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李涛陕西师大附中710061

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的起始模块—必修一,它是由“第一章集合、第二章函数、第三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第四章函数应用”四部分内容组成. 尽管“集合、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三部分内容属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02年颁布)》版教材(下称《大纲》版教材)相比,《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版教材(由于我省各地市使用的数学教材均为北师大版,所以,下边的讨论均以北师大版教材为基础,并简称其为《标准》版教材)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基础对其所涉及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作了新的处理,在要求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第四章函数应用”内容包括“函数与方程、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两部分,这是新课程中增加的新内容,旨在突出“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下边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分章对于教材作一分析.

1 集合

集合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又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它不仅与高中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着联系,而且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中学数学所研究的各种对象都可以看作集合或集合中的元素,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述数学概念,准确、简捷地进行数学推理.

本章内容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为逻辑链条统领全章,这种安排与以往的教材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例如,§2集合的基本关系,是将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放在一起,并给出自集的概念;§3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将集合的交、并、补放在这一节,并给出全集的概念,这样安排给学生展现出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

1.1 课程标准要求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1.2 教学目标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因此高中数学课程中只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

1.2.1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集合的含义,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描写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⑵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用集合语言对事物进行准确,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⑶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⑷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⑸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⑹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⑺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1.2.2 过程与方法

⑴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入手,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⑵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景和机会,以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逐渐熟悉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各自的特点,进行相互转换并掌握集合语言.

⑶借助几何直观,运用Venn图和数轴表示集合的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从直观上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集合语言处理问题,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在运用集合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事实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⑵通过直观感知,类比联想和抽象概括,让学生体会数学上的规定要讲逻辑顺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积极探索创新的意识.

1.3 知识结构与教学安排

1.3.1 知识结构

1.3.2 教学顺序

1.3.2 课时安排

§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约1课时§2 集合的基本关系约1课时§3.1 交集与并集约1课时§3.2 全集与补集约1课时复习小结约1课时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4.1 教学重点

(1)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2)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

(3)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1.4.2 教学难点

(1)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3)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的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5 教学建议

1.5.1 把握课标、教材的定位,明确教学目标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来学习,尽管集合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教材中给出的集合的概念只是一个描述性的说明,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实例使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不抠概念,只要求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1.5.2 充分利用几何直观

●注重图形(Venn图和数轴)的直观作用。利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并能够用图形直观地认识集合的运算性质(这些性质不予证明)。

1.5.3 集合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学习集合,不引入陌生问题

●熟练准确地运用集合语言,是要靠长期积累的,这里只是初步掌握,将在后面学习中提高,切忌“一步到位”

●不强调细枝末节,如集合的“三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2 函数

20世纪初,在英国数学家贝利和德国数学家克莱因等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函数进入了中学数学。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函数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灵魂。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将全部数学教材集中在它周围,进行充分地综合。”在高中课程中,函数与方程、数列、不等式、线性规划、算法、导数及其应用,包括概率统计中的随机变量等,以及选修系列3、4中的大部分专题内容,都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用函数(映射)的思想去理解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反过来,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于函数思想的认识。实际上,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都需要不断地体会、理解“函数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函数各章除三角函数外,基本集中在必修1中,分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本章是第二章,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将函数的思想方法贯串于初中学的几种基本函数的再认识过程;而在第三章将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的基本初等函数,具体体会两种函数模型的知识和研究规律;第四章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学生还将学习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方程的近似解,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有机联系。

显然,本章是整个函数体系的根部,其函数概念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是函数体系生成的种子;其三要素问题,会成为把握各种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内涵的基点;其表示法为各种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运用示范了三种常见形态,且引出的分段函数是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进而提高各种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运用能力的绝好材料;而映射的学习,强调了函数概念的动态性和在两个集合间进行信息沟通的功能,有利于函数的理论研究,从而推动各种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理论学习和研究,这显然弥补了变量观点下函数概念的不足;函数单调性在各种函数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本章在初中函数值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式刻画,就严格的概念、判断、证明等进行专门学习和训练,随后还学习了奇偶性及其判断,为各种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运用做好准备;本章还专门设置了“二次函数再认识”一节,既是为各种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走向综合运用作进一步的知识准备,也是由函数新的理论层面(概念、表示、性质)来重新理解和描述已学函数模型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为下一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示范,随后还渗透了幂函数,使下一章集中更多精力研究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本章第一节着重联系函数与生活的关系,并展现生活中变量关系的丰富性,把函数作为变量关系的特殊化;函数概念的展开过程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处理,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这些处理,实际上在有效地发展着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意识和对变量数学的认识,从而为发展学生的函数意识和函数建模能力作必要的分解和铺垫;这种意识层的铺垫,加上本章以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分段函数为模的建模渗透,以及下一章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为模的建模渗透,即可促成第四章中通性意义上的函数建模训练及三个分解步骤的展开。

总之,本章是函数的核心部位,也是必修1的核心部位。前面学习的集合为本章“函数的再认识”提供了背景;而本章着重研究了函数的一般性知识,为后面进行的具体函数理论研究作了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准备,同时,也为后面进行实际应用作了理论和意识层的准备,也为建模训练作了感性积累。

2.1 课程标准要求

①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②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③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④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

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⑤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⑥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y=x, y=x2, y=x3, y=1/x, y=x1/2 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2.2 教学目标

2.2.1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⑵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

⑶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⑷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⑸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⑹了解映射的概念.

⑺了解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⑻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变换,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并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求最值.

⑼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

1

2312

,,,,

y x y x y x y x y x

-

=====的图象,了解幂函数的图

象的变化情况.

⑽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能根据函数的奇偶性解决有关问题.

⑾能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2.2 过程与方法

⑴在复习初中函数定义的基础上,从贴近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理解函数的定义,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会用集合、区间、不等式表示它们.

⑵通过学习函数常用的三种表示方法及相关实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同时在学习映射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特殊的映射,映射是函数的推广.

⑶在作二次函数图象的过程中,学会体会图象之间的变换规律,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

a b c的关系.

⑷先给出几个特殊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表格探究数量变化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值都成立.在此基础上建立奇偶函数的概念.

2.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集合、对应出发来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学会函数的表示方法.从众多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严谨意识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例,感受函数概念在客观实际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⑶从图象的变化过程,学会认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规律.

⑷通过研究奇偶函数的性质体会函数图象的对称性与函数解析式的关系. 函数的奇偶性将这两者紧紧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上的对称美及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知识结构与教学安排

2.3.1 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

2.3.2 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9课时。

§1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1课时

§2 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

§2.1 函数概念 1课时

§2.2 函数的表示法 1课时

§2.3 映射 1课时

§3 函数的单调性 1课时

§4 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 2课时

§5 简单的幂函数 1课时

小结与复习 1课时

2.4 教学重点和难点

2.4.1 教学重点

(1)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2)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

(3)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4)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配方以及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值域问题;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值域问题.

(5)幂函数的概念、奇偶函数的概念.

2.4.2 教学难点

f x的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图像.

(1)对抽象符号()

(2)应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值域问题.

(4)利用数学本质正确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5 教学建议

2.5.1紧扣教材特点

“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2.5.2教材的整体把握与分点处理建议

本章是函数的起始和核心单元,重点、难点密集.许多知识点运用广泛,且稍加变化就衍生出灵活的题型,如果不加拓展,学生解题实践中往往对常见的问题也很困难。也许正因为如此,过去和现在的所有教材,对概念部分都只涉及函数的皮毛,对最内核的理解和运用慎之又慎,特别是三要素的求解。因此本章内容的处理要特别的瑾慎.

1.函数“对应”本质的把握,应该成为本章教学的重要原则

“§1生活中的变量关系”给出了变量间的多种对应关系,“2.1函数概念”中的定义却淘汰了其它对应,把关注点抽象到函数对应的特定内涵上;至“2.2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外形(即对应

法则f)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表格、图示、分段、绝对值等),但统领它的仍是不变的函数对应特征;接下来的“映射”、“生活中的映射(阅读材料)”,是在非空数集A和B泛化为“非空集合”后,函数的对应特征在应用层面的一种扩张;到“§3函数的单调性”将显示函数具有一一对应特征时的巨大应用优势,到“§4二次函数的再研究”将显示非一一对应的函数复杂之一斑,此时图示函数将成为化难为易的法宝;这两种对应特殊化就出现了“§5简单的幂函数”,图示后,成为奇偶性概念产生的契机;而最后,“函数概念的发展(阅读材料)”的副标题“从解析式到对应关系”则对全章作了总结,将“函数”本质定格在“对应”层面.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处理本章知识时,能从“对应”的层面着眼,手中就有了一根主线,它时时切中各点的本质,使我们考虑问题时易于把握相互的轻重关系,作出合理的安排.

2.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与应用意识的结合

“§1生活中的变量关系”,及“2.1函数概念”中的概念例释和例题都是实际或物理学背景,构成最大胆也是最独特的设计方案,这种从实际到实际、再到实际的极端处理,对于彰显函数意识和应用意识这一新课标理念,效果是显著的。但从实现这一理念的操作环节来看,是否可以来得缓一点呢?因为函数概念的理性认识过浅,可能会严重妨碍后续具体函数的理论研究。因此,我们的建议是,仍然遵循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的程序,即:在函数各种概念建立之前,可提供充分的精典实例,让学生感知概念的实际意义,但概念建立后,主要还是从函数自身的理论体系上加以梳理和研究,训练巩固以后,再作为工具回到实际问题中展现数学的力量.

3.重视图像作用的发挥

在教学中,要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挖掘函数图形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对数学理解、数学思考的功能。我们可以经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从函数图象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等等。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几何直观的局限性,以及用几何直观代替逻辑证明的错误做法.

4.难点部位避免搞一次到位,采用立足初中、分步提高的办法

本章许多点需要螺旋式上升,不能一次到位,如函数三要素的求解等。这样的知识点一定要遵从课标,但是否要遵从教材就要视学生的情况而定。对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建议补充课时若干,突破这些重难点,教学的原则是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削枝强干.

2.5.3关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必要性:信息技术应为数学的学与教服务,教学中不应为用信息技术而用,尤其是上公开课、研究课等,绝大部分都用信息技术,但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呢?是不是计算机用得越多就越好呢?答案

都应是否定,是否真的需要,要看信息技术能否在课堂上为教学目标服务,起到传统方法达不到的效果.

整体性:一节课要用信息技术,到底什么地方用,用多少,如何用,要从这节课的整体考虑,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计算机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我们认为应该是“优势互补”的原则,既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用计算机演示。全新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和传统的教学对立起来,而是把几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

2.5.4关于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衔接问题的建议

函数是贯穿于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之一,也是高中数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在本章,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函数学习的基础上对函数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并研究函数的性质。在必修1和必修4中学生还将继续学习一些常用的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三角函数等,而选修2-1和选修2-2中学生还将学习导数及其应用。导数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将在必修数学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函数研究的新工具.

在必修内容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与选修内容的衔接呢?

1.重视概念教学,突出形数结合,为选学内容中概念理解作好准备

函数选学中的核心概念是导数的概念,掌握它的关键是理解函数的导数是函数单调性的更高级别的抽象。这里面的逻辑演变可以是:()y f x =的单调性,即y 增加与x 增加的方向间关系y →增量与x 增量的比值,即()y f x =的平均变化率x →增量趋于零时,()y f x =平均变化率有极限,即瞬时变化率,即()y f x =的导数.

这里的“极限”并不作严格的概念处理,但须突出其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因此,如果不能将y=f(x)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理解到位,显然不能理解好导数概念的.事实上,由此点可对其它概念的教学作一迁移思考.

2.重视基本初等函数的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为导数求法作好准备

选学中有若干函数的求导公式,常用的原函数涉及到三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他们的导函数将集中在二次函数等初等函数模型上。因此要解好相关导函数的运用问题,关键在必修课中要解决好这些初等函数相关基本技能的训练。

3.注意把握好研究单调性或最值时的初等方法和导数方法的度及分工。

当导数方法纳入高中数学主体结构后,用单调性定义讨论和证明函数单调性(即初等方法)的要求就大为降低,新课标更明确了这一点。由于导函数一般会较之原函数(特别是整式函数)简单,因而导数方法往往显得更为简捷。但这仅限于可导函数而已。因此,必修内容中函数单调性的研究仍要重视,但一般函数(大多可导)的单调性讨论不必讨论过深,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或反比例函数即可,主要掌握原理和步骤以及单调性的理解和判断,而同时应关注一些常见的不可导函数的单调性的问题,如离散函数的单调性.

对于函数的值域(最值)的研究也有类似的问题,它与单调性问题构成两类最重要的基本问题。

3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函数是贯穿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本章继第二章学习完函数概念和基本性质后,较为系统地研究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通过这些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是一种通过某一事物的变化信息可推知另一事物信息的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并要求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

3.1 课程标准要求

(1)指数函数

①通过具体实例(如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C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③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④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参见例2)。

(2)对数函数

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②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③知道指数函数y=a x 与对数函数y=log a x互为反函数(a > 0, a≠1).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无理指数幂及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⑵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⑶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⑸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知道能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⑹了解对数的发展历史以及简化运算的作用.

⑺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⑻能够画出具体的对数函数的图象,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⑼了解反函数的定义,知道指数函数x y a =与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互为反函数. ⑽掌握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变化特点,会区别它们变化的速度的不同.

1.2.2 过程与方法

⑴在回顾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引入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用“有理数逼近有理数”的思想,并且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感受“逼近”过程.

⑵通过具体的指数函数图象,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⑶通过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对数概念,并根据指数与对数的关系及指数的运算性质推出对数的运算性质.

⑷通过具体实例引入一类新的基本函数——对数函数,并由对数函数的图象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并通过类比指数函数,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

⑸借助函数图象,研究直线上升、指数增长以及对数增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在从整数指数幂到有理数指数幂再到实数指数幂的推广过程中,以及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从特殊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⑵在利用本章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⑶本章内容蕴涵了许多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类比的思想等,通过这些思想方法在具体问题中的运用,体会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更加开阔的数学视野,逐步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⑷通过实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个人的能力,构建数学模型,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1.3 知识结构与教学安排

1.3.1 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

1.3.2 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要1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 正整数指数函数 1课时

§2 指数扩充及其运算性质 3课时

2.1 指数概念的扩充

2.2 指数运算的性质

§3 指数函数 3课时

3.1指数函数的概念

3.2指数函数2x y =和1

()2x

y =的图像和性质 3.3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对数 2课时

4.1 对数及其运算

4.2 换底公式

§5 对数函数 3课时

5.1 对数函数的概念

5.2 2log y x 的图像和性质

5.3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6 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的比较 1课时

小结与复习 1课时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4.1 教学重点

(1)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指数的运算性质.

(2)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

(3)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4.2 教学难点

(1)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2)底数a 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3)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的比较.

1.5 教学建议

1.5.1注意与初中内容及选修内容的衔接

●与初中内容的衔接

本章内容是与初中数学最近的结合点。如果初中的内容没有学习好或遗忘的过多,学习本章就有障碍。本章很多内容都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讲授的,如函数的概念、函数图象的描绘;又如指数概念的扩充,如果没有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基础知识,有理数指数幂就无法给出,运算性质也是如此,因此在本章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所学的有关内容的联系,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与选修的衔接

必修1是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阶段,即用集合、映射的思想理解函数的一般定义,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从而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函数知识,并初步培养了函数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必修4学习三角函数、必修5学习数列选修中学习导数及其应用,概率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内容是函数及其应用研究的深化和提高,也是进

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总体上,函数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必修与选修的的联系,也要注意联系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内容来丰富和巩固本章的内容。

1.5.2 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与以往教材比较,本章在内容、要求以及处理方式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以往教材要求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不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指数幂,不要求用有理指数幂逼近无理指数幂;本章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并体会“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

●以往教材在对数换底公式上没有要求;这里要求学生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以往教材要求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这里要求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以往教材要求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这里对反函数的处理,只要求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理解,只通过比较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说明指数函数x y a =和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互为反函数,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

●以往教材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没有给出明确的要求;这里要求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中要切实关注上述变化,把主要精力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通过实例体会、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的增长含义,以及了解这些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上,而不要过分地追求那些细枝末节(如求定义域、值域,讨论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

1.5.3突出指数与对数函数是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数学模型,强调它们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

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要求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是三类不同的函数增长模型,这是本章学习要求的重要变化。因此,要加强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实际背景的教学;要利用适当的事例,让学生体会、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的增长含义;另外,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收集现实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实

例,去了解这些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1.5.4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结构的严谨性

本章中,指数幂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的拓展内涵了数学研究中对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合理性、严谨性的要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是在整数指数幂的基础上,先将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然后在有理指数幂逼近无理指数幂的思想指导下,再将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了实数范围。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感受“逼近”过程。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每一次推广,都需要考虑严谨性的要求。

1.5.5充分发挥函数图象的几何直观作用,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教学

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方法是本章学习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它们对于理解本章的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例如增长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信息技术又使得函数作图变得方便、快捷,并且可以构建一种动态环境,为学生利用图象直观研究函数性质提供了有力工具。因此,本章内容是学习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方法很好的数学载体.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发挥函数图象的作用,让学生自己作出函数图像,通过观察图象变化规律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1.5.6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教科书虽然没有明确提示利用信息技术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但本章中有许多内容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例如指数、对数值的计算;借助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增长的差异;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它们的单调性与特殊点,等等。都体现了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教学中就应当充分使用信息技术。

1.5.7加强学科联系,体现学科综合优势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之一是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并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突出地位。“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思维价值正在相互交融。数学对少数人有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它正在成为今日社会的一张‘通行证’”。很明显,教材在这一单元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注重贴近生活实际和和与其他学科间的沟通,如生物,物理、化学、考古、社会等大量的实际案例。这是因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综合基础上进行的,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首先就要求教师有这种综合意识,并努力挖掘与本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种迁移学习活动,并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力度。

4 函数应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程,函数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函数思想的价值;二是

函数的应用价值.为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有效地落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在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单独设立了“函数应用”一章.在本章里,将从两个方面学习函数的应用,一是函数与其它数学内容的联系:再一个是函数与实际的联系.力图在理念、方法和能力上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1.1 课程标准要求

(1)函数与方程

①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②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①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②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1.2 教学目标

函数是应用广泛的数学模型.它非常有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数学中,函数是基本的研究对象,与其它研究对象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函数可有效地描述、刻画、反映客观规律,一旦将客观现象用函数表示出来,就可以对现象给予分析和解释,明确现象的规律和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促进学生对函数的全面理解,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2.1 知识与技能

⑴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⑵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⑶能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间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1.2.2 过程与方法

⑴在用函数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函数是刻画日常生活规律的重要模型,理解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函数思想方法.

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应用的层次,发展应用意识,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与步骤.

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本章的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问题意识,在集中尝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⑵通过本章的学习,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社会与自然的过程中,更加热爱生活,使生活更加有情趣.

1.3 知识结构与教学安排

1.3.1 知识结构

1.3.2 教学顺序与课时安排

§1 函数与方程

§1.1 利用函数性质判定方程解的存在 约1课时

§1.2 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约1课时

§2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

§2.1 实际问题的函数刻画 约1课时

§2.2 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约1课时

§2.3 函数建模案例 约1课时

复习小结 约1课时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4.1 教学重点

(1)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函数与方程思想的渗透.

(2)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函数建模.

1.4.2 教学难点

(1)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函数与方程思想的渗透.

(2)函数建模.

1.5 教学建议

1.5.1 从两个方面展开数学应用,突出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是函数与其它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在本章中集中研究的是从函数特征判定方程实数解的存在性及求方程的近似解;二是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对学生来讲,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容易接受,理解求方程实数解的问题就是求函数的零点问题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当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显得没有信心,甚至束手无策,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再去面对需要数学建模全过程的实际问题。

1.5.2 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准确把握尺度

●在本章的第一节“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中,是渗透“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最好机会。“方程()0f x =的解”?“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方程()()f x g x =的解”?“函数()y f x =的图象与()y g x =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这正是“函数与方程思想”的本质,应作为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

●同时,本章的教学还与以下四个词有联系:连续、近似、逼近、模型。它们是数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但在高中阶段,只是在教学中适当渗透,不必去解词析义,而是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适当有所感受即可。

[参考文献]

[1]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严士健,王尚志.严士健,李延林.《数学1》(必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3版.

[3] 严士健,李延林. 《数学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教材分析:一、(一)教材内容简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主要研究: 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基本性质; 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来解决一些与对数有关的问题. (二)教材地位及编排依据 地位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指数函数以及对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可以说它是上述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函数模型.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编排依据:主要是从学生获取知识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数函数及其相关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并了解其图象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四)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使学生能初步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图象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难点:理解和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区分和不同条件下1?a10?a?的性质. a.认识底数与对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关键:二、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及确定依据 1 1、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满足.因此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 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给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学习方法及确定依据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 (1)自主性学习法:根据作图的常规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 (2)探究性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3)巩固反馈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三)教学手段

高中数学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说课稿 北师大版必修4

函数y =Asin(ωx +φ)的图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会用五点法来画函数y =Asin(ωx +φ)的图象,主要是运用图像研究函数y =Asin(ωx +φ)的平移伸缩规律,同时能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2.地位作用: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8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之后的一节,具有更强的综合作用,尤其是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平移规律,对后面研究其性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五点作图法的实质;(2)理解表达式y =Asin(ωx +φ),掌握A 、φ、ωx +φ的涵义;(3)理解振幅变换和周期变换的规律,会对函数y =sinx 进行振幅和周期的变换;(4)会利用平移、伸缩变换方法,作函数y =Asin(ωx +φ)的图像;(5)能利用相位变换画出函数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像,使他们知道列表、描点、连线是作图的基本要求;通过在同一个坐标平面内对比相关的几个函数图像,发现规律,总结提练,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能利用五点作图法,正确作出函数y =Asin(ωx +φ)的图像;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树立运动变化观点,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运动美,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相位变换的有关概念,五点法作函数y =Asin(ωx +φ)的图像 难点: 相位变换画函数图像,用图像变换的方法画y =Asin(ωx +φ)的图像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一种体验;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提问,总结归纳 3、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借助多媒体显示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硬道理; 2、让学生进行活动一:画出函数y=sin2x x ∈R ;y=sin 21 x x ∈R 的图象(简图)。 主要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理解五点法的真正内涵,并从图像中观察这两个函数图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引导, 观察启发 与y=sinx 的图象作比较,结论,无形中提升了对美的认识。 3、让学生进行活动二:、画出函数y=3sin(2x+3π ) x ∈R 的图象。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进行探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说课稿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 ) 教材内容及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新課标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把握,认i,離l:,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并能按一定的标推对常见的几何体进行分类。 空间几何体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柱,锥,台,球都是简单的几何体,是研究比较复杂几何体的基础, 也是立件几何的入l]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和发展空同想象能力, 降低立体几何学习的门槛, 激发学生立体几何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空间与图形?,对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有了直观认识, 但对几何·体的定又和结构特征及分类缺乏系统而准确的界定, 由于投有点, 线, 面的相关知识,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还不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基础上, 需要多媒体技术来处理大量的实物模型图片及相关的概念,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并能 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2.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 期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同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報、台,球体的结摘特征。 难点·柱、維、台,球体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为了讲清重点、実破难点, 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i炎: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中, 采取启发式与对话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合i般同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相关实物图片及概念性质制成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 体会知调、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从而増大课堂容量,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決实际间题的能力, 既节省时同, 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 起到事半功常的作用。 (2)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师生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不同的建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的几何特征;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棱柱、棱锥、棱台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高中数学函数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 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完整版)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最新高中数学万能优秀说课稿模板

精品文档 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章第节的我分别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内容。下面,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地位如何(承上启下) 作用分析(通过,培养学生能力,体会思想方法。 成功的教育必须以认识学生为前提,他和他的学习能力可能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也可能不一样,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他们,才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比较顺利地进行。他们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针对这一节课,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引导。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新课标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考试大纲,本节课的重点是,难点是,这是由于。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接下来,我来说第二点,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不能孤立地去研究,什么样地教法必定带来什么样的学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这个原则,结合本节课实际,在教法上,主要体现教师的引导,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引导、反馈式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表现力和学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说课稿[1]

必修一说课目录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I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III 函数的单调性V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VIII 指数函数X 对数函数说课稿XII 《幂函数》说课稿XIV 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XVI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 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 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平面向量》说课稿

平面向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来此予以指导。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学,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第二章,第一节。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着深刻的几何背景,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后,全等和平行、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数量积运算,从而把图形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体系。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学生了解了物理学中的有关力,位移等矢量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向量的深入学习。为学习向量的知识体系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2)教学结构的调整 教材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一课时,首先从重力、浮力、弹力这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出发,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介绍了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长度、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同时深化其认知过程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的顺序做如下的调整:将本节教学中认知过程的教学内容适当集中,以突出这节课的主题;例题、习题部分主要由学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独立完成。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选自现行苏教版数学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个问题。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及评价分析等5个方面进行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在整个立体几何体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直线的垂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空间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重要内容。判定定理既是线线垂直关系的应用之一,又是以后学习线面角、两个平面垂直以及研究空间距离等知识的奠基。这节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3)突破难点的关键学生操作感受线面垂直试验。 3.教材内容和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判定定理及其应用。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直观上感受线面垂直的概念,激发求知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演示明确线线、线面的垂直关系并归纳出线面垂直的概念与判定定理,弥补不对定理进行证明的不足。这样处理教材既体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及生产的关系,也可以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目的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2.学情分析 本人从教于韶关市第一中学,学生素质相对来说比较高,能积极思考,动手能力比较强,但理科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依然比较欠缺。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学生的客观现实)和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等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为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和判定定理等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如何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中提炼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感悟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以及如何探究和把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目标设定 综合以上情况,本节课将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说课稿汇编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说课稿汇编 目录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2)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 (4) 函数的单调性 (6)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9) 指数函数 (11) 对数函数说课稿 (14) 《幂函数》说课稿 (16) 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 (19)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 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a b c d…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 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高中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一: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 一、教材分析(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好学教育: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设计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本课为第二节“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就从教学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人教版高中教学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2节第1小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内容知识,不仅可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巩固,而且也为判断直线与平面平行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又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②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②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以及平面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并掌握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断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线面平行的素材,和直观判断的方法,但对这些方法是否正确合理,缺乏深入理性的分析。在空间想象和逻辑论证等方面的能力有待于在进一步学习中提高。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应用。 难点:定理的应用及证明过程的书写格式。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针对高中生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类比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及一定的练习掌握本节知识。 2.学习方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至5全部说课稿(精华)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

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 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 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 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 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1 a,b,c,d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 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 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 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 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 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 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 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 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理论 本文分析的内容为新人A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将教材看成是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从整个数学教育发展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再到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教材分析的意义;然后,按照树立正确教材观、深刻理解课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处理教材等步骤研究如何科学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其中的案例均来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最后,结合典例分析的感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材分析时应坚持的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及发展性原则,以提升教材分析的效果。 二、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的教材分析 从系统上看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必修四,它是由“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都有好处。 本章内容以三角恒等变换重点,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并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建立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中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

体会化归思想;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类比、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教材还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本章还强调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并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降低变换的技巧性要求。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这种“度”,遵循“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要随意补充知识点(如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这些公式只是作为基本训练的素材,结果不要求记忆,更不要求运用)。 三、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的教材分析 3.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能利用和、差、倍角的公式进行基本的变形,并证明三角恒等式。 ②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 ③能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三角问题,通过三角变换解决。 发展要求: ①了解和、差、倍角公式的特点,并进行变形应用。 ②理解三角变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③了解三角变换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2重点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课题:《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 教材:必修1(人教版)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函数的奇偶性(1)”。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教学效果反思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本章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奇偶性是学生在学了函数的概念和单调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函数图象整体对称性的.学习本节课对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以及为后面进一步学好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内容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根据我所在学校是一所普通的面向完中,学生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学生喜欢数学,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享受乐趣。由于学生刚上高一,很多同学还处于适应阶段,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循序渐进,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并能熟练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推导问题;能应用奇偶性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高中数学说课稿(共5篇)

篇一: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好学教育: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 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其二,利用函数的周期性规律,抓住“横向距离”和“k∈z的含义,充分结合图象来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