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提纲:

一、导论:

1、选题原因:主要是从政府的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以及有关金融监管职能分配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对策,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监管理论和监管实践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2、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包括选题原因、文献综述、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和现状;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是政府在金融监管中面临的“定位困境”;第五部分是针对上述的分析,提出政府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二、正文:

1、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及现状

(1) 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

(2)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

2、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问题及其分析

(1) 机构设置的问题

(2) 现阶段金融机构的经营问题

3、政府在金融监管中面临的“定位困境”

(1)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2)政府是改革的推动者和政府权力收缩之间的矛盾

4、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对策

(1)我国金融监管要朝统一监管方向发展

(2)积极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制

三、结论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监管模式,研究探讨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设置和监管内容安排问题。从“市场失灵论”、金融业固有的高风险特征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并联系我国金融实际,本文认为政府有必要监管金融业,这是政府的经济监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在经历了三次变迁后,目前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

我国政府设置了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四个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负责金融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的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其货币政策往往受其他因素干扰,不能以独立的专业角度,从维护货币稳定的目标出发制定政策;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下属事业单位,行政监管属性不明确,一直处于“尴尬”监管的地位上,不利于其开展金融监管工作。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又出现了新现象,混业经营萌芽的出现,国有金融机构改革进入关键阶段等等,这些都是摆在政府金融监管工作面前的新问题;而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金融监管体制也提出了挑战。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必须改革,尤其是要改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允许混业经营,逐步走向统一监管,合并原有的“一行三会”,建立统一的、全局统筹的金融监管机构。

本文主要采取的是定性分析方法,辅以部分定量分析。主要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展开全文。

关键词:政府金融监管、一行三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统一监管

一、导论

(一)选题原因:

在“政府对经济的监管”的研究中,我选取了“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初论—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设置和监管内容”作为我的毕业论文。主要是从政府的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以及有关金融监管职能分配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对策,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监管理论和监管实践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理论原因:自1929年至1931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市场是有缺陷的,市场供求对资源配置的引导有时候是滞后的,纯市场导向的生产是盲目的,无限扩大的,最终导致的是供需不平衡。另外,市场存在外部性、垄断等问题,这些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

对于“市场失灵”这一问题,最初,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干预市场理论”,主张政府应当干预视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弥补市场的不足,这一理论一度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随着“滞胀”的发生,理论界的新自由主义再度提出政府不应当过多的干预市场经济。但是,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也提出了“产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维护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在理论界的这些争论中,有一点是可以看到的:政府是有必要去干预市场经济的,绝对不干预经济的政府是不存在的。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范围和手段等。

政府对金融的监管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公共管理学还是金融学的理论都认为政府应该对金融业实施监管。这主要都基于“市场失灵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即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使政府有必要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进行监管。

(二)文献综述

从有关政府金融监管机构设置和监管内容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改变当前的监管机构设置和监管内容。例如,牛水涛认为:从国际上来看,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向金融“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体制转换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且我国已经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萌芽,所以应该积极推动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向统一监管模式转化,逐步放开对“分业经营”的限制。刘崇明认为,我国应该建立包括国家监管、法人机构内部自律、同业公会自制、社会监督在内的“四位一体”的金融监管体系。在监管内容方面,王兆星认为,要改变重视国有金融业监管的做法,从积极学习外资金融机构优秀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入手,改变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质量。

第二种意见认为当前的金融监管机构设置和监管内容是比较合理的,应该在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开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例如,赵静梅、吴风云从同一监管的原因、实施效果和我国监管体制改革等角度分析,认为我国不应该盲目实行统一监管模式。李静在主张中国最终走“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道路基础上,提出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时期的金融监管措施。

(三)基本框架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从政府对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和监管内容的角度出发考察金融监管的体制改革问题,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包括选题原因、文献综述、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和现状;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是政府在金融监管中面临的“定位困境”;第五部分是针对上述的分析,提出

政府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及现状

金融业主要是负责资金运作和融通的行业。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金融业是将居民储蓄转化为企业投资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从单纯的银行业发展成为涵盖银行、证券、期权期货、保险等各种融资方式的重要部门。同时,金融业也是一个高风险部门,包括信用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金融犯罪风险等等,这些风险源自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金融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必须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监管。

(一)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

要研究分析金融业的监管体制,首先要了解金融业的经营体制、经营状况和经营水平。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体系和基本制度的总称。通常而言,各国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是基于其金融业经营体制、经营状况及水平来制定的。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

1、金融业的经营体制

金融业的经营体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分业经营,即法律规定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或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务及其它具有投资性质的金融业务相分离的经营体制;二是混业经营,即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及其他投资性金融业务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上相融合的经营体制。

2、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业经营体制可以分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相应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分业监管的基础是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金融的分业监管使之建立不同的金融机构对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业分别进行监管;金融混业监管的基础是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

我国金融体制目前已经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就监管机构的设置而言是一线多头的“一行三会”模式。一行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就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三会”分别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从行政级别来看,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都为正部级单位。主要区别在于“三会”为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而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委。

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问题及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几经变革,但总体上仍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金融监管体制问题的研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努力寻找对策。

(一)机构设置的问题

分析金融监管体制首先应该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入手,这是金融监管体制的基础。我国虽然明确并实施了“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格局,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仍然看得到这一监管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分析金融监管体制,离不开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分析。研究中央银行独立性就是研究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能时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即中央银行的活动是否应该和多大程度上受政府的制约。中央银行独立性主要是指现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国家权力机构或政府的指导下,独立的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履行中央银行职能。

为什么要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呢?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如果政府能够从稳定货币的要求出发公正而科学的安排货币政策,那么中央银行是否具有独立性就不那么重要了。然而问题在于,实际上政府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具体来说,有三方面的表现:

(1)政府作为利益集团,其政府目标与中央银行维护货币稳定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将政府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利益和目标的利益集团来对待,而不是单纯视为一个政治团体了。正是因为这一点,有些国家在改进其中央银行制度的过程中均将强化中央银行独立性作为根本性的方向和举措之一,在现代经济学的多数论述中,独立于政府机构中央银行制度一直是被提倡和推崇的制度。

(2)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中央银行为维护金融货币稳定而制定的金融政策在目标上有可能存在差异。中央银行要维护金融稳定,首先要稳定货币的币值。当政府选择的主要目标与稳定货币不一致时,如果中央银行不具有独立性,必须服从政府的指令,那么稳定货币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如果以稳定货币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要求中央银行必须独立。

政府有主动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倾向。这是因为政府有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维持庞大的政府开支,会采取赤字财政政策,这实际上是向社会增收了铸币税。而政府则可以从这铸币税里得到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政府的“铸币税”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税”,它虽然为政府提供了近期收入,但成本也会随之而来,而且随着货币需求的减少,成本效率恶化,一旦变成恶性通货膨胀,将难以控制。

2、“三会”的属性

考察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设置问题离不开考察这些监管机构的行政属性,即考察这些监管机构在政府组织机构中的性质。尤其是我国“三会”在政府组织机构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机构性质却很模糊,其机构定位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困境。

由于历史原因,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一直作为事业单位处于“模糊生存”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了,事业单位的属性不适应当前金融监管的需要了。尤其是“三会”的事业单位属性使其在行使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时,面临着法理上的困境。“三会”的行政属性问题不仅仅是行政级别的问题,还涉及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三会”作为国家的重要机构,也应该积极依法行政,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属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法理上的不清晰,严重的影响了“三会”的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

“事业单位”属性使得“三会”在人事管理上存在不足。“三会”作为事业属性,并不采用行政机关通行的“公务员考试”的方式招录、引进人才,而是自主招聘。自主招聘虽然可以给“三会”带来灵活的用人机制,但是缺乏“公务员考试”的严谨和公平、公开。这直接影响到了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对优秀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有可能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动。

(二)现阶段金融机构的经营问题

由于我国金融业长期处于政府的庇护之下,没有及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金融改革起步晚,遗留问题多,“企业”意识淡薄,因此,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在实施金融监管,落实金融政策的时候,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我国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大国有银行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第二,四大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差;第三,四大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2、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从理论上来看,产权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是建立在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的,国有银行的产权体现了国家产权的内涵。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受特殊历史条件的影响,患有严重的“行政官僚病”。从其业务经营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是代表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者、监督者,甚至于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从企业、个人那里得到存款还是向企业、个人发放贷款都是要听从政府的安排的。国有银行承担着大量政策性任务和许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处于低效运转状态下的国营企业必须予以贷款支持,这最终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经营效率低下,自身的资本金积累能力减弱。

通过上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摆在金融体制改革面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难题:如何理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化治理。诚然,为改变国有银行产权单一,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政府己经开始了对国有银行的改革,试图建立具有公司化治理结构,能够参入自由市场竞争的“银行”。但是,在国有银行改革中,改革手段过于单一,仅仅是依靠市场融资使过去纯粹“国有”的银行变成有其他经济成分参股的“国家控股银行”。要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产权结构,除了依靠产权结构的转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化治理结构。显然,单单依靠银监会是解决不好的,从现在的“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机构设置来看,无论是中央人民银行,还是银监会都达不到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这一难题的全局统筹的高度。换句话说,我国缺乏对金融进行全局性、统筹监管的机构。

四、政府在金融监管中面临的“定位困境”

金融监管是政府监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金融监管的主体,如何更好的把握市场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优良的金融监管模式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而且,对于正在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努力调整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促使政治体制改革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对于中国政府而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的政府定位问题更加显得举足轻重。

(一)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政府是有必要监管金融业,但是政府的金融政策对金融市场又有哪些影响政府该怎样选择、决定金融市场经营和监管的模式呢?

1、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特殊行业,客观上要求对其实施与一般工商业不同的监督与管理。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金融货币政策与法规制度贯彻执行的迫切需要。

(1)实施金融监管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金融业是以货币信用、证券及保险业务等为主要经营内容的特殊行业,涉及千家万户,面对社会方方面面,与国民经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触动或损害全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以至动摇国家货币制度,造成国民经济的动荡,甚至引起社会混乱。因此,只有加强对社会金融业的监督与管理,才能引导和促进金融业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施金融监管是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之一。在适者生存及利益规律的支配和激励下,金融机构之间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如果失去调节、监督、控制,不仅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而且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形成破坏性的竞争或垄断,从而影响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使金融秩序陷入混乱状态,也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避免过度竞争,有必要对金融业实行监督和管理,督促金

融机构向着适度竞争、规范竞争的方向发展。

(3)实施金融监管是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需要。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

(4)实施金融监管是正确贯彻国家货币政策、认真执行金融法规制度的需要。无论是在贯彻落实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方面,还是在实施和执行国家金融法规制度的过程中,随着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执行国家金融法规制度难度的不断加大,不同的政策目标之间很难只依靠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协调,大量的金融关系以及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很难只依靠司法机关来调整和评判,还必须辅之以金融监督管理,使金融业的发展方向、经营活动等符合国家货币金融政策意图和金融法规制度的要求。

2、金融监管的对象

从现在各国和地区的金融法规的界定来看,金融监管的对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已发射在境内或境外的从事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证券业等的一切机构(中央银行除外)。

需要指出的是,把金融监管的对象界定为上述所有金融机构,并不意味着政府在金融监管中除了这些金融机构之外的行业、单位或个人从事金融活动就不受监督管理。

(二)政府是改革的推动者和政府权力收缩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政府在金融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国的金融改革的实质就是政府主导的金融制度变迁,金融改革中许多政策的出台及贯彻落实无疑都是政府主导的结果。

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改革,给我国的金融业发展、金融监管的发展既带来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消极作用。政府既积极推动了金融改革,促进了金融改革的进程,为我国建立现代化的金融部门和现代化的金融监管部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改革影响了金融走向市场化发展进程,金融监管权力也越来越强大,很可能最终导致金融发展的滞后。在政府主导型的金融发展情况下,政府通过金融监管权推动、约束金融的健康良性发展。金融监管权力的扩张与建立“有限政府”的思想是不相符的。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了要转变政府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金融监管权力的扩张显然是不符合政府体制改革的这一主旨思想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政府和市场是不能简单的对立起来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时候是互相替代、互相补充的。在金融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我国政府应该注意逐步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型的金融制度变迁模式,积极培养金融市场化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金融监管权。

五、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对策

“分业监管”模式本身存在机构设置上的不足,不适应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状况,不能顺应金融发展趋势的需要。因此,必须对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进行改革,重新选择一个能够符合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能够积极推动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的金融监管模式。

(一)我国金融监管要朝统一监管方向发展

改革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无论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无论国内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还是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正逐步走向混业经营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我国将放弃对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混业经营的存在。

虽然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统一监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未来我国的金融监管将要朝统一监管方向发展。

1、建立未来统一监管的构想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13T15:04:22.16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作者:张郁苓 [导读]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活动开展的面比较窄,其主要集中表现在银行业、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各种业务。在2008年的初期,我国银监会对有关节能减排的授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建议 (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第1章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1.1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活动开展的面比较窄,其主要集中表现在银行业、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各种业务。在2008年的初期,我国银监会对有关节能减排的授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建议,除此之外,我国环保总局也公布了有关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管内容的指导建议,同时,中国保监会以及国家环保总局也联合公布了有关环境污染在责任保险方面的指导建议。从那以后,我国的“绿色保险”、“绿色信贷”以及“绿色证券”三大金融业务的基本行业规范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规划,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绿色经济有了新的起点。这三方面不仅相互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也各有侧重点,其主要表现为:绿色信贷主要是控制资金的流动;绿色保险重点是消除之前出现的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取利益,最终由政府为其买单,让当地群众承担环境污染的害处的弊端。同时,利用环境数据透明化的办法,进一步提升对公司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 1.2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的必要性 1、有利于共享经济结构层次调整的盛宴 随着政府对于绿色金融业不断的加大投入,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的经济已初步进行较快的增长期。按照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在节能凑拢约束性相关指标方面的预估,通过清洁发展为机制的相关公司、企业,其融资规模大概是3500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我国国务院在相关政府工作报告中指明,今年CO2气体排放量的降低额度必须维持在在4.0%及以上,除此之外,其还指明全年再开工的大型水利工程达27个,施工中的的大型水利工程的投资也已达到了7000亿元人民币”。所以很多专家进行了预估,在将来的五年内,我国相关绿色产业的平均年投入资金会高达两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工程的建设与开发都为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较大的利润空间,以及新的利润增长点。 2、助于降低行业信贷风险 国内在实施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优化的一系列的政策下,如钢铁、煤矿等一部分高污染产业结构调加快,这就让行业的风险进一步得到了提升,相应贷款不良率也日趋上升。把我国工银和建行于2015年6月末的信息当成对照,其有关制造行业的贷款不良率高达 1.95%、3.58%,该数据较其全行的贷款平均不良率分别高出了0.83和1.79个百分点。但是同期该两个银行有关水利设施、环保和公共设施行业的贷款不良率却仅有0.03%和0.05%。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政府确确的指明会在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能优化的政策前提下,对于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和优化信贷投向进行深入发展。 3、有利于开拓大型银行的海外市场 中国一带一路等相关经济战功的实施,使得国内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加快,国内的大型金融机构开展跨国的金融服务将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国世界上很多国家不仅将注册资金等经济因素作为考核指标,而且对于环境和社会发展因素也已经被纳入到指标当中,其也是时下众多跨国银行应用赤道原则的缘由。所以对走国际化道路的金松机构或是大型银行而言,对绿色金融进行深度发展,对其削弱、避免融资项目的国际合作风险,改进与消费者、区域政府、百姓和新闻媒体关系,保证国际业务的持续、稳定、健康进步意义非凡。 第2章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的问题 2.1 银行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绿色金融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因此传播到我国的时间更是有限的,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于绿色金融行业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导致了银行对于绿色金融服务意识也不高,主要表现在业务的交易规则缺乏、操作方式不清晰、利润空间不明确、产品的创新和风险管理一直也没有较完整的体系。所以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大多数银行对于其缺乏内在的动力,因此出现了观望的情况,不敢贸然进入,由此可知对于绿色金融的服务又是什么样的。 2.2 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单一 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偏少,因此这也极大的限制了其客户群体以及其业务的拓展范围。另外,由于缺乏创新的金融产业,就难以使用金融工具来减少或避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比如绿色信贷业务可以通过风险评级工具来减少信用的风险等。因此绿色金融产业需要通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的创新出新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客户和消费群体,这样才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的措施 3.1 社会、政府方面的措施 2013年,山东省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计划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山东省的支柱性产业。 2014年烟台市也提出了关于如何打造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园的指导意见,以此来推动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对世界气候的变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了很好的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大力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银监会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节能减排的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的指引以及能效信贷的指引等多项引导性政策,这种将监管性政策和产业性政策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银行业和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活动,同时积极的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努力减小或避免环境与社会风险,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做好相关的服务,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法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3.2 银行自身的措施 时下,恒丰银行的管理阶层也渐渐意识到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恒丰银行的主管职门的信用风险评审部于2015年第10次党委会上就绿色信贷相关内容进行了专题汇总报告,经会议党委同意,明确了由信用风险评审部带领,对

金融创新优缺点分析

金融创新的负效应①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Financial innovation negative (1) brings new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risk. 各种衍生金融品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All sorts of derivative financial product itself with a degree of risk, such as market risk, credit risk and operational risk, etc. 金融创新使金融产品多样化,高技术的采用使金融资产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再加上金融工具以小博大的特点,交易的规模日趋扩大,风险也日益增大。 Financial innovation has made financial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high technology adoption make financial assets have greater liquidity, plus financial too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nd the scale and the increasing trade increasing risk. ②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和货币下策的执行趋于复杂。 (2)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has made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and monetary decision becomes complicated execution. 由于金融创新,各种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其区分越来越难,传统的货币测量和监督采用的货币层次的划分逐渐失效,货币总量与信贷规模的监控难度和误差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从而使货币政策贯彻执行趋于不畅或复杂。 Because financial innovation, all kinds of financial products more and more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 distinction, the traditional monetary measured and monitored using monetary levels of division, monetary aggregates and gradually failure monitoring of the size of credit difficulty and error, and further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that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ed tend to stagnation or complex. ③金融创新可能导致金融投机的增加和引起金融泡沫。 (3) financial innovation may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financial speculation and cause financial bubble. 在利润的驱动下投机者可能越来越多,都想获得“一夜致富”的机会,于是投机之风可能大兴。 The profit driven by speculators may be more and more, all want to get "overnight riches" opportunity, so speculative wind may daxing. 同时,一些工业资本家或其他富有者也往往把自己的资金转向金融领域以赚取金融利润,社会资源越来越多滞留于金融领域,可能引起金融泡沫的产生。 Meanwhile, some industrial capitalist or other wealthy also often put their funds to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order to get financial profit, social resource more and more financial field, may cause stranded financial bubble production.

2019年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 20**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特别是从20**年以来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使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更为活跃,主要表现在:(1)农村信用社产品与服务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基础上积极创新,同时在中间业务领域相继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新兴的金融产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且拓展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空间,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渠道。在服务方面,农村信用社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改善了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银行至上”的服务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2)农村信用社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取得很大进展。20**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一次全面改革。20**年8月,农村信用社改革在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个省(区、市)全面推开。在传统的“三性”原则基础上,引入全面风险管理、

资本充足率管理等方法的基础上,20**年,中国银监会整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年初开始,全国农信社系统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农村信用社系统展开了从高管人员的大规模培训,大量的农村信用社的基层高管人员被轮流培训,到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进行工作实践,大银行抽调上百人分赴各省指导五级分类,农信社六十万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通过实行五级分类,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的标准达到了统一。 (3)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与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相比起步较晚,起初主要应用在对外营业上。现在,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以网络为依托,先后开展了电子联行及各类代收、代付等业务。除联行外,对外营业的电子化水平基本能够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平。同时,管理信息化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通过管理信息的及时反馈,农村信用社增加了经营收益,降低了经营风险,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 2、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依然面临着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益不好、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诸多问题。相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起了步,上了路,水准低,不平衡”(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语)的现实状况,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能力更为落后,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上的一种重大创新,它结合了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金融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金融行业迎来了巨大的转变,有助于金融机构的改革。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风险的存在将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道门槛,如果互联网金融不能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影响,故此,必须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 网络安全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网络安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来窃取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信息,如用户密码等,一旦密码泄露,就容易造成利益损失,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资金风险 在现代社会里,依托网络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越来越频繁,而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时候,网络上的信息都可能是虚假的,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较大的信誉风险。如某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企业

可以利用网络来制造一些虚假的信息,如果银行不能做好相关工作,一旦企业破产,就难以偿还贷款,从而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就是金融交易双方不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履行金融业务要求的一种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然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也带来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例如,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求,向银行申请贷款,并签订在规定期限规范的合同,然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经济活动在市场环境下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损失,如果企业亏损,企业就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从而造成信誉风险。 竞争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的竞争性会越来越激烈,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来获得客源,获得效益,从而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竞争。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的出现也会恶化金融市场环境,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互联网来扰乱金融市场,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竞争,带来竞争风险。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它融合了互联网技术,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金融风险也不断增加。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的发生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当下,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汤伯虹

第19卷 第9期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 o l .19 N o .9 2009年9月 J O U R N A LO FC 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e p .2009  收稿日期:2009-05-11 作者简介:汤伯虹(1986-),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金融管理方面的研究。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汤伯虹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摘 要:基于近年来绿色金融理论实践的研究成果界定了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系统地研究了绿色金融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机理,并对我国绿色金融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建环保政策性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和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具体措施。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绿色信贷政策 中图分类号:F 8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09)09-0001-04 资金流是企业的命脉,怎样进行融资、投资等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投资、融资等又都是存在于社会金融体系中的,因此可以预期通过金融手段 对污染企业进行环境方面的约束是有效可行的。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发展绿色金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进步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金融的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 1 绿色金融的概念及相关实践 绿色金融(G r e e n F i n a n c e )是一个新兴概念,又称环境金融(E n v i r o n m e n t F i n a n c e )或可持续性融资(S u s t a i n a b l e F i n a n c i n g ),最早约出现于1997年。关 于绿色金融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4种:一是《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2000年)提供的定义:环境金融(绿色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是指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三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四是将绿色金融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中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从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实践看,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就是从金融和环 境的关系入手,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进而影响经济取向,改变过去高能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方式,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 多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金融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多种绿色金融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要求企业必须为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从而使得信贷银行高度关注和防范由于潜在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信贷风险。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 N S E A D )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欧美共有绿色风险投资约45家,总投资额达1亿欧元,主要投资领域为再生能源、水和清洁技术设备。此外,绿色金融还有绿色金融债券、绿色回购协议、绿色产业基金等形式。 2003年6月,7个国家的10家主要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T h e E q u a t o r P r i n c i p l e s )”,即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金融机构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问题,将项目按照高、中、低级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只有在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对环境问题负责时,方可对项目提供资助。目前已经有29家金融机构实施了“赤道原则”。 2007年以来,我国环保总局会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推出“环保新政”,相继出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在我国掀起了一场旨在保护环境的绿色

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

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破除绿色资金瓶颈,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我国仍处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金融创新;环境保护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需求,尽管我国不断推出一些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新的金融产品,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市场上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而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所占比重明显较少,碳期货及碳期权等衍生工具市场几乎还是空白。产品创新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绿色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二是我国对绿色金融产品只做局部创新;三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不注重安全、经营风险等问题。(二)政策支持和法制建设不完善。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没建立起发展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体制和法律环境。在政策支持上,我国公布的开展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体制和法律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国家对环保产业的贷款缺乏相对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对金融机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对应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坏账准备的计提等补偿政策,从而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法治建设中,缺乏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指导绿色金融的发展,以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这直接导致绿色金融的发展缺乏贯彻执行的法律依据,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三)市场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已达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色信贷市场40%的份额,但是绿色信贷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比还是很小,产品涉及范围有限。在市场深度方面:中国低碳金融发展报告显示,18家总资产较多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数量与总资产之比约为1.81%,在这些金融机构中,兴业银行位于首位,其绿色信贷所占比例只有3.46%。并且绿色信贷主要用于政府介入的环境保护项目,用于中小环境保护企业的绿色信贷很少。在市场广度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在设计产品时往往只重视融资渠道,而忽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系 (部):金融系 专业:金融学 班级:银管四班 学生姓名:杨博雅 指导教师:纪同辉 职称:讲师 2016年 09 月 16 日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 系:金融系班级:银管四班学生姓名:杨博雅学号:20133210640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一、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述 (2)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3)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 (4)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5) 1.高效性和经济性 (5) 2.发展快 (6) 3.管理弱 (6) 4.风险大 (6)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6) 二、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一)信用风险 (6) (二)环境政策问题 (7) 1.主体地位和经营范围尚不明确 (7) 2.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7) 3.金融法律相对缺失 (8) (三)安全问题 (9)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 (10)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 (10) (三)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11) (四)加强信息披露与信息共享,切实维护金融投资者利益 (12) (五)完善互联网金融配套征信系统 (12) 四、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级银管四班杨博雅 指导老师纪同辉 摘要: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爆炸式发展态势,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和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正冲击着当今金融产业的发展,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电子信息科技,尤其是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以及搜素引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影响了现代金融模式。人们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创新而改变。但是,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发展中探索,监管主体、机制及法律等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如果不对正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加以控制,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能受到阻碍,更可能对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关注点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模式以及和传统金融产业业务模式的比较等,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机制探讨比较缺乏。但这些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有良好的对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对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探讨。本文开头论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含义和特点,探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典型模式,发现了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的对策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对策措施 Abstract:China's Internet banking explosive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business model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constantly enrich th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but some problems have emerged. Moder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5526078.html, 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分析作者:李静 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14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是知识经济时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而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驱动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必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实现突破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问题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金融体系还不不完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尽管改革开放以后,金融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但是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仍然以传统业务为主,金融衍生品很少,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亟待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发挥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制约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 金融创新最早起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它是指通过改变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以获取新的潜在利润。金融创新有利于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金融创新领域的发展还比较落后,金融结构还不合理,金融市场还不完善,许多新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在探索和学习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是在现有的经济制度下,我国依然保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银行的谨慎性投资偏好导致金融创新的发展十分缓慢。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滞后等外部因素导致金融市场缺乏有序的竞争,金融创新存在很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方面利率的市场化进程缓慢,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资产的定价权,导致金融机构之间同质化竞争加剧,不容易形成有序竞争的市场,金融创新缺乏开放发达的市场支撑。另一方面,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不强,导致金融創新的源动力不足。资本市场筹资快、增值大的特点容易滋生投机行为,企业在资本运作中往往重金融轻产业,忽视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使金融创新无法与实体经济有效对接。二是我国缺乏高端的金融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关键,随着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更加复杂化、多元化,涉及产业、金融、管理等多个领域,需要一批不仅具备专业化的金融知识还有较强的产业基础知识,又要懂得经营和管理,具有资本运作实践经验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的人才结构来看,这类金融“通才”十分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同时,我国经济处于追赶型阶段,金融创新以模仿发达国家为主,缺乏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分析,金融创新的经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提高我国金融自主创新的能力,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增强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度。三是政府干预的“越位”与“缺位”,影响了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由于市场失灵客观存在,政府完全放任管制会使市场系统风险积累,导致危机的发生,这一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已经成为多数国家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1、互联网的技术风险显而易见。计算机病毒可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与传染。在传统金融业务中,电脑技术风险只会带来局部的影响和损失,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体系的崩溃。此外,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就存在漏洞,且层出不穷。当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投资或融资业务时,也就将个人信息及资产暴露于互联网风险之前。 2、互联网金融机构往往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可能在第三方中介处滞留两天至数周不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容易造成资金挪用,如果缺乏流动性管理,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将引发支付危机。 3、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在流动性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经验往往不足,金融人才可以引进,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其中的“学习成本”不容忽视,客户资产可能因此出现严重损失。 4、互联网金融不断涌现的各种创新行为,为客户提供了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新产品、新服务,但新的风险也潜藏其中。比如缺乏保本承诺的协议条款,一旦投资失败,就可能导致客户本金出现亏损。 5、金融监管滞后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如有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企业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等方面,尚无详细明确的法律规范。网民在借助互联网提供或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将面临法律缺失和法律冲突的风险,容易陷入法律盲区的纠纷之中,不仅增加了交易费用,还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6、此外,由于便捷性和优惠性,互联网金融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发放更多的贷款,与更多的客户进行交易,面临着更大的利率风险。 7、网络交易由于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业务活动在虚拟世界进行,交易双方互不见面,只通过互联网联系,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就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风险极大。 8、互联网金融平台因技术缺陷在某些特殊时刻无法及时应对短时间内突发的大规模交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该风险主要存在于“七夕”、“双十一”、“圣诞节”等传统电商打折促销日。由于巨量网上交易集中在一天甚至某个时点,数据量远超于日常基准数量,极易出现系统不稳定、服务器故障等问题。

绿色金融政策及问题(DOC)

浅议绿色金融与国内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及问题 目前国内经济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加大了对节能环保行业的支持,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环保型企业才能得到长期发展。国内银行业要获得长远利益,必须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投入,发展绿色金融,这种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一、绿色金融是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绿色金融”主要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是基于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方面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世界各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出台各种文件推行“绿色金融”理念。我国提出绿色金融的概念相对较晚,具有标志性的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是自

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政策,为发展“绿色金融”奠定了基础。从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集中在银行业的绿色信贷。 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讲: (一)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撑环保行业发展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责任的提升,环保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必将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作为社会资金的最大提供者,银行业通过信贷杠杆约束污染企业发展、帮助污染企业进行治污工程、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环保产业,而环保产业带来的经济利润也会部分回流至银行业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二)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银行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银行业作为运营机构,也要考虑其自身的经营风险和收益。自1994年我国政府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后,环境风险已经越来越被金融机构所重视,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我国银行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绿色金融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 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不仅需要创新金融理念,践行绿色金融,推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需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刘艳 摘要:当下,互联网业蓬勃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到来,加之传统金融体系需要不断的推进改革,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其对促进传统金融体系改革;促进金融创新;满足个人、中小企业等的信贷融资需求,个人的投资理财需求等等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其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互联网信息安全性问题,监管体系、信用体系不完善问题等等,因此本文将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依靠大量数据的积累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贷、融资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了网络信贷、众筹融资和其他网络金融服务。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由此可见,互联网市场是比较庞大的。另外,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网上支付的比例达到46.9%;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增长率为73.2%,如此强大的市场需求更是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根据《2014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2014年年底,网贷运营平台已达1575家,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2528亿元。另外,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我国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超8万亿,同比增长50.3%。尤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领军品牌“余额宝”,截至2015年一季度,其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客户数超过4900万户。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将成为金融创新以及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由此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征信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完善等等。 (一)互联网信息缺乏一定安全性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总体网民中有46.3%的网民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我国个人互联网使用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在安全事件中,电脑或手机中病毒或木马、账号或密码被盗情况最为严重,分别达到26.7%和25.9%,在网上遭遇到消费欺诈比例为12.6%。同时,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它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了解客户的习惯、需求、信用等信息,进而对客户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可是,由此也为客户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的威胁,隐私保护受到严重威胁,《征信业管理条例》中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而当下,信息主体本人登陆网站后,平台可以自动记录信息主体的网络行为,显然,这是在未 经主体同意否,平台就直接完成了信息的采集,这必然会影响到 到个人、企业乃至国家信息的安全。 (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系统建设不完善 征信系统可以使互联网金融的违约成本得到提高,降低风险;可以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融资企业的历史信用等情况快速进 行了解,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一点将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 难的问题,加速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但,当下我国的征信系统对 互联网金融尚未规范,人民银行征信体统尚未纳入互联网金融的 信息。加之,我国信用信息无法进行共享,一方面,各个网络平台 无法了解借款人的信用,另一方面,难以规避借款人的重复融资, 如此会造成相应的风险,以及一连串的网络平台利益受损问题。 (三)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不完善 虽然当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门槛比较低。尤其当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良莠不齐,单就截至到2014年12月,出现提现困难、倒闭、“跑路”等问题的P2P平台就达338家;甚至有的P2P平台“疯狂”营销,将一些高风险的产品推销给一些如退休老人等不具备 风险识别能力的人群。再有,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中,支付交易在 网络环境中进行,对于双方的身份、交易的事项等等会存在审查 不严格的情况,很有可能为不合法的资金提供“便利”。这些问题 都需要进行监管来加以控制,而我国当下在该领域的监管还处于 不完善、不到位的情况,比如P2P缺乏监管主体、规范,缺乏行业 标准,存在大量的风险;再有,互联网金融会对消费者存在信息不 对称的问题,因为消费者相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会比较缺乏相关 的金融知识以及风险识别的能力,易于受到欺诈等行为侵害自身 的权益。加之,没有畅通的维权渠道,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 行为难以得到制止,由此甚至会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 (四)缺乏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当下,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很大,急需互联网金融 人才,急待需要高端管理、产品研发以及兼具金融、信息技术等综 合性的人才,特别是在大数据领域,要求人才拥有较强的业务理 解能力、数据资产管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数据挖掘能力。 除此以外,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问题显露的更为突出,由此带来 信息安全保护、信用共享机制急待完善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人才 的保证。而由于大数据时代刚刚起步,相关的专业人才还不能满 足市场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教育存在缺乏时代前瞻 性的问题,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急待进行 改革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缺乏完善的人 才培养体系,尤其传统的金融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创新精神。 三、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由于大数据时代刚刚起步,互联网金融难免会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提出加强隐私保护、完善监管体系、完善 融与财会 10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程熙文?钟一滨 (江西理工大学一应用科学学院?江西一赣州一341000) [摘一要]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陆续完善?商业银行同时也面临着多重考验?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若想保持优势?适应外部的宏观经济大环境?就不得不实施金融创新?文章阐述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以供读者参考?[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33 1一引一言 如今?银行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必须实施金融创新才能增强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指出?要坚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金融创新是实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佳途径?而金融创新又是一把双刃剑?在金融创新改善了资源配置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那么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在金融创新是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又应该如何做出对策和改善? 2一金融创新的概念 金融创新?已经不是一个新词了?但是目前对金融创新这个术语还没有标准二统一的定义?主要是在于金融创新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各个领域二不同时期创新的手段二特征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很难做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但金融创新可以笼统地概括为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工具进行的改造与再开发?以获得当前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工具无法获得的利润为目的?起到促进金融业发展的作用?它也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催化剂?也是可持续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当前的重点是严格对待金融创新?以寻求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3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一中国的现代商业银行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40年来?从由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再到股制改革上市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商业银行一路风雨兼程?商业银行不断创新?推动改革发展?不断改变业务战略和模式?并通过机制二管理二产品二服务创新等手段?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效?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和利润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历史较短?并且在这发展与运行当中留下了许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未能迅速融入市场经济浪潮?因此需要总结和研究40年来创新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善于发现问题所在?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仍具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1一创新信息技术不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银行业创新转型的巨大机遇?新兴的前沿技术正日益成为银行解决痛点和改变创新的关键因素?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今非昔比?较于过去陈旧老套的技术手段已不足以应对内外变革的需求?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够保障金融体系稳定的安全措施?还需要一个能够及时掌握银行内客户信息和资源的系统或手段?若在这方面未落实到位?这将阻碍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探索?并导致金融创新落后于市场? 3 2一金融创新人才稀缺 人才资源是金融创新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资源?客户体验师二精通战略策划且金融创新熟悉的人员二研发创新人员等都是金融创新所需的重要人才资源?目前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具有极大的人才缺口?而且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起步较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严重缺乏金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3 3一创新层次较低 当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推出了不少新的金融产品?但自主研发的新金融产品数量少之又少?而且新开发的产品在市场上尚未得到广泛推广?无法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另外?商业银行的一些金融创新产品是通过国际市场引进的?这类产品在创新层面上相对较低?甚至很多产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质化很普遍?这不利于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虽然产品创新的范围很广?但大多数都是易于掌握?易于操作?技术含量低的低级新品种?原创型很少? 3 4一外部环境尚待改善 首先?中国的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属于垄断行业?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行业内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的收入层次较低?消费理念和对财富的管理意识淡薄?在金融投资方面的需求较低?最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严格?对每个新业务都进行审批?甚至有些监管措施不符合目前的金融创新业务?这也是进行金融创新的一大障碍? 3 5一存在众多监管 灰色地带 在金融创新时所衍生出的新产品二新交易模式或新功能等?往往意味着对原本的监管框架的突破?所以?在创新时候更热衷于监管框架相对薄弱二监管力度较弱的 灰色地新财经一2019年第9期(总第306期) 金融研究 2019 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