中都得到发展是必要的。而无论单一的外倾运用还是内倾运用支配性功能,。因此,必须在辅助性功能上对之加以补偿。即是说,如果某个支配性功能是外倾运用的,则辅助性功能必然是内倾运用以达到平衡。例如,ENFP型的支配性功能是直觉,辅助性功能是情感,那么该类型的个体将在外部世界中运用直觉功能,同时又通过内倾运用情感功能而得到平衡。而对ISTJ型,其支配性功能是感觉,辅助性功能是思维,那么该类型的个体将在内部的精神世界里内倾运用其支配性的感觉功能,并在外部世界外倾运用辅助性的思维功能。

第三,从知觉(P)─判断(J)维度看。在考察了荣格的类型理论的基础上,迈尔斯通过对知觉功能和判断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心理类型的第四个维度即知觉(P)─判断(J)维度。这一维度反映了个体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所习惯采取的生活风格上的偏好,因此该维度可用于鉴别个体在知觉功能和判断功能上偏好于外倾运用何种功能。即是说,当一个外倾型个体在知觉(P)─判断(J)维度上偏好于知觉时,则其支配性功能是知觉功能;而当这个个体是内倾型时,则该个体外倾运用知觉功能,又由于内倾型个体内倾运用其支配性功能,因而根据补偿作用其必然是外倾运用辅助性功能,因此其辅助性功能必然是知觉功能。例如,一个ENFP型个体在外部世界运用其支配性的直觉功能,同时通过内倾运用其辅助性的情感功能而得到了平衡。

两种功能维度内有两极分别成为了支配性功能和辅助性功能,而另外两极相应的将得到较少的发展和注意。相对于支配性功能的另一极──荣格称之为劣势功能──作为支配性功能的对立形态,它受到了支配性功能最大程度上的压抑,进入了无意识层面,由于其在性质上与支配性功能的对抗而在发展上有潜在地困难,因此这一功能只能最后得到发展。“优势功能总是作为意识层面上个性的表现而存在着,而劣势功能则仅得到较少的发展因而只能被简单地称之为…存在着?”。因此在功能等级的排列中劣势功能只能成为第四功能,而与辅助性功能所在的维度内与辅助性功能相对的另一极就成为功能等级的第三功能。

上述原则即是类型的动力学机制。

下面以上述原则对ESTJ型和INFP型作具体应用。

对于ESTJ型,该类型个体存在四种偏好:外倾、感觉、思维、判断。通过第四维度的偏好可以看到个体在外部世界时倾向于判断,由于个体的外倾态度,因此其支配性功能是判断维度的思维功能。因此,他的辅助性功能是知觉维度的感觉功能,由于思维功能是支配性功能,因此相对的情感功能是第四功能,而直觉功能是第三功能。其次序依次为:思维、感觉、直觉、情感;对INFP型,其四种偏好是:内倾、直觉、情感、知觉。通过第四维度的偏好可以看到个体在外部世界时倾向于知觉,由于个体的内倾态度,因此知觉维度的直觉功能是辅助性功能,而判断维度情感功能是支配性功能,因此与支配性功能相对的思维功能是第四功能,而感觉功能是第三功能,其次序依次为:情感、直觉、感觉、思维。通过对上述原则的应用,就可以对每一种特定的个性类型作出认知功能的两个维度上的四种功能的等级排列。特列表如下。

功能等级*

ISTJ型

1.感觉2.思维3.情感4.直觉

ISFJ型

1.感觉2.情感3.思维4.直觉

INFJ型

1.直觉2.情感3.思维4.感觉

INTJ型

1.直觉2.思维3.情感4.感觉

ISTP型

1.思维2.感觉3.直觉4.情感

ISFP型

1.情感2.感觉3.直觉4.思维

INFP型

1.情感2.直觉3.感觉4.思维

INTP型

1.思维2.直觉3.感觉4.情感

ESTP型

1.感觉2.思维3.情感4.直觉

ESFP型

1.感觉2.情感3.思维4.直觉

ENFP型

1.直觉2.情感3.思维4.感觉

ENTP型

1.直觉2.思维3.情感4.感觉

ESTJ型

1.思维2.感觉3.直觉4.情感

ESFJ型

1.情感2.感觉3.直觉4.思维

ENFJ型

1.情感2.直觉3.感觉4.思维

ENTJ型

1.思维2.直觉3.感觉4.情感

* MBTI理论研究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789101883.html,/groups/15

心理类型理论认为每个个体对这四个维度的八种偏好都能够使用,但很少有人能够自然而适当的运用所有的偏好,他们总是在这四个维度内自然的分别偏好于其中一极。在类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依据兴趣“自然地去做”地发展了他们的偏好,因而他们的表面的行为和动机都有其本质上偏好的动力学原因。

迈尔斯认为类型的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虽然在两个功能维度上对等的发展所有的能是不适合的。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发展不同的功能是可以的。结合心理类型理论的动力学机制就可以看到,随着个体发现他们最适合的偏好,他们将首先发展其支配性功能,继而,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的开始发展辅助性功能,青年期是个体对其偏好的明确和发展的时期。而在生命的中后期个体开始发展其早期被压抑和忽视了的偏好,即剩下的第三和第四功能。

心理类型理论认为,个体在出生时就带有先天性的气质和功能上的偏好,,这种先天的性质就是形成类型的原因。但来自家庭、社会等外在环境上的影响非常重要。迈尔斯说,“这是因为环境因素既可以促进个体的先天偏好的理想发展,也可以通过

在行为和动机上的消极强化而造成个体先天偏好的发展遭遇困难甚至被阻止。”这种对个体类型发展的理想途径造成转变被荣格称之为“篡改”并认为它将造成神经症或生理上的严重衰竭。

以上是心理类型理论的功能等级理论和类型的终生发展,这两个部分通过类型的动力学机制相互结合,构成了类型理论的主体部分。

MBTI性格类型

四种主要类型及细分:

直觉+思维=概念主义者(NT)

包括:INTJA、INTJB、ENTJA、ENTJB、INTPA、INTPB、ENTPA、ENTPB 触觉+知觉=经验主义者(SP)

包括:ISTPA、ISTPB、ESTPA、ESTPB、ISFPA、ISFPB、ESFPA、ESFPB 直觉+情感=理想主义者(NF)

包括:INFJA 、INFJB、INFPA、INFPB、ENFJA、ENFJB、ENFPA、ENFPB 触觉+判断=传统主义者(SJ)

包括:ISTJA、ISTJB、ISFJA、ISFJB、ESTJA、ESTJB、ESFJA、ESFJB

禅与心理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789101883.html,/ 禅与心理分析 文|申荷永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有了转折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若是说认知心理学早在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那里便已经有了伏笔,而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格式塔便已经属于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实际是新行为主义从“S-R”(“刺激反应”)到“S-O-R”(刺激-中介-反应)的转变的话,那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完全是心理学中一种新生力量的体现。尤其是其与传统精神分析的融合,充实了当代西方心理分析的发展。 但是,其实也并不尽然,在美国或西方心理学界属于全新的事物,恰恰是东方数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的一种再度体现,其中有着中国心宗禅学精神的投影。借助于禅宗的沉思与静坐,包括借助于道家的修身养性之哲学,禅与心理分析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文化。想我1984年入读心理学研究生,考虑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受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与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合著的《禅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影响,拟定为《禅宗与心理分析》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即是想借此题目和机会,来领会中国心宗禅学与心理分析的精要。 (一)静心与心理潜能 禅宗的静坐与静心功夫,经由日本禅的改造之后传入西方,顿时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与神往。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道家功夫,以及日本的禅法,一起融会在英文的颇富魅力的“Meditation”一词中。而“Meditation”以其“沉思”和“冥想”为名,以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为号召,很快便融入了心理学的发展之中。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的马斯洛(A. Maslow),早在50年代,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初期,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马斯洛:《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霍夫曼编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4。】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年释迦默尼菩提树下悟道,顿时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当他经过一个村庄时,有位老乡见此人如此安然自若,神色怡然。于是便上前问他,你是天神下凡吗?释迦默尼说不是。那么你是普通人吗?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接着问,那么莫非你有魔法?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困惑不解,于是再问,那么你是谁呢?释迦默尼回答说,我是觉悟者。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理解之中,心理分析是具有一种广泛的含义,不仅仅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人性心理学,以及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同时也包括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超个人心理学。因为马斯洛,以及罗杰斯,也都是以从事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为主要工作的。而同时,众多的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德勒、弗洛姆、霍妮、艾里克森,甚至是荣格即荣格学者等,也都是人本主义者。 作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超个人心理学代表的托马斯·塔特(T.Tart),在一次国际超个人心理学会议上作报告时说,我想我愿意生活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能够对于深层的精神本质有一种直接的体验和认识,而不是对它们仅仅具有观念和信仰。而这种超越性态度的获得,不是通过理论,而是一种超越自己普通的生物、心理和文化实体的结果,一种直接接触和体验作为我们真正本性的心智与爱的源泉。对于这么一种心理学的信念,塔特举了一个禅宗沉思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可以从相近的沉思传统中来做一个说明。我的朋友Young Shinzen是世界上最好的佛教领悟禅师之一。他曾经告诉我,对于在西方的禅师来说,都会有这样一种共同的经验,如果你有一百个新学生来学禅或习禅的新学生,那么他们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他们被深深的打动了,都会认为沉思的实践应该成为他们生活重要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我有幸参加了由县教育局举办的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全部由湖北师范学院教授讲课,为期12天,本次培训共有来自全县69位老师参加,培训主要围绕七个内容展开的:心理学基础、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将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重新认识自我,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路。 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还学习到了老师的人格的力量。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克服职业倦怠,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原来身为一个教者,我们自身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有问题,我们自己竟然浑然不觉,试想长此以往,接受我们教育的学生心理上是不是也存在问题?想到这里,不仅有些汗颜。天真无邪的孩子若在阴暗的心理影响下那后果不堪设想。学习后,我要重新调整心态,以一个健康心理走进学生的心里,将心理学的理论联系工作实际,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第二,学习心理健康,浸润自己的心理。 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各位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讲解,我不仅掌握了不少心理辅导理念,而且学会了个体心里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从各位专家的讲解中,我更深深的明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需要每一位老师参与,需要学校整体环境渲染。我们的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上,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因具备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十二天的时间里,我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按时上课,听老师讲课,做好笔记,分组活动,完成作业……课后,和其他来学习的老师们一起,我们也会对听课内容或是教者做一番评论:“这堂课讲的真好!”“这个老师真幽默!”“今天老师说的内容太枯燥了,我都不想听了!”静下心来一想,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会这样议论我们呢?原来,是自己的课堂不够吸引人才有孩子开小差,是自己的讲解不够生动孩子们

性格心理类型测试(荣格)

性格心理类型测试 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是开启幸福的钥匙。 ——印度心灵大师克里希那提穆提 微酸提示: 一、请认真阅读题目,并按您第一时间的下意识判断去回答,无须三思而后行。 二、无须担心答案会对您不利,性格并无好坏之分。 三、请您在您选择的项目下划横线。 1|A.了解别人对问题有什么想法之后,才作出决定。|B.不跟别人商量,自己作出决定。| 2|A.人家说你有想象力,说你是直观直觉的。|B.人家说你重视事实,要求准确,不太考虑人情面子。| 3|A.根据现有资料对情况作系统的分析,然后作出对有关人员的决定。|B.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需要、情感和价值,然后作出有关人事方面的决定。| ————————————————————————————— 本测试资料由微酸文化沙龙全权提供,敬请保密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789101883.html,

4|偶尔我会想到一些坏得说不出口的话。| A.是|B.否| 5|A.如果有人愿意承但任务,不管承担者是谁,一律按任务要求来执行。|B.力求任务明确,尽量保证有人愿意承担。| 6|A.空闲时喜欢一个人安静地思考问题。|B.空闲时喜欢找人聊天、参加娱乐活动。| 7|A.用自己熟悉的有效方法,把工作做完。|B.想方设法用新方法来完成工作。| 8|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有时会发脾气。|A.是|B.否| 9|下列4个成语中,哪一个是错的? |A.化言巧语|B.千千万万|C.欢天喜地|D.一心一意| 10|A.根据不带有情绪色彩的逻辑分析和谨慎的推理作出结论。|B.根据以往经验中对生活的体验和人们的普遍看法作出结论。| 11|有时我真想骂人。|A.是|B.否| ————————————————————————————— 本测试资料由微酸文化沙龙全权提供,敬请保密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789101883.html,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智慧 【摘要】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提出来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作为其理论精髓的集体无意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人格层次结构学说、性格的类型、人格探索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转移现象和应对策略加以梳理,并浅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荣格、意识与无意识、性格类型、转移 ——————————————————————————————————- 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其无意识理论,采纳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 人格的结构和内容 一、意识——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 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源于无意识领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从无意识领域和外部世界中汲取内容,当这些内容与自我发生联系时即成为意识。其本质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意识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1.外部功能(即心理活动机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2.内部功能:记忆功能、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情绪 二、个体无意识(又称下意识)——被压抑或遗忘的个体知觉和经验 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荣格认为,情结以类似本能的方式运作。说“类似本能”是因为它们对特定的情境或人物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应。然而与本能不同的是,它们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创伤、家庭互动模式、文化制约等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情结对心理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但是,对于意识自我来讲,那些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等个人生活经历又都可以成为加深个人见识,增强自我的适应,使人格更充实的有利条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原型要素就是透过情结的经验被体验的。 受地域、民族、经验的不同影响,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的内容和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个体无意识具有相对性,它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同个人无意识的偶然事件可能易于被召唤到觉醒的意识中来比,组成个体无意识的一切冲动和愿望、模糊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2400字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2400字 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由于是新教师,没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教育的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的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 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 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 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 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 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研修让我明白的不仅仅是教学上,还有人生感悟。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应付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爱自己,保持身心健康。我们要学会认识、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爱自己。谁关心自己也不如自己爱自己。 首先,处理好与同事、领导、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工作环境的好赖是开心工作的前提,更是保障。 其次,保持平和的心态,克服攀比心理。与人攀,与人比,那是自己气自己。 第三、科学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为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忙中偷闲,放松自我。

第四、关注自己的外表,努力把自己修饰的高雅、大方、得体。关注自己的外表,首先就是对自己服饰的关注。教师服饰的最大功 能不是让自己变的漂亮,而是提高教师的自信能力。每天出门前一 定要照一照镜子,把自己简单打扮一下,挤出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 可以让自己优雅得体,干净利索,充满自信、精神抖擞的走出家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第五、家庭生活的调节。要建立和睦的婚姻家庭,婚姻始终是构成家庭的轴心,也是维持最长并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条件。 第六、有闲暇的时间,读读书,提升知识素养,拓宽视野,我们的知识很匮乏, 如果不及时充电,容易被淘汰。 最后,学会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善于微笑也是调节心理的一种良好的方式。为了自己心情愉悦要强迫自己学会微笑, 看到同事时要笑,看到朋友、熟人一定要微笑,在笑的同时就排遣 了一些烦恼。 三、通过研修,学会了交流。 通过学习,看到同行们高涨的热情,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为自己及时充电。我觉得我的电脑操作进步了,业 务知识丰富了,奉献意识增强了,与人交流的积极性提高了,最重 要的是通过彼此间的切磋与关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提升了生活 质量。 这次培训,我认真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将起 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从今以后,应牢记 自己的神圣使命,专心教书,勤奋育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加强与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迎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和 挑战。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我们大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严就没有出现在部训之从末为个人所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人潜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荣格往往把原型作为复数)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主要是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

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在这种原型心理学的意义上,荣格认为,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 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 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作为夏娃的阿尼玛,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玛丽亚表现的是爱恋中的神性;索菲亚则像缪

学生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3篇

学生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

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本人有幸参加福建省心理健康通识培训,再次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此次学习机会。通过此次在线培训学习,让我了解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人格上的影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影响会更加深远。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还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些教师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比如,仍有不少教师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却认为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类似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只有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老师大部分,都有偏向心,有的学生的成绩不好,我们要用正常的眼光,去对待他,去挖掘该学生身上其它方面的长处,比如劳动,体育,画画等,要用赞扬的语气跟他说话,鼓励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要懂得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荣格心理测试(MBTI) 各结果分析

荣格心理测试(MBTI) 各结果分析 ESTJ ESTP ESFJ ESFP ENTJ ENTP ENFJ ENFP ISTJ ISTP ISFJ ISFP INTJ INTP INFJ INFP ESTJ 主要特征 1、采取客观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形势需要,会强硬。主要运用思考去安排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几乎不能容忍混乱,低效率和不完善的措施。 往往是: * 有逻辑性和分析能力,有客观的判断能力 * 不优柔,明白,果断 2、着眼于目前那些你重视的实在东西。灵活地运用过去的相关经验来解决问题。喜欢做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 可能是: * 讲究实际、现实、公事公办 * 有系统、实用主义 3、是优秀的管理人员,因为熟知系统和后勤。善于列出必要的步骤去完成任务,预见到潜在的问题,指派任务,调度各种资源。不会漏掉任何要点,不会忽略任何细节,会按时完成任务。一旦发现哪里出了问题,会做出安排并着手去纠正,否则宁愿用已被证实无误的方法和系统。你的目标对准任务、行动和最终的成绩。 4、喜欢安排计划、行动、程式,然后着手把事情办成。在生活中恪守一套清楚的标准和信念,并不懈地努力遵照这些标准和信念,也要求别人同样做。重视能力、高效率和最终的结果。 给他人的印象 他人认为你可以不费力地制定系统、程式和计划,喜欢依赖你去担当责任,依靠你办事。他人可能还会觉得难于对你表示抗拒,你对事情应该怎样是十分肯定的。在交际中清晰、直截了当,所以很少费力去琢磨你想的是什么。 很合群,喜欢与各种人交往,尤其在涉及工作、游戏、传统和家庭等活动时更是如此。认真对待与外界关系中自己的角色,并尽职尽则地做好份内的事情。 别人一般认为你: * 正直、可靠 * 决断、直言、自信 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1、需要注意充分发展自己对现实的感觉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如果没有发展自己对现实的感觉能力,可能还未获取足够的信息就匆忙做出决策。那么,你的决策反映的会是自己不成熟的判断或是偏见。 如果没有发展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可能因找不到可靠的途径评估信息而做出前后不一致的,或过于匆忙的决策。 2、如果找不到机会发挥你的才能,并使自己的贡献得到赏识,会觉得沮丧,还可能: * 变得死板而教条 * 成为强加于人的、“无所不知”的专家,凌驾于他人之上,听不进他人意见。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

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荣格心理学性格检测

荣格心理学性格检测 最近在看《荣格心理学》,其中有个性格测试表,认识自己,更好的发展自己, 做自己认为最好的生活。在追梦中创造最真的自己。 为了方便我不画表就用语言代替了。 ABCDEFGH分别代表“外向思考”“内向思考”“外向感情”“内向感 情”“外向感觉”“内向感觉”“外向直觉”“内向直觉” 说明:是那种类型加2,否加0,两者都不是加1,最后累加分数最高就是那种类型。 1?经常被人说自己“找借口” A 2?擅长一个人深入思考某种事物 B 3?感情丰富 C 4?只能和关系密切的人聊天 D 5?喜欢挑战新事物 G 6?喜欢灵异和非正常现象等神秘的东西 H 7?喜欢读爱情小说 D 8?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H 9?体验过灵异和怪异现象 F 10?收集一些古怪的东西 G 11?点子多 E 12?擅长处理事物 F 13?感觉自己总是不容易被别人理解 B 14?对一些小事总是耿耿于怀 D

15?有过压抑自己而为别人奉献的情况 G 16?容易厌烦 F 17?一旦集中精神做什么就会废寝忘食 A 18?觉得学校或公司的女性之间的谈话很无聊 B 19?经常被别人说自己在“一直在思考什么” C 20?擅长理解别人的心情 E 21?特别爱打扮 E 22?很容易就能记住别人的名字和脸 H 23?经常被别人说 F 24?有过一个人空想到深夜的时候 A 25? 擅长用理论来说明,论证事物 B 26?喜欢考虑一些与日常生活完全没有关系的东西 C 27?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不在乎聊些什么只是单纯地享受闲聊 G 28?讨厌脚踏实地地做一些东西 F 29?知道几家特别讲究的店 A 30?小说中更喜欢纪实文学 B 31?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等古典音乐 C 32?和谁都能成为朋友 G 33?不善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理清事物的条理 H 34?即使记不清路也能到达目的地 E 35?味觉敏感 E 36?擅长辩论 A 37?喜欢参加聚会和酒会 C 38?爱给自己灌输“应该怎样”,“必须怎样”的想法 D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经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段时间来,我们全体学员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集中精力参加培训的各项活动,顺利完成了培训预定的各项任务。 在此期间,我们自学了网络课程,对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的面授课程给我的印象最深。学习了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概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施途径和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全体学员和老师都普遍产生共识:这次培训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安排得当,收获很大,在思想认识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感受颇多。 一、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在专家们的讲课中,很多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还学习到了老师的人格的力量。 二、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荣格理论

沙盘游戏的理论背景:荣格的基本理论 尽管在普通的心理学历史教科书中,荣格学派仍然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分支或发展,但是荣格学派也早已自成体系。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样,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独具匠心的创造。1950年,波林在其《实验心理学史》中评价弗洛伊德的时候曾做了这样的表达:如果弗洛伊德不幸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是否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呢?对此波林十分犹豫地说:“这很难回答,因为历史的动力说还缺乏控制的实验。”但是时间能够对所有的理论做最好的解说。若是波林能够再晚12年修订他的《实验心理学史》的话,那么或许他会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做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在那十几年中,荣格的理论及其贡献,已经足以让心理学史家们充满信心。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2] 荣格在其自传中说,他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得自于1909年与弗洛伊德一起访美归来的途中所做的一个梦。荣格曾这样陈述他的梦: (在梦中)我的身处在一所我不认识的两层楼的屋子里。但它是“我的房子”。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有点像是客厅的感觉,做工精致的老式家具,以及墙上悬挂着一些古老的珍贵名画。我奇怪这陌生的房屋怎么会是我的家。不过我想,“还不错。”于是我更想知道一楼是怎样的,便沿着楼梯走到了楼下。在这里,一切东西都显得更加古老,我意识到房子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追溯到15或16世纪。家具陈设似乎是中世纪式的,地面铺的是红砖。这里的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些。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房间,心里想道,“唔,我实在得探究

荣格认知功能和荣格心理类型

荣格认知功能和荣格心理类型阐述 大概的提纲可能有这么四块: 一、荣格这一脉人格理论的发展历史。 二、四种功能,以及其内向外向的区别。 三、人格,以及其与功能的联系。 四、一些零碎的问题 一、荣格这一脉人格理论的发展历史 1921年,历史上泰斗级别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爵士根据他近20 年心理领域的工作和研究的结果,写成了(个人译为< 心理类型学或者个性心理学>)一书。 在书中,荣格爵士开创性地提出了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项功能以及和内倾和外倾两种心理类型,这之后成为了整个一脉人格理论的重要理论支柱。 随后,荣格爵士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出了" 内向直觉型”,“外向直觉型”,“内向情感型”,"外向情感型”等八种心理类型,并对这八种心理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这些研究为这一脉人格理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荣格之后,这一脉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美国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及其女儿 Isabel Briggs Myers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又研究出了大名鼎鼎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 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也就是常说的MBTI。经过多年的发展,MBTI 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性格测试之一。在此不细述。 1970年,这一脉理论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学说:Socionics(社会人格学)。 它主要依托于荣格心理类型学和MBTI发展。不过,它的的侧重点和前两者不同。其侧重点在于16种人格类型之间的关系。 这个学说是ENTP型的研究产物,说得很有意思,但是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具体可不可靠还没有定论。 此外还有一个需要顺带提一下的人:大卫-凯尔西。……(这里要订正一下,作者了解有误,大卫- 凯尔西其实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教授和心理学家。故而此段可能描述有误导之嫌。略去)…… 为什么要先谈这些呢?其实主要还是希望读者能有一个大概的脉络认识。 这一脉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是这个样的:“荣格心理类型学-------MBTI------- Socionics”。后两者的 理论依据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前者,前者则是后两者产生的根基。因此,想要深入了解这一串理论,荣格心理类型学的知识基础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四种功能,以及其内向外向的区别。 先来谈内倾外倾的问题。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人类社会里的不同人群具有两种完全相异的性状。引用 荣格著作里的例子,假设路前方有一条小溪,一些人会立马打算上前尝试过去,有些人会停下来想想办法。这种区别,就是内倾外倾的区别。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骨干教师培训 听了本次心理健康的专题系列讲座,使我更进一步理解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听评课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要学会给自己充电。如:通过旅游、绘画、摄影等方式,教师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视野得以拓宽 久在中小学一线工作,面临的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工作视野狭窄,这次培训,各路专家汇集一堂,从多种角度极大地扩宽了我们的视野。钦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程族桁《绘画心理疗法的技巧与应用》,讲述了绘画疗法的具体效用。鉴于绘画治疗的特点,主要适应于不能说话或不想说话的患者,而其他方法均无疗效的和情绪障碍、创伤等心理疾病患者。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外化性问题:好动、冲动、违拗、攻击、破坏、撒谎、偷窃、逃学、打架斗殴、网瘾、离家出走;内化性问题行为:幼稚、孤僻、害羞、自卑、妒忌、退缩、依赖、拖拉等,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2007年03月17日星期六 22:07 荣格将心理治疗分为几个阶段,精神宣泄,解释,教育,个性化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心理治疗的流派有不同的侧重,最初布罗伊尔使用了宣泄的方法,而老弗则发展了解释的方法,阿德勒的疗法里有很多教育的成分(个人感觉,阿德勒的疗法蛮有认知味道的),荣格则吸纳了这些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 荣格对这写些疗法有这样的思考: "我们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特殊的终极性的东西.当我们经历了饿充分倾诉的宣泄时,一切都说了,一切都明了了,现在事情终将按照它们应该的那样发展了.解释工作后,我们知道自己的神经症是如何产生的了,然后又来了一个教育阶段,弯曲的树只有经过园丁的支撑才能获得正常的适应.而有些人则因为太正常而得上神经症",就比如说,一个到荣格那求助的女士,她具有圣徒的素质,意识中却是没有神话的人,荣格在梦中跪着递雨伞给她.明白这一点后,她的神经症症状便消失了. 而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造成偏激和固执,认为只要这一个方法便可以了. 荣格并不认为个体化便是最终的真理 "我们不是我们手中真理的创造者,而只是它们的表述者" 在荣格之后,心理治疗又有了很多新的发展,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融合,认知治疗等等,心理治疗的工具越来越多了 荣格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我在开篇想说的是:“理解这一治疗并不是容易的。即使你觉得已经读懂了,因为那可能仅是概念的读懂而非实际的把握。” 荣格心理学治疗目标是个性的成熟发展——自我实现或个性化,人生充实感的获得。所以荣格心理学治疗对于接近中年以上或者反省意识较强的对象是适合的,而且治疗对象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占有较多比例。但对于儿童、青少年、贫民阶层的治疗则存在一定局限,虽然在一些方面荣格心理学治疗一些治疗技术在儿童领域也很有成效,如沙盘技术、绘画技术等。自我实现的治疗目标更适合中年以下的人,而个性化目标的完整发展则更适合中年以上的人。 同时荣格心理学治疗一般是中长程的治疗,这需要患者有经济保证。 但荣格心理学治疗存在的人情味是很丰富多彩的,治疗师可能使用多种治疗方式来适应患者个体的发展,他们更多的把患者看成是一个寻求发展的个体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把患者看成一个统一诊断标准下的病人。 荣格心理学治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意识化、分析、教育、个性化。和经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治疗时间类似,这些阶段的发展时间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治疗,有的时间甚至更长。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不是轻率进行的。 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的四个阶段则有许多具体的技术,这包括危机干预、释梦、移情技术、积极联想、沙盘技术、绘画技术、文学和诗歌阅读、艺术品的制作技术、舞蹈技术、空椅技术、象征放大技术等。 荣格心理学治疗四个阶段: 荣格心理学治疗面谈方式是面对面的,他们认为经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使用的分析椅使治疗者躲藏在患者背后,而拒绝了患者和治疗师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荣格心理学治疗师更希望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进行面谈,在面谈中以彼此的多方面互动来实现患者和治疗师的同时发展。 一般的治疗是在量表测验(特别是类型量表)和面谈评估后进入的。 但如果在进入治疗前,求助者存在自杀等倾向,治疗者可能采取危机干预进行帮助。在这个时期过去后才进入治疗阶段。 一.意识化治疗阶段:在一些中文著作中也有翻译成“宣泄”、“净化”的。这和许多心理疗法学派的观点是共同的。 这是首先让求助者表达,它的方式可以是口头会谈中的各种表达叙述,也可以是通过梦的记录、积极联想、沙盘技术、绘画技术、文学和诗歌阅读、艺术品的制作技术、舞蹈技术等。 从求助者的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引导出患者内心无意识的声音,使其相当充分的进入意识的领域,以及把心理的能量流疏导出来。这是极重要的环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