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趣谈皇太极为什么娶大玉儿 让蒙古血液流淌进皇室

历史趣谈皇太极为什么娶大玉儿 让蒙古血液流淌进皇室

历史趣谈皇太极为什么娶大玉儿 让蒙古血液流淌进皇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皇太极为什么娶大玉儿让蒙古血液流淌进皇室

导语:皇太极为什么娶大玉儿,对与清史了解的朋友想必对清初的事都非常好奇清初的时候皇太极为什么会娶大玉儿,历史上的皇太极其实并不喜欢大玉儿

皇太极为什么娶大玉儿,对与清史了解的朋友想必对清初的事都非常好奇清初的时候皇太极为什么会娶大玉儿,历史上的皇太极其实并不喜欢大玉儿,可是最后其中却娶了大玉儿,这其中有什么缘故呢,下面奇趣探索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皇太极为什么娶大玉儿。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他继承了汗位。皇太极有15位后妃,其中有一个是大玉儿,也就是孝庄文皇后。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皇帝的妃子众多,加上他们政事繁忙,所以不可能将全部的精力全花在去对待自己的妃子上,也不可能给予每个妃子平等的爱,那么皇太极爱大玉儿吗?

在真实的历史上,皇太极爱的人并不是大玉儿,他爱的人是宸妃海兰珠,这是历史可以考证的。海兰珠其实和大玉儿是亲姐妹,当时作为妹妹的大玉儿先嫁给了皇太极,后来姐姐海兰珠入宫后一眼被皇太极看中,所以后来她也嫁给了皇太极,从此她享受了皇太极所有的宠爱,即便她那时已经26岁了。

所以皇太极对大玉儿算不上宠爱,大玉儿是四宫妃中第一个入宫的,但是她在排行上却是最后,如果一个皇帝爱一个女人,除了爱,他一定还会给予她一定的名分,比如皇太极曾给海兰珠宸妃的谥号是清朝所有妃子中最长的,从名分上就可以看出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是非比寻常的,而他对大玉儿的爱远远不及他对海兰珠的。

面对一对亲姐妹同为一个皇帝的妃子却受到皇帝不同的对待,很多人可能会猜想这对姐妹的关系会因此变得冷淡,但是其实大玉儿和海

生活常识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自学指导: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相关史事部分,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知识点:(1)军事方面:建立一支护卫部队。(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结合本目学习,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铁木真? 2、蒙古灭西夏与金 自学指导:1、蒙古进行统一的过程 2、 3、元的建立与统一 1.(多媒体展示忽必烈图像)读 图学史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教师讲述:元朝建立基本情况?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3.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情况及其影响。 教师展示答案: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影响: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师生共同探究:如何评价文天祥? 教师展示答案: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四、课堂练习:见PPT习题 五、课堂总结 师生共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要正确的评价文天祥的言行。21·com 六、分层作业学生看相关事实的部分,并将措施找出并标注在书上。 学生回答完问题并将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看图并看书,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将相关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进行思考,并派代表进行回答,并指导学生将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讨论后进行语言的组织,然后派学生进行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进行跟老师一起进行课堂小结。

内蒙古的发展史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 (一)蒙古民族族源 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二)蒙古民族族称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蒙古这个词开始只是—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以后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二、语言与文字 (一)蒙古语言 蒙古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有: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名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各种状语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语序。

清代蒙古史料综述

清代蒙古史料综述 在清代,蒙古族作为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的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一直是清王朝比较重视的政务。清代大多数官方文献都是满、蒙、汉文并行。因此有清一代有关蒙古的史料是相当丰富的,且有关记载是比较有系统性的(不像明代那么零乱残缺)。此外,由于蒙古在政策、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清有特殊的关系,还有许多针对蒙古的专门文献。 一、基本汉籍史料 《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4300余卷,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全局总目、序、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繁官等51卷外,计有《满洲实录》8册(不分卷)、《太祖实录》10卷、《太宗实录》65卷、《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祖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穆宗实录》174卷、《德宗实录》597卷,以及《宣统政纪》70卷。 《清实录》的取材范围广泛,统治者有关实录的具体规定多达100多项,包括朝廷大典、帝王巡幸、政纪朝纲、百官除授、军政方略、封疆建置、人口户丁、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等众多方面。按照清廷的规定,实录均以满、蒙、汉三种文字抄写。这些实录抄本,现在都收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清史稿》民初赵尔巽(1844—1927)主修。529卷,包括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帝至宣统三年(1616—1911)清朝296年的历史。 《清史稿》对有关清代的大量史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基本反映了清代重要史事,为研究清史提供了方便。但参与修史者多为清朝遗老,他们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叙述清朝的历史,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的封建正统思想。加之仓促成书,未做统一审订,致使前后矛盾,繁简失当,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差错、遗漏、颠倒等现象严重。总之,它不是一部好的史料书籍,但它是

蒙古民族八千年前已经形成-事实证据

蒙古民族八千年前已经形成, 说成八百年历史非常错误的 吴德喜 (一)伏羲氏与女娲组织了《蒙古氏族共同体》(蒙古民族) 民族,是由血统、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相同的人群自然形成的群体,她形成民族共同体即民族不需要制定纲领或章程,更不需谁批准。但形成民族,首要的前提是必须有相同的语言,语言不通无法相互联系。蒙古民族,是蒙古人种的“人”中最早形成的民族,应该说蒙古民族形成之前,各蒙古氏族相互间因婚姻或互相学习交流种植、养殖、狩猎等的技术或经验就有密切联系,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共同语言。伏羲氏与妻子女娲,是“犬氏族”北狄蒙古氏族首领。当时的社会,除北狄蒙古氏族外,还有猃狁、山戎、荤粥、仆骨、鲜卑、室韦等若干蒙古氏族。氏族社会时期没有民族的概念。但是,因为当时只有蒙古人种的各氏族,因此伏羲氏和妻子女娲为组建母系氏族社会而组织起各氏族联盟时,无意中也就同时完成了蒙古氏族共同体也就是蒙古民族的组织工作。因此伏羲和女娲被尊称为“羲皇”和“女皇”。 这个理论是笔者第一个提出的,目前还没有第二个人提出这个理论。 (二)组成蒙古民族的9大系统39个氏族 蒙古民族在蒙古人种的人民中第一个诞生了。早在远古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就已在蒙古高原、黄河流域、西拉木伦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蟒豁勒(蒙古)”这一专用名词,在蒙古族形成的当初便已具有。蒙古(Monggol)是总称、统称、族称。只是后来史家为简化竹简文字而只写氏族名称,省略了民族名称而导致后世民族之称的模糊、混乱。 据笔者查阅到的汉文古籍记载的构成蒙古民族的氏族,不完全统计有9个系统39个氏族: 一、北狄蒙古氏族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北海之外……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路史·国名纪》记载黄帝子孙所封之70国中有“北狄国”。 北狄蒙古的分支有戎狄、白狄、赤狄、长狄; 戎狄的分支有翟粗、不屠、豹胡、娄烦、林胡; 白狄的分支有鲜虞、鼓、肥等; 赤狄分支有蔷咎如、潞氏、铎辰、留吁、东山杳落、甲氏等。 所谓狄,是阿尔泰语系tcngri的音译,意为“天”。当时他们分别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今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及河北省北部,是起源于蒙古高原南部卢桠素泰(龙骨山)以及萨拉乌苏的蒙古人。 《潜夫论·志氏姓》说:“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这“太古之姓”说明他们是“三皇五帝”之前的蒙古氏族。

蒙古国的汉学研究(新)

蒙古国的汉学研究 其·塔玛博士 蒙古国立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 摘要: 汉学研究在蒙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至今,从未间断过,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蒙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历代汉语学者们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蒙古国立大学又是蒙古国汉学研究的重阵。当今蒙古国汉语研究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各方面的学术著作层出不穷,并已硕果累累。 关键词: 汉学家学术著作蒙古国立大学汉语人才 0.引言 蒙古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1960年双方签订“蒙中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两国关系经历曲折;八十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改善,之后逐渐实现正常化。此后,两国的友好关系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和发展。1994年修订“蒙中友好互助条约”,谱写了蒙中两国关系的新篇章。近年来,中蒙两国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广,进而助推两国各领域关系稳步发展。根据两国政府签订的文化合作协定、科技合作计划、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等,中蒙双方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除了每年两国互

派文艺团体、体育代表团互访外,两国还就互派留学生,相互承认学位、学历。而与此同时,蒙古国的汉学研究也有了进一步发展。1、历史上的汉学研究 蒙古国的汉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蒙古国的契丹时期,蒙古的汉语学者们就已经翻译了中国古代的《五经》中的四部经典。1264年元朝的忽必烈可汗设立了专门进行中国文献资料翻译的机构。蒙古国著名的学者宝乐德·铁木尔在1307年翻译了孔子的《孝经》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深厚的汉文化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华。针对蒙古国对汉语研究取得成就,蒙古国著名学者仁钦曾这样说过:“自元朝以来,蒙古的学者把大量著名的中国文献资料翻译成了蒙文,这表明了蒙语达到了高度发展的阶段。”在古代,蒙古国的汉语研究者们除翻译了著名的《四书》、《五经》外,还对这些著作做了详细的批注和解释。中古时期,蒙古国的汉语学者们已经成功地编写了《汉蒙词典》。其中,著名的喇嘛帕格瓦编写了一本著名的词典,他的词典主要的成就是用方块字记录汉字的发音,这为以后的元朝时期汉语研究,尤其是对研究元朝的汉字发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满清时期的很多著作也被翻译成了蒙文,著名的代表作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 由此可见,从古代开始,蒙古人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家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自古以来,蒙古国就对中国的文明有了详细的研究与记载。

蒙古族的历史

蒙古族悠久的历史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其意为“永恒之火”。在大家的印象里:蒙古人是应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的,放着牛羊,吃着牛羊肉,喝着马奶酒,热情好客,豪爽淳朴的,自古以来蒙古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关于蒙古族的历史,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我们的高中蒙语老师,她姓包,我们亲切的把她称为“老包”,每每当我们的课程讲到,有关蒙古族的历史的时候,她总会给我们讲述更多蒙古族辉煌历史,尤其,当提到成吉思汗的时候,她的脸上总会展现出自豪的神情,而且总会滔滔不绝,总想让我们铭记们蒙古族的辉煌历史,让我们感觉做为一名蒙古人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这也许就是民族荣誉感的一种体现吧! 说道蒙古族,我得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铁木真,少时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人毒害,所属部落离散,随寡母度日,屡遭艰险。铁木真后得到克烈部汪希的支持,收复旧部乞颜部,1184年也

就是铁木真24岁时成为乞颜部的首领。后与塔塔尔部,乃蛮部,克烈部多次交战,最终将其一一消灭,统一了蒙古各部落。1206年,于霍南河畔建立蒙古帝国,被推举为大汗,称成吉思汗. 1205年到1209年,三次向西夏进军,1211年到1215年两次攻金,直至黄河北岸,占领中都(今北京)。1219年,率20万骑兵远征花刺子莫。将版图扩展到中亚和南俄。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3年还师。1226年率兵南下,再攻西夏,次年在西夏投降前夕病逝,1265年上庙号太祖。次年追溢为圣武皇帝。成吉思汗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是术赤,二儿子是察哈台,三儿子是窝阔台,4儿子是托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术赤和察合台分别为大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和察哈台汗国国主,选定窝阔台为继承人,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争夺,征服金朝后,托雷去世。蒙古大汗的位子在窝阔台死后还是落到了拖雷三子蒙哥手上,蒙哥死后,其弟弟忽必烈即位,最终建立了大元朝,忽必烈即元世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练习题(含答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最终改变这种局面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A.阿保机 B.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2.蒙古政权建立后,曾灭亡了哪几个政权() A.西夏、金 B.辽、北宋 C.西夏、南宋 D.辽、西夏 3.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蒙古政权建立 B.西夏灭亡 C.金朝灭亡 D.元朝建立 4.下面是小明总结的记忆忽必烈主要事迹的三字经,其中存在史实错误的一项是() A.承汗位 B.行汉法 C.行暴政 D.不嗜杀 5.1276年,因元军攻占都城而灭亡的政权是() A.南宋 B.辽 C.金 D.西夏 6.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的南宋抗元名将是() A.寇准 B.陆秀夫 C.文天祥 D.岳飞 7.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一项是()

①蒙古政权建立②南宋灭亡③改国号为元 ④元朝统一全国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8.“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料记载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兴起() A.唐朝 B.元朝 C.辽朝 D.金朝 9.“当蒙古军假道于宋,进逼汴京的时候,南宋认为复仇的机会已到,遂配合蒙古军,派江海、孟珙协助蒙古军进攻蔡州,灭亡了金朝。”从这句话中可分析出金灭亡的原因包括() A.蒙古将士勇猛 B.蒙古经济实力强大 C.金朝政治腐朽 D.蒙古军战略正确 10.据史料记载,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观测”,共设立了27个观测点,其中南海观测点设在黄岩岛。当时给郭守敬下旨的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11.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这段话中包含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宋、元 D.隋、金、元 12.元朝、隋朝和唐朝都实现了国家统一。元朝与隋唐相比,其鲜明的特点是()

蒙古国资源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目:___中外文化专题_____ 教师:李静_______ 姓名:晨星 __ 学号: 20110413920___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类别:_____学术_______ 上课时间: 20 11 年 9 月至2011 年 11月 考生成绩: 阅卷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蒙古国简介

蒙古是亚洲东北部一个高原地区的泛称,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南、东、西与中国接壤,北与俄罗斯相邻,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原为中国的一部分。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这些地区在大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蒙古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严重、基础建设不足,其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是畜牧业。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铜、钼矿储存量居亚洲之首。 中文名称:蒙古国 英文名称:Mongolia 简称:蒙古 所属洲:亚洲 首都:乌兰巴托 主要城市:额尔登特、达尔汗、温都尔汗 国庆日:1921年7月11日 国歌:蒙古国国歌国家代码:MNG 官方语言:喀尔喀蒙古语货币:图格里克(togrog)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 总理苏赫巴托尔·巴特包勒德 人口数量:268.34万人(2008年底) 人口密度: 1.5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喀尔喀蒙古族,哈萨克族 主要宗教:喇嘛教,土著黄教,伊斯兰教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 国花:牡丹(清代) 词语解释 蒙古:蒙古有几种含义,一是指蒙古民族,包括中国的蒙古族和蒙古国的蒙古族及俄罗斯联邦的蒙古族等;一是指蒙古地区,包括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赤塔州、伊尔库茨克州部分地区等,三指历史上的蒙古汗国。 国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